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11)
內集·卷一 (11)
1. 經穴起止
委中,膝腕內膕橫紋中央動脈。針五分,禁灸。凡患風痹,腰腳重痛,於此刺血,久疾亦皆立已。主小腹熱而偏痛,尿赤難,衄血不止,腰痛俠脊至頭皆痛,痔痛,脅下腫痛,腳弱膝攣,腰尻重不能舉,半身不遂,熱病汗不出,足熱厥逆。余同委陽。
合陽,直委中下一寸。針五分,灸五壯。主腰脊強痛引腹,膝股熱,胻酸重,㿗疝,女子崩中,腹痛,腸澼,陰痛。
承筋,脛後腨股中央,從腳跟上七寸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治同承山。
承山,腨股下分肉間,拱足去地一尺取之。針七分,灸五壯。主頭痛,鼻鼽衄,指腫,腰脊痛,腹痛,小腹疝氣,大便難,腳攣脛酸痹,跟痛急,足下熱不能久立,轉筋,霍亂,瘛瘲,久痔腫痛,肢腫,寒熱汗不出。
飛揚,外踝上七寸骨後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頭痛目眩,鼻衄,頸項疼,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,腰痛腨痛,寒瘧,狂瘧,癲疾吐舌,痓反折,痔篡傷痛,野雞痔,逆氣,足痿失履不收。
跗陽,外踝上三寸,飛揚下。針六分,灸三壯。主頭重,痿厥風痹,腨外廉骨痛,四肢不舉,瘛瘲,時有寒熱。
金門,外踝下骨空陷中。針三分,灸三壯,主癲疾,馬癇反張,屍厥暴死,轉筋霍亂,腳脛酸,身戰不能久立。
崑崙,外踝後,跟骨上陷中動脈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頭熱目眩如脫,目痛赤腫,鼻鼽衄,腹痛腹脹,喘逆,大便洞泄,體痛,霍亂,尻腰腫,腨跟腫,腳如裂不得履地,風癇口噤,瘧多汗,小兒陰腫,頭眩痛,腳痿轉筋,屍厥中惡,吐逆咳喘暴痛。
僕參,足後跟骨下陷中,拱足取之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主足跟痛,足痿,癲癇吐舌鼓頷,狂言見鬼恍惚,屍厥,煩痛,轉筋霍亂,小兒馬癇反折。
申脈,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際陷中。針三分,禁灸。主目反上視,或赤痛從內眥始,腰痛,脛寒熱不能久立坐,癲疾,鼻衄。
京骨,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頭熱目眩,白翳從內眥始,鼻衄,鼻不利,涕黃,頸項強痛,脊背及腳難以俯仰,痓,瘧,癲狂,驚悸,不食,痰注,髀樞痛,淋瀝。
束骨,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,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目眩,目赤爛,耳聾,項強,腰痛,腸澼,癲狂,大便時頭痛,瘧疾,從腳脛至髀樞中痛不可舉。
通谷,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主頭重頭痛,目眩,咽瘡,鼻衄清涕,項強痛,胸脅滿,心下悸,留飲數欠,熱病汗不出。
至陰,足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。針一分,灸三壯。主頭風鼻塞,鼻鼽清涕,耳鳴聾,胸脅痛無常處,腰脅引痛,小便不利,失精,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轉筋,寒瘧汗不出,足下熱。
白話文:
經穴起止
委中:位於膝窩內側橫紋中央,動脈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禁灸。凡患風濕痹症,腰腳沉重疼痛者,在此穴位放血,久病也能立即見效。主治小腹熱痛、尿赤澀痛、鼻出血不止、腰痛並沿脊柱向上延伸至頭部疼痛、痔瘡疼痛、脅下腫痛、腿腳無力膝關節攣縮、腰臀沉重抬不起來、半身不遂、熱病不出汗、足部發熱厥逆等症。其他功效與委陽穴相同。
合陽:位於委中穴直下約一寸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五壯。主治腰脊強直疼痛牽引至腹部、膝蓋大腿發熱、肌肉酸痛沉重、疝氣、女子崩漏、腹部疼痛、腸鳴腹瀉、陰部疼痛等症。
承筋: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中央,距腳跟上七寸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治功效與承山穴相同。
承山: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下端肌肉分開處,腳跟上舉離地一尺取穴。針刺深度七分,灸五壯。主治頭痛、鼻塞流鼻血、手指腫痛、腰脊疼痛、腹部疼痛、小腹疝氣、大便秘結、腳部攣縮小腿酸痛痹症、腳跟疼痛劇烈、足部發熱不能久站、抽筋、霍亂、癲癇、久治不愈的痔瘡腫痛、肢體腫脹、寒熱交替不出汗等症。
飛揚:位於外踝上七寸,骨頭後面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頭暈、鼻出血、頸項疼痛、關節風濕導致足趾屈伸不利、腰痛腿痛、寒瘧、狂瘧、癲癇發作時吐舌、抽搐肢體反屈、痔瘡創傷疼痛、外痔、逆氣、足部痿弱不能行走等症。
跗陽:位於外踝上三寸,在飛揚穴下方。針刺深度六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部沉重、痿厥風濕痹症、腓腸肌外側骨骼疼痛、四肢抬舉無力、癲癇、時而寒熱等症。
金門:位於外踝下方的骨骼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癲癇、癲癇發作時肢體反張、猝死、抽筋、霍亂、腳脛酸痛、身體顫抖不能久站等症。
崑崙:位於外踝後方,跟骨上方凹陷處的動脈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部發熱頭暈眼花、眼睛疼痛紅腫、鼻塞流鼻血、腹部疼痛腹脹、呼吸困難、大便稀溏、全身疼痛、霍亂、臀部腰部腫脹、腓腸肌跟骨腫脹、腳部如同裂開般無法著地、風癇口噤、瘧疾伴隨大量出汗、小兒陰囊腫脹、頭暈頭痛、腳部痿弱抽筋、猝死、嘔吐逆氣咳嗽喘息劇烈疼痛等症。
僕參:位於足跟骨下方凹陷處,腳跟抬起時取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。主治腳跟疼痛、足部痿弱、癲癇發作時吐舌張口、狂言亂語精神恍惚、猝死、煩躁疼痛、抽筋、霍亂、小兒癲癇發作時肢體反屈等症。
申脈:位於外踝下方,指甲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。主治眼睛向上翻視,或眼睛紅痛從內眼角開始、腰痛、小腿寒熱不能久站久坐、癲癇、鼻出血等症。
京骨:位於足部外側大骨下方,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部發熱頭暈、白內障從內眼角開始、鼻出血、鼻塞、鼻涕黃濁、頸項強直疼痛、脊背及腳部難以彎曲、抽搐、瘧疾、癲狂、驚悸、拒食、痰液壅塞、髖關節疼痛、尿頻尿急等症。
束骨: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暈、眼睛紅腫潰爛、耳聾、項強、腰痛、腸鳴腹瀉、癲狂、大便時頭痛、瘧疾、從腳脛至髖關節疼痛抬舉困難等症。
通谷: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二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部沉重頭痛、頭暈、咽喉腫痛、鼻出血清涕、頸項強直疼痛、胸脅部滿悶、心悸、體內積液咳嗽氣短、熱病不出汗等症。
至陰:位於足小趾外側端,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般寬度。針刺深度一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鼻塞、鼻塞流清涕、耳鳴耳聾、胸脅疼痛位置不定、腰脅疼痛牽引、小便不利、遺精、風寒從足小趾開始導致脈絡痹阻抽筋、寒瘧不出汗、足部發熱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