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1)
外集·卷三 (11)
1. 陽證
大汗,
寒氣入人肌膚,久則侵骨,頭痛如劈,身熱如火,浮熱甚者,俱宜午時前發汗,午後陰分不宜。故曰:汗不太早,汗不厭早,緊急不拘晨夜。以衣被覆首裹足,向火服藥,緩緩得汗,令手足澉遍為佳。如難汗,將渣再服;或汗後不解,又可再汗;若急汗如水淋瀝,則病邪不除而真陽脫亡。丸、散亦可發汗,不如湯藥為驗。
麻黃,治太陽證,頭疼發熱惡寒,脊強身痛無汗,脈浮緊而喘。又治太陽八九日不解,以此發汗,必衄乃解,及不得汗發衄。又治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腹不滿,邪在表分不可下者。又治陽明脈浮,無汗而喘。凡脈起浮,無餘證者,皆宜服之。
白話文:
大量出汗,可能是寒氣入侵肌膚,久了就侵蝕骨頭,頭疼得像要裂開一樣,身體發熱像火燒一樣,如果表面發熱很明顯,應該在中午之前發汗,下午陰氣盛時不適合發汗。所以說,出汗不要太早,但也不要太晚,緊急情況不分早晚。可以用被子蓋住頭,裹住腳,靠近火堆服用藥物,慢慢地出汗,讓手腳都微微出汗最好。如果不容易出汗,可以把藥渣再服用一次;或者出汗後症狀沒有改善,還可以再次發汗。如果汗像水一樣流個不停,那麼病邪沒有去除,而真陽卻耗損了。丸藥和散藥也可以發汗,但不如湯藥效果好。
麻黃,可以治療太陽病,症狀包括頭痛發熱怕冷,脖子僵硬身體疼痛沒有汗,脈象浮緊並且喘不過氣。也可以治療太陽病八九天沒有好轉的,用它發汗,一定會流鼻血才會好轉,或者沒有出汗就流鼻血。還可以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,症狀包括喘不過氣胸部滿悶,肚子不脹,邪氣停留在表面,不能用瀉藥的。還可以治療陽明病,脈象浮,沒有汗並且喘不過氣。凡是脈象浮起,沒有其他症狀的,都可以服用麻黃。
麻黃(三錢),桂枝(二錢),杏仁(十粒),甘草(六分),
姜三片,蔥二莖,水煎熱服取汗。凡發汗藥,一服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如感寒深重,服湯不得汗,宜再服之。半日連進二三劑而汗不出者,死。方意以寒傷榮,則榮盛而衛虛,榮脈中寒邪盛,則血脈滯而頭項背腰強痛,是用桂、杏之辛甘以散之;衛虛則惡寒無汗,氣逆而喘,宜麻黃、甘草之甘以大發之,充其衛分之陽。或疑無汗用桂枝者,蓋榮行脈中,並衛氣而犯之。
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。凡寒淫者皆此例也。
白話文:
麻黃三錢、桂枝二錢、杏仁十粒、甘草六分,再加上姜三片、蔥二莖,用水煎煮熱服,直到出汗即可。發汗藥物,一劑見效就停,不必強求喝完。如果寒氣侵襲得深重,服藥后没有出汗,可以再服用一劑。如果半日内连续服用两三劑仍不出汗,则凶多吉少。此方用意在于寒邪伤及营气,营气充盛而卫气虚弱,营脉中寒邪盛行,导致血脉不通,头项背腰疼痛。因此用桂枝、杏仁的辛甘之性来散寒解表;卫气虚弱則畏寒无汗,气逆喘促,用麻黄、甘草的甘温之性来发汗解表,充实卫分之阳气。有人可能质疑没有汗还用桂枝,这是因为营气运行于脉中,也影响着卫气,因此桂枝可以同时治疗营卫二气。
《经》上說:寒邪侵入体内,要用甘温之性治疗,并佐以苦辛之味。又说:辛甘发散属阳。凡是寒邪侵淫的病症,都以此为原则。
陶氏麻黃湯,即前方加升麻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薑、蔥、豆豉,煎熱服。治法同上。如本經寒熱頭痛,無汗而喘,去升麻加葛根;本經寒熱身痛,去杏仁加蒼朮、芍藥;本經寒熱身癢,面赤不得小汗者,去杏、芷、升麻加柴胡、芍藥;本經寒熱頭痛,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。凡陶氏方原無等分,以意酌量可也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太陽證,脈浮無汗,當以急汗,麻黃湯主之。肝之表見證者,加防風、羌活;心之表見證者,加黃芩、石膏;脾之表見證者,加防己、白朮;肺之表見證者,加桂枝、生薑;腎之表見證者,加熟附子、生薑。
白話文:
陶氏麻黃湯,是在原本的麻黃湯基礎上,加入升麻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薑、蔥、豆豉,煎熱服用。治療方法與原方相同。如果出現本經寒熱頭痛、無汗而喘,則去除升麻,加入葛根;若出現本經寒熱身痛,則去除杏仁,加入蒼朮、芍藥;若出現本經寒熱身癢、面赤不得小汗,則去除杏仁、白芷、升麻,加入柴胡、芍藥;若出現本經寒熱頭痛、胸中飽悶,則加入枳殼、桔梗。陶氏方中原本沒有等分比例,可根據情况自行斟酌。根據《活人大全》記載,太陽證,脈浮無汗,應該用麻黃湯,以促進出汗。若表證在肝經,則加入防風、羌活;若表證在心經,則加入黃芩、石膏;若表證在脾經,則加入防己、白朮;若表證在肺經,則加入桂枝、生薑;若表證在腎經,則加入熟附子、生薑。
追魂湯,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擊飛屍,奄忽氣絕,口噤。麻黃三錢,杏仁二十五粒,甘草二錢,水煎,䐄口灌服。若更不下,分病人發,左右提搦肩引之,藥下漸蘇。一方有桂枝二錢。服後身和汗出則愈。若入臟,唇青身冷即死。
三拗湯,治感冒風邪寒冷,鼻塞聲重,語音不出,咳嗽多痰,胸滿短氣喘急。麻黃、杏仁、甘草各一錢,姜三片,水煎溫服,得汗為度。如胸緊加枳實,有痰加半夏,頭痛加石膏、細茶。
五拗湯,即前方加荊芥、桔梗等分。如咽痛甚者,臨服入芒硝少許。一方去荊芥、桔梗,用枳實、半夏。
白話文:
追魂湯主治突然昏厥、猝死、中邪、鬼壓床、屍僵、突然氣絕、口不能言等症狀,可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煎水,用湯藥灌服。若灌服不下去,就需要有人抓住患者頭髮,左右拉扯肩部,幫助藥物進入,患者便能逐漸恢復。另外一種配方中加入桂枝,服藥後全身發熱出汗則痊癒。若藥力入臟,嘴唇發青,身體冰冷,則難以救治。
三拗湯主治感冒風寒,鼻塞,聲音嘶啞,咳嗽痰多,胸悶氣短,呼吸急促等症狀,可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薑煎水溫服,以出汗為佳。如果胸部緊悶,可加入枳實;痰多可加入半夏;頭痛可加入石膏和細茶。
五拗湯是在三拗湯的基礎上,加入荊芥和桔梗。如果咽喉疼痛嚴重,可在服藥前加入少量芒硝。另外一種配方則去除荊芥、桔梗,改用枳實和半夏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,麻黃、細辛各二錢,熟附半枚,寒甚者一枚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,取汗至足乃愈。如嘔吐去細辛,倍生薑。方意以傷寒無熱惡寒者,陰經病也。今少陰病始得之,當無熱而反發熱,但頭不痛為異耳,乃邪在表也;脈雖沉以始得邪氣未深,尤當溫劑發汗以散之。是用附子、細辛之辛以溫少陰之經,麻黃之甘以散少陰之寒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潤之是也。凡房欲後傷寒者,多患此證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少陰證脈沉欲寐,始得之發熱,肢厥無汗,為表病里和,當以此湯緩以汗之。隨各臟見證加藥,同麻黃湯。若少陰外顯前證,內見二便閉澀,或瀉赤水,謂之有表復有里,宜本方去麻黃,名附子細辛湯。隨各臟見證,加藥同麻黃湯,但更加大黃以微利之。
白話文:
麻黃、細辛各二錢,熟附子半枚,若寒症嚴重則用一枚,再加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,出汗至足量即可痊癒。如果出現嘔吐,則去掉細辛,並增加生薑的用量。此方適用於傷寒無熱惡寒者,屬於陰經病症。少陰病初發時,本應無熱,但卻反常發熱,只是頭部不痛,這表示邪氣仍在表層;雖然脈象沉而緩慢,但邪氣尚未深入,因此需要溫劑發汗來散邪。此方以附子、細辛之辛溫來溫暖少陰經,麻黃之甘味來散寒。醫書記載,寒邪入侵內部,應以甘熱之性治療,佐以苦辛之味,用辛味潤澤之。凡是房事後患上傷寒者,多會出現此症。《活人大全》中說,少陰病症脈象沉而欲睡,初發時發熱,四肢厥冷無汗,屬於表病里和,應使用此湯溫和地發汗。根據不同的臟腑症狀,可以加藥,與麻黃湯合用。如果少陰病症表徵明顯,但同時出現二便閉塞或瀉赤水,稱為表裡同病,則宜去掉麻黃,稱為附子細辛湯。根據不同的臟腑症狀,可以加藥,與麻黃湯合用,但需加入大黃以微利之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,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發熱脈沉細,邪猶在表,無吐利厥逆諸里證,宜此湯微汗以緩散之。即前方去細辛,加甘草二錢,煎服。凡方以麻黃為主者,皆自麻黃湯而變之也。
解肌,
微汗也。風傷衛,衛強則榮弱,故以補榮。不可大汗傷血,須半空心時,密室加衣靜坐,宜熱服藥,得黏汗即止。
桂枝,治太陽傷風,衛實榮虛,自汗頭痛,鼻鳴項強幹嘔,嗇嗇惡寒,洒洒惡風,翕翕發熱,或熱多寒少,面色光而不慘,煩躁身痛,手足不冷,脈浮緩,寸大尺弱者宜。如無汗溺數,手足冷,不惡寒者忌用。夏月誤服麻、桂,必發黃、發斑、狂悶而死。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甘草湯,用來治療少陰病發病二到三天,發熱脈沉細,邪氣仍在表,沒有吐瀉、厥逆、胸悶等症狀的病人,適合用這個湯藥,以微汗緩慢散邪。就是前方藥方去掉細辛,加甘草二錢,煎服。凡是方劑以麻黃為主的,都源自麻黃湯而變化而來。
解肌,是指微汗。風邪傷到衛氣,衛氣強盛則營氣虛弱,所以要補營氣。不可大量出汗傷血,需要在半空腹時,在密室加衣靜坐,宜熱服藥,出微汗即可停止。
桂枝,用來治療太陽傷風,衛氣實而營氣虛,自汗頭痛,鼻鳴項強乾嘔,聲音嘶啞怕冷,怕風,時而發熱,或者熱多寒少,面色紅潤而不蒼白,煩躁身體疼痛,手足不冷,脈浮緩,寸脈大而尺脈弱的病人。如果沒有出汗,小便次數多,手足冰冷,不惡寒者,忌用。夏天誤服麻黃、桂枝,必然會出現發黃、發斑、神志昏迷而死。
桂枝(三錢),白芍(三錢),甘草(一錢)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熱服微汗。方意以風傷衛,則衛盛而榮虛,衛脈外風邪盛,則發熱自汗,氣逆鼻鳴乾嘔,宜桂、姜之辛以散之;榮虛宜惡寒而又惡風者,因自汗腠理疏也,宜芍藥之酸以斂之;衛盛榮虛則爭為寒熱,故用甘、棗之甘以和之。經曰: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辛散之,以酸收之,以甘緩之是也。
或問《傷寒論》云:陽虛陰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又云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。桂枝包麻黃而言,然則桂枝亦發汗藥乎?蓋表陽虛而後風邪得以乘之,客於榮衛之中,榮衛亦屬皮毛表分也,非發散何由得愈?且桂枝雖能止汗,亦能和血而令汗自出也。對肉桂而言,實為發汗;對麻黃而言,則為止汗。
白話文:
桂枝三錢,白芍三錢,甘草一錢,生姜三片,大棗兩枚,加水煎煮,服用時要微出汗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因為風邪侵襲了人體的衛氣,導致衛氣盛而營氣虛弱。衛氣中的風邪很盛,所以病人會發熱、自汗、氣逆、鼻鳴、乾嘔,因此要用桂枝和生姜的辛辣來散寒解表;營氣虛弱,病人會怕冷又怕風,這是因為自汗導致腠理疏鬆,所以要使用白芍的酸味來收斂;衛氣盛而營氣虛弱,導致寒熱交戰,因此要用甘草和大棗的甘味來調和。經書說:「風邪入侵,可以用辛涼之品來平調,輔以苦甘,辛味可以散寒,酸味可以收斂,甘味可以緩和。」
有人問,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陽虛陰盛,出汗就會好,瀉下就會死。」又說:「桂枝下咽,陽盛就會致命。」桂枝和麻黃搭配在一起,那麼桂枝也是發汗藥嗎?其實表陽虛弱,才會導致風邪入侵,停留在營氣和衛氣之間,而營氣和衛氣也屬於皮毛表面的部分,不用發散怎麼會好呢?而且桂枝雖然能止汗,但也能和血,讓汗自然地流出來。相對於肉桂來說,桂枝確實是發汗藥;但相對於麻黃來說,它就是止汗藥。
要之麻、桂皆表藥也,一則大汗,一則解肌,但有汗不得用麻黃,無汗不得用桂枝,實仲景格言也。
陶氏桂枝湯,即前方加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藁本,薑、棗煎,臨熟入飴糖二匙,溫服。治法同前。如汗多加白朮,汗不止加黃耆,喘加柴胡、杏仁,胸中飽悶加枳、梗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太陽表證外見,復有里證便閉溺澀,腹痛或瀉赤水,謂之有表復有里,桂枝湯主之。隨各臟見證,加藥同麻黃湯,但更加大黃以微利之。
附:六經傷風方,
太陽,桂枝湯;少陽,柴胡桂枝湯;太陰,桂枝加芍藥湯。
白話文:
麻黃和桂枝都是治療外感的藥物,麻黃可以發汗,桂枝可以解肌。但是,如果已經出汗了就不能用麻黃,如果沒有出汗就不能用桂枝,這是仲景的經典語句。
陶氏桂枝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加入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藁本、生薑、大棗,煎煮時加入飴糖,溫熱服用。治療方法和桂枝湯相同。如果出汗太多,可以加白朮;如果出汗不止,可以加黃耆;如果喘不過氣,可以加柴胡、杏仁;如果胸悶,可以加枳實、梗。
《活人大全》中記載,太陽表證若外見,同時又有裏證,表現為便秘、小便澀、腹痛或瀉赤水,這叫做表證兼裏證,桂枝湯可以治療。根據不同的臟腑表現,可以加藥,並參考麻黃湯,但要加入大黃以利小便。
另外,六經傷風的方劑分別是:太陽用桂枝湯,少陽用柴胡桂枝湯,太陰用桂枝加芍藥湯。
杏子湯,治足陽明傷風,惡食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自汗嗜臥,身重溺難,潮熱而噦,脈浮弦數。桂枝、芍藥:甘草、細辛、乾薑、大黃各六分,杏仁、半夏、五味子各七分,茯苓八分,水煎溫服。
九味桂附湯,治足少陰傷風,胸滿心煩,咽痛自汗,腰連脛骨痠痛,嘔吐涎沫,頭痛,脈沉而弦。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生附、茯苓、桃仁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如咽痛,加桔梗二分半。
白話文:
杏子湯
功效: 治療足陽明經傷風,症狀包括食慾不振、口苦咽乾、腹脹微喘、發熱惡寒、自汗嗜睡、身體沉重、小便不利、潮熱且口渴、脈象浮弦數。
組成: 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細辛、乾薑、大黃各六分,杏仁、半夏、五味子各七分,茯苓八分。
用法: 水煎服,溫服。
九味桂附湯
功效: 治療足少陰經傷風,症狀包括胸悶心煩、咽喉疼痛、自汗、腰部及脛骨痠痛、嘔吐涎沫、頭痛,脈象沉弦。
組成: 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生附子、茯苓、桃仁各五分。
用法: 水煎服,溫服。若咽喉疼痛,可加桔梗二分半。
八物散,治足厥陰傷風,惡風而倦,自汗,小腹急痛,寒熱如瘧,骨節煩疼,脈黃柏俱微而遲。桂枝、當歸、川芎、柴胡、防風各三分,芍藥一錢半,甘草、茯苓各五分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方論見傷風條下。
葛根湯,治太陽陽明,無汗惡風,發熱惡寒,頭痛項背腰強,目痛鼻乾,不眠,肢體拘急,骨節煩疼,胸脅滿悶。不問一切傷寒、溫病、時行寒疫等證,兼治剛、柔二痓。
葛根(三錢),麻黃(二錢),芍藥(一錢半),桂枝(一錢),甘草(八分)
白話文:
八物散
主治: 足厥陰經受風寒,怕風且疲倦,自汗,小腹劇烈疼痛,寒熱交替如瘧疾,骨節酸痛,脈象細弱而遲。
組成: 桂枝、當歸、川芎、柴胡、防風各三錢,芍藥一錢半,甘草、茯苓各五分,生薑五片,大棗二枚。
用法: 水煎溫服。
方論: 詳見傷風條下。
葛根湯
主治: 太陽、陽明經受病邪,無汗怕風,發熱惡寒,頭痛、頸項、後背、腰部強直疼痛,眼睛疼痛,鼻乾,失眠,肢體僵硬,骨節酸痛,胸脅脹悶。不論是傷寒、溫病、流行性感冒等症,亦可治剛、柔二痓(指寒邪引起的疾病)。
組成: 葛根三錢,麻黃二錢,芍藥一錢半,桂枝一錢,甘草八分。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取汗。本草云:輕可去實。故加麻、葛二味之輕於桂枝湯中,以去表實,甚有意味。麻黃治太陽,葛根治陽明,所謂治陽明而不可棄太陽是也。
葛根解肌湯,即葛根湯加黃芩二錢,治同上,兼治春疫發熱而渴,不惡寒。
陶氏解肌湯,即葛根解肌湯去麻、桂,加柴胡、羌活、白芷、桔梗、石膏、升麻,姜煎服。治陽明病將傳少陽等證。如無汗惡寒甚者,去芩加麻黃,夏秋換蘇葉。
升麻葛根湯,治四時傷寒,時行疫癘表證,或已汗吐下,表證未解,熱深毒甚,發為斑疹,春溫尤妙。兼治小兒瘡疹欲發未發,及解傷酒膈熱,口瘡咽痛。葛根一錢半,升麻、芍藥、甘草各一錢,水煎溫服,以病去身清涼為度。如表熱加柴胡;內熱加黃芩;有吐血、衄血,或斑紫赤,加生地、牡丹皮;熱甚加山梔、黃連,或加連翹、天花粉尤妙;大便硬加枳殼、大黃以利之;頭痛加川芎;身痛加羌活;胸膈痞悶加枳、梗;咳嗽加杏仁;有痰加半夏;發斑加玄參;如老人去芍藥,加柴胡、茯苓、人參。
白話文:
用三片生姜、两个枣,加水煎煮,温热服用,直到出汗。古籍记载:轻药可以去除实证。因此,在桂枝汤中加入麻黄、葛根这两味轻药,用来去除表实,很有道理。麻黄治疗太阳病,葛根治疗阳明病,所谓治疗阳明病不能放弃太阳病就是这个道理。
葛根解肌汤,就是葛根汤加两钱黄芩,治疗同上,同时也能治疗春季流行病引起的發熱口渴,但不畏寒。
陶氏解肌汤,就是葛根解肌汤去掉了麻黄、桂枝,加入柴胡、羌活、白芷、桔梗、石膏、升麻,用生姜煎煮服用。治疗阳明病即将传染给少阳病等症。如果沒有汗,畏寒症状严重,则去掉黄芩,加入麻黄;夏季秋季则换成苏叶。
升麻葛根汤,治疗四季伤寒,时行疫癘表證,或者已经服用过汗药、泻药,表证还没有消除,热邪深入,毒性很重,出现斑疹,春天温病尤其有效。同时治疗小儿疮疹将要发作尚未发作,以及解酒伤膈热,口疮咽痛。葛根一钱半,升麻、芍药、甘草各一钱,水煎温服,以病消退,身体清凉为度。如果表热加柴胡;內热加黄芩;有吐血、鼻出血,或者斑疹颜色紫红,加生地、牡丹皮;热度很重加山栀、黄连,或者加连翘、天花粉尤其有效;大便硬加枳殼、大黄以通便;頭痛加川芎;身痛加羌活;胸膈痞闷加枳、梗;咳嗽加杏仁;有痰加半夏;发斑加玄参;如果是老人,去掉芍药,加柴胡、茯苓、人参。
柴胡升麻湯,治時行瘟疫,壯熱惡風,頭痛體痛,鼻塞咽乾,痰盛咳嗽,涕唾稠黏。葛根、芍藥、柴胡、前胡、荊芥、石膏各一錢,桑白皮、黃芩各六分,升麻五分、姜二片,豆豉十粒,水煎溫服。凡方以桂枝、芍藥為主者,皆自桂枝湯而變之也。
九味羌活湯,不問傷風,傷寒,寒熱,頭項脊腰四肢強痛,並四時感冒、疫癘、晚發等證,雜病亦可通治。此方不犯三陽經禁,解利神方。
羌活一錢半,治太陽肢節痛為君,大無不通,小無不入,如關節痛甚及無汗者倍之。防風一錢半,治少陽一身盡痛,隨佐使而引之,如有汗者倍防風減羌活。蒼朮一錢二分,雄壯上行,大能除濕,使邪氣不傳太陰,如有汗者換白朮。川芎一錢三分,治厥陰頭痛在腦。白芷一錢二分,治陽明頭痛在額。
白話文:
柴胡升麻湯,用來治療流行的瘟疫,症狀包括發燒畏風、頭痛全身痠痛、鼻子塞住咽喉乾燥、痰多咳嗽、鼻涕和口水黏稠。藥方包括葛根、芍藥、柴胡、前胡、荊芥、石膏各一錢,桑白皮、黃芩各六分,升麻五分,生薑兩片,豆豉十粒,水煎溫服。所有以桂枝和芍藥為主要藥物的方劑,都源自於桂枝湯的變化。
九味羌活湯,不論是傷風、傷寒、寒熱,頭頸背腰四肢疼痛,以及四時感冒、瘟疫、晚發等症狀,甚至雜病也可以用來治療。此方不違反三陽經的禁忌,是解毒利神的方劑。
藥方中羌活一錢半,用來治療太陽經的肢節疼痛,是君藥,藥力強大,無處不到;如果關節疼痛嚴重或沒有汗症狀,則要加倍使用。防風一錢半,用來治療少陽經的全身疼痛,輔助羌活引導藥效,如果患者有汗症狀,則要加倍防風,減量羌活。蒼朮一錢二分,具有雄壯上行的特性,可以有效祛除濕氣,防止邪氣傳到太陰經,如果患者有汗症狀,則用白朮替代。川芎一錢三分,用來治療厥陰經的頭痛,疼痛位置在頭部。白芷一錢二分,用來治療陽明經的頭痛,疼痛位置在額頭。
細辛三分,治少陰苦頭痛或連齒。黃芩一錢二分,治太陰肺熱在胸。生地一錢二分,治少陰心熱,有熱者可用,無熱者去之。甘草五分,能緩里和中。述各藥主治,使用者詳之。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蔥白二莖,水煎熱服取汗,如無汗用熱粥以助之。此方發春夏秋三時表證,代桂枝、麻黃、青龍、各半四方。
蓋三時暄熱,傷寒則不敢用冬月麻黃而發表,故代以羌活、蒼朮。傷風則不敢用冬月桂枝而實表,故代以防風、白朮。芎、芷、辛發表以代杏仁,地黃救血以代芍藥,加黃芩以順天時也。
加減法:太陽證加羌活、藁本;陽明證加升麻、葛根、白芷;少陽證加柴胡、黃芩、半夏;太陰證加蒼朮、厚朴,枳實;少陰證加桔梗、知母、黃柏;厥陰證加川芎、柴胡;如夏月加石膏、知母;服此湯後不作汗加蘇葉;惡風自汗加桂枝;夏月去桂加芍藥;汗後不解加大黃;嘔逆加薑汁;有痰去地黃加半夏;肌熱加柴胡、葛根;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、生地;虛煩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竹茹;胸中飽悶加枳殼、桔梗;中風行經加附子;便閉加大黃;中風兼五痹等證,各隨十二經,內外上下,寒熱溫涼,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,煉蜜為丸尤妙。
白話文:
細辛三份,能治少陰經引起的頭痛或牙痛。黃芩一錢二分,能治太陰經的肺熱,熱氣在胸部。生地一錢二分,能治少陰經的心熱,如果有熱氣可用,沒有熱氣就不用。甘草五分,能緩解腸胃不適,調和脾胃。以上是各藥的功效,使用者要詳細了解。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蔥白兩莖,用清水煎煮後趁熱服用,引發汗液,如果沒有出汗就用熱粥來幫助發汗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春夏秋三季的表證,可以代替桂枝、麻黃、青龍湯,功效相當。
因為春夏秋三季天氣較熱,遇到傷寒就不敢用冬天常用的麻黃來發散風寒,所以用羌活、蒼朮代替。遇到傷風感冒,也不敢用冬天常用的桂枝來固表,所以用防風、白朮代替。用芎、芷、辛來發散風寒,代替杏仁,用地黃來補血,代替芍藥,再加上黃芩來順應天時。
加減法:太陽證加羌活、藁本;陽明證加升麻、葛根、白芷;少陽證加柴胡、黃芩、半夏;太陰證加蒼朮、厚朴、枳實;少陰證加桔梗、知母、黃柏;厥陰證加川芎、柴胡;如果是夏天就加石膏、知母;服了這個湯藥後沒有出汗,就加蘇葉;怕風又容易出汗就加桂枝;夏天就不用桂枝,改加芍藥;出汗後症狀沒有改善就加黃芩;嘔吐就加薑汁;有痰就不用地黃,改加半夏;身體發熱就加柴胡、葛根;呼吸急促又怕冷,身體發熱就加杏仁、生地;虛煩就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竹茹;胸口飽脹就加枳殼、桔梗;中風行經就加附子;便秘就加黃芩;中風合併五痹等症,就要根據十二經脈,內外上下,寒熱溫涼,四時六氣的變化,加減補瀉來治療。用蜜煉製成丸藥效果更好。
羌活沖和湯,治傷寒無汗,脈浮緊。羌活、蒼朮各一錢半,防風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、甘草各一錢,細辛五分,水煎熱服取汗。如渴加知母、石膏;濕土司天,倍蒼朮,久雨亦加。
防風沖和湯,治傷風有汗,脈浮緩。防風、白朮、生地各一錢半,羌活、黃芩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川芎五分,水煎溫服。汗未止加黃耆、芍藥;仍未止用柴胡桂枝湯。
川芎湯,治犯房室感寒,頭痛,發熱惡寒,無汗,脈浮緊。川芎、白朮、羌活各等分,水煎熱服。吐,
凡胸中痰實熱鬱;或寒結胸中,鬱而痛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;或下利,寸口脈滑;或宿食在上;或客氣胸中,脈結,心下煩滿而不能食者,並宜吐之。一服中病即止,不可過也。凡吐時先以布繫腰腹,於無風處空心或半空心時,得天氣清朗為妙。如風痰急病及傷食者不拘,以吐為度,如不吐,含砂糖一塊下藥,涎出不損人,此皆自吐之法,不用手探,但藥但湯皆可吐,雖雜病但宜升提其氣便吐。通用防風、山梔、川芎、桔梗蘆、人參蘆、茶芽、生薑、韭汁之類,加入大棗中吐之妙。
白話文:
羌活沖和湯,用於治療傷寒無汗,脈象浮緊的病症。羌活、蒼朮各一錢半,防風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、甘草各一錢,細辛五分,水煎熱服,使病人出汗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,可以加入知母、石膏;若濕土司天,則要加倍蒼朮,久雨天也要加入蒼朮。
防風沖和湯,用於治療傷風有汗,脈象浮緩的病症。防風、白朮、生地各一錢半,羌活、黃芩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川芎五分,水煎溫服。如果汗還沒止住,可以加入黃耆、芍藥;如果仍然沒有止住,則要使用柴胡桂枝湯。
川芎湯,用於治療因房事受寒導致的頭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,脈象浮緊的病症。川芎、白朮、羌活各等分,水煎熱服。如果病人出現嘔吐,
凡是胸中痰實熱鬱,或是寒氣結聚在胸中,鬱悶疼痛,不能進食,想要讓人按壓卻反而有涎唾;或是腹瀉,寸口脈滑;或是宿食停滯在胃中;或是外邪入侵胸中,脈象結滯,心下煩滿,不能進食者,都應該使用吐法。一服藥見效即可停止,不可過度服用。吐法應先用布繫住腰腹,在無風的地方,空腹或半空腹時,天氣晴朗時進行最佳。如果是風痰急症或食物中毒,則不需限制時間,以吐出為度。如果沒有吐出,可以含一塊砂糖,然後服用藥物,涎液吐出,對人體無害。這些都是自發性嘔吐的方法,不需要用手探入。所有藥物或湯藥都可以引發嘔吐,即使是雜病,只要藥物能升提氣機,就能引發嘔吐。常用防風、山梔、川芎、桔梗蘆、人參蘆、茶芽、生薑、韭汁等藥物,加入大棗中,就能達到良好的吐療效果。
瓜蒂散,治寒邪不在表,亦不在裡,而在胸中半表之分。故證如桂枝,但頭不疼,項不強,寸脈微浮或大,胸中痞硬,痰涎壅盛,氣上衝咽不得息,或懊憹煩躁不得眠。不經汗下,謂之實煩,宜用。如諸亡血及諸虛家,不可用。
瓜蒂,赤小豆(各五分)
為末,用豆豉煎湯調服,或以鹽湯一二碗頓服。服後宜臥片時,欲吐且忍之,良久用指探之隨吐,得快乃止。如不吐,飲熱湯一碗以助藥力。如服藥過多者,飲水解之。未吐,次日又服之。
梔豉湯,治太陰病在胸膈,脈大多痰;及汗吐下後,虛煩發躁不得眠;甚則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;及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,或按之軟者。又治陽明證下後,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等證。
白話文:
瓜蒂散
瓜蒂散用於治療寒邪不侵犯外表也不侵犯內裡,而是停留在胸部半表半裡的位置。病症類似桂枝湯證,但頭不痛,脖子不僵硬,寸脈微浮或大,胸中痞塞堅硬,痰液壅塞,氣往上衝,導致呼吸不暢,或者心煩意亂,焦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此類情況不經發汗,稱為實煩,宜用瓜蒂散。但若患者有各種失血或虛弱體質,則不可使用。
藥方:
瓜蒂、赤小豆(各五分)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豆豉煎湯調服,或以鹽湯一至兩碗頓服。服用後宜臥床休息片刻,想要嘔吐時忍耐住,過一會兒用手指探入喉嚨,隨意嘔吐,感到舒適即可停止。若不吐,喝一碗熱湯幫助藥力發揮。若服用藥物過多,喝水解毒。若沒有嘔吐,隔天再服用一次。
梔豉湯
梔豉湯用於治療太陰病,病灶在胸膈,脈象大多且伴有痰液;以及汗吐下法後,虛煩發躁,失眠多夢;嚴重者甚至反覆顛倒,心中懊惱;以及身體發熱不退,胸中結痛,或按壓時柔軟。又可用於治療陽明證下法後,體表有熱,手足溫暖,沒有結胸,心中懊惱,食慾不振,但只流頭汗等症狀。
山梔(四枚),豆豉(六錢)
水煎服,得吐即止。經曰:酸苦湧泄為陰。其高者越之,胸中痞硬,越以瓜、豉之苦;在上者湧之,痰涎壅盛,湧以赤豆之酸。但瓜蒂性猛,不如梔豉湯更妙,梔豉之苦寒更入酸齏水少許,以吐胸中之邪。如表熱加柴胡;痞滿加黃連;傷食加山楂、神麯;便閉加大黃。但病人微溏者,不可服,裡虛而寒在下也。
經云: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後乃治其他。治痰火於此而悟焉,其神乎!凡方以梔子為主者,皆自梔豉湯而變之也。
下,
白話文:
將山梔子四枚、豆豉六錢用水煎服,直到吐出來為止。古書記載,酸苦味能引發嘔吐,屬於陰性性質。若痰火上逆,胸中痞硬,可用苦味瓜蒂和豆豉來引發嘔吐;若痰涎壅盛,可用酸味的赤豆來引發嘔吐。但瓜蒂性猛,不如山梔子與豆豉的湯藥效果好,山梔子與豆豉的苦寒性質更適合加入少許酸味,以吐出胸中的邪氣。若患者伴有表熱,可以加入柴胡;若胸中痞滿,可以加入黃連;若傷食,可以加入山楂和神麴;若大便不通,可以加入大黃。但若患者稍有腹瀉,則不可服用此方,因為可能是脾胃虛寒所致。古書記載,先治病根,後再治其他疾病,方可治本。治療痰火於此方中可見一斑,真是奇妙!凡是以梔子為主的方劑,都是由山梔子與豆豉的湯藥變化而來。
凡下積聚、癲狂,須五鼓或平旦空心服藥。傷寒潮熱,不納飲食者,巳時以後尤好。故曰:下無太晚,下不厭晚。雜病皆同。如不可通,用蜜導法。凡下藥,用湯勝丸,水淨萬物故也。一服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,通三五次後,以稀粥止之。
大承氣湯,治陽明病,脈實身重,汗出不惡寒,譫語煩躁,五六日不大便,臍腹脹滿硬痛,煩渴而喘,手足心並腋下濈濈汗出,少陰口燥咽乾。晡熱胃熱當消穀引飲,今反不能食者,內必有燥屎,若能食者,但便硬耳。又脈滑而數者有宿食。凡病大熱大實大滿者宜。
大黃,厚朴,芒硝,枳實(各二錢半)
白話文:
治療積聚、癲狂等症,最好在清晨五更或平旦空腹服用藥物。而傷寒發熱,不願進食者,則在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後服用藥物效果更佳。因此說,治療積聚症,服用藥物不宜太晚,但也不怕太晚。其他雜病也都是如此。如果藥物無法通便,可以使用蜜糖導引的方法。服用瀉下藥物,湯劑比丸劑效果更好,因為水可以淨化萬物。只要服用一劑藥物就見效,就不必全部服完。通便三到五次後,可以用稀粥來止瀉。
大承氣湯用於治療陽明病,症狀包括脈象實數、身體沉重、出汗但不惡寒、神志不清且煩躁不安、五六天未排便、臍腹脹滿硬痛、口渴且喘、手足心及腋下出汗、少陰口乾舌燥。下午時分感到發熱,胃部發熱,本應該消化食物、引導飲水,但卻無法進食,內必有燥屎積滯。如果能進食,只是大便乾硬而已。此外,脈象滑數者,也可能是宿食積滯。凡是疾病表現為發熱、實證、腹脹滿者,都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配方:大黃、厚朴、芒硝、枳實各二錢半。
水一盞,先煎枳、樸,減三分,下大黃煎二三沸,去渣,下芒硝煎一二沸,溫服。得利即止,未利再服。其大黃鬚用酒煨,若生用峻下,則必為邪熱於至高之分,是以愈後多患頭目等疾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里證脈沉宜急下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肝之裡見證者,加柴胡、黃芩;心之裡見證者,加黃連、麥門冬;脾之裡見證者,加白芍、生地;肺之裡見證者,加黃芩、石膏;腎之裡見證者,加知母、黃柏。
小承氣湯,治里證已見三四,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,或胸滿潮熱不惡寒,狂言而喘。視其病之小熱小實小滿者,宜大黃五錢,厚朴、枳實各二錢,煎服同前,得利即止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里證脈浮宜緩下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肝之裡見證者,加柴胡、連翹;心之裡見證者,加赤茯、木通;脾之裡見證者,加葛根、炒山梔;肺之裡見證者,加連翹、黃芩;腎之裡見證者,加滑石、黃柏。
白話文:
取水一杯,先將枳實、厚朴煎煮,煮沸後減去三分之一,再加入大黃煎煮二三沸,去渣,接著放入芒硝煎煮一二沸,溫熱服下。大便通暢即可停止服用,若未通暢可再服用。大黃需用酒煨製,若生用則瀉下之力過於峻猛,容易造成邪熱上攻頭目,導致日後頭目等疾病。根據《活人大全》,里證脈沉宜急下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肝之裡證者,加柴胡、黃芩;心之裡證者,加黃連、麥門冬;脾之裡證者,加白芍、生地;肺之裡證者,加黃芩、石膏;腎之裡證者,加知母、黃柏。
小承氣湯,用於里證已見三四日,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,或胸滿潮熱不惡寒,狂言而喘。視其病之小熱小實小滿者,宜用大黃五錢,厚朴、枳實各二錢,煎服方法同前,大便通暢即可停止服用。根據《活人大全》,里證脈浮宜緩下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肝之裡證者,加柴胡、連翹;心之裡證者,加赤茯苓、木通;脾之裡證者,加葛根、炒山梔子;肺之裡證者,加連翹、黃芩;腎之裡證者,加滑石、黃柏。
調胃承氣湯,治傷寒二三日不解,蒸蒸熱而不滿,腹如仰瓦,腹中轉矢氣,必有燥屎。及太陽邪熱入於陽明裡之裡,故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硬,小便赤,譫語而嘔,日晡潮熱,狂斑煩亂,脈來洪實者,宜大黃四錢,芒硝三錢,甘草一錢,煎服同前。如發狂走罵者,陰不足也,宜加當歸。經曰:微者逆之,順者從之是也。方意承者,須也。本草云:通可去滯,瀉可去壅。塞而不利,閉而不通,可以盪滌,使正氣得以順暢,是以承氣名之。經曰:燥淫所勝,以苦下之;熱淫所勝,治以鹹寒。又曰: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。是以三承氣湯,宜分三焦受病而用之。若三焦傷者,痞滿燥實堅俱全,是以大承氣湯用大黃、枳實之苦,泄滿實以滌熱;厚朴之苦溫,消痞下氣;芒硝之鹹寒,潤燥軟堅。上焦傷者,有痞滿實而無燥堅,是以小承氣湯用枳、樸除痞滿,大黃泄實熱。不用芒硝,因不甚燥,恐傷下焦血分真陰,謂下伐其根也。中焦傷者,無痞滿而有燥實堅,是以調胃承氣湯,用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泄實。不用枳、樸,恐傷上焦虛無之氣。
白話文:
調胃承氣湯
治傷寒二三日不解,蒸蒸熱而不滿,腹如仰瓦,腹中轉矢氣,必有燥屎。
這是在傷寒發病二三日,症狀沒有緩解,身體發熱但熱度不甚強烈,感覺像是悶熱,腹部像翻轉的瓦片一樣,肚子裡有氣體翻滾,而且一定會有乾燥的糞便積存在腸道中。
及太陽邪熱入於陽明裡之裡,故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硬,小便赤,譫語而嘔,日晡潮熱,狂斑煩亂,脈來洪實者,宜大黃四錢,芒硝三錢,甘草一錢,煎服同前。
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熱進入到陽明經的深處,所以病人不再怕冷反而怕熱,大便乾燥,小便顏色深紅,神志不清甚至胡言亂語、嘔吐,下午時候出現發熱,皮膚上出現紅色斑點,心煩意亂,脈象有力且快速。這些情況下,應該服用大黃四錢、芒硝三錢、甘草一錢,煎湯服用,方法同其他承氣湯方一樣。
如發狂走罵者,陰不足也,宜加當歸。經曰:微者逆之,順者從之是也。
如果病人出現狂躁、亂喊乱叫的症状,這是由於陰虛造成的,應該加用當歸。經書中說:"微弱的病邪要逆着它治療,強盛的病邪要順着它治療。"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,需要用當歸來滋陰補虛,以達到逆治的目的。
方意承者,須也。本草云:通可去滯,瀉可去壅。塞而不利,閉而不通,可以盪滌,使正氣得以順暢,是以承氣名之。
承氣湯的“承”字,是指承接、延續的意思,也就是說,承氣湯是延續之前的治療方案,用來繼續清除體內的病邪。本草綱目中說:“通可以去除積滯,瀉可以去除壅塞。” 意思是,承氣湯具有通利大便、瀉熱解毒的作用,可以清除體內積滯的病邪,使阻塞不通的腸道得以暢通,讓正氣得以順暢運行,因此叫做承氣湯。
經曰:燥淫所勝,以苦下之;熱淫所勝,治以鹹寒。又曰: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。是以三承氣湯,宜分三焦受病而用之。
經書中說:"乾燥的病邪侵襲,可以用苦寒之藥來攻下它;熱邪侵襲,可以用鹹寒之藥來治療。” 又說:"乾燥的病邪侵襲內臟,可以用苦溫之藥來治療。" 所以三種承氣湯,應該根據病邪侵犯的部位來選擇使用。
若三焦傷者,痞滿燥實堅俱全,是以大承氣湯用大黃、枳實之苦,泄滿實以滌熱;厚朴之苦溫,消痞下氣;芒硝之鹹寒,潤燥軟堅。
如果三焦都受損,就會出現腹脹、便秘、乾燥、硬結等症状。所以大承氣湯用大黃、枳實的苦寒之性,瀉去積滯的熱邪;用厚朴的苦溫之性,消痞化積、降氣止嘔;用芒硝的鹹寒之性,潤燥軟堅,通便止痛。
上焦傷者,有痞滿實而無燥堅,是以小承氣湯用枳、樸除痞滿,大黃泄實熱。不用芒硝,因不甚燥,恐傷下焦血分真陰,謂下伐其根也。
如果上焦受損,就會出現腹脹、便秘等症状,但是沒有乾燥和硬結。所以小承氣湯用枳實、厚朴去除腹脹,用大黃瀉去實熱。不用芒硝,因為上焦比較虛弱,容易傷及下焦的真陰,就好像砍伐樹根一樣,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傷。
中焦傷者,無痞滿而有燥實堅,是以調胃承氣湯,用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泄實。不用枳、樸,恐傷上焦虛無之氣。
如果中焦受損,就會出現便秘、乾燥、硬結等症状,但是没有腹脹。所以調胃承氣湯,用甘草來調和脾胃,用芒硝來潤燥,用大黃來瀉去積滞。不用枳實、厚朴,因為中焦比較虛弱,容易傷及上焦的陽氣,造成气虚无力。
三一承氣湯,治傷寒、雜病、內外所傷,一切風熱、風痰、濕熱、燥熱入里之深,大小便閉,或產難死胎不下,小兒斑疹黑陷等證。即大承氣湯加甘草五錢,生薑三片。又能治肝經玉莖中痛。故曰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故加甘草以調其中,河間得之於仲景也。
陶氏六一順氣湯,治傷寒熱邪傳裡,大便結實,口燥咽乾,怕熱譫語,揭衣狂妄,揚手擲足,斑黃陽厥,潮熱自汗,胸腹滿硬,繞臍疼痛等證。是以代大、小、調胃、三一承氣,大柴胡、大陷胸等湯之神方也。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、芒硝、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甘草,煎法如前,臨熟入鐵淬水三匙,調服立效。取鐵性沉重,最能墜熱開結故也。凡大柴胡湯。脾約丸。生地芩連湯之類,皆自承氣而變之也。
白話文:
三一承氣湯用於治療傷寒、雜病、內外所受的各種傷害,包括風熱、風痰、濕熱、燥熱等病邪深入體內,造成大小便不通、難產、胎兒不下、小兒斑疹黑陷等症狀。它是在大承氣湯的基础上,加了甘草五錢和生薑三片,同時還能治療肝經疼痛。因為肝主疏泄,急則易怒,故加甘草緩解肝氣。此方源自張仲景。
六一順氣湯則用於治療傷寒熱邪入侵,導致大便乾燥、口乾舌燥、怕熱神志不清、揭衣狂躁、手舞足蹈、斑黃發熱、盜汗、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。它是大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湯、三一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大陷胸湯等方劑的合方。方中包含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、芒硝、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甘草等藥材,煎煮時臨熟加入鐵淬水三匙,調服即可見效。鐵性沉重,有助於下沉熱邪,開通阻塞。另外,大柴胡湯、脾約丸、生地芩連湯等方劑都是由承氣湯演變而來。
滲,
傷寒表證忌滲,惟熱近里,未可通利者宜。
豬苓湯,治陽明病,上焦熱脈浮發熱,中焦熱渴欲飲水,下焦熱小便不利,三焦俱熱,宜使熱邪從小便出。兼治少陰挾熱下利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,先嘔後渴,頭痛身痛,胃燥及秋疫發黃等證。惟溺多而渴者不可服。
豬苓,茯苓,阿膠,滑石,澤瀉(各一錢)
水煎去渣,臨熟入阿膠煎烊乃服。方意以茯苓之甘以行小便,澤瀉之咸以瀉伏水,滑石、阿膠之滑以利水道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症狀,忌諱出汗,只有熱邪深入內里,尚未能通利的情況才適合。豬苓湯適合治療陽明病,表現為上焦熱症,脈象浮數,發熱,中焦熱症,口渴欲飲水,下焦熱症,小便不利,三焦俱熱,宜使熱邪從小便排出。同時也可治療少陰虛寒夾熱引起的腹瀉,伴隨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,先嘔吐後口渴,頭痛身痛,胃燥,以及秋疫發黃等症狀。但小便量多而口渴者不宜服用。藥方以茯苓的甘味來通利小便,澤瀉的鹹味來瀉除伏水,滑石和阿膠的滑利作用來暢通水道。
五苓散,治太陽病,初無熱,但狂言煩躁不安,精采與人不相當,及汗後胃中乾燥不得眠,尿赤微煩作渴。惟上焦微煩;邪猶在表;唯渴則入里,熱未成實;不能消水,停蓄不散。或傷寒下早,心下痞滿不痛;或太陽少陽同病;及中暍,霍亂煩躁,中濕關節疼痛,濕痹小便不便,大便反快等證。
豬苓,茯苓,白朮,澤瀉(各一錢半),肉桂(五分)
為末,每二錢,白湯調服。生津液,和表裡。如無熱煩躁狂言者,服後以指探吐。方意以傷寒發熱而煩,六七日不解,脈浮者,邪在表也。或汗後亡津,胃干煩躁不眠,不能食,但渴欲水者邪在裡也。然上焦虛躁或飲水不散而反吐出,為水逆證。或飲水雖多而小便不利者,皆裡熱未實,不能化水故耳。
白話文:
五苓散
五苓散,用於治療太陽病初期,患者無發熱症狀,卻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,精神狀態不佳,以及出汗後胃部乾燥、失眠、尿液顏色深紅、口渴等症狀。
這種情況下,患者上焦(頭部、胸部)雖然略有煩躁,但病邪仍停留在表層,由於口渴而導致病邪入侵內裡,熱氣尚未形成實熱,因此無法消解體內水液,水液積聚不散。
此外,五苓散也可用於治療以下症狀:
- 傷寒初期,患者腹部脹滿不痛。
-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存在。
- 中暑、霍亂,患者煩躁不安。
- 中濕(體內水濕停滯)導致關節疼痛、濕痹(風寒濕邪侵襲經絡),小便不暢,但大便反常地通暢。
藥物組成:
- 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 各一錢半
- 肉桂 五分
用法用量: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
功效:
生津止渴,調和表裡。若患者無發熱、煩躁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服用後可以用手指探入患者口中,將藥物吐出。
方義:
五苓散用於治療傷寒發熱伴有煩躁,六七天不愈,脈象浮的患者,說明病邪停留在表層。或者患者出汗後體液不足,胃部乾燥、煩躁不安、失眠、食慾不振、口渴難忍,則說明病邪已入侵內裡。然而,患者上焦虛弱、煩躁不安,或喝水後不能吸收反而嘔吐,這屬於水液逆流的表現。又或者患者飲水量很多,但小便不暢,這都是由於內熱尚未形成實熱,無法化解水液所致。
是以用白朮、茯苓、豬苓之甘,潤虛躁而利津液:澤瀉之咸,以瀉伏水;肉桂之辛甘,以和肌表。經曰:甘甚反淡,甘緩而淡滲。淡味滲泄為陽,鹹味湧泄為陰,辛甘發散為陽,是也。
加減法:陽證,去桂熱服,令汗出即愈;陰證加附子;溫熱病加甘草;瘀熱發黃加茵陳;頭目痛加川芎、蔥白;咳嗽加五味子;熱吐加半夏;熱瀉合小柴胡湯加黃連;狂言亂語加辰砂;小便閉加瞿麥、滑石;大便難加黃芩;勞復加桔梗;水氣加葶藶;發虛熱加參、耆、麥門冬,以分陰陽;腹痛加木香;氣塊加三稜、莪朮;鼻衄加茅花;尿血加山梔;身痛加蒼朮;煩躁去桂加人參;心煩不眠加阿膠。
白話文:
因此,使用白朮、茯苓、豬苓的甘味來滋潤虛燥,促進津液分泌;澤瀉的鹹味,用來瀉去體內積水;肉桂的辛甘,用來調和肌膚表面。經書上說:「甘味過度會反過來變成淡味,甘味緩慢滲透,淡味滲透洩出為陽,鹹味湧出洩出為陰,辛甘發散為陽」,這就是道理。
加減法:陽證,去掉肉桂,服用藥物,讓患者出汗即可痊癒;陰證則加附子;溫熱病則加甘草;瘀熱發黃則加茵陳;頭目痛則加川芎、蔥白;咳嗽則加五味子;熱吐則加半夏;熱瀉合小柴胡湯則加黃連;狂言亂語則加辰砂;小便閉則加瞿麥、滑石;大便難則加黃芩;勞復則加桔梗;水氣則加葶藶;發虛熱則加人參、黃耆、麥門冬,用來區分陰陽;腹痛則加木香;氣塊則加三稜、莪朮;鼻衄則加茅花;尿血則加山梔;身痛則加蒼朮;煩躁去掉肉桂則加人參;心煩不眠則加阿膠。
陶氏五苓散,即五苓散用桂枝,加甘草、滑石、山梔、燈芯,臨熟入鹽一字調服。如中濕身目黃加茵陳;水結胸加燈芯、木通。凡導赤、八正散之類,皆自此二方而變化之也。
和解,
和其內熱,解其外邪,傷寒方之王道也。
小柴胡湯,又名三禁湯,禁發汗利大小便者宜此。本治少陽半表裡證,頭痛項強,耳前後腫或聾,筋脈拘急,身疼脅痛,寒熱往來,或嘔,或渴,或咳,或悸,胸膈痞滿,煩悶硬痛,或汗下前後不解。及瘟疫兩感,太陽陽明初證,不敢汗吐與下,過經不解,熱入血室等證。雜病蒸熱,肌體羸瘦,為用最多。但其間有五證尤為的當,傷寒五六日,胸滿,心煩喜嘔,身熱心中咳逆,不欲食,或嘔,或不嘔者,一可服,若因渴欲飲水者,不可服;寒熱往來而心悸者,二可服;脅下滿硬而痛,耳聾胸痞,小便不利,或渴或不渴者,三可服;發潮熱者,四可服;瘥後發熱者,五可服。要知無熱證者,不可服,為藥性頗寒耳。
白話文:
陶氏五苓散及和解、小柴胡湯
陶氏五苓散,即五苓散加入桂枝,再加入甘草、滑石、山梔、燈芯,快煮好的時候加入一點鹽,調勻服用。如果出現中濕導致身體發黃、眼睛發黃的症狀,可以加茵陳;如果水氣結聚胸中,可以加燈芯、木通。凡是導赤類的方劑,以及八正散,都從這兩個方子演變而來。
和解
和解是指調和內熱,解除外邪,是治療傷寒的王道。
小柴胡湯,又名三禁湯,禁發汗、利大小便者宜服用此湯。本方主要治療少陽半表半裡證,症狀包括頭痛、項強、耳前後腫或耳聾、筋脈拘急、身痛脅痛、寒熱往來、或嘔吐、或口渴、或咳嗽、或心悸、胸膈痞滿、煩悶硬痛、或汗出前後不退。以及瘟疫感染初期,太陽陽明經絡初期表現,不敢發汗、吐瀉或瀉下,病程延誤,熱邪入血等症。對於雜病蒸熱,身體消瘦虛弱等症,此方也常用。其中以下五種症狀尤為適合:
- 傷寒發病五到六天,胸悶,心煩想嘔吐,身體發熱,心裏咳嗽氣逆,不想吃飯,或嘔吐,或不嘔吐。若因口渴想喝水者,則不可服用。
- 寒熱交替,並且心悸者,可服用。
- 脅肋下脹滿硬痛,耳聾、胸悶,小便不暢,或口渴或不口渴者,可服用。
- 發潮熱者,可服用。
- 病癒後再次發熱者,可服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沒有發熱症狀者,不可服用,因為此藥性偏寒。
柴胡(三錢),黃芩(二錢),人參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甘草(四分)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去渣,澄清溫服,則能入膽,此方內有柴胡、半夏,能利能汗,以解半表裡之邪。然本氣分藥也,而血病每用之者,以柴、芩專能調血故也。況傷寒日稍久不解者,熱必傷血,故表惡寒發熱而里未實者,加桂以溫血;表熱汗里又燥渴糞硬者,加大黃以清血。
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加栝蔞仁;渴者去半夏加人參、栝蔞根;腹痛去芩加芍藥;脅下痞悶去棗加牡蠣、枳實;脅痛加青皮;未經下而心中飽悶加枳、梗;心悸,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;不渴,外有微熱,去參加桂;咳嗽去參、棗,加五味子、炮乾薑;嘔加薑汁、竹茹;虛煩加竹葉、粳米;鼻衄加生地、茅花;痰盛或喘加桑白皮、烏梅;熱盛錯語不眠,加山梔、黃連、黃柏;少陽陽明合病,口燥目疼,加芍藥、乾葛;壞證加鱉甲;過經不解,晡熱已而微利,加芒硝;自汗惡熱,譫語煩渴,去半夏合白虎湯;自汗惡風腹痛,或寒多熱少脈弱,去芩合桂枝湯;血虛發夜熱,合四物湯,去芎加麥門冬;舌乾口燥,去半夏加天花粉或貝母;齒燥無津液加石膏;脈弦虛無力,先因房勞夢遺感寒,或病後血氣未固,以致咳嗽吐痰,晝輕夜重,發熱不止,合四物湯去芎,加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;脈弦虛無力,或浮散,發熱煩躁,口渴不飲水,此為虛熱,去半夏、黃芩,合生脈散;熱入血室,小腹痛,晝明夜昏妄見,或寒熱不定似瘧,合四物湯加牡丹皮;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;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、紅花。
白話文:
柴胡桂枝湯方解
組成:
- 柴胡(三錢)
- 黃芩(二錢)
- 人參(一錢)
- 半夏(一錢)
- 甘草(四分)
- 生薑三片
- 大棗二枚
**用法:**水煎去渣,澄清溫服。
**功效:**此方能入膽,解表裡之邪。
方義:
- 方中柴胡、半夏,具有利水、發汗的作用,能解表裡之邪。
- 此方為本氣分藥,但常用于血病,是因为柴胡、黃芩有專调血之功效。
- 傷寒日久不愈,熱邪必傷血。
- 若表證惡寒發熱,而裡證未實,可加桂枝溫血。
- 若表證熱汗,裡證燥渴、大便乾燥,可加大黃清血。
加減:
- 胸中煩悶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仁。
- 口渴,去半夏,加人參、栝蔞根。
- 腹痛,去黃芩,加芍藥。
- 脅肋下痞悶,去大棗,加牡蠣、枳實。
- 脅肋痛,加青皮。
- 未經下而心中飽悶,加枳實、枳梗。
- 心悸、小便不利,去黃芩,加茯苓。
- 不渴,外有微熱,去人參,加桂枝。
- 咳嗽,去人參、大棗,加五味子、炮乾薑。
- 嘔吐,加薑汁、竹茹。
- 虛煩,加竹葉、粳米。
- 鼻衄,加生地、茅花。
- 痰盛或喘息,加桑白皮、烏梅。
- 熱盛錯語不眠,加山梔、黃連、黃柏。
- 少陽與陽明合病,口燥眼痛,加芍藥、乾葛。
- 壞證,加鱉甲。
- 過經不愈,晡時發熱,而後微利,加芒硝。
- 自汗惡熱,神志不清,口渴,去半夏,合白虎湯。
- 自汗惡風、腹痛,或寒多熱少、脈弱,去黃芩,合桂枝湯。
- 血虛發夜熱,合四物湯,去川芎,加麥門冬。
- 舌乾口燥,去半夏,加天花粉或貝母。
- 齒燥無津液,加石膏。
- 脈弦虛無力,先因房事勞累、夢遺感寒,或病後血氣未固,以致咳嗽吐痰,白天輕微,夜間加重,發熱不止,合四物湯,去川芎,加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。
- 脈弦虛無力或浮散,發熱煩躁,口渴但不願喝水,此為虛熱,去半夏、黃芩,合生脈散。
- 熱入血室,小腹疼痛,白天清醒,夜間昏迷,胡言亂語,或寒熱不定似瘧疾,合四物湯,加牡丹皮。
- 男子熱入血室,加生地。
- 婦人熱入血室,加當歸、紅花。
注:
- 方中所列藥材的劑量僅供參考,實際用量應根據患者的具体情況而定。
陶氏小柴胡湯,即小柴胡湯加陳皮、芍藥、川芎,臨熟入生艾汁三匙調服。治法、加減亦同。
和解散,尋常感冒,用此等分。柴胡二錢,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各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如嘔逆倍生薑加陳皮,頭痛加羌活、防風,寒熱間作加桂枝,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,春溫時行加生地、升麻,溫瘧加常山、檳榔。
火邪湯,即小柴胡湯加黑豆一撮煎服。治火邪諸證。
白話文:
陶氏小柴胡湯,就是小柴胡湯再加上陳皮、芍藥、川芎,快要煮好時再加入生艾汁三匙調勻服用。治療方法和加減藥物也和原本的小柴胡湯一樣。
和解散,用來治療普通的感冒,所有藥材等量服用。柴胡兩錢,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各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服。如果出現嘔逆加重,就加倍生薑並加入陳皮;頭痛就加羌活、防風;寒熱交替就加桂枝;中暑發熱頭痛就加黃連;春天流行的溫病就加生地、升麻;溫瘧就加常山、檳榔。
火邪湯,就是小柴胡湯再加上黑豆一撮煎服。用來治療火邪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
大柴胡湯,專治少陽病,或因發汗、利小便轉屬陽明,此為少陽陽明。蓋少陽變證陽明,故以小柴變為大柴。兼治里證內熱,目不了了,睛不和,口渴煩躁黃斑,狂妄譫語,大便堅閉,小便赤澀,繞臍刺痛,脈洪數沉實,身熱不惡寒反惡熱。及老人素虛,或過經不解熱未除,或下後仍發潮熱,或腹中余垢欠淨,胸中脹滿而潮者最穩。若身體疼痛,是表未解,不可服之。柴胡三錢,黃芩、芍藥、枳殼各一錢,半夏一錢半,大黃三錢(壯實者倍之,怯弱者減之)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大黃煎二三沸,溫服取通快則止,未利再服。經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柴、芩之苦以發傳經之熱。里不足者,以甘緩之,參、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。邪半入里,則裡氣逆而嘔,半夏之辛以散之;邪半在表,則榮衛爭為寒熱,薑、棗之辛甘以和之。此小柴胡治半表裡證也。經曰:酸苦湧泄為陰,是以大柴胡湯用枳、芍之酸,大黃之苦,以泄上滿除中熱;去參、草之甘者,恐補中也;仍用柴、芩、半夏、薑、棗者,邪未全入於裡也。加減法:昏亂譫語加黃連、山梔;痞滿加枳、梗、厚朴;舌苔黃赤,口燥渴飲水,加栝蔞仁;夏月熱病,煩躁,脈洪大,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石膏;發斑加生地、牡丹皮、玄參;發黃加茵陳、黃柏;鼻衄加犀角;大便不通加芒硝。
白話文:
大柴胡湯
大柴胡湯專門用於治療少陽病。少陽病可能是因發汗或利尿導致病情轉屬陽明,這就屬於少陽陽明。因為少陽病變證為陽明,所以用小柴胡湯時需要加重劑量,成為大柴胡湯。
大柴胡湯還可以治療里證內熱,患者會有以下症狀:
- 目不了了,睛不和:視力模糊,眼球不協調。
- 口渴煩躁黃斑:口渴,煩躁不安,舌苔黃。
- 狂妄譫語: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。
- 大便堅閉:便秘。
- 小便赤澀:尿液顏色深紅,排尿困難。
- 繞臍刺痛:肚臍周圍有刺痛感。
- 脈洪數沉實:脈搏有力,跳動快,按之沉實。
- 身熱不惡寒反惡熱:發熱,不畏寒,反而怕熱。
此外,大柴胡湯也適用於以下情況:
- 老人素虛:體質虛弱的老人。
- 過經不解熱未除:月經期過後,發熱未退。
- 下後仍發潮熱:產後或腹瀉後仍有發熱。
- 腹中余垢欠淨:腹部積存殘餘穢物。
- 胸中脹滿而潮者:胸悶脹滿,並伴有潮熱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患者身體疼痛,表示表證未解,不可服用大柴胡湯。
方劑組成:
- 柴胡三錢
- 黃芩、芍藥、枳殼各一錢
- 半夏一錢半
- 大黃三錢(壯實者倍之,怯弱者減之)
- 生薑三片
- 大棗二枚
煎服方法:
- 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。
- 快熟時加入大黃,再煮二三沸。
- 溫服,服至通快則止。
- 未見效則可再服。
方劑原理:
- 經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 柴胡、黃芩味苦,可以發散經絡中的熱邪。
- 里不足者,以甘緩之。 人參、甘草味甘,可以緩解中氣不足。
- 邪半入里,則裡氣逆而嘔,半夏之辛以散之;邪半在表,則榮衛爭為寒熱,薑、棗之辛甘以和之。 半夏味辛,可以散邪止嘔;薑、棗味辛甘,可以調和表裡。
大柴胡湯是小柴胡湯的加重版,主要用於治療少陽陽明證。
加減法:
- 昏亂譫語:加黃連、山梔。
- 痞滿:加枳實、梗、厚朴。
- 舌苔黃赤,口燥渴飲水:加栝蔞仁。
- 夏月熱病,煩躁,脈洪大: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石膏。
- 發斑:加生地、牡丹皮、玄參。
- 發黃:加茵陳、黃柏。
- 鼻衄:加犀角。
- 大便不通:加芒硝。
**注:**以上僅供參考,請遵醫囑,不可自行用藥。
白虎湯,白虎西方之神,應秋而歸於肺,故夏近秋令,中暑煩渴妙藥。主治傷寒汗後,脈洪大而渴,中外俱熱,未全入里,宜此和解。或吐下後,邪未除,熱結在裡,心胸煩,渴甚欲飲水,自汗,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不閉。及三陽合病,頭痛面垢,譫語遺尿,身重難以轉側。一切時氣瘟疫,雜病胃熱咳嗽、發斑,及小兒瘡疱癮疹伏熱等證。
知母(二錢),石膏(五錢,熱甚七錢),甘草(六錢),粳米(小半合)
水煎溫服。方意以脈浮為在表,兼滑為在裡。表有熱,里有寒,宜知母、石膏之苦甘,以解內外之邪熱;熱則傷氣,宜粳米、甘草之甘緩以益氣。經曰:熱淫所勝,佐以苦甘是也。或問:白虎性寒,熱病裡虛,誤服多成結胸,夏月陰盛體薄忌之。《百問》云:太陽病汗後,脈洪大者宜。
白話文:
白虎湯解說
白虎湯,白虎為西方之神,應秋氣而歸於肺臟,所以夏天接近秋天時節,中暑煩渴時,白虎湯是妙藥。
主治:
- 傷寒病人在出汗後,脈搏洪大且口渴,體內外皆發熱,但邪氣尚未完全進入內臟,適合用白虎湯來和解。
- 或者在服用吐瀉藥後,邪氣尚未清除,熱邪積聚在內,心胸煩悶,口渴極度想喝水,自發汗,不畏寒反而畏熱,大便不閉塞。
- 以及三陽經合病,頭痛、臉色晦暗、神志不清、遺尿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。
- 一切時令瘟疫、雜病胃熱咳嗽、發斑,以及小兒瘡疱、癮疹、伏熱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
- 知母(二錢)
- 石膏(五錢,若熱症嚴重可加至七錢)
- 甘草(六錢)
- 粳米(小半合)
用法:水煎溫服。
方意:脈象浮為表證,兼滑為裡證。表有熱邪,裡有寒邪,因此使用知母、石膏的苦甘之性,來解表裡之邪熱。熱邪傷氣,所以用粳米、甘草的甘緩之性來益氣。經書說:「熱邪盛行時,要用苦甘之藥來輔助。」
疑難解答:有人問道,白虎湯性寒,熱病時內虛,誤服太多會導致結胸,夏天陰氣盛行,體質虛弱的人忌服白虎湯。
**《百問》**中記載:太陽病人在出汗後,脈象洪大的,適合服用白虎湯。
此云裡寒者,傷寒邪未入腑言寒,已入腑言熱,非寒冷之寒,與瓜蒂散客寒上焦例同。如虛煩甚加麥門冬;裡熱大渴煩躁,表熱微惡寒脈浮,並加人參;尺寸俱長而疾,自汗大出,身表如冰,乃陽明傳少陰,宜加桂枝;虛煩譫語,小便淋澀,起臥不安,加山梔。
陶氏白虎湯,即白虎湯加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山梔、薑、棗、竹葉,煎服。治法同上。如心煩加竹茹;大渴心煩背惡寒,去山梔加天花粉。凡黃芩湯、解毒湯、麥門冬湯,一切平和清解之劑,皆自此三方而變化之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的意思是,寒邪在裡,指的是寒邪尚未進入臟腑,就叫做寒,一旦進入臟腑就叫做熱,這不是一般的寒冷,而是寒邪化熱,跟瓜蒂散治療寒邪在上焦的道理相同。如果患者虛煩很嚴重,就加麥門冬;如果患者裡熱很大,口渴煩躁,表面稍微發熱,怕冷,脈象浮,就加人參;如果患者四肢都長,病程很長,自汗出很多,身體表面像冰一樣,這是陽明經傳給少陰經,就要加桂枝;如果患者虛煩神志不清,小便淋澀,睡覺不安,就加山梔。
陶氏白虎湯,就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了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山梔、薑、棗、竹葉,煎服。治療方法和白虎湯一樣。如果患者心煩,就加竹茹;如果患者口渴心煩,背部怕冷,就去除山梔,加天花粉。像黃芩湯、解毒湯、麥門冬湯,這些清熱解毒的藥方,都是從這三方藥方變化而來的。
抑論無汗煩躁而脈浮緊者,可服青龍;無汗喜渴而脈單浮者,勿投白虎;陽明自汗引飲,則五苓散未可輕進;太陽自汗溺數,則桂枝湯不可妄與,其故何哉?蓋人身以氣液為主,在外則為正汗,以養皮毛而不燥;在內則為津液,以和胃口而不渴;在下則為小便而不澀,是以三者恆宜相固而不相傷也。
小便數則津下脫矣,豈宜桂枝重發其汗?陽明汗多津外泄矣,豈宜五苓復內滲其小便?白虎之名義甚可畏者,性甚寒涼。無汗脈浮,表未全解,猶宜柴胡解肌之藥,豈可純以裡寒藥治之耶?無汗而不煩躁者麻黃湯,有汗而煩躁者桂枝湯,惟無汗而煩躁者,而後可青龍湯。以加石膏性緩,對麻黃而言,故有是善名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沒有汗,並且感到煩躁,脈搏浮緊,就可以服用青龍湯。如果沒有汗,卻感到口渴,脈搏單獨浮起,就不要服用白虎湯。陽明經脈自汗並引發口渴,就不能輕易服用五苓散;太陽經脈自汗且小便頻繁,就不能隨意服用桂枝湯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人體以氣液為本,氣液在外則成為正常汗液,滋養皮膚毛髮,不致乾燥;氣液在內則成為津液,滋潤胃口,不致口渴;氣液在下則成為小便,不致排尿困難,所以三者應該互相維持平衡,不互相損害。
小便頻繁表示津液外泄,怎麼能用桂枝湯加重排汗呢?陽明經脈汗多,津液外泄,怎麼能用五苓散再增加小便呢?白虎湯的名稱非常可怕,藥性非常寒涼。沒有汗,脈搏浮起,表明表證尚未完全消除,應該用柴胡解肌的藥物,怎麼能用純粹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呢?沒有汗不煩躁的用麻黃湯,有汗煩躁的用桂枝湯,只有沒有汗又煩躁的情況,才能使用青龍湯。因為青龍湯加入石膏,藥性緩和,相對於麻黃湯而言,所以有這個美好的名字。
也。噫!用之當者,朝大黃,暮附子,不為悖也;用之不當,小柴雖稍平和,亦貽害也。用藥者,可不知古人立方之意乎!
白話文:
"啊!嘩!使用藥物適當時,早上使用大黃,晚上使用附子,都不算錯誤;但如果使用不當,即使是稍微平和的小柴,也會留下後遺症。使用藥物的人,能不知道古人設計藥方的意圖嗎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