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0)
外集·卷三 (10)
1. 傷寒用藥賦
太陽無汗寒傷榮,臘月麻黃為最;太陽有汗風傷衛,臘月桂枝(湯)可先。易老沖和(湯即九味羌活湯)治風寒而發於三季,陶氏沖和(湯)分陰陽以救乎雙傳。
此方以兩感必死,但陽先受病多者,以此湯探之,中病即愈。如不愈者,看表里陰陽多少用藥。是以用九味羌活湯去蒼朮加柴胡、乾葛,石膏、黑豆,皆三陽經藥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若無汗,寒邪傷及陽氣,最容易發生在臘月,此時可用麻黃湯治療;若有汗,則為風邪傷及衛氣,臘月可先用桂枝湯。易老沖和湯適用於風寒導致的疾病,無論發生在一年中的哪個季節,陶氏沖和湯則根據病情的陰陽屬性,分別治療表裡兩經的疾病。
這種疾病若不及时治疗,必然危及生命,但多數情況下陽氣先受影響。因此,可先用易老沖和湯試探,若能治癒則病症消失。若無法治癒,則根據表裡陰陽的症狀程度,選擇適合的藥物。比如,可用九味羌活湯去蒼朮,再加柴胡、乾葛、石膏、黑豆,這些都是治療三陽經的藥物。
陽明之本宜解肌,審葛根白虎於寒熱;
傷風有汗表虛者,桂枝。傷寒無汗表實者,葛根湯。不惡寒反惡熱,二便不閉者,白虎湯。
陽明之標須承氣,詳痞滿燥實於便堅。
痞滿燥實俱全者,大承氣湯。有痞滿而無燥實者,小承氣湯。有燥實而無痞滿者,調胃承氣湯。
大柴胡(湯)行陽明帶表之秘,小柴胡(湯)擅少陽和解之權。有痰妨胸滿,瓜蒂(散)梔豉(湯)緩緩飲;無頭疼身熱,附子乾薑熟煎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本位病症,應該要以解肌的方法治療,仔細判斷是否符合葛根白虎湯的適用範圍,用於寒熱交雜的病症;
傷風有汗症狀,表明外邪已經入侵,但身體虛弱,可用桂枝治療。傷寒無汗,表明外邪入侵且身體抵抗力較強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不惡寒反而惡熱,大小便不閉塞,可用白虎湯治療。
陽明經的末梢病症,需要用承氣湯來治療,仔細判斷是否有痞滿、燥熱、大便不通的情況。
痞滿、燥熱、大便不通三種症狀都具備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有痞滿但沒有燥熱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有燥熱但沒有痞滿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大柴胡湯可以治療陽明經帶有表證的便秘,小柴胡湯擅長治療少陽經的和解病症。有痰阻礙胸悶,可用瓜蒂散和梔豉湯緩緩飲用。沒有頭痛發熱,可以用附子和乾薑熟煎。
古姜附湯:乾薑一兩,生附一枚,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渣頓服。治直中陰經真寒證,如厥逆脈不至,加甘草一倍。
理中(湯小)建中(湯)治太陰(直中)臟寒之不足,桂黃桂苓祛太陰(傳經)腑熱之不平。
桂枝加大黃湯:桂枝三錢,芍藥四錢,甘草二錢半,大黃二錢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太陰傳經熱證,腹滿而痛,咽乾而渴,手足溫,脈沉有力。本方陶氏加枳殼、柴胡,臨服入檳榔水三匙。如腹滿不惡寒而喘,去甘草加大腹皮。桂枝加芍藥湯:桂枝三錢,芍藥四錢,甘草一錢,姜四片,棗一枚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古姜附湯是用乾薑和生附子來治療直中陰經真寒證,像是厥逆脈不至的情況,可以加倍甘草。理中湯和建中湯用來治療太陰臟寒不足,桂黃桂苓則用來治療太陰腑熱不平。桂枝加大黃湯可用來治療太陰傳經熱證,症狀包括腹滿疼痛、咽乾口渴、手足溫熱、脈沉有力。陶氏在這個方子中加了枳殼、柴胡,臨服時加入檳榔水。如果腹滿不惡寒而喘,可以去掉甘草,加進大腹皮。桂枝加芍藥湯則是用來治療其他症狀的。
治太陰腹滿痛甚,或太陽病下之轉屬太陰自利者。亦宜陶氏桂苓飲、五苓散。
少陰熱證小承氣(湯),反之四逆倍甘草,拒陽可愈(四逆湯);厥陰熱證大承氣(湯),反之四逆用當歸,似瘧自痊(當歸四逆湯)。此雖六經之正治,實具百病之真筌。
表裡陰陽通治,凡言表證,分有汗無汗,俱於前正方內隨經選用;凡言里證,分傳經直中,俱於前正方內選用,凡言陰證,俱於前溫中熱藥內選用;凡言陽證,俱於前隨裡寒藥內選用。是數方可以代百方,雖曰仲景方法,猶有遺失之恨。據愚見,於此推類而通於雜病,則方法亦無以加矣。
白話文:
治療太陰經導致的腹部脹滿疼痛劇烈,或是太陽經病症向下傳變為太陰經導致的腹瀉者,都可以使用陶弘景的桂苓飲和五苓散。
少陰經熱證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,若病情反轉出現四逆症,則要加倍使用甘草,拒絕陽氣,就可以痊癒(使用四逆湯);厥陰經熱證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,若病情反轉出現四逆症,則要使用當歸,就像瘧疾一樣自行痊癒(使用當歸四逆湯)。這些雖然是六經的正治方法,但實際上包含了百病的真諦。
表裡陰陽的治療方法要互相貫通。凡是說到表證,要區分是否有汗,並且根據不同的經脈選擇前文中提到的方劑;凡是說到裏證,要區分是傳經還是直中,並且根據不同的經脈選擇前文中提到的方劑;凡是說到陰證,要選擇前文中溫中熱藥;凡是說到陽證,要選擇前文中隨裡寒藥。這幾個方劑可以代替百種方劑,雖然說是張仲景的方法,但仍然有遺憾之處。根據我的見解,從這些方劑推類比照,就可以通曉各種雜病,治療方法也無所不能了。
汗吐下溫兼全。
凡言宜汗,即前正方中,或發表,或解肌之劑選用;凡言宜吐,即前正方中,或探吐,或湧宣之劑選用;凡言宜下,即前正方中,潤下湧泄之劑選用;凡言宜溫,即前正方中,臟寒亡陽之劑選用。是數法者可以兼百法,貴乎用之當耳。誤用麻黃,令人亡陽,汗出不止,將病人頭髮水浸,外用糯米粉並龍骨、牡蠣末撲之。
誤用硝、黃,令人不禁,用理中湯加炒糯米、烏梅、壁土止之。誤用薑、附,令人失血發斑,用蘿蔔汁,或子搗汁,或泥漿汁,再入黃連、甘草、犀角,可解其毒。不然身有紅處,乃血欲從各竅出也。
白話文:
汗、吐、下、溫四種治療方法,可兼顧各種病症。想要發汗,就從之前的方劑中選擇發表或解肌的藥物;想要催吐,就選擇探吐或湧宣的藥物;想要瀉下,就選擇潤下湧泄的藥物;想要溫補,就選擇治療臟寒亡陽的藥物。這四種方法可以運用在各種病症上,關鍵在於用藥是否得當。如果誤用麻黃,容易導致病人亡陽,汗出不止,可以用糯米粉、龍骨、牡蠣末撲在病人頭髮上。如果誤用硝石、黃連,容易導致病人不停拉肚子,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炒糯米、烏梅、壁土止瀉。如果誤用生薑、附子,容易導致病人失血發斑,可以用蘿蔔汁、子實搗汁或泥漿汁,再加入黃連、甘草、犀角解毒。否則,身上出現紅斑,就是血氣要從各個竅道中流出的徵兆。
抑又聞:風寒總曰汗病,麻桂不可亂嘗。
不論傷風、傷寒,皆以得汗則散,但有大汗、解肌之不可亂耳。
無汗服桂枝而嘔吐,失血下利者變用;
傷寒無汗,或酒客誤服桂枝湯而嘔吐者,必吐膿血,為肺痿證。又有其病當汗,而適值失血及下利者,不可與麻黃湯,宜小劑桂枝湯頻頻飲之,體潤自然和解。
有肝服麻黃而煩躁,寒熱似瘧者相當。
傷風服桂枝湯不解,寒熱似瘧,日再發者,乃邪客榮衛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若非此證,誤用麻黃者,必煩躁衄血。衄血與上肺痿二證,照依雜證,以清血涼血之劑,略加和表之藥,如犀角地黃湯、黃芩湯加柴胡是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風寒引起的汗病,麻黃和桂枝不能亂用。不論是傷風還是傷寒,都要以發汗來散邪,但發汗的方法要分清,不能隨便亂用解表藥。沒有汗症卻服用桂枝湯導致嘔吐、失血或腹瀉,就應該換用其他藥方;傷寒沒有汗症,或者喝酒的人誤服桂枝湯而嘔吐,就可能吐出膿血,這是肺痿的表現。還有的病症需要發汗,但又伴隨失血或腹瀉,不能用麻黃湯,應該用小劑量的桂枝湯頻頻服用,讓身體滋潤,自然就能緩解。有些病人服用麻黃後出現煩躁,寒熱交替,像瘧疾一樣,這屬於肝病的表現。傷風服用桂枝湯不見效,寒熱交替,每天發作兩次,這是邪氣入侵榮衛,需要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如果沒有這種症狀,卻誤用麻黃,就會出現煩躁、鼻衄,鼻衄和肺痿這兩種病症都屬於雜證,需要用清血涼血的藥方,再加上和解表藥,比如犀角地黃湯或黃芩湯加柴胡。
傷寒輕者,麻黃杏仁飲;
麻黃、桔梗、前胡、黃芩、陳皮、半夏各一錢,杏仁、細辛各八分,防風七分,甘草四分,姜三片水煎溫服。治太陽發熱惡寒,頭痛無汗,脈浮緊而咳嗽。如夏月去麻黃加蘇葉,自汗去麻黃加桂枝、芍藥,表熱換柴胡,口渴加天花粉,胸滿加枳殼,喘急加栝蔞仁。
白話文:
傷寒輕證的治療
傷寒初期症狀較輕者,可以使用麻黃杏仁飲。
藥方組成:
- 麻黃、桔梗、前胡、黃芩、陳皮、半夏各一錢
- 杏仁、細辛各八分
- 防風七分
- 甘草四分
- 生薑三片
用法: 水煎溫服。
主治: 太陽經發熱惡寒,頭痛無汗,脈浮緊,並伴有咳嗽。
加減:
- 夏天服用,可去麻黃,加蘇葉。
- 若患者自汗,可去麻黃,加桂枝、芍藥。
- 表熱症狀轉為少陽經,可換柴胡。
- 口渴,可加天花粉。
- 胸滿,可加枳殼。
- 喘急,可加栝蔞仁。
傷風輕者,柴胡半夏湯。
柴胡、半夏各一錢半,黃芩、白朮、陳皮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傷風發熱惡寒,頭痛無汗而咳嗽,或協熱自利。兼治一切痰證,狀似傷寒,如小便不利加茯苓,冬月無汗加麻黃,三時無汗加蘇葉,冬月有汗加桂枝,三時有汗加防風,咽痛加桔梗,喘嗽去白朮加杏仁、桑白皮,酒熱加黃連,食積加山楂、神麯,痰伏脅下作痛加白芥子,痰盛喉中如牽鋸加竹瀝、薑汁,痰稠如膠加金沸草、前胡,胸膈痞悶加枳殼。
白話文:
輕微傷風時,可用柴胡半夏湯治療。配方為:柴胡、半夏各一錢半,黃芩、白朮、陳皮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此方主治傷風發熱惡寒、頭痛無汗伴咳嗽,或發熱自利。同時也能治療各種痰證,症狀類似傷寒,若小便不利可加茯苓,冬月無汗加麻黃,四季無汗加蘇葉,冬月有汗加桂枝,四季有汗加防風,咽痛加桔梗,喘嗽去白朮加杏仁、桑白皮,酒熱加黃連,食積加山楂、神曲,痰伏脅下作痛加白芥子,痰盛喉中如牽鋸加竹瀝、薑汁,痰稠如膠加金沸草、前胡,胸膈痞悶加枳殼。
大羌活(湯)主治陰陽兩感,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防己、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白朮、甘草、細辛各三分,知母、川芎、地黃各一錢,水煎熱服,未解再服三四劑,病愈則止。治發熱惡寒無汗,或自汗頭痛項強,或傷寒見風脈,傷風見寒脈,兼解利兩感傷寒。此方治陰陽已分,陽證多者宜服。陶氏沖和湯為陰陽未分者設。
大青龍(湯)善解風寒兩傷。
麻黃三錢,桂枝二錢,杏仁一錢半,石膏四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寒宜甘發,麻杏石甘棗之甘,以散榮中之寒;風宜辛散,桂枝生薑之辛,以散衛中之風;辛甘相合,乃能發散榮衛風寒。風傷則衛實,寒傷則榮實,榮衛俱實,太陽證具,無汗而煩躁者宜服。若脈微有汗,榮衛俱虛者,誤服則厥逆筋惕肉瞤而亡。
白話文:
羌活湯主要治療因寒熱交感引起的各種病症,藥材包括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防己、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白朮、甘草、細辛各三分,知母、川芎、地黃各一錢,水煎熱服,若症状未解可再服三四劑,病癒即停。此方適用於發熱惡寒無汗,或自汗頭痛項強,或傷寒見風脈,傷風見寒脈等情況,兼具解利兩感傷寒之效。此方適用於陰陽已分的情況,陽證較重的患者宜服用。陶氏沖和湯則適用於陰陽未分者。
大青龍湯擅長治療風寒交感所致的病症。
藥材包括麻黃三錢,桂枝二錢,杏仁一錢半,石膏四錢,甘草一錢,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此方旨在以甘味溫發,麻杏石甘棗的甘味用於散除榮中之寒;以辛散風寒,桂枝生薑的辛味用於散除衛中之風;辛甘相合,才能發散榮衛風寒。風傷則衛實,寒傷則榮實,榮衛俱實則太陽證具,無汗而煩躁者宜服。若脈微有汗,榮衛俱虛者,誤服則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而亡的危險。
合病嘔而不利,葛根加以半夏;
葛根加半夏湯:葛根三錢,麻黃二錢,桂枝一錢,半夏、芍藥各一錢,甘草八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治太陽陽明合病,裡氣逆上,但嘔而不下利者,與葛根湯以散其邪,加半夏以下逆氣。
合病利而不嘔,黃芩加以半姜。
黃芩半夏生薑湯:黃芩三錢,芍藥、生薑各二錢,半夏一錢,甘草五分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少陽合病,自利而嘔,或腸垢協熱自利,非汗下所宜,故用此和解,以下胃之逆氣。
太陽並病陽明兮,麻葛硝黃看罷未;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嘔吐和便秘,就用葛根和半夏;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腹瀉和不嘔吐,就用黃芩和生薑。對於同時出現太陽病和陽明病的病人,要觀察是否需要用麻黃、葛根、硝石和黃芩。
太陽證未罷,無汗者,葛根湯,有汗者,去麻黃;太陽證已罷,陽明證見者,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並病少陽者,麻桂柴胡要酌量。
無汗者,小柴胡合麻黃湯;有汗者,柴胡桂枝湯;三時與輕者,小柴胡湯為主,仍以羌活、防風代麻桂可也。
春夏秋冬疫癘,升麻人黃如意;
升麻葛根湯,方意以四氣不和,郁毒為疫,故用升麻、葛根、甘草以解百毒,芍藥以和中,用消疫毒更妙於敗毒散。人中黃丸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、桔梗、蒼朮、防風、滑石、香附、人中黃各等分為末,神麯糊丸梧子大,每七十丸。氣虛,四君子湯下;血虛,四物湯下;痰多,大棗下;熱者,加童便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的病症尚未結束,如果沒有發燒,就使用葛根湯;如果有發燒,則去除麻黃。太陽經的病症結束後,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,則使用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時,根據情況選擇麻黃或桂枝,加上柴胡。
如果沒有發燒,則使用小柴胡湯配合麻黃湯;如果有發燒,則使用柴胡桂枝湯;在不同的時間段或者病情輕微的情況下,小柴胡湯為主要治療方式,也可以用羌活和防風代替麻黃和桂枝。
在春夏秋冬的季節,如果發生瘟疫,可以使用升麻和黃芪如意。
升麻葛根湯,方中利用四氣不和,內鬱的毒素引起瘟疫,通過升麻、葛根、甘草來解毒,芍藥來調和中樞,其療效比敗毒散更佳。人中黃丸,由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、桔梗、蒼朮、防風、滑石、香附、人中黃等份量均勻磨成粉,用神麴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七十粒。氣虛的情況下,可以用四君子湯來服用;血虛的情況下,可以用四物湯來服用;痰多的情況下,可以用大棗來服用;熱症的情況下,可以加入童便。
如無人中黃,用糞缸岸代之,或硃砂、雄黃為衣亦好。如意丹:川烏八錢,檳榔、人參、柴胡、吳茱萸、川椒、白薑、白茯苓、黃連、紫菀、厚朴、肉桂、當歸、桔梗、皂角、赤氣各五錢,巴豆二錢半,擇吉日於不聞雞犬處,靜室誠心修合,各取淨末,煉蜜為丸梧子大,硃砂為衣,每三丸,或五丸、七丸。專治溫疫及一切鬼祟,伏屍,傳癆,癲狂失心,山嵐瘴氣,棗湯或白湯下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人中黃,可以用糞缸岸代替,或用硃砂、雄黃裹藥丸亦可。如意丹:川烏八錢,檳榔、人參、柴胡、吳茱萸、川椒、白薑、白茯苓、黃連、紫菀、厚朴、肉桂、當歸、桔梗、皂角、赤氣各五錢,巴豆二錢半,擇吉日於僻靜無人處,靜室誠心修合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煉蜜為丸,大小如梧子,外用硃砂裹衣。每次服用三丸,或五丸、七丸。專治溫疫及一切鬼祟、伏屍、傳癆、癲狂失心、山嵐瘴氣等症,可用棗湯或白湯送服。
風疫及宿患大風,身體頑麻,不知痛癢,眼淚不下,睡臥不安,面如蟲行,日久鬚眉癢脫,唇爛齒焦;偏頭痛、紫癜、瘡癬、左癱右瘓、鶴膝風疼一切風疾,荊芥煎湯下。寒疫及小腸氣痛,小茴煎湯,或吳萸煎湯下。暑疫及五淋,燈芯煎湯下。熱甚,大黃煎湯下。燥疫,生地或麻子仁煎湯下,或冷水下。
濕疫及水腫,車前子或木通煎湯下。十種水氣,甘遂、大戟煎湯下。癭蠱,甘遂煎湯下。膀胱疝氣腫疼,蘿蔔煎湯下。五般痔,白礬湯下。五癇,乳香湯下。腎臟積,咬齒唾涎,腰疼,鹽湯下。五瘧,桃枝煎湯下。失心中邪,柳枝桃枝湯下。陰陽二毒,傷風咳嗽,薄荷煎湯下。
白話文:
風寒暑燥濕等疫病,以及宿疾引起的風痺,導致身體麻木,感覺遲鈍,眼淚流不出來,睡覺不安穩,臉色像蟲子爬過一樣,時間久了還會出現眉毛頭髮癢癢掉落,嘴唇破裂牙齒發黃;偏頭痛、紫癜、瘡癬、半身不遂、風濕痛等各種風寒濕熱引起的疾病,可用荊芥煎湯服用。寒邪入侵導致的小腸氣痛,可用小茴香或吳茱萸煎湯服用。暑邪入侵導致的五淋,可用燈芯煎湯服用。如果熱症嚴重,可以用大黃煎湯服用。燥邪入侵,可用生地或麻仁煎湯服用,或者用冷水沖服。濕邪入侵導致的水腫,可用車前子或木通煎湯服用。十種水氣,可用甘遂和大戟煎湯服用。癭病,可用甘遂煎湯服用。膀胱疝氣腫痛,可用蘿蔔煎湯服用。五種痔瘡,可以用白礬湯服用。五種癇症,可以用乳香湯服用。腎臟積聚,牙齒咬合,流口水,腰痛,可以用鹽湯服用。五種瘧疾,可用桃枝煎湯服用。失心症,可用柳枝桃枝湯服用。陰陽二毒導致的傷風咳嗽,可以用薄荷煎湯服用。
五疳八痢,腸風臟毒,陳米煎湯下。諸般咳嗽,薑湯下。小兒十二驚風,薄荷煎湯下。丹瘤、癰疽、瘰癧、瘡痍、涎喘、消渴、大小腸閉,或泄或利,酒毒便紅、喉痹、重腮,誤吞銅鐵、金石、藥毒,不服水土,溫湯下。痢疾紅甚,黃連煎湯下。婦人血海久冷,帶下赤白,難為生育,及諸般血氣,艾湯下。
此方通治山鄉素不服藥之人,存乎善用耳。
風寒暑濕邪愆,藿香正氣預防。
不換金正氣散:厚朴、陳皮、藿香、半夏、蒼朮各一錢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四時感冒傷寒,時氣溫疫,山嵐瘴氣,但覺四肢拘急,心腹滿悶,飲食不化,或有吐利惡寒等證,卻未發熱者,宜此先正胃氣以預防之。兼治霍亂吐瀉,下痢赤白,不服水土等證。
白話文:
五種疳積、八種痢疾、腸風、臟毒,可用陳米煎湯服用。各種咳嗽,可用薑湯服用。小兒十二驚風,可用薄荷煎湯服用。丹瘤、癰疽、瘰癧、瘡痍、涎喘、消渴、大小腸閉塞、腹瀉或便秘、酒毒導致的便血、喉嚨阻塞、腮腺腫大、誤食銅鐵、金石、藥物中毒、水土不服,都可用溫湯服用。痢疾伴隨明顯的紅色,可用黃連煎湯服用。婦女血海長期寒冷,白帶赤白,難以生育,以及各種血氣問題,可用艾湯服用。
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山鄉不習慣吃藥的人,關鍵在於善用。
風寒暑濕邪氣侵襲,可以用藿香預防。
不換金正氣散:厚朴、陳皮、藿香、半夏、蒼朮各一錢,甘草五分,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療四季感冒傷寒、時令流行病、山嵐瘴氣,出現四肢拘緊、心腹脹悶、消化不良、嘔吐腹瀉、惡寒等症狀,但尚未發熱者,可以用此方先調理胃氣以預防。同時也治療霍亂嘔吐腹瀉、下痢赤白、水土不服等症狀。
如感冒,更加頭疼發熱胸滿者,藿香正氣散。如前證更加身痛者,人參敗毒散、九味羌活湯。藿香正氣散:藿香、紫蘇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茯苓各六分,厚朴、白朮、陳皮、桔梗、半夏曲各四分,甘草二分,薑棗煎服。治內傷脾胃,外感寒邪,寒熱拘急,頭痛嘔逆,胸中滿悶,與夫傷食、傷冷、傷濕、中暑、霍亂、山嵐瘴氣、不服水土、寒熱如瘧,並宜增損用之,非正傷寒之藥。若病在太陽,頭疼發熱,骨節痛者,此方絕無相干,誤服反虛正氣,逆其經絡。
白話文:
如果感冒,而且頭疼發熱胸悶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。如果上述症狀再加上身體疼痛,可以用人參敗毒散或九味羌活湯。藿香正氣散的組成包括藿香、紫蘇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茯苓各六分,厚朴、白朮、陳皮、桔梗、半夏曲各四分,甘草二分,用薑棗煎服。它可以治療脾胃內傷、外感寒邪,寒熱拘急、頭痛嘔逆、胸中滿悶等症狀,也適用於傷食、傷冷、傷濕、中暑、霍亂、山嵐瘴氣、不服水土、寒熱如瘧等情況,可以根據病情增減藥量。但它不是治療正傷寒的藥物。如果病在太陽經,出現頭疼發熱、骨節疼痛的症狀,就絕對不能使用這個方子,否則會虛耗正氣,逆行經絡。
凡氣虛及夾陰傷寒,俱不可用。
春溫通聖雙解,防風通聖散: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大黃、麻黃、薄荷、連翹、芒硝各二分半,石膏、黃芩、桔梗各五分,滑石一錢半,甘草一錢;荊芥、白朮、山梔各一分半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治春夏溫熱,狀如傷寒,表裡俱見者。兼治內科一切風寒燥熱,及飲酒中風,或便閉,或飧泄,或風熱上壅不言等證。
雜科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唇、舌、咽、喉風熱、風痰等證。外科癰、疽、瘡、癤、發斑、打撲跌傷等證。小兒驚疳積熱,諸風潮搐,痘出不快等證。婦人諸疾,合四物湯一料。凡屬風熱之疾,無所不治。如自利去硝黃,自汗去麻黃,名通聖散。雙解散,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等分,薑蔥豆豉煎服。
白話文:
氣虛或夾雜寒氣的傷寒,都不能使用這個藥方。春溫通聖雙解,也就是防風通聖散,由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大黃、麻黃、薄荷、連翹、芒硝各二分半,石膏、黃芩、桔梗各五分,滑石一錢半,甘草一錢,荊芥、白朮、山梔各一分半,生薑三片組成,水煎溫服。主治春夏溫熱病,症狀類似傷寒,表裡俱見者。也可用於治療內科各種風寒燥熱、飲酒中風、便秘、腹瀉、風熱上壅不語等症。此外,還可用於治療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唇、舌、咽、喉風熱、風痰等證,外科癰疽瘡癤、發斑、跌打損傷等證,小兒驚癇積熱、諸風抽搐、痘疹發不快等症,婦科諸疾,也可加入四物湯。凡是屬於風熱之疾,幾乎都能治癒。如果患者自利,可去掉芒硝和黃芩;若自汗,可去掉麻黃,名為通聖散。雙解散就是將防風通聖散與益元散等量混合,用生薑、蔥白、豆豉煎服。
欲吐則探吐,欲下則下,欲汗則汗,故名雙解散。治風寒暑濕,飢飽勞役,內外諸邪所傷,以致氣血怫鬱,變成積熱,發為汗病,往來寒熱,癇痙驚悸等證,小兒瘡疹尤妙。如自利去硝黃,自汗去麻黃。
夏熱益元單方。
益元散,又名六一散。取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義也。滑石六兩,甘草一兩,為末,每三錢入蜜少許,沸湯調服,熱者冷水調服,孕婦慣半產者忌服。如傷寒身熱不解加蒼朮末三錢,蔥豉湯調,連進數服,汗出為度。又汗吐下後,餘熱以此解之甚妙。虛煩不臥加辰砂少許。
白話文:
想要嘔吐就讓它吐出來,想要瀉下就讓它瀉下,想要出汗就讓它出汗,所以叫做雙解。可以治療風寒暑濕、飢飽勞役、內外諸邪所傷,導致氣血鬱結,轉化成積熱,表現為發汗、寒熱往來、痙攣驚悸等症狀,對小兒瘡疹尤其有效。如果患者腹瀉,就去除硝石;如果患者自汗,就去除麻黃。
夏日暑熱的益元單方。
益元散,又名六一散。取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義。滑石六兩,甘草一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少許蜂蜜,用沸水調服;發熱者用冷水調服。孕婦和習慣性流產者忌服。如果傷寒發熱不退,可加入蒼朮末三錢,用蔥豉湯調服,連續服用幾次,直到出汗為止。此外,汗、吐、下法後,可以用益元散來消除餘熱,效果很好。虛煩不寐者可加入少許辰砂。
身熱、霍亂嘔吐、轉筋者,先挖地坑,傾新水一桶在內,攪勻澄清,謂之地漿水,另用井水一碗,入油一匙,浮於水面,將此藥撒在油花上,其藥自沉碗底,去清水,用前地漿水調服,名油墜散。一切風熱上壅,咽喉不利,加青黛、薄荷少許,蜜丸噙化。一切寒證瀉痢,嘔吐反胃,加乾薑五錢,名溫六丸;中寒甚者,再加硫黃少許,用生薑汁浸炊餅丸,又能伐肝邪,一切暑證作渴,新汲水下;感田禾燒氣作渴,用帶泥稻稈煎湯下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發熱、霍亂嘔吐、抽筋,先挖個坑,倒入一桶新鮮水,攪拌均勻後靜置沉澱,稱為地漿水。另取一碗井水,加入一匙油,讓油浮在水面,將藥粉撒在油面上,藥粉會自動沉到碗底,去除清水,用地漿水調和服用,稱為油墜散。對於一切風熱上壅,咽喉不適的症狀,可加入青黛、薄荷少許,製成蜜丸含服。對於一切寒症引起的腹瀉、嘔吐、反胃,可加入乾薑五錢,稱為溫六丸;寒症嚴重者,再加少許硫黃,用生薑汁浸泡炊餅丸服用。此外,此藥還能去除肝臟的邪氣。對於一切暑熱引起的口渴,可以用新鮮井水飲用;如果因田禾燒焦引起的口渴,則可以用帶泥稻稈煎湯飲用。
一切濕熱腸癖泄瀉,其滑石用牡丹皮煮過,加紅曲五錢,名清六丸,用陳米飯丸,每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如產後腹痛自利,用補脾補血藥下,或加五靈脂一兩,能行血止痢,瀉甚加肉豆蔻少許。一切痰熱,吐逆反胃,驚癇癲狂,熱毒瘧痢,腹痛,加黃丹少許,薑汁蒸餅為丸服。
如溫暑輕者,通用九味羌活湯加減,入里加大黃。
梔子升麻(湯)合秋令之晚發,生地(甘寒)三錢,山梔(苦寒)、升麻(甘苦寒)、柴胡(苦寒)各一錢,石膏(甘寒)二錢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治晚發傷寒。太陽證具,不可大汗,宜此清肌解熱。兼治溫熱及虛煩不止。自汗加桂枝,無汗加蘇葉、乾葛,虛煩加知母、麥門冬,渴加天花粉,咳嗽加杏仁。
白話文:
凡是因濕熱導致的腸胃不適、腹瀉,可用滑石煮沸,加入紅曲五錢,製成「清六丸」,以陳米飯做成丸劑,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產後腹痛伴隨腹瀉,可服用補脾補血藥物,或加入五靈脂一兩,能活血止瀉,腹瀉嚴重者可加少量肉豆蔻。凡是痰熱、嘔吐反胃、驚癇癲狂、熱毒瘧痢、腹痛等症狀,可加入少量黃丹,用薑汁蒸餅做成丸劑服用。
溫暑症狀輕微者,可服用九味羌活湯加減,症狀入里者可加大黃。
梔子升麻湯適合秋冬季節的晚發傷寒,可用生地三錢,山梔、升麻、柴胡各一錢,石膏二錢,薑三片,水煎溫服。可治療晚發傷寒,太陽證出現,不可大汗,宜用此方清熱解毒。亦可治療溫熱症及虛煩不止。自汗者加桂枝,無汗者加蘇葉、乾葛,虛煩者加知母、麥門冬,口渴者加天花粉,咳嗽者加杏仁。
此方潤燥,深合愚意,以秋為晚發。經曰: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。正此方之謂也。他如張子和六神通解散,用蒼朮、石膏、滑石、黃芩、麻黃、甘草,薑蔥煎服,雖以三月為晚發,亦不甚宜。或疑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晚發乃溫病之遲者。
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豈可以秋病為晚發耶?殊不知瘧有一日一發,或熱多寒少者其邪淺,夏傷於暑而然也;有三日一發,或寒多熱少者其邪深,結成瘧母,非隔冬寒邪鬱伏,後再感暑而後發動,若本夏所感之邪,安能遂成痞塊耶?所以秋病多於四時者此也,推之痢、疸亦然。
白話文:
这个方子滋润干燥,很符合我的想法,认为秋天发病是属于晚发。经书上说:“燥邪侵入体内,治疗要用苦温的药物,并佐以甘辛。”这正是这个方子的道理。其他像张子和的六神通解散方,用苍术、石膏、滑石、黄芩、麻黄、甘草,生姜葱煎服,虽然以三月为晚发,但也不太合适。有些人可能质疑,冬天受寒,春天必然得温病,晚发只是温病的晚期表现。
夏天受暑,秋天必然得疟疾,怎么能说秋天的病是晚发呢?殊不知疟疾有每日一发,或热多寒少,邪气浅,是夏天受暑导致的;也有三日一发,或寒多热少,邪气深,形成疟母,并非冬天寒邪郁结,后来再次感受暑气而发作,如果只是夏天感受的邪气,怎么可能形成痞块呢?所以秋天得病比其他季节多,这是原因所在,推而广之,痢疾、黄疸也是如此。
白芍生地斂冬月之愆陽。
加減調中湯:白芍一錢半,茯苓、白朮各八分,麥門冬四分,生地五分,陳皮三分,桔梗、烏梅、甘草各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冬溫及春月暴暖,煩躁眠食不安,或掀脫欲作傷風狀者。如體盛加黃芩,有痰加貝母。
中暑中暍白虎或加參朮;
白虎加參湯:石膏五錢,知母、人參各二錢,甘草五分,粳米一大撮,水煎溫服。虛煩不止,加麥門冬尤妙。治動中暍傷氣,身熱,脈洪或遲,煩渴口燥,小便已灑然毛聳,口開前板齒燥黑。兼治發斑,故又名化斑湯。白虎加蒼湯:石膏四錢,知母三錢,蒼朮二錢,甘草五分,粳米一大撮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白芍能收斂冬季陽氣的過度外洩。加減調中湯由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麥門冬、生地、陳皮、桔梗、烏梅、甘草組成,用於治療冬季溫熱或春季突然變暖導致的煩躁不安、睡眠飲食不佳,或伴有傷風症狀。體質較盛者可加黃芩,有痰者可加貝母。中暑或中暍可加人參和白朮,白虎加參湯由石膏、知母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組成,用於治療動中暍傷氣導致的身熱、脈洪或遲、煩渴口燥、小便清澈、毛髮豎立、口開牙齒乾燥發黑等症狀,也可治療發斑,因此又名化斑湯。白虎加蒼湯由石膏、知母、蒼朮、甘草、粳米組成。
自汗不止,加桂枝尤妙。治靜中暑傷濕,惡寒脈沉,汗出身熱,妄言,名濕溫。兼治疫癘及秋感熱。
暴寒暴溫,調中(湯)或去大黃。
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、藁本、白朮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夏秋暴寒疫癘折於盛熱,熱結於四肢,則壯熱頭疼及肚腹不和等證。如暴溫肌熱煩渴,加麥門冬。如暴寒傷胃,表裡邪盛,或便閉,或協熱下利血水,脈數,及年久臟毒下血不止者,俱加大黃七錢下之,移時再服,得利壯熱自止。
風溫汗渴,葳蕤兼以栝蔞;
葳蕤湯:葳蕤二錢半,石膏三錢,葛根二錢,羌活、白薇、杏仁、青木香、川芎、甘草各一錢,麻黃一錢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風溫喘急,頭痛身熱多睡,語言謇澀,自汗,四肢不收,甚者如癇,內煩躁擾。冬溫、春溫亦宜。如汗後身猶熱,加黃芩、知母、赤芍;汗多去麻黃,加桂枝、防風;氣弱加人參;有痰、目睛不了者,加南星;渴甚加天花粉;肝火熱加龍膽草。栝蔞根湯:石膏三錢,栝蔞根、葛根各二錢,人參、防風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容易出汗不止,加桂枝效果更佳。用於治療在靜止狀態下中暑受濕,畏寒、脈沉、出汗、發熱、神志不清,稱為濕溫。也可用於治療瘟疫和秋天的熱病。
突然寒熱交替,可以用調中湯或去掉大黃。
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、藁本、白朮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用於治療夏秋季節突然寒熱交替的瘟疫,熱邪鬱結於四肢,出現壯熱頭痛、腹痛不適等症狀。如果突然發熱,肌膚燥熱口渴,可以加麥門冬。如果突然受寒傷胃,表裡邪氣旺盛,或便秘,或腹瀉伴隨血水,脈象數,或久病臟腑有毒素,下血不止,都可以加大黃七錢服用,過一會兒再服用,等到腹瀉、發熱自行停止。
風溫伴隨出汗口渴,可以用葳蕤湯加栝蔞根。
治風溫渴甚,身熱汗出。
濕溫汗多,茯苓和以桂術。
茯苓白朮湯:茯苓、乾薑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,桂枝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濕溫寒熱,頭目疼痛,胸滿妄言,多汗,兩脛逆冷者,皆因暑浴冷,坐石眠地,為濕氣所傷,復感暑搏而為病。是以藥品盡皆治濕,而非治暑也。所以名家亦有未詳此意而不敢用,故以白虎湯加蒼朮、官桂,其意更明。
然二方亦皆難用,輕者但以二香等湯去暑,除濕等湯去濕。
風濕腫痛,勝濕表以麻杏四般;
羌活勝濕湯:羌活、獨活各一錢,藁本、防風、甘草各五分,蔓荊子、川芎各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脊痛項強,腰似折,項似拔,此足太陽經氣不通行;肩背痛不可回顧,此手太陽經氣鬱不行。如身重腰沉沉然者,乃經中有濕熱也,加附子、黃柏、蒼朮。麻杏薏甘湯:麻黃、薏苡仁各二錢,杏仁、甘草各一錢,水煎服取微汗。
白話文:
治療風溫導致的口渴嚴重,身體發熱且出汗。
濕溫引起的出汗過多,可用茯苓搭配桂枝。
茯苓白朮湯可以用來治療濕溫引起的寒熱、頭目疼痛、胸悶胡言亂語、出汗過多、兩腿發冷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在暑天洗冷水澡、坐在石頭上或睡在地板上,導致濕氣入侵,再受暑熱影響而發病。因此,這個方子主要是針對濕氣,而不是暑熱。所以有些名醫不太了解這個方子的用意,不敢使用。他們會用白虎湯加上蒼朮和官桂,更加明確地針對暑熱。
不過,這兩種方法都不容易使用。對於輕症患者,只需要用二香等湯來祛除暑熱,用除濕等湯來祛除濕氣。
風濕引起的腫痛,可以用麻杏四般湯來治療外濕。
羌活勝濕湯可以用來治療脊柱疼痛、脖子僵硬、腰部好像要斷裂、脖子好像要被拔掉,這些症狀是因為足太陽經氣不通暢導致的。肩背疼痛不能回頭,是因為手太陽經氣鬱結不通暢。如果身體沉重、腰部沉沉的,是因為經絡中有濕熱,需要加附子、黃柏和蒼朮。麻杏薏甘湯可以用來治療風濕,由麻黃、薏苡仁、杏仁、甘草組成。服用時要喝到微微出汗。
治肢體痠疼,不能轉側,額上微汗,不欲去衣或身微腫,大便難,小便利,熱至日晡加劇,脈浮虛而澀。甚者加川烏為引,有汗加白朮,輕者只用九味羌活湯,諸濕有表者俱宜。杏仁湯:桂枝二錢,天門冬、麻黃、芍藥、杏仁各一錢,姜五片,水煎溫服。治風濕身痛,惡風微腫。
寒濕腫痛,滲濕(湯)表以交加五積。
五積交加散,即五積散合人參敗毒散。治寒濕身體重痛,腰腳痠疼。如寒勝者,只用生料五積散,甚者加附子;夏月去乾薑、肉桂加黃連;如天時暄熱,或春分後雖無汗,亦去麻黃換紫蘇葉;如肚腹脹滿不快或便閉,去參加山楂、神麯、枳實;如潮熱或肌熱加柴胡、乾葛。
白話文:
肢體酸痛,難以翻身,額頭微微出汗,不願脫衣服或身體輕微腫脹,大便困難,小便通暢,下午熱症加劇,脈象浮虛而澀。嚴重者可加川烏引導藥力,有汗者加白朮,輕症只用九味羌活湯,凡是表證兼有濕邪的病症都適合使用。杏仁湯由桂枝、天門冬、麻黃、芍藥、杏仁、薑組成,水煎溫服,可治風濕身痛、惡風微腫。
寒濕腫痛,滲濕表證可用交加五積散。五積交加散由五積散和人參敗毒散合用,治寒濕身體重痛、腰腳痠疼。如果寒證較重,只用生料五積散,嚴重者加附子;夏季去除乾薑、肉桂,加入黃連;如果天氣溫熱,或春分後無汗,去除麻黃,換用紫蘇葉;如果肚子脹滿不舒服或大便不通,去除參,加入山楂、神麴、枳實;如果潮熱或肌熱,加入柴胡、乾葛。
中濕朮附甘附,諸濕便溺皆調;
小便自利,輕者除濕湯,重者朮附湯:白朮三錢,附子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中濕一身盡痛,發熱身黃,多煩,脈浮而緩。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輕者五苓散,重者甘草附子湯:甘草、附子、白朮各二錢,桂枝四錢,水煎溫服,得微汗即解。
方意以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;或風勝則衛虛,汗出短氣,惡風不欲去衣,濕勝則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,是以用桂枝、甘草之辛甘而散風邪以固衛,附子、白朮之辛甘而解濕氣以利經。如汗出身腫加防風,動氣溺不利加茯苓。
白話文:
中濕用白朮和附子治療,各種濕症引起的排泄問題都能調治。小便自利,輕者用除濕湯,重者用朮附湯,藥方是:白朮三錢、附子二錢、甘草一錢、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這方治中濕引起全身疼痛、發熱、皮膚發黃、心煩,脈象浮而緩,小便不利,大便反常地快。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輕者用五苓散,重者用甘草附子湯,藥方是:甘草、附子、白朮各二錢,桂枝四錢,水煎溫服,出微汗即解。
方子的意思是用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性散解風邪、固護正氣;用附子、白朮的辛甘之性化解濕氣、通利經脈。如果出現汗出、身體浮腫,加防風;如果氣短、小便不利,加茯苓。
濕痹防己漢己,諸濕汗孔皆塞。
防己黃耆湯:防己、黃耆各二錢,白朮一錢半,甘草七分,薑、棗煎服。治諸風、諸濕,脈浮身重自汗及誤汗汗出不止。如胸膈不和加芍藥,氣上衝加桂枝,有寒加細辛,風多走注加麻黃、薏苡、烏頭,熱多赤腫加黃芩,寒多掣痛加官桂、薑、附,濕多重著加茯苓、蒼朮、乾薑,中氣堅滿,癃閉加陳皮、紫蘇、枳殼,甚者加葶藶。漢防己湯:防己二錢半,黃耆一錢半,白朮二錢,甘草一錢,姜煎服。
白話文:
濕氣導致的痹症,會使人體的毛孔閉塞,各種濕氣都無法排出。
即防己黃耆湯,但汗多者,用此等分。
附防附術,痓柔而厥者宜;
附子防風湯: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、防風、川芎、桂心、柴胡、甘草各七分,瘛瘲九粒,姜三片,煎服。治傷寒柔痓,閉目合面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如汗不出者去防風,薑、桂止用三分,加麻黃五分。附術散:附子、白朮各一錢,獨活五分,川芎三分,桂心二分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
治傷寒柔痓,手足逆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時發時止。不食下利者難治。如輕者,剛、柔通用九味羌活湯加減。
白話文:
如果要防治傷寒,可用防己黃耆湯,但如果出汗太多,就用藥量的一半。
另外,如果病症表現為體虛而發冷,可以用附子防風湯,其中包含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、防風、川芎、桂心、柴胡、甘草各七分,瘛瘲九粒,姜三片,煎服。此方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身體虛弱,伴隨閉目合眼、手足發冷、筋脈拘緊、出汗不止等症狀。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去掉防風,姜、桂各用三分,並加入麻黃五分。
還有一種附子術散,其中包含附子、白朮各一錢,獨活五分,川芎三分,桂心二分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此方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身體虛弱,伴隨手足發冷、筋脈拘緊、出汗不止,且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的症狀。如果病人沒有食慾,且經常腹瀉,則難以治療。如果病症較輕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加減治療。
桂石桂芩,瘧熱而重者速。
桂枝石膏湯:桂枝一錢,石膏、知母各三錢,黃芩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陽明合病,間日作瘧,熱多寒少。桂枝黃芩湯:知母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各八分,柴胡一錢,石膏二錢,桂枝五分,甘草四分,姜煎溫服。治太陽陽明少陽合病,瘧疾寒熱極甚。二方以桂枝湯料治太陽,白虎治陽明,柴胡治少陽,意甚明顯。
挾痰合二陳湯,食積合平胃散,溺澀合五苓散,便閉合大柴胡,無汗加乾葛、蒼朮,有汗加黃耆、白朮,夜發加桃仁、白芍,日久加常山、檳榔吐之。治瘧之法盡矣。
白話文:
桂枝、黃芩治療瘧疾,對於發燒且病情嚴重的患者效果顯著。桂枝石膏湯用於治療太陽、陽明合病,間日發作瘧疾,發熱多而寒少;桂枝黃芩湯用於治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合病,瘧疾寒熱交替且症狀嚴重。這兩種方劑分別以桂枝湯、白虎湯、柴胡湯的藥材來治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藥效明確。
如果患者伴隨有痰,則可加入二陳湯;如果有食積,則可加入平胃散;如果尿液澀滯,則可加入五苓散;如果便秘,則可加入大柴胡湯。無汗者可加乾葛、蒼朮,有汗者可加黃芪、白朮,夜間發作者可加桃仁、白芍,久病者可加常山、檳榔,並用吐法治療。以上治療瘧疾的方法已十分完善。
水乘表而發咳,青龍小劑;
小青龍湯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乾薑各二錢,細辛一錢,半夏一錢半,五味子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表不解,因心下有水飲,與寒相搏,氣逆乾嘔,發熱而咳,或喘,或噎,或渴,或大便利,或小便不利,脅痛腹滿等證。蓋寒邪在表,宜桂、麻、甘草辛甘以散之;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燥,宜薑、半、細辛之辛行水氣而潤腎;咳逆而喘,肺氣逆也,宜芍藥、五味之酸以收肺氣。經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;肺欲辛,急食酸以收之。
此方發汗所以散邪水,收斂所以固真水。水氣內漬,傳變不一,故有或為之證,宜隨證加減以解化之。如微利,去麻黃加芫花以下水;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仁以生津;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以溫散水寒;小便不利,小腹滿,去麻黃加茯苓所以行下焦蓄水;喘者,去麻黃加杏仁以下氣。凡服此渴者,裡氣溫水欲散也,宜再服之。
白話文:
水邪侵犯皮膚引發咳嗽,可用小劑量的青龍湯進行治療。
小青龍湯的配方如下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乾薑各使用二錢,細辛一錢,半夏一錢半,五味子、甘草各使用五分,加水煎煮後溫服。此方適用於傷寒期間,表症未除,心下有水液聚集,與寒邪相合,導致氣逆乾嘔、發熱咳嗽、喘息、噎塞、口渴、大便溏洩、小便不順暢、脹滿等症狀。其中,桂枝和麻黃具有辛甘性質,可以散寒解表;乾薑、半夏、細辛則能行氣化水,滋潤腎臟;芍藥和五味子能收斂肺氣,調節呼吸。《內經》中提到,腎臟容易受燥邪侵擾,應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;肺臟喜好辛味,應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肺氣。
此方既能發汗散邪水,又能收斂固護真水。水氣深藏體內,表現形式多樣,因此可能出現各種症狀,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用量來化解。若出現輕微腹瀉,可去掉麻黃並加入芫花以利水消積;口渴時,去掉半夏並加入栝蔞仁以滋潤津液;噎塞時,去掉麻黃並加入附子以溫暖散寒;小便不順暢、腹部脹滿時,去掉麻黃並加入茯苓以導引下焦蓄積的水分;喘息時,去掉麻黃並加入杏仁以降氣平喘。服用此方後若出現口渴,可能是裏氣溫和,水欲散出,此時可再次服用。
或疑小青龍與小柴胡證,皆嘔而發熱,表裡之病,大概彷彿,何二方寒熱不同?蓋傷寒熱未盛而飲水停蓄,非青龍薑桂不能解散;傷寒邪熱傳半表裡,非小柴柴芩無以清解,此二方證治同而用藥殊也。
水入陰而下利,玄武神方。
玄武湯,白朮一錢,白茯、白芍、附子各三錢,姜五片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,四肢重痛,或發熱,或溺利,或嘔,或咳,兼治汗後仍熱,心悸頭眩,及陰證身痛脈沉,汗過筋惕肉瞤。此由渴後飲水,停留中脘所至。方意以腎主水,腎病則不能制水,是以用薑、附、芍藥之辛酸以溫腎散濕;茯苓、白朮之甘平以益脾逐水。經曰,寒淫所勝,治以辛熱;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是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可能疑惑,小青龍湯和小柴胡湯,都治嘔吐發熱,都是表裡證,症狀看似相似,為什麼兩者寒熱不同?
這是因為傷寒初期,熱症尚未盛行,卻因喝水太多導致水停滯體內,只有用小青龍湯中的薑、桂能散寒化水;而傷寒邪氣已經深入半表半裡,就需要用小柴胡湯中的柴胡、黃芩清熱解表。雖然兩者治療的證狀相似,但用藥卻有所不同。
如果喝水後出現腹瀉,則可用玄武湯。
玄武湯的藥方為:白朮一錢,白茯苓、白芍、附子各三錢,生薑五片,水煎溫服。
此方主治傷寒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稀薄、四肢沉重疼痛,或發熱、或小便通暢、或嘔吐、或咳嗽,以及汗出後仍有發熱、心悸頭暈等症狀,還可用於治療陰證身痛、脈象沉細、汗出後肌肉抽搐等病症。
這些病症的產生,多半是因為患者口渴後大量飲水,導致水停滯於中脘(胃脘部)所致。
玄武湯的藥效在於以腎主水,腎病則無法控制水液。因此,方中用生薑、附子、芍藥的辛酸之性溫腎散濕;茯苓、白朮的甘平之性益脾利水。
《內經》中記載:「寒邪傷人,宜用辛熱之藥;濕邪傷人,宜用酸平之藥。」玄武湯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。
如小便利則去茯苓;大便利,去芍藥,加乾薑以散寒;咳,加五味子以散逆氣;水寒相搏而咳,加細辛、乾薑以散之;嘔者,去附子,恐補氣也,倍生薑以散逆氣。
茵陳大黃調五苓,頭汗出而欲疸;
茵陳湯:茵陳蒿一兩,大黃五錢,山梔十枚,水二盞,慢火熬至一盞,溫服,以利為度。甚者再服,當下如爛魚膿血惡物,小便下如金色皂角等汁。或見熱證,但頭汗出,將欲發黃者,用此一劑,分作四服,入五苓散三錢調下,治黃之法,無逾於此。方意以陽明裡熱已極,煩渴引飲,以致濕與熱搏,如得遍身汗出,則濕熱發越於外而不能發黃也。今但頭出汗,劑頸而還,二便不利,渴且不止,則瘀熱鬱內,腹作脹滿而黃疸必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輕微腹瀉,就去除茯苓;如果腹瀉嚴重,就去除芍藥,加入乾薑來散寒;如果咳嗽,加入五味子來散逆氣;如果因寒氣與水氣相搏而咳嗽,就加入細辛、乾薑來散之;如果嘔吐,就去除附子,因為擔心補氣,加倍生薑來散逆氣。
茵陳和大黃配合五苓散,可以治療頭部出汗且想要發黃的症狀。
茵陳湯是由茵陳蒿一兩、大黃五錢、山梔十枚組成,以兩碗水慢火熬煮至一碗,溫服,以腹瀉為度。病情嚴重者可以再服用一次,服藥後應該會排出像爛魚膿血一樣的惡物,小便則像金色的皁角汁一樣。如果出現發熱症狀,但只有頭部出汗,即將發黃,可以用這個方子,分為四服,加入三錢五苓散一起服用。治療黃疸的藥方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陽明經的內熱已經達到極點,煩渴引發患者大量飲水,導致濕氣和熱氣交搏。如果全身出汗,濕熱就會發散到體外,就不會發黃。現在只有頭部出汗,汗水往下流到脖子就停止,大小便不暢,口渴不止,說明瘀熱停留在體內,腹部脹滿,黃疸必然發生。
是以用茵陳、山梔之苦寒以除胃燥,大黃之苦寒以下胃熱。一切疫癘、疸、瘧雜病發黃等證,及傷寒因火逼取汗不出。反致邪熱怫鬱於內,上攻頭面紅赤,蒸於肌膚髮黃並宜。茵陳五苓散:茵陳一兩,五苓散五錢為末,每二錢米飲下或煎亦可。治同上。陶氏茵陳湯:大黃、茵陳、山梔、厚朴、枳實、黃芩、甘草,姜一片,燈芯一握,水煎熱服。治同上。
如大便利,去大黃、厚朴,加大腹皮,以小便清利為度。
茵陳梔子皆三物,大便利而發黃。
茵陳三物湯:茵陳三錢,山梔、黃連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同上。梔子柏皮湯:山梔四枚,黃柏四錢,甘草二錢半,水煎服。治濕家發黃,及傷寒發黃。但大便不利者,茵陳湯;二便不利者,茵陳湯調五苓散;大便利小便不利者,茵陳五苓散、茵陳三物湯、梔子柏皮湯。正所謂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;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。
白話文:
因此,使用茵陳、山梔的苦寒來去除胃燥,大黃的苦寒來降低胃熱。所有疫癘、黃疸、瘧疾等發黃症狀,以及傷寒因火逼取汗不出,反致邪熱鬱結於內,上攻頭面紅赤,蒸於肌膚髮黃,都適合使用這些藥物。茵陳五苓散:茵陳一兩,五苓散五錢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米飲送服或煎服均可。療效同上。陶氏茵陳湯:大黃、茵陳、山梔、厚朴、枳實、黃芩、甘草,姜一片,燈芯一握,水煎熱服。療效同上。如果大便通暢,就去除大黃、厚朴,加入大腹皮,以小便清利為度。茵陳、梔子都是三味藥物,大便通暢但發黃。茵陳三物湯:茵陳三錢,山梔、黃連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療效同上。梔子柏皮湯:山梔四枚,黃柏四錢,甘草二錢半,水煎服。治濕家發黃,以及傷寒發黃。如果大便不通,就服用茵陳湯;如果大小便都不通,就服用茵陳湯調和五苓散;如果大便通暢但小便不通,就服用茵陳五苓散、茵陳三物湯、梔子柏皮湯。正如俗話說,小熱之氣,用涼藥來調和;大熱之氣,用寒藥來去除。
虛煩竹葉石膏,既濟三白稱奇;
竹葉石膏湯:石膏五錢,人參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半夏一錢,甘草七分,竹葉十四片,粳米一大撮,水煎,入薑汁二匙調服。治傷寒解後,餘熱未淨,津液不足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;及陽明汗多而渴,衄而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;並瘥後下後,虛煩汗多等證。經曰:辛甘發散而除熱。
竹葉、石膏、甘草之甘辛以發散除熱,甘緩脾而益氣;門冬、參、米之甘以補不足;辛者,散也,半夏之辛以散逆氣。如氣弱大渴,倍人參;汗多,加黃耆;陰虛夜煩,加知、柏、生地、芍藥;嘔吐,去石膏加陳皮、茯苓;痰加貝母;泄加白朮、澤瀉。又本方去參、石、半夏,名麥門冬湯,治勞復發熱。
白話文:
治療虛煩可以用竹葉石膏,效果奇佳。竹葉石膏湯的組成包括石膏、人參、麥門冬、半夏、甘草、竹葉和粳米,用薑汁調和服用。此湯適用於傷寒癒後餘熱未退、津液不足、虛弱少氣、氣逆欲吐,以及陽明經汗多口渴、鼻出血口渴想喝水卻喝了就吐,還有病癒後虛煩汗多等症狀。竹葉、石膏、甘草的甘辛屬性可以發散除熱,甘味可以緩脾益氣;麥門冬、人參、粳米的甘味可以補充不足;半夏的辛味可以散逆氣。若氣虛口渴嚴重,可以加倍人參;若汗多,可以加黃耆;若陰虛夜間煩躁,可以加知母、柏子仁、生地、芍藥;若嘔吐,可以去掉石膏並加入陳皮、茯苓;若有痰,可以加貝母;若腹瀉,可以加白朮、澤瀉。此外,本方去掉人參、石膏、半夏,就成為麥門冬湯,用於治療勞累後復發的發熱症狀。
既濟湯,即竹葉石膏湯去石膏,加附子二錢,治虛煩上盛下虛,煩躁自利,手足冷。三白湯:白芍、白朮、白茯苓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虛煩或泄、或渴,實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也。
腳氣檳榔越婢,續命千金難贖。
檳榔散:橘葉、杉木各一握,童便、酒各半盞,煎數沸去渣,入檳榔末二錢,調服。治腳氣風腫痛。越婢湯:石膏三錢,白朮三兩,附子一錢半,麻黃二錢,甘草一錢二分,薑棗煎服。治風痹腳弱。方意以脾為卑臟,主行津液,是湯所以名婢者,以其能發越脾氣,通行津液也。
白話文:
既濟湯,就是竹葉石膏湯去掉了石膏,加了兩錢附子,用來治療虛煩上實下虛,煩躁自利,手足冰冷的病症。三白湯:白芍、白朮、白茯苓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用於治療虛煩,或腹瀉,或口渴的病症,是實調理內傷外感的神奇藥方。
腳氣病,檳榔散和越婢湯,比千金還要珍貴。
檳榔散:橘葉、杉木各一握,童便、酒各半盞,煎煮幾沸後去渣,加入二錢檳榔末,調服。治療腳氣引起的風腫痛。越婢湯:石膏三錢,白朮三兩,附子一錢半,麻黃二錢,甘草一錢二分,薑棗煎服。用於治療風痹引起的腳弱。此方以脾為卑臟,主行津液,所以名為婢,是因為它能發越脾氣,通行津液。
千金續命湯:防風、芍藥、白朮各一錢,川芎、防己、桂枝、麻黃、羌活各八分,蒼朮一錢半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燈芯二十莖水煎,入薑汁二匙,調服。治腳氣外證全類傷寒,但初起腳膝屈弱軟痛,加之嘔吐喘急,宜此救之。如暑中三陽,所患必熱,脈洪數者去桂、麻,加芩、連、柴胡、黃柏;寒中三陰,所患必冷,脈遲澀者加附子。
起於濕者,則行起忽倒,足脛或腫,膝或枯細,加木瓜、檳榔、牛膝;起於風者,則脈浮弦,無汗加獨活,氣虛加人參,便閉去麻黃、白朮,加大黃。
白話文:
千金續命湯:
藥方:
- 防風、芍藥、白朮各一錢
- 川芎、防己、桂枝、麻黃、羌活各八分
- 蒼朮一錢半
- 甘草五分
- 生薑三片
- 大棗二枚
- 燈芯二十莖
用法:
將以上藥材水煎,加入薑汁兩匙,調勻服用。
主治:
治療腳氣外證,以及傷寒初起時腳膝屈伸无力,疼痛,伴隨嘔吐、喘急等症狀。
加減:
- 若為暑中三陽,症狀以熱為主,脈象洪數,則去桂枝、麻黃,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黃柏。
- 若為寒中三陰,症狀以寒為主,脈象遲澀,則加入附子。
其他:
- 若腳氣起因於濕邪,則患者行走時會突然跌倒,足脛腫脹或膝蓋枯瘦,可加入木瓜、檳榔、牛膝。
- 若腳氣起因於風邪,則脈象浮弦,無汗,可加入獨活。若患者氣虛,可加入人參。若患者便秘,則去麻黃、白朮,加入大黃。
導痰醫痰,陶氏加以芩連參朮梗栝蔞;
陶氏導痰湯:茯苓、南星、枳實各八分,半夏一錢,陳皮、黃芩、白朮、黃連、栝蔞仁各五分,桔梗四分,人參三分,甘草二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,臨服入竹瀝、薑汁調下。年力壯盛者,先吐去痰,次服此藥。治內傷七情,痰迷心竅,神不守舍,神出舍空則痰生,以致憎寒壯熱,頭痛昏迷,上氣喘急,口出涎沫等證。如鬼祟痰證類傷寒者亦宜。
鶴頂丹:白礬一兩,心紅五錢,或黃丹亦好,為末,每次一匙入瓷器內溶化,乘熱捻丸龍眼核大,薄荷煎湯化下。治結胸胸膈滿痛及痰證發熱,或咽喉如拽鋸者。
白話文:
治療痰證,陶氏用黃芩、黃連、人參、白朮、枳實、栝蔞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等藥材製成導痰湯,並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。對於體質強壯的人,先要吐出痰液,再服用此藥。此藥適用於因七情內傷導致痰迷心竅,神志不清,神魂不安,出現憎寒發熱、頭痛昏迷、呼吸急促、流口水等症狀者。若痰證類似傷寒症,也可用此藥治療。
另外,鶴頂丹則用白礬、丹砂或黃丹製成丸藥,用薄荷湯送服。此藥用於治療胸悶、胸痛、痰熱、咽喉疼痛等症狀。
平胃消食,陶氏加以果連枳朮姜楂曲。
陶氏平胃散:蒼朮一錢,厚朴、陳皮、白朮各七分,甘草、乾薑、山楂、神麯各二分,草果三分,黃連、枳實各四分,姜三片,水煎,臨服入木香磨汁調下。治食積類傷寒,如腹痛加桃仁;痛甚,大便實熱,去楂、曲、果、姜,加大黃下之;如心中兀兀欲吐不吐無奈者,用滾鹽湯調皂莢末五分探吐。
瘀血在上,犀角地黃(湯)加減;
犀角、牡丹皮各一錢,白芍二錢半,生地三錢,一方有當歸一錢半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汗下不解,鬱於經絡,或為吐衄不盡余血停瘀,以致脈微發黃便黑,煩躁發狂,漱水不咽等證。如表熱加柴胡、黃芩;鼻衄加山梔;內熱甚加黃連;腹脹或痛,瘀血未下,加桃仁、紅花、大黃;小腹急痛加青皮。本方陶氏加甘草、桔梗、陳皮、紅花、當歸、姜三片煎,臨服入藕節搗汁三匙調下。
白話文:
平胃消食,陶氏加入了草果、枳實、蒼朮、乾薑、山楂、神麴。陶氏平胃散用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、山楂、神麴、草果、黃連、枳實、姜,水煎服用,臨服時加入木香磨汁調服。用於治療食積類傷寒,如果腹痛,可加桃仁;如果疼痛厲害,大便乾燥發熱,則去掉山楂、神麴、草果、乾薑,加大黃服用;如果心中悶悶欲吐卻吐不出來,可以用滾燙的鹽水調和皂莢末五分,探吐。瘀血在上的話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減。犀角地黃湯用犀角、牡丹皮、白芍、生地,以及當歸,水煎溫服。用於治療傷寒汗出不暢,鬱結在經絡,或者吐血衄血不止,餘血停滯瘀積,導致脈搏微弱,面色發黃,大便發黑,煩躁發狂,漱口卻不吞嚥等症狀。如果伴隨表熱,可以加入柴胡、黃芩;如果鼻衄,可以加入山梔;如果內熱嚴重,可以加入黃連;如果腹脹或腹痛,瘀血未排出,可以加入桃仁、紅花、大黃;如果小腹劇痛,可以加入青皮。陶氏在這個方子裡還加了甘草、桔梗、陳皮、紅花、當歸、姜,水煎後,臨服時加入藕節搗汁三匙調服。
治同上。
瘀血在裡,桃仁承氣抵當。
桃仁承氣湯:大黃四錢,桃仁三錢,桂枝、芒硝各二錢,甘草一錢,水煎溫服,血盡為度,未盡再服。方意以太陽經也,膀胱府也,太陽經熱不解,則入府而結於膀胱,令人如狂,熱逼血自下者愈。若熱搏血蓄下焦,令人小腹急結,便黑溺澀,脈沉有力,為一切瘀血結胸譫語漱水等證,宜此湯攻盡黑物則愈。若外證未解,當先解其外,而後攻其里。
經曰: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調其外,而後調其內,此之謂也。故用桃仁之甘,緩小腹急結;桂枝之辛,散下焦蓄血;硝、黃之寒,折膀胱之熱。本方陶氏加芍藥、柴胡、青皮、當歸、枳實,姜三片煎,臨熟入蘇木汁三匙調服。治同上。抵當湯:虻蟲、水蛭、桃仁各十枚,大黃三錢,病甚人壯者五錢。
白話文:
治同上。
瘀血在裡,桃仁承氣抵當。
桃仁承氣湯:大黃四錢,桃仁三錢,桂枝、芒硝各二錢,甘草一錢,水煎溫服,血盡為度,未盡再服。
方意:此方針對太陽經(經絡之一)熱症不解,導致熱氣進入膀胱府(膀胱所在的部位),造成膀胱積熱、血瘀,患者出現如狂躁、發熱、血從下焦排出等症狀。若熱氣與血瘀積聚在下焦(腹部),則會導致小腹疼痛、大便黑且難解、小便澀滯、脈象沉而有力,出現胸悶、神志不清、口渴欲漱水等症狀,皆為瘀血阻滯之象。此湯藥以大黃、桃仁、桂枝、芒硝等藥材,攻破血瘀、清熱解毒,可治癒上述症狀。
若外證(表證)未解,則應先解外證,再攻內證(里證)。
經文:從外而內,病邪由外而入,積聚於內者,應先調治外證,再調治內證,此乃治病之法也。
故此方以桃仁之甘緩解小腹疼痛;桂枝之辛散解下焦積血;芒硝、大黃之寒性降解膀胱之熱。
陶氏(指古代名醫陶弘景)在原方基礎上加芍藥、柴胡、青皮、當歸、枳實,姜三片煎煮,臨熟時加入蘇木汁三匙調服。
治同上:此方治療的症狀與桃仁承氣湯相同。
抵當湯:虻蟲、水蛭、桃仁各十枚,大黃三錢,病重體壯者加至五錢。
注釋:
- 上同:指前文所述的症狀。
- 太陽經: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十二經脈之一。
- 膀胱府:膀胱所在之部位。
- 下焦:指腹部、下肢、生殖器官等部位。
- 外證:指病邪表淺,主要侵犯皮膚、肌肉等部位的症狀。
- 內證:指病邪深入臟腑,侵犯內部的症狀。
- 陶氏:指古代名醫陶弘景。
- 蘇木汁:蘇木是中藥材,其汁液具有活血化瘀、涼血止痛的功效。
- 虻蟲、水蛭:皆為中藥材,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經止痛的功效。
水煎溫服,未下再服。方意以太陽經病六七日,邪當傳裡為熱結胸證,今表證仍在,脈沉而熱不結胸,反結於下焦,令人如狂,小腹硬滿。小便不利者,乃熱蓄津液不通也;小便利者,乃熱不蓄津液而蓄血也。蓋咸走血,苦勝血,故用虻、蛭之鹹苦以除蓄血;甘緩結,苦泄熱,故用桃、黃之甘苦以下結熱。亦治一切瘀血結胸譫語漱水等證。
抵當丸:水蛭、桃仁各七個,虻蟲八個,大黃一兩,為末,蜜調分作四丸。每一丸用水煎化,溫服,未下再服。治蓄血在下,無身熱,便黑,喜忘如狂等證。但小腹滿而溺利者,宜此丸緩以下之。
白話文:
服用時先用清水煎煮,溫熱後服用,如果藥效還沒顯現,就再服用一次。這個藥方是針對太陽經病發病六七天,病邪應該傳入內裡,導致熱結胸證的症狀,但現在表證仍然存在,脈象沉而發熱,卻沒有胸悶,反而在下焦部位積熱,讓人神志不清,小腹硬實且脹滿。小便不暢是因為熱氣積聚,津液無法流通;小便通暢則是因为熱氣沒有積聚津液,反而是積聚了血液。因為鹹味能入血,苦味能勝血,所以用虻虫、水蛭的鹹苦味來去除積聚的血液;甘味能緩和結滯,苦味能泄熱,所以用桃仁、大黃的甘苦味來解除下焦的熱氣。此藥方也可用於治療各種瘀血結胸、神志不清、口渴等症狀。
抵當丸的組成是:水蛭、桃仁各七枚,虻虫八枚,大黃一兩,將它們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,分成四丸。每次取一丸用清水煎煮化開,溫熱後服用,如果藥效還沒顯現,就再服用一次。此丸用於治療血液積聚在下焦,沒有發熱,排便顏色發黑,健忘神志不清等症狀。但如果小腹脹滿而小便通暢的人,可以用此丸緩和下焦的積熱。
感寒香蘇五積散,養胃大溫;
表實:香附、紫蘇各二錢,陳皮一錢,甘草五分,薑蔥煎服取汗。治四時感寒,頭疼發熱惡寒。如頭痛甚加川芎、白芷;無汗加麻黃。人參養胃湯:蒼朮一錢,陳皮、厚朴、半夏各七分半,茯苓、藿香各五分,甘草二分,烏梅一個,人參、草果各四分,姜三片,棗二枚,煎熱服取汗,有汗溫服。治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憎寒壯熱,頭目昏疼,肢體拘急,不問風寒二證及夾食停痰皆效。
兼治飲食傷脾,或外感風寒濕氣,發為痎瘧及山嵐瘴疫尤妙。如虛寒加附子、肉桂。
冒風參蘇十神,敗毒更速。
白話文:
受寒可用香蘇五積散,溫暖脾胃;外感風寒,头痛发热,恶寒,可以用香附、紫苏、陈皮、甘草、生姜、葱煎服,发汗治疗。如果头痛严重,可以加川芎、白芷;无汗则加麻黄。人參養胃湯可以治疗外感风寒、内伤生冷、憎寒壮热、头目昏疼、肢体拘急等症状,无论风寒二证还是夹食停痰皆有效。更兼治饮食伤脾,或外感风寒湿气,发为痎瘧及山岚瘴疫,尤其有效。虚寒者可加附子、肉桂。冒风可用參蘇十神,快速驱除毒邪。
參蘇飲:人參、紫蘇、前胡、半夏、乾葛、茯苓、木香各七分半,陳皮、桔梗、枳殼各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治外感風邪,頭疼發熱,咳嗽聲重,涕唾稠黏;內因七情,痰塞壅胸,潮熱等證。如肺熱去參加白朮、黃芩;肺燥去橘、半加栝蔞、杏仁。本方去木香加川芎、紫蘇,名十味芎蘇散。
治四時感寒,頭疼寒熱。十神湯:紫蘇、香附、陳皮、甘草、乾葛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、川芎、麻黃各五分,薑蔥煎熱服。治風寒兩感及時行溫疫,頭疼寒熱無汗等證。此方去芎、芷、麻黃,名蘇葛湯,內乾葛專解陽明瘟疫風邪。
白話文:
參蘇飲由人參、紫蘇、前胡、半夏、乾葛、茯苓、木香各七分半,陳皮、桔梗、枳殼各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服製成。適用於外感風寒,出現頭疼發熱、咳嗽聲重、痰液稠黏等症狀;或因七情內傷導致痰濁阻塞胸腔,出現潮熱等症狀。若患者伴有肺熱,可加入白朮、黃芩;若伴有肺燥,可加入橘皮、半夏、栝蔞、杏仁。參蘇飲去木香加川芎、紫蘇,稱為十味芎蘇散。
十神湯由紫蘇、香附、陳皮、甘草、乾葛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、川芎、麻黃各五分,生薑、蔥煎熱服用。適用於四時感寒導致的頭疼寒熱症狀,以及風寒濕邪入侵或溫疫流行時引起的頭疼寒熱無汗等症狀。十神湯去川芎、白芷、麻黃,稱為蘇葛湯,其中乾葛專門用於治療陽明經瘟疫風邪。
若太陽傷寒發熱用之,是引賊入陽明,多發斑疹,今世概用,誤哉!人參敗毒散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枳殼、桔梗、川芎、赤茯、人參各三分,甘草一分半,姜三片,煎溫服,或加薄荷少許。治傷寒發熱,頭疼睛痛,項強,肢體煩疼;傷風咳嗽,鼻塞聲重及時行瘟疫、瘴氣、風濕、風痰、眩暈、嘔噦等證。如三陽經腳氣赤腫加大黃、蒼朮,皮膚疹癢加蟬蛻,如心經蘊熱,口乾舌燥加黃芩。
二陳四物痰火消,二陳湯合四物湯。氣虛加參、術,火盛加芩、連、麥門冬。
補中益氣勞傷服。
加味補中益氣湯:外感見太陽證,加羌活、藁本、桂枝;陽明證,加葛根、升麻;少陽證,加黃芩、半夏,倍柴胡;太陰證,加枳實、厚朴;少陰證,加生甘草、桔梗;厥陰證,加川芎;變證發斑,加葛根、玄參,倍升麻。陶氏變證;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、川芎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白朮,姜三片,棗二枚,蔥二莖,水煎溫服。治勞力內傷氣血,外感風寒頭疼,身熱惡寒,微渴自汗,身腿痠軟無力。
白話文:
如果太陽傷寒發熱使用這個方子,就會把邪氣引入陽明經,容易長出斑疹,現在很多醫生都使用這個方子,實在是錯誤的!
人參敗毒散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枳殼、桔梗、川芎、赤茯苓、人參各三分,甘草一分半,生薑三片,煎煮溫熱服用,也可以加少量薄荷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傷寒發熱、頭痛、眼痛、脖子僵硬、四肢痠痛;傷風咳嗽、鼻塞聲音沉重;以及流行性瘟疫、瘴氣、風濕、風痰、眩暈、嘔吐等症狀。如果出現三陽經腳氣導致的赤腫,可以加生薑、蒼朮;如果皮膚出現疹子瘙癢,可以加蟬蛻;如果心經有熱,口乾舌燥,可以加黃芩。
二陳四物痰火消,指的是二陳湯和四物湯合在一起使用。如果氣虛,可以加人參、白朮;如果火盛,可以加黃芩、黃連、麥門冬。
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勞傷。
加味補中益氣湯:如果外感出現太陽證,可以加羌活、藁本、桂枝;如果出現陽明證,可以加葛根、升麻;如果出現少陽證,可以加黃芩、半夏,柴胡加倍;如果出現太陰證,可以加枳實、厚朴;如果出現少陰證,可以加生甘草、桔梗;如果出現厥陰證,可以加川芎;如果出現發斑的變證,可以加葛根、玄參,升麻加倍。陶氏變證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、川芎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白朮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蔥兩莖,水煎煮溫熱服用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勞力導致的氣血虧損,外感風寒導致的頭痛、發熱、怕冷、輕微口渴、自汗、四肢痠軟無力。
如元氣不足者,加升麻少許以升之;喘嗽加杏仁;汗不止,去細辛加芍藥;胸中煩熱,加山梔、竹茹;乾嘔加薑汁炒半夏;胸中飽悶,去生地、甘草、耆、術,加枳殼、桔梗;痰盛,去防風、細辛,加栝蔞、貝母;腹痛去耆、術,加芍藥、乾薑;因血鬱內傷有痛處,或大便黑,去羌、防、耆、朮、細辛,加桃仁、紅花,甚者加大黃,下盡瘀血自愈,愈後去大黃調理。日久下證具者,亦量加酒製大黃。
體厚者,大柴胡下之。丹溪治一人,舊有下疳瘡,忽頭疼發熱惡寒,以小柴胡湯加龍膽草、胡黃連,熱服而安。又一人,因忍飢霜中涉水,患惡寒吐血,以奔豚去芍藥加陳皮、半夏,煎服而安。二方可為內傷挾外感者式。
白話文:
如果元氣不足,可以加一點升麻來提振元氣;咳嗽喘息,可以加杏仁;出汗不止,可以去細辛加芍藥;胸悶煩熱,可以加山梔、竹茹;乾嘔不止,可以加薑汁炒半夏;胸悶飽脹,可以去生地、甘草、耆、術,加枳殼、桔梗;痰多,可以去防風、細辛,加栝蔞、貝母;肚子痛,可以去耆、術,加芍藥、乾薑;如果因為血瘀內傷而疼痛,或大便黑,可以去羌、防、耆、朮、細辛,加桃仁、紅花,嚴重的話再加點大黃,把瘀血排乾淨就會自愈,之後去除大黃繼續調理。如果久病下虛,也可以適量加點酒製大黃。
體型肥胖的人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丹溪先生曾治療過一個病人,他患有下疳瘡,突然頭疼發熱怕冷,丹溪先生就用小柴胡湯加龍膽草、胡黃連,熱服後病就好了。又有一個病人,因為忍飢餓在霜天涉水,患了怕冷吐血的病,丹溪先生就用奔豚湯去芍藥加陳皮、半夏,煎服後病就好了。這兩個方子可以作為內傷夾雜外感的治療模式。
蔥豉麻葛,頭痛甚於捶鑽;
連須蔥白湯:生薑一兩,蔥十四莖,共搗破,水煎服。治太陽已汗、未汗,頭痛如鑽破。或合麻黃湯尤妙。蔥豉湯:蔥白七莖,豆豉一合,麻黃三錢,葛根一錢半,姜五片,煎服。如行五里許再進一服,良久吃蔥豉粥取汗。治太陽陽明頭疼無汗。如太陽發熱惡寒、無汗剛痓,加芍藥三錢,名麻黃葛根湯。
葛根蔥白湯;葛根、芍藥、知母各一錢半,川芎、生薑各三錢,蔥三莖,煎服。治陽明頭目痛,鼻乾無汗。
白話文:
蔥、豉、麻黃、葛根,這些藥材搭配使用,對於頭痛,尤其是像鑽頭般劇烈疼痛的效果很好。
如果太陽經已出汗,或尚未出汗,頭痛如鑽頭般劇烈,可以用生薑和蔥白搗碎,加水煎服。也可以加麻黃湯一起服用,效果更佳。
如果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頭痛,無汗,可用蔥白、豆豉、麻黃、葛根、薑煎服。走五里路後再喝一碗,之後再吃蔥豉粥發汗。 如果太陽經發熱惡寒,無汗,加芍藥,就是麻黃葛根湯。
如果陽明經頭痛,頭昏眼花,鼻乾無汗,可以用葛根、芍藥、知母、川芎、生薑、蔥煎服。
桂枝柴葛,項強難於回顧。
太陽無汗項強,葛根湯;有汗,桂枝湯加葛根。少陽,小柴胡湯。
頭眩身振,茯苓桂甘桂術和陽;
茯苓桂甘湯:茯苓三錢,桂枝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治陽明證但頭眩,不惡寒,能食而咳。兼治水氣在半表,乘於心胸,怔忡悸惕,乾嘔自汗不渴。方意以茯苓、甘草之甘,益津而和衛;桂枝、生薑之辛,助陽而解表。茯苓桂甘大棗湯:茯苓六錢半,甘草二錢二分,桂枝四分,大棗五枚,先取水六七碗,置大盆內,以杓揚之,上有水珠數千顆相逐,取用之,名甘瀾水。用二盞先煎茯苓減半,入諸藥煎至八分,溫服。
白話文:
脖子僵硬,頭轉動困難,如果太陽病沒有汗,脖子僵硬,就用葛根湯;如果有汗,就用桂枝湯加葛根。如果是少陽病,就用小柴胡湯。
頭暈目眩、身體顫抖,可以用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桂心、白朮一起服用來調理陽氣。
茯苓桂甘湯由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組成,可以治療陽明證引起的头晕,不發冷,能吃卻咳嗽。也可以治療水氣停留在半表,影響心胸,心慌、心跳、乾嘔、自汗、不渴的症状。此方以茯苓、甘草的甘甜滋潤津液,調和衛氣;桂枝、生薑的辛辣溫暖陽氣,解表散寒。
治汗後臍下悸動,欲作奔豚者。茯苓桂術甘草湯:茯苓四錢,桂枝三錢,白朮二錢,甘草一錢,水煎溫服。治汗吐下後,裡虛氣逆上衝,心腹痞滿或痛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為在裡則不宜汗,汗則外動經絡,損傷陽氣,陽虛則不能主持諸脈,身體振搖,筋脈惕瞤,久則成痿,宜此湯以和經益陽。
故陽氣不足者,補之以甘,茯、朮、甘草之甘以生津液而益陽也;裡氣逆者,散之以辛,桂枝之辛以行陽而散逆氣也。
鬱冒神昏,人參三白三生醒胃。
人參三白湯: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白茯各一錢半,柴胡三錢,川芎一錢,天麻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病誤下、誤汗,表裡俱虛,以致鬱冒,冒家得汗自愈,若不得汗而不解者,宜此主之。如下虛脈微弱者,合三生飲以溫腎固其本也。經曰:滋苗者,必固其根;伐下者,必枯其上是也。
白話文:
治療出汗後肚臍下方心悸,想要像奔豚一樣跑動的症狀,可以用茯苓桂術甘草湯:茯苓四錢,桂枝三錢,白朮二錢,甘草一錢,水煎溫服。治療出汗或瀉藥後,內虛氣逆上衝,心腹脹滿或疼痛,起身頭暈,脈沉緊,因為這種情況屬於裡寒,不宜出汗,出汗會導致外動經絡,損傷陽氣,陽虛則不能維持經脈運作,身體顫抖,筋脈跳動,久之會變成痿症,所以應該用這個湯來調和經脈,益補陽氣。
因為陽氣不足,需要用甘味來補,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的甘味能生津液而益陽;內氣逆上,需要用辛味來散,桂枝的辛味能行陽氣而散逆氣。
對於神志不清,鬱悶昏迷,可以用人參三白三生醒胃湯: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白茯苓各一錢半,柴胡三錢,川芎一錢,天麻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療太陽病誤用瀉藥或出汗,導致表裡俱虛,而出現鬱悶昏迷,如果發汗後自己痊癒,如果沒有出汗而沒有好轉,可以用這個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下虛脈微弱,可以配合三生飲來溫腎固本。經書上說:滋養苗木,一定要固本;砍伐枝葉,必然枯萎枝幹,就是這個道理。
背惡寒而三陽虎湯,少陰附湯;
傷寒六七日,身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惡寒者,此屬陽明,宜白虎加參湯。傷寒二三日,口中和,背惡寒者,此屬少陰,宜附子湯。附子、人參各二錢,茯苓、芍藥各三錢,白朮四錢,水煎溫服。兼治少陰身痛肢冷,骨節煩疼。方意以附子之辛以散寒,參、朮、茯苓之甘以補陽,芍藥之酸以補陰。所以然者,偏陰偏陽則為病,火欲實水當平之,不欲偏勝也。
身惡寒而陽經柴桂,陰經耆桂。
陽經,柴胡桂枝湯:柴胡一錢,桂枝、黃芩、人參、芍藥、半夏各一錢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治少陽病頭額痛,項強,脅痛胸滿,發熱惡寒,乍往乍來,及自汗亡陽,譫語作渴;兼治風溫汗後身熱及動氣等證。或小柴胡湯、桂枝湯、麻黃湯選用。陰經直中者,黃耆建中湯、四逆湯、小建中湯選用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背部發冷,屬於三陽症狀的,可以用三陽虎湯,如果是少陰症狀,則用附子湯。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口乾舌燥,心煩意亂,背部發冷,這是屬於陽明症狀,應該使用白虎加參湯。如果傷寒病發病二三天,口不渴,背部發冷,這是屬於少陰症狀,應該使用附子湯,用附子、人參各二錢,茯苓、芍藥各三錢,白朮四錢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也適用於治療少陰症狀的身痛肢冷、骨節疼痛。附子辛溫散寒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甘溫補陽,芍藥酸收補陰,因為陰陽失衡才會生病,火要旺盛,水就要平衡,不能偏勝一方。
如果身體發冷,是陽經病症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,如果是陰經病症,可以用黃耆桂枝湯。
陽經病症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:柴胡一錢,桂枝、黃芩、人參、芍藥、半夏各一錢,甘草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服。治療少陽病症,如頭額痛、項強、脅痛胸滿、發熱惡寒、時冷時熱、自汗亡陽、神志不清、口渴等症狀,也可以治療風溫病汗後體熱、氣逆等症狀。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小柴胡湯、桂枝湯、麻黃湯。陰經病症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、四逆湯、小建中湯。
惡風漏汗,朮附加入桂枝;
桂枝附子湯:桂枝、附子各三錢,芍藥二錢,甘草一錢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病發汗,遂漏汗不止,惡風,溺難,四肢拘急,難以屈伸;兼治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澀。方意以過汗則陽虛不固,汗出多則津液亡而小便難,四肢諸陽之本,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。是以用桂枝、甘草辛甘以溫經;附子辛熱,薑棗辛甘通津液以和表也。
如裡寒去芍藥,小便利去桂枝加白朮。
發潮欲疸,麻軺兼以赤豆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:連軺(即連軺)、麻黃各二錢,生梓白皮三錢,赤小豆半合,甘草一錢,杏仁七個,姜三片,棗二枚,潦水煎溫服,或加山梔、茵陳、黃柏尤妙。治陽明身熱發黃。方意以麻、杏、甘草、薑、棗之甘辛,微發其汗而散表分之寒濕;連軺、梓皮之苦寒,以除內熱;赤豆之甘平,以散在表之濕熱:煎用潦水者,取其味薄而不助濕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容易受風吹而發汗,而且汗液不停地流出,可以用蒼朮、附子加入桂枝一起服用。
桂枝附子湯的組成是:桂枝、附子各三錢,芍藥二錢,甘草一錢,生姜五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太陽病發汗後,汗液不停地流出,並且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拘緊,難以伸屈的情況。也可以治療傷寒病八九天,風寒濕氣交雜,身體疼痛難以翻身,不嘔吐不口渴,脈象浮虛澀的情況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因為過度出汗會導致陽氣虛弱,無法固護身體,汗液流失太多,津液也會隨之流失,導致小便困難。四肢的陽氣是人體的根本,津液流失會導致骨骼關節無法伸屈。因此,使用桂枝、甘草辛甘之性溫暖經脈;附子辛熱,生姜、大棗辛甘通利津液,以調和表證。
如果患者內寒,可以去掉芍藥;如果小便通利,可以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。
如果患者發熱想要發黃,並且出現麻疹,可以加入赤小豆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的組成是:連軺、麻黃各二錢,生梓白皮三錢,赤小豆半合,甘草一錢,杏仁七個,生姜三片,大棗二枚,用雨水煎煮溫服,可以加入山梔、茵陳、黃柏效果更佳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陽明經發熱發黃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棗的甘辛之性,能夠微微發汗,散發表面的寒濕;連軺、梓皮的苦寒之性,能夠消除內熱;赤小豆的甘平之性,能夠散發表面的濕熱;用雨水煎煮,是因為雨水的味道淡薄,不會助長濕氣。
如天氣暄熱或有汗,去麻黃加柴胡,內熱盛加黃芩、黃連,大便實加枳殼、大黃,口渴加天花粉。
似瘧面赤身癢,桂二麻一各半;
桂枝二麻黃一湯:桂枝、芍藥各二錢,麻黃一錢二分,甘草一錢,杏仁八分,姜五片,棗三枚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後,似瘧熱多寒少者,乃邪客榮衛也,脈必洪大,用此發汗必解。桂麻各半湯:麻黃一錢半,桂枝、芍藥、杏仁各一錢,甘草七分,姜三片,棗二枚,煎服。
治傷寒六七日,發熱惡寒,舌不短,囊不縮,脈浮緩,便清,為不傳陰經欲愈,此厥陰似瘧也。如不愈者宜此。又太陽病日久,似瘧寒熱,或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大小便調,里和欲愈。若裡虛脈微,表虛惡寒,表裡俱虛,面色青白,今面反赤色者,表未解也,其身必癢,宜此湯微發其汗,以除表邪。
白話文:
如果天氣炎熱或流汗,就用麻黃加柴胡,如果內熱很盛就加黃芩、黃連,如果大便不通就加枳殼、大黃,如果口渴就加天花粉。
如果像瘧疾一樣,臉紅發癢,就用桂枝兩份,麻黃一份,各半比例。
桂枝兩份,麻黃一份的湯:桂枝、芍藥各兩錢,麻黃一錢二分,甘草一錢,杏仁八分,生姜五片,大棗三枚,水煎溫服。治療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,像瘧疾一樣發熱多寒少者,是邪氣侵犯榮衛,脈象一定洪大,用此方發汗就能解表。桂枝麻黃各半的湯:麻黃一錢半,桂枝、芍藥、杏仁各一錢,甘草七分,生姜三片,大棗二枚,煎服。
治療傷寒六七天,發熱惡寒,舌頭不短,小便正常,脈象浮緩,大便清稀,說明病邪沒有傳入陰經,病情將要痊癒,這是厥陰證像瘧疾一樣。如果沒有痊癒就應該用此方。又太陽病久拖不愈,像瘧疾一樣寒熱交替,或發熱多寒少,病人不嘔吐,大小便正常,內裡調和,病情將要痊癒。如果內虛脈象微弱,外感虛寒,表裡都虛,面色青白,但現在臉色反倒發紅,說明表證沒有完全解除,患者身體一定會發癢,就應該用此方微發汗,以解除表邪。
似瘧熱多寒少,桂二越一合湊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各一錢,石膏二錢,甘草三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脈弱亡陽,熱多寒少。
柴桂柴姜,往來寒熱極驗;
柴胡加桂湯:柴胡三錢,黃芩、桂枝各二錢,半夏一錢,甘草四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半表裡證,盜汗,身熱不欲去衣;及不滿不硬,但心下妨悶,謂之支結。《百證》云:若有頭疼惡寒者,小柴加桂值千金。柴胡桂薑湯:柴胡三錢,桂枝、牡蠣各一錢半,天花粉、黃芩各二錢,乾薑一錢,甘草八分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感覺像瘧疾,發熱多而寒少,可以用桂枝二錢,越婢湯一錢合在一起使用。
桂枝二錢,麻黃、芍藥各一錢,石膏二錢,甘草三分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治脈搏微弱,陽氣不足,發熱多而寒少的症狀。
柴胡、桂枝、柴胡、生薑,治療往來寒熱非常有效。
柴胡三錢,黃芩、桂枝各二錢,半夏一錢,甘草四分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治療半表半裡證,盜汗,身體發熱不想脫衣服,以及肚子脹滿不硬,但心下悶悶不舒服,叫做支結。 《百證》說:如果還有頭痛惡寒的症狀,用小柴胡加桂枝湯效果很好,價值千金。柴胡三錢,桂枝、牡蠣各一錢半,天花粉、黃芩各二錢,乾薑一錢,甘草八分,水煎溫服。
方意以傷寒五六日,已經汗下則邪當解,今胸滿微結,心煩,寒熱往來,邪在半表半裡;凡小便不利而渴者必嘔,今便利渴而不嘔者,里無熱也;傷寒汗出則和,今但頭汗出而他處無者,津液不足而陽虛也。是以用柴、芩之苦以解傳表之邪,桂、甘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,牡蠣之咸以消胸脅之滿,炮姜之辛以收陽虛之汗,天花粉之苦以生津液。
陰旦陽旦,表裡寒熱堪誇。
陰旦湯:黃芩,乾薑各三錢,芍藥、甘草各二錢,桂枝四錢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陰證身大熱欲近衣,肢節痛,口不燥而虛煩者,此為內寒外熱也,陽旦湯: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黃芩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裡熱表寒,如夏至後,更加知母、石膏或升麻,不然恐有發黃斑出之變。
白話文:
患者患傷寒已五六日,之前已經發汗,按理說病邪應該要退了,但現在胸悶、略微緊結、心煩、寒熱交替,說明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。一般來說,小便不利又口渴的人,一定會嘔吐,但現在小便通暢口渴卻不嘔吐,說明裡頭沒有熱。傷寒發汗後應該全身都舒服,現在只有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說明津液不足,陽氣虛弱。因此用柴胡、黃芩的苦味來解表邪,用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來散表邪,用牡蠣的鹹味來消除胸脅的滿悶,用炮薑的辛味來收斂陽虛的汗,用天花粉的苦味來生津液。
早上陰冷,晚上炎熱,表裡寒熱,真是令人感慨。
陰旦湯用黃芩、乾薑各三錢,芍藥、甘草各二錢,桂枝四錢,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適用於陰證,表現為全身發熱想穿衣服,肢體疼痛,口不乾卻心煩,這是內寒外熱。陽旦湯用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黃芩二錢,甘草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適用於裡熱表寒,比如夏至後,可以加知母、石膏或升麻,否則可能出現發黃、起斑點的變化。
反發熱,麻附甘辛有趣;
麻黃附子甘草湯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真裡寒,白通(湯)蔥附無差。
蔥白四莖,生附子一枚,乾薑一兩,水煎溫服。治少陰客寒,不能制水,脈微自利不止。方意以蔥白之辛通陽氣,姜附之辛散陰寒。經云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是也。
煩躁厥逆自利,或無汗而不眠兮,黃連雞子(湯)攪勻;
黃連一錢半,黃芩、阿膠、芍藥各一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乘熱入阿膠令溶化,少溫入雞子半枚,攪勻溫服。《脈經》曰:風傷陽,寒傷陰,少陰受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寒極變熱,為陽入陰也。脈沉,無大熱,心中煩躁不臥,厥逆自利不得汗。方意以陽有餘以苦除之,芩、連之苦以除熱;陰不足以甘補之,雞子、阿膠之甘以補血;酸收也、瀉也,芍藥之酸收陰氣而瀉邪熱。所謂宜瀉必以苦,宜補必以甘,此方兼之。
白話文:
發燒反覆,麻黃、附子、甘草搭配辛味藥物有效;例如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如果內部寒氣重,白通湯、蔥白附子湯都有效。
蔥白四莖,生附子一枚,乾薑一兩,水煎溫服。可以治療少陰經寒邪入侵,無法控制水液,脈象微弱,腹瀉不止的症狀。藥方用意是用蔥白的辛味通達陽氣,薑、附子的辛味散去陰寒。經書上說:「腎臟喜燥惡濕,急需服用辛味藥物來滋潤它。」
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四肢厥冷、腹瀉不止,或者沒有汗水又睡不著的症狀,可以用黃連雞子湯。
黃連一錢半,黃芩、阿膠、芍藥各一錢,水兩碗,煎至一碗,去渣趁熱放入阿膠使其融化,再加入半個溫雞蛋,攪拌均勻溫服。《脈經》中說:風邪傷陽,寒邪傷陰,少陰經病邪入侵,如果持續兩三天以上,寒氣極盛轉為熱邪,這是陽氣入陰的表現。脈象沉細,沒有明顯發熱,心裡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四肢厥冷,腹瀉不止,而且不出汗。藥方用意是用苦味藥物來瀉去陽氣過盛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可以去除熱邪;陰氣不足就用甘味藥物來補益,雞蛋、阿膠的甘味可以補血;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陰氣,並瀉去邪熱。這就是說,需要瀉去邪氣就用苦味藥物,需要補益身體就用甘味藥物,這個藥方兼具瀉熱補虛的作用。
煩躁厥逆欲吐,或溲難而腳蜷兮,乾薑甘芍簡易。
甘草乾薑湯:甘草四錢,乾薑二錢,水煎服。芍藥甘草湯:白芍、甘草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傷寒脈浮自汗,小便數而微惡寒者,陽氣不足也;心煩足蜷者,陰氣不足也。陰陽俱虛,若誤用桂枝發表,則便厥咽乾,煩躁吐逆。是以先宜甘草乾姜,辛甘發散以復陽氣;而厥愈足溫心煩者,更作芍藥、甘草,酸甘相合以補陰血,其腳脛自伸。
諸汗不止者,防術牡蠣湯,外用米粉撲干;
白話文:
感到心煩意亂,想吐又反胃,或是小便困難、腳抽筋,可以試著用乾薑和甘草來調治。
防術牡蠣湯:防風、白朮、牡蠣各等分為末,每一錢,米飲或酒下,日三服。汗止服小建中湯。治煩躁惡風,不得臥,汗出不止及火邪汗多煩躁者尤妙。撲汗法: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二錢半為末,入米粉一兩半,和勻以絹袋盛貯,周身撲之。治汗出多不得止。
取汗不得者,陶氏本末,外用麩糠鋪地。
陶氏再造散: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甘草、附子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煨生薑,夏月加黃芩、石膏、棗二枚煎,再加炒芍藥一撮,煎三沸,溫服。治亡陽證。陽虛不能作汗,誤用重湯,火劫取汗者,死。
蒸汗法:先須燒地令熱,以水灑之,取蠶砂、柏葉、桃葉、糠麩,皆鋪燒地上,令側掌許,然後鋪席,令病人當臥其上,以被覆之,移時汗出周身至足心,用藁本末撲之,上床而睡。此法取汗雖易,《百問》載範云用之,後二年卒死。
白話文:
防術牡蠣湯可以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各等份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米湯或酒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出汗停止,就改服小建中湯。這個方子治療煩躁、怕風、睡不着覺、出汗不止,以及因火邪導致出汗過多而煩躁的效果特別好。撲汗法可以用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二錢半研磨成粉,加入米粉一兩半,混合均勻,用絹袋裝好,在全身撲撒,治療出汗過多而止不住。
如果病人需要出汗,但卻出不了汗,可以用麩糠鋪在地上。
陶氏再造散是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甘草、附子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煨生薑,夏季要加黃芩、石膏、棗子兩枚煎煮,再加入炒過的芍藥一撮,煮沸三次,溫熱服用。這個方子治療亡陽證。如果陽虛不能出汗,誤用重湯,用火來逼出汗,就會導致死亡。
蒸汗法是先要燒熱地面,然後灑上水,再鋪上蠶砂、柏葉、桃葉、糠麩,厚度要達到手掌的宽度,然後鋪上席子,讓病人躺在上面,蓋上被子,過一會兒,就會全身出汗,一直到腳心,可以用藁本末撲撒,然後上床睡覺。這個方法雖然容易出汗,但《百問》記載有人用此法後,兩年后就去世了。
夜睡盜汗,小柴去半滋陰乎:
傷寒盜汗責表熱,雜病責陰虛。古法柴胡加桂湯主之,王氏以小柴去半夏,加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、酸棗仁亦好。
冬病陽明,黃芩等芍蜜導耳。
盜汗本居少陽半表裡病。冬月陽明證,潮熱發作有時,脈但浮者,為有風宜有汗,而天寒無汗,夜睡必有盜汗,黃芩湯主之:黃芩三錢,芍藥二錢,甘草五分,棗二枚,煎服。有嘔者,去棗加生薑、半夏以下逆氣。此方本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,兼治一切失血。經曰:虛而不實者,以苦堅之,以酸收之。
是用芩、芍之苦酸,以堅斂腸胃之氣;弱而不足者,以甘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補固腸胃之弱。蜜導法:用白蜜半盞,於銅杓內微火熬令滴水不散,入皂角末二錢,攪勻捻成小棗大,長寸,兩頭銳,蘸香油推入穀道中,大便即急而去。如不通,再易一條,外以布掩肛門,須忍住蜜,待糞至,方放開布。
白話文:
夜間盜汗,小柴胡去半夏滋陰:
傷寒引起的盜汗,主要責怪表熱,而其他疾病引起的盜汗,則責怪陰虛。 古代醫書中記載柴胡加桂湯用於治療盜汗,王氏醫師則認為去除半夏,加入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、酸棗仁,效果更好。
冬季疾病屬於陽明經,可以用黃芩等藥物,搭配芍藥和蜂蜜,以蜜導法治療。
盜汗本質上屬於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。 冬天陽明經證,常伴隨潮熱發作,脈象浮而無汗,這是因為天氣寒冷導致汗液無法排出,而夜間睡眠時,就會出現盜汗。這種情況可以用黃芩湯治療:黃芩三錢,芍藥二錢,甘草五分,大棗兩枚,煎服。如果出現嘔吐,則去除大棗,加入生薑、半夏,以降低逆氣。此方原本用於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腹瀉,同時也適用於各種失血症。
醫書記載:「虛而不實者,以苦堅之,以酸收之。」 因此,黃芩、芍藥的苦酸之性,可以堅固腸胃之氣,而甘草、大棗的甘甜之性,則可以補益腸胃之虛。
蜜導法: 取白蜜半盞,用銅杓小火熬煮,直到滴水不散,加入皂角末二錢,攪拌均勻,捏成小棗大小,長一寸,兩頭尖銳,蘸香油推入肛門中,即可促進排便。如果排便不順暢,可以換一條,並用布掩蓋肛門,忍住蜜液,等到糞便排出後,再放開布。
治陽明自汗溺利,不可攻。
小柴加栝(湯),汗後嘔而渴煩;
即小柴胡湯去半夏,倍人參,加栝蔞根。
大柴去黃,汗後嘔而自利。
大柴胡湯去大黃。
下後熱,葶藶苦酒(湯)清肌;
生艾一合,無生艾,以干艾水浸搗汁,葶藶五錢,苦酒五合,煎至三合,分三次服。治大下後傷陰血,脈澀,發熱不休。兼治發狂煩躁,面赤咽痛。
下後寒,芍藥附子補髓。
芍藥附子甘草湯:三味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傷寒汗下後則解,今反惡寒者,下過傷榮也;或撮空耳聾者,汗過亡陽也。是以用芍藥之酸,斂津液而益榮;附子辛熱,固陽氣而補胃;甘草調和辛酸,以安正氣。
白話文:
治療陽明經的患者,出現自汗、小便頻繁的情況,不可用攻邪的方法。
小柴胡湯加入栝蔞,適合汗出後出現嘔吐、口渴、煩躁的患者;
也就是說,將小柴胡湯中去掉半夏,人參加倍,再加入栝蔞根。
大柴胡湯去掉黃芩,適用於汗出後出現嘔吐、腹瀉的患者。
也就是將大柴胡湯去掉大黃。
如果患者在瀉下後出現發熱,可以用葶藶苦酒湯清熱解毒;
取生艾一錢,沒有生艾可以用干艾用水浸泡後搗汁,加入葶藶五錢、苦酒五合,煎至三合,分三次服用。此方可用於治療大下之後傷陰血、脈搏澀、發熱不止的患者,也可以治療發狂、煩躁、面紅、咽喉疼痛等症狀。
如果患者在瀉下後出現寒冷,可以用芍藥附子湯補益腎髓。
芍藥附子甘草湯:三味藥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傷寒症患者在汗出後應該退熱,但現在卻反覆出現惡寒,這是因為瀉下過度傷了營氣;或出現耳聾、耳鳴,這是因為汗出過多耗損了陽氣。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津液,益氣養營;用附子的辛熱來固護陽氣,補益脾胃;甘草調和辛酸,使正氣安定。
風熱咳嗽,金沸草散能除;
旋覆花四分,荊芥八分,麻黃、前胡各六分,甘草、赤芍、半夏各二分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。用細絹濾過,免毛射肺,咳嗽不已。治肺受風寒,炊餅丸,肢體煩疼,寒熱往來,頭目昏痛,咳嗽聲重,涕唾稠黏,胸膈痞悶喘滿,及時行寒疫,壯熱惡風。又治一切風熱,及風痰壅盛,痰涎不利等證。
如諸風及大腑風秘,左脅刺痛加枳殼;風熱臟腑煩躁,氣壅腹痛,大便閉加硝、黃、薄荷;妊婦傷寒,頭痛壯熱心煩加參、朮、黃芩、石膏;熱嗽加葶藶、兜鈴、薄荷、桑白皮、烏梅;喉中焦燥加朴硝。牙疼熟煎灌漱。
白話文:
金沸草散能治療風熱咳嗽,藥方如下:旋覆花四分,荊芥八分,麻黃、前胡各六分,甘草、赤芍、半夏各二分,薑三片,棗一枚,水煎。用細絹濾過,避免毛髮進入肺部,治癒咳嗽。此方適用於肺受風寒,肢體酸痛,寒熱交替,頭昏眼花,咳嗽聲重,痰液稠黏,胸悶氣喘,以及流行性感冒初期發熱畏風等症狀。此外,此方還可治療一切風熱、風痰壅盛、痰涎不利等病症。
若伴隨各種風症或大腸風秘,左脅疼痛,可加枳殼;若風熱導致臟腑煩躁,氣逆腹痛,便秘,可加硝石、黃連、薄荷;若孕婦傷寒,頭痛發熱心煩,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芩、石膏;若熱咳,可加葶藶子、兜鈴、薄荷、桑白皮、烏梅;若喉嚨乾燥,可加朴硝。牙痛可將藥方煎煮後用藥液漱口。
汗後身痛,桂枝加參(湯)作主。
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汗後及霍亂後,身痛脈沉。
黑奴丸,渴比常而倍加;
黃芩、釜底煤、芒硝、灶突墨、梁上塵、小麥奴、麻黃、大黃各等分為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一丸,新汲水化服,須臾發寒汗出而瘥,未汗再服,須見微利。如不大渴,不可輕用。治陽毒發斑,煩躁大渴倍常,脈洪大數實。
豬苓湯,渴後嘔而不止。
怫鬱汗下胃虛,桂枝參苓;
白話文:
出汗後身體疼痛,可以用桂枝加參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二錢,甘草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可以治療出汗後或霍亂之後,身體疼痛脈象沉細的症狀。
黑奴丸適用於口渴比平常加倍的症狀。
黃芩、釜底煤、芒硝、灶突墨、梁上塵、小麥奴、麻黃、大黃各等份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新鮮的井水化開服用,很快就會發汗出汗,病症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再服用一丸,直到出現輕微的利尿作用。如果沒有特別口渴,就不要輕易使用。可以用來治療陽毒發斑,煩躁不安,口渴加倍,脈象洪大而數實的症狀。
豬苓湯適用於口渴後嘔吐不止的症狀。
心情鬱悶,出汗後胃氣虛弱,可以用桂枝加參苓湯治療。
桂枝參苓湯: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、茯苓各二錢,甘草一錢,薑、棗煎溫服。治汗吐下後,胃虛而噦,怫鬱面赤。
戴陽陰火躁悶,益元附草。
陶氏益元湯:甘草二錢,附子、炮乾薑、人參各一錢,五味子二十粒,麥門冬、黃連、知母各七分,艾三分,蔥三莖,姜一片,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童便三匙,頓冷服。治無頭疼,有身熱,躁悶面赤,飲水不得入口,乃氣弱無根虛火泛上,名曰戴陽證,是以用附子之咸補腎,薑、蔥之辛潤腎,甘草、參、麥甘以緩之,五味酸以收之,連、艾、知母苦以發之。經曰:火淫於內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、降之是也。
白話文:
桂枝參苓湯由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、茯苓各二錢,甘草一錢,薑、棗組成,煎煮後溫熱服用。主要用於治療汗、吐、瀉後導致的胃虛、呃逆、心煩意亂、面紅等症狀。
戴陽證是陰火上炎導致的躁悶、面赤等症狀,因此要滋補元氣,並輔以附子等藥材。
陶氏益元湯由甘草二錢,附子、炮乾薑、人參各一錢,五味子二十粒,麥門冬、黃連、知母各七分,艾三分,蔥三莖,姜一片,棗二枚組成,水煎至熟後加入童便三匙,趁熱服用。此湯方主要用於治療無頭痛、有身熱、躁悶面赤、飲水不能入口的戴陽證。由於此症是由於氣虛無根,虛火上炎導致,因此方中用附子的鹹味補腎,薑、蔥的辛味潤腎,甘草、人參、麥冬的甘味緩解,五味子的酸味收斂,黃連、艾、知母的苦味發散。這是因為經書中記載:「火淫於內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、降之是也。」
麻黃升麻(湯),目盲鼻衄收功;
麻黃、升麻、芍藥、黃芩、石膏、茯苓、甘草各等分,姜煎熱服微汗。治傷寒太陽不解,血隨氣壅,鼻衄,俗謂紅汗。一方加桂枝、歸尾、天門冬、知母、葳蕤、白朮、乾薑。治傷寒六七日,邪傳厥陰,大下後,寸脈沉遲,尺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吐膿血,手足厥逆,泄不止者難治。方意以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;甚熱之氣,汗以發之。
是用麻黃、升麻之甘以發浮熱,當歸、桂、姜之辛以散寒,知母、黃芩之苦以涼心去熱,茯苓、白朮之甘以緩脾生津;芍藥之酸以收逆氣,葳蕤、門冬、石膏、甘草之甘以潤肺除熱。
白話文:
麻黃升麻湯可以治療目盲鼻衄,方法是將麻黃、升麻、芍藥、黃芩、石膏、茯苓、甘草等藥材等量,以薑水煎煮後熱服,直到微微出汗。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初期太陽病症未解,因血氣鬱結導致鼻出血,俗稱紅汗。另外,也可以在這個方劑中添加桂枝、歸尾、天門冬、知母、葳蕤、白朮、乾薑,來治療傷寒病程至六七日,邪氣傳入厥陰經,大便瀉下之後,寸脈沉而遲,尺脈摸不到,咽喉不適,吐出膿血,手足厥逆,腹瀉不止等難治的症狀。這個方劑的原理是利用溫熱的藥性引出寒氣,用發汗的方式驅除過熱的氣血,麻黃和升麻的甘味可以發散浮熱,當歸、桂枝、生薑的辛味可以散寒,知母、黃芩的苦味可以清心降熱,茯苓、白朮的甘味可以健脾生津,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,葳蕤、天門冬、石膏、甘草的甘味可以潤肺除熱。
升陽散火,叉手冒心是寶。
陶氏升陽散火湯:人參、當歸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白朮、麥門冬、陳皮、茯神各等分,姜三片,棗一枚,入熟金同煎服。治撮空證。乃肝熱乘肺,元氣虛弱不能主持,以致譫語神昏,不省人事。溺利者可治,不利者死。如有痰加薑汁、半夏,便燥譫渴加大黃,泄漏加升麻、炒白朮。
柴芍枳甘,何憂熱厥似陰;
四逆散:甘草、枳實、柴胡、芍藥各一錢為末,每二錢,米飲下。方意以邪漸入深,則手足漸冷,是以用枳實之苦,佐甘草以瀉裡熱;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;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經曰:熱淫於內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是也。
白話文:
升陽散火,手心發熱是好的徵兆。陶氏升陽散火湯由人參、當歸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白朮、麥門冬、陳皮、茯神等份,加上薑三片、棗一枚,與熟金同煎服用,可治撮空症。這是因為肝熱上犯肺,元氣虛弱無法維持正常運作,導致神志不清、昏迷不醒。能排尿者可治,不能排尿者則難以救治。如有痰加薑汁、半夏;便秘口渴加大黃;腹瀉加升麻、炒白朮。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,不怕熱厥症狀像陰虛。四逆散由甘草、枳實、柴胡、芍藥等份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米湯送服。方劑用意是邪氣漸入深處,手腳漸冷,因此用枳實的苦味佐以甘草瀉除裡熱;芍藥的酸味收斂陰氣;柴胡的苦味發表熱氣。經書記載:熱邪侵入內部,用酸味收斂,用苦味發散。
如咳者,肺寒氣逆,下痢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,加五味子以收逆氣,乾薑以散肺寒;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,加桂枝以導陽氣;小便不利,加茯苓以淡滲之;裡虛腹痛,加附子以補虛;泄利後重,下焦氣滯也,加韭白以滯氣滯。凡腎病體有熱者,皆可服之。
青布生薑,可洗舌苔裂槁。
擦舌法:凡苔白而滑者,用生薑蘸蜜擦之;苔黃赤燥澀者,用真青布裹指蘸冷水頻頻擦之。熱輕者,其苔易脫;重者,擦而難脫,必大下,津液還而苔退。若下後,依然唇口燥極,身發大熱,苔結不減或黑者,死。
口燥內亡津液,挾火滋陰養榮;
白話文:
咳嗽的人,是肺寒氣逆;拉肚子的人,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可以加五味子收斂逆氣,乾薑散寒;心悸的人,是氣虛無法流通,心下會有跳動感,可以加桂枝引導陽氣;小便不利的,可以加茯苓利水;虛寒腹痛的,可以加附子補虛;拉肚子後腹痛,是下焦氣滯,可以加韭白疏通氣滯。凡是腎病伴隨發熱的,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。
用青布包裹生薑,可以洗滌舌苔裂開乾燥的症狀。
擦舌的方法是:舌苔白且滑的,用生薑蘸蜂蜜擦拭;舌苔黃赤乾燥粗糙的,用青布包裹手指蘸冷水頻繁擦拭。熱症輕的,舌苔容易脫落;重的,擦拭後不容易脫落,需要服用瀉藥,津液恢復後舌苔才會退去。如果服用瀉藥後,依然唇口乾燥,全身發熱,舌苔仍然黏結不退或者變黑,就會死亡。
口乾舌燥,內虛津液,可以用滋陰養榮的方法治療。
滋陰養榮湯:當歸二錢,人參、生地各一錢半,麥門冬、芍藥、知母、黃柏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治汗下過多,內亡津液,或病後水虧火炎,口燥咽乾。
氣喘腹有濡滿,屬陰化痰生脈。
汗下後氣虛痰壅者,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,凡喘多痰皆宜。氣虛者,加味生脈散:五味子三錢,人參、麥門冬、杏仁、陳皮各二錢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手足厥逆,脈伏喘促者危,姑以此救之。氣虛甚者,單人參湯:人參五錢,甚者一兩,水一盞半,煎至半盞服之。
白話文:
滋陰養榮湯適合治療汗出過多導致體內津液流失,或病後體虛,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。此方以當歸、人參、生地等滋陰養血藥物為主,可補氣養陰,緩解燥熱。若出現氣喘、腹脹、痰多等症狀,屬陰虛生痰,可服用滋陰養榮湯。汗出後氣虛痰多者,可服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。氣虛嚴重者,可服用加味生脈散或人參湯。
喘定者生,不定者死。治元氣素虛,傷寒汗下後,氣短氣喘,目反脈微,精神困怠。如血虛加當歸,脈不至加麥門冬、五味子,手足厥逆加乾薑,冷甚加附子,兼瀉加白朮。
汗後喘微者,桂杏麻石要叮嚀;
桂枝加樸杏湯:治太陽病汗下後微喘者,此表未解也,宜桂枝湯以散風邪,加厚朴一錢半,杏仁一錢以降氣。麻杏石甘湯:麻黃三錢,杏仁一錢半,甘草一錢,石膏五錢,水煎溫服。治汗下後,汗出而喘,身無大熱者。方意以汗出而喘,有大熱者,裡熱甚也;無大熱者,表邪甚也,宜此湯以散其邪。
或疑汗下後同劑者,蓋汗下雖不同,而邪在表則一也。凡汗吐下後,治法相同,經所謂若汗若吐若下者是矣。
白話文:
呼吸平穩的人能活,呼吸不穩的人會死。治療元氣虛弱、傷寒發汗後,出現呼吸短促、喘息、眼球上翻、脈搏微弱、精神萎靡等症狀。如果患者血虛,可以加入當歸;脈搏摸不到,可以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;手腳冰冷,可以加入乾薑;寒冷嚴重,可以加入附子;兼有腹瀉,可以加入白朮。
汗後稍微喘氣,桂枝、杏仁、麻黃、石膏要牢記。
桂枝加樸杏湯:治療太陽病發汗後輕微喘氣的患者,說明表邪未解,應使用桂枝湯散風寒,再加入厚朴一錢半、杏仁一錢降氣。麻杏石甘湯:麻黃三錢、杏仁一錢半、甘草一錢、石膏五錢,水煎溫服。治療發汗後,出汗卻喘氣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的患者。這個方子旨在治療發汗後喘氣,伴有明顯發熱的患者,屬於裡熱嚴重;沒有明顯發熱的患者,屬於表邪未解,需要用這個湯藥散邪。
有人可能會疑惑,發汗後用相同的藥方,是因為雖然發汗的方式不同,但表邪未解是一樣的。凡是發汗、吐瀉後,治療方法都相同,經書上說「若汗若吐若下者是矣」。
下後喘逆者,葛根芩連(湯)宜選擇。
葛根三錢,黃芩、黃連各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桂枝證,誤下自利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。方意以誤下則腸胃虛而為熱所乘,遂協熱自利不止,脈促者為陽盛,知表未解也。若脈微,邪在裡也。凡病自汗出而喘者,乃邪氣外甚所致;因喘而汗出者,乃里熱氣逆所致。故用葛根、甘草之甘以散表邪,芩、連之苦以除裡熱。
汗下虛噦,姜芩連參橘皮竹茹最靈;
乾薑芩連人參湯:乾薑、黃芩、黃連、人參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食入即吐,謂之寒格。及曾經汗下,關遲,胃虛冷嘔吐。方意以參、姜之甘辛以補正氣,芩、連之苦以通寒邪內格。橘皮竹茹湯:人參三錢,陳皮五錢,甘草一錢,竹茹一團,姜五片,水煎溫服。治四時傷風寒冷濕,鼻塞喉鳴,上氣不得下而咳嗽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出現下痢之後喘不過氣的症狀,應該服用葛根芩連湯。
葛根三錢,黃芩、黃連各二錢,甘草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適用於太陽桂枝證,誤服瀉藥導致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,喘息並伴隨出汗的患者。藥方用意在於誤服瀉藥導致腸胃虛弱,容易被熱邪入侵,進而引發持續的腹瀉,脈搏急促說明陽氣旺盛,說明表證尚未解除。如果脈搏微弱,則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內裡。一般來說,疾病發作時自行出汗並伴隨喘息,是因為外邪侵襲嚴重;而由於喘息而引起出汗,則說明內熱氣逆所致。因此,方中使用葛根、甘草的甘味以散解表邪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以清除內熱。
如果患者在汗出之後出現虛弱的呃逆,可以用姜芩連參橘皮竹茹湯治療,療效最佳。
乾薑芩連人參湯:乾薑、黃芩、黃連、人參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傷寒,食用食物後即刻嘔吐,稱為寒格;以及曾經汗出,關脈遲緩,胃氣虛弱,感覺寒冷,嘔吐不止的患者。藥方用意在於人參、乾薑的甘辛味能夠補益正氣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能夠疏通寒邪內阻。橘皮竹茹湯:人參三錢,陳皮五錢,甘草一錢,竹茹一團,生薑五片,水煎溫服。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四時傷風,寒邪入侵,鼻塞喉鳴,呼吸不暢,咳嗽不止的患者。
陰證呃逆,羌活丁茴橘皮乾姜任責。
羌活附子湯:羌活一錢,炮附子半枚,茴香、丁香、乾薑各一錢半,水煎入鹽一撮,熱服。治陰證內寒,厥而嘔逆。橘皮乾薑湯:陳皮二錢,通草、乾薑各一錢,人參一錢半,水煎服。治傷寒初病,但惡寒不發熱,口中和,脈微細而呃逆者,此寒邪客中焦而氣不得伸也。或加半夏、生薑、丁香、柿蒂尤妙。
大橘小橘,嘔吐煩冷分嘗:
白話文:
陰證引起的呃逆,可以服用羌活、丁香、茴香、橘皮、乾薑等藥物來治療。
羌活附子湯:用羌活一錢,炮附子半枚,茴香、丁香、乾薑各一錢半,加水煎煮,加入少許鹽,趁熱服用。可以治療陰證內寒、昏厥而嘔吐呃逆的症狀。
橘皮乾薑湯:用陳皮二錢,通草、乾薑各一錢,人參一錢半,加水煎煮服用。可以治療傷寒初期,只感覺惡寒不發熱,口渴,脈搏微弱且呃逆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寒邪侵入中焦,導致氣機不暢。也可以加入半夏、生薑、丁香、柿蒂,效果更佳。
大橘和小橘,可以分別用於治療嘔吐、煩躁、發冷的症狀。
大橘皮湯:陳皮、甘草各二錢,人參五錢,姜七片,水煎服。治嘔噦胸滿,虛煩不安。小橘皮湯:陳皮五錢,生薑一兩,水煎溫服。治嘔噦、手足厥冷。
大半小半,呃噎痰飲不食。
大半夏湯:半夏、茯苓、生薑各二錢半,臨臥水煎服。治傷寒痰證及噁心舡暈。如痰熱加甘草,胃不和加陳皮。小半夏湯:半夏五錢,生薑一兩,水煎溫服。治呃逆,穀氣入口即吐,及發汗後水藥不下。
水不入而搗薑汁,更煎半夏以寬胸;
白話文:
橘皮湯用陳皮和甘草各兩錢,人參五錢,薑七片,水煎服,可治嘔吐、胸悶、心神不寧。橘皮湯還有一個簡化版本,用陳皮五錢,生薑一兩,水煎溫服,可治嘔吐、手腳冰冷。
如果出現食慾不振、呃逆、痰多等症狀,可以用大半夏湯,用半夏、茯苓、生薑各二錢半,臨睡前水煎服,可治傷寒引起的痰證以及噁心、暈船。如果伴隨有痰熱,可以加入甘草;如果胃不和,可以加入陳皮。小半夏湯則用半夏五錢,生薑一兩,水煎溫服,可治呃逆、食物入口即吐,以及發汗後水藥難以下嚥。
如果出現水喝不下去的情況,可以將生薑搗碎取汁,再用薑汁煎半夏,有助於緩解胸悶。
生薑汁半夏湯:半夏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半盞,入生薑汁半盞和勻,稍溫緩緩服之。凡嘔吐藥忌頓服。治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憒憒無奈何者。
渴後嘔而忌柴胡,須赤茯苓以快膈。
赤茯苓湯:赤茯苓五錢,陳皮、人參各二錢,白朮、川芎、半夏各一錢,水煎,入薑汁一匙調服。治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,痞滿,頭痛頭汗,為水結胸;或先渴後嘔;或厥陰消渴氣上衝;或汗下後,身體振搖,筋惕肉瞤。
衄血生地芩連,或茅花湯而單煎;
白話文:
生薑汁半夏湯:取半夏五錢,用水一盞半煎煮,直到剩下半盞,加入生薑汁半盞,充分混合,稍微溫熱後慢慢服用。凡是治療嘔吐的藥物都忌諱一次服用太多。此方用於治療胸中似喘非喘,似嘔非嘔,似噦非噦,昏昏沉沉無力等症狀。
如果口渴後嘔吐,要忌用柴胡,需要用赤茯苓來快速通暢膈膜。
赤茯苓湯:取赤茯苓五錢,陳皮、人參各二錢,白朮、川芎、半夏各一錢,加水煎煮,加入薑汁一匙調勻服用。此方用於治療飲水過多,水停留在心下,腹部脹滿,頭痛頭汗,屬於水結胸的症狀;或者先口渴後嘔吐;或者厥陰消渴氣上衝;或者汗下之後,身體搖晃,筋脈抽搐,肌肉跳動等症狀。
鼻子出血則用生地、黃芩、黃連,或者用茅花湯單獨煎煮。
陶氏生地芩連湯:生地,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川芎、芍藥、柴胡、桔梗、甘草、犀角,棗一枚,水煎,臨熟入茅根,或藕節搗汁,磨京墨調服。治鼻衄成流,一切去血過多,譫語失神,撮空閉目,不知人事。生地芩連湯:生地、川芎、當歸各七分,赤芍、山梔、黃芩、黃連各三分,防風二分,水煎,徐徐呷之。脈實者加大黃下之。
治婦人血風證,因崩大脫血,或前後去血;及男子去血過多,因而涸燥,其熱未除,循衣摸床,撮空閉目,不省人事,揚手擲足,錯語失神,脈浮弦而虛,內有燥熱之極,氣粗鼻乾,上下通燥,危證。凡氣分燥閉者,用大承氣湯;血分燥閉者,宜此湯以降血中之火。茅花湯:單茅花一大把,無花用根,洗淨搗碎,水煎濃汁服之。
白話文:
陶氏生地芩連湯由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川芎、芍藥、柴胡、桔梗、甘草、犀角、大棗組成,水煎後,快煮熟時加入茅根或將藕節搗汁磨墨調服。此方主治鼻血不止,失血過多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眼閉目,昏迷不醒。生地芩連湯則由生地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山梔、黃芩、黃連、防風組成,水煎服,脈象實者可加黃芩服用。此方主治婦女血風證,因崩漏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血虛,或男子失血過多導致燥熱,出現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躁動不安,脈象浮弦虛弱,鼻乾口燥等症。凡氣分燥熱者,可用大承氣湯;血分燥熱者,宜用生地芩連湯以降血中之火。茅花湯則單用茅花或根,洗淨搗碎水煎服,亦可治血虛燥熱。
或加藕節同煎尤妙,治衄血不止。
吐血黃連柏皮,或綠袍散以外塞。
黃連柏皮湯:黃連、黃柏、黃芩各二錢,水煎,臨熟入阿膠一錢半,煮烊溫服。治熱毒吐血。綠袍散:黃柏、薄荷、芒硝、青黛各等分為末,入冰片少許,掩上牙床即止。治齒縫出血。
救火逆驚狂身痛,柴胡龍蠣鉛丹;
救逆湯:桂枝、蜀漆各三錢,甘草二錢,牡蠣四錢,龍骨二錢半,姜五片,棗三枚,水二盞,先煎蜀漆十餘沸,入諸藥煎至八分服。方意以汗出亡陽,則心虛神浮驚狂,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表邪;芍藥益陰,非亡陽所宜,故去之;火邪錯逆,加蜀漆之辛以散之;神氣脫亡,加龍、蠣之澀以收神固陽。本草云:澀可去脫是也。
白話文:
若要治療鼻血不止,可以加入藕節一起煎煮,效果更好。
吐血可以用黃連和柏皮治療,或是用綠袍散外敷。
黃連柏皮湯由黃連、黃柏、黃芩各二錢,水煎,將熟時加入阿膠一錢半,煮化後溫服,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吐血。綠袍散由黃柏、薄荷、芒硝、青黛各等份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冰片,敷在牙床上即可止住牙縫出血。
救治火逆、驚狂、身痛,可以用柴胡、龍骨、牡蠣和鉛丹。
救逆湯由桂枝、蜀漆各三錢,甘草二錢,牡蠣四錢,龍骨二錢半,生姜五片,大棗三枚,水二碗,先煎蜀漆十餘沸,再加入其他藥物煎至八分即可服用。此方用意在於汗出亡陽,導致心虛神浮、驚狂,用桂枝湯來解表邪;芍藥滋陰,不適合亡陽,所以去除;火邪錯逆,加入蜀漆辛散之;神氣脫亡,加入龍骨、牡蠣澀收神氣固陽。本草書上記載:澀可以止脫。
桂甘龍骨牡蠣湯:桂枝一錢半,甘草、牡蠣、龍骨各一錢,水煎服,治一切火逆及誤下里虛,又加溫針,致生煩躁驚狂遺精等證。是用桂、甘之辛甘,以散經中之火邪;龍、蠣之澀,以收浮越之正氣。柴胡龍骨牡蠣湯;柴胡三錢,黃芩、人參、龍骨、牡蠣、茯苓、桂枝、鉛丹、半夏各一錢半,姜五片,棗二枚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入大黃二錢,再煎二三沸,溫服。
方意以傷寒八九日,邪氣將復傳陽經,誤下虛其里而熱不解,以致胸滿煩驚,譫語,小便不利,皆心胃熱而津液不行故也。又一身重痛不可轉側者,陽氣內行而不營於表也。宜小柴胡以除胸滿,加龍、蠣、鉛丹以斂神氣,茯苓以行津液利便,大黃以除胃熱,桂枝以行陽氣,而解身重錯雜之邪。
白話文: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是用桂枝和甘草的辛甘之性,散去經絡中的火邪;龍骨和牡蠣的澀性,則收斂浮越的正氣,用於治療一切火逆及誤下里虛,以及由此引發的煩躁、驚狂、遺精等症狀。如果患者出現這些症狀,可以用溫針療法輔助治療。
柴胡龍骨牡蠣湯則用於治療傷寒八九日,邪氣將要傳入陽經,誤下虛其里導致熱症不解,進而出現胸滿、煩躁、驚悸、譫語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心胃熱盛,津液不能正常運行造成的。患者還可能伴隨全身疼痛、難以翻身等症狀,這是因為陽氣內行,不能營於表面的緣故。這個方子用小柴胡湯來除胸滿,加入龍骨、牡蠣、鉛丹來斂神氣,茯苓來行津液利便,大黃來除胃熱,桂枝來行陽氣,以此治療因邪氣侵襲而導致的各種症狀。
止譫語錯亂呻吟,梔子芩連黃柏。
黃連解毒湯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山梔各二錢半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汗後,或因飲酒復劇,苦悶乾嘔,口燥呻吟,錯語煩躁,不得睡臥。兼治胃熱吐血,一切熱毒、臟毒等證。
咽痛傷寒甘桔,而半桂可起伏寒;
豬膚湯:豬膚一兩,水一盞,煎至五分,入白蜜一合,白粉半合,熬香熟和勻相得服之。治陽經傳入少陰,客熱下利,咽痛胸滿。及脈陰陽俱緊,主無汗,而有汗曰亡陽,法當咽痛,此屬少陰。方意以豬水畜,其氣入腎,是以豬膚能解少陰客熱,加白蜜以潤燥除煩,白粉以益氣斷利。
白話文:
病人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還不停呻吟,可以服用梔子、黃芩、黃連和黃柏。傷寒病發汗後,或是因飲酒加重病情,出現心煩意悶、乾嘔、口乾舌燥、呻吟、語無倫次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安睡等症狀,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。咽喉疼痛、傷寒、口乾舌燥,可以用甘草、橘子,半夏、桂枝可以調整寒熱。出現陽經傳入少陰,客熱下瀉,咽喉疼痛、胸悶,脈象緊,無汗,或有汗則為亡陽,可服用豬膚湯。
單甘草湯:甘草一兩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日進三服。治陽邪傳少陰,客熱咽痛。如寒熱相搏咽痛,加桔梗五錢,名甘桔湯。方意以甘草甘平以除熱,桔梗辛溫以散寒,甘、桔相合以調寒熱,而和少陰之氣也。半桂湯:半夏、桂枝、甘草各二錢,姜五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徐徐咽之。
治少陰客寒下利,脈微弱而咽痛。是以用半夏、桂枝辛以散寒,甘草之甘以緩正氣。
喉塞龍骨烏扇,而雞殼能開音啞。
黃連龍骨湯:黃連三錢,龍骨一錢七分,黃芩、芍藥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少陰腹痛,脈沉細,有熱而咽痛。烏扇湯:射干、豬脂各四兩,同煎去渣,取半雞子黃大,綿裹內喉中,徐徐嚥下。凡咽中閉塞不可下者,宜用。雞殼苦酒湯:半夏十四枚,用雞子留白去黃,以苦酒同入雞殼內,置刀環中,安火上煮三沸,去渣,少少含咽,作三次服。治熱傷於絡,則經絡乾燥,使咽中生瘡,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。
白話文:
單甘草湯、半桂湯、黃連龍骨湯、烏扇湯、雞殼苦酒湯 解釋:
單甘草湯:
- 成分:甘草一兩,水一盞半。
- 製法:煎煮至水量剩下一盞。
- 用法:每日分三次服用。
- 功效:治療陽邪入侵少陰經,導致咽喉發熱疼痛。
- 加味:如果出現寒熱交戰引起的咽喉疼痛,可以加入桔梗五錢,稱為甘桔湯。甘草性甘平,可以清熱;桔梗性辛溫,可以散寒;兩者相合,可以調節寒熱,使少陰經氣和順。
半桂湯:
- 成分:半夏、桂枝、甘草各二錢,生姜五片,水一盞半。
- 製法:煎煮至七分,慢慢吞服。
- 功效:治療少陰經寒邪入侵,導致腹瀉、脈象微弱、咽喉疼痛。
- 方意:半夏、桂枝性辛,可以散寒;甘草性甘,可以緩解正氣。
黃連龍骨湯:
- 成分:黃連三錢,龍骨一錢七分,黃芩、芍藥各二錢。
- 製法:水煎溫服。
- 功效:治療少陰經腹痛,脈象沉細,伴有發熱和咽喉疼痛。
烏扇湯:
- 成分:射干、豬脂各四兩。
- 製法:煎煮去渣,取半個雞蛋黃大小,用棉花包裹,慢慢吞服。
- 用法:適用於咽喉阻塞無法吞咽的患者。
雞殼苦酒湯:
- 成分:半夏十四枚,雞蛋留白去黃,苦酒。
- 製法:將雞蛋留白和苦酒放入雞殼中,置於刀環上,煮沸三次,去渣,少量含服。
- 用法:分三次服用。
- 功效:治療熱邪傷及經絡,導致經絡乾燥,咽喉生瘡,無法言語,聲音嘶啞。
解釋:
以上五個方劑都是治療咽喉疾病的中醫處方,分别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症狀。
- 單甘草湯:用于治療陽邪入侵少陰經導致的咽喉疼痛,以甘草清熱为主。
- 半桂湯:用于治療少陰經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瀉、脈象微弱、咽喉疼痛,以半夏、桂枝散寒为主,甘草緩解正氣。
- 黃連龍骨湯:用于治療少陰經腹痛、脈象沉细、伴有发热和咽喉疼痛,以黄连清热泻火为主,龙骨、黄芩、芍药滋阴降火。
- 烏扇湯:用于治疗咽喉阻塞无法吞咽,以射干、猪脂润燥通络为主。
- 雞殼苦酒湯:用于治療熱邪傷及經絡導致的咽喉生瘡、無法言語、聲音嘶啞,以半夏、雞殼清熱解毒,苦酒潤燥通絡为主。
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解釋,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。如果您有任何疾病困扰,请及时咨询专业的医师。
是以用半夏之辛以發聲音,雞子之甘以緩咽痛。苦酒之酸以斂咽瘡。
升麻六物(湯),誤汗咽痛及口牙;
升麻、山梔各一錢半,大青、杏仁、黃芩、玄參各一錢,蔥三莖,水煎。治陽厥應下反汗,必咽痛口瘡牙腫。
芩連消毒(飲),時行咽腫並頭額。
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枳殼、連翹、射干、白芷,姜三片,煎入牛蒡子一撮,再煎一沸,入竹瀝、薑汁調服。治天行大頭病,發熱惡寒,頭項咽喉腫痛,脈洪,取作痰火治。凡服宜先加大黃,利去一二次,後去大黃,加人參、當歸調理。
白話文:
因此,用半夏的辛辣來發散聲音,雞蛋的甘甜來緩解咽喉痛,苦酒的酸味來收斂咽喉瘡。
升麻六物湯,用於誤汗引起的咽喉痛和口牙疼痛;
升麻、山梔各一錢半,大青、杏仁、黃芩、玄參各一錢,蔥三莖,水煎。治療陽厥應該下汗卻反汗,必然會出現咽喉痛、口瘡和牙腫。
芩連消毒飲,用於流行性的咽喉腫痛,以及頭額疼痛。
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枳殼、連翹、射干、白芷,姜三片,煎入牛蒡子一撮,再煎一沸,加入竹瀝、薑汁調服。治療天行大頭病,發熱惡寒,頭項咽喉腫痛,脈洪,以痰火治療。服用時,應先加大黃,瀉利一兩次,之後去大黃,加入人參、當歸調理。
結胸熱而有渴,大小陷胸十棗湯;
大陷胸湯:大黃三錢半,病重壯人五錢,用水一盞,煎至七分,入芒硝二錢,再煎一二沸,去渣,入甘遂末一分,和勻溫服。若腹中不動,再進一服。治傷寒表未解,醫反之下,膈內拒痛,手不可近,短氣心煩懊憹,心下硬,大便閉,舌燥而渴,熱實脈沉而緊。兼治身無大熱,有水結在胸脅間者。
方意以大黃苦以盪滌,芒硝咸以軟堅,甘遂通水,可以直遂其氣而透胸膈之結也。但此藥太峻,不可輕用,如不得已,即用大陷胸丸。大陷胸丸:大黃三錢,杏仁、葶藶各一錢,芒硝二錢半,甘遂一分,人弱者半分,為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一丸,用水一盞,煎至六分溫服。至一宿未動,再進一丸,以利為度。
白話文:
胸部發熱且口渴,可用十棗湯治療;若胸部疼痛嚴重,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大陷胸湯用大黃瀉火,芒硝軟堅,甘遂利水,可以通暢氣血,解除胸膈之結。但此方藥性峻猛,不可輕易使用,若不得已,可改用大陷胸丸。大陷胸丸以大黃、杏仁、葶藶、芒硝、甘遂等藥物製成,可緩解胸痛、利水、通便。
治熱實結胸,項強如柔痓狀,用此下之則和。方意以硝、黃鹹苦以下熱,葶、杏苦甘以瀉滿,甘遂取其直達,白蜜取其潤利,皆以下瀉滿實物也。小陷胸湯:黃連三錢,半夏一錢,栝蔞仁二錢,姜三片,水煎溫服,利黃涎沫即安。一方加枳殼、桔梗、黃芩。治結胸病正在心,按之則痛,其脈浮滑。
方意以半夏之辛以散結氣,黃連之苦以瀉滿實,栝蔞之苦以寬中潤下。十棗湯:芫花、甘遂、大戟各等分為末,用大棗十枚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棗調末五分,怯弱者減半服,服後大便利下水,以粥補之。治太陽傷風,下利嘔逆,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疼,乾嘔短氣,不惡寒,及里水身涼者宜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因熱邪積聚而導致胸部脹滿,脖子僵硬像筋攣一樣的病症,可以使用小陷胸湯來緩解。方子中硝石、黃芩等苦寒藥物用來清熱,葶藶子、杏仁等苦甘藥物用來瀉滿,甘遂直達病所,白蜜潤利腸道,這些藥物都是用來瀉下積聚的實邪。小陷胸湯由黃連、半夏、栝蔞仁、薑組成,水煎溫服,排出黃色涎沫即可痊癒。另外一個方子在此基礎上加了枳殼、桔梗、黃芩。
對於結胸病症,如果病症在心臟部位,按壓就會疼痛,並且脈象浮滑,可以考慮使用十棗湯。方子以半夏辛散結氣,黃連苦瀉滿實,栝蔞苦寬中潤下。十棗湯由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等分混合研磨,用十枚大棗和水煎煮至半盞,去棗加入藥末,體質虛弱者減半服用。服用後會出現大量腹瀉和排尿,可以用粥來補充營養。此方適用於太陽傷風導致的腹瀉、嘔吐、盜汗,發作時間有規律,伴隨頭痛、心下痞硬滿、脅肋疼痛、乾嘔、氣短、不惡寒,以及身體冰冷的里水等症狀。
方意以下利嘔逆為里受邪,可下;汗出不惡寒,發作有時,為表已解,可攻;頭痛脅疼,心痞,乾嘔短氣,邪熱內蓄而有伏飲,是里未和也。是以用芫花之辛以散飲,戟、甘之苦以瀉水,大棗之甘益土而勝水。
結胸寒而不煩,枳實理中三物白。
枳實理中丸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各一兩,甘草、乾薑各七錢半,枳實六錢,黃芩二錢半,蜜丸彈子大。每一丸,沸湯化下。治太陰病誤下,寒實結胸,及傷寒諸吐利後,胸痞欲絕,高起而痛,手不可近。如渴加天花粉,汗利不止加牡蠣。三物白散:貝母、桔梗各三錢。巴豆一錢,為末,每五分,弱者減半,白湯調服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如果病人腹瀉嘔吐,是因為裡頭受了邪氣,可以瀉下;如果病人出汗但不怕冷,發作有規律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了,可以攻邪;如果病人頭痛、肋骨疼痛、心口堵塞、乾嘔、呼吸短促,那是因為邪熱內蓄,還有伏飲,表示裡頭沒有和解。所以用芫花辛散伏飲,用戟甘苦瀉水,用大棗甘味益土以勝水。
如果病人胸部結實、發冷,但沒有煩躁,可以用枳實理中丸的三味藥(白朮、茯苓、枳實)治療。
枳實理中丸的組成是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各一兩,甘草、乾薑各七錢半,枳實六錢,黃芩二錢半,做成蜜丸,大小如彈珠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沸水化開服用。主治太陰病誤用瀉藥,寒邪實證導致胸部結實,以及傷寒病之後,因嘔吐瀉痢導致胸部堵塞,快要死掉,胸部高起疼痛,手碰不得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,可以加天花粉;如果病人出汗不止,可以加牡蠣。三物白散的組成是:貝母、桔梗各三錢,巴豆一錢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,體弱者減半,用白湯調服。
病在膈上必吐,膈下必利,若不吐利,進熱粥半盞助之:若吐利過,進冷粥半盞止之。治寒實結胸無熱證。
三黃附子瀉心,下痞硬虛凝;
三黃瀉心湯:大黃三錢,黃芩、黃連各一錢半,用麻沸湯一盞浸之,以物蓋定,候一飯久,稍冷去渣,頓溫服。沸湯漬藥者,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。治心下痞硬,內實熱盛而不大便,關脈浮者可服,惡寒勿服。附子瀉心湯:用附子半枚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渣,次入三黃瀉心湯內和勻,分二次溫服。治心下痞硬,惡寒汗出。
白話文:
如果病症在橫膈膜上面,就會嘔吐,在橫膈膜下面就會腹瀉。如果沒有嘔吐或腹瀉,可以喝半碗熱粥幫助排泄。如果嘔吐或腹瀉過度,可以喝半碗冷粥來止瀉。這是治療寒邪凝結於胸部,沒有發熱症狀的方子。
三黃附子瀉心湯可以治療心下痞硬,腹部虛寒凝結的症狀。
三黃瀉心湯由大黃、黃芩、黃連組成,用麻沸湯浸泡後服用,可以瀉去虛熱。適合治療心下痞硬,內實熱盛,但沒有排便,脈象浮的患者。惡寒體質者不可服用。
附子瀉心湯在三黃瀉心湯的基础上加入附子,可以治療心下痞硬,伴有惡寒汗出的症狀。
半甘生薑瀉心,下痞軟氣逆。
半夏瀉心湯:半夏二錢五分,甘草三錢,黃芩、乾薑、人參各二錢,黃連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心下痞滿,軟而不痛。甘草瀉心湯:即半夏瀉心湯,再加甘草一錢,人參一錢半。治傷寒傷風,醫反下之,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鳴,心下痞硬,乾嘔心煩,若再下之,痞氣益甚,此虛氣上逆也。
生薑瀉心湯:生薑、半夏各二錢,人參、乾薑各一錢半,黃連、甘草各一錢,黃芩五分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汗出解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,噫氣食臭,或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泄瀉。以上瀉心湯,皆三黃瀉心湯為主,大黃、芩、連之苦寒以瀉心下之痞。
白話文:
半夏和生薑可以化解心下痞滿,緩解氣逆和腹脹,這兩種藥材都是治療心下痞滿的重要藥物。半夏瀉心湯和生薑瀉心湯都是以三黃瀉心湯為基礎,加入其他藥材,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調整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然痞為虛熱,有惡寒汗出者,陽氣外散也,加附子以固陽;胃為陽氣之根,汗出亡津,胃虛氣逆,痞而乾噫食臭,不能消穀,或挾水雷鳴下利者,土弱不能勝水也,加生薑以益胃之陽氣;下利不止,穀不化,乾嘔,痞益甚者,胃虛氣上逆也,加甘草以補胃之陰氣。
痞而滑利禹餘糧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:二味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利不止,及傷寒下利不止,服理中湯益甚者。此乃下焦不約,故水穀不分。是以用石脂之澀以收斂之,禹余之重以鎮固之。本草云:澀可去脫,重可去怯是也。若服此不止,當利小便。兼治汗家重發汗,心神恍惚,小便已,陰中疼。
白話文:
如果痞症是由虛熱引起,患者有惡寒出汗的症狀,表示陽氣外散,應該加附子來固護陽氣。胃是陽氣的根本,出汗損耗津液,胃虛氣逆,就會出現痞症、乾嘔、口臭、食慾不振,甚至腹瀉、水聲漉漉,這都是脾土虛弱不能制水造成的,應該加生薑來增強胃的陽氣。如果腹瀉不止、消化不良、乾嘔,痞症加重,說明胃虛氣上逆,應該加甘草來補益胃的陰氣。
痞症伴隨滑利可以用禹餘糧治療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由赤石脂和禹餘糧各兩錢組成,水煎溫服。可以治療心下痞硬、服用瀉心湯後腹瀉不止、傷寒導致的腹瀉不止、服用理中湯後症狀加重等。這些情況都是下焦不固,導致水谷不分。因此用石脂的澀來收斂,用禹餘糧的重來鎮固。本草書中記載:「澀可去脫,重可去怯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服用此湯後腹瀉不止,應該利小便。此外,還可以治療汗症反复發汗、心神恍惚、小便不利、陰部疼痛。
痞而乾噫代赭石。
旋覆代赭石湯:旋覆花三錢,人參、半夏、甘草各二錢,代赭石一錢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汗吐下後,心下痞硬,胃弱虛氣上逆,乾噫或吐。方意以旋覆之咸而軟痞硬,代赭之重而鎮虛逆,生薑、半夏之辛以散痞氣,參、草、大棗之甘以補胃弱。
柴陷桂參,痞結疏表且和中;
柴陷湯:即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。治結胸痞氣初起有表,及水結、痰結、熱結等證。桂枝人參湯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一錢,甘草、桂枝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證未罷數下之,遂成協熱下利,而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。方意以表邪未解,而裡氣又虛,故加桂枝於理中湯內也。
白話文:
['痞而乾噫代赭石。' '旋覆代赭石湯:旋覆花三錢,人參、半夏、甘草各二錢,代赭石一錢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汗吐下後,心下痞硬,胃弱虛氣上逆,乾噫或吐。方意以旋覆之鹹而軟痞硬,代赭之重而鎮虛逆,生薑、半夏之辛以散痞氣,參、草、大棗之甘以補胃弱。' '柴陷桂參,痞結疏表且和中;' '柴陷湯:即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。治結胸痞氣初起有表,及水結、痰結、熱結等證。桂枝人參湯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一錢,甘草、桂枝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證未罷數下之,遂成協熱下利,而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。方意以表邪未解,而裡氣又虛,故加桂枝於理中湯內也。']
-
旋覆代赭石湯:由旋覆花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代赭石、生薑、紅棗等組成,共煮成溫熱飲料服用。此湯主要用於治療過度出汗、吐瀉後,心下部位出現硬塊(痞硬)的症狀,以及胃弱、虛氣上逆所導致的乾嘔或吐瀉等現象。其配方運用旋覆花的鹼性與軟化作用,代赭石的沈著特性以平抑虛氣上逆,生薑與半夏的辛味來疏散痞氣,甘草、人參、紅棗則用以補益胃弱。
-
柴陷桂參,可以疏解表症並調和中焦;
-
柴陷湯:由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組合而成,適用於初期的結胸痞氣伴有表症,以及水結、痰結、熱結等症狀。桂枝人參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桂枝等組成,共煮成溫熱飲料服用。此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病未愈,多番下利後,導致心下部位痞硬,表裡不愈的症狀。配方考慮到表症尚未完全消除,而內部氣血又虛弱,因此在理中湯基礎上加入桂枝以增強其功效。
檳榔枳梗,痞結調氣先開鬲。
檳榔湯:檳榔、枳殼各等分,黃連少許,水煎溫服。治結胸痞氣未成,宜先服此調氣。枳梗湯:枳殼、桔梗、甘草各等分,水煎溫服。治結胸痞氣,及胸滿不利,煩悶欲死,不論寒熱通用。如有痰合二陳湯,名枳梗二陳湯。表熱或寒熱往來加柴胡、黃芩,內熱加黃連,痰喘加栝蔞仁,口燥去半夏加天花粉。
結胸危甚,艾灸填以巴連;
灸結胸法:用巴豆十粒研爛,入黃連末一錢,又研勻捻作餅子,納臍中,艾炷如手指大灸之,輕者一炷,重者不過再灸,俟腹中微熱,取下惡物立效。灸畢以溫水拍手洗淨,不然生瘡。治結胸證危甚,手不可按,二便閉澀,或連日不通,但口中微氣,或嘔吐不止,諸藥無效。
白話文:
檳榔和枳殼能化解胸中痞結,疏通氣機,打開胃口。如果胸中痞氣未成,可以先服用檳榔湯調理氣機。枳梗湯則適合治療胸中痞結、胸悶、煩悶欲死等症狀,不論是寒性還是熱性都適用。如果伴有痰,可以在枳梗湯中加入二陳湯,成為枳梗二陳湯。如果患者出現表熱、寒熱往來、內熱、痰喘、口乾等症狀,則可以根據情況加入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栝蔞仁、天花粉等藥物。如果結胸症狀嚴重,可以用巴豆和黃連混合製成藥餅,放在肚臍上用艾灸治療,輕症一炷艾灸即可,重症最多灸兩炷,等腹部微微發熱即可取下藥餅,效果顯著。灸完後要用溫水拍手洗淨,否則會起瘡。這種方法適合治療結胸症狀嚴重、手不能按壓、大小便閉塞、口中有微弱氣息或持續嘔吐、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。
痞結盫熨,薑蔥裹以絹帛。
盫結胸法:用初出殼黃毛雞子一隻,生薑四兩,共搗爛炒微溫,攤在胸中結實之處如盤大,外以箬葉絹帛縛之。候半日許,覺腹中熱燥解去,更用熱手揉之,不拘早晚,必當先用。熨結胸法:用蔥白十莖,生薑一兩,共搗碎作餅,炙熱貼臍中,以熨斗貯火於餅上熨之,半時許,待熱氣入內,覺響即住。復用枳實理中加附子,或五積散之類服之。
治陰證冷結,手足厥逆,並熨陰毒,以汗出為度,置三五餅易之。盫痞氣法:蘿蔔子二合,生薑二兩,蔥白七莖,橘葉一握,白麵半合,共搗勻,炒略溫,盫痞滿之處,外用箬葉絹帛縛之。候半日許,胸中煩熱,即解去拭淨,復以熱手揉之,不拘寒熱虛實遲早並用。熨痞氣法:用橘葉一大握、麥麩半升,同炒熱以皮紙襯絹包之,乘熱熨痞滿之處,冷則再炒,熨至病人覺快方止。凡痞氣初起,便宜用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胸口有痞結,可以用薑蔥裹在布裡敷在患處。治療結胸的方法是用剛孵出的小雞蛋一個,生薑四兩,一起搗爛炒熱,敷在胸部結實的地方,像盤子大小,用箬葉和絹帛綁住。等上半天,感覺肚子裡熱燥,就可以解開,再用熱手揉搓。這個方法不分早晚,一定要先用。另外,可以用蔥白十莖,生薑一兩,一起搗碎做成餅,炙熱後貼在肚臍眼上,用熨斗在餅上熨,半個小時左右,等熱氣進到身體裡,感覺到响就停止。然後再服用枳實理中加附子,或五積散之類的藥。
治療陰證冷結,手足厥逆,可以熨敷陰毒,以出汗為度,每隔三五個餅換一次。治療痞氣的方法是用蘿蔔子二合,生薑二兩,蔥白七莖,橘葉一握,白麵半合,一起搗勻,炒熱後敷在痞滿的地方,用箬葉和絹帛綁住。等上半天,胸中煩熱,就可以解開,擦乾淨,再用熱手揉搓,不論寒熱虛實,早晚都可以用。另外,可以用橘葉一大把,麥麩半升,一起炒熱,用皮紙襯著絹布包起來,趁熱熨敷痞滿的地方,冷了就再炒,一直熨到病人感覺舒服为止。凡是痞氣剛開始,都應該趁早用這個方法。
梔樸治懊憹煩脹,厚朴宜生;
梔子厚朴湯:山梔一錢半,厚朴三錢,枳實二錢,水煎溫服,得吐即止。治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坐臥不安。方意以山梔之苦以吐虛煩,枳、樸之苦以泄腹滿。無腹滿者,梔豉湯妙。
桂甘除動悸脈代,甘草用炙。
桂枝甘草湯:桂枝三錢三分,甘草二錢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過汗心悸欲按,甚則身振振欲擗地。如脈代結者,宜炙甘草湯。
胸滿虛而有嘔,梔豉甘草生薑;
梔豉甘草湯:山梔四枚,豆豉五錢,甘草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胸滿少氣。熱傷氣也,故加甘草於梔豉湯中以補氣。梔豉生薑湯:梔子四枚,豆豉五錢,生薑一兩,水煎溫服。治胸滿作嘔。熱搏而氣逆也,故加生薑於梔豉湯中以散逆氣。
白話文:
梔子和厚朴能治療心煩意亂、胸腹脹滿,厚朴用生品效果更好。梔子厚朴湯由山梔子、厚朴和枳實組成,用來治療傷寒病後,心煩意亂,腹脹難受,坐立不安的症狀。方劑利用山梔子的苦寒之性清熱解毒,緩解心煩意亂,枳實和厚朴的苦寒之性瀉熱通便,緩解腹脹。如果沒有腹脹,可以用梔豉湯來治療。桂枝和甘草能治療心慌心跳,脈象不規則,甘草用炙過的比較好。桂枝甘草湯由桂枝和甘草組成,用來治療出汗過多,心慌氣短,想按壓胸口,嚴重時還會身體顫抖,想要抓地。如果脈象不規則,可以用炙甘草湯。胸部脹滿,體虛伴有嘔吐,可以用梔豉甘草湯或梔豉生薑湯。梔豉甘草湯由山梔子、豆豉和甘草組成,用來治療胸部脹滿,氣短乏力。因為是熱傷氣陰,所以加入甘草來補氣。梔豉生薑湯由山梔子、豆豉和生薑組成,用來治療胸部脹滿,想嘔吐。因為是熱氣上逆,所以加入生薑來散逆氣。
脅滿熱而有痰,柴梗青皮杏核。
柴梗湯:即小柴胡湯去人參,合枳梗湯。治胸脅痞滿或痛。柴梗半夏湯:柴胡二錢,黃芩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栝蔞仁各一錢,青皮、杏仁各八分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治發熱咳嗽,胸滿兩脅銼痛者,此邪熱挾痰攻注也。如口燥渴去半夏,痰在脅下加白芥子或竹瀝、薑汁亦妙。柴陳湯:即小柴胡湯合二陳湯。治痰氣胸脅不利及痰瘧等證。
腹痛下寒,黃連乾薑性捷;
白話文:
如果覺得胸口悶脹、發熱,並且伴有痰,可以用柴胡、枳殼、青皮和杏仁等藥材治療。如果肚子痛,且伴有下寒的症狀,可以用黃連和乾薑來快速缓解。
黃連湯:黃連二錢,乾薑、桂枝各一錢,人參一錢半,半夏一錢二分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欲嘔吐者,上熱下寒也。方意以陽不得降而胸熱欲嘔,陰不得升而下寒腹痛。是以用黃連之苦以降陽,薑、桂、半夏之辛以升陰,參、草、大棗之甘以益胃。
腹脹汗後,厚朴半夏功殊。
厚朴半夏甘參湯:厚朴三錢,半夏二錢,人參一錢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治汗後腹脹滿而痛。方意以厚朴之苦瀉腹滿,參、草之甘益脾胃,半夏、生薑之辛散滯氣。桔梗半夏湯:陳皮,三味各等分,姜煎溫服。治陰陽氣不和而腹脹胸滿。
白話文:
黃連湯
組成: 黃連二錢,乾薑、桂枝各一錢,人參一錢半,半夏一錢二分,甘草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。
用法: 水煎溫服。
主治: 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欲嘔吐。上熱下寒。
方意: 患者陽氣不降,故胸部發熱,欲嘔吐;陰氣不升,故下腹寒冷,疼痛。因此,本方以黃連之苦寒以降陽氣,乾薑、桂枝、半夏之辛溫以升陰氣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溫以益胃氣。
厚朴半夏甘參湯
組成: 厚朴三錢,半夏二錢,人參一錢,甘草五分,生薑三片。
用法: 水煎溫服。
主治: 汗後腹脹滿而痛。
方意: 本方以厚朴之苦辛瀉腹滿之邪氣,人參、甘草之甘溫益脾胃之氣,半夏、生薑之辛溫散滯氣。
桔梗半夏湯
組成: 桔梗、半夏、陳皮各等分。
用法: 生薑煎溫服。
主治: 陰陽氣不和而腹脹胸滿。
動氣衝心,八味李根湯妙;
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黃芩各二錢,桂枝三錢,甘草、半夏各一錢,甘李根白皮一兩,水煎溫服。治動氣在上,發汗則氣上衝心不得息。
霍亂多暑,二香黃連散除。
藿香、厚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扁豆、香薷各一錢,黃連、澤瀉各八分,甘草三分,水煎入薑汁一匙,溫服,嘔多者倍入尤妙。治伏暑霍亂暴作,煩亂躁悶,或肚腹疼痛,冷汗自出,尺脈沉,手足冷,不宜熱藥。
白話文:
生氣傷心,可以服用八味李根湯治療,方劑包括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黃芩各二錢,桂枝三錢,甘草、半夏各一錢,甘李根白皮一兩,水煎溫服。此方可用於治療因動氣而導致氣上衝心,發汗後仍不得安寧的症狀。夏季容易出現霍亂,可以用二香黃連散治療,方劑包括藿香、厚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扁豆、香薷各一錢,黃連、澤瀉各八分,甘草三分,水煎入薑汁一匙,溫服,嘔吐頻繁者可以加倍用量。此方可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霍亂,症狀包括煩躁、悶熱、腹痛、冷汗、尺脈沉、手足冰冷,不宜服用熱性藥物。
大便燥而丸麻子,麻子仁丸,又名脾約丸: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芍藥各五錢,杏仁二錢,麻仁三錢,為末,蜜丸綠豆大,每三十丸,溫湯下,未利再服,得快方止。治小便數,大便難,名為脾約,宜此通腸潤燥。方意以麻子、杏仁之甘以緩脾而潤燥;津液不足,以酸收之,芍藥之酸以斂液;腸燥胃強,以苦泄之,枳、樸、大黃之苦,下燥結而泄胃強也。兼治年老怯弱之人,血燥風秘,津液少,大便堅及腳氣,大便燥。
小便澀而銼滑瞿。
萬全木通散:木通、滑石、赤茯、車前葉各一兩,瞿麥五錢,為末。每四錢,水一盞煎至半盞,溫服。治陰虛為陽所湊,膀胱中有積熱也,故小便難而黃。
白話文:
大便乾硬像小丸子一樣,可以用麻子仁丸治療,也叫脾約丸,它由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芍藥各五錢,杏仁二錢,麻仁三錢組成,研磨成粉,做成綠豆大小的蜜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熱水送服,如果大便還沒有通暢,可以繼續服用,直到大便通暢為止。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小便頻繁、大便困難的脾約症,它能通腸潤燥。方子的原理是,麻仁和杏仁的甘味可以緩和脾胃,潤燥;津液不足,用酸味收斂,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津液;腸燥胃強,用苦味瀉下,枳殼、厚朴、大黃的苦味可以瀉去燥結,泄去胃火。這個方子還可以治療老年體弱者因血燥風秘、津液不足導致的大便乾硬和腳氣病。
小便澀痛而且有白色的粘液,可以用萬全木通散治療,它由木通、滑石、赤茯苓、車前葉各一兩,瞿麥五錢組成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煎煮至半盞,溫熱服下。這個方子治療的是陰虛被陽火所傷,膀胱中有積熱導致的小便困難和尿黃。
白通調冷利,無脈煩躁加豬膽;
白通加豬膽汁湯:附子一枚,乾薑三錢,蔥白三莖,水煎去渣,入童便二盞,豬膽汁一枚,調服。治少陰厥冷,下利乾嘔,脈不至而煩躁。服此湯,脈暴出者死,微出者生。方意以腎主水,客寒犯腎,不能制水,故厥逆下利。是用蔥白之辛,以通腎之陽氣;姜附之辛,以散陰寒;加童便、膽汁者,《內經》所謂調寒熱之逆,冷熱並行。
不然熱物冷服,下咽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則病性不違而氣亦從,可以去拒格之寒也。
白話文:
白通能調和寒氣,治療沒有脈搏、煩躁的症狀,可以加入豬膽。
白通加豬膽汁湯的配方是:附子一錢、乾薑三錢、蔥白三根,用水煎煮去渣,加入童便兩碗、豬膽汁一粒,混合後服用。此方主要治療少陰厥冷、腹瀉、乾嘔,脈搏摸不到但卻煩躁的症状。服用此湯後,脈搏突然跳動明顯的會死亡,脈搏稍微跳動的則會活下來。
此方的用意是腎臟主水,寒氣侵犯腎臟,無法控制水液,所以出現厥逆、腹瀉等症狀。因此使用蔥白的辛辣來通達腎臟的陽氣;薑附的辛辣來散去陰寒;加入童便和膽汁,是根據《內經》中“調寒熱之逆,冷熱並行”的理論。
如果用熱的藥物冷服,藥物下咽後,寒性消失,熱性就會發散,這樣病性不逆,氣血也會順暢,可以去除抵抗寒氣的寒氣。
白頭疏熱利,純下清水索黃龍。
白頭翁湯:白頭翁、黃柏、秦皮、黃連各一錢,水煎溫服。治協熱下利,後重而渴。方意以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利則下焦虛,是以純苦之劑堅之。陶氏黃龍湯:大黃二錢,芒硝一錢半,枳實、厚朴各一錢,甘草、人參、當歸各五分,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,姜三片,棗二枚,桔梗三分,水煎一沸,熱服。治熱邪傳裡,胃中燥糞結實,心下硬痛,純下清水。
多是日逐自飲藥水下利,非外寒也,宜急下之。身有熱者宜用此湯,身無熱者六一順氣湯。
白話文:
白頭翁湯能清熱利濕,瀉下清水,如同捕捉黃龍。方劑使用白頭翁、黃柏、秦皮、黃連等苦寒之藥,旨在固腎降火,治療因熱邪下注引起的腹瀉,並伴隨後重口渴的症狀。若患者年老氣血虛弱,可選用陶氏黃龍湯,以大黃、芒硝等藥物瀉熱通便,緩解胃中燥糞積滯引起的腹痛,並以人參、當歸等補益氣血。對於持續腹瀉,且無外寒之症者,應及時使用此類清熱瀉下的方劑。若患者無發熱症狀,則應選用六一順氣湯。
桃花散石脂丸,邪入經而膿(膿為陳積)結塊;
桃花散:赤石脂五錢,半生半炒,乾薑二錢,糯米一合,水煎去渣,入生石脂末一半,調服。治少陰下利膿血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上,脈沉,血寒凝滯,下必紫黑成塊,或雜膿血。方意以石脂澀腸胃,乾薑散寒,糯米補氣,下焦裡寒不約者宜。赤石脂丸: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黃連、當歸各二兩,為末,蜜丸梧子大,每三十丸,米飲下。治小便澀,大便利。
白話文:
桃花散和石脂丸用於邪氣入侵經絡,形成陳舊膿液導致結塊的病症。桃花散由赤石脂、乾薑、糯米組成,可以澀腸胃,溫散寒氣,補益氣血,適合下焦虛寒、寒凝血瘀、大便帶有紫黑色膿血的患者。赤石脂丸由赤石脂、乾薑、黃連、當歸組成,可以清熱利濕、止血止痛,適用於小便澀痛、大便不通的病症。
阿膠湯地榆散,毒入臟而血(血為新積)流長。
黃連阿膠湯:山梔、黃柏四味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熱毒攻胃,流入大腸,所下必紅赤成流。如腹痛加芍藥,血虛加芎、歸,血不止加地榆,夾膿有食積加山楂、神麯。地榆散:地榆、犀角、黃連、茜根、黃芩各五錢,山梔二錢半,為末,每五錢,入韭白五寸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熱毒不解,晚即壯熱,腹痛腰疼,下利膿血。
手足牛蒡,通末牛蒡;
白話文:
阿膠湯、地榆散是用來治療毒素侵入臟腑,導致血流不止的。黃連阿膠湯則是用山梔、黃柏等藥物治療傷寒熱毒攻胃,導致下痢紅赤如血的症狀。如果腹痛,可以加芍藥;血虛,可以加芎、歸;血不止,可以加地榆;夾膿有食積,可以加山楂、神麯。地榆散則是用地榆、犀角等藥物治療傷寒熱毒不退,伴隨發熱、腹痛腰疼、下痢膿血的症狀。牛蒡則可以通經活絡,用法是研磨成粉末。
牛蒡根湯:牛蒡根一兩,南星、麻黃、牛膝各六錢,入酒一盞,同於石器內搗細,另䐄黃土地坑,以炭火燒令過赤,去火掃淨,投藥於坑內,再用炭火燒令黑色,取出為末。每一錢,溫酒調服。治發汗失宜,風邪乘虛逆入經絡,故手足攣搐,筋脈拘急。
四肢拘急,易用栝蔞。
古瓜竹湯:栝蔞根五錢,竹茹二錢半,水煎溫服。一方加韭根五錢,乾薑二錢半,臨熟入鼠糞末一字調服。治熱上衝胸煩悶,手足搐搦如風狀,及瘥後勞復,陰陽易病,卵腫疼痛,手足不能動者。
白話文:
牛蒡根湯:取牛蒡根一兩,南星、麻黃、牛膝各六錢,加入一盞酒,一起搗碎。另挖一個黃土坑,用炭火燒熱,去除火灰,將藥粉放入坑中,再用炭火燒至黑色,取出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酒調服。此方用於治療發汗過度導致風邪趁虛而入經絡,引起手足抽搐、筋脈拘急的症狀。
四肢拘急,可以用栝蔞治療。
古瓜竹湯:取栝蔞根五錢,竹茹二錢半,水煎溫服。另一方在煎煮時加入韭根五錢、乾薑二錢半,臨熟時加入鼠糞末少許調服。此方用於治療熱氣上衝胸部,導致心煩氣悶,手足抽搐,類似風痺的症狀;也適用於病癒後體虛、陰陽失調、卵巢腫痛、手足不能活動的症狀。
溫經益元,惕瞤自愈;
陶氏溫經益元湯: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芍藥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茯、陳皮、肉桂、附子,姜三片,棗一枚,糯米一撮,水煎溫服。治汗後大虛,頭眩,振振欲擗地,並筋惕肉瞤,及發汗太多,衛虛亡陽,汗出不止,或下後利不止,身疼等證。如飽悶去地黃加枳殼,瘦人去芍藥,有熱去附子,泄利去歸、地加炒白朮、升麻、陳壁土,嘔加薑汁製半夏,渴加天花粉,汗後惡風寒屬表虛,去桂、附,生地加桂枝、飴糖。
引風如聖,瘛瘲可瘳。
白話文:
溫暖經脈、補充元氣,就能讓抽搐、顫抖自行痊癒。陶氏溫經益元湯方劑包含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芍藥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茯、陳皮、肉桂、附子,搭配薑三片、棗一枚、糯米一撮,水煎溫服。此湯方可治汗後虛脫、頭昏眼花、身體顫抖想要抓地、筋骨抽搐肌肉跳動,以及發汗過度導致衛氣虛弱陽氣外泄、汗流不止,或產後腹瀉不止、身體疼痛等症狀。若有胸悶腹脹,則去掉地黃加入枳殼;若體質瘦弱,則去掉芍藥;若有發熱,則去掉附子;若有腹瀉,則去掉當歸、地黃,加入炒白朮、升麻、陳壁土;若有嘔吐,則用薑汁製半夏;若有口渴,則加入天花粉;若汗後怕冷屬表虛,則去掉肉桂、附子,加入桂枝、飴糖。引導風邪外出就像聖人治世,痙攣抽搐也能夠痊癒。
引風湯:大黃、乾薑、龍骨各四兩,桂枝三兩,甘草、牡蠣各二兩,凝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,石膏各六兩,為粗末,以葦布盛之,每取三指撮,水煎三沸服。治風溫妄以火熏發黃,甚則狀如驚癇,時發瘛瘲。如聖餅子:防風、天麻、半夏各五錢,南星、乾薑、川烏各一兩,川芎、甘草各二兩。
一方有細辛三錢為末,蒸餅,丸芡實大,捻作餅子日乾,每五餅,同荊芥三五穗細咀,茶酒任下。如傷寒得汗,尚餘頭痛者,薑蔥煎湯下。兼治男婦氣厥,上盛下虛,痰飲及風寒伏留陽經,偏正頭疼,痛連腦巔,吐逆噁心,目眩耳聾。常服清頭目,消風痰,暖胃氣。陶氏如聖飲: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,當歸、烏藥、半夏、黃芩,姜二片,水煎,臨熟入竹瀝,薑汁調服、兼治痓證。如柔痓加白朮、桂枝,剛痓加麻黃、蒼朮,口噤咬牙,大便實者,加大黃利之。
白話文:
引風湯由大黃、乾薑、龍骨、桂枝、甘草、牡蠣、凝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等藥材組成,將藥材研成粗末,用葦布包好,每次取三指撮藥末,用水煎煮三沸後服用。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溫邪氣入侵,並因熱毒熏灼而導致發黃,嚴重者可出現類似驚癇的症狀,並伴隨時發瘛瘲。如聖餅子則由防風、天麻、半夏、南星、乾薑、川烏、川芎、甘草等藥材製成,另一方則以細辛為末,蒸餅後製成丸藥,每日服用五丸,並搭配荊芥茶或酒服用。此方可治傷寒發汗後仍有頭痛,以及男婦氣厥、上盛下虛、痰飲、風寒伏留陽經等症狀,還能清頭目、消風痰、暖胃氣。陶氏如聖飲則由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、當歸、烏藥、半夏、黃芩、薑等藥材製成,臨熟時加入竹瀝、薑汁調服。此方還可用於治療痓證,根據不同類型加入白朮、桂枝、麻黃、蒼朮等藥材,並可根據患者口噤咬牙、大便實等症狀加入大黃等藥材。
安蛔理中去甘草,烏梅丸子頻入口;
安蛔理中湯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茯苓各一錢半,烏梅三個,水煎溫服。治蛔厥。如大便閉加大黃入蜜以利之,口渴加栝蔞根。烏梅丸:烏梅十個,乾薑一錢,黃連一錢半,細辛、附子、桂枝、人參、黃柏各六分,當歸、川椒各四分,為末,用醋半盞浸烏梅,蒸爛去核,和諸藥,搗丸梧子大。每十丸,米飲下,日三服,病甚者多服,取效為度,忌生冷滑物。
治臟寒蛔厥,得食即嘔,乍靜乍煩,兼止久利。方意以烏梅之酸而斂肺氣,人參之甘以緩脾氣,當歸、椒、細、桂枝之辛以潤內寒,薑、附之辛熱以勝內寒,連、柏之苦以安蛔。凡蟲證忌用甘草,蓋蟲聞甘則起,聞酸則止,聞苦則定,聞辣則頭伏而下。
白話文:
安蛔理中湯去甘草,烏梅丸裡烏梅經常入口。安蛔理中湯包含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茯苓各一錢半,烏梅三個,水煎溫服,用於治療蛔厥。如果大便閉塞,可加黃連入蜜以通便;口渴可加栝蔞根。烏梅丸由烏梅十個、乾薑一錢、黃連一錢半、細辛、附子、桂枝、人參、黃柏各六分,當歸、川椒各四分組成,將藥磨成粉,用醋浸泡烏梅蒸爛去核,與藥粉混合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十丸,用米湯送服,一天服三次,病情嚴重者可增加服用次數,直至見效。忌食生冷滑物。本方用於治療臟寒蛔厥,得食即嘔,時而安靜時而煩躁,兼治久利。烏梅酸斂肺氣,人參甘緩脾氣,當歸、川椒、細辛、桂枝辛潤內寒,乾薑、附子辛熱勝內寒,黃連、黃柏苦安蛔。所有蟲證忌用甘草,因為蟲聞甘則起,聞酸則止,聞苦則定,聞辣則頭伏而下。
治䘌桃仁與犀角,雄黃銳散納肛頭。
治䘌桃仁湯:桃仁、槐子、艾葉各二錢半,棗七枚,水一盞,煎至半盞,濾清溫服。治狐惑,唇上生瘡,聲啞。黃連犀角湯:黃連一錢半,犀角二錢,烏梅三個,木香一分,煎服同上。治狐惑,咽乾唇焦,口燥熱盛。雄黃銳散:雄黃、青葙子、苦參、黃連各二錢半,桃仁一錢,為末,生艾搗汁,和如小指尖大,綿裹納下部肛門內。治狐惑證,蟲食上下者並宜。
白話文:
治療瘌疾,可以用桃仁和犀角,另外將雄黃銳散塞入肛門。
治療瘌疾可以用桃仁湯:桃仁、槐子、艾葉各二錢半,大棗七枚,水一盞,煎至半盞,過濾後溫熱服用。治療狐惑,嘴唇上長瘡,聲音嘶啞,可以用黃連犀角湯:黃連一錢半,犀角二錢,烏梅三個,木香一分,煎服方法同上。治療狐惑,咽喉乾燥、嘴唇焦裂、口乾舌燥,可以用雄黃銳散:雄黃、青葙子、苦參、黃連各二錢半,桃仁一錢,研成粉末,用生艾葉搗汁,混合成小指尖大小的藥丸,用棉布包裹後塞入肛門內。治療狐惑症,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有蟲子,都適合使用此藥。
消斑青黛紫雪,豬膽雞子仍斂肌;
陶氏消斑青黛飲:黃連、甘草、石膏、知母、柴胡、玄參、生地、山梔、犀角、青黛、人參,大便實者,去參加大黃,姜一片,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苦酒一匙調服。治熱毒發斑等證。
紫雪:升麻六錢,黃金十兩,寒水石、石膏各四兩八錢,犀角、羚羊角各一兩,玄參一兩六錢,沉香、木香、丁香各五錢,甘草八錢,水五盞,先煮黃金至三盞,入諸藥再煎至一盞,去渣,入芒硝三兩二錢,慢火煎,以柳木攪不停手,候欲凝,入瓷盆中,更下硃砂、麝香末各三分,急攪令勻,候冷凝結成雪。每一錢,細細嚥之。
白話文:
消斑青黛紫雪方中加入豬膽雞子,可使皮膚收斂;陶氏消斑青黛飲則以黃連、甘草、石膏、知母、柴胡、玄參、生地、山梔、犀角、青黛、人參等藥材煎煮,若便秘者可加用大黃,並以姜、棗輔助,臨熟時再加入苦酒。此方主治熱毒發斑。紫雪方則以升麻、黃金、寒水石、石膏、犀角、羚羊角、玄參、沉香、木香、丁香、甘草等藥材煎煮,並加入芒硝、硃砂、麝香,製成雪狀藥物,每次服用少許即可。
治發斑咽痛,及暑中三陽,腳氣煩躁。豬膽雞子湯:豬膽汁二合,雞子一枚,苦酒三合和勻,壯人煎三沸盡服,羸人煎六七沸緩服,汗出即愈。治傷寒五六日,斑出。
瞿麥黑膏黃連,葛根橘皮兼止嘔。
黑膏:生地二兩六錢半,淡豆豉一兩六錢半,豬脂十兩,和勻,露一宿煎之,令三分減一,濾去渣,入雄黃末五分,麝香末一分,攪勻分作三服,白湯化下。毒從皮膚中出則愈,未效再服,忌蕪荑。治溫毒發斑嘔逆。黃連橘皮湯:黃連二錢,麻黃、葛根各一錢半,橘皮、杏仁、枳實、厚朴各一錢,甘草七分,水煎溫服。治溫毒發斑,皮膚癮疹,及唇口下部生瘡,呃逆悶亂,下利嘔吐清汁。
白話文:
治療皮膚長斑、喉嚨痛,以及夏季中暑引起的發熱、腳氣、煩躁,可以用豬膽雞子湯:取豬膽汁兩合,雞蛋一枚,苦酒三合混合均勻,體質強壯的人煎煮三沸後全部喝下,體質虛弱的人煎煮六七沸後慢慢喝下,出汗即痊癒。治療傷寒發病五至六天,出現斑點的,可以用瞿麥黑膏,黃連、葛根、橘皮配合止嘔。黑膏的製作方法是:生地二兩六錢半,淡豆豉一兩六錢半,豬脂十兩,混合均勻,露置一夜後煎煮,使其減少三分之一,濾去渣滓,加入雄黃末五分,麝香末一分,攪拌均勻分成三服,用白湯沖服。毒素從皮膚中排出則痊癒,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,忌食蕪荑。治療溫毒引起的發斑、嘔吐逆氣,可以用黃連橘皮湯:黃連二錢,麻黃、葛根各一錢半,橘皮、杏仁、枳實、厚朴各一錢,甘草七分,水煎溫服。治療溫毒引起的發斑、皮膚疹子,以及嘴唇和嘴巴下方長瘡,呃逆悶亂、腹瀉、嘔吐清液。
如病勢沉重,晝夜呻吟不安,或咽痛者去麻黃加玄參、升麻。葛根橘皮湯:葛根、橘皮、杏仁、知母、麻黃、黃芩、甘草,水煎溫服。治溫毒發斑心煩。
大青四物(湯),治斑火紅;
大青一兩,阿膠二錢,甘草一錢,香豉一合,水煎溫服。治壯熱煩躁,大渴,脈洪盛,遍身斑出如火色。
芒硝三錢,塗斑爛臭。
芒硝豬膽汁法:芒硝三錢為末,豬膽汁調塗瘡上,候乾即痂落無瘢,仍研末糝之。此病溺澀有血,及瘡黑靨不出膿者死。
如狂活血當歸,桂苓飲子也相應;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病情嚴重,整天呻吟不安,或喉嚨疼痛,可以用麻黃加玄參、升麻。葛根橘皮湯則用葛根、橘皮、杏仁、知母、麻黃、黃芩、甘草,水煮溫熱服用,可以治療溫熱毒引起的發斑、心煩。
大青四物湯用來治療斑火紅,用大青一兩,阿膠二錢,甘草一錢,香豉一合,水煎溫服。可以治療壯熱煩躁,口渴,脈搏洪大有力,全身出現紅色斑點。
芒硝三錢,塗抹在斑點潰爛發臭的地方。
芒硝豬膽汁法是用三錢芒硝研成粉末,加入豬膽汁調勻塗抹在瘡傷上,待乾燥後就會結痂脫落,不留疤痕,再用芒硝粉末撒在傷口上。這種疾病如果小便澀滯有血,或者瘡傷發黑凹陷不出膿,就會死亡。
如果病人神志不清,可以用活血化瘀的當歸,桂苓飲子也有相同功效。
陶氏當歸活血湯:當歸、赤芍、甘草、紅花、桂心、乾薑、枳殼、生地黃、人參、柴胡、桃仁,姜一片煎,入酒三匙調服。服三帖後,去桃、薑、紅花,加白朮,茯苓,治無頭疼,無惡寒,但身熱發渴,溺利便黑,口出無倫。不可誤為熱證,乃瘀血內傳心脾二經,使人昏迷沉重如見祟,證名挾血。
陶氏桂苓飲: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甘草、白朮、黃柏,知母、山梔、蕀葉,姜三片煎,再加滑石末一錢,煎三沸服,取微汗為效。治初得病無熱,狂言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誤為發狂,下者死。殊不知熱結膀胱,名曰如狂證,血自下者愈,不愈者宜此。古方用桂枝湯。
白話文:
陶氏當歸活血湯的藥方為當歸、赤芍、甘草、紅花、桂心、乾薑、枳殼、生地黃、人參、柴胡、桃仁,用姜一片煎煮,再加入三匙酒調服。服藥三帖後,去除桃仁、薑、紅花,加入白朮、茯苓。此方用於治療沒有頭疼、惡寒,但身體發熱口渴,小便量多且顏色深黑,口中無味的情況。不可誤認為熱證,這是由於瘀血內傳心脾二經,導致患者昏迷沉重,如同見鬼一樣,稱為「挾血」證。
陶氏桂苓飲的藥方為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甘草、白朮、黃柏、知母、山梔、蕀葉,用姜三片煎煮,再加入滑石末一錢,煎煮三沸後服用,以微微出汗為效。此方用於治療初患病無熱,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,精神狀態不佳,誤以為發狂,下痢者會死亡的病症。殊不知這是由於熱結膀胱,稱為「如狂」證,血自下者可治癒,不愈者宜用此方。古方使用桂枝湯治療。
發狂三黃石膏,梔子玄明皆不又。
背痛: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山梔各二錢,麻黃一錢半,自汗者去之,石膏五錢,香豉三錢,水煎溫服,得汗即瘥,未效再服。治傷寒身熱,煩躁不得汗,脈洪大,四五日便發狂者,表裡俱熱也。梔子仁湯:山梔、赤芍、大青、知母各一錢,升麻、黃芩、石膏、杏仁各二錢,柴胡一錢半,甘草五分,香豉百粒,姜三片,水煎分二服。治發斑煩躁,面赤咽痛,潮熱,百節疼痛。
王氏玄明粉:玄明粉二錢,寒水石、黃連各一錢半,珍珠、辰砂各一錢,為末,雞子清一枚,白蜜一匙,新汲水調服。治發狂神效。水漬法:用青布五六尺疊折,以新汲水浸之,稍捩干,搭於病人胸上,須臾蒸熱,再浸再搭,良久狂定,方可診脈下藥。治大熱狂叫奔走,不能制伏。
白話文:
發狂三黃石膏,梔子玄明皆不又。
對於背痛,可以使用以下配方: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山梔各二錢,麻黃一錢半。若出汗,則應去掉麻黃。加入石膏五錢、香豉三錢,加水後煮沸,溫服,出汗即可痊癒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。此方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身體發熱、心煩意亂、無法出汗的情況,表明身體內部和外部都處於熱狀態。
梔子仁湯:
對於出現紅斑、煩躁、臉紅、咽喉疼痛、潮熱、全身關節疼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以下配方:山梔、赤芍、大青、知母各一錢,升麻、黃芩、石膏、杏仁各二錢,柴胡一錢半,甘草五分,香豉百粒,生薑三片,加水後煮沸,分兩次服用。
王氏玄明粉:
使用玄明粉二錢、寒水石、黃連各一錢半、珍珠、辰砂各一錢,研磨成粉末,用一枚雞蛋清和一匙蜂蜜,加上新汲的水調製,服用。此方對治療發狂有很好的效果。使用水漬法:使用五六尺長的青布疊起來,用新汲的水浸泡,稍後擠乾,放在病人胸部,不久後就會感到熱度上升,再浸泡再放置,過一段時間後,狂亂的情況就會平復,然後才能診脈開藥。
對於大熱引起狂叫奔走,無法控制的情況,可以使用水漬法來治療。方法是使用五六尺長的青布疊起來,用新汲的水浸泡,稍後擠乾,放在病人胸部,不久後就會感到熱度上升,再浸泡再放置,過一段時間後,狂亂的情況就會平復,然後才能診脈開藥。
火劫法:用炭火一盆,置病人之前,將醋一碗,急沃火內,使煙氣衝入鼻孔內,須臾自定,或用涼水噀面亦可。
梔子(烏)梅湯,瘥後不睡即安;
梔子、黃芩、甘草各一錢,柴胡二錢,烏梅一個,姜三片,淡竹葉十四片,豆豉一錢半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瘥後不眠者,此熱氣與陽並,陰氣未復故也。
酸棗仁湯,晝夜不眠堪救。
酸棗仁、人參各一錢半,石膏二錢半,茯苓、知母、甘草各一錢,桂心五分,姜三片,臨臥水煎溫服。治汗吐下後,晝夜不眠。
陰證輕者,三白辛黃以疏表;
辛黃三白湯:人參、白朮、白芍各一錢,白茯、當歸五分,細辛、麻黃各二分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溫服。治陰證傷寒在表,如脈沉發熱口和加附子。五臟見證加藥同麻黃湯,見後。
白話文:
火劫法:用一盆炭火放在病人面前,然後把一碗醋快速倒入火中,讓煙氣衝進病人的鼻孔,過一會兒就會鎮定下來。也可以用涼水潑在臉上。
梔子(烏)梅湯,病好了之後睡不著就可以服用;
用梔子、黃芩、甘草各一錢,柴胡二錢,烏梅一個,薑三片,淡竹葉十四片,豆豉一錢半,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治傷寒病好了之後失眠的,這是因為熱氣和陽氣都存在,陰氣還沒恢復的緣故。
酸棗仁湯,白天晚上都睡不著的時候可以服用。
用酸棗仁、人參各一錢半,石膏二錢半,茯苓、知母、甘草各一錢,桂心五分,薑三片,臨睡前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治汗、吐、下之後,白天晚上都睡不著。
陰證比較輕的,可以用辛黃三白湯來疏通表證;
辛黃三白湯: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各一錢,白茯苓、當歸五分,細辛、麻黃各二分,薑三片,大棗一枚,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治陰證傷寒在表,如果脈沉發熱口和,就加附子。五臟出現症狀就加藥和麻黃湯一起服用,見後。
陰證重者,四順通脈以濟危。
四順湯丸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甘草三錢,水煎或蜜丸服。治身無熱,脈沉苦煩,默默不欲見光,腹痛下利。或無脈可診,未辨陰陽,姑與服之。若是陽厥,便當見出熱證;若是陰厥,則無有熱矣。通脈四逆湯:附子五錢,乾薑二錢半,甘草二錢,蔥白三莖,面赤者七莖,水煎溫服。
治少陰證下利清穀,微熱厥逆,反不惡寒,面赤,脈微欲絕,或咽疼乾嘔,腹痛,自利不止。如腹痛去蔥加芍藥以利氣,嘔加薑汁以散之,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以補血,咽痛加桔梗以散結。茯苓四逆湯:茯苓、乾薑、甘草各一錢,附子、人參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治發汗復下後不解,脈沉微而細,煩躁者,陰陽俱虛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的陰證很嚴重,就要使用四順通脈的藥方來解救危急。
四順湯的藥方是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甘草三錢,可以用水煎服,也可以製成蜜丸服用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沒有發熱、脈象沉細、心煩意亂、不愛見光、腹痛腹瀉的症狀。如果患者脈象很弱,無法分辨是陰證還是陽證,也可以先服用這個藥方。如果患者是陽厥,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;如果是陰厥,就不會有發熱的現象。
通脈四逆湯的藥方是:附子五錢、乾薑二錢半、甘草二錢、蔥白三莖,如果患者面紅就用七莖,用熱水煎服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少陰證導致的腹瀉、輕微發熱、厥逆,並且患者不害怕寒冷、面紅、脈象微弱、快要消失,或者咽喉疼痛、乾嘔、腹痛、腹瀉不止等症狀。如果患者腹痛,可以去掉蔥白,加入芍藥來舒緩氣血;如果患者嘔吐,可以加入薑汁來止嘔;如果患者腹瀉停止,脈象也消失,可以加入人參來補血;如果患者咽喉疼痛,可以加入桔梗來消除結塊。
茯苓四逆湯的藥方是:茯苓、乾薑、甘草各一錢,附子、人參各三錢,用熱水煎服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發汗後又腹瀉,導致身體虛弱,脈象沉細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這代表患者的陰陽都虛弱了。
方意以四逆湯以復陽,加人參、茯苓以益陰。
陽毒升麻玄參,狂斑頓愈;
陽毒升麻湯:升麻、射干、人參各一錢,黃芩二錢,犀角一錢半,甘草七分,水煎溫服取汗。治陽毒發斑,頭項背痛,躁悶不安,狂走妄罵,下利咽喉腫痛,口吐膿血。玄參升麻湯:甘草三味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治發斑煩躁譫語,咽喉閉塞腫痛。
陰毒正陽甘草,厥痛立移。
正陽散:附子一兩,良薑、甘草五錢,皂莢一挺,麝香二分,為末,每二錢,水煎入蜜熱服。治陰毒額汗頭痛,面青舌黑,口張出氣,煩渴,心下硬滿,肢厥身冷,多睡。陰毒甘草湯:甘草、升麻、當歸、桂枝各一錢,雄黃、川椒各一錢半,鱉甲三錢,水煎溫服,良久再服,毒當從汗出,未汗再服。
白話文:
藥方的目的是用四逆湯來恢復體內的陽氣,並添加人參和茯苓來補充陰液。
對於陽毒,可以使用升麻和玄參來治療,通常可以迅速改善癥狀。
升麻湯:由升麻、射乾、人參各一份錢(約0.3克),黃芩二份錢(約0.6克),犀角一份半錢(約0.45克),甘草七分(約0.21克)組成,加水煎煮後溫服以引出汗。此方適合治療陽毒引起的發斑,頭項背痛,躁動不安,狂亂罵人,下痢,咽喉腫痛,口吐膿血等症狀。
玄參升麻湯:由甘草三份錢(約0.9克)組成,加水煎煮後溫服。適用於治療發斑時的煩躁、胡言亂語,咽喉閉塞腫痛等症狀。
對於陰毒,使用正陽甘草可以迅速緩解疼痛。
正陽散:由附子一兩(約3克),良薑、甘草各五錢(約1.5克),皁莢一挺(約3公分),麝香二分(約0.06克)組成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份錢(約0.6克),加水煎煮後加入蜂蜜,熱服。此方適用於治療陰毒引起的額頭出汗、頭痛、臉色青紫、舌頭黑色、口張開呼氣、口渴、心下硬實、四肢冰冷、嗜睡等症狀。
陰毒甘草湯:由甘草、升麻、當歸、桂枝各一份錢(約0.3克),雄黃、川椒各一份半錢(約0.45克),鱉甲三份錢(約0.9克)組成,加水煎煮後溫服,過一段時間後再次服用,毒素應通過出汗排出,若未出汗則需再次服用。
治陰毒畏寒,身體重痛,腹疼背強,咽痛嘔逆,恍惚失驚,氣短神昏,爪甲青黑,手足冷汗,頭面烘熱等證。
破結瀉毒,活龍散用蜜調下;
破結丹:辰砂、青礞石、葶藶、肉豆蔻、木香、官桂、牽牛、黑附子、巴豆各五錢,輕粉半分,麝香五分,金箔五片,為末,用米醋半盞,入辰砂、附子、牽牛三味,熬成膏,次入余藥,和丸皂子大,輕粉為衣,每二丸,蜜湯下。治陰陽伏逆,變為結胸,五六日大便結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以此主之。
白話文:
治療陰毒畏寒,身體沉重疼痛,腹部疼痛背部僵硬,咽喉疼痛嘔吐逆流,神志恍惚驚恐不安,氣短神昏,指甲青黑,手腳冰冷出汗,頭面發熱等症狀。
可用活龍散,以蜂蜜調和服用,來破結瀉毒;
或用破結丹:辰砂、青礞石、葶藶、肉豆蔻、木香、官桂、牽牛、黑附子、巴豆各五錢,輕粉半分,麝香五分,金箔五片,研磨成粉末,用米醋半盞,放入辰砂、附子、牽牛三味熬成膏狀,再加入其他藥材混合製成丸藥,大小如皂子,以輕粉包裹,每次服用兩丸,以蜜湯送服。此方主治陰陽伏逆,轉變為結胸,五六日大便不通,無論攻之或導之皆無效的情況。
活龍散:活地龍四條,洗淨研爛,入薑汁少許,蜜一匙,薄荷汁少許,新汲水調和,徐徐灌盡,漸次涼快。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,未效再服,自然汗出而解。治陽毒累經藥下不通,結胸硬痛,或稍通而復再結,喘促熱燥狂亂。
返陰止躁,復陽丹宜酒投之。
返陰丹:硫黃五兩,硝石、太陰玄精石各二兩,乾薑、附子、桂心各五錢,為末,用鐵銚先鋪玄精,次鋪硝石各一半,中間鋪硫黃末,又將硝石、玄精余末蓋上,以小盞合著,用炭三斤,燒令得所,勿令煙出,急取瓦盆合著地上,四面灰蓋,勿令煙出,候冷,取出入余藥,同為末,糊丸梧子大,每三十丸,艾湯頓下,汗出為度,治陰毒心煩頭痛,肢冷麵青,腹脹脈伏,及氣虛陽脫無脈,不省人事,傷寒陰厥。
白話文:
活龍散可以用來治療陽毒累經藥下不通,造成胸口硬痛,或稍通後又再度阻塞,伴隨呼吸急促、燥熱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將地龍洗淨研磨成泥狀,加入少許薑汁、蜂蜜和薄荷汁,用清水調和,慢慢灌服,逐漸感到涼爽。如果症狀熱烈,可以添加少許冰片。如果服用後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,自然會出汗而痊癒。
對於陰毒導致心煩、頭痛、四肢冰冷、面部青色、腹部脹滿、脈象微弱,以及氣虛陽脫無脈、昏迷不醒,以及傷寒陰厥等症狀,可以使用返陰止躁丹,用酒服用。
返陰止躁丹由硫黃、硝石、玄精石、乾薑、附子、桂心等藥材製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用鐵銚先鋪一半玄精石,再鋪一半硝石,中間鋪硫黃粉末,最後用剩餘的硝石和玄精石覆蓋。用炭火燒烤,注意不要讓煙冒出,迅速用瓦盆蓋住,四面用灰封住,避免煙氣散發,待冷卻後取出,與其他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艾湯送服,直到出汗為止。
復陽丹:蓽澄茄、木香、乾蠍、附子、硫黃、吳萸各五錢,乾薑一錢,為末,酒糊丸梧子大,每三十丸,薑湯下,復以熱酒投之取汗。治傷寒面青肢冷,心腹脹,脈沉細。
陽盛拒陰,(陶氏)三黃巨勝湯可劫;
即前三黃石膏湯去麻黃、豆豉,加芒硝、大黃,姜一片、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。治陽毒發斑,狂亂妄言,大渴叫喊,目山楂數,大便燥實,上氣喘急,舌卷囊縮,難治,姑以此湯劫之。
白話文:
陽丹方用蓽澄茄、木香、乾蠍、附子、硫黃、吳萸各五錢,乾薑一錢,研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,再用熱酒追服,以求發汗。主治傷寒症見面色青白、四肢冰冷、心腹脹滿、脈象沉細者。
若陽氣過盛而拒絕陰氣,可用三黃巨勝湯劫除。
三黃巨勝湯去麻黃、豆豉,加入芒硝、大黃,另加薑一片、棗二枚,水煎,快熟時加入泥漿清水兩匙調服。主治陽毒發斑,患者神志狂亂、胡言亂語,口渴呼喊,目赤腫痛,大便乾硬,呼吸急促,舌頭捲曲乾燥,難以治療,可用此湯劫除邪氣。
陰躁回陽,百問霹靂散尤奇。
陶氏回陽返本湯: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臘茶、陳皮。如面戴陽者,加蔥白七莖,黃連少許,清泥漿二盞煎,臨熟入蜜五匙,頓冷服之,取汗為效。治陰盛格陽,陰極發躁,微渴面赤,欲坐井地,脈無力欲絕。《百問》方:硫黃五錢,艾湯調服,即時安臥,良久睡起,汗出而愈。
治傷寒身冷脈微,手足厥而躁。又方:附子五錢,生薑三錢,糯米一撮,水一大盞,煎至六分,溫服取汗,切不可與冷水飲之,如發渴,並渣服之甚效。治陰毒傷寒,煩躁渴悶。霹靂散:附子一枚,炮過取出,用冷灰焙半時,切半枚,入真臘茶一錢,水一盞,煎六分,去渣入熟蜜半匙,調勻頓冷服之,須臾躁止得睡,汗出乃瘥。
白話文:
陰虛發熱,百問霹靂散效果特別好。陶氏回陽返本湯: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臘茶、陳皮。若患者面色紅潤,可加蔥白七莖、黃連少許,清泥漿兩碗煎煮,快熟時加入蜂蜜五匙,趁熱喝下,發汗即為有效。此方用於治療陰盛格陽,陰極發熱,口渴面紅,想坐井地,脈搏微弱,欲要斷氣。百問方:硫磺五錢,用艾湯調服,立即臥床休息,過一陣子睡醒後,汗出即癒。
治療傷寒症,身體冰冷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且躁動不安。另外一個方子:附子五錢,生薑三錢,糯米一小撮,水一大碗,煎至六分,趁熱服用,發汗,切勿喝冷水,若感到口渴,連渣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此方用於治療陰毒傷寒,煩躁、口渴、胸悶。霹靂散:附子一枚,炮製後取出,用冷灰烘焙半個時辰,切成兩半,放入真臘茶一錢,水一碗,煎至六分,去渣加入熟蜜半匙,調勻後趁熱服用,很快躁動就會停止,可以睡覺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
治陰盛格陽,身冷反躁,欲投井中,肢體沉重,冰片面黑,渴欲水復吐,大便自利黑水,六脈沉細而疾或無。
瘥後水腫,牡蠣澤瀉(湯)以利便;
牡蠣、澤瀉、栝蔞根、蜀漆、葶藶、商陸、海藻各等為分末,每方寸匕,白湯調服,小便得利即止。治大病瘥後,從腰以下水腫。方意以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之咸以瀉水氣,漆、葶、瓜、商之辛酸苦以導濕腫。
瘥後神昏,(陶氏)導赤各半(湯)以醒迷。
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犀角、麥門冬、滑石、山梔、茯神、知母、人參、薑棗煎,加燈芯一握,煎沸熱服。治傷寒後,心下不硬,腹中不滿,二便如常,身無寒熱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,目赤唇焦,舌乾不飲水,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形如醉人,乃熱傳手少陰火也,心火上逼肺,所以神昏,名越經證。
白話文:
治療陰氣盛而陽氣被阻,身體冰冷卻躁動不安,想要跳井,肢體沉重,臉色發黑,口渴卻喝水就吐,大便稀薄黑水,六脈沉細而快速或摸不到脈。
病癒後出現水腫,用牡蠣和澤瀉煮湯利尿;
牡蠣、澤瀉、栝蔞根、蜀漆、葶藶、商陸、海藻各等份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匙,用白湯調服,小便暢通就停止用藥。治療大病痊癒後,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。方劑的用意是利用牡蠣、澤瀉、海藻的鹹性來瀉水氣,用蜀漆、葶藶、栝蔞根、商陸的辛酸苦味來引導濕腫。
病癒後神志昏迷,用導赤湯一半的劑量服用,用來醒神。
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犀角、麥門冬、滑石、山梔、茯神、知母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煎煮,加入燈芯一把,煮沸熱服。治療傷寒後,心下不硬,腹部不脹滿,大小便正常,身體沒有寒熱,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說話,或者睡夢中獨自說話,眼睛發紅嘴唇乾裂,舌頭乾燥不喝水,稀粥餵食就吞嚥,不餵食就不想吃,外形像喝醉的人,這是熱氣傳入手少陰經引起火熱症狀,心火上升逼迫肺部,所以神志昏迷,稱為越經證。
易病燒褌赤衣與鼠糞,虛弱乎當歸白朮;
燒褌散:取近陰處褌襠一塊,方圓四五寸,男用女褌,女用男褌,燒存性,溫水調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一方加手足指爪二十片燒灰,男女互用,米飲下,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則愈。赤衣散:取室女月經布近陰處者,燒灰白湯調下,或入湯藥調服尤妙,男女俱宜。猳鼠糞湯:韭白一把,雄鼠糞十四枚,水煎溫服微汗,未汗再服。
治男子陰易,小腹連腰胯急痛。當歸白朮湯:當歸、附子各二錢,生薑一錢,白朮、桂枝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芍藥各五分,水三盞,煎至一盞,溫服,食頃再進一服,微汗便瘥。治男婦病未平復,因犯房事,則小腹急痛連腰胯,四肢不能舉任,身無熱者。
白話文:
- 易病燒褌赤衣與鼠糞:
- 燒褌散:取陰部附近的內褲一小塊(約四到五寸),男性使用女性的內褲,女性則使用男性的內褲,燒成灰後,用溫水調服,一天三次。另一個方程式增加男性或女性的手指和腳趾共二十片燒成的灰,混合後用米湯送服,小便後會變得暢順,陰部稍有腫脹則表示病情好轉。
- 赤衣散:取處女月經來時使用的布料,燒成灰後,用白開水調服,或加入湯藥中一起服用效果更佳,此方法對男女都適用。
- 獳鼠糞湯:韭菜白一束,雄鼠糞十四枚,用水煎煮後溫服,若未能出汗則再服一次。
- 治療男性陰部疾病,小腹連接腰部和臀部的急劇疼痛。
- 漢歸白朮湯:漢歸和附子各兩錢,生薑一錢,白朮、桂枝、甘草、人參、黃耆、芍藥各五分,用水三盞,煎至一盞,溫服,一個小時後再服一次,微微出汗即能康復。
- 治療男女病未痊癒,因性行為而引起的腹部緊張連接腰部和臀部,四肢無法舉動,全身無熱感的病症。
復證梔豉枳黃與鼠屎,逍遙乎人參竹皮。
梔豉枳實湯:山梔、枳實各一錢,香豉五錢,水煎服微汗。治勞復發熱。方意以熱聚於上,以苦吐之;熱散於表,以苦發之。經曰:火淫所勝,苦以發之是也。梔豉枳黃湯:山梔、枳殼、柴胡各一錢,香豉五錢,大黃三錢(人壯積堅者五錢),水煎溫服。治食復發熱。如內熱加黃芩,腹脹加厚朴,傷肉加山楂,傷面飯加神麯。
鼠屎豉湯:鼠糞七枚,枳殼一枚,山梔七個,豆豉三十粒,蔥白二十莖,水煎溫服。治勞復發熱。人參逍遙散:人參、當歸各二錢,柴胡一錢半,白朮、白芍、白茯各一錢,水煎溫服。治女勞復虛弱者。如心煩口乾,加麥門冬、五味子;陰虛火動精泄,加知母、黃柏、牡蠣;心下痞滿,加黃連、枳實;不眠,加竹茹煎服。
白話文:
勞累後發熱,可用梔子、豆豉、枳實和黃芩組成的方劑,或是鼠糞、枳殼、梔子、豆豉、蔥白組成的方劑來治療。若體虛乏力,可用人參、當歸、柴胡、白朮、白芍、茯苓組成的方劑來調理。
竹皮逍遙散:青竹皮(卵縮腹痛者倍之)、人參、知母、黃連、甘草、滑石、生地、韭白、柴胡、犀角、姜三片、棗二枚煎,臨服入燒褌襠末一錢半,調服微汗,未汗再服,得小便利,陰頭腫即愈。治勞復及易病。
百合分汗吐下,陶氏柴胡兼用;
汗後,百合知母湯:百合七枚,知母一兩,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去白沫,另以水二盞,煎至一盞去渣,又以知母水二盞,煎至一盞去渣,二汁和勻,再煎至一盞半,分二次溫服。吐後,紫蘇葉:百合七枚,製法如前,煎汁一盞,入雞子黃一枚,攪勻溫服。下後,百合滑赭湯:百合七枚,制煎法如前,另用泉水二盞,煎滑石三兩,代赭石一兩至一盞,方入百合汁內,再煎至一盞,溫服。
白話文:
青竹皮(如果患者出現卵縮腹痛,則用量加倍)、人參、知母、黃連、甘草、滑石、生地、韭白、柴胡、犀角、薑三片、棗二枚,一起煎煮。服藥前加入燒過的褌襠灰末一錢半,調勻服用,使身體微微出汗。如果未出汗,則再次服用。服用後若能小便通暢,陰頭腫脹便可痊癒。此方可用於治療勞復及易病之人。
百合可以分治汗、吐、下三種症狀。陶弘景認為柴胡可以和百合一起使用。
如果患者出汗後,可以使用百合知母湯:百合七枚,知母一兩。先用水洗淨百合,浸泡一宿,去除白色泡沫,然後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渣。再用兩碗水煎煮知母,至一碗去渣。將兩種藥汁混合,再煎至一碗半,分兩次溫服。
如果患者嘔吐後,可以使用紫蘇葉百合湯:百合七枚,製作方法如前,煎汁一碗,加入雞蛋黃一個,攪勻溫服。
如果患者腹瀉後,可以使用百合滑赭湯:百合七枚,製作方法如前,另外用兩碗泉水煎煮滑石三兩,代赭石一兩,煎至一碗,然後加入百合汁,再煎至一碗,溫服。
不經汗吐下者,百合地黃湯:百合七枚,制煎法如前,更用生地二兩,搗汁一盞,和百合汁,再煎至一盞,溫服,大便當下如漆,中病即止。變成渴者,百合洗法:百合一升,以水十盞,漬一宿,通身洗之,洗已淡食將息,弗與鹽豉。渴而不瘥者,栝蔞喉鳴:栝蔞根、牡蠣各等分為末,每二錢,白湯調,日三服。
變成發熱不休者,橘皮:百合炙一兩,滑石三兩,為末,每三錢,白湯下。陶氏柴胡百合湯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知母、百合、生地、陳皮、姜三片、棗一枚,入醋炙鱉甲,煎溫服。治瘥後昏沉發熱,渴而錯語失神,及百合勞復等證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沒有經過汗、吐、下等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百合地黃湯:百合七枚,依照之前的方法煎煮,再加入生地二兩,搗碎取汁一盞,與百合汁混合,繼續煎煮至一盞,溫熱服用。如果病人當下大便像漆一樣,則表示病情已經痊癒。
如果病人變成口渴,可以用百合來清洗:取百合一升,用十盞水浸泡一夜,然後用它全身清洗。洗完後要吃清淡的食物,好好休息,不要吃鹽和醬。
如果病人口渴但沒有好轉,可以使用栝蔞喉鳴:取栝蔞根和牡蠣等量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湯調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
如果病人變成發熱不止,可以使用橘皮:百合用火烤至一兩,滑石三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湯服用。陶弘景的柴胡百合湯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知母、百合、生地、陳皮、姜三片、棗一枚,將鱉甲用醋炙烤後加入,煎煮溫熱服用。可以治療病癒後昏沉發熱,口渴且說話錯亂、神志不清,以及百合勞復等症狀。
如渴加天花粉,胸煩加山梔,頭疼加羌活、川芎,嘔吐加薑汁製半夏,胸中飽悶加枳梗,食復加枳實、黃連,大便實加大黃,虛煩加竹茹、竹葉,瘥後乾嘔錯語,失神呻吟,睡臥不安,加黃連、犀角,咳喘加杏仁、百合、麻黃,驚惕為血少,加當歸、茯神、遠志,虛汗加黃耆,脾倦加白朮,腹中雷鳴加煨生薑,勞復時熱不除,加葶藶、烏梅、生艾汁。
不仁因汗過多,駱龍升麻(湯)獨宜。
升麻、秦艽、連翹、芍藥、防風、薏苡仁、枳殼各一錢,木香五分,姜五片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肌肉頑麻不仁,不痛不癢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口渴,就加天花粉;胸部煩悶,就加山梔;頭痛,就加羌活、川芎;嘔吐,就加薑汁製半夏;胸中飽脹,就加枳梗;食慾不振,就加枳實、黃連;便秘,就加大黃;虛煩,就加竹茹、竹葉;病癒後乾嘔、語無倫次、神志不清、呻吟、睡臥不安,就加黃連、犀角;咳嗽喘息,就加杏仁、百合、麻黃;驚悸不安,屬於血虛,就加當歸、茯神、遠志;虛汗,就加黃耆;脾胃倦怠,就加白朮;腹部雷鳴,就加煨生薑;勞累後發熱不退,就加葶藶、烏梅、生艾汁。
如果患者因汗出過多導致肢體麻木不仁,則適合服用駱龍升麻湯。
此湯方由升麻、秦艽、連翹、芍藥、防風、薏苡仁、枳殼各一錢,木香五分,生薑五片組成,水煎溫服。可治療傷寒導致的肌肉頑麻不仁,沒有疼痛或癢感。
壞證表以知母麻黃,而參胡芍藥清肌熱;
知母麻黃湯:知母三錢,麻黃、甘草、芍藥、黃芩各一錢,桂枝五分,水煎溫服,微汗即愈。治汗吐下溫針不解,及小柴證罷而熱尚在者,亦為壞證,大率以表證多者宜用。參胡芍藥湯:人參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知母、麥門冬各一錢,生地一錢半,枳殼八分,甘草三分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
治傷寒十四日外,餘熱未除,脈息未緩,大便不快,小便黃赤,或渴或煩,不能安睡,不思飲食,此邪氣未淨,正氣未復,當量其虛實以調之。如胸滿腹脹便硬,去參加厚朴,倍枳殼,小便頻數加茯苓、澤瀉,嘔加竹茹,血弱加當歸,虛煩加竹葉、粳米,二便自利,胸腹不飽,形羸,脈弱,去枳殼,倍人參,不睡加炒酸棗仁、茯神,宿糞未淨,腹滿或疼,便硬不通,量加大黃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表症(指外感風寒)已經很嚴重,可以用知母麻黃來治療,而參胡芍藥則是用來清熱解毒。
知母麻黃湯的配方是:知母三錢、麻黃、甘草、芍藥、黃芩各一錢、桂枝五分,用清水煎煮後溫服,微微出汗即可痊癒。這個藥方適用於汗吐下溫針都無效,以及小柴胡證症狀消失但體內仍然有熱的情況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表症嚴重的範疇,一般來說,表症明顯的病人比較適合使用這個藥方。
參胡芍藥湯的配方是:人參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知母、麥門冬各一錢,生地一錢半,枳殼八分,甘草三分,生姜三片,用清水煎煮後溫服。
這個藥方適用於傷寒病發十四天以上,餘熱未退,脈象和呼吸都沒有恢復正常,大便不暢,小便顏色深黃,或口渴或煩躁,無法安睡,沒有食慾的情況。這是由於邪氣尚未完全排出,正氣也未恢復,需要根據虛實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案。
如果患者出現胸悶腹脹,大便乾燥,可以去掉人參,加厚朴,枳殼加倍;如果小便頻繁,可以加茯苓、澤瀉;如果嘔吐,可以加竹茹;如果血虛,可以加當歸;如果虛煩,可以加竹葉、粳米;如果出現腹瀉,胸腹不滿,形體消瘦,脈象微弱,可以去掉枳殼,人參加倍;如果睡不着,可以加炒酸棗仁、茯神;如果宿便未排,腹部脹滿或疼痛,大便乾燥不通,可以加加大黃。
壞證久則鱉甲犀角,而參胡溫膽止痰涎。
鱉甲散:鱉甲、犀角、前胡、生地;黃芩各一錢,枳殼八分,烏梅二個,水煎溫服。治壞證,諸藥不效。溫膽湯:半夏、枳實各一錢,陳皮一錢,茯苓五分半,甘草四分,竹茹一團,姜七片,棗一枚,水煎熱服。治傷寒瘥後,一切虛煩不眠,氣脈不和,心膽虛怯,及食復勞役,病證如初。
如頭眩身搖加白朮,咽痛加桔梗,百般加減由人。參胡溫膽湯: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枳實、人參各一錢,竹茹、香附、麥門冬、柴胡、桔梗各八分,甘草三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心膽虛怯,觸事易驚,夢寢不安,氣鬱生痰,變生諸證,或短氣悸乏,或復自汗,四肢浮腫,飲食無味,煩躁不安。
白話文:
古代的中醫方劑有以下:
-
鳥甲散:主要成分為鳥甲、犀角、前胡、生地、黃芩、枳殼、烏梅等,需用水煎煮後溫服。此方適用於長期病患,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。
-
清熱膽湯:主要成分包括半夏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竹茹、生薑、大棗等,需用水煎煮後熱服。此方適用於傷寒病癒後,所有虛弱、失眠、氣血不調、心膽虛弱、以及過度勞累導致病情復發的情況。
-
參胡溫膽湯:主要成分為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枳實、人參、竹茹、香附、麥門冬、柴胡、桔梗等,需用水煎煮後溫服。此方適用於心膽虛弱、遇到事情容易驚嚇、睡眠不安、氣血凝滯導致痰液產生、病情多變,或者出現短暫喘息、自行出汗、四肢浮腫、飲食無味、煩躁不安的情況。
這些古方在使用時,需根據具體症狀進行適當調整。
婦人,熱入血室,桂紅海蛤堪調和;
桂枝紅花湯:桂枝、赤芍、甘草各一錢半,紅花一錢,姜四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,汗出而解。治傷寒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口燥舌乾,經脈凝滯不得往來。海蛤散:蛤粉、滑石、甘草各二兩,芒硝一兩,為末,每二錢,雞子清調下。治傷寒血結胸,痛不可近。服此小腸利而膻中血自散矣。
寒犯產家,黃龍增損可通用。
黃龍湯:柴胡、黃芩、人參各二錢,甘草一錢,水煎服。治胎前產後及經水適來適斷,傷風、傷寒表證,半表裡證,及汗後、瘥後、勞復,餘熱氣虛,合四君子湯;血虛,合古芎歸湯;表邪將欲傳裡,幾至動胎者,加阿膠,倍芩術。
白話文:
婦女若出現熱邪侵入血脈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和紅花配海蛤來調和。
桂枝紅花湯可以用於治療傷寒發熱、惡寒、四肢拘急、口燥舌乾、經脈凝滯的症狀。
海蛤散可以用於治療傷寒血結胸、疼痛難忍的症狀。
產婦若受寒邪侵犯,可以用黃龍湯來調節。
黃龍湯可以用於治療孕期、產後以及經期不調的症狀,也可用於治療傷風、傷寒表證、半表半里證、汗後、瘥後、勞復、餘熱氣虛等症狀。若患者血虛,則可加入芎歸湯;若表邪將欲傳入裡,甚至可能引起動胎,則可加阿膠,並增加黃芩和蒼朮的用量。
產前表以前胡芎蘇,入里柴殼罩胎兒;
前胡七物湯:前胡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各一錢,石膏、大青各二錢,竹茹一彈丸,蔥白煎服。治孕婦傷寒,頭疼壯熱,肢節煩疼。芎蘇散: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白朮各八分,蘇葉六分,乾葛五分,黃芩、前胡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三分,薑蔥煎服。治孕婦傷寒,寒熱頭疼,身痛項背強,加減由人。
如傷風咳嗽寒熱,痰喘不臥,以參蘇飲去參加芩、朮、栝蔞、杏仁最妙。柴胡枳殼湯:柴胡一錢半,枳殼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麥門冬、乾葛各一錢,大青、生地、石膏各二錢,升麻八分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治孕婦傷寒,邪傳於裡,口渴煩熱,腹滿便閉譫語,或發斑,晝夜不安。
白話文:
產前表以前胡芎蘇,入里柴殼罩胎兒:
這句話的意思是:
懷孕期間,如果出現表證,可以用前胡和芎蘇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病情發展到裡證,則需要用柴胡和枳殼的藥物來治療。
詳細解釋:
- 產前表以前胡芎蘇:產前,指的是懷孕期間。表證,指的是病邪停留在肌表,表現為發熱、頭痛、惡寒等症狀。前胡和芎蘇,是治療表證的常用藥物,前胡清熱解表,芎蘇活血止痛。
- 入里柴殼罩胎兒:入里,指的是病邪深入到內臟,表現為發熱、口渴、腹痛等症狀。柴胡和枳殼,是治療裡證的常用藥物,柴胡疏肝解鬱,枳殼理氣寬中。
這句話概括了孕婦傷寒的兩種常見症狀和對應的治療方法,強調了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以下列舉的藥方和說明:
前胡七物湯:
- 成分:前胡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各一錢,石膏、大青各二錢,竹茹一彈丸。
- 功效:清熱解表,涼血止痛。
- 主治:孕婦傷寒,頭疼壯熱,肢節煩疼。
芎蘇散:
- 成分: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白朮各八分,蘇葉六分,乾葛五分,黃芩、前胡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三分。
- 功效:解表散寒,活血止痛。
- 主治:孕婦傷寒,寒熱頭疼,身痛項背強。
參蘇飲去參加芩、朮、栝蔞、杏仁:
- 功效:清熱解表,化痰止咳。
- 主治:孕婦傷風咳嗽寒熱,痰喘不臥。
柴胡枳殼湯:
- 成分:柴胡一錢半,枳殼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麥門冬、乾葛各一錢,大青、生地、石膏各二錢,升麻八分,甘草四分。
- 功效:疏肝解鬱,清熱利濕。
- 主治:孕婦傷寒,邪傳於裡,口渴煩熱,腹滿便閉譫語,或發斑,晝夜不安。
大便閉甚,量加大黃。柴胡石膏湯:柴胡二錢,石膏四錢,甘草一錢,姜煎服。治孕婦傷暑,惡寒頭痛,壯熱躁悶,四肢煩疼,背項拘急,口乾舌燥。如氣虛加人參。月忌:秦艽、柴胡、石膏,前胡、赤茯苓、甘草、犀角、升麻、乾葛、黃芩各等分,竹茹減半,姜煎,入薑汁調服。治孕婦時氣,五六日不得汗,口渴狂言嘔逆。
蘆根湯:蘆根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人參、乾葛、知母各一錢,竹茹一彈丸,蔥白煎服。治孕婦熱病,頭疼壯熱,嘔吐食不下,心煩。梔子大青湯:梔子、大青、黃芩各一錢半,升麻一錢,杏仁八分,蔥白煎服。治孕婦傷寒,發斑變黑或尿血。蘇木湯:蘇木、赤芍、陳皮、黃芩、黃連各一錢,甘草四分,水煎服取汗。
白話文:
如果大便不通暢得很嚴重,就用大量的大黃。柴胡石膏湯可以用來治療懷孕婦女中暑,症狀包括惡寒頭痛、發熱躁悶、四肢疼痛、背部和頸部僵硬、口乾舌燥。如果氣虛的話,可以加人參。
月忌方可以用來治療懷孕婦女因時節變化導致的病症,症狀包括五到六天不發汗、口渴胡言亂語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。這個方子由秦艽、柴胡、石膏、前胡、赤茯苓、甘草、犀角、升麻、乾葛、黃芩等量組成,竹茹用量減半,用薑汁煎服。
蘆根湯可以用來治療懷孕婦女熱病,症狀包括頭痛、發熱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心煩。這個方子由蘆根、麥門冬、人參、乾葛、知母、竹茹等組成,用蔥白煎服。
梔子大青湯可以用來治療懷孕婦女傷寒,症狀包括發疹變黑或尿血。這個方子由梔子、大青、黃芩、升麻、杏仁等組成,用蔥白煎服。
蘇木湯可以用來治療懷孕婦女發熱,這個方子由蘇木、赤芍、陳皮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等組成,煎服取汗。
治孕婦傷寒,或中時行疫癘,淅淅作寒慄而悸。罩胎散:嫩卷荷葉一兩,焙蛤粉五錢,為末,每二錢蜜水調服。治孕婦傷寒,大熱悶亂,燥渴或發痘疹,恐傷胎臟。
產後表以柴胡防歸,近里旋竹破瘀壅。
柴胡防歸湯:柴胡、人參各一錢,當歸三錢,川芎一錢半,半夏、陳皮、防風各八分,甘草五分,薑、棗煎服。治產後發熱,不因難產傷力及亡血過多,惡寒未盡,無子蒸乳四證,果系外感風寒表證,脈實,挾食積瘀血,量體加減。旋覆花湯:旋覆花、赤芍、前胡、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杏仁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五分,姜煎服。治產後傷風寒暑,咳喘痰盛,坐臥不安。
白話文:
治療懷孕婦女傷寒,或者感染流行病,出現反覆發冷發抖、心悸的症狀,可以用「罩胎散」:嫩荷葉一兩,焙製的蛤蜊粉五錢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蜜水調服。
治療懷孕婦女傷寒,出現高燒、神志不清、口渴,或者長出痘疹,擔心會傷害胎兒的症狀,可以用「柴胡防歸湯」:柴胡、人參各一錢,當歸三錢,川芎一錢半,半夏、陳皮、防風各八分,甘草五分,生薑、大棗煎服。治療產後發熱,不是因為難產傷到體力或失血過多,而是因為惡寒未消、乳汁減少等四種症狀,確實是外感風寒導致的表證,脈象沉實,伴隨食積、瘀血,可以根據體質增減藥量。
治療產後受寒風暑,出現咳嗽喘息、痰多、坐立不安的症狀,可以用「旋覆花湯」:旋覆花、赤芍、前胡、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杏仁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五分,生薑煎服。
竹葉防風湯:淡竹葉二十四片,防風、人參、桂枝、桔梗、前胡、陳皮、茯苓各一錢,薑、棗煎服。治產後傷風,發熱頭疼,面赤氣喘。柴胡破瘀湯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赤芍、當歸、生地各等分,五靈脂、桃仁各減半,姜煎服。治蓄血證,及熱入血室。如大便閉加大黃一片,然非瘀血證,不可輕用。
汗下暫爾從權,孕婦傷寒,雖冬月忌用麻、桂、硝、黃。表急芎、蘇、蔥自疏散,厚朴、枳實消導。萬不得已,暫用汗下,即宜古芩術湯加阿膠、人參安之,《百問》云:婦人大病藥有序,產前安胎產後補;然後用藥療傷寒,病稍退時藥即去。又云:氣口緊盛下為宜,人迎緊盛汗乃是;左手關脈若浮緊,當救血室和榮衛;只宜發汗不宜下,汗則液通病去矣。但傷寒藥皆不必盡劑,與雜病不同。
白話文:
竹葉防風湯用淡竹葉、防風、人參、桂枝、桔梗、前胡、陳皮、茯苓各適量,加上薑、棗煎煮服用,可治療產後傷風、發熱頭痛、面紅氣喘。柴胡破瘀湯則以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赤芍、當歸、生地等份,再加五靈脂、桃仁各半,用薑煎服,可治蓄血證,以及熱入血室。若大便不通,可加一片大黃,但需注意,這方劑只適合瘀血證,不可輕易使用。
對於產婦傷寒,即使在冬天也忌用麻黃、桂枝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。若表證急迫,可使用芎藭、蘇葉、蔥等疏散藥物;若需消導,則可使用厚朴、枳實。萬不得已,才可暫時使用汗下法,並應在古芩術湯中加入阿膠、人參來安穩病情。古籍《百問》中也記載,婦女患病用藥需謹慎,產前需安胎,產後需補益,然後才能用藥治療傷寒,病症稍退後就應停止服藥。此外,氣口緊縮時宜用下法,人迎脈緊縮時則宜用汗法。左手關脈浮緊,則應救治血室,調和榮衛,宜發汗不宜下法,汗出則津液流通,疾病自然消散。但治療傷寒的藥物,不必完全按照劑量服用,與治療其他疾病不同。
和補與男相共。
婦人傷寒,傳經、直中及諸類證、雜證與男子相同,但胎前陰證,只宜理中湯加芎、歸暫服,不可用烏、附犯胎。其餘和解之劑,量病多服,以平為期。
抑論:辛甘需棗,氣分假之以發散;
桂枝、薑、附、甘草之類,能復陽氣。凡傷寒發散藥,多用棗煎者,以其能和藥也,惟中滿嘔吐者不宜。
酸苦忌姜,血分賴之以湧泄。
芍藥、苦酒、葶藶、青黛、苦參之類,能補陰血,斂津益榮,故不用姜。
山梔無豉吐不宣,麻黃無蔥汗不發,大黃非枳實不通,附子無姜不熱。竹瀝非薑汁何以行經?蜜導非皂角何以通結?利藥不嫌生,尤便於清肌;補湯須用熟,最宜於養血。主乎病者先煎,病在下者早啜。(詳見二卷本草。)籲!與其方多而效少,莫若方少而意深。疾各有因,通於彼者塞於此;
白話文:
婦女患傷寒,傳經、直中以及各種症狀、雜症都跟男人一樣,但懷孕前陰證,只適合服用理中湯加川芎、當歸,暫時服用即可,不可用烏頭、附子,以免傷害胎兒。其他和解的藥方,根據病情需要服用,以達到平衡為目標。
辛甘藥物需要搭配大棗,因為大棗能使藥效發散到氣分;桂枝、生薑、附子、甘草等藥物,能恢復陽氣。大部分傷寒發散藥物都用大棗煎煮,因為大棗能調和藥性,只有脾胃飽滿、嘔吐者不宜使用。
酸苦藥物忌用生薑,因為酸苦藥物能使藥效湧泄到血分;芍藥、苦酒、葶藶、青黛、苦參等藥物,能滋補陰血,收斂津液,滋養榮氣,所以不用生薑。
山梔子不能單獨使用,需配伍豆豉才能吐出邪氣,麻黃不能單獨使用,需配伍蔥才能發汗,大黃不能單獨使用,需配伍枳實才能通便,附子不能單獨使用,需配伍生薑才能發熱。竹瀝不能單獨使用,需配伍薑汁才能行經,蜂蜜不能單獨使用,需配伍皂角才能通結。利水藥物不忌生,更有利於清熱解毒;補益藥物則需熟用,最適合滋養血液。針對病症所在部位,應該先煎藥,病在下方者應該早點服用藥物。
與其藥方繁多但療效差,不如藥方少而用意深。疾病各有其病因,對某種病症有效,對另一種病症可能無效。
即如傷寒初證,其人素有食積痰火,及素虛素實,或酒後房室後,或惱怒後,各各不同,如此豈可執一試效之方,而均治彼此之疾乎?
藥不可執,宜於古者泥於今。
古人治病之方雖存,而受病之因豈能知其悉乎?況古今風氣不同,人情亦異。即如男女之欲,古人二三十歲而後動,今才十四五而真元已漏矣。若謂無古今之異,則是三代之禮至今可盡行矣。其不可改者,表裡虛實之法,寒熱溫涼之性耳。許氏謂讀仲景書,須守仲景法;得仲景心,不泥仲景方者是也。
陶氏所立三十六方,似於傷寒加一疣贅,然古法已湮,亦正欠此一番活動,故備載之。
白話文:
對於傷寒初期症狀,一個人可能原本就有食積、痰火等問題,或者有長期虛弱或過度強壯的情況,或者在飲酒後、房事後,或者是煩惱、怒氣後,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。這樣怎能夠只用一種試驗性的方法,去治療彼此不同的疾病呢?
藥物不能固守一法,應該跟隨時代的進步來調整。
古人治療疾病的方子雖然還存在,但他們知道病因的程度,我們現在是否能完全瞭解?況且,時代不同,風俗習慣也會有所變化。比方說男女的慾望,古人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,現在十四五歲就已經洩露了真元。如果認為沒有時代的差異,那三代的禮儀到現在也可以完全施行了。不可更改的是,表裡虛實的診斷方法,以及寒熱溫涼的性質。許慎認為閱讀張仲景的書,必須遵循張仲景的方法;理解張仲景的心意,而不被他的方子所困擾。
陶氏建立的三十六種方子,似乎對傷寒加了一個疣贅,然而古代的治療方法已經失傳,也需要一些新的活力來調整,所以詳細記錄下來。
證自我識,方自我立。草木鳥獸資乎生,固有讀醫書而不知醫者,未有不讀醫書而知醫者。
神明變化存乎心。
四大家之書,既理會又能通於儒,而後可以神明變化,故曰不知《易》者不可以言醫。
白話文:
"診斷要自己判斷,藥方要自己決定。草木鳥獸是生命之源,固然有人讀了醫書卻不懂醫學,但沒有人不讀醫書就能懂醫學。
神聖的變化存在於心中。
四大家的書籍,既要理解又能夠與儒家思想相融合,纔能夠掌握神聖的變化,所以說不懂《易經》的人不能談論醫學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