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9)
外集·卷五 (39)
1. 胎毒類
風熱囟填脾虧陷。
囟填者,囟門腫起也。脾主肌肉,乳哺不常,飢飽無度,或寒或熱乘脾,以致臟腑不調,其氣上衝填脹,囟高而突,毛髮短黃自汗。若寒氣上衝則牢𩊅,宜溫之;熱氣上衝則柔軟,宜涼之,劑量輕重,兼與調氣。又有肝盛,風熱交攻,以致囟填突起者,瀉青丸。如因驚熱者,驚風即至。
囟陷者,囟門成坑也。始因臟腑有熱,渴飲水漿,致成泄利,久則氣血虛弱,不能上充腦髓,故囟陷如坑,不得平滿,宜黃狗頭骨,炙黃為末,雞子清調敷。
滯頤熱者胃火炎,冷涎胃弱不收飲。
滯頤者,口涎流出而漬於頤間也。熱涎稠黏者,乃胃火炎上也,宜通心飲,或瀉黃散加減。冷涎自流者,乃胃虛不能收約也,宜木香半夏丸:木香、半夏、丁香各五錢,白薑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各二錢半,為末,蒸餅丸,麻子大。一歲十丸,二歲倍之,米湯灌下。
五軟五硬,
五軟皆因稟受虧,行遲語遲齒髮遲;
五軟者,頭項軟、手軟、腳軟、身軟、口軟是也。頭軟,頭不能正,詳腎疳條。項軟,天柱倒也。有吐瀉久弱者,宜補脾胃;有傷寒不及發表成者,難治。有肝膽伏熱,面紅唇紅肌熱者,羊角散:羚羊角、白茯苓、虎脛骨、酸棗仁、桂心、熟地、防風、甘草各等分為末。每一錢,酒調服,或涼肝丸:防風三錢,人參、赤茯苓各一錢半,黃芩、茺蔚子、黑參、大黃、知母各一兩,為末,蜜丸綠豆大。量兒大小,食後茶清下。
兼治痘後目赤腫痛。有風氣入肝,筋舒頭項軟者,天柱丸:蛇含石一塊,火煅醋淬七次,鬱金、麝香各少許,為末,飯丸龍眼核大。每一丸,荊芥煎湯,或金銀、薄荷煎湯化下。通用健骨散:單殭蠶炒為末。每三五分,薄荷泡酒調服。治久患痿,體虛不食,及諸病後天柱骨倒。
外用生筋散:木鱉子六個,蓖麻子六十個俱去殼搗爛,先抱起兒頭,摩項上令熱,後用津液調勻貼之,效。貼項方:生附子、南星等分為末,生薑自然汁調,敷頸項軟處。手軟,無力以動也,所受肝弱,兩手筋縮不能舒伸。薏苡丸:薏苡仁、當歸、秦艽、酸棗仁、防風、羌活各一兩,為末,蜜丸芡實大。
每一丸至二丸,麝香、荊芥煎湯化下。腳軟行遲,乃骨髓不滿,氣血不充,筋弱不能束骨,宜腎氣丸加牛膝、五加皮、鹿茸。五六歲不能行者,羊角丸:羚羊角、虎脛骨、生地,酸棗仁、白茯苓各五錢,桂心、防風、當歸、黃耆各二錢半,為末,蜜丸皂子大。每一丸或三丸,溫酒化下。
三歲不能行者,用五加皮一兩,牛膝、木瓜各五錢,為末,每二錢,米飲入酒少許調服。有腳指蜷縮無力,不能展伸者,海桐散:海桐皮、牡丹皮、當歸、熟地、牛膝各二分,山茱萸、補骨脂各一分,蔥煎服。有鶴節風,俗云鼓槌風。乃腎虛精髓內耗,為風邪所襲,皮膚不榮,日漸枯瘁,如鶴腳之節,宜腎氣丸,加五加皮、鹿茸、牛膝。身軟肉少,皮膚自離,飲食不為肌膚,四君子湯、緊皮丸。
白話文:
胎毒類
囟門腫起(囟填)是因風熱導致的,也可能是脾虛造成的。脾臟負責肌肉的生長發育,如果母乳餵養不規律,孩子飲食無度,或受寒受熱,都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氣往上衝,使囟門高突,頭髮短黃,容易出汗。如果因為寒氣上衝,囟門會感覺硬實,需要溫熱治療;如果因為熱氣上衝,囟門會柔軟,則需要涼性治療。用藥劑量需根據情況調整,並注重調理氣血。也有些情況是肝火旺盛,加上風熱侵襲,導致囟門高突,這可以用瀉青丸治療。如果因驚嚇導致發熱,則可能引發驚風。
囟門凹陷(囟陷)則是因為臟腑有熱,孩子大量喝水,導致腹瀉,時間長了氣血虛弱,不能充盈腦髓,所以囟門凹陷,無法平滿,這可以用黃狗頭骨(炙黃研末)和雞蛋清調和敷貼治療。
口涎流出沾濕下巴(滯頤)是胃火旺盛或胃虛弱的表現。口涎稠黏是胃火上炎,可用通心飲或瀉黃散加減治療;口涎稀薄流出,則是胃虛弱不能收斂津液,可用木香半夏丸治療(方劑組成:木香、半夏、丁香各五錢,白薑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各二錢半,研末,蒸餅做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一歲兒童每次十丸,兩歲兒童每次二十丸,用米湯送服)。
五軟是指頭軟、頸軟、手軟、腳軟、口軟。五軟都是因為先天不足,導致發育遲緩,行動遲緩、說話遲緩、出牙遲緩。頭軟是指頭抬不起來,詳見腎疳條;頸軟是指頸部無力,頭頸不能挺直。如果是因長期吐瀉導致虛弱的,需要補益脾胃;如果是因為傷寒未得到及時治療而引起的,則比較難治。如果伴有肝膽伏熱,面色紅潤,嘴唇紅腫,肌膚發熱,可以用羊角散治療(方劑組成:羚羊角、白茯苓、虎脛骨、酸棗仁、桂心、熟地、防風、甘草等分研末,每次一錢,用酒送服),或涼肝丸治療(方劑組成:防風三錢,人參、赤茯苓各一錢半,黃芩、茺蔚子、黑參、大黃、知母各一兩,研末,蜜丸,綠豆大小,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量,飯後用茶水送服)。此方也可治療痘疹後眼紅腫痛。如果是風邪入肝,導致筋脈鬆弛,頭頸無力,可用天柱丸治療(方劑組成:蛇含石一塊,火煅醋淬七次,鬱金、麝香各少許,研末,飯丸,龍眼核大小,用荊芥煎湯或金銀花、薄荷煎湯送服)。通用健骨散(單用殭蠶炒研末,每次三到五分,用薄荷泡酒送服)治療久患痿症、體虛不食、以及各種疾病後導致頸椎無力等症狀。
外用藥物:生筋散(木鱉子六個,蓖麻子六十個,去殼搗爛,先將孩子頭抱起,按摩頸部使其發熱,再用唾液調勻後敷貼),貼項方(生附子、南星等分研末,用生薑汁調和,敷貼頸部軟弱處)。
手軟無力是肝臟虛弱,導致手部筋脈收縮不能舒展,可用薏苡丸治療(方劑組成:薏苡仁、當歸、秦艽、酸棗仁、防風、羌活各一兩,研末,蜜丸,芡實大小,每次一到兩丸,用麝香、荊芥煎湯送服)。
腳軟行走遲緩是因骨髓不足,氣血虧虛,筋脈無力,無法束縛骨骼,可用腎氣丸加牛膝、五加皮、鹿茸治療。五六歲兒童還不能走路的,可用羊角丸治療(方劑組成:羚羊角、虎脛骨、生地、酸棗仁、白茯苓各五錢,桂心、防風、當歸、黃耆各二錢半,研末,蜜丸,皂子大小,每次一到三丸,溫酒送服)。三歲兒童還不能走路的,可用五加皮一兩,牛膝、木瓜各五錢,研末,每次二錢,用米湯加少量酒送服。腳趾蜷縮無力,不能伸展的,可用海桐散治療(方劑組成:海桐皮、牡丹皮、當歸、熟地、牛膝各二分,山茱萸、補骨脂各一分,蔥煎服)。鶴節風(俗稱鼓槌風)是腎虛精髓耗損,受風邪侵襲,皮膚失養,日漸消瘦,如同鶴腳,可用腎氣丸加五加皮、鹿茸、牛膝治療。身軟瘦弱,皮膚乾燥脫離,飲食不能滋養肌膚的,可用四君子湯、緊皮丸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