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38)

1. 胎毒類

十變五蒸者,天地之數以生成之。然後生意志、能言語、知喜怒,故云始全也。十變後六十四日為一大蒸,計三百八十四日,長其經脈手足,故手受血而能持物,足受血而能行立;又六十四日為二大蒸,計四百四十八日,則言語、意志有異於前;又六十四日為三大蒸,計五百一十二日,變蒸既畢,學語倚立,扶步能食,血脈筋骨皆牢。稟氣盛者,暗合而無外證;稟氣弱者,乃有蒸病。

輕則潮汗微似驚,輕則發熱微汗似驚,五日乃解。

重則壯熱吐且渴;

重則壯熱,脈亂而數,或吐或汗,或煩啼燥渴,七八日始解,與傷寒相似。亦有變蒸之後,續感寒邪者,如蒸於肝,則目昏微赤;蒸於肺,則嚏嗽毛聳,隨證調治。

治貴平和汗下微,不汗而熱,微發其汗;若吐下者,微止之。不可妄治,宜平和飲子:白茯苓一錢半,人參、甘草各五分,升麻二分。稟受弱者,加白朮一錢,水煎服。變蒸前後三日各進一服,可免百病,及百日內亦宜。吐瀉不乳多啼者,和氣散:木香、香附、厚朴、人參、陳皮、藿香、甘草各等分,薑棗前服。宿乳者,紫霜丸。痰熱者,惺惺散。

柴胡當歸寒熱遏。

骨熱心煩,啼叫不已者,柴胡飲:柴胡、人參、麥門冬、甘草各二分,龍膽草、防風各一分,水煎服。有寒無熱者,當歸湯:當歸四分,木香、辣桂、人參、甘草各二分,薑棗煎服。蒸熱甚者,紫陽黑散。積熱寒熱如瘧者,梨漿飲。

龜胸龜背,

(附解顱囟填囟陷滯頤)

龜胸肺熱百合丹,妊孕及乳子時,多食五辛炙爆淹藏,生下嬰孩,或胸前高起,形如龜狀,此肺經受熱也。行動喘乏,但遇風寒,或多食,則痰嗽氣急喘滿,肢體瘦悴,久而不治,將成疳癆之疾,百合丹主之:大黃三分,天門冬、杏仁、百合、木通、桑白皮、甜葶藶、石膏各五錢,為末,煉蜜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一十五丸,食後臨臥熟水吞下。

龜背客風松蕊驗。

嬰兒生下不能護背,客風吹脊,入於骨髓所致。或小兒坐早,傴僂,背高如龜,多成痼疾。間有灸肺俞、膈俞,炷粟米大艾,三五壯收功。內服松蕊丹:松花、枳殼、防風、獨活各一兩,麻黃,前胡、大黃、桂心各五錢,為末煉蜜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十丸或二十丸,粥飲下,量兒大小加減用之。或外以烏龜尿點脊骨縫中,效。

解顱原是腎家虛,小兒年大,頭縫開解而不合,腎主髓,腦為髓海,腎氣有虧,腦髓不足所致。凡腦髓欠少,如木無根,不過千日,終成廢人,宜腎氣丸,或八物湯加酒炒芩、連,外用南星、白蘞為末,醋調攤紅帛上,烘熱貼之;或顱頭骨燒灰,油調敷縫中,外作頭布遮護。其父母宜服腎氣丸、虎潛丸,俾精血充足,後育子女,無是患也。

白話文:

胎毒類

嬰兒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,經歷了十次變化和五次蒸發的過程,這是天地之數的自然規律,讓嬰兒逐漸發展出意識、語言能力以及喜怒哀樂等情感。十次變化之後的第六十四天為第一次大的蒸發期,總共三百八十四天,此時嬰兒的經脈和手足發育完善,因此可以抓握物品,並能站立行走。再過六十四天為第二次大的蒸發期(共四百四十八天),嬰兒的語言和意志能力會比之前更進步。最後的六十四天為第三次大的蒸發期(共五百一十二天),至此,發育的蒸發過程完成,嬰兒可以學說話、站立、扶著東西走路、吃東西,血脈、筋骨也都強健了。體質強健的嬰兒,這個過程會很順利,沒有明顯的症狀;體質較弱的嬰兒則可能出現蒸病。

輕微的蒸病症狀,可能會有輕微的盜汗,有點像受驚嚇的樣子,或者輕微發熱伴隨少量盜汗,持續五天左右就會好轉。

嚴重的蒸病症狀,則會有高燒、嘔吐、口渴等症狀;或者高燒、脈搏紊亂加快,伴隨嘔吐、出汗、煩躁哭鬧、口渴等,持續七到八天才能好轉,這與傷寒的症狀類似。有些嬰兒在蒸發期之後,還可能再次受寒邪侵襲,例如蒸發影響到肝臟,則可能出現眼睛昏花微紅;蒸發影響到肺臟,則可能出現打噴嚏、咳嗽、毛髮豎立等症狀,需要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。

治療的原則是保持平和,輕微的汗出即可,如果沒有汗而發熱,則需幫助微微出汗;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,則要稍微止住。切勿胡亂治療,宜服用平和的藥劑:白茯苓一錢半、人參、甘草各五分、升麻二分,水煎服。體質虛弱者,可加白朮一錢。變蒸前後三天各服用一次,可以預防百病,百天內都宜服用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不吃奶、哭鬧不止等症狀,可服用和氣散:木香、香附、厚朴、人參、陳皮、藿香、甘草等量,用薑棗水送服。如果還有宿乳,則服用紫霜丸;如果伴隨痰熱,則服用惺惺散。

柴胡和當歸可治療寒熱交加的症狀。

如果嬰兒出現骨熱、心煩意亂、哭鬧不止的症狀,可服用柴胡飲:柴胡、人參、麥門冬、甘草各二分,龍膽草、防風各一分,水煎服。如果只是有寒症而無熱症,則服用當歸湯:當歸四分,木香、桂枝、人參、甘草各二分,用薑棗水煎服。蒸熱很嚴重者,服用紫陽黑散;如果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,則服用梨漿飲。

龜胸:

嬰兒出生後,胸前高起,形狀像烏龜殼,這是肺經受熱所致。表現為活動時氣喘乏力,遇到風寒或進食過多,則會咳嗽、氣急、胸悶,四肢消瘦,久治不愈會發展成疳勞疾病,可用百合丹治療:大黃三分,天門冬、杏仁、百合、木通、桑白皮、葶藶子、石膏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如綠豆大小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飯後睡前用溫水送服。

龜背:

嬰兒出生後不能挺直後背,這是風寒侵襲脊椎,進入骨髓所致。或者嬰兒坐得過早,導致背部弓起,形狀像烏龜殼,多數會成為慢性疾病。可以考慮灸治肺俞穴、膈俞穴,每次艾灸三到五壯,直到痊癒為止。內服松蕊丹:松花、枳殼、防風、獨活各一兩,麻黃、前胡、大黃、桂枝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如黍米大小。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,用粥水送服,用量應根據嬰兒大小調整。或者在外用烏龜尿點在脊椎骨縫隙中,也有效。

顱縫開裂:

嬰兒長大後,頭縫開裂而不癒合,這是由於腎虛所致。腎主骨髓,腦為髓海,腎氣不足,腦髓不足就會造成此種情況。腦髓不足就像樹木無根,如果不加以治療,千日之內就會成為廢人。應服用腎氣丸,或八物湯加酒炒黃連、黃芩,外用南星、白蘞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勻塗在紅布上,加熱後貼敷在頭部;或者將顱骨燒成灰,用油調和後敷在縫隙中,再用頭巾包紮保護。父母也應該服用腎氣丸、虎潛丸,以補充精血,避免後代子女再次出現這種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