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5)
外集·卷五 (35)
1. 胎毒類
亦治剛痓。脾癇,面黃直視、腹滿自利。妙聖丹:代赭石、雄黃、蠍梢、辰砂、杏仁各二錢,輕粉、麝香各五分,巴豆二粒,為末棗肉丸,梧子大。每一丸,杏仁煎湯下。肺癇,面白、反視、驚掣、吐沫潮涎。天星丸:膽星、全蠍、蟬蛻各二錢半,防風、白附子、天麻、姜蠶各一錢半,麝香五分,為末棗肉丸,綠豆大。每三丸,荊芥、生薑煎湯下。
腎癇,面黑晦、振目視人、口吐清沫,如屍不動。腎癇湯:獨活、麻黃、川芎、大黃、甘草各六分,姜煎服。
體柔時醒與痓別,風驚食癇治不同。
小兒血氣未斂,氣骨不聚,為風邪所傷者,名風癇。屈指如數,有熱生痰,宜先疏風,然後清痰散熱,安神定搐,散風丹。因驚者名驚癇,駭怖積驚、啼叫恍惚,宜先治驚,然後清三焦,去熱化痰,紫石散,或定魄丸,用青黛一錢為衣,金銀、薄荷、川芎煎湯化下。因食者名食癇,或食時遇驚停乳,大便酸臭或結痞、先寒後熱,宜先消積,然後治癇。
又有痰火作癇者,宜吐痰瀉火安驚,紫霜丸,用蠍梢煎湯下之,或醒脾散為丸服。諸癇通用:荊芥穗二兩,白礬一兩(半生半枯),為末,麵糊丸黍米大,硃砂為衣,每二十丸薑湯下。急驚,三癇丹:蜈蚣一條,南星二錢,全蠍、防風、遠志、白附子、蘆薈、玄胡索。辰砂各一錢,麝香一字,金、銀箔各三片,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
每一丸,紫蘇、菖蒲煎湯下。慢驚,來復丹,薄荷泡湯化下一二丸,得利則愈。凡驚風對證用藥已效,若覺未甚蘇省,可再服數丸。凡癇證方萌起,耳後高骨間,必有青紋,紛紛如線,見之急為爪破,須令血出,啼叫尤得氣通。凡浣先兒衣,不可夜露,恐為雌鳥落羽所汙染,觸其間,未有不為癇也。
挾邪怪者,其色變易不常,見人羞怕。
陽癇身熱陰癇冷,陽癇身熱抽掣,啼叫仰臥,面光脈浮,病在腑易治;陰癇身冷不掣不啼,伏臥面黯脈沉,病在臟難治。陽癇忌溫藥,陰癇忌涼藥。古方治陰陽癇,用代赭石火煅,醋淬為末,每五分,金銀煎湯,入金箔少許調下。
清心豁痰是上工;
血滯心竅,邪氣在心,積驚成癇,故以調平心經氣血,豁痰為要也。通用:豬心丸,或竹瀝丸:白朮蜜炒、厚朴、甘草水煮各二錢半,附子、犀角各一錢,全蠍七個,每個用薄荷葉裹,湯泡一時,炙黃為末,竹瀝丸黑豆大。每一丸,金銀、薄荷煎湯,隨兒大小加減化服。癇後喑不能言者,用南星濕紙煨香為末,每一字,雄豬膽汁調服,效。
癇愈後復作者,斷癇丹。久癇氣血不足者,活虎丹。
一身強硬為痓痙,終日不醒分剛柔;
先譫語而發者名剛痓,當發汗;先肢冷而發者名柔痓,當解肌。
柔痓理中剛麻葛,柔痙理中湯、三生飲;剛痓麻黃葛根湯。
白話文:
胎毒類
也能治療剛痓。脾癇的症狀是面黃、直視前方、腹部脹滿、腹瀉。妙聖丹的組成:代赭石、雄黃、蠍梢、辰砂、杏仁各二錢,輕粉、麝香各五分,巴豆二粒,研磨成粉末後用棗肉做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杏仁煎水送服。肺癇的症狀是面色蒼白、反觀視物、抽搐、吐出泡沫和唾液。天星丸的組成:膽星、全蠍、蟬蛻各二錢半,防風、白附子、天麻、姜蠶各一錢半,麝香五分,研磨成粉末後用棗肉做成丸藥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三丸,用荊芥、生薑煎水送服。
腎癇的症狀是面色黑暗晦滯、眼睛震動看著人、口吐清水樣的泡沫,身體僵硬如屍體般不動。腎癇湯的組成:獨活、麻黃、川芎、大黃、甘草各六分,用薑煎水服用。
體弱時清醒與痓癇發作的區別,風驚食癇的治療方法也不同。
小兒血氣未完全收斂,氣血骨骼尚未凝聚,因風邪侵襲所致的病症,稱為風癇。發作次數屈指可數,伴有發熱生痰,應先疏散風邪,然後再清熱化痰,安神止抽搐,可用散風丹。因受驚嚇所致的病症,稱為驚癇,因受驚嚇、啼哭、神志恍惚,應先治療驚嚇,然後再清利三焦,去除熱邪化解痰濁,可用紫石散或定魄丸,用青黛一錢做丸藥外衣,用金銀花、薄荷、川芎煎水送服。因飲食不當所致的病症,稱為食癇,可能因進食時受驚嚇而停止哺乳,大便酸臭或便秘、先寒後熱,應先消食導滯,然後再治療癇證。
還有痰火導致癇證的,應先吐痰瀉火安神,可用紫霜丸,用蠍梢煎水送服,或用醒脾散製成丸藥服用。各種癇證通用的方劑:荊芥穗二兩,白礬一兩(半生半枯)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米粒大小的丸藥,用硃砂做丸藥外衣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急性的驚癇,可用三癇丹:蜈蚣一條,南星二錢,全蠍、防風、遠志、白附子、蘆薈、玄胡索、辰砂各一錢,麝香一字,金銀箔各三片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紫蘇、菖蒲煎水送服。慢性的驚癇,可用來復丹,用薄荷泡水化開後服用一至二丸,大便通暢則病癒。凡是驚風症狀用藥後有效,如果感覺病情尚未完全好轉,可以再服用幾丸。凡是癇證剛開始發作時,耳後高骨之間,必定有青色的紋路,像線一樣密密麻麻的,發現後應立即用指甲刮破,使血液流出,啼哭就能使氣血通暢。凡是清洗嬰兒衣服,不可讓其在夜間露宿,以免被雌鳥脫落的羽毛汙染,接觸到這些羽毛,必然會患上癇證。
夾雜邪祟的癇證,其面色變化不定,見到人就害羞害怕。
陽癇症狀是身體發熱,陰癇症狀是身體寒冷;陽癇症狀是身體發熱抽搐,啼哭仰臥,面色紅潤,脈象浮大,病位在腑部,容易治療;陰癇症狀是身體寒冷,沒有抽搐和啼哭,伏臥,面色暗淡,脈象沉細,病位在臟腑,難以治療。陽癇忌用溫熱藥物,陰癇忌用寒涼藥物。古代治療陰陽癇證的方劑,用代赭石用火煅燒,再用醋淬鍊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,用金銀煎水送服,加入少許金箔調服。
清心豁痰是高明的治療方法;
血滯塞於心竅,邪氣在心,積累的驚恐導致癇證,因此調和心經氣血,豁痰是關鍵。通用的方劑:豬心丸或竹瀝丸:白朮蜜炒、厚朴、甘草水煎各二錢半,附子、犀角各一錢,全蠍七個,每個用薄荷葉包裹,用湯水泡一時辰,烘烤至黃色研磨成粉末,竹瀝丸大小如黑豆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金銀花、薄荷煎水送服,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加減藥量。癇證痊癒後又復發的,可用斷癇丹。久患癇證導致氣血不足的,可用活虎丹。
全身僵硬的稱為痓痙,終日不醒,分剛柔兩種;
先出現譫語然後發作的稱為剛痓,應當發汗;先出現肢體冰冷然後發作的稱為柔痓,應當解肌。
柔痓可用理中湯、麻葛湯、柔痙湯、三生飲;剛痓可用麻黃葛根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