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1)
外集·卷五 (31)
1. 胎毒類
諸驚,
神驚痰聚發風搐,或因內熱風生肝;
小兒元氣未充,神畜未定,或見生人異物,或聞厲聲響器,驚入心之胞絡,火炎舍空而聚痰,痰生熱,熱生風,心肝脾病也。又有心內積熱而驚惕,肝內生風而發搐,痰涎壅盛,風熱並作,所以暴烈緊急,心肝病也。蓋心主熱,脾主痰,肝主風,相因而發,謂之驚風痰熱可也,謂之驚熱風痰亦可也。
大要:驚熱者硃砂安神丸;熱甚者涼驚丸;虛者溫驚丸:痰盛者辰砂化痰丸、抱龍丸;痰熱者滾痰丸;驚、風,痰、熱全者,天麻防風丸、古礞石丸。又有驚積者,受驚日久而積成之也。其證:額汗喘息、煩渴、潮熱往來、肚熱、睡中覺腹內有物跳動,瀉下如白脂、辰砂是也。
治法:量與辰砂膏疏導,仍與調氣和胃而愈。
內外夾驚成假搐,不比真搐閉牙關。
其有搐搦反張,斜視而牙關不緊,口無痰涎者,多是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夾驚而成,謂之假搐,非真搐內生驚癇也。內傷飲食壅熱,或因食後遇驚,謂之傷食夾驚,身熱溫壯,或吐不思食,大便酸臭,先用人參羌活散,加青皮、紫蘇取表消積;次用瀉青丸,加辰砂。蠍梢祛風鎮驚。
食癖挾驚,熱者,寬熱飲;痰積者,白玉餅。驚食兩重,四肢搐搦,痰壅盛者,先與利驚丸消導;次服啟脾散調脾。外感因驚虛,風邪乘入心肝二經;或內有積熱,外又感風,俱謂之傷風夾驚。神困昏憒,頭疼口中氣粗而熱,先用惺惺散、參蘇飲、人參羌活散,或大青膏選用,微表;次與天麻防風丸。通用:導赤散、五福化毒丹、瀉青丸、腎氣丸。
凡驚風用水銀、輕粉、巴豆、芒硝、鉛霜、腦麝、蟾酥、蜈蚣等劑,往往由此變成慢驚難治。況驚搐發熱,若因內傷、外感、痘瘡而作,其害尤速。寧用細辛、羌活、青皮、乾薑、荊芥之類以代腦麝發散;獨活、柴胡、山梔、枳殼、大黃之類以代銀粉、巴、硝通利。蓋瀉青丸治肝熱尋衣直視,或搐、或不搐,或臟腑飧泄,諸藥不止等證。
如驚熱出於心肺者,宜桑白皮、葶藶、赤茯苓、車前子、山梔、甘草、薑、棗煎服,從小便利之。導赤散能瀉肝風,降心火,最利驚熱,或加山梔、羌活、大黃。又有驚瘧、驚痢,挾一切雜證者,又當以意會之,參用各門藥可也。
搐有虛實有逆順,驚、風、痰、熱四證,輕者,四肢搐搦而已;重者,牙關緊急、搖頭竄視、張口出舌、角弓反張、身體掣顫、手足搐搦、四肢蜷攣,《局方》謂之八候。凡髮際、印堂青筋,三關、虎口紋紅、紫、青皆驚風之候。實熱為急驚,屬肝木風邪有餘,陽證;虛熱為慢驚,屬脾土中氣不足,陰證。
慢驚本無熱,所以熱者,虛使然耳。故曰熱分虛實。男搐左視,左眼上竄;女搐右視,右眼下竄。男握拳,大指出外;女握拳,大指入里。五指交如姜把者死。男引手挽,左直右曲;女引手挽,右直左曲。凡此皆順,反之則逆。亦有先搐左而後雙搐者,但搐順則無聲,搐逆則有聲。
白話文:
胎毒類
各種驚癇症狀,神志驚慌,痰液凝聚,導致抽搐,可能是因為內熱生風,肝氣鬱結所致。小兒元氣未足,神志尚未穩定,見到陌生人或異物,聽到尖銳聲響,驚恐之氣侵入心臟經絡,導致心火熾盛,痰液凝聚,痰生熱,熱生風,形成心、肝、脾三臟的病變。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心內積熱而驚惕不安,肝內生風而抽搐,痰涎壅塞,風熱並作,所以症狀急劇凶險,是心肝疾病。總而言之,心主熱,脾主痰,肝主風,三者互相影響而發病,稱為「驚風痰熱」或「驚熱風痰」。
治療原則:驚熱者服用硃砂安神丸;熱盛者服用涼驚丸;虛弱者服用溫驚丸;痰盛者服用辰砂化痰丸、抱龍丸;痰熱者服用滾痰丸;驚、風、痰、熱全都有的,服用天麻防風丸、古礞石丸。還有一種「驚積」,是指受驚時間長久,積累而成。其症狀表現為:額頭出汗,呼吸急促,口渴,潮熱往來,腹部發熱,睡覺時感覺腹內有東西跳動,大便像白色油脂一樣,這和辰砂的顏色一樣。
治療方法:適量服用辰砂膏疏通經絡,同時調理氣血,和胃健脾,即可痊癒。
內外夾雜的驚恐導致假性抽搐,與真正的抽搐(牙關緊閉)不同。
如果出現抽搐、反弓、斜視,但牙關不緊,口中沒有痰涎,大多是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加上受驚而引起,稱為假性抽搐,不是真正的內生性驚癇。內傷飲食導致熱邪壅盛,或因飯後受驚,稱為傷食夾驚,症狀是身體發熱,精神萎靡,或嘔吐不想吃東西,大便酸臭。應先服用人參羌活散,加入青皮、紫蘇,以解表消積;然後服用瀉青丸,加入辰砂、蠍子、梢藥祛風鎮驚。
飲食癖好加上受驚,熱證者,服用清熱解毒的飲品;痰積者,服用白玉餅。如果驚嚇和飲食不調同時存在,四肢抽搐,痰液壅盛,應先服用利驚丸以消導;然後服用啟脾散以調理脾胃。外感風寒,又受驚導致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心肝二經;或內有積熱,外又感風,都稱為傷風夾驚。症狀是神志困倦,昏昏沉沉,頭痛,呼吸急促,口氣熱,應先服用惺惺散、參蘇飲、人參羌活散,或大青膏,以疏通表邪;然後服用天麻防風丸。常用的藥物還有:導赤散、五福化毒丹、瀉青丸、腎氣丸。
凡是驚風治療用到了水銀、輕粉、巴豆、芒硝、鉛霜、麝香、蟾酥、蜈蚣等藥物,往往會因此變成慢性驚癇,難以治療。況且驚搐發熱,如果由於內傷、外感、痘瘡而起,其危害更加迅速。最好用細辛、羌活、青皮、乾薑、荊芥等藥物來代替麝香等發散藥物;用獨活、柴胡、山梔子、枳殼、大黃等藥物來代替水銀、輕粉、巴豆、芒硝等通利藥物。瀉青丸可以治療肝熱,表現為尋衣直視,或抽搐,或不抽搐,或臟腑功能紊亂,諸藥效力不足等症狀。
如果驚熱來自心肺,應該服用桑白皮、葶藶子、赤茯苓、車前子、山梔子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煎服,從小便排出邪熱。導赤散可以瀉肝風,降心火,最適合治療驚熱,可以加入山梔子、羌活、大黃。還有一些驚癇伴有瘧疾、痢疾等其他雜證,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,參照其他藥方。
抽搐有虛實之分,有順逆之別,驚、風、痰、熱四證,輕者,僅僅四肢抽搐;重者,牙關緊閉,搖頭晃腦,張口伸舌,角弓反張,身體顫抖,手足抽搐,四肢蜷縮,《局方》稱為八候。凡是髮際、印堂青筋暴露,三關、虎口紋紅、紫、青,都是驚風的徵兆。實熱證為急驚,屬肝木風邪有餘,為陽證;虛熱證為慢驚,屬脾土中氣不足,為陰證。
慢驚本不發熱,如果有熱,是虛證造成的。所以說熱分虛實。男童抽搐時左視,左眼向上看;女童抽搐時右視,右眼向下看。男童握拳時,大拇指在外;女童握拳時,大拇指在內。五指交叉像姜根一樣,則不治自死。男童手挽時,左手直,右手彎曲;女童手挽時,右手直,左手彎曲。凡此都是順證,反之則為逆證。也有一些先左邊抽搐,然後雙側抽搐的,但抽搐順則無聲,抽搐逆則有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