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0)
外集·卷五 (30)
1. 胎毒類
知者常視其青筋初發,速照青筋頭上灸三炷,或行至生兩岔處,亦照兩岔頭上截灸六炷,青筋自消,兒必活矣。煉臍法:藥方見第一卷。凡初生下時,用綿裹臍帶,離肚三寸處。以線扎住,卻於線外將臍帶剪斷,片時去線,待血流盡,看近肚處,臍有兩小孔,一大孔,用鵝毛管送煉臍藥一二分入大孔內,以手指輕輕揉散,艾灸臍頭三炷,結作紇䱽,軟帛腰裹,切不可時常揭看,待臍落去,自無風矣。
又法:落胎之時,視其臍軟者,不須治,如臍硬直者,定有臍風,急用銀簪於臍根傍刺破一二處,入麝香末少許,艾灸三炷,極妙。
胎風癇證多嘔吐,生者紅色注眉頭。
胎驚癇風,乃孕婦嗜欲,忿怒驚撲,或外挾風邪傷胎,子乘母氣,生下即病,嘔吐抽掣,口眼喎斜,驚啼聲短,腮縮囟開,或頰赤,或面青,噤口咬牙,眼含潮涎,筋骨拘攣,身腰強直,臍腹腫起,與噤、撮同證。但胎風閤眼,與慢脾異,不可妄用溫藥。視其眉間氣色紅赤鮮碧者生,青黯黑者死。
治法:解散風邪,利驚化涎調氣,辰砂膏最妙。太乙散:天漿子、南星、白附子、天麻、防風、茯苓各二錢,全蠍、硃砂各一錢,麝香少許,為末,每五分,乳汁化下,治胎驚。
胎驚夜啼,
上夜驚啼多痰熱,仰身有汗赤面頰;
月內夜啼,驚惕抽掣者,乃胎中受驚所致,宜豬乳膏:琥珀、防風各一錢,硃砂五分,為末,用豬乳汁調一字,抹兒口中。或保命丹、金箔鎮心丸。驚有痰者,抱龍丸;驚有熱者,涼驚丸、龍腦安神丸。尋常邪熱夜啼者,用燈花三顆為末,燈芯煎湯調抹兒口中,以乳汁送下,日二服。
大概有痰熱者,多上半夜,仰身有汗而啼,面赤心躁,小便赤澀,口中與腹皆熱也。
下夜曲腰必虛寒,甚則內釣手足掣;
夜啼氣虛者,四君子湯加山藥、扁豆;挾熱加黃連、竹葉:血虛焦啼者,用當歸為末,乳汁調服;氣血俱虛,腹痛夜啼者,用黃耆、當歸、赤芍、木香、甘草等分為末,每挑少許著乳頭上,使吮乳服之。有胎寒及衣被過涼,以致臟寒,盤腸內釣,肚腹脹痛,啼則眼目上視,手足抽掣。
蓋夜則陰盛,寒則作痛,甚則陰盛發躁,所以夜啼,宜保命丹;輕者益黃散。外炒麥麩熨之。凡下半夜曲腰而啼,面目青白,捫腹覺冷,必冒寒腹痛也。有因驚受風邪而啼者,二活散:羌活、獨活各二分,檳榔、天麻、麻黃,甘草各一分,水煎服。或加南星為末,蜜調可貼囟門。
有傷乳食作痛而啼者,消乳食丸。
客忤中惡哭黃昏,有日夜驚啼,必黃昏前後尤甚者,乃客忤中惡,治詳後客忤條。
飲乳方啼爛口舌。
有欲飲乳到口便啼,身額皆熱者,看其口,若無瘡,必喉舌腫痛,宜冰梅丸、薄荷煎治之。凡初生月內多啼者吉,胎熱、胎毒、胎驚得散,且無奇疾。要知頻浴凍腹,便成臍風;不忌生人異物,則為客忤、噤口、驚啼;乳食重服,則吐瀉痰逆;過暖則口舌瘡痍;過涼則臟寒釣氣。調理之法,適中而已。
白話文:
胎毒類
古人觀察新生兒青筋初現,就應在青筋頂端灸三炷艾草,或在青筋分叉處各灸六炷。青筋消退,嬰兒就能活下來。 煉臍方法:藥方詳見第一卷。新生兒出生時,用棉花包裹臍帶,距離肚臍三寸處用線綁緊,再在線外剪斷臍帶,片刻後解開線,待血流盡。觀察肚臍,會看到兩個小孔和一個大孔,用鵝毛管將煉臍藥送入大孔內約一二分,用手指輕輕揉散,再在肚臍上灸三炷艾草,然後用布條包紮固定,切勿頻繁查看,待肚臍自然脫落,就不會有問題了。
另一種方法:若新生兒臍帶柔軟,則不必治療;若臍帶堅硬,則可能有臍風,需用銀針在臍根附近刺破一兩個小孔,放入少量麝香粉,再灸三炷艾草,效果很好。
胎風癇證多伴隨嘔吐,患兒眉頭呈現紅色預示情況較好。
胎驚癇風是因孕婦飲食不節、情緒暴躁、受驚嚇、或外感風邪侵襲胎兒,孩子受母體之氣影響,出生後即發病。症狀包括嘔吐、抽搐、口眼歪斜、驚啼聲音短促、腮幫子縮進去、囟門開張,或面頰發紅,或面色青紫,緊閉嘴巴咬牙,眼含唾液,四肢抽搐,身體僵硬,肚臍和腹部腫脹,與噤口、撮口症狀相似。但胎風會閉眼,與慢脾風不同,不可隨意使用溫熱藥物。觀察眉間氣色,紅赤鮮豔者為吉,青黯黑色者為凶。
治療方法:疏散風邪,化解驚癇,通利涎液,調理氣血,辰砂膏效果最好。太乙散:天漿子、南星、白附子、天麻、防風、茯苓各二錢,全蠍、硃砂各一錢,麝香少許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五分,用母乳調服,治療胎驚。
胎驚夜啼
上半夜夜啼多因痰熱,仰卧出汗,面頰發紅;
月內嬰兒夜啼、驚恐抽搐,是胎中受驚所致,宜用豬乳膏:琥珀、防風各一錢,硃砂五分,研磨成粉,用豬乳汁調和少許,塗抹在嬰兒口中。或服用保命丹、金箔鎮心丸。若伴有痰症,服用抱龍丸;若伴有熱症,服用涼驚丸、龍腦安神丸。一般邪熱引起的夜啼,用燈芯三顆研磨成粉,用燈芯煎湯調和,塗抹在嬰兒口中,用母乳送服,一日兩次。
一般來說,痰熱引起的夜啼多在上半夜,嬰兒仰卧出汗啼哭,面色發紅,心煩躁動,小便短赤澀痛,口內和腹部都發熱。
下半夜彎腰啼哭則多為虛寒,嚴重者則手足抽搐;
夜啼伴有氣虛,服用四君子湯加山藥、扁豆;若伴有內熱,加黃連、竹葉;血虛引起的啼哭,用當歸研磨成粉,用母乳調服;氣血兩虛,伴有腹痛夜啼,用黃耆、當歸、赤芍、木香、甘草等量研磨成粉,每次取少量塗在乳頭上,讓嬰兒吮吸服用。如果因胎寒或衣被過涼導致臟腑寒邪,則會腸鳴腹痛,啼哭時眼睛向上看,手足抽搐。
因為夜晚陰氣盛,寒邪則會引起疼痛,嚴重時陰氣盛則導致煩躁,所以會夜啼,宜服用保命丹;症狀較輕者服用益黃散,並用炒麥麩外敷。下半夜彎腰啼哭,面色青白,觸摸腹部感覺冰冷,必定是受寒引起腹痛。因受驚受風邪而啼哭者,服用二活散:羌活、獨活各二分,檳榔、天麻、麻黃、甘草各一分,水煎服。或加南星研磨成粉,用蜂蜜調和,貼敷在囟門。
因消化不良引起疼痛啼哭者,服用消乳食丸。
客忤中惡哭鬧,日夜啼哭,尤以黃昏前後為甚者,是客忤中惡,詳見後面的客忤條。
飲奶時啼哭,口舌糜爛。
想要喝奶卻一到嘴邊就啼哭,身體和額頭都發熱者,觀察其口腔,如果沒有潰瘍,必定是喉嚨舌頭腫痛,宜服用冰梅丸、薄荷煎劑治療。新生兒月內啼哭頻繁是吉兆,表示胎熱、胎毒、胎驚等症狀得以消散,且無其他奇異疾病。要注意,經常給嬰兒洗冷水澡,容易引起臍風;不忌諱生人異物,則容易導致客忤、噤口、驚啼;奶水餵養過多,則容易嘔吐、腹瀉、痰逆;過於溫暖,則容易引起口舌潰瘍;過於寒冷,則容易導致臟腑寒邪,氣機阻滯。調養方法,適度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