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25)
外集·卷五 (25)
1. 察脈
氣疳向里風(疳)向外,
斜左傷風斜右寒。
雙鉤三曲傷冷硬,
脈亂如蟲疳蛔攢;
槍形痰熱驚風搐,
雙字食毒驚積難。
孩兒三歲至五歲,一指三關定其息。浮洪(浮緩傷風,洪緊傷寒。人迎緊盛傷寒,氣口緊盛傷食)風盛數多驚(急促虛驚),虛冷沉遲(細)實有積;脈緊如索(弦)是風癇,沉緩須知乳化難。腹疼緊弦牢實(大便)秘,沉而數者骨中寒;弦長多是膈干風(弦緊者,氣不和,)緊數驚風四肢掣。
浮洪胃口似火燒,單細疳勞洪蟲齧;虛濡有氣(不和)更兼驚(神不守舍),脈芤多痢大便血。變蒸脈亦隨時移,伏遲寒嘔無潮熱(伏結為物聚);前大後小童脈順,前小後大必氣咽(大小不均者鬼祟)。四至洪來苦煩滿,沉細腹中痛切切:滑主露濕冷所傷,弦長客忤分明說。
五至夜甚浮大晝,六至夜細浮晝別;純陽六至號平和,五至虛四至病,三至脫,七至八至病輕,九至十至劇,十一、十二至死。此是聖人傳妙訣。
脈過寸口入魚際,主遺尿、驚搐。脈浮數身溫,順;沉細肢冷,逆。夜啼脈微小,順;洪大身冷,逆。吐乳,脈浮大身溫,順;沉細身冷,逆。疳勞,脈緊數臟實,順;沉細脾泄,逆。蟲痛,脈緊滑身溫,順;浮大唇青,逆。余病順逆同大人。
白話文:
察脈
氣虛導致疳積向內發展,風邪引起的疳積則向外發展。脈象斜向左側,是傷風;斜向右側,是受寒。脈象像雙鉤或三曲,是受寒體硬。脈象紊亂如蟲爬,是疳積蛔蟲作祟。脈象像槍形,是痰熱導致驚風抽搐。脈象像雙字,是飲食中毒或積食難消。
三到五歲的孩子,以一指按壓三關診斷其呼吸。脈象浮而緩慢是傷風,洪大而有力是傷寒。人迎脈(頸部動脈)洪大有力是傷寒,氣口脈(寸口脈)洪大有力是傷食。風邪盛則脈象數而急促,伴有驚悸;虛寒則脈象沉而遲,細弱,且有積食。脈象緊如繩索,是風癇;脈象沉而緩慢,則表明乳食消化不良。腹部疼痛,脈象緊弦有力,大便不通;脈象沉而數,是骨寒;脈象弦長,多是膈上風邪;脈象緊而數,是驚風,四肢抽搐。
脈象浮大,胃口如同火燒,是胃熱;脈象單細,是疳勞;脈象洪大,是蟲積。脈象虛弱濡弱但尚有脈氣,且伴有驚悸,是氣血不和,多見於痢疾,大便帶血。脈象變化多端,隨時改變;脈象伏而遲緩,是寒邪內伏,嘔吐,但無發熱;脈象前大後小,是脈象順暢;脈象前小後大,則多為邪氣入侵。四指按壓時脈象洪大,則患者煩躁,腹部脹滿;脈象沉細,則腹部疼痛劇烈。脈象滑利,是濕邪、寒邪所傷;脈象弦長,是客忤(外邪侵犯心神)。
五指按壓時,夜晚脈象浮大,白天脈象正常;六指按壓時,夜晚脈象細小而浮,白天脈象不同。純陽之體,六指按壓脈象平和;五指按壓脈象虛弱,四指按壓脈象則已患病;三指按壓,是氣絕;七指、八指按壓,病情較輕;九指、十指按壓,病情加劇;十一指、十二指按壓,則死亡。這是古代聖人傳下來的診脈妙訣。
脈象超過寸口(手腕橈動脈)進入魚際穴(拇指根部),則表示遺尿、抽搐。脈象浮數,身體溫暖,是順利;脈象沉細,肢體冰冷,則病情不利。夜啼時脈象微小,是順利;脈象洪大,身體冰冷,則病情不利。吐奶時,脈象浮大,身體溫暖,是順利;脈象沉細,身體冰冷,則病情不利。疳勞時,脈象緊數,臟腑實,是順利;脈象沉細,脾虛洩瀉,則病情不利。蟲痛時,脈象緊滑,身體溫暖,是順利;脈象浮大,嘴唇青紫,則病情不利。其他疾病的順逆判斷,與成人相同。
2. 五臟形證虛實相乘
肝風(氣熱為外傷風,氣溫為內生風)目直(熱則兩眥俱緊不轉。凡目直兼青者,必發驚;咬牙甚者,亦發驚)手循捻,肝主謀,故循衣領,亂捻物。風甚身強反張力大,瀉青丸;心乘風火相搏則發搐,導赤散;渴、喘,瀉白散。
虛則咬牙呵欠兼。
心不受熱,目連札不搐,或發抽力小,俱當補腎治肝,腎氣丸。如心乘肝,實邪,壯熱而搐,利驚丸、涼驚丸;肺乘肝,賊邪氣盛,呵欠微搐,法當以腎氣丸補肝,瀉白散瀉肺;脾乘肝微邪,多睡身重發搐,先以瀉青丸定搐,然後隨所見證調治;腎乘肝,虛邪,憎寒呵欠發搐,羌活膏。所謂乘者,猶乘車之乘。
五臟相乘莫測,如肝病必先治肺補腎,然後審肝臟虛實而調之,餘臟仿此。
心驚(搐)難言合面臥,煩熱上竄,舌強欲言不能叫哭,胸熱,故欲合臥就涼,單瀉心湯、導赤散、小生犀散。
虛則困臥驚悸添。
溫驚丸。肺乘心,喘而壯熱,瀉白散;肝乘心,風熱,大羌活湯下瀉青丸;脾乘心,身熱,瀉黃散;腎乘心,恐怖惡寒,硃砂安神丸。
脾困(倦)身熱渴不食,實則困睡不露睛,身熱渴欲飲水,或閉或泄黃赤色,瀉黃散。
虛則吐瀉風生痰。
虛則吐腥,泄瀉白色,多睡露睛,四肢漸次生風,或有痰,錢氏白朮散,異功散、理中丸。肝乘脾,風泄而嘔,二陳湯加黃芩;心乘脾,壯熱體重而瀉,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;肺乘脾,能食不大便而嘔嗽,檳榔、大黃煎湯下葶牛丸;腎乘脾,惡寒而泄,理中丸。
肺燥(喘嗽)鼻乾手掐目,實則喘而氣盛,或渴,瀉白散潤之。手循眉目鼻面者,甘桔湯主之。肺只傷寒則不胸滿;肺熱復有風冷,胸滿短氣喘嗽,瀉白散、大青膏主之。
虛則(唇白色)少氣喘無厭。
氣哽長出少氣,先服益黃散,而後阿膠散。心乘肺,熱而喘嗽,先腎氣丸,次導赤散、阿膠散;肝乘肺,惡風眩冒喘嗽,人參羌活散;腎乘肺,憎寒,嗽清利,百部丸;脾乘肺,體重痰嗽泄瀉,四君子湯加藿香、乾葛、木香、甘草。
腎寒畏明顱自解,腎只不足,惟痘瘡:腎實則黑陷。小兒腎虛,由胎氣不充,則神不足,目多白睛,畏明,顱囟自開,面㿠白色,皆難養或夭。有因病而致虛者,可補。
下竄足熱火欲炎。
下竄者,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。足熱不喜衣覆,心火下於腎部,腎氣丸或正氣湯。心乘腎,內熱不惡寒,桂枝湯加黃芩為丸;肺乘腎,喘嗽皮澀寒,百部丸;肝乘腎,拘急氣搐身寒,理中丸;脾乘腎,體重泄瀉身寒,理中丸。凡本臟虛弱,皆鬼賊克害,當補本臟正氣。假令肺病咳嗽,當春補腎,當夏救肺,當秋瀉肺,當冬補心。
瀉本臟,又名寒瀉。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,不可更補;到初克位,不可更瀉。又肺病重,見肝虛證易治,見肝熱證難治。蓋肺病久則虛冷,肝強實而反勝也。經曰:受所制而不能制,謂之真強,法當先補脾肺,而後瀉肝;肺勝者當補肝瀉肺。然嗽久虛羸,不可服瀉白散,宜腎氣丸。
白話文:
[五臟形狀症狀虛實相互影響]
內容翻譯爲:
- 肝風(氣熱導致外傷風,氣溫導致內生風)使眼睛直視(熱則兩眼緊閉不轉動。凡眼睛直視且伴有青色,必定會引發驚厥;咬牙嚴重者,也會引發驚厥)並手不斷搓捻,因爲肝主謀略,所以會沿着衣領亂搓。風勢嚴重時身體僵硬反張力大,可用瀉青丸;心乘風火相搏則引發抽搐,導赤散;口渴、喘息,瀉白散。
虛弱則會咬牙打哈欠。
心不受熱,眼睛連眨不抽搐,或者抽搐力度小,都應當補腎治肝,腎氣丸。如心乘肝,是實邪,高燒並抽搐,利驚丸、涼驚丸;肺乘肝,賊邪氣盛,輕微抽搐並打哈欠,應當以腎氣丸補肝,瀉白散瀉肺;脾乘肝輕微邪氣,多睡身重發抽搐,先以瀉青丸定抽搐,然後根據症狀調治;腎乘肝,虛邪,怕冷打哈欠併發抽搐,羌活膏。所謂“乘”者,如同乘車之乘。
五臟相互影響難以預測,如肝病必先治肺補腎,然後審定肝臟虛實再調治,其餘臟器依此類推。
心驚(抽搐)難以言語,合面臥,煩熱上竄,舌頭強硬想說話卻不能,胸熱,所以想要合臥來尋求涼快,單瀉心湯、導赤散、小生犀散。
虛弱則睏倦臥牀,驚悸加重。
溫驚丸。肺乘心,喘息並壯熱,瀉白散;肝乘心,風熱,大羌活湯下瀉青丸;脾乘心,身熱,瀉黃散;腎乘心,恐怖惡寒,硃砂安神丸。
脾睏倦,身熱口渴不想吃飯,實證則睏倦睡覺不露眼珠,身熱口渴想喝水,或閉塞或泄黃赤色,瀉黃散。
虛弱則嘔吐腹瀉風生痰。
虛弱則嘔吐腥味,腹瀉白色,多睡露眼珠,四肢逐漸生風,或有痰,錢氏白朮散,異功散、理中丸。肝乘脾,風泄並嘔吐,二陳湯加黃芩;心乘脾,壯熱體重並腹瀉,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;肺乘脾,能食不大便並嘔吐咳嗽,檳榔、大黃煎湯下葶藶子丸;腎乘脾,惡寒並腹瀉,理中丸。
肺燥(喘咳),鼻幹手掐目,實證則喘息並氣息旺盛,或口渴,瀉白散潤之。手沿眉目鼻面,甘桔湯爲主。肺只傷寒則不胸滿;肺熱復有風冷,胸滿短氣喘咳,瀉白散、大青膏爲主。
虛弱則(脣白色)少氣喘無厭。
氣哽長出少氣,先服益黃散,而後阿膠散。心乘肺,熱並喘咳,先腎氣丸,次導赤散、阿膠散;肝乘肺,惡風眩暈並喘咳,人參羌活散;腎乘肺,怕冷,咳嗽清利,百部丸;脾乘肺,體重痰咳腹瀉,四君子湯加藿香、幹葛、木香、甘草。
腎寒畏明顱自解,腎只不足,唯有痘瘡:腎實則黑陷。小孩腎虛,由於胎氣不充,則神不足,眼多白睛,畏光,顱囟自開,面白蠟色,都難以養育或早夭。有因病而致虛者,可以補。
下竄足熱火欲炎。
下竄者,骨頭沉重只想墜下並縮身。足熱不喜歡被覆蓋,心火下降到腎部,腎氣丸或正氣湯。心乘腎,內熱不惡寒,桂枝湯加黃芩爲丸;肺乘腎,喘咳皮膚澀寒,百部丸;肝乘腎,拘急氣搐身寒,理中丸;脾乘腎,體重腹瀉身寒,理中丸。凡本髒虛弱,都是被克害,應當補本髒正氣。比如肺病咳嗽,在春季應補腎,在夏季應救肺,在秋季應瀉肺,在冬季應補心。
瀉本髒,又名寒瀉。大致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,不可再補;到初克位,不可再瀉。再者肺病重,見肝虛證容易治療,見肝熱證難治。因爲肺病久則虛冷,肝強實而反勝。經說:受所制而不能制,謂之真強,應當先補脾肺,而後瀉肝;肺勝者應當補肝瀉肺。然而咳嗽久虛贏,不可服瀉白散,宜腎氣丸。
再者肝病在秋季,肝勝肺,宜補肺瀉肝,輕者病情退去,重者脣白如枯骨者死亡;肺病在春季,肺勝肝;心病在冬季,心勝腎;腎病在夏季,腎勝心;脾病見四髒,順者容易治療,逆者難治。五臟病症機理,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,因此有臟腑虛實乘勝之病,世俗不審視此理,往往率指爲外感、內傷,而用藥枉死,錢乙、潔古的功績真是偉大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