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8)
外集·卷五 (18)
1. 產後
產後必須先逐瘀,正產體實無病,不藥可也,但難產氣衰,瘀血停留,非藥不行。古法:一產後,古芎歸湯加童便一半服之。如無童便,以淡醋磨墨一小盞,入前湯藥亦好。服藥後,且閉目少坐,然後上床仰臥,不得側臥,宜立膝,不可伸足,高枕厚褥,四壁無風,時以人為從心括至臍下,如此三日。又不可太睡熟,宜頻喚醒,時置醋炭,或燒乾漆與舊漆器,以防血迷血暈。
夏月房中不可太熱,亦不可人多氣盛,以致熱過,則氣耗散而不能送血。又不可太飽,時與白粥飲之,日漸加與。一月之內,針線勞役,當時不覺大害,月後即成褥勞,手腳及腰腿痠痛;亦不可脫衣洗浴,強起離床太早,以致外感身強,角弓反張,名曰褥風。如交合陰陽,令下部終身虛疾,將息百日以過乃可。
須知產後百病,皆血虛火盛,瘀血妄行而已矣。間有內傷飲食,外感風寒,然亦必先逐瘀補虛為主。
瘀消然後堪補助:
瘀消後方可行補,如左脈弱,加補血藥;右脈弱,加補氣藥。如不逐瘀,遽服參、耆甘炙停滯之劑,有瘀血攻心即死者。食肉太早亦然。
瘀沖眩暈腹心疼,去血過多,眼花頭眩,昏悶煩躁,或見頭汗者,古芎歸湯入童便,甚者加炒乾薑、人參;汗多加黃耆,或八味黑神散、單五靈脂散、返魂丹。胃弱血虛發厥,倉公散、白薇湯。臨產用力勞心,氣虛而暈者,用人參一兩,蘇木五錢,水煎入童便調服。氣血俱虛,痰火泛上作暈者,八物湯合二陳湯去白芍。
火載血上昏暈,或挾風邪者,清魂散。被驚者,抱膽丸、硃砂安神丸。腹心疼痛,全是瘀血,八味黑神散、四味散、失笑散;有寒熱者,當歸鬚散。虛寒心痛者,桂心湯;感寒者,理中湯。七情心痛者,木檳湯。食滯寒熱,心腹痛者,熟料五積散加莪朮。小腹痛者,名兒枕痛,單五靈脂散,或加桃仁醋糊為丸。
氣虛四君子湯下;血虛四物湯下。產門臍下虛痛者,大溫經湯、羊肉湯。通用女金丹、加味益母丸。
血虛火動寒熱互。
產後血虛發熱,氣虛惡寒,氣血俱虛,發熱惡寒,切不可發表。陰虛血弱者,四物湯,小熱加茯苓為君;熱甚加炒乾姜為佐;去血過多,外熱內煩,短氣悶亂者,人參當歸散。蒸乳發熱者,四物湯加參、耆、白朮、天花粉;發熱晝靜夜劇者,四物湯去芍藥,量加柴胡;氣血俱虛寒熱者,補虛湯。產後真不宜涼也。
內傷勞役漸虛羸,產後勞役過度,名曰蓐勞。其證虛羸,乍起乍臥,飲食不消,時有咳嗽,頭目昏痛,發渴盜汗,寒熱如瘧,臂膊拘急。宜十全大補湯去芎,加續斷、牛膝、鱉甲、桑寄生、桃仁為末;豬腎一對,去脂膜,姜一片,棗三枚,水二盞煎至一盞,入前末二錢,蔥三寸,烏梅半個,荊芥五穗,同水煎,空心服,身痛寒熱者,當歸羊肉湯、腰子湯。
白話文:
產後
產後首要之務是排除體內瘀血。如果產婦身體健康,生產過程順利且沒有其他疾病,可以不用藥物調理。但若是難產導致氣血虛弱,瘀血停留在體內,就必須用藥物來治療。
古時的作法是,產後立刻服用「古芎歸湯」並加入一半的童便。如果沒有童便,可以用淡醋磨墨一小杯,加入藥湯中也可以。服藥後,要閉上眼睛稍微休息一下,然後仰躺在床上,不可以側臥,膝蓋要立起,腳不要伸直。枕頭要高,被褥要厚,房間要避免有風。同時,要請人從心口向下按摩到肚臍下方,這樣持續三天。另外,不要睡得太沉,要時常叫醒,並在房間內放置醋炭,或是燒乾漆與舊漆器,以預防產後因血迷而昏倒。
夏天坐月子時,房間裡不宜太熱,也不要太多人擠在一起,以免熱氣過盛,導致氣血耗散而無法運送血液。也不宜吃太飽,要時常喝白粥,並慢慢增加食物的份量。坐月子期間,一個月內不可以做針線活或勞動的工作,當時可能不覺得有什麼大問題,但一個月後就會形成「褥勞」,導致手腳、腰腿痠痛。也不可以脫衣服洗澡,或太早下床走動,以免外感風邪,導致身體僵硬、角弓反張,這就叫做「褥風」。若是在坐月子期間行房,會使下半身終身虛弱。必須好好休養一百天,才能慢慢恢復。
必須要知道,產後出現的各種疾病,大多是因血虛、火氣旺盛,導致瘀血亂竄所引起的。偶爾有因飲食不當或外感風寒引起的,但還是要先以排除瘀血、補養虛弱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排除瘀血後才能進行補養
只有在瘀血排除後,才可以進行補養。如果左脈較弱,要加入補血的藥物;如果右脈較弱,要加入補氣的藥物。如果沒有先排除瘀血,就直接服用人參、黃耆等滋補藥物,可能會導致瘀血攻心,甚至危及生命。太早吃肉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瘀血導致頭暈、腹部疼痛時,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,出現眼花、頭暈、昏悶、煩躁,或是頭部出汗等情況,可以使用古芎歸湯加入童便,情況嚴重時可以再加炒乾薑、人參。如果汗多,可以加入黃耆,或使用八味黑神散、單五靈脂散、返魂丹。如果胃虛、血虛引起昏厥,可以使用倉公散、白薇湯。臨盆時用力過度,導致氣虛而昏暈,可以用人參一兩、蘇木五錢,水煎後加入童便服用。如果氣血俱虛,痰火上擾而昏暈,可以使用八物湯合二陳湯,並去除白芍。
若因火氣帶著血上衝導致昏暈,或是夾雜風邪,可以使用清魂散。若是受驚,可以使用抱膽丸、硃砂安神丸。腹部疼痛,全因瘀血引起,可以使用八味黑神散、四味散、失笑散。若有寒熱症狀,可以使用當歸鬚散。若是虛寒引起的心痛,可以使用桂心湯;若是感冒引起的,可以使用理中湯。若是情緒不佳引起的心痛,可以使用木檳湯。若是飲食停滯導致寒熱、心腹疼痛,可以使用熟料五積散並加入莪朮。若是小腹疼痛,這是因為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,可以使用單五靈脂散,或加入桃仁醋糊製成藥丸服用。
氣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調理,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調理。若是產門或肚臍下方虛痛,可以使用大溫經湯、羊肉湯。一般來說,可以使用女金丹、加味益母丸。
血虛又火氣旺盛,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產後若是因血虛引起發熱,因氣虛而怕冷,或是氣血俱虛引起發熱又怕冷,都絕對不能使用發汗的藥物。若是陰虛血弱,可以使用四物湯,如果發燒不嚴重,可以加入茯苓作為主藥;如果發燒嚴重,可以加入炒乾薑輔助。如果失血過多,出現外熱內煩、呼吸短促、胸悶等症狀,可以使用人參當歸散。若因乳汁積滯引起發熱,可以使用四物湯,並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天花粉;若發燒在白天較輕微,夜間較嚴重,可以使用四物湯,並去除芍藥,酌量加入柴胡;若氣血俱虛又出現寒熱症狀,可以使用補虛湯。產後真的不宜受寒。
內傷勞累會導致身體逐漸虛弱。產後過度勞累,會形成「蓐勞」。這種病症會出現身體虛弱、時起時臥、消化不良、時常咳嗽、頭昏眼花、口渴盜汗、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,手臂也會僵硬。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,並去除芎,加入續斷、牛膝、鱉甲、桑寄生、桃仁磨成粉末。另外,將豬腎一對,去除脂肪膜,加入薑一片、紅棗三枚,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再加入藥粉兩錢,蔥三寸、烏梅半個、荊芥五穗一起煎,空腹服用。若是身體疼痛又出現忽冷忽熱,可以使用當歸羊肉湯、腰子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