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3)
外集·卷五 (13)
1. 胎前
或有停痰胸膈滯,亦令煩躁不宜人。
或有停痰積飲,滯於胸膈之間,亦令煩躁胎動不安者,用茯苓、防風、麥門冬、黃芩等分,竹葉減半,水煎,入竹瀝調服。
子懸心腹脹滿痛,胎氣湊心相火哄;
妊孕四五個月以來,相火養胎,以致胎熱氣逆湊心,胸膈脹滿疼痛,謂之子懸,宜紫蘇飲;有郁,心腹脹滿甚者,加莪朮及丁香少許。不食者,古芩術湯倍白朮,加芍藥。
甚則悶絕欲傷人,火盛極,一時心氣悶絕而死,紫蘇飲連進救之。
誤藥子死不能動。
此證兩尺脈絕者,有誤服動胎藥,子死腹中,則憎寒、手指唇爪俱青,全以舌證為驗,古芎歸湯救之。
胎水遍身虛腫浮,妊孕經血閉以養胎,胎中挾水濕,與血相搏,濕氣流溢,故令面目肢體遍身浮腫;名曰胎水,又曰子腫,多五六個月有之。原因煩渴引飲太過,或泄瀉損傷脾胃,脾虛不能制水,血化為水所致,宜五皮散,倍加白朮為君;氣喘小便不利者,防己散:濕熱盛者,單山梔炒為末,米飲調服,或單山梔丸。
腹大異常亦堪憂;
妊孕五六個月,腹大異常,高過心胸,氣逆不安,胎中蓄水所致。若不早治,必然其子手足軟短,形體殘疾,或生下即死,子母難保。宜鯉魚湯,服至腫消水散為度。仍常煮鯉魚粥食之。
又有腳腫或出水,胞漿大盛故下流。
妊孕七八個月以來,兩腳浮腫,頭面不腫,乃胞漿水濕下流。微腫者易產,名曰皺腳;腫甚者,平胃散加木瓜:挾外感者,檳蘇散。自腳面腫至膝腿,喘悶妨食,甚至足指間有黃水出者,謂之子氣,宜天仙藤散;如腳腰腫者,腎著湯,手腳腫者,用赤小豆、桑白皮等分,水煎服,重者加商陸。
妊孕中風名子癇,只因體薄受風寒,發則口噤痰涎壅,有時昏暈胎難安。
體虛受風,而傷太陽之經絡,後復遇風寒相搏,發則口噤背強,痰涎壅盛,昏暈不識人,時醒時作,謂之兒暈,又曰子癇,又曰痓,甚則角弓反張,小續命湯意。重者羚羊角湯;輕者四物湯加葛根、牡丹皮、秦艽、細辛、防風、竹瀝。痰加貝母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,或古芎活散。
如中風寒犯觸,身體盡疼,乍寒乍熱,胎不安常,苦頭眩痛,繞臍下寒,時時小便白如米泔,或青黃,寒慄,腰苦冷病,目視䀮䀮者,四君子湯去茯苓,加當歸、厚朴,韭白,姜煎,入酒調服。不醒人事者,單荊芥散。
子淋溺澀膀胱熱,妊孕飲食積熱膀胱,以致小便閉澀,又謂之子滿,宜古芎歸湯加木通、麥門冬、人參、甘草、燈心,臨月加滑石為君。熱盛者,五淋散。原因房勞內傷胞門,衝任虛者,四物湯合六君子湯,或腎氣丸。
甚則大小便閉結;
臟腑積熱,大小便不通者,用赤茯苓、枳殼等分,大腹皮、甘草減半,蔥白煎服;或四物加黃芩、厚朴、枳殼。胞熱小便不通,身重惡寒,頭眩者,用冬葵子、赤茯苓等分為末,米飲調服。
白話文:
胎前
孕婦若有痰滯胸膈,會感到煩躁不安,難以忍受。
若有痰飲積聚於胸膈之間,也會導致煩躁、胎動不安,可用茯苓、防風、麥門冬、黃芩等量,竹葉減半,水煎服,再加入竹瀝調勻服用。
孕婦心腹脹滿疼痛,胎熱上衝心臟,造成胸膈脹滿疼痛,稱為「子懸」,宜用紫蘇飲;若伴有氣鬱,心腹脹滿嚴重者,可再加莪朮及丁香少許。若食慾不佳,可用古芩術湯,加倍白朮,再加芍藥。
嚴重時會昏厥欲傷人,這是因為火盛極了,一時心氣閉塞而死,此時應立即服用紫蘇飲搶救。
若誤服藥物導致胎死腹中,孕婦無法動彈,兩尺脈絕,會出現憎寒、手指、唇爪發青等症狀,需根據舌苔判斷病情,用古芎歸湯救治。
若孕婦全身浮腫,這是因為孕期經血閉塞以養胎,胎中挾帶水濕,與血液相搏,濕氣外溢,導致面目、肢體全身浮腫,稱為「胎水」或「子腫」,多發生在懷孕四五個月,原因是煩渴飲水過多,或因腹瀉損傷脾胃,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血液轉化為水液所致,宜用五皮散,加倍白朮;若氣喘、小便不利,用防己散;若濕熱盛,可用單用山梔子炒為末,米湯調服,或用單山梔丸。
孕期四五個月,腹部異常腫大,高於胸部,氣逆不安,是胎中蓄水所致。若不早治,胎兒手足會短小,形體殘缺,甚至出生即死,母子都難以保全。宜用鯉魚湯,服用至腫消水散為止,並經常煮鯉魚粥食用。
孕婦腳腫或有水腫,是胞漿過盛而流向下肢。
懷孕七八個月以後,雙腳浮腫,頭面不腫,是胞漿水濕下流所致。輕微浮腫者容易生產,稱為「皺腳」;腫脹嚴重者,用平胃散加木瓜;若伴有外感,用檳蘇散。若從腳面腫到膝蓋,伴隨氣喘、胸悶、食慾不振,甚至腳趾間有黃水流出,稱為「子氣」,宜用天仙藤散;若腳和腰腫,用腎著湯;手腳都腫,用赤小豆、桑白皮等量水煎服,嚴重者加商陸。
孕婦中風稱為「子癇」,是因體質虛弱受風寒所致,發病時口噤、痰涎壅盛,有時昏迷,胎兒難安。
體虛受風,傷及太陽經絡,再次遇風寒,發病時口噤、背強、痰涎壅盛、昏迷不省人事,時醒時作,稱為「兒暈」、「子癇」或「痓」,嚴重時會角弓反張,可用小續命湯;嚴重者用羚羊角湯;輕者用四物湯加葛根、牡丹皮、秦艽、細辛、防風、竹瀝;痰多者加貝母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,或古芎活散。
若受風寒侵犯,全身疼痛,時冷時熱,胎兒不安,伴隨頭痛眩暈,繞臍下腹寒冷,小便色白如米泔,或青黃色,寒慄,腰部寒冷疼痛,視物模糊,可用四君子湯去茯苓,加當歸、厚朴、韭白,薑煎,加酒服用;若不省人事,用單荊芥散。
孕婦小便淋漓澀痛,是飲食積熱於膀胱,導致小便閉澀,稱為「子滿」,宜用古芎歸湯加木通、麥門冬、人參、甘草、燈心草,臨近分娩時加滑石為君藥;若熱盛,用五淋散。若因房事勞累,或內傷胞門,衝任虛弱,可用四物湯合六君子湯,或腎氣丸。
嚴重時大小便不通,是臟腑積熱所致,可用赤茯苓、枳殼等量,大腹皮、甘草減半,蔥白煎服;或用四物湯加黃芩、厚朴、枳殼。若胞熱小便不通,身體沉重惡寒,頭痛眩暈,可用冬葵子、赤茯苓等量研末,米湯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