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0)

1. 胎前

八手陽明成竅穴:

八月始受土金以成皮膚,形骸漸長,九竅皆成,遊其魄能動右手,手陽明脈所主。如胎不安者,單砂仁略炒為末,米飲下,止痛行氣甚捷,但非八九個月內不可多服。如胎肥大者,束胎丸。

九腎十膀神氣完,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,百節畢備,三轉其身,足少陰脈所主。十月受氣足,五臟六腑齊,通納天地氣于丹田,使關節、人神皆備,足太陽脈所主。惟手少陰、太陽經無所專主者,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已。此兩月素難產者,達生散;素肥盛及奉養安逸太過者,枳甘散;素怯弱者,益氣救生散。

半產須防三七月;

半產多在三五個月及七個月內。若前次三個月而墮,則下次必如期復然。凡半產後,須多服養氣血、固胎元之藥,以補其虛損。下次有胎,先於兩個月半後,即服清熱安胎藥數帖,以防三月之墮。至四個半月後,再服八九帖,防過五月。又至六個半月後,再服五七帖,以防七月。及至九個月,可保無虞。

間有感傷並雜證,妊孕傷寒,詳見三卷,尋常感風咳嗽,頭痛發熱,參蘇飲去半夏熱服,令肌體微潤而已。風熱甚者,雙解散去硝、黃、麻黃、石膏。感寒胸滿欲嘔,苦腹滿痛,大便清者,大正氣散去半夏,加吳萸、阿膠。感暑眩冒、煩渴、尿赤、驚惕,嘔吐、臍下苦急者,香薷散合古芩術湯,或十味香薷散。

感濕腹脹,身重者,平胃散;泄者三白湯加砂仁、厚朴,蒼朮,內熱加黃芩。內傷七情,氣滯不行者,紫蘇飲,內傷勞役以致小腹常墜,甚則子宮墜出者,氣陷也,補中益氣湯;如因房勞者,八物湯加酒炒黃耆為君,防風、升麻為使。內傷飲食,胸脅滿痛者,平胃散換白朮,加山楂、麥芽、黃連。

內傷薑、椒、熱酒、腥膻,炙爆,以致胎熱,令母兩目失明、頭痛、腮腫、項強者,消風散,或四物湯加芩、連、荊、防。內傷生冷冰血,或外又感寒,以致胎冷不轉,臍腹絞痛,腸鳴泄瀉者,宜從權以理中湯之劑治之,泄甚加木香、訶子、陳皮、白芍、粟米,中病即止。因感傷以致胎虛寒者,八物湯加吳萸、阿膠。

《病原》謂風冷傷於子臟而墮者,此類間亦有之,非常法也。雜病與男子一同,但孕婦服藥,禁忌不犯則不動胎。如子瘧熱多,清脾飲去半夏;寒多,人參養胃湯去半夏;久不愈者,勝金丹截之。胎痢熱者,古芩術湯、黃芩湯;虛者胃風湯、香連丸。傷冷瘧痢交作者,醒脾飲子。

胎驚心中怔忡,睡臥不寧,熱者硃砂安神丸;虛者定志丸。余可類推。

調治須知三禁法。

婦人天癸未行,屬少陽;天癸已行,屬厥陰;天癸已絕,屬太陰。胎產之病,治厥陰經者,是祖化之源也,治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為三禁,不可汗、下、利小便是也,汗則痞滿,下則傷脾,利小便則亡津液。舊以四物湯為主,如傷寒各經加減法例。莫若外感時氣,從四物湯合小柴胡湯;陰證四物湯合理中湯、古芩術湯,傷寒最妙。

白話文:

胎前

懷孕八個月,開始吸收土金之氣,使皮膚形成,形體逐漸長大,九竅完全形成,胎兒的魂魄能活動右手,這是手陽明經脈所主司的。如果胎兒不安,可用單獨的砂仁略炒研末,用米湯送服,止痛行氣效果很快,但八、九個月內不可服用過多。若胎兒過於肥大,則服用束胎丸。

懷孕九個月,腎氣與膀胱之氣已完善,開始吸收石精之氣,使皮毛形成,身體百節都已具備,胎兒開始翻身,這是足少陰經脈所主司的。十月懷胎,氣血充足,五臟六腑齊全,吸收天地之氣於丹田,使關節、神志都已完善,這是足太陽經脈所主司的。唯獨手少陰、足太陽經脈無專門主司的功能,因為君主之官(心)不需刻意作為。這兩個月若素體難產者,服用達生散;素體肥胖且過於安逸者,服用枳甘散;素體虛弱者,服用益氣救生散。

懷孕中期需預防三、五、七個月胎兒不穩的狀況;

懷孕中期胎兒不穩多發生在三、五、七個月。如果上次懷孕在三個月時流產,下次懷孕也可能同樣在三個月時流產。凡是經歷過中期流產的孕婦,都必須多服用養氣血、固胎元的藥物,以補其虛損。下次懷孕,從懷孕兩個半月後,就應服用幾帖清熱安胎藥,以預防三個月時流產。到四個半月後,再服用八、九帖,以預防五個月時流產。又到六個半月後,再服用五、七帖,以預防七個月時流產。到了九個月,便可確保安全。

若孕婦遇到其他病症,如孕期傷寒等,詳見本書第三卷;一般的感冒咳嗽、頭痛發熱,服用參蘇飲(去掉半夏)溫服,使身體微微濕潤即可。風熱較重者,服用雙解散(去掉硝石、黃連、麻黃、石膏)。感寒胸悶欲嘔,腹部脹痛,大便稀薄者,服用大正氣散(去掉半夏),加入吳茱萸、阿膠。中暑頭暈、煩渴、尿赤、驚悸,嘔吐、臍下疼痛者,服用香薷散合古芩術湯,或十味香薷散。

感濕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者,服用平胃散;若腹瀉,則服用三白湯,加入砂仁、厚朴、蒼朮,內熱者加黃芩。七情內傷,氣機阻滯者,服用紫蘇飲;因勞累導致小腹常墜,甚至子宮下垂者,這是氣陷,服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是房事過度引起的,則服用八物湯,以酒炒黃耆為主藥,防風、升麻為輔藥。飲食不節,胸脅脹痛者,服用平胃散(將白朮換成白術),加入山楂、麥芽、黃連。

內服薑、椒、熱酒、腥膻辛辣食物,或炙烤食物,導致胎熱,使孕婦雙目失明、頭痛、腮腫、項強者,服用消風散,或四物湯加黃芩、黃連、荊芥、防風。內傷生冷冰涼之物,或外感寒邪,導致胎兒寒冷不活動,臍腹絞痛,腸鳴腹瀉者,宜酌情服用理中湯加減,瀉下厲害者加木香、訶子、陳皮、白芍、粟米,症狀好轉即停藥。因感傷導致胎兒虛寒者,服用八物湯加吳茱萸、阿膠。

《病原》中說風寒侵犯子宮而導致流產者,也有這種情況,但此為非常之法。其他雜病與男子相同,但孕婦服藥,要避免禁忌,否則會動胎氣。如患瘧疾,發熱較多者,服用清脾飲(去掉半夏);寒邪較多者,服用人參養胃湯(去掉半夏);久治不癒者,服用勝金丹。胎兒腹瀉,發熱者,服用古芩術湯、黃芩湯;虛弱者,服用胃風湯、香連丸;傷寒瘧疾交雜者,服用醒脾飲子。

胎兒驚悸,心中怔忡,睡眠不安,發熱者,服用硃砂安神丸;虛弱者,服用定志丸。其他情況可類推。

治療須知三禁法:

婦女月經未行,屬少陽;月經已行,屬厥陰;月經已絕,屬太陰。胎產疾病,治療厥陰經的疾病是治療的根本,治療時不可犯胃氣及上焦、中焦,這是三禁,不可發汗、瀉下、利尿,發汗則會胸悶,瀉下則會傷脾,利尿則會耗損津液。過去常用四物湯為主方,如傷寒各經加減法例。最好是外感時疫,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;陰證用四物湯合理中湯、古芩術湯,治療傷寒效果最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