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71)
外集·卷四 (71)
1. 虛類
因勞役飲水,被驚發厥者,六君子湯加芩、連、竹瀝、薑汁。內傷痰火發厥,脈弦滑者,二陳湯加竹瀝;挾寒,加生附子;挾火,加芩、連、山梔、竹瀝;肥人,加人參、薑汁。凡厥症為癲、為眴僕、為妄見,或腹脹、二便不利,或嘔,或心痛,皆痰火、鬱氣病也。
總因酒色陰陽衰,熱厥因醉飽入房,濕熱鬱於脾土,不能滲榮四肢,陽氣獨盛,故手足心熱,宜補中益氣湯、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。寒厥因多欲奪精,元陽大有所損,不能滲營經絡,陰氣獨在,故手足皆寒,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,或當歸四逆湯。尋常氣虛發厥者,四君子湯。
血虛發厥者,四物湯。有火,加知母、黃柏;虛寒,加附子。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所勝,如腎移寒於脾,則為寒厥;心移熱於腎,則為熱厥,六經皆然。抑論陽症煩渴、譫語、身熱;陰症不渴、靜倦、身涼,與傷寒陽厥、陰厥大同。但雜病多因酒色、七情、痰火所致,外感者少。
故經曰:陽衰於上則為寒厥;陰衰於下則為熱厥。陽極似陰,陰極似陽,與傷寒因雖不同,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。
屍厥亦是下虛惙;
凡有弔死問疾,或入廟登塚,卒中外邪,與臟氣相忤,氣遏不行,經絡脈伏,昏不知人,忽手足逆冷,頭面青黑,牙關緊急,昏暈卒倒,或錯言妄語,決不可作風治,先宜蘇合香丸灌之,候醒,以木香勻氣散,合平胃散調之。素虛者,用焰硝五錢,硫黃二錢末,作三服,用陳酒一盞,煎覺焰硝起,傾於盞內蓋著,溫服;如人行五里,又進一服。
如無前藥,用古參附湯,入薑汁,酒煎服;外灸百會穴,如綠豆大艾九壯,氣海百壯,身溫者生。暴死者,追魂湯灌之。蛔厥見傷寒,血厥見產後。
接補陰陽本《內經》,陰陽氣不相接則厥。熱厥補陰,寒厥補陽。正經所謂: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;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也。
吐下還為實者設。
凡卒厥未辯,先以蘇合香丸灌醒,痰壅口噤者,瓜蒂散吐之,或搐鼻亦可;熱甚者,大承氣湯、雙解散下之。
癆瘵
癆瘵(癆極曰瘵)先須辨陰陽,熱癆陽病,口乾,舌瘡,咽痛,涕唾稠黏,手足心煩疼,小便黃赤,大便燥結;虛癆陰病,唾痰白色,胃逆口惡,飲食難化,小便多,遺精白濁,大便溏泄。又有嗽痰,仰臥不得者,必陰陽兼病也。多因十五六歲,或二十前後,血氣未定之時,酒色虧損精血而成,全屬陰虛。
間有因外感、外瘧:久嗽而成者,多屬陽虛。熱癆咽瘡、失音者死;虛癆泄不止者死。
陰陽傳變最無常。
不問陰病陽病,日久皆能傳變,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,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,五臟復傳六腑而死,亦有始終只傳一經者,有專著心腎而不傳者,大要以脈為證驗。
白話文:
虛類
勞累過度並飲水後,突然昏厥,可用六君子湯,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、竹瀝、薑汁。內傷引起的痰火導致昏厥,脈象弦滑,可用二陳湯,再加入竹瀝;若兼有寒邪,加生附子;若兼有火熱,加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竹瀝;肥胖者,加人參、薑汁。各種昏厥症狀,例如癲癇、眼球震顫、幻覺,或腹脹、大小便不利、嘔吐、心痛,都是痰火、鬱氣所致。
總體而言,因縱欲傷身導致陰陽失調,熱厥多因醉酒飽食後房事過度,濕熱鬱積於脾胃,不能濡養四肢,陽氣獨盛,所以手足心發熱,可用補中益氣湯、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。寒厥多因縱欲損傷精氣,元陽大傷,不能滋養經絡,陰氣獨盛,所以手足冰冷,可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,或當歸四逆湯。一般氣虛引起的昏厥,可用四君子湯。
血虛引起的昏厥,可用四物湯。若兼有火熱,加知母、黃柏;若兼有虛寒,加附子。昏厥的寒熱症狀,往往是臟腑之間寒熱互移所致,例如腎臟的寒邪移至脾臟,則為寒厥;心臟的熱邪移至腎臟,則為熱厥,六經皆如此。總之,陽性症狀表現為煩渴、神志不清、發熱;陰性症狀表現為不渴、倦怠、畏寒,這與傷寒的陽厥、陰厥大體相同。但大多數雜病都是因縱欲、七情、痰火所致,外感者較少。
所以經書上說:陽氣衰弱在上則為寒厥;陰氣衰弱在下則為熱厥。陽氣極盛則似陰證,陰氣極盛則似陽證,雖然與傷寒的病機不同,但症狀變化卻很相似。
屍厥也是因下元虛損;
若遇到弔唁死人、探望病人,或進入廟宇、墳墓,突然感受外邪,臟腑氣機不相協調,氣機阻滯不通,經絡脈氣伏藏,神志不清,突然手足冰冷,面容青黑,牙關緊閉,昏迷倒地,或胡言亂語,絕對不能用風寒藥治療,應先用蘇合香丸灌服,待其清醒後,再用木香勻氣散、合平胃散調理。體質虛弱者,可用焰硝五錢、硫磺二錢研末,分三次服用,每次用陳酒一杯,煎煮焰硝至起泡,倒入酒中蓋好,溫服;服藥後如步行五里路程,再服用一次。
如果沒有上述藥物,可用古參附湯,加入薑汁,用酒煎服;同時在百會穴施灸,用艾條灸至如綠豆大小,共九壯,氣海穴灸一百壯,身體溫暖後就痊癒了。暴死者,用追魂湯灌服。蛔蟲引起的昏厥見於傷寒病,產後引起的昏厥見於產後。
遵循《內經》的原則,陰陽之氣不相接續就會導致昏厥。熱厥需補陰,寒厥需補陽。正如經書所說:滋養腎水以鎮壓陽熱;益養心火以消除陰寒。
吐瀉仍屬實證者,可按此法處理。
各種突然昏厥,若病因未明,先用蘇合香丸灌服使其清醒,痰濁壅塞、口不能開者,用瓜蒂散催吐,或用手指搐鼻亦可;若熱邪很盛,用大承氣湯、雙解散瀉下。
癆瘵
癆瘵(癆病嚴重者稱瘵),首先要辨別陰陽。熱癆屬陽證,症狀表現為口乾、舌瘡、咽喉痛、鼻涕唾液稠黏、手足心煩熱疼痛、小便黃赤、大便秘結;虛癆屬陰證,症狀表現為唾液痰液白色、胃氣逆亂、噁心、飲食難以消化、小便多、遺精白濁、大便溏瀉。如果咳嗽帶痰,仰臥不能,一定是陰陽兩虛。大多數發生在十五六歲或二十歲左右,血氣未定之時,因縱欲傷身而損傷精血所致,皆屬陰虛。
有些是因外感、瘧疾久咳而成的,多屬陽虛。熱癆伴有咽喉瘡瘍、失音者會死亡;虛癆伴有久瀉不止者會死亡。
陰陽的傳變最為無常。
無論陰證陽證,久病都會互相傳變,男子從腎臟傳至心、肺、肝、脾,女子從心臟傳至肺、肝、脾、腎,五臟又傳至六腑而死亡,也有始終只傳一經者,也有專攻心腎而不傳至他臟腑者,總之,要以脈象為診斷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