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70)
外集·卷四 (70)
1. 虛類
或兼濕熱或兼痰,有濕多者,有熱多者,有濕熱相半者,健步丸、四制蒼柏丸。痰火起於手足之內者,二陳湯加蒼朮、黃柏、白朮、黃芩、竹瀝、薑汁。
又恐食積(妨礙升降)陽明滯;
減味清燥湯。如食全少者,白朮膏。
五痿旺時病易安,隨各臟旺月調補則易。間有挾寒者,五積散合獨活寄生湯;挾風者,大秦艽湯、何首烏丸。
天產作陽戒厚味。
助火發熱故也。素不能淡薄者,搜風順氣丸。
厥(與麻木條參看)
厥證不獨手足隘,宗筋脾胃合為孽;
《內經·氣厥》篇:厥者,氣逆也。凡移寒移熱,或伏熱深而振慄,或虛寒甚而發躁,皆謂之厥,不但手足厥冷而已。宗筋,陰器也,厥陰所主。脾胃脈皆輔近宗筋,寒厥則陰縮而四肢冷;熱厥則津幹不榮四肢,溺赤,而手足熱。是六經之厥,皆統於肝與脾胃也。
太陽眴僕足難行,經曰:巨陽之厥,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,而僵仆倒地。
陽明腹滿癲狂發;
陽明之厥,則癲疾,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。
少陽耳聾脅肋痛,少陽之厥,則暴聾頰腫而熱,脅痛,胻不可以運。
太陰䐜脹作嘔泄;
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。
少陰心痛口舌乾,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。
厥陰莖縮膝腰折。
厥陰之厥,則小腹腫痛,腹脹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胻內熱。
又或咽腫咳不寧,腸癰項強衄吐血;
太陽厥逆,僵仆,嘔血,善衄。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。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。發腸癰不治,驚者死。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,衄,嘔血。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。手心主少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。手太陽厥逆,耳聾,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。
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痹,嗌腫,痓。若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
外感寒泣暑相兼,寒泣血發厥,脈沉微者,理中湯、四逆湯;暑耗氣發厥,脈虛者,白虎湯,或香薷散加羌活。夏月勞役犯房,以致陽氣煩擾,目盲耳閉,《內經》謂之煎厥,言熱氣煎逼,損腎與膀胱而成也。宜四君子湯,加遠志、防風、赤芍、麥門冬,陳皮。凡外感發熱者,宜解散藥中加薑汁。
內傷薄厥痰火挾;
內因喜怒傷氣傷志,氣逆而不下行,則血積於心胸,《內經》謂之薄厥,言陰陽相搏,氣血奔並而成。古法暴厥氣逆身冷者,蘇合香丸、八味順氣散。怒氣逆甚,嘔血鼽衄發厥者,四物湯去地黃,加赤茯苓、人參、桔梗、陳皮、麥門冬、檳榔,姜煎服,或六郁湯。氣實多怒,忽大叫發厥者,乃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而上衝,用香附五錢,川芎七錢,生甘草三錢,童便、薑汁煎服,又青黛、人中白、香附為丸服。稍愈,用導痰湯加黃連、香附、煎吞當歸龍薈丸。
白話文:
虛類
身體虛弱,可能兼夾濕熱或痰濁,濕盛、熱盛或濕熱並存者,可服用健步丸、四制蒼柏丸。若痰火由手足內生,可用二陳湯加蒼朮、黃柏、白朮、黃芩、竹瀝、薑汁。
擔心飲食積滯(阻礙氣機升降),導致陽明經脈阻塞,則服用減味清燥湯。如果食慾不振,可服用白朮膏。
五種痿證在旺盛時期,病情較易痊癒,應根據各臟腑旺盛月份調補,則更容易治癒。若兼夾寒邪,則用五積散合獨活寄生湯;若兼夾風邪,則用大秦艽湯、何首烏丸。
天生體質屬陽,應戒除肥甘厚味之物,以免助長火勢,導致發熱。若平素不喜清淡飲食者,可服用搜風順氣丸。
厥證(與麻木症狀參考)
厥證不只限於手足麻木,宗筋(指生殖器)、脾胃亦會共同致病。《內經·氣厥》篇中提到:「厥者,氣逆也。」凡是寒邪、熱邪移注,或伏熱深在而出現寒顫,或虛寒嚴重而躁動不安,都稱為厥證,不單指手足厥冷。宗筋屬厥陰經所主,脾胃經脈與宗筋相鄰近,寒厥則陰縮,四肢冰冷;熱厥則津液乾燥,四肢失榮,小便赤澀,手足發熱。六經厥證,都與肝臟和脾胃相關。
太陽經厥證:頭昏眼花,足部沉重難行,《內經》記載:「巨陽之厥,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,而僵仆倒地。」
陽明經厥證:腹部脹滿,精神錯亂發狂;陽明經厥證會出現癲癇發作,躁動不安想亂跑,呼喊不止,腹部脹滿無法平臥,面紅髮熱,胡言亂語,產生幻覺。
少陽經厥證:耳聾,脅肋疼痛;少陽經厥證則會突然耳聾,面頰紅腫發熱,脅肋疼痛,肢體無法活動。
太陰經厥證:腹脹、嘔吐、腹瀉;太陰經厥證則會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暢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,無法平躺。
少陰經厥證:心痛,口乾舌燥;少陰經厥證則會口乾舌燥,小便赤澀,腹部脹滿,心痛。
厥陰經厥證:陰莖縮小,膝關節及腰部屈曲疼痛;厥陰經厥證則會小腹腫痛,腹部脹滿,小便不通暢,喜歡臥床屈膝,陰莖縮小,會陰部紅腫發熱。
其他症狀:咽喉腫痛,咳嗽不止;腸癰(腹部膿腫),頸項強直,鼻出血,嘔吐血液;
太陽經厥逆:身體僵硬倒地,嘔血,容易鼻出血。少陽經厥逆:關節不利,腰部無法活動,頸部無法轉動。若發生腸癰不治,驚厥則會死亡。陽明經厥逆:喘咳,身體發熱,容易驚厥,鼻出血,嘔血。手太陰經厥逆:虛脹,咳嗽,容易嘔吐涎沫。手少陰經厥逆:心痛牽引至喉嚨,身體發熱,危及生命。手太陽經厥逆:耳聾,流淚,頸部無法轉動,腰部無法彎曲。
手陽明經和少陽經厥逆:會發生喉嚨阻塞,咽喉腫痛,抽搐。如果三陰經都厥逆,則前後肢體活動受限,手足冰冷,三日內會死亡。
外感寒邪、暑邪兼夾:寒邪導致出血而發厥,脈象沉微者,服用理中湯、四逆湯;暑邪耗傷正氣而發厥,脈象虛弱者,服用白虎湯,或香薷散加羌活。夏季勞作過度,或居住潮濕環境,導致陽氣煩擾,目盲耳閉,《內經》稱為煎厥,是指熱邪煎熬逼迫,損傷腎臟和膀胱所致。宜服用四君子湯,加遠志、防風、赤芍、麥門冬、陳皮。凡外感發熱者,宜在解表藥中加薑汁。
內傷導致的虛弱厥證,兼夾痰火:
內因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損傷心脾,氣機逆亂不能下行,則血液瘀積於胸中,《內經》稱為薄厥,是指陰陽失調,氣血衝逆所致。古方治療暴厥、氣逆、身冷者,用蘇合香丸、八味順氣散。若因怒氣逆盛,嘔血、鼻出血而發厥,則用四物湯去地黃,加赤茯苓、人參、桔梗、陳皮、麥門冬、檳榔,用薑汁煎服,或用六郁湯。若氣機壅滯,怒氣盛,突然大叫而發厥,則為痰濁閉阻於上,火邪由下而上衝,用香附五錢,川芎七錢,生甘草三錢,童便、薑汁煎服,再用青黛、人中白、香附製成丸劑服用。稍有好轉後,服用導痰湯加黃連、香附,並服用當歸龍薈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