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69)
外集·卷四 (69)
1. 虛類
亦有痰濕外邪初;
痰證自汗,頭眩嘔逆,宜川芎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水煎服。多汗身軟者,濕也。心主熱,脾主濕,濕熱相搏,如地之濕,蒸氣為云,霧為雨,各臟皆令有汗,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,宜調衛湯、玉屏風散;火炎上蒸,胃濕作汗者,涼膈散。胃熱者,二甘湯。是知自汗亦有實者,故外感初證,亦多自汗。
風證,桂枝湯加附子;寒證,古桂附湯;暑證,五苓散;風濕相搏,防己黃耆湯。凡自汗久用參、耆、附子不效,宜養心血。或汗乾仍熱者,必外感風,宜參蘇飲,病止住服。是反治也。
盜汗全是陰分弱,腎火脾濕心勞劬。
睡著出汗,醒則漸收,蓋睡則胃氣行於里而表虛,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。心火炎盛,以致肺失衛護者,當歸六黃湯;陰虛火動者,四物湯加知、柏,兼氣虛者,加參、耆、白朮;腎火動甚者,正氣湯;脾濕者,四制白朮散;肝熱者,用防風、龍膽草等分為末,米飲調服;心虛者,用人參、當歸各二錢半,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,以汁煎藥服;思慮過度,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,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,或青桑第二番葉帶露採,陰乾,火焙為末,米飲調服,或古芷莎散。通用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、牡蠣、麻黃根。
外用五倍子、白礬為末,津液調,封臍中,一宿即止。或用牡蠣、麥面、麻黃根、藁本、糯米、防風、白芷等分為末,周身撲之。
痿諸痿不痛火克肺,經曰:諸痿皆生於肺熱。肺熱葉焦脾弱,著足痿躄,色白毛枯,曰皮痿。五臟受之發為諸痿,悲哀失志,上發喘而下溲血,乃心熱下虛也,曰脈痿,則膝脛筋脈縱緩,而不能任用於地。思色無窮,或入房太甚,口苦,白淫,乃肝熱膽津滲也,曰筋痿,則筋脈乾急蜷攣。
居處卑濕,肉蠕動而口渴,乃脾熱胃燥也,曰肉痿,則肌肉麻痹不仁。有所勞行,大熱而渴,則陽氣內伐,熱舍於腎,水不勝火,骨髓空虛,色黑齒槁,名曰骨痿,則腰膝與脊不舉。骨痿不能起於床者,死。
肺傷木旺肢體廢;
肺被火傷,則木寡畏而侮土,則脾亦為之傷矣。肺傷則不能管攝一身;脾傷則不能運用四肢而痿廢矣。五痿總屬陽明,陽明者,宗筋之會也。陽明實,則宗筋潤而機關利矣。
瀉南補北是大經,瀉南,則肺金清而東方不旺,脾不傷而宗筋潤矣;補北,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,肺不焦而榮衛通矣。清燥湯、虎潛丸、腎氣丸,調和金水二臟,治痿之大經也。
慎勿滾同風痹治。
痹乃風寒濕合腳氣寒濕而成。緩風邪深,手足肢體緩弱而痛,是知痛則為風為實,不痛為痿為虛。
風因外感宜發散,痿屬內傷補血氣;
血虛者,四物湯合生脈散,加蒼朮、黃柏、牛膝,下補陰丸,氣虛者,四君子湯加蒼朮、黃柏、黃芩,下鹿茸四斤丸加五味子,或五獸三匱丹。又有瘀血妨礙者,四物湯加參、朮、黃柏、紅花。
白話文:
虛類
有些情況是痰濕外邪初期引起的。
痰證伴有自汗、頭暈、嘔吐,可用川芎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水煎服。多汗且身體乏力,是濕邪。心主熱,脾主濕,濕熱交困,就像地上的濕氣,蒸騰成雲,凝結成雨,各個臟腑都會出汗,但心與脾胃是濕熱的主要侵犯部位,可用調衛湯、玉屏風散;火熱上升,胃濕而汗出,用涼膈散;胃熱,用二甘湯。由此可知,自汗也有實證,所以外感初期,也常伴有自汗。
風證,用桂枝湯加附子;寒證,用桂枝附子湯;暑證,用五苓散;風濕交侵,用防己黃耆湯。凡是自汗久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無效的,應養護心血。或者汗止但仍感發熱,一定是外感風邪,應用參蘇飲,病癒後停藥。這是反治法。
盜汗都是陰虛所致,腎火、脾濕、心勞過度都會引起。
睡著時出汗,醒來後逐漸停止,這是因為睡著時胃氣運行於內,而表虛,醒來後氣散於表,汗便止住了。心火熾盛,導致肺氣失於護衛,用當歸六黃湯;陰虛火旺,用四物湯加知母、柏子仁,兼有氣虛者,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;腎火過盛,用六味地黃丸;脾濕,用四神丸;肝熱,用防風、龍膽草等量研末,米湯送服;心虛,用人參、當歸各二錢半,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,用此湯煎藥服用;思慮過度,導致單獨心區出汗,用艾葉湯調服茯苓末一錢,或用青桑樹第二年生的葉子帶露採摘,陰乾,炒為末,米湯送服,或用古芷莎散。普遍使用的方劑是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、牡蠣、麻黃根。
外用五倍子、白礬研末,唾液調勻,敷貼於肚臍,一夜即可止汗。或用牡蠣、麥麵、麻黃根、藁本、糯米、防風、白芷等量研末,全身外敷。
各種痿證都不痛,是熱邪傷肺,經書上說:各種痿證都源於肺熱。肺熱傷及脾胃,導致足痿,面色蒼白,毛髮枯萎,稱為皮痿。五臟受損都可導致痿證,悲傷憂愁,精神萎靡,上喘下血,這是心熱下虛,稱為脈痿,表現為膝脛筋脈鬆弛,不能正常活動。房事過度,口苦,白帶增多,這是肝熱膽汁外洩,稱為筋痿,表現為筋脈乾枯攣縮。
居住潮濕環境,肌肉蠕動,口渴,這是脾熱胃燥,稱為肉痿,表現為肌肉麻痺無知覺。勞累之後,發熱口渴,這是陽氣內傷,熱邪滯留於腎,水不制火,骨髓空虛,面色黑,牙齒枯槁,稱為骨痿,表現為腰膝及脊柱不能活動。骨痿不能起床者,危及生命。
肺氣受損,木氣過盛,肢體廢棄;
肺受熱邪損傷,則木氣過盛而克伐土氣,脾氣也會因此受損。肺傷則不能統攝全身;脾傷則不能調暢四肢而導致痿廢。各種痿證都屬陽明經,陽明經是宗筋會聚之處。陽明經實,則宗筋滋潤,關節靈活。
瀉南補北是治療痿證的大法,瀉南,則肺金清肅,東方木氣不亢盛,脾不受損,宗筋滋潤;補北,則心火下降,西方金氣不虛,肺氣不焦,營衛通暢。清燥湯、虎潛丸、腎氣丸,調和金水二臟,是治療痿證的大法。
切勿與風痺混淆治療。
痺證是風寒濕邪結合,或腳氣寒濕所致。風邪緩慢深入,手足肢體酸軟疼痛,由此可知,疼痛是風邪,屬實證;不痛是痿證,屬虛證。
風邪由外感引起,宜用發散之法;痿證屬內傷,應補益氣血;
血虛者,用四物湯合生脈散,加蒼朮、黃柏、牛膝,服用下元補陰丸;氣虛者,用四君子湯加蒼朮、黃柏、黃芩,服用鹿茸四斤丸加五味子,或五獸三匱丹。還有瘀血阻滯者,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柏、紅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