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7)
內集·卷一 (7)
1. 經穴起止
少府,手小指本節後直勞宮陷中。針入三分,灸五壯。主嗌中有氣如瘜肉狀,掌熱,肘腋手攣急,胸痛煩滿,恐悸畏人及陰痛陰癢,遺尿。
少衝,手小指端內側,去爪甲如韭葉。針入一分,灸一壯。主舌痛,口熱,咽酸,掌熱,心痛,痰氣煩悶,悲恐善驚,手掌肘腋蜷痛,身熱如火,驚癇沫出。
手太陽穴一十九,少澤前谷後谿首,腕骨陽谷養老繩,支正小海肩真偶,臑俞天宗連秉風,曲垣肩外肩中走,天窗天容上顴髎,聽宮耳前珠旁取。
手太陽小腸經,左右三十八穴。未時自少衝交與小指少澤,循肘上行至面聽宮穴止。
少澤,手小指端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針入一分,灸一壯。主頭痛,目翳遮睛,口熱口乾,舌強喉痹,唾如膠,寒瘧汗不出,瘛瘲,咳嗽,小指不用。
前谷,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針入一分,灸三壯,主目眥爛,淚出目翳,鼻塞耳鳴,咽腫,頸項痛,臂痛臟攣,熱病汗不出,痎瘧,咳嗽,衄血,小便赤。
後谿,小指外側本節橫紋尖盡處,握掌取之。針一分,灸一壯。主喘息,身熱惡寒,胸滿,癲疾。余同前谷。
腕骨,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,握掌向內取之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主頭痛,脅腋痛,肩、臂、腕急痛如脫,五指不可屈伸,乍寒乍熱,瘧,狂言,驚風,瘛瘲。余同上二穴。
陽谷,手腕外側兌骨下陷中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主目眩,上下齒痛,妄笑妄言,腹滿,痔痛,陰痿。余同腕骨。
養老,腕骨後一寸陷中。灸三壯。主手攣肩痛,目昏。
支正,腕骨後五寸。灸三壯,針三分。主頭痛目眩,頸腫項痛,風虛驚恐狂言,身熱消渴善食,腰脛酸。
小海,肘內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陷中,屈肘取之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主頭痛項強,齲齒,齦腫,癇證吐舌,瘛瘲,癲狂,肘腋腫,瘍腫,小腹痛,寒瘧、風瘧。
肩貞,肩髃後兩骨罅間。針入一寸八分,禁灸。主頷痛項強,耳鳴耳聾,肩手臂風痹不舉。
臑俞,肩髎後大骨下、胛上廉陷中,舉臂取之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主寒熱,肩腫引胛中痛,臂酸無力。
天宗,秉風后大骨下陷中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肩重臂痛,肘後廉痛,頰頷痛。
秉風,天宗前小髃後,舉臂有空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肩痛不舉。
曲垣,肩中央曲胛陷中,按之應手痛。灸十壯。主周痹,肩胛拘急疼悶。
肩外俞,胛上廉去大杼旁三寸。灸三壯。主肩胛痛至肘引項急,寒熱。
肩中俞,脾內廉去大杼旁二寸陷中。灸三壯。主目昏,咳嗽唾血,上氣寒熱。
天窗,完骨下、髮際上、頸上大筋處動脈陷中。針六分,灸三壯。主耳痛、耳鳴聾,頰腫咽痛,暴喑,肩痛引項。
白話文:
經穴起止
少府穴位於手小指本節(指節)後方,勞宮穴的陷窩中央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咽喉中有如瘜肉般阻塞感,手掌發熱,肘部、腋窩、手部攣急疼痛,胸痛煩悶,驚恐畏懼他人以及陰部疼痛、搔癢,遺尿。
少衝穴位於手小指尖端內側,距指甲邊緣約一韭葉寬度。針刺深度一分,艾灸一壯。主治舌頭疼痛,口乾舌燥,咽喉酸痛,手掌發熱,心痛,痰氣導致的煩悶,悲傷恐懼容易驚嚇,手掌、肘部、腋窩蜷縮疼痛,全身發熱如火,驚癇症伴隨口吐白沫。
手太陽小腸經共有19個穴位,依序為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、陽谷、養老、支正、小海、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、天窗、天容、顴髎、聽宮。
手太陽小腸經,左右各38穴。未時(下午一點到三點)由少衝穴開始,經由小指少澤穴,沿著手臂向上行至面部的聽宮穴為止。
少澤穴位於手小指尖端外側,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度。針刺深度一分,艾灸一壯。主治頭痛,眼睛混濁視物不清,口乾舌燥,舌頭僵硬,喉嚨阻塞,唾液黏稠如膠,寒熱瘧疾不發汗,瘛瘲症(一種抽搐病症),咳嗽,小指不靈活。
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(指節)前方陷窩中央。針刺深度一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眼角潰爛,流淚,眼睛混濁,鼻塞,耳鳴,咽喉腫痛,頸項疼痛,手臂疼痛攣縮,熱病不發汗,痎瘧(一種瘧疾),咳嗽,鼻出血,小便赤紅。
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(指節)橫紋末端,握拳時取穴。針刺深度一分,艾灸一壯。主治喘息,發熱惡寒,胸悶,癲癇。其他症狀與前谷穴相同。
腕骨穴位於手掌後外側高骨下方陷窩中央,握拳向內取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頭痛,脅肋腋下疼痛,肩、臂、腕部劇烈疼痛如脫臼,五指不能屈伸,時冷時熱,瘧疾,狂言妄語,驚風,瘛瘲症。其他症狀與前兩個穴位相同。
陽谷穴位於手腕外側,兌骨(尺骨莖突)下方陷窩中央。針刺深度二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頭暈目眩,上下牙齒疼痛,妄笑妄言,腹部脹滿,痔瘡疼痛,陽痿。其他症狀與腕骨穴相同。
養老穴位於腕骨穴後方一寸的陷窩中央。艾灸三壯。主治手部攣縮,肩部疼痛,眼睛昏花。
支正穴位於腕骨穴後方五寸。艾灸三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主治頭痛目眩,頸部腫脹疼痛,風虛導致的驚恐狂言,發熱口渴喜食,腰脛酸痛。
小海穴位於肘關節內側大骨(尺骨鷹嘴)外側,距肘關節端五分,屈肘取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頭痛項強,齲齒,牙齦腫痛,癇症伴隨吐舌,瘛瘲症,癲狂,肘部腋下腫痛,瘡瘍腫痛,小腹疼痛,寒瘧、風瘧。
肩貞穴位於肩髃穴(肩膀最高點)後方兩骨之間的縫隙。針刺深度一寸八分,禁灸。主治頷部疼痛項強,耳鳴耳聾,肩臂部風濕痺痛致使抬舉困難。
臑俞穴位於肩髎穴(肩膀外側的穴位)後方大骨下方,肩胛骨上緣陷窩中央,舉臂取穴。針刺深度八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寒熱,肩部腫痛牽涉到胛骨,手臂酸軟無力。
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陷窩中央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肩部沉重,手臂疼痛,肘關節後方疼痛,頰部頷部疼痛。
秉風穴位於天宗穴前方,小肩峰後方,舉臂時可找到空隙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肩部疼痛不能抬舉。
曲垣穴位於肩胛骨中央彎曲處陷窩中央,按壓時會有疼痛感。艾灸十壯。主治周身痺痛,肩胛骨拘急疼痛。
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,距大杼穴(背部穴位)旁三寸。艾灸三壯。主治肩胛骨疼痛向肘部放射,並伴隨項部僵硬,寒熱。
肩中俞穴位於脾內廉(胸部穴位)距大杼穴旁二寸陷窩中央。艾灸三壯。主治眼睛昏花,咳嗽吐血,上氣(呼吸困難),寒熱。
天窗穴位於完骨(枕骨下突起)下方,髮際上方,頸部上方大筋處動脈搏動的陷窩中央。針刺深度六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耳痛,耳鳴耳聾,頰部腫痛咽喉痛,突然失聲,肩部疼痛牽涉到項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