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)
外集·卷三 (8)
1. 傳陽變陰
陰證微甚,分於便閉便通;
三陰經血分自受寒,謂之陰證,有微甚不同。微者,寒邪自背俞漸入少陰,故表郁亦能發熱,但終不如陽證熱甚,亦或頭疼,但肢厥脈沉為異。古法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、附子細辛湯,近用辛黃三白湯。微而腹痛,手足清冷,便閉者,桂枝加芍藥湯、甘草乾薑湯、理中丸。
有表復有里者,人參三白湯,或附子細辛湯加大黃。甚者,不自表分漸入,或上從鼻入,或下從足入,卒中陰經。初起無頭疼身熱,但惡寒厥冷,或胸腹滿痛,嘔利,間有熱者,虛陽之氣外浮耳。太陰腹痛自利,附子理中湯;痛甚,理中合小建中湯;溺澀,理中合五苓散。少陰口和背惡寒,身痛虛渴,或發熱脈沉下利者,名夾陰傷寒,附子湯。
白話文:
陰證的輕重與辨證論治
陰證的輕重,可分為便閉和便通兩種情況。
三陰經的血氣受寒邪侵襲,稱為陰證,其輕重程度有所不同。
輕微的陰證: 寒邪從背俞穴漸漸侵入少陰經,因此表面會鬱滯,也能發熱,但終究不如陽證的熱度強烈。患者可能頭疼,但四肢厥冷,脈象沉細,這是與陽證的不同之處。古方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、附子細辛湯,現代則常使用辛黃三白湯。如果患者伴有腹部疼痛、手足清冷、便閉等症狀,則可使用桂枝加芍藥湯、甘草乾薑湯、理中丸。
若表證與里證同時出現, 則可使用人參三白湯,或者在附子細辛湯中加用大黃。
嚴重的陰證: 寒邪不從表面逐漸侵入,而是直接從鼻子或腳底進入,迅速侵犯陰經。初期患者可能沒有頭痛、發熱,但會感到惡寒、厥冷,或胸腹脹痛、嘔吐、腹瀉,偶爾也可能發熱,這其實是虛陽之氣外浮所致。太陰經的患者,腹部疼痛伴隨腹瀉,可使用附子理中湯;疼痛劇烈者,則可將理中湯與小建中湯合用;若小便澀滯,則可將理中湯與五苓散合用。少陰經的患者,則表現為口渴、背部惡寒、身體疼痛、口渴,或發熱、脈象沉細、腹瀉等症狀,稱為夾陰傷寒,可使用附子湯。
少陰下利清穀,或咽痛脈微者,四逆湯;利不止脈欲絕者,白通湯;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厥陰下利小腹痛,或消渴吐蛔者,當歸四逆湯。凡陰證唇青舌黑,或白苔,或卷強者,用生薑頻擦唇口,擦後黑轉為紅乃吉。
陰證常變,察其有力無力。
厥冷吐利,不渴靜蜷,此陰證之常也。若發熱面赤,煩躁飲冷,脈大,掀衣去被,此陰證之變也。若認作陽證,投涼必死。須察脈有力、無力,如重按無力,或全無者,便是伏陰,急與五積散,通解表裡之寒,甚加薑、附。如果有力,乃陽證似陰也,不可不辨。陰證無脈者,姜酒半盞服之,或吞四順丸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少陰經的症狀,像是拉肚子排出清澈的穀物,或者咽喉疼痛,脈搏微弱,就應該服用四逆湯。如果拉肚子不止,脈搏快要停止,就應該服用白通湯。如果沒有脈搏,就應該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如果出現厥陰經的症狀,像是拉肚子伴隨小腹疼痛,或者口渴、吐蛔蟲,就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。
所有陰證患者,嘴唇發青、舌頭發黑,或者舌苔發白、舌頭捲曲僵硬,都應該用生薑頻繁地擦拭嘴唇和嘴巴,如果擦拭後黑色轉為紅色,就預示著吉利。
陰證常常會變化,要仔細觀察患者是否有力氣。
厥冷、吐瀉、不渴、靜靜蜷縮,這些都是陰證常見的表現。如果患者出現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煩躁不安、喜歡喝冷飲、脈搏有力、掀開衣服脫掉被子,這些都是陰證的變化。如果誤認為陽證,服用寒涼藥物,就會導致死亡。必須仔細觀察脈搏是否有力,如果重按脈搏無力,甚至完全沒有脈搏,那就是伏藏的陰證,應該立即服用五積散,通解表裡寒邪,嚴重者可以加重生薑和附子。如果有力,那就是陽證假裝成陰證,不可不分清楚。陰證沒有脈搏的患者,可以喝半盞薑酒,或者吞服四順丸。
又病人有痛處。當知痛甚者脈必伏。如無痛證用此法,脈不來者死。如原無正脈,須覆手取之,乃陰陽錯亂也,宜和合陰陽。
陰厥不熱便厥,而下利悽清;
陰厥者,未厥前無頭疼,無身熱,吐利不渴蜷靜等證。乃陰邪獨勝而然。手足盡冷,乃厥陰所主,陰陽之氣不相接逆而然,非比傳經四逆之漸冷也。太陰厥,手足指頭微冷者,理中湯;少陰厥,脛寒足冷,甚則手至臂、足至膝者,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;厥陰厥,一身盡冷者,當歸四逆湯。厥逆煩躁者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有疼痛,就知道疼痛厲害的人脉象一定沉伏。如果病人沒有疼痛卻用這個方法,脉象摸不到就代表病人會死。如果原本没有正常的脉象,就需要反过来摸脉,这是因为阴阳错乱了,需要调和阴阳。
陰寒厥逆不发热就昏厥,並且腹泻稀薄清澈;
陰寒厥逆的人,在昏厥之前没有头痛、没有发热、没有呕吐腹泻口渴,而是蜷缩安静等症状。这是因为阴邪独盛造成的。手脚冰冷是因为厥阴所主,阴阳之气不通,彼此相逆所致,这和经脉传导的四逆导致的逐渐变冷不同。太阴厥逆,手脚指头微冷的,用理中汤;少阴厥逆,小腿寒凉脚冷,严重的话手冷到手臂、脚冷到膝盖的,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;厥阴厥逆,全身冰冷的,用当归四逆汤。如果厥逆烦躁不安的,就无法治疗。
《百問》云:冷厥初得病,四肢逆冷,脈沉細,臥多攣足,或惡寒指甲青色,或自引衣覆身,或下利清穀,或清便自調,小便數,外證惺惺,此冷厥也,四逆湯、三味參萸湯選用。凡病熱多厥少者易愈,厥多熱少者難已。又有血厥,四物湯;氣厥,四君子湯;暑厥,白虎湯;水厥,心下怔忡,茯苓桂甘湯;屍厥即中惡,冒犯不正之氣而然,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,或追魂湯。蛔證見前。
白話文:
《百問》中記載:冷厥初期發病,四肢冰冷,脈搏沉細,臥床時常蜷縮雙腳,或者怕冷、指甲青色,或者自己拉著衣物蓋住身體,或者腹瀉清稀的穀物,或者大便清稀但能自行調節,小便次數頻繁,外在表現看起來精神恍惚,這就是冷厥。可以用四逆湯或三味參萸湯治療。一般來說,病情中熱症狀多,厥症狀少的容易治癒,反之則難以治癒。
此外,還有血厥,可服用四物湯;氣厥,可服用四君子湯;暑厥,可服用白虎湯;水厥,心下感到心悸不安,可服用茯苓桂甘湯;屍厥,也就是中惡,是因為受到邪氣侵犯而導致,可服用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,或者追魂湯。蛔證的治療方法在前面已經提過了。
陽厥微厥便熱,而下利黃赤。
陽厥者,未厥前有頭疼,有身熱,潮汗閉澀,滿渴狂譫證具。陽邪深入,陷伏於內,而後發厥,微厥半日間,卻又發熱,熱氣下行,則腹痛下利後重,稠黏黃赤,必見膿血。若不便血,熱氣上行,則必喉痹。又熱厥傳經七日不退者,其後必便膿血。若陰厥腹痛,下利清白不渴,以辨之尤的。詳前熱厥。
暈厥挾痰與伏火,暈者,昏暈。傷寒乃熱結胸滿,痰盛口閉,不省人事,先用絹帕裹指,牙齦上頻頻擦之,候牙寬,卻用大承氣下之。
臟厥發躁無休息。
發熱七八日,脈微,膚冷而躁,或吐或瀉,無時暫安者,此乃厥陰真臟氣盡,故曰臟厥。仲景無治法,四逆湯冷飲救之。又少陰厥而吐利發躁者,亦不治,三味參萸湯救之。
白話文:
陽氣虛衰,出現輕微厥逆,伴隨大便乾燥發熱,並有腹瀉,排泄物呈現黃色或赤色。
陽氣虛衰前,可能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出汗但汗液黏膩不暢、口渴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陽氣虛衰深入體內後,就會出現厥逆,輕微的厥逆可能持續半日,隨後又會發熱,熱氣下行導致腹痛、腹瀉,排泄物稠厚黏稠,呈黃色或赤色,甚至會出現膿血。如果沒有出現便血,熱氣上行就會導致喉嚨疼痛。若發熱持續七日不退,之後也會出現便膿血。如果出現陰氣虛衰導致的腹痛、腹瀉,排泄物清稀,並且不口渴,則可以藉此區分。詳細內容請參考前面關於熱厥的描述。
昏厥伴隨痰濕或內熱,昏厥指的是神志不清、昏昏沉沉。傷寒導致熱氣鬱結於胸腔,痰濕積聚,口舌閉塞,失去知覺,可以用絹帕裹住手指,在牙齦上反复摩擦,待牙齒鬆動後,再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臟氣虛衰導致煩躁不安,無法安睡。
發熱持續七日左右,脈搏微弱,皮膚冰冷,但感到煩躁,可能伴隨嘔吐或腹瀉,無法安穩休息,這說明厥陰之氣衰竭,稱為臟氣虛衰。張仲景沒有記載治療方法,可以用四逆湯加冷飲救治。如果少陰之氣虛衰,伴隨嘔吐、腹瀉、煩躁,也無法治療,可以用三味參萸湯救治。
陰毒冷汗甲青而六脈沉細,身痛若硬;
三陰病深,必變為陰毒。有初證遽然而成者,有誤服寒藥,或吐下後變而成者,蓋以房勞損腎,生冷傷脾,內已伏陰,外又感寒致之,內外皆陰,陽氣暴絕故耳,外證比常陰證,厥冷吐利,不渴靜蜷,甚則咽痛鄭聲,加以頭痛頭汗,眼睛內痛,不欲見光,面唇指甲青黑,手背冷汗,心下結硬,臍腹築痛,身如鞭撲,外腎冰冷。
或便膿血,診其脈,附骨取之則有,按之則無,宜甘草湯、正陽散,或玄武湯加人參選用,陽氣復而大汗解矣。陽氣乍復,或生煩躁者,返陰丹、復陽丹、金液丹,不可涼藥,並加生薑,良薑要藥也。外借火氣,但不可太近。叔和詩云:陰毒傷寒身體重,背強眼痛不堪任;小腹痛急口青黑,毒氣衝心轉不禁;四肢厥冷惟思吐,下利咽疼脈細沉;若能速灸臍輪下,六日看過見喜深。蔥熨法見結胸。
白話文:
陰毒症狀表現為冷汗色青,脈搏沈細且身體僵硬疼痛。三陰病如果深入,必定會轉化為陰毒。這種情況可能是因房勞導致腎虛,或是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虛,使得陰邪內伏,再受寒邪侵襲而產生。整體來說,這是一種內外皆陰、陽氣突然衰竭的情況。相較於一般的陰證,這種情況的特徵是四肢厥冷、嘔吐、不渴、蜷縮、甚至出現咽喉疼痛、語音含糊不清、頭痛、頭部出汗、眼睛疼痛、不願見光、面色及指甲呈青黑色、手背冷汗、心下結硬、腹部疼痛、全身感覺如同被鞭打、外生殖器冰冷。
可能會有便血的現象,診察脈象時,如果在骨頭附近可以摸到脈搏,但按壓時卻無法感受到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甘草湯、正陽散或玄武湯加入人參來治療,當陽氣恢復後,就會開始發汗。如果陽氣剛剛恢復就出現煩躁的情況,可以使用返陰丹、復陽丹、金液丹等藥物,但不要使用涼藥,同時可加入生薑,生薑是關鍵的藥物。治療時可以藉助火氣,但不能太接近。叔和詩中描述了陰毒傷寒的症狀,包括身體沈重、背部強硬、眼睛疼痛難耐、小腹劇痛、口脣及指甲呈青黑色、毒氣衝擊心臟、四肢冰冷只想嘔吐、下痢及咽喉疼痛、脈搏細沈。如果能夠迅速灸治肚臍下部,六天後病情就能有所改善。蔥熨法適用於結胸的治療。
以手足和為吉,如手足指冷,甲下肉黑者死。
陽毒無汗眼紅而遍身斑紋,胸緊若石。
三陽病深,必變為陽毒。有初病遽然而成者,有經吐下變而成者,多因酒面金石僭燥,腸胃極熱所致。又或證屬陽明,誤投溫藥,助熱為邪,內外皆陽,陰氣暴絕故耳。外證比常陽證,潮汗閉澀,滿渴狂譫,甚則發斑喘急,加以吐血咽腫,兩眼如火,六脈洪大促數,宜黑奴丸、白虎湯、三黃湯、生地芩連湯、陽毒升麻湯。咽痛及赤斑者,青黛一物,每用二錢,井水調服,或活龍散尤妙,陰氣復而大汗解矣。
白話文:
手腳協調才吉利,如果手腳冰冷,指甲下方肉呈黑色,就代表生命垂危。
陽毒發作會導致無汗、眼睛發紅、全身長斑點,胸部緊繃如石頭。
三陽病症發展嚴重,必定會演變成陽毒。有的患者初次發病就迅速惡化,有的則是經過嘔吐和瀉下之後才轉變成陽毒。這些情況多半是因飲酒、食金石、過度燥熱,導致腸胃積熱所引起。也可能是原本屬於陽明證,卻誤服溫性藥物,助長熱邪,導致內外皆陽,陰氣驟然耗竭而致。陽毒的外部症狀比一般的陽證更為嚴重,會有潮汗、閉澀、口渴、神志不清、甚至出現斑點、呼吸急促等現象,嚴重者會吐血、咽喉腫痛、雙眼充血、脈象洪大而快速。這時需要服用黑奴丸、白虎湯、三黃湯、生地芩連湯、陽毒升麻湯等藥物治療。如果咽喉疼痛並伴有紅色斑點,可用青黛二錢,用井水調服,或者服用活龍散效果更好,這樣可以恢復陰氣,並引發大汗,使病情得以緩解。
外用冷水蘸紙搭胸,熱又易之。詩云:陽毒健亂四肢煩,面赤生花生點斑;狂言妄語如神鬼,下利黃赤病不安;汗出遍身應大瘥,魚口開張命欲翻;有藥不辜但與服,能過七日漸能安。又陰陽二毒伏逆,變為結胸,有自利者,有大便閉用藥而不得利者,宜結胸條灸臍法以利之。陽毒內服活龍散,陰毒內服破結丹。
庶幾陰毒得泄則陽氣復,陽毒得泄則陰氣復,陰陽升降,榮衛流汗,自然大汗而解矣。若心下已結,延至五日間,斷不可活。
陽盛拒陰,大熱證也,脈數而身反盡寒;
白話文:
用冷水浸濕紙張貼在胸口,發熱就換掉。古詩說:陽毒旺盛,四肢煩躁,面頰發紅,長出疹子;胡言亂語像鬼神,腹瀉黃色,身體不安;全身出汗,病情應該好轉,嘴唇開裂,性命垂危;有藥就不要拒絕,趕緊服用,能熬過七天,病情就會慢慢好轉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陰陽兩種毒氣互相阻礙,變成結胸,有的會腹瀉,有的會便秘,用藥也不見效,可以用結胸條灸臍的方法來幫助排泄。陽毒內服活龍散,陰毒內服破結丹。
希望陰毒能排泄出去,陽氣就能恢復,陽毒能排泄出去,陰氣就能恢復,陰陽升降,氣血流通,自然會大量出汗,病就好了。如果心下已經結塊,延續到五天,就無法救活了。
陽氣過盛,陰氣受阻,就是大熱證,脈搏很快,但身體反而很冷;
陰盛拒陽,大虛證也,身熱而脈不鼓擊。
此言陰陽隔絕,必死之證,不特極與毒而已。病人身寒厥冷,其脈滑數,按之鼓擊於指下者,非真寒也,此名陽盛拒陰,宜三黃巨勝湯。身熱脈數,按之不擊,或身冷而欲坐井中,欲漱水而不入口者,非真熱也,此名陰盛拒陽,宜霹靂散。
取證而不取脈,可汗可下;
脈浮可下,以熱入腑而不大便。借使大便不難,其敢下之乎?脈沉可汗,以熱在表故也,故用溫藥微汗。借使身不發熱,其敢汗之乎?
憑脈而不憑證,似陽似陰。
白話文:
陰氣過盛,阻擋陽氣,這是極度虛弱的病症,病人雖然發熱,但脈搏卻很微弱。
這種情況代表著陰陽隔絕,是必死的徵兆,不只是非常嚴重,而且還帶有毒性。如果病人身體冰冷發寒,脈搏滑數,按下去能感受到脈搏跳動,這就不是真正的寒症,這叫做陽氣過盛,阻擋陰氣,應該服用三黃巨勝湯。如果病人發熱,脈搏快速,按下去卻沒有脈搏跳動的感覺,或者身體發冷,想要坐在井裡,想要漱口卻吞不下水,這就不是真正的熱症,這叫做陰氣過盛,阻擋陽氣,應該服用霹靂散。
只憑藉症狀而不看脈象,可以發汗也可以瀉下;
脈搏浮則可以瀉下,因為熱氣進入內臟,導致排便困難。如果排便不困難,怎麼敢瀉下呢?脈搏沉則可以發汗,因為熱氣還在表層,所以可以用溫和的藥物微微發汗。如果身體沒有發熱,怎麼敢發汗呢?
只憑藉脈象而不看症狀,就會把陽證誤判成陰證,或者把陰證誤判成陽證。
常法:清高貴客,脈證兩憑;勞苦粗人,多憑外證。又有信一二分證者,又有信一二分脈者,須要臨時參酌。傷寒陽證似陰,陰證似陽,全憑脈斷。
太陽證,裡虛而脈沉,補中宜發;
太陽證,發熱頭疼,脈宜浮而反沉者,裡虛氣衰也。急宜救里,使正氣內強,逼邪自出,四逆湯中用薑、附補中兼發散也。假如里不寒則脈必浮,乃麻黃常證耳。
少陰證,表鬱而反熱,發中宜補。
少陰證,當脈沉,無頭疼,無發熱,今反發熱者,寒邪在表,鬱閉為熱耳。然終無大熱,或下利手足冷為異耳。用麻黃以發表間之熱,熟附以溫少陰之經,加細辛為汗劑之重者,去細辛加甘草為汗劑之輕者。若使寒邪入里,則外必無熱,是四逆證也。噫!太陽、少陰脈沉發熱同,而受病與藥別也,微哉!他如少陰心煩不得眠,或咽瘡聲不出,或咳而嘔渴,或口燥咽乾,腹脹不大便,數證皆熱也,豈可概以溫藥治之耶?
白話文:
常法:
一般來說,清高貴客,診斷要憑脈象和症狀兩方面;勞苦粗人,則多憑藉外在表現的症狀。還有些病人,他們比較信賴脈象,有些則比較信賴症狀,這時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參酌。
至於傷寒,陽證表現得像陰證,陰證表現得像陽證,就必須全憑脈象來判斷。
太陽證:
太陽證,如果病人內虛而脈象沉伏,補中就要兼顧發散。
太陽證,病人發熱頭痛,但脈象應該浮而反倒沉伏,這是內虛氣衰的表現。這時要緊急救治內虛,使正氣內強,逼迫邪氣自行排出。所以四逆湯中用生薑、附子,既補中又兼顧發散。如果病人內裡不寒,那麼脈象一定會浮,這才是麻黃常規的症狀。
少陰證:
少陰證,表邪鬱積而反發熱,治病就要補益內虛。
少陰證,應該脈象沉伏,沒有頭痛,沒有發熱,但現在反倒發熱,這是寒邪在表,鬱積而化熱。但是,寒邪始終沒有深入內裡,所以不會有很高的熱度,或者可能伴有腹瀉、手足冰冷等症狀。可以用麻黃來發散表邪間的熱,用熟附子來溫暖少陰經,加細辛作為重劑以促進汗出,去掉細辛加甘草作為輕劑以促進汗出。如果寒邪入侵內裡,那麼外在一定不會發熱,這就是四逆證。
哎,太陽證和少陰證,脈象沉伏伴發熱症狀相同,但是感受病邪和用藥卻不同,真是微妙啊!其他像少陰證的心煩失眠,或者咽喉腫痛發不出聲音,或者咳嗽伴有嘔吐口渴,或者口乾咽燥,或者腹脹便秘,這些症狀都是熱證,怎麼能一概用溫熱藥來治療呢?
脈伏而必有邪汗當攻,尚非真氣之脫亡;
一手無脈,謂之單伏;兩手無脈;謂之雙伏。雜病得之則危。傷寒表證脈伏,因寒邪鬱閉其脈,冬月麻黃,三時羌活沖和湯以汗之,不可誤為陽得陰脈。如里證脈伏,因熱邪陷結而不流通,宜和解,俟病稍減而脈至,乃敢審證輕重下之。
脈無而將欲正汗勿攻,譬如久旱之甘雨。
傷寒病六七日來,別無刑剋證,忽昏昧不省,脈靜或無,此欲作正汗,如久旱將雨之吉兆。喘促無脈者,加味生脈散;中暑脈無者,白虎加參湯;陰躁無脈者,回陽返本湯;下利脈不至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沉伏,且伴有汗出,就要積極治療,這還不是真氣耗竭的徵兆。單手脈象沉伏,稱為單伏;雙手脈象沉伏,稱為雙伏。各種雜病出現這種脈象都很危險。傷寒表證脈象沉伏,是因為寒邪鬱結阻礙脈絡,冬季可用麻黃湯,其他季節可用羌活沖和湯發汗,不可誤認為是陽氣衰竭導致的陰脈。如果是傷寒里證脈象沉伏,是因為熱邪內陷結聚,脈絡不通暢,需要用和解的藥物,待病情稍微減輕,脈象恢復之後,再根據病情輕重程度施予治療。
脈象消失,但將要恢復正常,不要急著發汗,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珍貴。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後,沒有其他特殊表現,突然昏迷不省人事,脈象平靜或消失,這預示著要出正汗,就像久旱將雨一樣吉利。喘促無脈,可以用加味生脈散;中暑無脈,可以用白虎加參湯;陰虛燥熱無脈,可以用回陽返本湯;下痢無脈,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或因汗下太過無脈者,亦必有正汗,急用四逆湯溫之;脈結者,炙甘草湯;熱厥煩渴無脈者,解毒湯合小柴胡調之;寒厥鬱閉,其脈兩手俱無,亦是好汗相逼,汗出自愈,麻黃附子細辛湯,或麻黃附子甘草湯加人參、五味子,以回陽助汗。諸證服藥,仍前無汗脈不至者皆死;汗出脈續出則愈。
或先溫而後一汗兮身輕,厥陰下利,腹滿身疼,先溫里以四逆湯,後發表以桂枝。
或先解而後一攻兮便愈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因為過度流汗導致脈象消失,必須先用四逆湯溫暖身體,恢復脈象;如果脈象沉結,要用炙甘草湯治療;如果病人因為熱邪導致神志昏迷,口渴無脈,要用解毒湯加入柴胡調和治療;如果病人因為寒邪入侵導致神志昏迷,四肢冰冷,兩手無脈,這是由於好汗逼出來,汗出就會痊癒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或是在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加入人參、五味子,回陽助汗。各種情況服用藥物後,如果仍然沒有汗出,脈象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;如果汗出,脈象恢復,就能痊癒。
有些病人先用溫藥,之後出汗後身體就會輕鬆,但可能出現厥陰下利,腹滿身疼的情況,這時需要先用四逆湯溫暖內臟,然後再用桂枝發表散寒。
有些病人先用解表藥,之後再用攻邪藥,就能痊癒。
太陽證如狂者,表邪未解,熱結膀胱,精采與人不相當,譫語煩躁,先以桂枝湯解其外,後以桃仁承氣攻其里。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滲之。
有表證而反不可汗者焉,必其表之將入於裡;
表證悉具,本可汗也。而發渴脈浮,表將入里,未可汗也。誤汗者,玄武湯救之。
有里證而反不可攻者焉,必其里之未全於腑。
里證悉具,本可下也。若惡寒脈不實,里猶帶表,未可下也。誤下者,理中湯、丸救之。
利半表而溫半里,半表裡極難識,有言身前後者,有言身上下者,有言太陽陽明之間者。小柴胡解少陽之半表裡也,身後為太陽,身前為陽明,少陽居中,或從前,或從後,寒熱莫定,此以身之前後而言也。五苓散分利膀胱之半表裡也,膀胱寒水近陽明燥金,水多則寒,燥多則熱,故亦往來寒熱也,此以太陽陽明之間而言也。理中湯治吐瀉不定,上下之半表裡也,以身之上中下而言。
白話文:
太陽證狀如狂躁者,表示外邪尚未解除,熱氣積聚膀胱,精氣神與常人不同,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。先用桂枝湯解除表證,再用桃仁承氣湯攻下裡證。小便不順暢者,用五苓散利水滲濕。
有表證但不能出汗者,表示表邪將要進入裡。
表證完全出現,本應出汗。但如果口渴脈浮,表示表邪將要入裡,不可出汗。誤出汗者,用玄武湯治療。
有裡證但不能攻下者,表示裡證尚未完全影響到臟腑。
裡證完全出現,本應攻下。但如果惡寒脈弱,表示裡證仍然帶有表證,不可攻下。誤攻下者,用理中湯或理中丸治療。
病情既有表證,又有裡證,半表半裡很難辨別。有人說身後是太陽,身前是陽明,有人說上面是太陽,下面是陽明,有人說太陽陽明之間。小柴胡湯治療少陽半表半裡,少陽居於太陽陽明之間,寒熱不定,因此說身後是太陽,身前是陽明。五苓散治療膀胱半表半裡,膀胱屬寒水靠近陽明燥金,水多則寒,燥多則熱,因此也表現出寒熱往來,因此說太陽陽明之間。理中湯治療吐瀉不定,上下半表半裡,因此說身體上中下。
汗三陰而下三陽。
此皆變法也。三陰不當發汗,常也。然太陰脈浮桂枝湯;厥陰脈浮弦為欲愈,桂麻各半湯以助其勢耳;少陰反發熱脈沉,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;微熱無厥逆諸里證者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之,是三陰未入於臟者,皆可汗之。太陽忌下,常也。有曾汗吐下而小便數大便閉者,太陽陽明,宜大承氣;少陽陽明,小承氣;正陽陽明,調胃承氣,是三陽已入於臟者,皆可下之。胃與大、小腸為三陽,臟乃藏物之臟也。
顛倒六經,非真見不敢;
脈絡貫通故也。《百症》云:均一頭痛身熱也,內實不大便者宜下,外實小便清者宜汗。盡皆不拘常法如此,非真見能如是乎!
白話文:
汗出可以治療三陰的病症,但也可以導致三陽的病症。這都是變通之法。一般而言,三陰的病症不應該發汗,這是常規。然而,太陰脈浮,可以用桂枝湯發汗;厥陰脈浮弦,預示病情將好轉,可以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,以助其勢;少陰反發熱,脈沉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;輕微發熱,沒有厥逆和諸里證的,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,這些都是三陰未入於臟腑的,都可以發汗。太陽經忌下,這是常規。但如果曾經汗吐下之後,出現小便頻繁、大便閉塞的,屬於太陽陽明,可以用大承氣湯;少陽陽明,可以用小承氣湯;正陽陽明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,這些都是三陽已入於臟腑的,都可以下瀉。胃和大腸、小腸屬於三陽,臟器是藏納物質的。
顛倒六經的治法,需要有真切的觀察和判斷,才能使用。這是因為脈絡貫通的原因。《百症》中說:頭痛、發熱,如果內實、不大便,就應該下瀉;如果外實、小便清,就應該發汗。這些都違反了常規的治法,如果没有真切的觀察和判斷,是不能這樣做的。
反復汗下,有神手何妨。
以表裡邪未淨也。
上一段論傳陽變陰之極,變病變法,推究融會以盡其妙。
白話文:
反覆發汗和放血,即使有經驗豐富的醫生也無可奈何。
因為外表和內部的邪氣尚未清除。
前面一章討論了陽氣轉化為陰氣的極端情況,變化的疾病和變化的治療方法,深入探討並融合各個觀點以盡其精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