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7)
外集·卷三 (7)
1. 傷寒雜證
怫鬱因汗失宜,便堅為實噦為虛:
面者,陽明所主。陰盛者,面赤而黯;陽盛者,面赤而光。表證汗出未徹,以致邪熱怫抑鬱結,故頭面紅赤,甚則蒸於肌膚,汗出未透身癢者,桂麻各半湯;惡寒熱者,變病;汗太過發黃者,茵陳湯;驚惕者,火邪湯;大便硬者,里已實也,大柴胡湯。下後噦者,胃虛也,桂枝參苓湯。
戴陽浮火所沖,陰證(下痢厥逆)熱微陽熱甚。
《百問》云:病人身微熱,面赤,脈反沉而遲者,陰證也。身微熱者,裡寒也;面戴陽者,面雖赤而不紅活,乃下虛也。醫者不察脈,以虛陽上膈熱躁,誤為實熱下之,又用涼藥,則氣消而成大病矣。仲景理中、四逆,陶氏益元湯主之。若陽證面赤,脈洪大,腹滿潮熱,大便不通者,大柴、承氣主之。
白話文:
怫鬱因汗失宜,便堅為實噦為虛:
面部反映了陽明經的狀態。陰盛的人,面色發紅且暗淡;陽盛的人,面色發紅且有光澤。
表證汗出不徹底,導致邪熱鬱結,因此頭面紅赤,嚴重時甚至會熱氣蒸騰,汗出不透,皮膚發癢,可用桂麻各半湯治療。 如果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,則屬於變證。若汗出過多且發黃,則可用茵陳湯治療。 如果患者出現驚惕的症狀,則可用火邪湯治療。
大便堅硬,屬於里證實證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 排便後仍有飢餓感,則屬於胃虛,可用桂枝參苓湯治療。
戴陽浮火是指陽氣浮於表面,陰證(如下痢、厥逆)時熱氣微弱,陽證(如發熱、口渴)時熱氣較為旺盛。
《百問》中說:病人身體微熱,面部發紅,脈象沉而遲,屬於陰證。 身體微熱,屬於裡寒;面部戴陽,雖然面色發紅,但缺乏光澤,說明是下虛。醫生如果不仔細辨別脈象,誤以為是虛陽上浮,熱氣上衝,而用涼藥治療,就會導致氣消,最終釀成大病。 張仲景的理中湯、四逆湯,以及陶氏的益元湯,都是治療此類症狀的良方。**如果患者面部發紅,脈象洪大,腹部脹滿,發熱,大便不通,則屬於陽證,可用大柴胡湯、承氣湯治療。
目盲鼻鳴而嘔衄者,熱搏之重;
《難經》曰:脫陰目盲。言精血脫而不上榮於目,故目盲不了了,或無所見也。傷寒發煩目盲,甚者必衄。蓋肝血為熱氣所搏,妄行於上而為衄,得衄則熱隨血散而解,與麻黃,或麻黃升麻湯、九味羌活湯。蓋傷寒衄為積熱在表,用麻黃、羌活者,非治衄也,以解太陽經之邪耳。
此與太陽病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宜桂枝法同。但衄家最忌發汗,邪輕者,犀角地黃湯。又目近鼻為內眥,屬太陽;近眉尾,屬少陽;當面,屬陽明。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;從下上者,陽明病;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熱則目赤,風則目眩,寒則目疼。又狐惑目不能閉,陰證眼睛痛,陰陽易病眼中生花。
白話文:
眼睛失明、鼻子發出響聲並伴隨嘔血鼻血,代表熱邪入侵非常嚴重。
《難經》中提到「脫陰目盲」,說明精血不足無法上榮眼睛,導致失明或看不清。傷寒導致神志不清、失明,嚴重者還會流鼻血。這是因為肝血被熱氣所搏,向上妄行而導致鼻血,流鼻血後熱氣隨血散出而消解。可以用麻黃、麻黃升麻湯、九味羌活湯治療。傷寒流鼻血是表層積熱,用麻黃、羌活治療,目的不是止血,而是解太陽經的邪氣。
這和太陽病患者因為失血或腹瀉,需要使用桂枝治療的原理相同。但流鼻血的患者最忌發汗,邪氣輕者可用犀角地黃湯。眼睛靠近鼻子的內眥部位屬於太陽經,靠近眉尾屬於少陽經,正對面部屬於陽明經。從上往下流的紅血絲屬於太陽病,從下往上流的屬於陽明病,從外往內走屬於少陽病。眼睛發紅是熱邪,眼花是風邪,眼痛是寒邪。狐惑症眼睛無法閉合,陰證眼睛疼痛,陰陽交替導致眼中生花。
鼻者,呼吸清氣之路,上竅於肺,下通膀胱。風寒壅則鼻鳴而必乾嘔,太陽病,桂枝湯;太陽陽明合病,鼻乾肌熱者,葛根湯。
叉手冒心而聾耳者,陽脫之凶。
《難經》曰:脫陽者見鬼。無陽氣而見幽陰之鬼。傷寒汗過亡陽,其人必叉手自冒心胸而聾耳者,何也?蓋耳屬腎,陽氣盛則上通而聰,陽氣虛則下脫而聾。仲景云:少陰受病,胸脅滿而耳聾者是也。宜芍藥附甘湯、黃耆建中湯救之。心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。撮空神昏者,陶氏升陽散火湯。
白話文:
鼻子是呼吸新鮮空氣的通道,向上通向肺部,向下連通膀胱。如果風寒阻塞鼻子,就會出現鼻塞、鼻鳴,並伴隨乾嘔。太陽病可以用桂枝湯治療;太陽陽明合病,如果鼻子乾燥、身體發熱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雙手交叉捂住胸口,並且耳朵聽不見聲音,這是陽氣脫落的凶兆。
《難經》記載:陽氣脫落的人會看到鬼魂。沒有陽氣,就會看見幽冥世界的鬼魂。傷寒患者出汗過多,導致陽氣流失,患者就會用手交叉捂住胸口,並且耳朵聽不見聲音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耳朵屬於腎臟,陽氣旺盛,就能向上通達,聽力就會好;陽氣虛弱,就會向下脫落,導致耳聾。仲景說:少陰病變,胸脅部脹滿、耳朵聽不見聲音,就是這個道理。應該用芍藥附甘湯、黃耆建中湯來治療。如果心臟跳動得厲害,想要人按著,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如果神志不清,抓空虛無物,可以用陶氏升陽散火湯治療。
若初證手少陽風病厥而聾者,耳中煇煇𩽣𩽣,小柴胡湯,最忌吐下以致驚狂。手太陽熱厥聾耳者,耳中塞滿,加之熱壅,出血出膿,則成停耳。濕溫厥陰耳聾見前。又有風邪入腎,耳中卒痛,外證寒熱,不急治則發強如痓,俗名黃耳傷寒,不可作正傷寒治之,內服小續命湯、敗毒散,外用虎耳草搗汁滴入耳中。上證頭汗如珠不流者,陽脫即死。
四肢胃末,由熱而溫而冷逆,知是傳經之厥;
傷寒邪在三陽,則四肢熱;半表半裡及太陰,則邪漸入內,則四肢溫;傳至少陰、厥陰,則邪入深而陷伏於內,則四肢厥冷。然先由熱而後厥者,傳經熱厥也。輕則四逆散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;重則大柴、承氣下之。若邪乍結胸中,心煩不食而厥者,瓜蒂散吐之。《百問》云:熱厥與冷厥不同。
白話文:
如果剛開始出現手少陽經風病,感到昏厥並且耳聾,耳中會發出嗡嗡作響的聲音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治療,最忌諱使用瀉下藥物,否則可能導致驚狂。手太陽經熱邪導致昏厥耳聾,耳中會感到塞滿,加上熱邪壅塞,還會出現出血或流膿,最終導致耳聾。濕溫病導致的厥陰經耳聾,症狀如前所述。
還有一些情況是風邪侵入腎經,導致耳中突然疼痛,外在症狀有寒熱,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會加重,出現像痓一樣的強直,俗稱黃耳傷寒,不可用治療正傷寒的方法,應服用小續命湯、敗毒散,並用虎耳草搗汁滴入耳中。如果上述情況伴隨頭部汗水如珠子般不流動,就是陽氣脫落,會導致死亡。
四肢和胃部末端,由熱到溫再到冷逆,就知道是經絡傳變引起的昏厥;
傷寒邪氣在三陽經,則四肢會發熱;半表半裡及太陰經,邪氣逐漸侵入內部,則四肢會溫熱;傳到少陰、厥陰經,邪氣深入並潛伏於內,則四肢會出現厥冷。然而,先由熱再出現昏厥的,是經絡傳變的熱厥。病情輕者可以服用四逆散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;病情重者則用大柴胡湯、承氣湯瀉下。如果邪氣突然結聚在胸中,出現心煩、不思飲食並且昏厥,可以用瓜蒂散吐出邪氣。《百問》中說:熱厥和冷厥的症狀不同。
熱厥者,微厥卻發熱;若冷厥則不發熱,四肢逆冷,脈沉細,大小便滑泄,惡寒,指甲青色。又有失下,血不通,四肢便厥,醫者不識,疑是陰厥,復進四逆湯之類,禍如反掌。大抵熱厥,脈沉伏而滑,頭上有汗,手掌溫,指梢亦溫,便宜下。此仲景之妙旨也。
一舌心苗,由白而黃而燥黑,失其本體之紅。
舌為心苗,腎主津液,無病則舌紅而潤。偶見紅星點者,將欲發黃。如丹田邪熱,則心苗枯槁,生苔如白苔然。是以邪在表則無苔,邪初傳裡則苔白而滑。胃寒客熱懊憹者,梔豉湯吐之。陽明證,脅硬,不大便而嘔,舌苔白者,亦不可攻,小柴胡和之。如惡寒欲嘔痰者,小柴胡加乾薑。
白話文:
發燒昏迷的人,身體微弱但會發燒;如果體寒昏迷,則不會發燒,四肢冰冷,脈搏沉細,大小便失禁,怕冷,指甲青色。還有些病人會出現腹瀉,血液循環不暢,四肢昏迷,醫生不了解,誤認為是體寒昏迷,又給他們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總之,發燒昏迷的人,脈搏沉伏而滑,頭上出汗,手掌溫暖,指尖也溫暖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。這是仲景醫學的精妙之處。
舌頭是心臟的苗,舌頭由白色轉為黃色再轉為乾燥的黑色,就失去了原本紅潤的顏色。
舌頭是心臟的苗,腎臟主宰津液,身體健康時舌頭紅潤而濕潤。偶爾出現紅色斑點,預示着舌頭將要變黃。如果丹田有熱邪,則心臟的苗會枯萎,長出白苔。因此,邪氣在表層時,舌頭無苔;邪氣初入裡層時,舌頭長出白色而滑的苔。胃寒夾雜着熱邪,出現口乾舌燥的人,可以服用梔子豉湯來吐出邪氣。陽明證,脅肋疼痛,便秘嘔吐,舌苔白色的病人,也不宜用攻伐之法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如果怕冷想吐,還有痰的人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乾薑。
白苔滑而下利者,為臟結不治。熱漸入深,則苔白而澀;熱深入胃,則苔黃或肥光,或尖白根黃者,表多里少也。俱白虎加參湯主之。手足腋下汗出,譫語便閉,苔紫帶黑,或生芒刺,蟲碎燥裂者,承氣湯下之。
但舌黑亦有數種,有四邊紅而中灰黑成路者,失下也;有黑圈者,過經未解也;有黑尖者,虛煩也;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黑亂點者,熱毒深也;有弦紅心黑,或白苔中見黑點者,表未解也;有根黑尖黃,脈滑者可下,脈浮者可汗;有尖黑而有亂紋,脈滑實者急下之,脈數無力者,必發渴而死。凡舌黑不論多少,俱系危證。
白話文:
舌苔光滑且容易腹瀉的人,說明臟腑疾病難以治療。熱氣逐漸深入,舌苔就會變得白而乾燥;熱氣深入胃部,舌苔就會變成黃色或肥厚光亮,或者舌尖發白、舌根發黃,表示表症多而裡症少。這些情況都可以用白虎加參湯治療。手腳和腋窩出汗,神志不清,大便不通,舌苔紫黑色,或有芒刺、乾燥裂紋,可以用承氣湯瀉下。
舌頭發黑也有很多種類,如果舌頭四邊發紅,中間灰黑色像一條路,表示下痢失調;如果舌頭出現黑色環狀,表示經期結束後沒有排淨瘀血;如果舌頭尖端發黑,表示虛煩;如果舌頭表面發黃,中間出現黑色一直延伸到舌尖,或者舌頭上出現黑色的亂點,表示熱毒深入;如果舌頭兩側發紅,中間發黑,或者白苔中出現黑點,表示表症未解;如果舌根發黑,舌尖發黃,脈象滑利,可以服用瀉藥;如果脈象浮,可以發汗;如果舌尖發黑,並且有雜亂的紋路,脈象滑實,要立即服用瀉藥;如果脈象數而無力,必定會發渴而死。總之,舌頭發黑,不論程度如何,都是危重的症狀。
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,乃無根虛火,可以化痰降火藥治之。陰證苔白,腹痛自利者,理中湯。中濕濕痹,舌上如苔,非真苔也,丹田有熱,胃中有寒,五苓散。
無寒熱而唇焦者,多因血瘀;
不發寒熱,胸滿唇焦,漱水不入咽者,必衄血也。小腹滿,小便利,大便黑者,血瘀於下也。
無色澤而唇青者,必是寒中。
陰證胸膈滿,面色及唇皆無色澤,手足冷者,理中湯。若唇青有瘡,則為狐惑。
口乾口燥口涎豈無異?
口乾者,邪熱聚胃,消耗津液故也。有汗後口乾者,五苓散加知母、黃柏;有陽明口乾熱甚口噤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參湯;少陽證口乾者,小柴胡湯;瘀血證口乾,漱水不欲咽者,桃仁承氣湯。口燥亦因脾胃有熱,津液涸少。陽明口燥咽乾,背惡寒煩渴者,白虎加參湯;少陽口苦咽乾,小柴胡湯、雙解散;少陰口燥舌乾者,承氣湯;口燥咽乾,默默不欲言者,宜以狐惑治之。凡口乾燥忌汗,汗之重亡津液。
白話文:
舌苔淡黑又滑,是虛火無根,可用化痰降火藥治療。陰證舌苔白,腹痛腹瀉,可以用理中湯。濕邪入體導致濕痹,舌上出現白苔,但不是真苔,丹田有熱,胃中有寒,可以用五苓散。
嘴唇乾燥卻沒有寒熱,多半是血瘀所致。不發寒熱,胸悶嘴唇乾燥,漱口的水也咽不下去,必然會流鼻血。小腹脹滿,小便困難,大便黑色,是血瘀在下面。
嘴唇發青沒有血色,一定是寒邪入侵。
陰證胸膈脹滿,臉色和嘴唇都沒有血色,手腳冰冷,可以用理中湯。如果嘴唇發青並且有瘡,就是狐惑病。
口乾口燥,口涎也有異樣嗎?
口乾是因為邪熱聚集在胃部,消耗津液所致。出汗後口乾,可以用五苓散加知母、黃柏;陽明證口乾,熱甚口緊,背部輕微發寒,用白虎加參湯;少陽證口乾,用小柴胡湯;瘀血證口乾,漱口的水也不想咽下去,用桃仁承氣湯。口燥也是因為脾胃有熱,津液不足。陽明證口燥咽乾,背部發寒口渴,用白虎加參湯;少陽證口苦咽乾,用小柴胡湯、雙解散;少陰證口燥舌乾,用承氣湯;口燥咽乾,說話含糊不清,應該用狐惑病的治療方法。凡是口乾燥的人忌諱出汗,出汗會加重津液的流失。
口涎有陽明熱盛者則涎熱,少陰寒證則涎冷。
氣逆氣喘氣短大相同。
氣逆者,氣自腹中時時上衝也。太陽無汗、陽明胸滿者,汗之。太陽下之早,表邪乘虛傳裡,里本虛者受邪不逆,里本實者不肯受邪,則氣逆上衝,邪仍在表,當復汗之。厥陰客熱氣上衝心,此熱在裡而氣上也,下之。胸滿實者,吐之。汗下後氣逆眩暈者,茯苓桂術甘草湯。
有病後虛羸少氣,欲吐氣逆者;有動氣發汗氣逆者。氣喘惟有太陽、陽明二證。太陽證無汗而喘,宜汗;陽明證汗多而喘,宜下。太陽陽明合病,胸滿而喘,惡寒者,亦只宜汗而不宜下也。故曰微喘緣表之未解,喘滿不惡寒者,當下而痊。又有汗後停水喘者,有汗下後喘者,有陰證喘息甚急者,返陰丹;脈伏者,血脫;如脈伏汗出發潤者,肺絕不治,氣短者,呼吸不相接續,似喘而不搖肩,似呻吟而無痛也。經曰:微虛相搏則為短氣。
白話文:
口水分泌,如果陽明經熱盛,就會口乾舌燥,口水發熱;如果少陰經寒證,就會口水分泌減少,口水冰冷。
氣逆、氣喘、氣短,症狀表現上大體相同。
氣逆是指氣從腹部不斷向上衝的現象。太陽經無汗、陽明經胸滿,應該要讓患者出汗。太陽經症狀下移得早,外邪乘虛而入,內裡虛弱的人容易受邪氣侵襲,內裡實證的人則不易受邪氣侵襲。因此氣逆上衝,邪氣仍在表層,應該要再讓患者出汗。厥陰經熱邪上衝心,這是裡熱而氣上衝的表現,應該要瀉下。胸滿實證的,應該要讓患者嘔吐。出汗後氣逆頭昏的,應該服用茯苓、桂枝、甘草湯。
有病後身體虛弱、氣少、想吐、氣逆的;有活動後出汗、氣逆的。氣喘只有太陽經和陽明經兩種證型。太陽經症型無汗而喘,應該要讓患者出汗;陽明經症型汗多而喘,應該要瀉下。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症狀,胸滿喘,怕冷,也只應該要讓患者出汗,不應該要瀉下。所以說,輕微喘息是表邪未解造成的,喘息胸滿不畏寒的,應該要瀉下才能痊癒。另外,還有出汗後停水喘的,出汗後瀉下後喘的,還有陰證喘息急促的,應該服用返陰丹;脈象沉伏的,是氣血虛脫;如果脈象沉伏、汗出卻是潤濕的,則肺氣絕,無法治療;氣短是指呼吸不連續,看似喘息但肩膀不搖動,像呻吟但沒有疼痛。經書記載:輕微的虛弱和邪氣互相搏鬥就會導致氣短。
短氣不足以息者,實;少氣不足以息者,危。有結胸者,有停水怔忡者,有風濕相搏者,有素弱及下後脈微氣虛甚者。大抵心腹脹滿者,為實,為邪在裡;心腹濡滿者,為虛,為邪在表。氣喘、氣逆亦然。
濕嘔、乾嘔,宜察腎肝病證。
濕嘔,有物有聲,食已則嘔;乾嘔,空嘔無物。總屬陽明氣血俱病,故嘔比吐為重也。熱嘔,口苦煩渴,脈數,手心身熱;寒嘔,頭痛胸滿,厥冷吐沫,脈遲,吐噦噎呃皆然。濕嘔,表邪傳裡,裡氣上逆,故半表裡證多嘔也。三陽發熱者,俱小柴胡加生薑主之。
胸滿日晡潮甚加芒硝;嘔不止便閉者,大柴胡湯;嘔多雖有陽明證,胃薄不可下者,甘桔湯;煩渴者,先嘔後渴為欲愈,豬苓湯;先渴後嘔為停水,赤茯苓湯;飲水即嘔者,五苓散;虛煩渴者,竹葉石膏湯加薑汁,或梔豉湯;上熱下寒嘔者,黃連湯;胃寒下利,厥冷不渴者,理中湯去朮加薑汁,或正氣湯加薑汁。
白話文:
呼吸短促,無法順暢呼吸,屬於實證;呼吸微弱,無法順暢呼吸,屬於危證。胸悶有結塊,或胸悶心慌,或風濕交搏,或體質虛弱,或產後氣虛脈弱,都是常見的病症。一般來說,心腹部脹滿,屬於實證,是邪氣在裡;心腹部濡軟,屬於虛證,是邪氣在外。氣喘、氣逆也是如此。
濕嘔和乾嘔,需要仔細觀察腎肝的病證。
濕嘔,有食物伴隨,有聲音,吃東西後就嘔吐;乾嘔,沒有東西,只是空嘔。總歸屬於陽明經氣血俱病,所以嘔吐比吐痰更為嚴重。熱嘔,口苦煩渴,脈搏數,手掌和身體發熱;寒嘔,頭痛胸悶,手腳冰涼,吐出唾沫,脈搏遲緩,呃逆也是如此。濕嘔,是表邪傳入內裡,裡氣上逆,所以多為半表半裡症。三陽發熱,都可用小柴胡湯加生薑治療。
胸悶,下午加重,可用芒硝治療;嘔吐不止,大便不通,可用大柴胡湯;嘔吐頻繁,雖然有陽明經證,但胃薄不宜下瀉,可用甘桔湯;煩渴,先嘔吐後渴,預示病情好轉,可用豬苓湯;先渴後嘔,是水停體內,可用赤茯苓湯;喝水就嘔吐,可用五苓散;虛煩渴,可用竹葉石膏湯加薑汁,或梔豉湯;上熱下寒,嘔吐,可用黃連湯;胃寒下痢,手腳冰涼,不渴,可用理中湯去朮加薑汁,或正氣湯加薑汁。
少陰三證,膈上寒飲,嘔吐涎沫,或吐利而渴者,四逆湯加生薑;脈沉,或咳或悸,挾水氣者,玄武湯去附子加薑汁;手足寒,心中溫溫欲吐不吐,憒憒無奈何者,生薑汁半夏湯。經汗下虛者,乾薑芩連人參湯。汗後水藥及穀食不下者危,小半夏湯救之。又有溫毒嘔者,心悶發斑;水證嘔者,先嘔怔忡;嘔膿血者,腥臊氣逆上衝,嘔儘自愈。
乾嘔,胃熱與穀氣相併上熏,心下痞塞,故嘔則無所出,食則不能納,黃連解毒湯。有太陽無汗乾嘔者,風邪上壅也,桂枝湯。有太陽陽明合病,不下利而但嘔或乾嘔者,裡實氣逆,上而不下也,葛根湯。胃寒津枯乾嘔渴者,理中湯。少陰三證,乾嘔下利,脈微者,白通湯;裡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湯;利不止,煩躁厥逆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厥陰頭痛乾嘔吐痰,或自利厥冷煩躁者,三味參萸湯。
白話文:
少陰症有三种情况:一是膈上寒饮,呕吐涎沫,或吐泻并口渴,可用四逆汤加生姜;二是脉沉,或咳嗽或心悸,伴有水气,可用玄武汤去附子加姜汁;三是手脚发冷,心中发热想吐却吐不出来,昏昏沉沉无计可施,可用生姜汁半夏汤。经汗下后虚弱,可用干姜芩连人参汤。汗出后服用水药及谷物难以消化者,情况危急,可用小半夏汤救治。另外,有温毒引起的呕吐,伴有心闷发斑;水证引起的呕吐,先呕吐后心慌;呕吐脓血,伴有腥臊气逆上冲,呕吐干净后自行痊愈。
乾呕是胃热与谷气相结合上熏,心下痞塞,所以呕吐无物可吐,进食也无法下咽,可用黄连解毒汤。太阳病无汗乾呕,是風邪上壅所致,可用桂枝汤。太阳阳明合病,不泻下而只呕吐或乾呕,是裡实气逆,上而不下,可用葛根汤。胃寒津枯乾呕口渴,可用理中汤。少阴症有三种情况:一是乾呕泻下,脉微,可用白通汤;二是裡寒外热,脉微欲绝,可用通脉四逆汤;三是泻下不止,烦躁厥逆无脉,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。厥阴頭痛乾呕吐痰,或自利厥冷烦躁,可用三味參萸汤。
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憒憒無奈何者,生薑汁半夏湯,大、小橘皮湯。
吐腥、吐酸,總因胃腑熱寒。
吐,有物無聲,食入即吐。丹溪以屬太陽血病,然胃實主之。吐利腥臊者為寒,酸臭者為熱,治與嘔噦一同。凡嘔吐,腳軟痛者,腳氣也。嘔吐脈弱,小便自利,身微熱而厥者,虛極難治。
噦噎皆因水寒相搏,噦即乾嘔,聲更重且長耳;噎乃胸間氣塞不通。胃脈浮則為噎,滑則為噦。皆因胃氣本虛,汗下太過,或復飲冷,水寒相搏,胃虛氣逆而上,理中湯加肉桂、丁香以散寒下氣,茯苓、半夏以消水。噦不止者,橘皮乾薑湯、橘皮竹茹湯。間有熱邪壅鬱,上下之氣不得通者,俱小柴胡加生薑和之。
白話文:
胸口好像喘不過氣,又好像沒有喘,好像要吐又沒吐,好像要打嗝又沒打嗝,昏昏沉沉,無可奈何,可以用生薑汁半夏湯;如果症狀較輕,可以用大小橘皮湯。
吐出腥味或酸味,都是因為胃部寒熱失調。
嘔吐,有東西吐出來但沒有聲音,食物一吃進去就吐出來,丹溪先生認為這是太陽經血病,但其實胃實證才是主因。吐出腥臭的物質,是寒證;吐出酸臭的物質,是熱證,治療方法與嘔吐、打嗝相同。凡是嘔吐而且腳軟痛的,是腳氣。嘔吐的時候脈象虛弱,小便自利,身體微熱並且昏厥,這是虛證,很難治癒。
打嗝和噎住都是因為水寒相搏,打嗝就是乾嘔,聲音更重而且更長;噎住就是胸間氣體阻塞不通。胃脈浮現就是噎住,胃脈滑利就是打嗝。都是因為胃氣原本虛弱,汗出過多,或者又喝冷水,水寒相搏,胃虛氣逆上衝,可以用理中湯加肉桂、丁香來散寒下氣,用茯苓、半夏來消水。打嗝不停的,可以用橘皮乾薑湯、橘皮竹茹湯。有時候是熱邪壅塞,導致上下之氣不通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生薑來治療。
熱甚便難者,小承氣下之;便軟者,諸瀉心湯選用。溫病發渴飲冷作噦者,升麻葛根湯加茅根。凡嘔、噦,必用半夏散結氣也,用竹茹澀胃解煩也,用生薑散逆氣也。嘔、噦、呃皆因氣逆,故姜為嘔家聖藥,熱者烏梅丸代之。
呃逆亦有陰陽兩端。
舊以為咳嗽之咳,俗又以為口吃之吃。虞花溪考韻書,𩚚與呃通,乃氣逆上之名。又有以呃逆為噦者,噦出聲然後吸,呃逆入聲,逆盡然後呼,出入呼吸不同。兼嘔、噦者,本於胃,呃逆本於肺。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故寒氣加新谷,氣相忤逆而復於胃,故噫噫有聲。所以丹溪力辨乃相火自臍下直上衝胸,交於厥陰,水火相搏而作聲也。
白話文:
發燒嚴重導致排便困難,就用小承氣湯來瀉下;如果排便軟,則要根據情況選擇瀉心湯。溫病發燒口渴想喝冷水,喝完就打嗝,可以加茅根於升麻葛根湯。凡是嘔吐、打嗝,都需要用半夏散來化解氣結;用竹茹來收斂胃氣解煩;用生薑散來逆轉氣逆。嘔吐、打嗝、呃逆都是因為氣逆所致,所以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,如果發燒就用烏梅丸代替。
呃逆也有陰陽之分。
過去認為咳嗽的「咳」和口吃的「吃」是一樣的,但虞花溪考證韻書發現,「呃」和「咳」是相通的,都是氣逆上衝的表現。有些人將呃逆等同於打嗝,打嗝是先發出聲音再吸氣,呃逆則是先吸氣再發出聲音,呼吸方式不同。嘔吐和打嗝都源於胃,呃逆則源於肺。食物進入胃後,胃氣上衝至肺,如果寒氣遇上新食物,氣就會相互衝撞,然後逆流回胃,於是就會發出「噫噫」的聲音。所以丹溪先生認為,呃逆是因為相火從臍下直衝胸腔,與厥陰相交,水火相搏而發出聲音。
陽證,發熱口苦胸滿脈弦數,小柴胡湯加竹茹。小便閉加茯苓、或豬苓湯;大便閉者,調胃承氣湯。少陰證失下,腹滿便閉,或純下清水,呃逆者,小承氣湯。陽明身熱口渴,胸滿煩躁,脈洪數,呃逆者,火沖肺也,甘草瀉心湯。陰證,便軟胃寒,或因吐下虛極,惡寒脈細者,橘皮乾薑湯。
內寒厥冷者,羌活附子湯、丁香柿蒂散,調蘇合香丸。胃寒飲水相搏者,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。手足厥冷者,小橘皮湯。胸滿虛煩者,大橘皮湯。凡呃逆,藥中俱宜陳皮、竹茹、薑汁。此證有欲作正汗,陰陽升降而然者,即愈。又有食積而致者、小便閉澀及痰水上衝者,腹滿不得小便及脈見沉微散者死。
白話文:
陽證,症狀是發燒、口苦、胸悶、脈搏弦數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竹茹來治療。如果小便閉塞,可以加茯苓,或服用豬苓湯;如果大便閉塞,就用調胃承氣湯。
少陰證失下,症狀是腹部脹滿、便秘,或者只拉稀水、打嗝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
陽明證,症狀是發燒、口渴、胸悶、煩躁、脈搏洪數、打嗝,這是因為火氣上衝到肺部,可以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陰證,症狀是便軟、胃寒,或者因為嘔吐腹瀉導致虛脫,怕冷、脈搏細弱,可以用橘皮乾薑湯治療。
內寒厥冷,可以用羌活附子湯、丁香柿蒂散治療,同時服用蘇合香丸。如果胃寒喝水後互相搏擊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,再加附子。手腳冰涼,可以用小橘皮湯。胸悶心煩,可以用大橘皮湯。凡是打嗝,藥方裡都應該加上陳皮、竹茹、薑汁。
這種病症,如果想出汗,陰陽升降就會恢復正常,就會痊癒。還有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造成的,或者小便閉澀,或者痰水上衝,或者腹部脹滿無法小便,或者脈搏沉微散亂,這些情況都是會致命的。
以上嘔、噦、呃逆大同,水氣表裡俱有此五證。
衄血熱迫於鼻,動經則為厥竭不治;
經絡中熱盛逼血,從鼻出者,為衄,多屬太陽,名曰陽血。點滴不成流者,表猶未解,當用辛涼之藥解表,九味羌活湯加赤芍,或升麻葛根湯加黃芩,或麻黃升麻湯、雙解散;渴者,五苓散;煩者,竹葉石膏湯,以散經中之邪。仲景云: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是也。
白話文:
以上嘔吐、呃逆、反胃等症狀,都與水氣在表裡之間的運行失調有關。
鼻子出血是因為熱氣逼迫,如果影響到經絡,就會導致昏厥,難以治療。
經絡中的熱氣旺盛,逼迫血液從鼻子流出,稱為鼻出血,大多屬於太陽經的病症,稱為陽血。如果只是點滴流出,沒有大量出血,表示表症尚未完全解除,應該使用辛涼藥物解表,可以用羌活湯加赤芍,或者升麻葛根湯加黃芩,或者麻黃升麻湯、雙解散;如果口渴,就用五苓散;如果煩躁不安,就用竹葉石膏湯,以散除經絡中的邪氣。仲景說:傷寒病人脈象浮緊,沒有發汗導致鼻出血的,用麻黃湯治療。
如無表證,衄血成流,及因汗而得衄,或下又見血者,不治自愈。不止者,犀角地黃湯、陶氏生地芩連湯、黃芩湯、茅花湯,外用冷水浸紙貼太陽穴,紙熱又換,或用百草霜、胎髮燒灰吹入鼻中。九竅出血亦效。凡衄不宜即止,恐余血入胃,著於上焦為血結胸證。
直中少陰證,熱行於里,先熱後厥無汗,亦陰證似陽也,醫不能識,強發其汗,必動其經,外則筋惕肉瞤,內則伏熱逼血從耳目而出,或從口鼻而出,名曰陰血,是為下厥上竭,不治。但厥為下厥,血出於上為上竭。輕者黃芩湯加生地之類,或當歸四逆湯、黑錫丹救之。動經與鼻衄,微有不同如此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外在症狀,卻大量流鼻血,或是因流汗而導致鼻血,或是大便帶血,這些情況通常會自行痊癒。如果持續流鼻血,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、陶氏生地芩連湯、黃芩湯或茅花湯,並用冷水浸濕的紙貼在太陽穴上,紙熱了就換,或用百草霜和胎髮燒成的灰吹入鼻中,這些方法對九竅出血也有效。不過,鼻血不宜馬上止住,因為擔心餘血進入胃,停留在上焦形成血結胸證。
直中少陰證屬於內熱症,熱氣進入內部,先發熱後昏厥,沒有汗,看似陰證卻有陽證的表現。醫生若不辨識,強行發汗,就會傷及經脈,外在表現為筋惕肉瞤,內在表現為內熱逼迫血液從耳目或口鼻流出,稱為陰血,也就是下厥上竭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下厥是指昏厥,血從上部流出則稱為上竭。輕微的可以服用黃芩湯加生地等藥物,或是當歸四逆湯、黑錫丹等藥物治療。動經和鼻血,雖然都屬於出血,但機理略有不同。
吐血熱積於中,並牙乃是腎胃相殘。
汗乃心液,熱則變紅而逆出上竅,陽邪失汗,以致熱毒入臟,化為瘀血,從口吐出,多屬陽明。凡見目紅骨熱,神昏狂譫,胸腹急滿,皆血證也。熱淺者,犀角地黃湯加黃芩、山梔、茅根、藕節,或小柴胡湯、黃連柏皮湯。熱深者,桃仁承氣湯,三黃湯,抵當湯、丸。
陽毒者,升麻湯;作渴者,五苓散,恐水入復吐故也,或竹葉石膏湯,皆加川芎調血,炒山梔降火,危哉!又有陰證吐血,脈遲腹痛,厥逆嘔吐紫黑色者難治,姑以理中湯、甘桔湯加生薑汁半夏湯救之。
白話文:
吐血是因為體內有熱積聚,牙齒疼痛則是腎和胃互相損傷的表現。汗液是心臟的液體,體內發熱就會讓汗液變紅,逆流到上半身。陽氣外泄導致出汗過多,熱毒就會侵入內臟,轉化為瘀血,從口中吐出,這多半是陽明經的病症。如果出現眼紅、骨骼發熱、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、胸腹脹滿等症狀,都是血症。熱症淺表者,可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、山梔、茅根、藕節,或小柴胡湯、黃連、柏皮湯治療。熱症深在者,則用桃仁承氣湯、三黃湯、抵當湯等治療。陽毒者,用升麻湯治療;口渴者,用五苓散治療,防止水入體內再次引起嘔吐,或用竹葉石膏湯治療,都需加入川芎調和血氣,炒山梔降火,情況危急!另外還有陰證吐血,脈象遲緩、腹痛、厥逆、嘔吐紫黑色等症狀,難以治療,只能用理中湯、甘桔湯加生薑汁半夏湯來救治。
又牙床屬胃,牙齒屬腎,如陽明傳入少陰,二經相併,血出於牙縫如吐者,人多不覺其為牙血,以涼水漱血則止,少頃又來者是,外用綠袍散,內服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或生地芩連湯下之。輕者,清胃降火而已。
漏汗驚狂癉痹,總是火邪逆;
火邪者,或不當汗而用火取汗,或汗不得而用火劫奪,以致火氣熏蒸,精神昏憒,肢體不寧,體虛者,漏汗不止,真陽脫亡。凡汗不得者,謂之亡陽;汗多不止者,亦謂之亡陽,如心痞胸煩,面青膚潤者難治;色黃,手足溫者可治。因太陽證者,桂枝湯加附子;或汗下後,見吐逆者亦宜。
白話文:
牙齦屬於胃,牙齒屬於腎,如果陽明經傳入少陰經,兩經相連,血液從牙縫流出就像吐血一樣,很多人不認為那是牙血,用涼水漱口止血後,過一會兒又會流出來,這種情況可以用綠袍散外敷,內服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或生地芩連湯治療。情況輕微的,只要清胃降火就可以了。
漏汗、驚狂、癉痹,都是火邪逆行的症狀。
火邪的產生,可能是因為不應該出汗卻用火逼汗,或者應該出汗卻用火劫奪汗液,導致火氣熏蒸,精神昏迷,肢體不安。體虛的人,漏汗不止,真陽之氣外泄。凡是汗出不止的,都屬於亡陽,就像心痞胸煩、面色青白、皮膚潤澤的病人很難治癒;而面色黃、手腳溫暖的病人則可以治療。如果是太陽病引起的,可以用桂枝湯加附子治療;或者汗出之後出現嘔吐,也適合用這個方子。
因少陰證者,四逆湯;或便清乾嘔者,甘草乾薑湯;咽痛者,傷寒、甘桔湯。如少陰呃逆譫語,被火,小便難者,必滋其津液,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生地。或時倏然而起,惕然而驚,起臥不安若狂者,救逆湯。煩躁遺精者,桂甘龍骨牡蠣湯。體實者,雖不至亡陽,然內火外火相併,熱發於外則身必發黃,熱搏於內則小便必難,驚狂譫語,煩躁不已,或一身盡痛,甚則手掉足動,循衣摸床者死。如小便利者可治。
通用,柴胡龍骨牡蠣湯、火邪湯。或下清血、或因燥唾血者,犀角地黃湯。發黃癉者,茵陳湯。若太陽證,宜汗而反用火灸者,其邪無從而出,病當腰下重痹,麻杏薏甘湯散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是少陰證,就用四逆湯;如果病人出現大便清稀、乾嘔的症狀,就用甘草乾薑湯;如果病人咽喉疼痛,就用傷寒、甘桔湯。如果少陰證的病人出現呃逆、神志不清、發燒、小便困難,就必須滋潤其津液,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,再加入生地。如果病人突然驚起、驚恐不安,夜裡輾轉難眠,像是發狂一樣,就用救逆湯。如果病人出現煩躁、遺精,就用桂甘龍骨牡蠣湯。
如果病人身體強壯,雖然不至於陽氣衰竭,但內熱和外熱交織在一起,熱邪發散到體表就會出現全身發黃,熱邪困在體內就會小便困難,並且會出現驚狂、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,甚至全身疼痛,嚴重者還會手腳顫抖、抓著衣服摸牀,這種情況就很危險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還有救治的機會。
一般情況下,可以用柴胡龍骨牡蠣湯、火邪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大便稀薄、血便,或者因乾燥而咳血,就用犀角地黃湯。如果出現全身發黃、水腫,就用茵陳湯。如果病人是太陽證,應該要發汗,卻反過來用火灸,邪氣無處可出,就會導致腰以下沉重麻木,可以用麻杏薏甘湯散去邪氣。
譫語鄭聲虛實,全憑水道看。
譫者,妄也。或閉目言平生常事,或開目言人所未見事,或獨語,或睡中呢喃,或呻吟不已,甚則狂言惡罵,俱謂之譫語。皆因胃熱乘心,故脈來洪數,二便多閉,外見陽證。有陽明汗多譫語,少陰自利譫語者,內有燥屎也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半表裡默默不欲語,及已得汗而身和亡陽譫語者,柴胡桂枝湯調之。
已下胸煩身重不可轉側譫語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。錯語、獨語、呻吟者,解毒湯、單瀉心湯,或白虎湯和之。又有汗多譫語者,風也,俟過經乃可下。瘥後譫語者,邪留心胞也,知母麻黃湯。如氣逆下利,厥冷而脈又沉細者死;身熱脈大,聲清氣朗,目光面潤者生。瘀血、亡陽、合病、濕溫、熱入血室、火邪譫語,見各條。
白話文:
譫語,就是胡言亂語,有閉著眼睛說過去的事情,也有睜著眼睛說不存在的事情,還可能自言自語、睡夢中喃喃自語、不斷呻吟,甚至胡言亂語、惡言相向,都屬於譫語。這些都是因為胃火上炎,擾亂心神所致,所以脈象洪數,大小便不暢,表面上呈現陽證。如果出現陽明經汗多伴隨譫語,或少陰經自利伴隨譫語,就表示體內有燥屎積滯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如果患者半表半裡,沉默不語,或已經發汗,但身體虛弱,出現亡陽譫語,就可用柴胡桂枝湯調治。
如果出現胸悶、身體沉重、翻身困難,伴隨譫語,就可用柴胡龍骨牡蠣湯。如果出現錯語、自言自語、呻吟,可以用解毒湯、單瀉心湯,或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汗多伴隨譫語,是風邪所致,需要等待風邪消散才能治療。如果病癒後出現譫語,是邪氣留滯心臟所致,可以用知母麻黃湯治療。如果出現氣逆、下痢、厥冷,脈象沉細,則預後不良;如果出現發熱、脈象洪大、聲音清朗、目光明亮、面容潤澤,則預後良好。瘀血、亡陽、合病、濕溫、熱入血室、火邪引起的譫語,請參閱其他條目。
鄭者,重也。言語重複不已,聲音模糊,有如鄭衛不正之音,皆因汗下後及風溫發汗過多,以致表虛里竭,精氣奪而神昏舌短,故脈息沉微,二便多利,外見陰證,白通湯救之,或單人參湯亦可。故曰譫語實則可下,虛不可為。實者,胃實有燥屎也;虛者,胃虛腸自利也,全憑水道斷之。
咽痛有熱無熱,腎伏暴寒下必利;
太陰絡咽,少陰絡喉,熱邪乘之,乃生咽痛。若汗下過多,虛而生熱,亦能咽痛。有少陰身熱腹痛,脈沉咽痛或不食嘔吐者,黃連龍骨湯。少陰客熱咽痛者,單甘草湯。寒熱相搏及亡陽咽痛者,豬膚湯、甘桔湯。二便難者,甘桔湯加玄參、枳殼,順導黑臭之物,續以甘草、生薑煎湯頻與之,以解其毒,或陶氏芩連消毒飲。陽毒發斑,吐血咽痛者,玄參升麻湯。
白話文:
「鄭」指的是言語重複不清,聲音模糊,就像鄭衛不正的聲音一樣。這是因為汗出過多或風溫發汗過度,導致表虛里竭,精氣耗損,神志昏迷,舌頭短縮,所以脈象沉微,大小便失禁,表現出陰證的症狀。可以用白通湯治療,或單用人參湯。譫語要分清虛實,實證是胃實有燥屎,虛證是胃虛腸道自利,需根據水道的狀態判斷。
咽喉疼痛分為有熱和無熱,腎臟積聚寒邪,突然發作就會導致腹瀉。
太陰經絡通往咽喉,少陰經絡通往喉嚨,熱邪入侵就會引起咽喉疼痛。如果汗出過多,身體虛弱而產生熱症,也會導致咽喉疼痛。如果出現少陰經絡熱症,伴隨腹痛、脈象沉細、咽喉疼痛、不思飲食、嘔吐等症狀,可以用黃連龍骨湯治療。如果少陰經絡客熱導致咽喉疼痛,可以用單用甘草湯。寒熱交雜或陽氣虛脫導致咽喉疼痛,可以用豬膚湯或甘桔湯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,可以在甘桔湯中加入玄參、枳殼,幫助順導黑臭之物,並用甘草、生薑煎湯頻頻服用,以解毒,或者用陶氏芩連消毒飲。如果陽毒發斑,伴隨吐血和咽喉疼痛,可以用玄參升麻湯治療。
陽厥宜下反發汗,則口瘡赤爛,內服升麻六物湯,外用蜜漬黃柏汁含之。咽喉閉塞者,烏扇湯。聲音不出者,雞殼苦酒湯。有少陰咽痛,無熱下利,四肢厥冷者,甘桔湯;厥冷吐利,脈沉者,豬膚湯;厥冷下利不止者,四順湯、丸,或通脈四逆湯加桔梗,不可汗下;有汗者,藁本末撲之。
又有腎傷寒一證,乃非時暴寒伏於腎經,初起頭痛腰痛咽痛,次即下利,脈微弱者,先用半桂湯,次用四逆湯主之。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脈遲不至,咽痛吐膿血,厥冷利不止者死,麻黃升麻湯救之。
白話文:
陽厥應當向下治療,反覆發汗,會導致口瘡紅腫潰爛,內服升麻六物湯,外用蜜漬黃柏汁含漱。咽喉閉塞者,服用烏扇湯。聲音沙啞者,服用雞殼苦酒湯。若出現少陰咽痛、無熱下痢、四肢厥冷者,服用甘桔湯;厥冷吐瀉、脈象沉細者,服用豬膚湯;厥冷下痢不止者,服用四順湯或丸劑,或用通脈四逆湯加桔梗,不可發汗;已出汗者,用藁本末撲之。
另有腎傷寒,乃非時節暴寒入侵腎經所致,初起頭痛、腰痛、咽痛,隨即腹瀉,脈象微弱者,先用半桂湯,再用四逆湯治療。傷寒六七日,大便瀉下後,脈象遲緩,咽痛吐膿血,厥冷腹瀉不止者,情況危急,應以麻黃升麻湯救治。
臟結有痞無痞,臍痛引陰生必難。
臟結與結胸相似,皆下後邪氣入里。與陽相結,結在胸者為結胸;與陰相結,結在臟者為臟結。惟其陰結,故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或但寒而不熱,其人反靜,飲食如常,時時下利,舌上白苔,脅肋臍腹引入陰筋俱痛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所以難治。又病人脅下素有痞氣,再加傷寒邪氣與宿積相合,使真臟之氣閉結而不通,亦名臟結。
不問有痞無痞,慎不可下。邪未全成,熱猶在表,止宜小柴胡加生薑以和表,灸關元穴以回陽而解陰氣之結,危哉!
結胸下早而緊痛,大小寒熱宜細辨;
傷寒太陽證,下之早而表邪乘虛客於上焦少陽之分,名曰結胸。當心緊痛而煩,水漿不入,但能仰而不能俯,其表邪又不散,故項強如柔痓狀。有大結胸者,不按而痛,胸連臍腹痛硬,手不可近,不大便,日晡熱潮,大陷胸湯、丸。有小結胸者,按之方痛,只心下硬,小陷胸湯。
白話文:
臟結,無論有沒有痞氣,都不可輕易瀉下。因為病邪尚未完全形成,熱氣仍在表層,應該用小柴胡湯加生薑來調和表里,並灸關元穴以回陽化解陰氣的結滯,這非常重要!結胸症狀若下得早,且伴隨緊痛,以及寒熱交替,則需要細心辨證。傷寒太陽證,下得早容易導致表邪乘虛而入少陽經,形成結胸。此時會感到心口緊痛,煩躁不安,無法喝水,只能仰臥不能俯臥,且表邪未散,所以脖子僵硬,如同筋攣。大結胸患者,不按也痛,胸部連著臍腹疼痛僵硬,手無法靠近,無法排便,下午發熱,適合服用大陷胸湯或丸劑。小結胸患者,按壓才會痛,只有心口部位硬,適合服用小陷胸湯。
有寒實結胸者,身不熱,口不渴,但心中脹硬而痛,枳實理中丸、五積散,甚者三物白散。有熱實結胸者,心下滿硬,懊憹煩躁而渴,柴陷湯,甚者大陷胸湯。有水結胸,血結胸,陰毒、陽毒結胸,見各條。結胸,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即死。結胸證具而煩躁者,死。結胸見陰脈、陰證及喘急呃逆者,亦死。
若未經下而胸滿者,乃半表裡吐證,不可誤作結胸。
痞氣下早而虛滿,硬濡噦利更易安。
白話文:
如果胸部有寒氣積聚,身體不會發熱,也不口渴,但胸口會感覺脹滿堅硬且疼痛,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、五積散,情況嚴重者則服用三物白散。如果胸部有熱氣積聚,心窩部位會感覺滿脹堅硬,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且口渴,可以服用柴陷湯,情況嚴重者則服用大陷胸湯。至於水結胸、血結胸、陰毒或陽毒結胸,則請參閱其他相關條目。如果結胸患者脈象浮大,不可使用瀉下藥,否則會導致死亡。結胸患者同時出現煩躁症狀,也可能致命。結胸患者若出現陰脈、陰證以及喘急、呃逆等症狀,同樣會導致死亡。
如果患者胸部滿脹,但未經瀉下治療,可能是半表半裡吐證,不可誤診為結胸。
痞氣如果下降得早,且身體虛弱而腹部滿脹,舌苔濕潤,飲食稍有改善,病症更容易痊癒。
傷寒半表證,下早而邪入於中焦太陰之分,而成痞氣,按之濡而不痛,比之結胸更輕。有胸滿而硬,嘔吐下利者,裡實有水也,大柴胡湯。心痞引脅下痛,乾嘔者,十棗湯。汗出惡寒者,附子瀉心湯。有胸滿而濡,脅肋脹滿者,虛邪氣聚耳,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胃虛氣逆者,半夏瀉心湯。
有心痞噦噫者,胃不和也,汗出,脅有水聲雷鳴者,生薑瀉心湯。心痞噦噫不止者,旋覆代赭石湯。有下利者,裡虛也,穀不化腹鳴者,甘草瀉心湯。或已數下,表邪入里干於腸胃,遂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,謂之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。下利不止者,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又結胸、痞氣,關脈皆沉,如關浮惡熱心痞者,乃肝熱,非痞也,三黃瀉心湯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症狀,如果發病時間較早,邪氣就容易入侵到中焦太陰部位,形成痞氣,按壓時感覺柔軟不痛,比結胸症狀輕。如果伴隨胸部脹滿堅硬,嘔吐腹瀉,表示內裡積聚水液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心胸痞悶牽連到脅肋疼痛,乾嘔不止,可以用十棗湯。如果發汗後仍感惡寒,可以用附子瀉心湯。如果胸部脹滿柔軟,脅肋脹滿,是因為虛邪之氣聚集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如果胃氣虛弱上逆,可以用半夏瀉心湯。
如果有心胸痞悶,噯氣不止,表示胃氣不和,如果伴隨發汗,脅肋部位有水聲雷鳴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。如果心胸痞悶,噯氣不止,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。如果伴隨腹瀉,表示內裡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腹部鳴響,可以用甘草瀉心湯。如果已經腹瀉多次,表邪入侵內裡影響腸胃,導致腹瀉同時心下痞硬,稱為表裡不和,可以用桂枝人參湯。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如果伴隨結胸、痞氣,關脈沉沉,但關脈浮現,伴隨發熱心胸痞悶,則是肝火旺盛,並非痞氣,可以用三黃瀉心湯。
心痞而口渴溺澀,服瀉心湯不效者,乃停水,非熱痞也,五苓散。凡痞氣服諸瀉心湯,而熱不除者,亦須大陷胸湯、丸下之。但結胸與痞雖宜下,如脈浮惡寒有表者,須柴胡桂枝湯,或柴陷湯解表,必表證悉罷,關尺沉滑緊實者,方可下之。下後病猶不退者,乃下虛氣逆上攻,枳實理中丸和其胃氣。
初起未成痞結之際,虛者亦宜枳實理中丸,實者枳梗湯、檳榔湯疏氣,然後隨證用藥。胃冷厥逆者,俱宜理中四逆和胃,待日久邪不退而後議下。是結胸、痞氣始末用藥俱同,但中間用藥略有輕重之殊耳,不識前輩分陰陽二證謂何。陶氏又以傷風為陽,傷寒為陰;王氏又以痞氣乃陰證有表者,皆於理未協。
白話文:
心口堵塞,又感到口渴、吞咽困難,服用瀉心湯卻沒有效果,這是水停滯在體內,而非熱邪引起的痞症,應該用五苓散治療。
所有痞症,服用瀉心湯後,熱邪仍然沒有去除,還需要用大陷胸湯或大陷胸丸來治療。
結胸與痞症雖然適合用藥物來治療,但如果脈象浮弱,畏寒,有外感症狀,就必須先用柴胡桂枝湯或柴陷湯來解表,等到外感症狀完全消失,脈象沉而滑,緊而實,才可以服用瀉藥。
服用瀉藥後,病症仍然沒有消退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氣逆上攻,應該用枳實理中丸來調理脾胃之氣。
在病症初期,尚未形成結胸或痞症的時候,虛弱的人也應該服用枳實理中丸,實證的人則應該用枳梗湯或檳榔湯來疏通氣機,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用藥。
如果胃寒厥逆,應該用理中湯和四逆湯來溫和脾胃,等到時間久了,邪氣仍然沒有消除,才考慮服用瀉藥。
結胸和痞氣的治療方法在初期和後期都相同,只是中間用藥的輕重有所不同。那些不懂得前輩分陰陽二證的人,就會感到困惑。陶氏認為傷風屬於陽證,傷寒屬於陰證;王氏則認為痞氣屬於陰證,有表證的人則屬於陽證,這些說法都與道理不符。
要之皆傳經陽證,但下後胃寒而用藥有宜溫者,若邪盛胃實,方可寒涼下之,二證皆然。且考《傷寒論》正文云: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痞硬。入里則為痞氣,初未嘗分陰陽也。
設有陰證誤下,不死而結胸、痞氣者,亦當以陰毒結胸法治,安敢又用三黃瀉心等劑耶!以此論之,謂陰陽二證俱有結胸痞氣則可,謂陽證為結胸,陰證為痞氣則不可,又用寒涼藥治陰證,尤不可,知者裁之。又心下妨悶,不滿不硬者,謂之支結。表未解者,柴胡桂枝湯。胸脅滿而微結者,小柴胡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
表裡俱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。
客熱懊憹時發躁,懊憹,心中不自如也,比躁更甚。表證誤下,陽氣內陷,心下固硬者,則為結胸。胃氣空虛,客熱在膈,短氣煩躁,微疼,則為懊憹。將成結胸者,宜大、小陷胸湯。但懊憹,煩不得眠,飢不能食,頭汗出而不結胸者,梔豉湯。腹脹,坐臥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。
白話文:
總之,所有傳經的陽證,都需要溫陽藥物治療。但如果下後胃寒,則需要溫補藥物,若邪氣盛、胃實,才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,這兩種情況都一樣。再看《傷寒論》正文說: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,會導致結胸、心下痞硬。入里則為痞氣,一開始並沒有分陰陽。
如果陰證誤下,不死而出現結胸、痞氣,也應該用陰毒結胸的方法治療,怎麼敢再用三黃瀉心等寒涼藥呢!依此推論,可以說陰陽二證都有結胸痞氣,但不能說陽證是結胸,陰證是痞氣,更不能用寒涼藥治療陰證,明智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。還有,心下妨悶,不滿不硬的,稱為支結。表證未解的,用柴胡桂枝湯。胸脅滿而微結的,用小柴胡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
表裡俱不解的,用桂枝人參湯。
客熱懊憹時發躁,懊憹就是心中不自如,比躁更甚。表證誤下,陽氣內陷,心下固硬的,就稱為結胸。胃氣空虛,客熱在膈,短氣煩躁,微疼,就是懊憹。將成結胸的,宜用大小陷胸湯。但只是懊憹,煩不得眠,飢不能食,頭汗出而不結胸的,用梔豉湯。腹脹,坐臥不安的,用梔子厚朴湯。
渴者,白虎湯。陽明證下後懊憹者,內有燥糞,猶宜承氣湯下之。懊憹小便難者,必發黃,茵陳湯,內虛動悸必生煩。
悸,動也。心膈間客邪乘之,築築然觸動。如人將捕,即怔忡意也。有水停心下,頭眩身搖,厥而悸者,滲其水而悸厥自定。有神氣素虛,心中空耗不能自持者。有汗下後內虛而悸者,比之素虛者尤甚,須先定其氣,而後治其悸。大約先煩後悸者為虛,奔豚、玄武湯、脈代者,炙甘草湯入酒少許;汗後冒眩者,桂枝甘草湯。
先悸後煩者為熱,小柴胡湯;喜嘔,譫語,大便難看,小柴胡湯加大黃、或加芒硝少許;譫語,小便不利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;小便赤者,五苓散。
白話文:
口渴就喝白虎湯。陽明病症退後感到懊惱,可能是腸道裡有燥糞,還需要用承氣湯瀉下去。懊惱、小便困難,一定會發黃,要用茵陳湯。內虛容易心悸,一定會煩躁。
心悸,就是心臟跳動。邪氣入侵心膈之間,導致心臟跳動不安,像是要被抓捕一樣,這就是怔忡。如果心下有水停滯,頭昏眼花,昏厥心悸,就要利水,這樣昏厥和心悸就會自然消失。有些人天生氣虛,心中空虛無力。有些人汗出過多導致內虛而心悸,比天生氣虛的人更嚴重,需要先補氣,再治療心悸。一般來說,先煩躁後心悸屬於虛證,可以用奔豚湯、玄武湯,脈象虛弱可以用炙甘草湯加少許酒;汗後頭昏眼花,可以用桂枝甘草湯。
先心悸後煩躁屬於熱證,可以用小柴胡湯;如果伴隨嘔吐、譫語、大便困難,可以加用大黃,或者加少量芒硝;如果譫語、小便不利,可以用柴胡龍骨牡蠣湯;如果小便赤黃,可以用五苓散。
胸滿多帶表肌證,胸滿者,未經下而胸膈氣寒滿悶,非心下痞氣,亦非結胸也。蓋外邪自皮毛傳入胸中,少陽所屬,半表裡證也,柴梗湯主之。譫語身痛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。有痰氣逆上搶心者,梔豉湯,或加甘草、生薑。誤下脈促者,桂枝湯去芍藥。喘者,麻杏甘石湯。胃虛者,半夏瀉心湯。
滿硬便閉屬臟者,方可議下。尋常胸膈不利,多挾痰氣食積者,柴陳湯、枳梗湯調之。
脅滿半居表裡間。
脅滿,非腹中滿也,乃脅肋下脹滿,半表半裡之間,多耳聾乾嘔,寒熱往來,默默不欲食,少陽所主,小柴胡湯和之。如太陽未罷,項強者,小柴胡加乾葛。陽明便閉舌苔者,柴梗湯。挾痰熱者,柴梗半夏湯。有水證及臟結脅滿者,見各條。
白話文:
胸口脹滿帶有表證,胸口脹滿的人,沒有經過下法,而胸膈氣寒滿悶,不是心下痞氣,也不是結胸。這是因為外邪從皮膚毛髮傳入胸中,屬於少陽,是半表半裡證,柴梗湯可以治。譫語身痛的,用柴胡龍骨牡蠣湯。有痰氣逆上搶心,用梔豉湯,可以加甘草、生薑。誤下脈促的,用桂枝湯去掉芍藥。喘的,用麻杏甘石湯。胃虛的,用半夏瀉心湯。
滿硬便閉屬於臟證的,才可以考慮下法。平常胸膈不適,大多夾雜著痰氣食積的,用柴陳湯、枳梗湯調治。
脅肋脹滿屬於表裡之間。
脅肋脹滿,不是腹部脹滿,而是脅肋下脹滿,屬於半表半裡,多伴隨耳聾乾嘔、寒熱往來、默默不欲食,屬於少陽主病,小柴胡湯可以調治。如果太陽病未罷,項強的,用小柴胡加乾葛。陽明便閉舌苔白的,用柴梗湯。夾雜著痰熱的,用柴梗半夏湯。有水證及臟結脅滿的,見各條。
腹脹里有邪,陽閉潮而陰利厥;腹脹里未淨,吐下實而汗後虛。
傷寒外邪,自表分皮膚肌肉,而入於胸膈脅肋,為半表裡,直至傳入胃腑,乃為入里。是腹脹雖屬太陰,而里證尚淺,未全入腑,猶宜和之。惟腹滿硬不減,咽乾口燥,便閉者,乃陽邪入里,方可下之。若腹滿濡時減,吐利厥冷者,乃里寒陰證,速宜溫之。又汗後滿者,外已解而里亦不實,乃脾胃津液不足,氣澀不通,壅而為滿,宜厚朴半夏甘參湯以溫散之。
吐下後滿者,表邪未淨,乘虛入里,以致上下氣不通和,宜大柴胡湯加厚朴量下之,或梔子厚朴湯量吐之。合病脹者,身重痛,口頑麻,白虎湯加減。通用,柴梗湯、柴梗半夏湯。凡脹滿,忌用白朮閉氣。如腹脹,喘而不尿;脈澀者死。
白話文:
肚子脹痛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邪氣,陽氣閉塞而陰氣虛弱;肚子脹痛還沒有完全好,如果用藥物瀉下,會讓身體虛弱,如果出汗也會虛弱。
傷寒的邪氣,從皮膚肌肉表面進入,然後進入胸膈脅肋,屬於半表半裡,最後進入胃腸,才算是真正入裡。肚子脹痛雖然屬於太陰病,但裡證還不深,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,應該用溫和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肚子脹滿而且硬,咽喉乾燥口渴,大便秘結,說明陽邪已經入裡,可以用瀉下藥物治療。如果肚子脹滿但摸起來軟,並且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厥冷,說明是裡寒陰證,應該及時用溫暖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出汗之後肚子脹滿,說明表邪已經解除了,但裡證也不嚴重,應該是脾胃津液不足,氣機不暢,導致肚子脹滿,可以用厚朴半夏甘草湯溫散氣機。
如果用藥物瀉下之後肚子脹滿,說明表邪還沒有完全消除,乘虛而入,導致上下氣機不通,可以用大柴胡湯加厚朴瀉下,或者用梔子厚朴湯催吐。如果肚子脹滿還伴有身體沉重疼痛、口舌麻木,可以用白虎湯加減治療。肚子脹滿的其他情況,可以用柴梗湯、柴梗半夏湯治療。肚子脹滿的人,忌用白朮,因為白朮會阻礙氣機。如果肚子脹滿,還伴有喘不過氣,無法排尿,脈搏沉澀,預後不良。
腹痛熱閉冷利,皆邪入里相搏;
寒熱邪氣入里,與正氣相搏則腹痛。陽證不可按揉,大便閉者為熱。表證誤下,表裡俱病者,桂枝加芍藥湯,甚者加大黃。半表裡證者,小柴胡湯去芩加白芍。表裡俱熱者,大柴胡湯。繞臍腹痛滿實,手不可近而便閉者,內有燥屎也,大承氣湯。經曰:痛隨利減是也。熱厥泄瀉者,四逆散。
上熱下寒欲吐者,黃連湯。虛煩者,梔豉湯加厚朴、枳實。陰證可按與揉,痛無休息,腸鳴而大便利者為冷。太陰理中湯、黃耆建中湯;少陰四逆湯、玄武湯;厥陰正陽散、當歸四逆湯。太陰連小腹痛甚,自利不止者難治。又大腹屬太陰,臍腹屬少陰,臍下屬厥陰,多有挾食積與痰火者。
白話文:
肚子痛、發熱、便秘、腹瀉,都是因為外邪侵入身體內部,與正氣相搏造成的。
寒熱邪氣入侵內部,與正氣相搏就會引起肚子痛。陽證不能按揉,大便不通暢的是熱證。表證錯誤地用瀉藥治療,導致表裡俱病的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,症狀嚴重者可以加大黃。半表半裡證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,加入白芍。表裡俱熱的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繞著肚臍疼痛、肚子脹滿、手碰不到肚子、大便不通暢的,是內有燥屎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古書上說:「疼痛隨著排泄而減輕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發熱、昏厥、腹瀉的,用四逆散治療。
上半身發熱、下半身發冷、想吐的,用黃連湯治療。虛煩的,用梔豉湯加上厚朴、枳實治療。陰證可以按揉,疼痛沒有間斷,腸鳴、大便頻繁的,是寒證。太陰證可以用理中湯、黃耆建中湯治療;少陰證可以用四逆湯、玄武湯治療;厥陰證可以用正陽散、當歸四逆湯治療。太陰證連小腹疼痛嚴重,腹瀉不止的,很難治療。此外,大腹屬太陰,肚臍屬少陰,肚臍下方屬厥陰,多伴有食物積滯和痰火。
臍滿熱瘀冷結,有物非氣為辜。
心胸與大腹滿者,皆外邪傳入。惟小腹脹滿者,非血瘀,便是溺澀。血結膀胱者,小便自利;熱結膀胱者,小便自澀。又有冷結膀胱,小便亦澀,但手足厥而胸不滿為異。宜外灸關元穴,內服玄武湯。
妄施三法動積氣,奔豚上衝尤甚;
其人先有五積在臍中,或臍上下左右,復因傷寒邪氣衝動,新邪與舊積相搏而痛。或醫人不識病者原有痞積,妄施汗吐下,發動其積氣,築築然跳動,名曰動氣。動右肺氣,則咽乾鼻燥衄渴,飲即吐水;動左肝氣,則筋惕肉瞤,身熱欲蜷;動上心氣,則掌熱作渴,氣上衝心;動下腎氣,則心煩骨痛,食則嘔吐,或下利清穀。大概虛者,通用理中湯去白朮加肉桂。
白話文:
肚子脹滿、熱痛、瘀血、寒冷積聚,裡面一定有東西,不是單純的氣。
心胸和腹部脹滿都是外邪入侵,但小腹脹滿不是血瘀就是小便不通。膀胱有血塊的人,小便能自己排出來;膀胱有熱氣的人,小便就會澀。還有一種膀胱有寒氣的人,小便也會澀,但手腳冰冷、胸部不滿是其特徵。應該在外灸關元穴,內服玄武湯。
胡亂使用汗、吐、下三法會動到積氣,導致氣衝上胸,更嚴重;
病人原本就有五積在肚臍,或者肚臍上下左右,因為傷寒邪氣衝擊,新邪與舊積互相搏鬥而疼痛。或者醫生不了解病人原本就有痞積,胡亂使用汗、吐、下,動到了積氣,就會像跳動一樣,叫做動氣。動到右肺氣,就會咽乾鼻燥、口渴,喝水就吐;動到左肝氣,就會肌肉抽搐、身體發熱想蜷縮;動到上心氣,就會手掌發熱口渴,氣上衝心;動到下腎氣,就會心煩骨痛、吃東西就嘔吐,或者拉肚子,拉出清稀的穀物。總體而言,虛弱的人,可以用理中湯去除白朮,加入肉桂。
頭眩惕瞤,汗多者,防術牡蠣湯、小建中湯;腹滿身微熱,欲蜷者,甘草乾薑湯;心煩骨痛,吐食者,大橘皮湯。熱者,通用柴胡桂枝湯。煩渴者,竹葉石膏湯;衄血煩渴者,五苓散;心痞下利清穀者,甘草瀉心湯;氣上衝心者,李根湯。五積惟臍下奔豚衝心最甚,多因汗下心虛而腎氣乘虛上衝,有若江豚拜浪然,桂枝湯加桂一倍。若不上衝者,不可妄與。
臍下動甚,頭眩身振者,茯苓桂甘大棗湯,吐後去棗加白朮。蓋白朮閉氣,止可暫用,惟桂瀉奔豚,苓伐腎邪,奔豚妙藥也。
白話文:
頭暈目眩,容易驚跳,而且出汗很多的人,可以考慮服用防風牡蠣湯或小建中湯;腹部脹滿,身體微微發熱,想要蜷縮起來的人,可以服用甘草乾薑湯;心煩意亂,骨頭疼痛,還想吐的人,可以服用大橘皮湯。如果身體發熱,可以服用柴胡桂枝湯。感到口渴煩躁的人,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;鼻子流血、口渴煩躁的人,可以服用五苓散;胸口鬱悶、腹瀉、排泄物像米湯一樣的人,可以服用甘草瀉心湯;氣往上衝,直衝心臟的人,可以服用李根湯。五積症中,以臍下奔豚衝心最為嚴重,大多是因為汗出過多,導致心虛,腎氣乘虛而上衝,就像江豚拜浪一樣,可以服用桂枝湯,並且將桂枝的用量增加一倍。如果沒有氣往上衝的症狀,就不要隨便服用。
臍下跳動厲害,頭暈目眩,身體發抖的人,可以服用茯苓桂甘大棗湯,如果嘔吐後,可以去掉大棗,再加入白朮。白朮有閉氣的作用,只能暫時服用,而桂枝可以瀉掉奔豚,茯苓可以去除腎臟的邪氣,是治療奔豚的妙藥。
邪犯三焦成霍亂,吐利不發則殂。
三焦,水穀道路。邪在上焦,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,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,上吐下利。病因飲食不節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。輕者止曰吐利,重者,煇𩽣擾亂,乃曰霍亂。外證必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本傷寒病也,因邪入脾胃,故發為吐利。然中焦為寒熱之半,邪偏高居陽分者,則多熱而渴,五苓散分利之;邪偏下居陰分者,則多寒不渴,理中湯分利之。風寒濕勝者,藿香正氣散、除濕湯、五積散。
穿合暑勝大渴者,二香黃連散、益元散、柴苓湯選用。傷食甚者,平胃散、治中湯主之。轉筋者,氣不和也,俱加木瓜,或單用雞屎白,略炒為末,溫湯化下方寸匕。凡霍亂多責於熱,故夏秋為盛,或熱伏於內,手足如冰,六脈沉伏,食即呃逆,此火氣上奔而然,不可誤為陰證。
白話文:
霍亂是由邪氣入侵三焦引起的,如果患者嘔吐腹瀉不能消退,就會危及生命。三焦是水谷運行的通道,邪氣入侵上焦會導致嘔吐而不瀉,入侵下焦則瀉而不吐,入侵中焦則會嘔吐腹瀉。病因主要是飲食不節,清濁混淆,陰陽失衡。輕者表現為嘔吐腹瀉,重者則出現腹痛腹脹,精神恍惚,稱為霍亂。外在表現通常包括發熱惡寒、頭痛身痛,本質上是傷寒病,由於邪氣侵入脾胃,所以導致嘔吐腹瀉。然而,中焦是寒熱交界的地方,邪氣偏上則多表現為熱症,患者口渴,可服用五苓散分利;邪氣偏下則多表現為寒症,患者不渴,可服用理中湯分利。風寒濕邪侵襲者,可用藿香正氣散、除濕湯、五積散治療。暑熱侵襲,患者口渴者,可用二香黃連散、益元散、柴苓湯治療。食積嚴重者,可用平胃散、治中湯治療。出現抽筋者,是氣機不和,可加用木瓜,或單用雞屎白,炒為末,溫水送服。霍亂多因熱邪引起,因此夏季秋季多發,但也有熱邪伏於內,患者手腳冰冷,脈象沉伏,進食後則打嗝,這是火氣上逆所致,不可誤認為陰證。
必吐利,小便亦自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寒熱,四肢拘急厥逆,脈微欲絕,乃為陰證,四逆湯或加吳萸、生薑救之。少陰吐利,煩躁欲死者,三味參萸湯。吐利止,自汗厥逆不渴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;吐利止,身痛不休者,桂枝加參湯;吐利止,發熱者,隨證微汗之;吐利止,亡津而渴者,竹葉石膏湯、白虎加參湯。吐利不止者,靈砂丹,木香、乾薑煎湯下。
凡霍亂不可遽與米飲粥飯等食以助邪氣,必所傷物盡,然後淡食少少養之。傷寒心痞,發熱吐利者,大柴胡證也,不可誤為霍亂。乾霍亂者,氣痞於中,欲吐不得吐,欲泄不得泄,所傷之物壅閉正氣,關格陰陽,煩躁喘脹者必死,急以鹽湯一盞入童便、薑汁頓服,探吐令透,未吐再服。外用鹽炒吳萸熨臍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同時伴隨小便自利、大量出汗、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狀便、寒熱交替、四肢拘緊抽搐、脈象微弱將要消失,這就是陰證,應該服用四逆湯,必要時可以加入吳茱萸、生薑來救治。如果少陰經出現嘔吐腹瀉,並且伴隨煩躁不安、想要死亡的感覺,應該服用三味參萸湯。如果嘔吐腹瀉停止,但仍然出現自汗、抽搐、不渴、脈象微弱將要消失的情況,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,並加入豬膽汁;如果嘔吐腹瀉停止,但身體疼痛不止,應該服用桂枝加參湯;如果嘔吐腹瀉停止,但出現發熱,則應根據症狀用藥,輔以微汗;如果嘔吐腹瀉停止,但出現津液耗損口渴,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參湯。如果嘔吐腹瀉持續不止,應該服用靈砂丹,並用木香、乾薑煎湯服用。
霍亂患者不可立即給予米湯、粥飯等食物,以免助長邪氣,應該等到所傷食物完全排出後,再以清淡的食物少量進食,慢慢調養。傷寒出現心胸痞悶,伴隨發熱嘔吐腹瀉,這是大柴胡證,不可誤認為霍亂。如果出現乾霍亂,氣體阻塞於中,想要嘔吐卻嘔吐不出來,想要腹瀉卻腹瀉不出來,所傷食物阻塞正氣,阻礙陰陽運轉,伴隨煩躁不安、呼吸困難,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亡,應立即用鹽湯一盞加入童便、薑汁,一次服下,用手指探喉促使嘔吐,直到吐出為止,如果沒有吐出,則需再次服用。外用鹽炒吳茱萸熨貼臍下。
即以理中湯加陳皮調之,或藿香正氣散加官桂倍枳殼、茯苓、木瓜,吞蘇合香丸。如發熱頭腹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
大便閉本里熱,而帶表屬陰未可攻下;
論云:陽結能食,不大便者,即裡熱證,言陽氣固結於腸胃。蓋病邪在表則大便如常,邪傳入腸胃之裡,謂之正陽明病。潮汗閉澀,滿渴狂譫,尺脈實者,諸承氣湯選用。如脈浮帶嘔,舌上白苔者,知邪未全入腑,猶屬半里,所謂嘔家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,舌上白苔未可攻者是也,宜與小柴胡湯,和其榮衛,通其津液,得微汗而自解。然有數日不大便而煩悶甚者,雖尚有些表證,亦當與大柴胡湯,或小承氣湯微潤之。
白話文:
可以用理中湯加入陳皮調治,或用藿香正氣散加入官桂、枳殼、茯苓、木瓜,並服用蘇合香丸。如果出現發熱頭腹痛,則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如果便秘是因為裡熱,但又有表證,就不能攻下;
古人說:陽氣結聚在腸胃,能吃飯卻不排便,就是裡熱的表現。因為病邪在表的時候,大便會正常,當邪氣傳入腸胃裡,就叫做正陽明病。如果有潮汗、便秘、口渴、神志不清,脈象沉實,就可以選用承氣湯類的藥物。如果脈象浮弱,伴隨嘔吐,舌苔白,就說明病邪尚未完全進入腸腑,還屬於半表半裡,也就是說雖然有陽明證,但不能攻下,因為舌苔白也無法攻下,應該用小柴胡湯,調和營衛,通暢津液,讓患者微微出汗就能自愈。但是如果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,並且感到非常煩悶,即使還有一些表證,也應該服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,輕微潤腸通便。
又陽明證汗多,小便利而大便硬,或發汗利小便多而大便硬者,皆津液內竭,宜蜜導之。大便硬小便數者,乃為脾約,宜麻子仁丸。大便堅小便少者,未可攻,津液未充,候其小便自如,乃可攻也。當問病人一日小便幾行,若如常,當知氣已下行,大便不久自出。要知古人審用轉藥,若欲行大承氣湯,當先一日用小承氣湯,候其腹中轉矢氣。
轉氣者,腹中響而放屁,知其有燥糞,臭者有宿食,宜攻之。若不轉矢氣者,必先硬後溏,勿攻之。《金匱》云:六七日無所苦,不可攻。下之早,熱氣乘虛入胃,重者必死。又便閉屢下不通者,須吐以提之。陰結脈沉遲,不渴不食,身重如石且冷,大便硬而艱難,非燥糞也,乃陰寒固結於胃,血氣凝滯而閉塞也,宜四物湯、附子湯,或金液丹、古半硫丸、五積散。如久不大便而脈反微澀者,裡虛甚也,急以黃耆建中湯救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陽明證的症狀,例如流汗很多、小便頻繁但大便乾燥,或是發汗、小便量多,但大便仍然乾燥,這些都是津液內耗的表現,需要用蜂蜜來引導。如果大便乾燥但小便次數頻繁,這是脾臟收縮的表現,可以服用麻子仁丸。如果大便堅硬、小便量少,就不要急著攻邪,因為身體的津液還沒有充盈,等到小便恢復正常後才能攻邪。要仔細詢問病人每天小便的次數,如果跟平常一樣,就知道氣已經下行,大便不久就會排出。
要學習古代醫生如何運用轉藥法,例如想要使用大承氣湯,就應該先用小承氣湯一天,觀察腹部是否有轉矢氣的現象。轉氣是指腹部發出響聲並且放屁,表示腸道中有燥糞,如果臭味明顯,表示有宿食,就可以攻邪。如果沒有轉矢氣,就表示大便先硬後軟,不要急著攻邪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如果六七天都沒有任何不舒服,就不要攻邪。如果過早攻邪,熱氣就會乘虛進入胃部,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。
如果便祕很久,多次服藥仍然沒有排便,就需要用吐法來提氣。如果脈象沉遲、不渴不食、身體沉重冰冷,大便乾燥難解,這並不是燥糞,而是陰寒凝結在胃部,血氣凝滯導致阻塞,可以使用四物湯、附子湯,或是金液丹、古半硫丸、五積散。如果長期沒有排便,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這是裡虛的表現,需要用黃耆建中湯來救治。
又有食滯脾及血燥而不大便者,當於雜病傷食及燥門求之。
小便閉本下熱,而亡津屬陰難以滲疏。
傷寒邪在表則小便利,入里下焦有熱,引飲過多,小腹脹硬,小便閉者,脈浮,五苓散;脈沉,豬苓湯。大便乍難乍易而小便不利者,內有燥屎,大承氣湯。若陽明汗多,或發汗,胃中津幹不利者,切忌疏滲,待其津液還而自通可也。汗下後,發熱項強,頭頂心痛,無汗,小便不利者,三白薑棗湯。
半表證,小柴胡湯去芩加茯苓。譫語身重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。少陰脈沉,小便不利者,玄武湯,或四逆湯加茯苓。少陰腹滿痛,便膿血,小便不利者,桃花散。又陰毒下利,小便不利,囊縮小腹痛欲死者,急與返陰丹暖藥服之。若用寒涼之藥,陰氣伏蓄小腹有至死者。或見小便不利,以炒鹽熨臍下,陰氣不散,被熱物熨之,冷氣衝心,亦有致死者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吃太多導致脾胃積滯,或是血燥導致便秘的情況,應該參考雜病傷食和燥門相關的治療方法。
小便閉塞主要是因为下焦有热,导致津液无法正常排出。
傷寒初期,寒邪在表,小便通常暢通。如果寒邪深入下焦,產生熱症,過度飲水,導致小腹脹硬,小便閉塞,脈搏浮的話,可以服用五苓散;如果脈搏沉,則應服用豬苓湯。如果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,且小便不暢,表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,可以服用大承氣湯。如果陽明經發汗過多,或者因發汗導致胃中津液乾燥,小便不暢,切忌強行疏通,等待津液恢復自然就會通暢。發汗後出現發熱、項強、頭頂疼痛、無汗、小便不利,則可以服用三白薑棗湯。
如果出現半表證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去芩加茯苓。如果出現譫語、身體沉重,則可以服用柴胡龍骨牡蠣湯。如果少陰脈沉,小便不利,可以服用玄武湯,或者四逆湯加茯苓。如果少陰腹滿疼痛,大便帶膿血,小便不利,可以服用桃花散。如果出現陰毒下利,小便不利,陰囊縮小,小腹疼痛,快要死亡的狀態,應立即服用返陰丹等溫暖的藥物。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,陰氣會積聚在小腹,甚至會導致死亡。如果出現小便不利,用炒鹽熨臍下,陰氣無法散去,再用熱物熨,冷氣會衝擊心臟,也會導致死亡。
凡小便閉而厥逆,頭汗出者,陽脫關格,不治。水證、黃證、風溫小便不利,見前。
水難陰虛,而陽邪湊襲;
小便難者,出不快也。經曰:陽入陰分,則膀胱熱而小便難。惟陰分虛而陽熱乘之,不可強利,必小便黃赤者,乃可萬全,木通湯利之。如太陽汗不止者,桂枝湯加附子。陽明傷風,嗜臥身黃者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水利偏前,而後便乾枯。
傷寒內熱則小便閉,今反利者,膀胱主津液,而偏滲於前,宜乎後便乾枯。有瘀血證,小腹硬滿,其人如狂者,抵當湯。有少陰證,厥逆脈沉者,四逆湯,或玄武湯去茯苓。有陽明證,自汗小便利而大便雖硬者,不可攻,宜蜜導法,或豬膽汁灌之。有停水心悸者,茯苓桂甘湯。
白話文:
如果小便閉塞且出現昏厥、頭部冒汗的症狀,代表陽氣脫落導致關竅阻塞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水證、黃證、風溫導致的小便不利,之前已經講過。
水難是因為陰虛,再加上陽邪入侵;
小便難,指的是小便排泄不順暢。經書上說:陽氣進入陰分,就會導致膀胱發熱,小便排泄困難。只有陰分虛弱,陽熱乘虛而入時,才不能強行利尿。如果小便呈黃赤色,才可以用木通湯來利尿。如果像太陽病汗出不止,可以服用桂枝湯加附子。陽明經傷風,嗜睡且身體發黃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小便利指的是排尿順暢,但之後卻出現便秘。
傷寒引起內熱,小便會閉塞,現在卻反而排尿順暢,這是因為膀胱主導津液,而津液偏向前方,所以才會導致後方便秘。如果有瘀血症,下腹部硬滿,患者神志恍惚,可以服用抵當湯。如果有少陰症,昏厥脈沉,可以服用四逆湯或玄武湯去除茯苓。如果有陽明症,自汗、小便排泄順暢,但大便堅硬,不可攻邪,宜用蜂蜜導法,或者用豬膽汁灌服。如果有停水、心悸的症狀,可以服用茯苓桂甘湯。
膀胱移熱,小便雖濁而不痛;
里和則小便清,裡熱則小便濁。膀胱移熱於小腸則尿血,與赤濁相似,導赤散,或玄胡索散、朴硝二味等分水煎服,或加川芎滲利之劑尤妙。此亦瘀血中之一證也。
腎虛協熱,小便雖數而無餘。
惟虛則小便頻數,唯熱則小便澀滯而不快。有宜溫者,太陽自汗小便數者,雖有表證。不可桂枝重亡津液。誤服厥者,陽不足也,甘草乾薑湯;心煩腳蜷者,血不足也,芍藥甘草湯。有宜下者,譫語自汗小便數者,調胃承氣湯少與之。汗吐下後,小便數大便硬者,大柴胡湯。
白話文:
膀胱有熱,排尿雖然混濁,卻不會疼痛。
腸胃調和則尿液清澈,腸胃有熱則尿液混濁。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就會出現尿血,與赤色混濁的尿液相似,可以服用導赤散、玄胡索散、朴硝等藥物,或加入川芎等滲利藥物效果更佳。這也是瘀血症狀之一。
腎臟虛弱導致熱氣,排尿次數雖然頻繁,卻沒有排乾淨。
單純虛弱才會排尿頻繁,而單純有熱氣則排尿會澀滯不順暢。如果需要溫補,對於太陽病症,自汗排尿頻繁的人,雖然有表證,但不能用桂枝藥物,以免過度耗損津液。誤服桂枝導致厥逆的人,是陽氣不足,應該服用甘草乾薑湯;如果心煩意亂、腳掌蜷縮,是血氣不足,應該服用芍藥甘草湯。如果需要瀉下,對於譫語、自汗、排尿頻繁的人,可以適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汗吐瀉下之後,排尿頻繁、大便乾燥的人,應該服用大柴胡湯。
陽明汗多,小便數大便硬者,胃強脾約,乃約束津液不行,宜脾約丸。餘瀝遺溺,見後危證。
協熱自利而渴曰腸垢(腸間津汁垢膩),熱甚純下清泉;協寒自利不渴曰鴨溏(清白如鴨屎狀),濕毒有如豆汁。
陽證自利,溏泄身熱,臍下亦熱,作渴尿赤,後重泄下黃赤,故曰腸垢。陰證自利,太陰手足溫,少陰、厥陰手足厥冷,臍下亦冷,不渴,利下清白,故曰鴨溏。熱因表邪入里,挾風則所下必暴;寒乃直中陰經。大法熱宜和解,或攻泄,或利小便;寒宜溫中,或固下焦,俱不宜發汗,令胃氣虛而脹滿作。但自利舊分陽證、陰證,又分協熱、協寒,而治法相同。
白話文:
陽明經氣分佈的部位容易出汗,小便次數多,大便乾燥的人,是胃氣強盛,脾氣虛弱,導致津液被約束無法正常運行,適合服用「脾約丸」。如果尿液滴滴答答流個不停,就要留意後危證。
伴隨發熱而腹瀉,且口渴,稱為「腸垢」,這表示腸道內有積聚的津液,粘稠污穢,如果熱度很重,排出的糞便會像清泉一樣。伴隨寒冷而腹瀉,且不口渴,稱為「鴨溏」,排出的糞便顏色清白,像是鴨子的糞便,這表示體內有濕氣和毒素。
陽證的腹瀉,伴隨身體發熱,肚臍下也感覺發熱,口渴,尿液顏色發紅,排出的糞便顏色發黃,所以稱為「腸垢」。陰證的腹瀉,伴隨太陰經絡的四肢溫熱,少陰、厥陰經絡的四肢冰涼,肚臍下也感覺寒冷,不口渴,排出的糞便顏色清白,所以稱為「鴨溏」。熱證是外邪入侵體內,挾帶風邪,所以排便會很突然;寒證直接侵犯陰經。治療熱證需要用和解、攻泄或利尿的方法,治療寒證需要溫暖中焦,或固護下焦,不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,因為會導致胃氣虛弱而腹脹。雖然腹瀉分為陽證、陰證,以及伴隨發熱或寒冷,但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。
然陽證自利,亦必裡氣虛而表熱乘之,乃能自利,雖太陽初證下利亦然,與表邪傳裡協熱下利無異。至於陰即協寒,其證尤顯。所以雲陽證下利誤溫,則發黃、斑出而死。此等支離去處,每為詳辨,庶不惑人。大概裡氣協熱,下利黃赤者,黃芩湯最妙。帶表口渴下利者,柴苓湯。
少陰熱證,渴而下利者,白虎湯。少陰熱證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而下利者,豬苓湯。熱甚口燥心痛,下利純清水者,大承氣湯。潮熱譫語脈滑,有宿食者,大柴胡湯,或陶氏黃龍湯。下利脈和者,內實;下利脈滑,或浮大按之反澀,不欲食者,有宿食,並宜下之。又太陽初傷風,下利不惡寒,頭痛乾嘔,心痞腹痛者,桂枝湯加芫花,或十棗湯。
白話文:
雖然陽證的腹瀉,也必須是內氣虛弱,外熱乘虛而入,才能導致腹瀉,即使太陽病初起就出現腹瀉也是如此,和表邪傳入內裡,協同熱邪導致腹瀉沒有差別。至於陰證就和寒邪相合,其症狀就更加明顯。所以說陽證的腹瀉,如果誤用溫熱藥物,就會導致發黃、出現斑點而死亡。這些支離破碎的內容,需要仔細分辨,才不會讓人迷惑。總之,內氣和熱邪相合,導致腹瀉,糞便顏色黃赤者,黃芩湯最有效。伴有表證,口渴腹瀉者,柴苓湯。
少陰熱證,口渴腹瀉者,白虎湯。少陰熱證,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、腹瀉者,豬苓湯。熱邪嚴重,口乾舌燥、心痛,腹瀉純清水者,大承氣湯。潮熱、譫語、脈象滑數,有宿食者,大柴胡湯,或者使用陶氏黃龍湯。腹瀉脈象和緩者,內實;腹瀉脈象滑數,或浮大按之反澀,不想吃東西者,有宿食,都應該服用瀉藥。此外,太陽病初起傷風,腹瀉不惡寒,頭痛、乾嘔、心痞腹痛者,桂枝湯加芫花,或者十棗湯。
胃不和,腸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。小便澀大便利者,赤石脂丸。下利頻而溺如常者自止,橘皮竹茹湯調之。合病自利及心痞下利,見各條。裡氣協寒,下利清白,太陰不渴者,理中湯、四逆湯。寒毒入胃者,四逆湯加韭白。少陰自利,虛渴脈微者,白通湯。厥逆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、通脈四逆湯。
少陰下利,咽痛者,甘桔湯。厥陰下利,先厥而後發熱者,下利必自止,若再厥者,必複利也,小建中湯、當歸四逆湯。利不止者,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又下利身痛者,先以四逆湯救里,利止但身痛者,急服桂枝湯救表。凡下利、譫語、直視及厥躁不得眠、汗不止、無脈及自利不禁、身熱脈實者皆死。
白話文:
胃不舒服,腸子發出響聲並且拉肚子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。小便排不出來,卻一直拉肚子,可以服用赤石脂丸。拉肚子頻繁,但尿尿正常,可以自行停止,可以用橘皮竹茹湯調理。同時出現拉肚子和心口堵塞,請參考其他條文。身體內部氣虛寒,拉肚子排泄物清澈,並且屬於太陰症,沒有口渴症狀,可以使用理中湯或四逆湯。寒毒入侵胃部,可以使用四逆湯加韭白。少陰症拉肚子,口渴、脈搏微弱,可以使用白通湯。出現昏迷、沒有脈搏,可以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或通脈四逆湯。
少陰症拉肚子,喉嚨痛,可以用甘桔湯。厥陰症拉肚子,先昏厥後發燒,拉肚子會自行停止,如果再次昏厥,就會再次拉肚子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或當歸四逆湯。拉肚子止不住,可以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如果同時出現拉肚子和身體疼痛,先用四逆湯救治內部,拉肚子停止但身體疼痛,則需立即服用桂枝湯治療外感。凡是拉肚子、神志不清、眼睛直視、煩躁不安、睡不著、出汗不止、沒有脈搏、拉肚子止不住、身體發熱、脈搏有力,這些症狀都屬於危重症,可能會死亡。
濕毒下利膿血,腹滿腸內刮痛,如魚腦爛桃,或如黑豆汁者,除濕湯、豬苓湯、地榆散。濕挾熱者,敗毒散、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。如無濕但熱毒,日晡壯熱,腹痛便下膿血稠黏者,黃連阿膠湯。濕挾風者,胃風湯加木香;濕挾寒者,不換金正氣散加乾薑、木香。又陽證便膿血者,亦名協熱腸垢,當清其腸,犀角地黃湯。
陽明熱入血室下血者,小柴胡湯加生地、枳殼、山梔。少陰下利膿血者,亦謂之協寒鴨溏,當固下焦,桃花散、赤石脂丸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濕毒引發腹瀉,排出膿血,肚子脹滿,腸子內刮痛,就像魚腦腐爛的桃子,或像黑豆汁一樣,可以使用除濕湯、豬苓湯、地榆散。如果濕氣伴隨熱氣,可以用敗毒散、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。如果沒有濕氣,只有熱毒,在下午出現發熱,肚子痛,排出稠黏的膿血,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。濕氣伴隨風邪,可以服用胃風湯加入木香;濕氣伴隨寒氣,可以服用不換金正氣散加入乾薑、木香。另外,如果屬於陽證的腹瀉排出膿血,也叫協熱腸垢,需要清腸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。
陽明經熱氣侵入血室,導致下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入生地、枳殼、山梔。少陰經下瀉排出膿血,也叫協寒鴨溏,需要固護下焦,可以使用桃花散、赤石脂丸。
壯而熱,止其利,斷下之生也不長;
少壯人,實熱下利,不宜止澀,止之則加熱悶而死,名曰壯熱斷下。
厥而利,反能食,除中之死也可立。
邪在表則能食,邪在裡則不能食,表裡之間者,欲食而不能食,今傷寒厥深下利,脈遲,當不能食而反能食者,名曰除中。中之胃氣既除,豈可再復!
風漏手足攣搐,陽虧四肢拘急。
四肢諸陽之本,腰背太陽之絡。因發汗腠理空疏,蓋覆不周,將息未久,以致風邪復入筋骨之間,攣搐有妨行持,牛蒡根湯主之。如腳攣齧齒者,風熱也,承氣湯下之。拘急者,手足不能自如,屈伸不便,蜷臥惡風之貌,發汗亡陽而有此證。汗多小便難者,桂枝湯加附子。吐下後,厥逆拘急者,四逆湯;心煩足攣屬血虛者,芍藥甘草湯。
白話文:
身體強壯卻發熱,止住腹瀉,這樣的病症不會持續很久。
年輕人,體內實熱導致腹瀉,不應該用澀藥止瀉,止住腹瀉反而會加重病情,導致發熱悶塞而死,這種病症叫做壯熱斷下。
身體虛弱而腹瀉,卻還能進食,這是體內病邪已經被去除,可以馬上康復。
病邪在體表時可以進食,病邪在體內時則不能進食,介於體表和體內之間時,則想吃卻吃不下。現在患者傷寒病邪深入體內,導致腹瀉,脈搏遲緩,按道理應該不能進食,但卻能進食,這種情況叫做除中。體內胃氣已經去除,怎麼可能還會復發呢!
風寒侵入導致手足抽搐,陽氣虛弱導致四肢拘緊。
四肢的陽氣來源於腰背部的太陽經絡。由於發汗導致毛孔疏鬆,身體的防禦能力下降,休息不夠,導致風寒再次侵入筋骨之間,引起抽搐,影響行走和行動,可以用牛蒡根湯治療。如果腳部抽搐並且磨牙,這是風熱引起的,可以用承氣湯瀉下治療。拘緊是指手足不能自由活動,屈伸不便,蜷縮著身體怕風的樣子,這是由於發汗損傷陽氣引起的。如果出汗多,小便困難,可以用桂枝湯加附子治療。如果吐瀉之後出現厥逆拘緊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心煩意亂,腳部抽搐,並且伴有血虛症狀,可以用芍藥甘草湯治療。
陰陽易病,亦有手足搐搦如風狀者,古瓜竹湯。
太陽腰痛頂連尻,陽明不(可回)顧少(陽)如(針)刺;
太陽證分有汗、無汗。傷寒,人參順氣散;傷風,敗毒散,或通氣防風湯。粗人,刺委中血甚妙。太陽合陽明,葛根湯;少陽,柴胡桂枝湯。與頭痛參看。
少陰腰痛背及脊,太陰遺溺(腰下如橫木甚則遺溺)厥(陰)張弓。
厥陰風熱,故腰強急如弓。三陰通用五積散加杜仲、附子,或加於黃耆建中湯、當歸四逆湯中,尚當與雜病腰痛參看。
白話文:
陰陽失調容易生病,有的時候會出現手腳抽搐像被風吹一樣的症狀,可以用古瓜竹湯來治療。太陽經絡的病症,腰部疼痛,疼痛感向上延伸至頭頂,向下連接到臀部,陽明經絡的病症,則是不願意回頭,感覺像針刺一樣;太陽經絡的病症又分為有汗和無汗兩種。如果是傷寒,可以用人參順氣散治療;如果是傷風,可以用敗毒散或通氣防風湯來治療。對於體格健壯的人,刺委中穴放血的效果非常好。太陽經絡和陽明經絡同時出現問題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;少陽經絡的病症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,也要參考頭痛的症狀。少陰經絡的病症,腰部疼痛,疼痛感會延伸到背部和脊柱;太陰經絡的病症,會出現小便失禁,腰部下方像被橫木卡住一樣,厥陰經絡的病症,會出現身體像弓一樣的僵硬感。厥陰經絡的病症是因為風熱引起的,所以腰部會感到強硬和急迫。三陰經絡的病症可以用五積散加上杜仲、附子來治療,也可以加入黃耆建中湯或當歸四逆湯中,也要參考其他雜病引起的腰痛。
陽氣虛而筋惕肉瞤。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汗下後,津液耗竭,陽氣大虛,肉筋失養,故惕然而跳,濈然而動,久則成痿。治宜溫經養榮益胃,玄武湯是也。羸甚去芍藥,熱者卻附子,或陶氏溫經益元湯亦好。汗下後,頭眩身搖者,茯苓桂術甘草湯。心下痞滿者,暫與枳梗湯加茯苓。汗下後,表裡俱虛及素虛之人,微發其汗,膚瞤肉戰,喘促汗出如油者,死。
動氣在左,發汗有此證者亦危。
風熱極而瘛短瘲長。
俗云搐也。瘛則筋脈急而縮短,瘲則筋脈緩而弛長,急緩之間,筋脈牽引伸縮不定,狀如風癇可畏。多因汗下脾土受傷,木旺風熱熾盛,故手足動搖搐搦。必平木降火,以柴胡、山梔滌熱,防風、羌活祛風,兼佐和血化痰之藥治之,與痓大同,如聖餅子、引風湯、陶氏如聖飲選用。結胸失下有此證者,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陽氣不足導致肌肉震顫、筋骨鬆軟。
陽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,陽氣充足能養神,陽氣柔和能養筋。若流汗或服藥後,津液大量消耗,造成陽氣大虛,肌肉筋骨得不到充分的養分,會產生震顫和跳動的情況,長期下去會發展成肌肉萎縮。治療方法應以溫暖經絡、滋養血液、補益胃氣為主,可用玄武湯。如果體質特別虛弱,應去掉芍藥成分;對於熱性體質,可去除附子;或者陶氏溫經益元湯也是一個好的選擇。流汗或服藥後,出現頭暈、身體震顫的情況,可用茯苓桂術甘草湯進行調理。心下部感到脹滿,可先使用枳梗湯加上茯苓。流汗或服藥後,若出現表裏雙重虛弱,或原本就體質虛弱的人,輕微發汗後,出現皮膚震顫、肌肉抽搐、呼吸困難、汗如油脂般流出的情況,預示著病情嚴重。
震顫的氣息來自左側,若流汗時出現這種情況,情況也很危險。
風熱達到極度時,引起肌肉抽搐和伸長。
俗稱為抽搐。抽搐是因為筋脈緊縮縮短,而伸長是因為筋脈鬆弛拉長,兩種狀態交替不定,如同風癇,讓人非常害怕。這通常是由於過度流汗或服藥導致脾氣受損,木氣旺盛,風熱盛,導致四肢不自主地抽搐。必須平抑肝氣,清熱,使用柴胡、山梔等草藥來清除熱毒,使用防風、羌活等草藥來祛除風邪,並配合使用調和血氣、化痰的草藥來進行治療,與抽搐的情況類似,可選擇使用如聖餅子、引風湯、陶氏如聖飲等方劑。結胸症狀若未及時下藥,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可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。
風溫被火瘛瘲,葳蕤湯、火邪湯。經曰:太陽終者,戴眼反折瘛瘲,汗出不流者死。
邪氣勝則心寒而慄也,屬陰;正氣勝則身振而戰也,屬陽。
戰者,身振而動;慄者,心戰而惕。邪氣外與正爭,正氣勝則戰;邪氣內與正爭,邪氣勝則慄。戰則病欲愈,慄則病欲甚。戰屬陽,故一戰搖之間而真陽鼓動,大汗以解,不必藥也。慄屬陰,陰無勝陽之理,故恐懼不戰而承乎陽,於是陽反為陰所制,心寒足蜷,鼓頷厥冷,便溺妄出,不知人事,純乎陰而陽敗,遂成寒證。宜理中、四逆,甚則養正丹,並灸關元穴。
白話文:
風寒夾雜熱邪導致的瘛瘲,可以用葳蕤湯、火邪湯治療。醫書記載:太陽病的最後階段,病人會出現眼球上翻、抽搐、出汗卻流不下來,若出現這種情況,病人就會死亡。
邪氣過盛,會導致心寒發抖,屬陰性;正氣旺盛,會導致身體發抖,屬陽性。
發抖是指身體不自主地顫動;發慄是指心裡害怕而顫抖。邪氣在外與正氣爭鬥,正氣勝則發抖;邪氣在內與正氣爭鬥,邪氣勝則發慄。發抖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,發慄則預示著病情會加重。發抖屬於陽性,所以只要發抖一下,真陽之氣就會鼓動,大量出汗後就會痊癒,不需要用藥。發慄屬於陰性,陰氣無法戰勝陽氣,所以病人會害怕,沒有發抖,反而被陽氣所控制,進而出現心寒、足蜷、脖子僵硬、四肢冰冷、大小便失禁、神志不清的症狀。這是陰氣過盛,陽氣衰敗,屬於寒證。應該用理中湯、四逆湯治療,病情嚴重者可以用養正丹,同時灸關元穴。
若復躁極而不得臥者,不治。若原系傳經熱證,口燥咬牙,雖厥冷有時溫和,脈大而數,表證慄者,羌活沖和湯;里證慄者,大柴胡湯。
蛔厥卻緣多飢,蟲攻咽及攻胃;
蚘即蛔也。謂之厥者,病屬厥陰,又手足厥逆義也。其人素有食蛔,或因病過飢,蟲逆上咽膈而出。妄發其汗,以致胃冷,長蟲上攻咽膈,胃氣困乏,雖飢不能食,食即吐蛔者,蟲聞食臭氣而出也。外證乍靜乍煩者,蟲或上或止也。又或下利臟寒,則蛔亦上入於膈。然上焦熱而中下焦寒,故雖煩熱消渴便硬,不可遽投涼藥,當先以烏梅丸、理中湯安蛔,然後隨證調之。或煩熱不退者,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躁動不安,無法入睡,就沒有辦法治癒。如果原本是傳經熱證,嘴巴乾燥、牙齒緊咬,雖然手腳冰冷但有時會溫熱,脈搏有力且快速,表面症狀發冷,可以用羌活沖和湯;內在症狀發冷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
蛔厥是因為經常飢餓,蟲子侵犯咽喉和胃部引起的;
蚘就是蛔蟲。稱之為厥,是因為病症屬於厥陰,也指手腳厥逆的意思。患者平時就有吃蛔蟲的習慣,或者因為生病過度飢餓,導致蟲子逆流上攻咽喉和膈膜。如果過度發汗,就會導致胃寒,長蟲上攻咽喉和膈膜,胃氣虛弱,雖然飢餓卻無法進食,進食就會吐出蛔蟲,這是因為蟲子聞到食物的臭味而出來。外在症狀時而平靜時而煩躁,是因為蟲子時而上攻時而停止。又或者下痢腹瀉,臟腑寒涼,蛔蟲也會上攻膈膜。但是上焦熱而中下焦寒,所以雖然有煩熱、口渴、大便乾燥的症狀,也不能立即使用涼性藥物,應該先用烏梅丸、理中湯安撫蛔蟲,然後再根據症狀調整治療方案。如果煩熱不退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或熱甚昏瞶,腹脹便閉,或蛔不得安,從大便而出者,大柴胡湯。
狐惑蓋緣失汗,蟲食臟及食肛。
此亦蟲證也,如狐聽冰,猶豫不決之義。初起狀如傷寒,或因傷寒變成。其候四肢沉重,欲食惡聞食氣,欲眠目不能閉,舌白齒晦,面目色變無常。蟲食下部為狐,下唇有瘡,其咽乾;蟲食其喉為惑,上唇有瘡,其聲啞。殺人甚急,皆因汗下失宜,邪熱入腹,以致飲食少而腸胃虛,虛甚則三蟲舉而食人五臟。
食上部者,三黃瀉心湯主之;食下部者,單苦參煎湯淹洗之;食肛門外者,用生艾汁調雄黃末,燒煙燻之,通用黃連犀角湯。治䘌,桃仁湯、金液丹、雄黃銳散。又濕䘌蟲證,與狐惑證同,但專食其臟為異耳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燒得很厲害,昏昏沉沉,肚子脹氣便秘,或者肚子裡有蛔蟲不安,從大便中排出來,就用大柴胡湯。
狐惑病大多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的,蟲子會吃掉內臟和肛門。
這也是蟲病,像狐狸聽到冰塊一樣,猶豫不決。初期症狀和傷寒相似,或者是由傷寒演變而來的。病患會覺得四肢沉重,想吃東西卻聞到食物味道就反胃,想睡覺卻睜不開眼睛,舌頭白、牙齒黑,臉色變化不定。蟲子吃掉下部就叫狐惑,下嘴唇有瘡,咽喉乾燥;蟲子吃掉喉嚨就叫惑,上嘴唇有瘡,聲音嘶啞。這種病很危險,容易致命,都是因為出汗過多,導致寒邪入侵腹部,造成食慾不振,腸胃虛弱,虛弱到極點,三種蟲子就會出來吃人的五臟六腑。
如果蟲子吃掉上部,就用三黃瀉心湯治療;如果蟲子吃掉下部,就用單苦參煎湯浸泡清洗;如果蟲子吃掉肛門外,就用生艾汁調雄黃末,燒煙熏它,也可以用黃連犀角湯治療。治療䘌病,可以用桃仁湯、金液丹、雄黃銳散。另外濕䘌蟲病和狐惑病相似,但只吃內臟是不同的。
陰陽發斑總是火,誰知溫毒時毒?
傷寒陽證發斑,謂之陽毒;春溫發斑,謂之溫毒;夏熱發斑,謂之熱毒;時行與暴溫發斑,謂之時毒。名雖不同,同歸於熱。或因當汗不汗,及已汗而熱氣不散,表虛里實而發者;或因當下不下,熱蓄於胃而發者;或因下早熱邪乘虛入胃,傷血不散而發者;或因誤服溫藥,胃熱焦爛而發者。然皆心火入肺,故見紅點於皮毛之間。
輕如疹子蚊跡,只在手足,先紅後黃;重如錦紋,發在胸腹,先紅後赤,切忌發汗,重令開泄;甚則皮膚斑爛,陽毒具而紅潤稀疏,起發五六日即愈。若陰脈見而黑斑稠密成片,身涼,六七日死。先紅後黯,如果實者亦死。陽毒舌焦鼻煤,發斑者,陽毒升麻湯、白虎加參湯;熱甚者,三黃石膏湯、三黃瀉心湯、陶氏消斑青黛飲選用。有斑瘡如豌豆者,黃連一物湯,水煎濃汁服,或青黛一物湯。
白話文:
發疹子通常是因為身體有熱,但也不一定是熱毒,還可能是溫毒。傷寒病的陽證發疹子叫做陽毒,春天溫病發疹子叫做溫毒,夏天暑熱發疹子叫做熱毒,流行病和突然發熱發疹子叫做時毒。這些名稱雖然不同,但都屬於熱證。可能是因為該出汗卻不出汗,或者已經出汗但熱氣沒有散去,導致表虛里實而發疹;也可能是因為該瀉下卻沒有瀉下,熱氣積聚在胃中而發疹;還可能是因為瀉下過早,熱邪趁虛而入胃,傷血不散而發疹;甚至可能是因為誤服溫性藥物,胃熱灼傷而發疹。總之,這些發疹都是因為心火入肺,所以才會在皮膚表面出現紅點。
輕微的疹子像蚊子叮咬的痕迹,只長在手腳上,先紅後黃;嚴重的疹子像錦緞花紋,長在胸腹部,先紅後赤,千萬不能出汗,要以瀉下治療;最嚴重的會出現皮膚斑爛,陽毒明顯,紅點稀疏,一般在五六天就會痊癒。如果出現陰脈顯現的黑斑,而且斑點密集成片,伴隨身體發涼,六七天就會死亡。如果先紅後暗,即使身體強壯也會死亡。對於陽毒導致舌燥鼻黑、發疹的患者,可以用陽毒升麻湯、白虎加參湯;如果熱證嚴重,可以用三黃石膏湯、三黃瀉心湯、消斑青黛飲。如果疹子像豌豆一樣,可以用黃連一物湯,水煎濃汁服用,或者用青黛一物湯。
熱病發斑與陽毒同。溫毒因冬暖感溫氣,至春風氣相搏,發為癮疹多癢,初起升麻葛根湯加玄參,或敗毒散加紫草、赤芍。日久發渴,腹滿便硬者,調胃承氣湯加黃連、赤芍、生地、牡丹皮。已經汗下而毒不解者,黑膏主之。熱病發斑,時行發斑,身如火色者。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發斑雜證,咽痛,玄參升麻湯,或紫雪咽之;呃逆下利者,黃連橘皮湯;心煩嘔吐者,葛根橘皮湯;血熱內結者,小柴胡湯、犀角地黃湯;斑盛破爛者,芒硝、豬膽汁法。凡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,煩悶咳嘔,便是發斑之候,宜化斑消斑之藥以防之。諸斑藥皆通用,惟溫毒挾風稍殊耳。
白話文:
熱病出現斑點,與陽毒相同。溫毒是因為冬天暖和時感受到溫氣,到春天和風氣相互碰撞,就發作成癮疹,並且很癢。初期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加玄參,或者敗毒散加紫草、赤芍。如果時間久了,出現口渴、肚子脹滿、大便乾燥的情況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加黃連、赤芍、生地、牡丹皮。如果已經出汗了,但毒氣還沒有消除,可以用黑膏來治療。
熱病出現斑點,或者流行性疾病導致出現斑點,全身像火一樣發紅,可以用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出現斑點雜症,例如喉嚨痛,可以用玄參升麻湯,或者用紫雪含服;出現打嗝、拉肚子,可以用黃連橘皮湯;出現心煩意亂、嘔吐,可以用葛根橘皮湯;出現血熱內結,可以用小柴胡湯、犀角地黃湯;斑點嚴重,而且潰爛,可以用芒硝、豬膽汁治療。
總之,如果出汗後毒氣沒有消除,並且腳冷、耳朵聽不見、煩躁不安、咳嗽嘔吐,這就是出現斑點的徵兆,應該使用化斑消斑的藥物來預防。各種治療斑點的藥物都可以使用,只是溫毒夾雜風寒的病症,要稍作區別。
陰證亦有發斑者,乃相火乘肺,故但出於胸背,手足稀少,脈沉,身無大熱為異,宜理中湯,或加附子、玄參。
血溺如狂有是證,爭似發狂凶狂。
有陰盛發躁,欲坐井地如狂者,有火邪驚惕不安如狂者,然血溺如狂有三證與陽毒如狂相似,故舉言之。如狂屬瘀血者,脈沉實,多漱水不咽,有無表證,但血蓄下焦,小便自利如狂者;有無表裡證,脈數善飢,不大便如狂者;有太陽初證,熱結下焦如狂者,血自下者即愈。如外未解者,桂枝湯、陶氏桂苓飲。
外已解.但小腹急結者,桃仁承氣湯;挾血傳心脾者,當歸活血湯。有太陰身黃溺澀如狂者,五苓散。此皆如狂,但睡中忽欲起行,錯言妄語,猶知諫阻,尚可制御,非若發狂勢凶莫能御上。發狂者,熱毒在胃,併入於心,遂使神昏不定,言動急速,妄辨妄笑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逾垣上屋,不飢不臥。皆因汗下失宜,陽氣亢極,陰氣暴虛,非大吐下不止。
白話文:
陰證患者也可能出現發斑的症狀,這是因為心火乘虛而入肺,所以斑點主要出現在胸背部,手腳很少出現,脈象沉細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這是陰證發斑的特點,可以用理中湯治療,可以根據情況加入附子、玄參。
血溺如狂,這種症狀就像發狂一樣兇險。
有些患者因陰盛而導致煩躁不安,想要坐在井裡或地上,表現得像發狂一樣;還有些患者因為火邪入侵,導致驚惕不安,也像發狂一樣。但是,血溺如狂有三種症狀與陽毒如狂相似,所以提出來說明一下。
如狂屬瘀血的患者,脈象沉實,經常漱口但不吞嚥,可能有或沒有表證,但血積在下焦,小便自利,表現得像發狂一樣;可能有或沒有表裡證,脈象數快,容易飢餓,大便不暢,表現得像發狂一樣;也有可能是太陽病初期,熱邪結聚在下焦,表現得像發狂一樣。如果血從下焦排出,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外感尚未解除,可以使用桂枝湯或陶氏桂苓飲。
如果外感已經解除,但是小腹仍然急劇結塊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;如果瘀血傳入心脾,可以使用當歸活血湯。如果有太陰病患者出現身體發黃、小便澀滯,表現得像發狂一樣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這些症狀雖然也像發狂,但是患者在睡夢中突然想要起來行走,說胡話,但仍然可以接受勸阻,還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,不像發狂那麼兇險難以控制。發狂的患者,是因為熱毒在胃部,並蔓延至心臟,導致神志昏迷不定,言行舉止迅速,胡說亂道,狂笑不止,嚴重者甚至會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亂跑,翻牆上屋,不吃不睡。這些都是因為汗出失宜,陽氣過於亢盛,陰氣突然虛弱造成的,必須使用大吐大下才能控制病情。
傷寒四五日,身熱煩躁,不得汗發狂者,表裡俱熱,三黃石膏湯、雙解散。傷寒六七日,壯熱胸滿便閉,脈實數發狂者,大承氣湯加黃連。陽毒暴盛發狂,多幹嘔,面赤,發斑咽痛,下利黃赤,壯熱而不得汗者,葶藶苦酒湯。咽痛吐膿血者,陽毒升麻湯。潮熱甚者,梔子仁湯。
潮熱大便閉者,升麻葛根湯加大黃,或三黃湯。發斑不可下者,草龍膽一味,水煎服。狂走者,瓜蒂散吐痰。時行熱毒發狂者,黑奴丸。通用水漬法、火劫法、王氏玄明粉。凡發狂見陽證陽脈者順,見陰證陰脈及舌卷囊縮者即死。
白話文:
傷寒發病四五天,身體發熱煩躁,出不了汗,神志不清的,屬於表裡俱熱,可以用三黃石膏湯或雙解散。傷寒發病六七天,體溫高,胸悶,便秘,脈象有力而快,神志不清的,用大承氣湯加黃連。如果陽毒暴發,神志不清,經常乾嘔,臉紅,身上長斑,咽喉痛,腹瀉黃色,發熱但出不了汗,可以用葶藶苦酒湯。如果咽喉痛,吐出膿血,用陽毒升麻湯。如果反覆發熱,可以用梔子仁湯。
如果反覆發熱且便秘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加黃連或三黃湯。如果身上長斑但不能服用瀉藥,可以用草龍膽單味煎服。如果神志不清,到處亂跑,可以用瓜蒂散催吐。流行性熱毒導致神志不清的,可以用黑奴丸。治療時可以使用水漬法、火劫法或王氏玄明粉。凡是神志不清,出現陽證陽脈者可治,出現陰證陰脈,舌頭卷縮者就難以救治了。
多眠陰盛,而晝寢不厭;
傷寒邪傳陰則多眠,昏昏閉目者,陰主闔也;默默不欲言者,陰主靜也。有太陽證外已解而神將復者,設若胸滿脅痛鼻乾,得汗者,小柴胡湯;脈浮,羌活沖和湯;冬月,麻黃湯。有陽明熱伏於裡而嗜臥者,小柴胡湯。少陰脈沉細,自利慾吐而渴多眠者,四逆湯加人參、茯苓以益陰回陽。
或熱病得汗後,脈沉細,身冷,初覺安靜,漸次昏沉,喜臥不省,亦急與四逆湯,令四肢溫,不爾,有熟睡而死者。合病目合則汗出,風溫常不了了,狐惑精神恍惚,治見各條。惟汗下後酣睡者,為正氣已復,不必藥也。
不眠陽盛,而夜臥不遑。
白話文:
睡眠過多是陰氣盛,白天也愛睡覺,睡不醒;
傷寒病邪侵入陰經就會睡眠過多,昏昏沉沉地閉著眼睛,因為陰氣主宰著閉合;不愛說話,也是因為陰氣主宰著靜止。如果太陽病症的表面症狀已經消失,但精神還沒有恢復,而且胸部滿悶、脅肋疼痛、鼻乾,並且出汗,就用小柴胡湯;脈搏浮,用羌活沖和湯;冬天,用麻黃湯。如果陽明經熱邪潛伏於內,並且嗜睡,也用小柴胡湯。少陰經脈沉細,自利、想吐、口渴、睡眠過多,用四逆湯加人參、茯苓來滋陰回陽。
或者熱病出汗後,脈搏沉細,身體寒冷,剛開始覺得安靜,逐漸變得昏沉,喜歡躺著不省人事,也要趕快服用四逆湯,讓四肢溫暖,否則就會昏睡而死。合病眼睛閉合就出汗,風溫病總是反覆發作,狐惑病精神恍惚,治療方法要根據各條症狀。只有出汗後昏昏欲睡的,是正氣已經恢復了,不需要用藥。
失眠是陽氣盛,晚上睡覺也睡不安穩。
或終夜煩擾,或晝夜惺惺不眠。未經汗下而不眠,屬陽明初證者,葛根解肌湯;在裡屬心神不清者,大承氣湯。已經汗下不眠,津液干,熱盛陰虛,胃不和也。太陽發汗過多,躁不得眠,欲飲水者即愈。若脈浮而渴,小便難者,五苓散。汗吐下後,懊憹不眠者,梔豉湯。晝夜不眠者,酸棗仁湯。
錯語乾嘔不眠者,解毒湯。譫語,小便淋澀,煩躁少睡者,白虎湯加山梔。挾瘀血者,犀角地黃湯。少陰下利而渴,或因下後不得眠者,豬苓湯。少陰二三日,心煩不眠者,黃連雞子湯。下後陽虛,脈沉無表證,夜靜晝煩不得眠者,宜古姜附湯,或四逆湯加茯苓。汗多者,小建中湯。
白話文:
有些人整晚睡不好,有些人則整天昏昏沉沉無法入睡。如果沒出汗就睡不着,可能是陽明初證,可以用葛根解肌湯;如果內熱擾心神,導致神志不清,則用大承氣湯。如果已經出汗了還是睡不着,並且口干舌燥,熱盛陰虛,胃也不舒服,可能是太陽發汗過多,導致燥熱難眠,想喝水就會好轉。如果脈浮而口渴,小便困難,則可以用五苓散。如果汗吐下之後,仍然焦躁不安,睡不着,則可以用梔豉湯。如果整天都睡不着,則可以用酸棗仁湯。
如果嘔吐不止,還睡不着,則可以用解毒湯。如果神志不清,小便淋漓澀痛,煩躁難眠,則可以用白虎湯加山梔。如果伴有瘀血,則可以用犀角地黃湯。如果少陰虛寒,導致腹瀉並且口渴,或者腹瀉後睡不着,則可以用豬苓湯。如果少陰虛寒,已經持續兩三天,並且心煩難眠,則可以用黃連雞子湯。如果腹瀉之後,陽氣虛弱,脈沉無表證,夜晚安靜白天卻煩躁難眠,則可以用古姜附湯,或者四逆湯加茯苓。如果出汗太多,則可以用小建中湯。
傷寒瘥後不眠者,陰氣未復也,梔子烏梅湯,或溫膽湯加竹茹;虛者,十味溫膽湯。精神恍惚者,朱雀丸,古法不眠者,單熟酸棗散;多眠者,單生酸棗散亦好。
常病常法易知,變病變法難詳。
上一段論傷寒雜證,從面至足及眠,逐一詳審,以便問證云。
白話文:
傷寒痊癒後睡不著的人,是因為陰氣還沒恢復,可以用梔子烏梅湯,或是溫膽湯加竹茹;體虛的人,可以用十味溫膽湯。精神恍惚的人,可以用朱雀丸,古代治療失眠的常用藥方是單用熟酸棗散;如果睡太多,單用生酸棗散也很好。
常見的病症,治療方法很容易掌握,但遇到不常見的病症,治療方法就難以確定。
上面一段講的是傷寒的一些併發症,從面部到腳部,再到睡眠問題,逐一詳細說明,方便醫生根據病人症狀問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