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67)
外集·卷四 (67)
1. 虛類
發熱(附惡寒)
發熱原無表裡證,明是內傷虛損病:
外感發熱,人迎緊盛,隨表裡見證,汗下即解。惟內傷虛熱,經久不解,無表裡二證,雖食積類傷寒初證,右脈氣口緊盛,身節不痛為異。
勞役力倦欲昏神,內傷勞役發熱,脈虛而弱,倦怠無力,不惡寒,乃胃中真陽下陷,內生虛熱,宜補中益氣湯。內傷色欲,陰虛發熱,便硬能食者,滋陰降火湯、加味逍遙散、清骨散。內傷思慮,神昏恍惚,眼燒者,歸脾湯、茯神湯。
生冷郁遏四肢甚。
內傷生冷,郁遏陽氣及脾虛伏火,隻手足心熱,肌膚不甚熱,自汗不食者,火鬱湯。
晝熱口淡是陽虛,凡飢飽勞役傷胃,陽虛口中無味,晝熱夜輕者,俱宜補中益氣湯,甚加附子。上盛下虛者,清心蓮子飲。
夜熱晝輕陰弱定;
凡房勞思恐傷腎,陰虛口中有味,夜熱晝輕者,俱宜四物湯加知、柏、黃芩;甚者,加童便、龜板峻補其陰。有鬱抑者,下甲丸。
陰陽兩虛熱無時,陰陽兩虛,晝夜發熱,煩渴不止,證似白虎而無目痛、鼻乾者,古歸耆湯。如臟冷、榮熱、脈浮者,人參地骨散。久虛積損者,八物湯、人參養榮湯;甚者,既濟湯去半夏、加五味子、當歸、地黃,入童便少許。或二至丸、八味丸、二神交濟丹。抑論肥人及脈弦大無力者,氣虛於血,宜甘溫補氣,氣旺則能生血;若瘦人及脈弦帶澀者,血虛於氣,只宜苦寒為主,佐以甘溫。若氣血平補,依舊氣旺而陰愈消矣。
凡虛熱,皆因精神外馳,嗜欲無厭,陰氣耗散,陽無所附,遂致浮散肌表而發熱,實非有熱也。
骨蒸傳變須防命。
骨熱因氣虛不能化血,血乾則火自沸騰,肉如針刺,骨熱煩疼,或五心俱熱,或兩肋如火,或子午相應,或晝微惡寒,而夜反大熱。雖腎經所主,傳變不常,蒸上則見喘咳痰血,唇焦舌黑,耳鳴目眩等證;蒸下則見遺精、淋濁、泄瀉、腰痛、腳痠、陰物自強等證;蒸中則見腹脹、脅痛、四肢倦怠等證。
古云:肝症發熱,肉下骨上,寅卯尤甚,瀉青丸、人中白散;心證發熱,在血脈,日中則盛,單瀉心湯、導赤散、硃砂安神丸;脾證發熱,有肌肉,遇夜尤甚,瀉黃散、三白湯;肺證發熱,在皮毛,日西則甚,瀉白散,甚者涼膈散;腎證發熱,在骨,亥子時甚,兩手足心如火,滋腎丸主之。大要:脈弦而濡者,秦艽扶贏湯、加味逍遙散;脈弦而數者,節齋四物湯。
通用五蒸湯、丸,二參湯,香連豬肚丸、大胡連丸、補髓丹、大造丸。
虛煩內煩不得眠,虛煩,頭昏口燥,乃心內煩躁,無外熱也,仍分氣虛、血虛。或大病後津液枯竭,煩而有渴者,人參門冬湯、溫膽湯;不眠者,六一散;甚,加牛黃;勞心者,妙香散;脾弱者,三白湯。詳見傷寒。
白話文:
虛類
發熱(伴隨惡寒)
發熱本身並非表證或裡證,明顯是內傷虛損引起的疾病:
外感引起的發熱,脈象通常是人迎脈緊實有力,並且會隨著表證或裡證出現相對應的症狀,透過發汗或瀉下的治療就能夠痊癒。但是內傷造成的虛熱,會持續很久而無法痊癒,而且沒有表證或裡證的表現。即使像飲食積滯類似傷寒初期的症狀,右脈氣口會緊實有力,但是身體關節不會疼痛,這點是有區別的。
因過度勞累導致精神疲憊想昏睡的發熱,這是內傷勞累引起的發熱,脈象虛弱無力,身體感到倦怠無力,不會怕冷,這是因為胃中的陽氣下陷,體內產生虛熱,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因為縱慾過度導致陰虛發熱,如果伴隨大便乾燥且食慾良好,應該使用滋陰降火湯、加味逍遙散、清骨散。因為思慮過度導致精神恍惚、眼睛發熱的,應該使用歸脾湯、茯神湯來治療。
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導致陽氣鬱結,使得四肢發熱嚴重。
因為內傷吃了生冷食物,導致陽氣鬱結,或是脾虛導致體內潛伏虛火,只有手心和腳心發熱,皮膚不會太熱,而且會自汗、沒有食慾,應該使用火鬱湯治療。
白天發熱且口中無味是陽虛的表現。凡是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等因素傷害到胃,導致陽氣虛弱、口中無味,並且白天發熱而晚上較輕微的,都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,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加入附子。如果是上熱下寒的狀況,則應使用清心蓮子飲。
晚上發熱而白天較輕微,通常是陰虛的表現。
凡是因為房事過度、思慮或恐懼而損傷腎臟,導致陰虛、口中有味,並且晚上發熱而白天較輕微的,都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、黃芩來治療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加入童子尿和龜板來大力滋補陰液。如果有情緒抑鬱,則應使用下甲丸來治療。
陰陽兩虛導致發熱沒有固定時間。陰陽兩虛會導致白天夜晚都發熱,而且會感到煩躁口渴,症狀類似白虎湯證,但是沒有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等症狀,應該使用古歸耆湯。如果身體寒冷、卻有發熱的感覺、脈象浮散,應該使用人參地骨散。如果久病虛弱、損耗嚴重,應該使用八物湯或人參養榮湯來治療,嚴重的話,可以使用既濟湯,去除半夏,加入五味子、當歸、地黃,並加入少量童子尿。或是使用二至丸、八味丸、二神交濟丹。一般來說,肥胖的人如果脈象弦大無力,通常是氣虛導致血虛,應該使用甘溫的藥材來補氣,當氣旺盛時就能夠產生血液;而瘦弱的人如果脈象弦帶澀,通常是血虛導致氣虛,應該以苦寒的藥材為主,並輔以甘溫的藥材。如果氣血都一起補,反而會導致氣更旺盛,而陰液更加消耗。
凡是虛熱,都是因為精神向外耗散、嗜欲無止境,導致陰氣耗散,陽氣沒有依附而浮散到體表發熱,其實並不是真的有熱。
骨蒸發熱病情惡化,必須小心性命安危。
骨蒸發熱是因為氣虛無法化生血液,血液枯竭就會產生虛火,造成肌肉像針刺般疼痛,骨頭發熱煩躁疼痛,或是五心(兩手心、兩腳心、胸口)都發熱,或是兩肋像火燒,或是發熱的時間會隨著子午時辰變化,或是白天稍微怕冷,晚上反而發熱嚴重。雖然是腎經主導,但發病的變化不固定,如果發熱向上蔓延會出現喘咳、痰血、嘴唇焦黑、舌頭發黑、耳鳴、頭暈眼花等症狀;如果向下蔓延,會出現遺精、淋濁、腹瀉、腰痛、腳痠、陰莖容易勃起等症狀;如果往中間蔓延,則會出現腹脹、脅痛、四肢倦怠等症狀。
古人說:肝病引起的發熱,是在肌肉之下、骨頭之上,在寅時(凌晨3-5點)和卯時(早上5-7點)尤其嚴重,應該使用瀉青丸、人中白散;心病引起的發熱,是在血脈中,在中午時分最為嚴重,應該使用單瀉心湯、導赤散、朱砂安神丸;脾病引起的發熱,是在肌肉中,在夜晚時分尤其嚴重,應該使用瀉黃散、三白湯;肺病引起的發熱,是在皮膚毛孔,在傍晚時分最為嚴重,應該使用瀉白散,嚴重的話可以使用涼膈散;腎病引起的發熱,是在骨頭中,在亥時(晚上9-11點)和子時(晚上11點-凌晨1點)最為嚴重,兩手心和兩腳心像火燒一樣發熱,應該使用滋腎丸來治療。總的來說,如果脈象弦而濡,應該使用秦艽扶羸湯或加味逍遙散;如果脈象弦而數,應該使用節齋四物湯。
通常可以使用的藥物有五蒸湯、丸,二參湯,香連豬肚丸、大胡連丸、補髓丹、大造丸。
虛煩內熱導致失眠。虛煩是指頭昏腦脹、口乾舌燥,這是因為內心煩躁,而不是體表發熱。仍然要區分是氣虛還是血虛。或是大病之後津液枯竭,因為煩躁口渴的,可以使用人參門冬湯、溫膽湯;如果失眠,可以使用六一散,嚴重的話可以加入牛黃;如果是因為勞心所導致,可以使用妙香散;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使用三白湯。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傷寒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