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66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66)

1. 痰類

繳吐引痰真捷法,繳法:用青魚膽末繳三次,紅腫即散。吐法:用冬月青魚膽,以枯礬入內,臨用加百草霜炒鹽少許,醋調,以鴨毛蘸藥引吐痰盡。如無魚膽,用白礬半斤,巴豆肉十枚,同枯過,去巴,用引吐痰神效。吐後用金鎖匙吹之。常服甘桔湯最妙。如牙關緊者,用後開關藥,或二仙散。不省人事者,一字散。

急甚神針一發之;

火鬱發之,謂發汗也,咽瘡忌汗。最不誤人,惟砭針出血,即汗之之義也,血出多則愈。有針瘡者,薑汁調熟水,時時呷之。畏針者,委曲針之。凡關上血泡最宜。關下不見者,令病人含水一口,用蘆管削尖,入鼻孔刺出血妙。惟腎傷寒及帝中腫者忌針,用蛇床子於瓶中燒煙,令病人吸入喉中立愈。

毒結開關還可救,雄黃解毒丸、龍腦破毒散、玉鑰匙,或用巴豆壓油紙上,取油紙捻成條子,點燈吹滅,以煙燻入鼻中,一時口鼻涎流,牙關自開。一方:用巴豆肉,以綿裹定,隨左右塞於鼻中,左右俱有,左右俱塞,立透。蓋方中以巴豆治走馬喉痹者,以熱攻熱,熱則流通之意也。

喉失音者即難醫。

喉痹失音者,秘傳降氣湯去陳皮,加黃芩;風寒失音者,甘桔湯加訶子、木通,入生地汁潤之,或訶子散;血虛受熱,咳嗽聲嘶者,用青黛、蛤粉蜜調含化,或潤肺丸、蜜脂煎;尋常聲音不清者,加味固本丸;內傷虛損,咽瘡失音者,無治法。骨鯁用朴硝為末,對入龍腦雞蘇丸內,為丸,彈子大,噙化,不過三五丸,自然消化。

魚骨鯁,食橄欖或以核為末,順流水調服,外用獺爪爬之自下。余詳七卷急救諸方。

白話文:

痰類

快速引出痰的方法:用青魚膽末三次塗抹,紅腫就會消散。吐痰的方法:用冬天的青魚膽,加入枯礬,使用時再加入少量炒過的百草霜和鹽,用醋調和,用鴨毛沾藥引出痰液。如果沒有魚膽,可用白礬半斤、巴豆肉十枚,一起焙乾後去除巴豆皮,用它引吐痰,效果很好。吐痰後用金鎖匙(一種醫療器械)吹拂。經常服用甘桔湯最好。如果牙關緊閉,就用開關的藥物,或者二仙散。如果昏迷不醒,就用一字散。

情況危急時,可用針灸;火鬱(內熱)導致的疾病,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但咽喉瘡瘍忌諱發汗。最不會誤人的方法,只有用砭針放血,這和發汗的意義相同,放血越多,病情就越好轉。如果針刺處有瘡瘍,就用薑汁調和溫水,時時含漱。怕針的人,可以斜著針刺。凡是關節以上長血泡的,最適合針灸治療。關節以下看不見的,讓病人含一口水,用蘆葦管削尖,從鼻孔刺出血,效果很好。但是腎臟受寒和心臟腫脹的病人忌針,可用蛇床子在瓶中燃燒熏煙,讓病人吸入喉嚨中,就能立即痊癒。

毒邪阻塞牙關,仍可搶救,可用雄黃解毒丸、龍腦破毒散、玉鑰匙等藥物,或者把巴豆壓在油紙上,取油紙捻成條,點燃後吹滅,用煙熏鼻孔,很快就會流出鼻涕口水,牙關自然就鬆開了。另一方法:用巴豆肉用棉花裹好,塞入左右鼻孔,左右都塞,很快就能見效。這個方法是用巴豆治療走馬喉痹(一種急症),是運用熱性攻治熱性的方法,熱則氣血流通之意。

喉嚨失音很難治癒。

喉嚨阻塞失音,秘傳的降氣湯要去掉陳皮,加入黃芩;風寒引起的失音,甘桔湯要加入訶子、木通,再加入生地汁潤喉,或者用訶子散;血虛受熱,咳嗽聲音嘶啞的,用青黛、蛤粉用蜂蜜調和含化,或者用潤肺丸、蜜脂煎;平常聲音不清的,用加味固本丸;內傷虛損,咽喉瘡瘍失音的,沒有治療方法。魚骨卡喉,用朴硝研磨成粉,加入龍腦雞蘇丸中,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含化,通常三五丸就能化解。

魚骨卡喉,可以吃橄欖,或者把橄欖核磨成粉,用清水送服,體外用獺爪(水獺的爪子)從下往上刮,就能取出魚骨。其他詳細的急救方法,請參考七卷急救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