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6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62)

1. 痰類

凡五十歲後,血枯糞如羊屎,及年少不淡薄飲食、斷絕房室者,不治。

關格

與嘔吐、膈噎、淋證參看。

關不小便格吐逆,經云:人迎脈大於氣口四倍,名曰格;氣口脈大於人迎四倍,名曰關。

上寒下熱中焦窒;

關,乃陽不下,以寒在胸中,塞而不入;格,乃陰不上,以熱在下焦,寒而不出。上下不通,三焦撩亂,中氣不足,陰陽不能相榮,故既關且格。中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以升降之;中虛痰盛者,六君子湯去朮,加柏子仁及麝少許;虛甚,吐利俱不得者,既濟丸。

吐提其氣非為痰,關格與噎穢稍異,胃中覺氣有礙,欲升不升,欲降不降,欲食不食,宜二陳湯,加木通,吐其橫格之氣,不必在出痰也。

或治下焦不可執。

古云:關格死在旦夕,但治下焦可愈。經云:少陽所至,為嘔湧溢,食不下。言火逆上而為嘔吐,非膈上所生,獨為關,非格也,大承氣湯下之。若但吐而不得小便者,胃苓湯。有膏粱積熱,損傷北方真水者,滋腎丸主之。忌用淡滲利水之藥,詳前淋證。凡關格見頭汗者,死。

痓證虛柔實則剛,陽極則為剛痓,多類風證,宜清熱化痰祛風;陰極則為柔痓,多類厥證,宜溫補化痰降火。此丹溪胃實則為剛,虛則為柔,皆危證也。余詳傷寒。

口噤不醒通身強。

痓病發則身強不醒,癇病發則身軟時醒。痓、癇相似,而實不同。

內外因皆挾痰火,或外因風邪,或內因七情,皆必挾痰火而後發痓。痰壅發痓不醒,或隻手足搐搦,左右動搖,宜祛風導痰湯,加竹瀝、薑汁。風痰盛者,敗毒散加防風、天麻、黃芩、全蠍、生薑、薄荷,或通聖散加人參、柴胡,間服壽星丸,薑汁、竹瀝下。火盛則遍身戰掉,猶火炎而旋轉也。

火能燥物,而使氣液不足,宜四物二陳湯,加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竹瀝、童便,補而散之。實火則胸滿,口噤咬牙,腳攣,臥不著床,大便閉者,大承氣湯下之,仍忌,風藥。蓋火為風燥之本,能治其火,則風自散,而燥自潤矣。

鬱悶諸虛甚則亡。

七情鬱悶者,烏藥順氣散、八味順氣散主之。諸虛絕無風邪,而筋脈攣急,角弓反張者,乃氣血虛脫,無以主持養筋,此等尤不可純用風藥。經曰:諸痓強直,皆屬於濕。濕極反兼風化制之,實非風也,虛也。故又有言曰:虛為本,痰火外邪為標。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竹瀝,或六君子湯加黃耆、附子、柴胡;血虛者,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,或大秦艽湯。痓病比癇更重,甚則因而昏死者有之。

癇與癲狂相似,但癇病時發時止,邪流五臟;癲狂經久不愈,邪全歸心。

癇有陰陽只是痰,內傷最多,外感極少。蓋傷飲食,積為痰火,上迷心竅;驚恐憂怒,則火盛神不守舍,舍空痰寒。丹溪云:癇因痰寒心竅,發則頭旋卒倒,手足搐搦,口眼相引,胸背強直,叫吼吐涎,食頃乃醒。病先身熱脈浮在表者,陽癇,屬六腑,易治;病先身冷脈沉在裡者,陰癇,屬五臟,難治。若神脫目瞪,如愚癡者,不治。

白話文:

痰類

五十歲以後,血液衰竭,大便像羊屎一樣,以及年輕時不節制飲食、房事的人,治療效果不佳。

關格

與嘔吐、呃逆、尿淋症狀參照。

小便不通,嘔吐逆氣,經書記載:人迎脈搏跳動比氣口脈搏大四倍,稱為格;氣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四倍,稱為關。

上焦寒、下焦熱,中焦阻塞;

關,是陽氣不能下降,因為寒邪在胸中阻塞,無法下降;格,是陰氣不能上升,因為熱邪在下焦,寒邪又不能排出。上下不通,三焦紊亂,中氣不足,陰陽不能互相滋養,所以既有關又有格。中氣虛弱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來升降氣機;中氣虛弱痰盛者,用六君子湯去白朮,加柏子仁和少量麝香;虛弱嚴重,嘔吐腹瀉都止不住者,用既濟丸。

嘔吐是氣機不暢,並非單純痰證,關格與呃逆略有不同,胃中感覺氣機阻滯,想上升卻上不去,想下降卻下不來,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宜用二陳湯加木通,疏通橫逆之氣,不必一定要化痰。

治療下焦阻塞不可執著。

古書記載:關格病危在旦夕,但治療下焦就能痊癒。經書記載:少陽經氣到達的地方,會出現嘔吐、溢出、食慾不振。意思是肝火逆上而引起嘔吐,不是膈膜以上的原因,單純是關,不是格,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只是嘔吐而小便不通,用胃苓湯。如果因過食肥甘厚味導致積熱,損傷腎陰者,用滋腎丸治療。忌用清熱利尿的藥物,詳見前面尿淋症的說明。凡是關格病出現頭汗者,預後不良。

痓證虛則柔軟,實則堅硬,陽氣極盛則為剛痓,多類似風證,宜清熱化痰祛風;陰氣極盛則為柔痓,多類似厥證,宜溫補化痰降火。丹溪先生說:胃實則為剛痓,胃虛則為柔痓,都是危急症狀。詳細內容參看傷寒論。

口噤不醒,全身僵硬。

痓病發作時全身僵硬不醒,癇病發作時身體柔軟,時而清醒。痓、癇症狀相似,但本質不同。

內外因素皆夾雜痰火,或是外感風邪,或是內傷七情,都必須夾雜痰火才會發病。痰阻塞導致痓病發作不醒,或僅手足抽搐,身體左右搖晃,宜用祛風導痰湯,加竹瀝、薑汁。風痰盛者,用敗毒散加防風、天麻、黃芩、全蠍、生薑、薄荷,或通聖散加人參、柴胡,間服壽星丸,用薑汁、竹瀝送服。火盛則全身顫抖,如同火燒一樣旋轉。

火能燥化津液,導致氣液不足,宜用四物湯合二陳湯,加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、竹瀝、童尿,補益兼疏散。實火則胸悶,口噤咬牙,腳抽筋,臥床不安,大便不通者,用大承氣湯瀉下,但忌用風藥。因為火是風燥的根本,能治其火,則風自散,燥自潤。

鬱悶諸虛嚴重則危及生命。

七情鬱悶者,用烏藥順氣散、八味順氣散治療。各種虛弱症狀,沒有風邪,但筋脈拘急,角弓反張者,是氣血虛脫,無法滋養筋脈,這種情況尤其不能單用風藥。經書記載:各種痓病強直,都屬於濕邪。濕邪極盛反倒兼夾風邪,這是風邪的表現,實質是虛證。所以又有說法:虛是本,痰火外邪是標。氣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竹瀝,或六君子湯加黃耆、附子、柴胡;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,或大秦艽湯。痓病比癇病更嚴重,嚴重者甚至昏迷死亡。

癇與癲狂相似,但癇病時發時止,邪氣流竄於五臟;癲狂久治不愈,邪氣都聚集在心臟。

癇病陰陽兩虛,只是痰證,內傷居多,外感很少。因為傷食,積聚成痰火,蒙蔽心竅;驚恐憂怒,則火盛神不守舍,心神空虛,痰寒內盛。丹溪先生說:癇病是因為痰寒阻滯心竅,發作時頭暈目眩,突然倒地,手足抽搐,口眼歪斜,胸背僵硬,哭叫流涎,片刻之後清醒。病先發熱,脈浮在表者,是陽癇,屬於六腑,容易治療;病先發冷,脈沉在裡者,是陰癇,屬於五臟,難以治療。如果神志昏迷,瞪大眼睛,像癡呆一樣,則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