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6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60)

1. 痰類

不足火炎陰氣虛;

火乃元氣之賊。人之陰氣依胃氣而養,胃土受傷,則木氣侵之,陰火所乘,不得內守,木挾相火,直衝清道而上,乃虛之甚也。膏粱濕熱者,十味小柴胡湯,吞單黃柏丸,或調益元散;胃火善食者,小半夏湯加山梔、黃芩吐之;火盛者,益元散加黃連、黃柏;自利,更加參、朮、白芍、陳皮。

久病滯下及婦人產後,從臍下逆上,夜分轉甚者,皆屬陰虛,四物湯加知、柏、陳皮、竹茹。

勞役傷脾故有此,貧苦大勞火動,濁升清陷者,補中益氣湯,或合生脈散加黃柏、附子少許;挾房勞者,瓊玉膏;腎氣不歸元者,九味安腎丸。

久病寒搏火為辜;

極是危證。脈數為火刑金,必死。凡傷寒吐下及雜病久,每呃逆者,皆火欲上行,為胃中寒邪所遏,故搏而有聲,俱宜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、理中湯倍參。久者,三香散,或木瓜根煎湯呷之。中虛昏聵脈結者,炙甘草湯救之。

有餘飽食(填寒胸中)失升降,二陳湯加枳殼、砂仁。

痰鬱何由得泰舒?

痰閉於上,火動於下,無別證,忽然發呃從胸中起者,芩連二陳湯,或只陳皮、半夏,姜煎服,或人參蘆煎湯吐之。停痰,或因怒郁瘀熱者亦宜。蓋參蘆瀉肺,肺衰氣降,而火土復位矣。七情氣鬱者,木香勻氣散,用蘿蔔煎湯下,蘇子降氣湯。

陽證失下多潮熱,地道不通,因而呃逆。宜寒藥下之,大柴胡湯。陽極脈微將脫者,宜涼膈散、解毒湯,養陰退陽,不可大小。

汗吐下後(胃)熱未除;

小柴胡加橘皮、竹茹,或橘皮竹茹湯、單瀉心湯。

有餘湧(吐)泄(平人食物太速,飲水入肺,喜笑太多,亦屬有餘。食呃、笑呃,以紙捻鼻嚏,或久閉氣可止。水呃,小陷胸湯、小青龍湯去麻黃,清之利之而已不足補。)

補有溫平涼莫拘。凡汗、吐、下、服涼藥過多者,當溫補;脾胃陰火上衝者,當平補;挾熱者,宜涼補。《局方》率用丁、附溫暖助火,損不足而益有餘,宜乎呃逆之必死也!

膈噎

三焦枯槁成膈噎,飲食不下,而大便不通,名膈噎。《疏》云:膈有拒格意,即隔食反胃也。《玉機》云:噎塞大便不通,通幽湯。故以膈噎為題。《局方》以噎近咽,膈近胃,而遺下焦,又妄分十膈五噎,皆非經旨。病因內傷,憂鬱失志及飲食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;或因雜病,誤服辛香燥藥,俱令血液衰耗,胃脘枯槁。其槁在上焦賁門者,食不能下,下則胃脘當心而痛,須臾吐出乃止。

賁門,即胃脘上口,言水穀自此奔入於胃,而氣則傳之於肺也。其槁在中焦幽門者,食物可下,良久復出。幽門與中脘相近,言其位幽僻,胃中水穀自此而入小腸也。其槁在下焦闌門者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闌門臍下,攔約水穀,分入膀胱、大腸而為糞溺。是大小腸、膀胱,乃氣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。

白話文:

[痰類]

陰虛火旺,陰氣不足,導致陽火亢盛;火是損害元氣的賊。人體陰氣依靠胃氣滋養,胃氣受損,則肝氣侵犯,陰火乘虛而上,不能內守,肝火挾帶相火直衝上焦,這是陰虛的極端表現。飲食肥甘厚膩,濕熱內盛者,服用十味小柴胡湯,服用單黃柏丸,或服用益元散;胃火旺盛,喜食辛辣者,服用小半夏湯加山梔、黃芩以瀉火吐濁;火盛者,服用益元散加黃連、黃柏清熱瀉火;若伴有腹瀉,則加人參、蒼朮、白芍、陳皮健脾益氣止瀉。

久病導致腸胃下滑,或婦女產後,從臍下逆流而上,夜間加重者,皆屬陰虛,服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陳皮、竹茹滋陰清熱。

勞累傷脾導致陰虛火旺,貧困勞累導致火氣上升,濁氣上升清氣下降者,服用補中益氣湯,或合用生脈散加黃柏、附子少許溫補脾腎;因房事過度者,服用瓊玉膏滋陰補腎;腎氣不足者,服用九味安腎丸。

久病寒邪阻遏陽氣,導致陰虛火旺;

這是危急的症狀。脈象數而有力,說明陽氣亢盛灼傷陰氣,預後不良。凡傷寒、吐瀉及其他雜病久治不愈,經常呃逆者,都是由於陽火欲向上衝,被胃中寒邪阻遏,因此發出聲音,都應該服用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、理中湯(人參加倍),久病者,服用三香散,或用木瓜根煎湯服用。中氣虛弱,神志不清,脈象結代者,用炙甘草湯急救。

飲食過飽,寒邪停滯胸中,升降失調,服用二陳湯加枳殼、砂仁理氣和胃。

痰濁鬱結,何以舒暢?

痰濁阻滯上焦,陽火亢盛於下焦,沒有其他明顯症狀,突然發生呃逆,從胸中起始者,服用芩連二陳湯,或只用陳皮、半夏,薑汁煎服,或用人參蘆根煎湯吐痰。痰濁停滯,或因怒氣鬱結,瘀熱內阻者也適用。因為人參蘆根瀉肺,肺氣下降,則脾胃之火得以平復。七情鬱結者,服用木香勻氣散,用蘿蔔煎湯送服,或服用蘇子降氣湯。

陽證失於下行,多伴有潮熱,氣機不利,導致呃逆。應服用寒涼藥物瀉下,服用大柴胡湯。陽氣極盛,脈象微弱將要脫證者,應服用涼膈散、解毒湯,養陰退陽,用藥劑量不可過大。

汗吐下利之後,胃熱未除;

服用小柴胡湯加橘皮、竹茹,或服用橘皮竹茹湯、單瀉心湯清熱除濕。

嘔吐泄瀉(普通人因飲食過速,飲水入肺,或喜笑過度,也屬於過度。食後呃逆、笑後呃逆,可用紙捻刺激鼻腔,或閉氣片刻可以緩解。水瀉呃逆,服用小陷胸湯、小青龍湯(去麻黃),清利為主,不宜溫補。)

溫補、平補、涼補,應根據情況而定。凡汗出、嘔吐、泄瀉、服用涼藥過多者,應溫補;脾胃陰虛火旺者,應平補;伴有熱證者,應涼補。《局方》多用丁香、附子溫熱助火,損傷不足而助長有餘,所以呃逆必死!

膈噎

三焦枯竭導致膈噎,飲食不下,大便不通,稱為膈噎。《傷寒論》說:膈有阻塞之意,就是食積反胃。《玉機微義》說:噎塞,大便不通,服用通幽湯。所以用膈噎為題。《局方》以噎近咽喉,膈近胃脘,而遺漏下焦,又妄分十膈五噎,都違背經義。病因是內傷,憂鬱失志及飲食無節制,房事過度,損傷脾胃肝腎之火;或因患其他疾病,誤服辛辣燥熱藥物,導致氣血虧損,胃脘枯竭。其枯竭在上焦賁門者,飲食不能下降,下降則胃脘疼痛,須臾即吐出。

賁門,就是胃脘上口,食物和水穀由此進入胃,氣則傳之於肺。其枯竭在中焦幽門者,食物可以下降,但不久又吐出。幽門與中脘相近,位置幽僻,胃中食物和水穀由此進入小腸。其枯竭在下焦闌門者,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,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。闌門在臍下,阻擋和約束水穀,分配到膀胱、大腸而成為糞便和尿液。大小腸、膀胱,是氣血津液流通的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