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54)
外集·卷四 (54)
1. 血類
抑論血疾陰火,誤用陽燥熱藥,則血枯瘦怯,勞瘵成矣;勞傷誤用寒藥,則胸滿膈痛,血愈郁矣;墜墮閃挫,誤行補澀,則瘀蓄於胃,心下脹滿,食入即吐,名曰血逆。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、甘草,加赤芍等分救之,此血疾難調,最宜斟酌。
嘔血
嘔血與吐無大異,成盆無聲者為吐,成碗有聲者為嘔。
怒火暴甚不可當;
怒氣逆甚,血溢口鼻,當抑怒全陰,熱者解鬱湯,虛者保命散。
氣虛發熱咽喉痛,甘桔湯加參、耆、歸、地、荊芥、黃柏水煎,入童便、韭汁、薑汁、鬱金少許,或單黃柏蜜炙為末,麥門冬煎湯下。
血虛熱熾滋降良。
加減四物湯主之。
衄血
衄血熱溢肺與胃,肺竅於鼻,鼻通於腦,血上溢於腦,又行清道。所以從鼻而出。兼以陽明熱鬱上行,則口鼻俱出。大熱衄血者,用萱草去根,搗汁一盞,生薑汁半盞,和勻服。
涼血行血(治同吐血)古人方;
初宜黃芩湯,加鬱金,或茅花、冬青子止之;久宜清肺生脈飲、茜梅丸、古天地膠;有郁者,古莎芎散;因鼻流涕久成衄者,防風散,或犀角地黃湯。凡初衄不可遽止,去多恐暈,急用百草霜末三錢,水調服,仍取一捻吹鼻中;或用人中白末湯調服,更加發灰一錢,麝一字,仍用少許搐鼻立止;或將患人頭髮分開,井水濕紙,頂上搭之亦好。如鼻乾燥,以麻油滴入潤之。
如吐衄太甚不止,防其血暈,用茅根燒煙,將醋灑之,令鼻嗅氣以遏其勢;或驀然以水噴面,使帶驚則止。此法非特衄血,雖上吐下便、九竅出血者亦效。止後隨症虛實調之。
諸般血藥不能止,必然氣鬱血無藏。
涼血散火藥不效者,古莎芎散。燥者,單天門冬膏。
嗽唾咯
嗽痰帶血本脾經,虛者,六君子湯加桑白皮、黃芩、枳殼、五味子;有火者,加減逍遙散。
有咳屬肺恐難嚥;
火升痰盛身熱者,龍腦雞蘇丸、雞蘇散、滋陰降火湯、古百花膏、黃連阿膠丸。虛者,二陳芎歸湯、八物湯,或二陳湯加嫩桂、桑白皮、杏仁、桔梗、知母、貝母、阿膠、生地、山梔,蓋嫩桂枝能治上焦故也。愈後調理,玄霜膏。咳血咽瘡者,不治。
血隨唾出自腎來
滋陰降火湯,瘀血聚肺火相煽。
唾中紅絲,乃是肺痿,難治。
咯出血屑(疙瘩)為咯血,或帶紅絲細如線;
有血在嚥下,咯不出者,甚咯則有之者,此精血竭也,四物湯加竹瀝、薑汁、童便、青黛,或聖餅子、地黃膏。蓄血在上,閉塞清道,喜忘者,犀角地黃湯。
此是肺腎真臟傷,滋陰降火非偏見。
溺血
溺血純血全不痛,血從精竅中來,乃心移熱小腸,四物湯加山梔、芩、連;單發灰散,入麝半釐,淡苦酒湯下;單苦蕒菜飲、單琥珀散。
暴熱實熱利之宜;
暴起熱者,山梔一味水煎服。實熱者,承氣湯加當歸下之,或小薊飲子,後以四物湯加山梔調之。心經熱者,導赤散;暑熱者,益元散,升麻煎湯下,或五苓散。
白話文:
[血類]
治療血症時,若誤用溫燥的藥物治療陰虛火旺的血症,會導致血液枯竭、體質衰弱,最終導致勞傷成疾;若勞傷後誤用寒涼藥物,則會導致胸悶膈脹疼痛,使血瘀情況加重;若是因為跌打損傷,又錯誤地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,則會導致瘀血停滯於胃部,出現胃脘脹滿、飲食即吐的症狀,稱為血逆。古方是用二陳湯去除茯苓、甘草,再加入等量的赤芍藥來治療,這種血症難以治療,用藥需謹慎。
嘔血
嘔血與吐血差別不大,大量無聲地吐血為吐血,少量伴隨聲音的吐血為嘔血。
因暴怒而導致的嘔血,應先平息怒氣,滋陰降火。熱證用解鬱湯,虛證用保命散。
若因氣虛而導致發熱、咽喉疼痛,則可用甘桔湯,再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黃、荊芥、黃柏水煎服,並加入童尿、韭菜汁、薑汁、鬱金少許,或單用蜜炙黃柏研末,用麥門冬湯送服。
血虛伴隨發熱,宜滋陰降火。
可用加減四物湯治療。
衄血(鼻出血)
鼻出血是因體內熱邪上犯肺胃所致,因為肺竅通於鼻,鼻腔又與腦部相通,所以血液會從鼻腔溢出。若陽明經熱邪上逆,則口鼻都會出血。大熱引起的鼻出血,可用萱草(去根)搗汁一碗,加生薑汁半碗,混合服用。
涼血止血的藥物(與吐血的治療方法相同),古方有:
初期可用黃芩湯,再加入鬱金,或茅花、冬青子來止血;久治不癒,則可用清肺生脈飲、茜草丸、古天地膠;若有氣滯血瘀,可用古莎芎散;因鼻涕長期流淌而導致鼻出血,可用防風散,或犀角地黃湯。鼻出血初期不宜立即止血,因為止血過快可能導致暈厥,需謹慎處理。可以先用百草霜末三錢,用水調服,並取少許吹入鼻中;或用人中白末湯調服,再加入髮灰一錢、麝香少許,並用少許藥末搐鼻,可迅速止血;或將患者頭髮分開,用井水浸濕的紙巾敷在頭頂上也有一定效果。如果鼻腔乾燥,可滴入麻油潤滑。
如果吐血或鼻出血過多且無法控制,為防止暈厥,可用茅根燒煙,再灑上醋,讓患者聞其煙氣以遏制出血;或突然向患者臉上噴水,使其受到驚嚇,也能起到止血作用。此法不僅適用於鼻出血,也適用於上吐下瀉、九竅出血等情況。止血後,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調理。
各種止血藥物都無效,則表明是氣鬱導致血液無法歸經。
涼血散火的藥物無效時,可用古莎芎散;若屬燥熱,則單用天門冬膏。
嗽唾咯(咳嗽帶血痰)
咳嗽帶血痰屬於脾經病變,虛證可用六君子湯,再加入桑白皮、黃芩、枳殼、五味子;有熱證,則可用加減逍遙散。
若咳嗽屬肺,難以吞嚥;
伴有火熱上炎、痰盛、身熱者,可用龍腦雞蘇丸、雞蘇散、滋陰降火湯、古百花膏、黃連阿膠丸;虛證,則可用二陳芎歸湯、八物湯,或二陳湯加入嫩桂枝、桑白皮、杏仁、桔梗、知母、貝母、阿膠、生地黃、山梔子,因為嫩桂枝能治療上焦病症。痊癒後,可用玄霜膏調理。咳嗽帶血且伴有咽喉瘡瘍者,則不宜治療。
血隨唾液從腎排出
滋陰降火湯適用於瘀血停滯於肺,與肺火相互影響的情況。
唾液中帶有紅色絲線,是肺痿的表現,難以治療。
咯出血塊(疙瘩)或帶有紅色細絲,是咯血的表現;
血在咽喉,咯不出來,用力咯則能咯出,這是精血虧虛的表現,可用四物湯,再加入竹瀝、薑汁、童尿、青黛,或聖餅子、地黃膏。蓄血於上,阻塞經絡,伴隨健忘者,可用犀角地黃湯。
這是肺腎精氣受損,滋陰降火是關鍵。
溺血(尿血)
尿血,純粹的出血且無疼痛,血液從尿道排出,是心火移熱於小腸所致,可用四物湯,再加入山梔子、黃芩、黃連;或單用髮灰散,加入麝香半釐,用淡苦酒湯送服;或單用苦蕒菜飲、單用琥珀散。
暴熱或實熱,宜瀉熱;
暴發性發熱者,可用山梔子單味水煎服;實熱者,可用承氣湯,再加入當歸;或小薊飲子,之後用四物湯加山梔子調理;心經有熱者,可用導赤散;暑熱者,可用益元散,用升麻湯送服,或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