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53)
外集·卷四 (53)
1. 氣類
氣滯
此即諸氣,專抽氣滯一邊,詳言之耳。
氣滯不行辨久新,濕熱痰積是其因;
蒼天之氣,清淨不息,變為雲霧,為雷雨者,山澤濕熱熏蒸也。人身元氣與血循環無端,彼衝擊橫行於臟腑之間,而為疼痛、積聚、痃癖;壅逆於胸臆之上,而為心腹刺痛等證,多因七情飲食,郁為濕熱,成痰與積。初起宜辛溫開鬱,行氣豁痰消積,久則宜辛寒降火以除根。
滯膈痞滿滯下秘,氣滯上膈,為嘔、咳、痞滿,枳橘湯、枳梗湯、橘皮一物湯、枳實韭白湯、沉香降氣湯、古烏附湯。濕熱者,清膈蒼莎丸;實熱者,解毒湯加知母、枳殼;痰火者,栝蔞實丸;食積者,枳朮丸加木香二錢;氣滯下焦,為腰痛脹墜者,七氣湯加橘核,或木香勻氣散,吞青娥丸;便秘者,四磨湯、六磨湯、木香順氣丸、木香檳榔丸。
滯中刺痛或周身;
氣滯於中,則心腹脅肋刺痛,伏梁痞塊者,神保丸、一塊氣丸、木香分氣丸、阿魏撞氣丸、古枳巴丸;濕熱,古萸連丸、萸連梔石丸。氣滯於外,則周身刺痛,流氣飲子主之;或手足浮腫者,三和散合五苓散,或五皮散加桂,青木香丸。
散火破氣雖古法,古法散火之法,必先破氣,氣降則火自降矣。但枳殼、青皮,破滯要藥,多服損人真氣,虛者慎之。
養血補虛同婦人。
男子虛勞失血及婦人產月後,因氣者,四物湯加木香、檳榔;陰虛氣滯者,去木、檳,加玄參、黃柏,或炒黑山梔一味,入薑汁煎服,開五臟結、益少陰血最妙。有婦人平時性急,適月事不行,氣填胸膈,嘔惡全不入食,食則吐痰;或有一塊,窒胸喉而痛;或一塊如卵,築觸心下疼痛;或腹中塊物動作,攻刺腰背,時發烘熱,四肢乏力,腳不能行,小便白濁,帶下,日就瘦弱,全似虛勞,若穀食不入,卻喜果子雜物者,乃有孕也。產前安胎,產後調氣,俱以四物湯主之。
通用二陳湯。上焦氣滯,加桔梗、香附、砂仁;中焦,加厚朴、枳實、三稜、莪朮;下焦,加青皮、木香、檳榔;因怒者,加山梔、香附;痞滿,加黃連、枳實;痰盛,加栝蔞;脅痛,加青皮、柴胡、芍藥、草龍膽;刺痛,加枳殼;氣實,加烏藥、香附;氣虛,加參、朮、木香;喜動心火,加黃連;怒動肝火,加柴胡;思動脾火,加芍藥;悲動肺火,加黃芩;恐動腎火,加黃柏。成郁不解者,煎吞交感丹。
白話文:
[氣類] 氣滯
這是在說各種氣滯的情況,專門針對氣滯的問題,詳細的解釋如下。
氣滯不流通,我們要分辨它是長期還是短期的,常見的原因包括濕熱、痰濕以及積滯。自然界的氣息,純淨且持續不斷,變化為雲霧、雷雨,是因為山川沼澤的濕熱蒸騰所致。人體內的元氣和血液循環不止,當它們在臟腑間衝撞橫行,會導致疼痛、積聚、痃癖等症狀;若阻塞在胸腔,會引發心腹刺痛等症狀,大多因為情緒波動、飲食不節,使濕熱鬱結,形成痰濕和積滯。初期應使用辛溫的藥材來開鬱,行氣豁痰消積,若是長期的問題,則適合用辛寒的藥材來降火,從根本解決問題。
氣滯在膈膜,會造成嘔吐、咳嗽、痞滿等症狀,可用枳橘湯、枳梗湯、橘皮一物湯、枳實韭白湯、沉香降氣湯、古烏附湯等治療。若是濕熱導致,可使用清膈蒼莎丸;若是實熱導致,可使用解毒湯加知母、枳殼;若是痰火導致,可用栝蔞實丸;若是食積導致,可用枳朮丸加木香二錢;若是氣滯在下焦,導致腰痛、脹痛,可用七氣湯加橘核,或木香勻氣散,再服用青娥丸;若是便祕,可用四磨湯、六磨湯、木香順氣丸、木香檳榔丸。
氣滯在中焦,會導致心腹脅肋刺痛,可用神保丸、一塊氣丸、木香分氣丸、阿魏撞氣丸、古枳巴丸等治療;若是濕熱導致,可用古萸連丸、萸連梔石丸。氣滯在外,會導致全身刺痛,可用流氣飲子治療;若是手腳浮腫,可用三和散合五苓散,或五皮散加肉桂,再服用青木香丸。
古法認為,要散火,必須先破氣,氣下降了,火自然也會下降。但要注意的是,枳殼、青皮是破滯的重要藥材,過量服用會損害人體的真氣,虛弱的人要謹慎使用。
男性虛勞失血,或是女性產後,若是因氣滯引起,可用四物湯加木香、檳榔;若是陰虛氣滯,則要去掉木香、檳榔,加入玄參、黃柏,或單獨使用炒黑的山梔,加入薑汁煮服,能開解五臟結、滋養少陰血,效果非常好。有些女性平時性情急躁,月經不調,氣滯在胸膈,噁心嘔吐,吃不下飯,吃飯則吐痰;或是感覺胸口有東西堵塞,疼痛不已;或是感覺心下有塊物,碰到就疼;或是腹部有塊物移動,攻擊腰背,時常感到烘熱,四肢無力,腳步沉重,小便白濁,帶下,身體逐漸瘦弱,像是虛勞,若是不吃飯,卻喜歡吃水果零食,那可能是懷孕了。產前安胎,產後調理氣血,都可用四物湯。
常用二陳湯。若是上焦氣滯,可加入桔梗、香附、砂仁;若是中焦氣滯,可加入厚朴、枳實、三稜、莪朮;若是下焦氣滯,可加入青皮、木香、檳榔;若是因生氣導致,可加入山梔、香附;若是痞滿,可加入黃連、枳實;若是痰濕過重,可加入栝蔞;若是脅痛,可加入青皮、柴胡、芍藥、草龍膽;若是刺痛,可加入枳殼;若是氣實,可加入烏藥、香附;若是氣虛,可加入人參、白朮、木香;若是心火旺盛,可加入黃連;若是肝火旺盛,可加入柴胡;若是脾火旺盛,可加入芍藥;若是肺火旺盛,可加入黃芩;若是腎火旺盛,可加入黃柏。若是鬱結不解,可用交感丹煎服。
2. 血類
吐血
此即諸血,特分言之耳。
吐血屬胃分陰陽,陽盛身熱陰盛涼;
內傷外感,及飲食房勞墜閃,五臟有傷,血聚膈間,從胃脘出者則為嘔吐;從鼻出者則為衄。陽盛身熱多渴,陰盛身涼不渴。然血,陰也,身涼者易愈。
陽多積熱並怒火,陽盛多因飲食辛熱,傷於肺胃,嘔吐出血,大薊飲子主之。因酒者,古葛連丸、小調中湯。吐膿血者,名肺疽,桔梗湯。大怒氣逆上衝暴甚者,四物湯加蘇子、陳皮、沉香、童便,或茅根煎湯,磨沉香服之。若血聚滿膈間則吐者,蘇子降氣湯加人參、阿膠。
或暴吐紫黑成塊者,瘀血也,雖多亦不妨,四物湯合解毒湯調之。覺胸中氣塞者,桃仁承氣湯下之。五志火動,熱者,解鬱湯;虛者,保命散。
陰為心力暴勞傷。
陰盛多因勞力傷氣,吐血鮮紅,心腹絞痛,自汗者,四君子湯加黃耆、柴胡、山藥、百合、前胡,薑、棗煎服,或用蓮心、糯米等分為末,溫酒下。勞傷氣虛挾寒,陰陽不相為守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陰必走者是也。外證必有虛冷之狀,法當溫中,使血自歸經絡。如胃虛不能化食,其氣逆上吐衄者,理中湯加木香;胃寒不能約血者,甘草乾薑湯,或七氣湯加川芎。自汗者,小建中湯、古桂附湯;下虛極而氣壅喘嗽,血不歸元者,黑錫丹、金液丹。
勞力傷肺,唾內有血,咽喉不利者,雞蘇散;如心肺脈破,血若湧泉,口鼻俱出者,不治。勞心過度,不能統血,反上令人煩悶、倦怠者,茯苓補心湯、歸脾湯。古方治血,多以茯苓、茯神為佐者,心主血故也。思色強力入房,勞傷心腎,陰虛火動者,加減四物湯。凡血越上竅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俱宜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自歸經矣。
陰盛陽虛者,間有之耳。
先痰帶血皆痰熱,先痰嗽後見血,多痰火積熱,化痰降火為急,不可純用血藥,恐泥痰也,山梔地黃湯。痰帶血者,多胃中清血,熱蒸而出,重者山梔,輕者藍實。
先血後痰虛火倡;
先見血,後痰嗽,多陰虛火動,四物湯加貝母、天花粉化痰,山梔、牡丹皮、麥門冬降火。蓋吐血,火病也,雖挾痰者,亦只治火則止。
陽熱涼血與行氣,陰虛補澀自歸藏。
凡血不可單行單止。蓋血來未多,必有瘀於胸膈,必先消瘀,而後涼之止之。然血熱則行,宜苦寒涼血為君,辛味行氣開鬱為臣,升提俾復其位為佐,酸澀止塞其源,甘溫收補其後。涼血,犀角地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陶氏生地芩連湯、回生丸。行氣,枳梗湯、二陳湯、枳橘湯、古烏附湯。
滋補,血虛,加減四物湯;昏暈,古芎歸湯;氣虛,單人參湯、扶脾生脈散、清肺生脈飲;虛甚者十全大補湯。止澀,古參柏糊狗膽丸、單京墨丸,或單用炒乾姜為末,童便調服,善能止血降火。久者升提,三黃補血湯。斷根,天門冬丸、大阿膠丸、女貞丹。還血歸元,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、腎氣丸、瓊玉膏。
白話文:
吐血其實就是各種出血的總稱,只是特別分開來講而已。
吐血的原因主要和胃的陰陽失衡有關。陽氣過盛會發熱,陰氣過盛會發涼。
內傷、外感、飲食不當、房事過度、摔傷閃腰,或是五臟有損傷,導致血聚集在橫膈膜之間,從胃脘出來的就叫嘔吐;從鼻子出來的就叫流鼻血。陽氣過盛會發熱口渴,陰氣過盛會發涼不渴。但血屬陰,身體發涼的通常比較容易治好。
陽氣過盛多因積熱和怒火引起,也可能是因為吃了辛辣燥熱的食物,損傷了肺和胃,導致嘔吐出血,可以用大薊飲子來治療。如果是喝酒引起的,可以用古葛連丸或小調中湯。吐出膿血,稱為肺癰,可以用桔梗湯。如果因大怒導致氣逆上衝嚴重者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蘇子、陳皮、沉香和童便,或用茅根煎湯,磨沉香服下。如果血積滿胸膈而吐出,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加上人參和阿膠。
如果突然吐出紫黑色血塊,那是瘀血,即使吐得多也沒關係,可以用四物湯合解毒湯來調治。如果感覺胸悶氣塞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通便。如果五志之火動,發熱的用解鬱湯,虛弱的用保命散。
陰氣過盛多因過度勞累損傷氣血,導致吐血鮮紅,心腹絞痛,自汗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柴胡、山藥、百合、前胡,以及薑和棗煎服,或用蓮心、糯米等量磨成粉,用溫酒送服。如果是勞傷氣虛且挾帶寒邪,導致陰陽不協調,血也錯亂運行,也就是所謂「陽虛則陰必走」。體外一定會有虛寒的症狀,應該用溫中散寒的方法,讓血自己回到經絡。如果胃虛不能消化食物,導致氣逆上衝引起嘔吐或流鼻血,可以用理中湯加上木香;如果胃寒不能約束血液,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或七氣湯加上川芎。如果自汗,可以用小建中湯或古桂附湯;如果下焦虛極而氣壅喘嗽,血不能回到原位,可以用黑錫丹或金液丹。
如果是勞力損傷到肺,導致唾液中有血,咽喉不適,可以用雞蘇散。如果心肺脈破裂,血像泉水一樣湧出,從口鼻同時出來,就無法救治了。如果是勞心過度,無法統攝血液,反而向上導致煩悶倦怠,可以用茯苓補心湯或歸脾湯。古方治療出血,多用茯苓、茯神來輔助,因為心主血。如果因為思淫強力行房事,勞傷心腎,陰虛火動,可以用加減四物湯。凡是血從上竅出來,都是陽盛陰虛的表現,有升無降,都應該用補陰抑制陽的方法,讓氣降下來,血自然會回到經絡。
陰盛陽虛的情況,偶爾也會有。
如果先咳痰帶血,通常是痰熱,先咳痰後見血,多是痰火積熱,應先化痰降火,不要只用止血藥,以免被痰阻滯,可以用山梔地黃湯。痰中帶血,多是胃中清血被熱蒸出來,嚴重的用山梔,輕微的用藍實。
如果先見血,後咳痰,多是陰虛火動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貝母、天花粉來化痰,用山梔、牡丹皮、麥門冬來降火。吐血屬於火病,即使挾痰,只要治療火就可以止血。
治療出血,不能單純止血或單純活血。如果出血不多,一定是胸膈有瘀血,要先消瘀,再止血。血遇熱則行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涼血,再用辛味的藥物來行氣開鬱,用升提的藥物讓血回到原位,用酸澀的藥物來止血,用甘溫的藥物來收補。涼血可以用犀角地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陶氏生地芩連湯、回生丸。行氣可以用枳梗湯、二陳湯、枳橘湯、古烏附湯。
滋補方面,如果血虛,可以用加減四物湯;如果昏暈,可以用古芎歸湯;如果氣虛,可以用單人參湯、扶脾生脈散、清肺生脈飲;如果虛弱非常嚴重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。止澀可以用古參柏糊狗膽丸、單京墨丸,或單用炒乾薑磨成粉,用童便調服,有很好的止血降火效果。如果久病,可以用三黃補血湯來升提。要想斷根,可以用天門冬丸、大阿膠丸、女貞丹。如果要讓血回到原位,可以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、腎氣丸、瓊玉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