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50)
外集·卷四 (50)
1. 內傷類
傷食
傷食惡食分上下,次審寒熱行吐瀉;胸滿(有物)噎噯心(口)腹疼,發熱(胃有伏火,或似瘧痢)皆因食不化。
停於上脘,氣壅痰盛者,宜吐。如傷冷食,腹脹氣逆,噫氣吞酸,噁心,欲吐不吐,宜平胃散入鹽少許探吐;如傷熱物或酒面,發熱,心口刺痛,停痰、停飲、伏火,宜二陳湯加黃連、枳實探吐;傷重填塞胸中,下部無脈,體實年壯者,方敢瓜蒂散吐之;尋常飲食過飽在膈,以手探吐為好。停宿中、下脘者,宜下以逐之。
如傷冷物,腹脹滿痛者,木香見晛丸、丁香脾積丸、感應丸;如傷熱物,痞滿者,二黃丸;日晡潮熱盛者,小承氣湯;寒熱兩傷者,大黃備急丸、除原散;體弱者,下藥兼補,保和丸。凡傷食,乃中焦血病,如牽牛猛烈傷氣及一切峻攻,反傷胃氣。又現有吐者,二陳湯加砂仁、黃連、青皮、枳實;現有瀉者,胃苓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三白湯,隨時令寒暑選用。如身受寒氣,口又傷冷,初得便宜辛溫理中,稍久鬱而為熱,當兼辛涼散之。
吐下未淨消導之,紅丸子、枳朮丸、保和丸、大安丸、平補枳朮丸、單山楂丸。
吐下已虛補益借;
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酒客分消與調中,飲酒與水過者,宜上汗下滲,分消其濕,葛花解酲湯微汗即愈;滲劑,五苓散、調中二陳湯。如久困於酒,或傷灰酒成積,腹痛,大便窘迫者,酒蒸黃連丸、香連丸。如傷酒嘔逆,眩暈,頭痛如破者,補中益氣去白朮,加半夏、白芍、芩、柏、乾葛、川芎;有塊者,更加莪朮、木香。如善飲,每早長噯不吐者,小調中湯最妙,一月三五次服之,亦可為丸。
如醉飽行房,以致蓄血,胃口時痛者,大調中湯,或八物湯加砂仁之類。有痛飲不醉,忽糟粕出前竅,尿溺出後竅者,四物湯加海金砂、木香、檳榔、木通、桃仁,數服可安。吃茶成癖者,星才丸。
憂思鬱抑藥嫌霸。
憂思傷脾,不思飲食者,清六丸加香附、炒黃連、白芍,薑汁蒸餅糊丸服;全不食者,溫膽湯神效;憂思兼傷食者,木香化滯湯。瘦倦氣仰不食者,二炒蒼柏散,加香附、白芍、陳皮、半夏、黃連、扁柏等分,白朮為君,薑汁面丸服;濕痰氣滯不食者,三補丸加蒼朮,倍香附。
積聚
五積六聚皆屬脾,經曰:積聚、癥瘕、痞滿,皆太陰濕土之氣。始因外感、內傷、氣鬱,醫誤補而留之以成積。積者,陰氣,五臟所主,脈沉伏,或左或右,發有根,痛有常處。肝積左脅下,曰肥氣,言風氣有餘,而血隨氣不行也,令人脅痛痎瘧;心積臍上,曰伏梁,言如梁之橫架心下,令人煩心,乃火之郁也,忌熱藥與灸,又腸癰與此相似,但身股背腫,環臍而痛為癰;脾積胃脘稍右,曰痞氣,言陽氣為濕所蓄也,令人黃疸倦怠,飲食不為肌膚,仍忌熱藥;肺積右脅下,曰息賁,言喘息奔而上行也,令人咳嗽、肺癰;腎積發於小腹,或湊心下,曰奔豚,言若豚之奔沖,上下無時也,令人喘逆骨痿,最為難治。諸積勿輕吐下,徒損真氣,積亦不去,奔豚尤不可吐。
白話文:
[內傷類]
傷食
因飲食不當造成的傷害,可分為食物停留在上部或下部,要仔細判斷是寒性或熱性,然後採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胸口悶脹(感覺有東西堵住)、打嗝、心口或肚子疼痛,發燒(可能是胃裡有潛伏的火氣,或像瘧疾或痢疾一樣),這些都是因為食物沒有消化引起的。
如果食物停留在上腹部,導致氣滯、痰多,就應該催吐。如果是吃了冷的食物,導致肚子脹氣、氣往上逆、打嗝酸水、噁心、想吐又吐不出來,可以用平胃散加入少許鹽來幫助催吐。如果是吃了熱性的食物或飲酒過量,導致發燒、心口刺痛,有痰、有停滯的水分、有潛伏的火氣,可以用二陳湯加黃連、枳實來幫助催吐。如果傷食嚴重,感覺東西堵在胸口,下半身摸不到脈搏,而且體格強壯、年輕力壯的人,才可以考慮用瓜蒂散催吐。一般飲食過飽導致食物堵在膈部,用手幫助催吐是比較好的。如果食物停留在中、下腹部,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排除。
如果是吃了冷的食物導致腹脹疼痛,可以用木香見晛丸、丁香脾積丸、感應丸。如果是吃了熱的食物導致腹脹,可以用二黃丸。如果午後發熱明顯,可以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是寒熱兩種情況都有,可以用大黃備急丸、除原散。如果體質虛弱,用瀉下藥的同時要補養身體,可以用保和丸。凡是傷食,都是因為中焦的血液出了問題,如果用牽牛子等猛烈的藥物來攻伐,反而會傷害胃氣。如果現在有嘔吐的症狀,可以用二陳湯加砂仁、黃連、青皮、枳實;如果現在有腹瀉的症狀,可以用胃苓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三白湯,根據季節的寒熱來選擇使用。如果身體受寒,嘴巴又吃了冷的食物,剛開始可以用辛溫的理中湯,時間久了鬱積化熱,就要同時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。
如果催吐或瀉下後,食物還沒排乾淨,可以用消食導滯的藥,例如紅丸子、枳朮丸、保和丸、大安丸、平補枳朮丸、單山楂丸。
如果催吐或瀉下後身體虛弱,就要用補益的藥物來調理,例如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對於飲酒過多的人,要用分消和調中的方法。如果飲酒過多或喝水太多,應該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,將濕氣分開排除。可以用葛花解酲湯,微微出汗就會好。利尿可以用五苓散,調中可以用二陳湯。如果長期飲酒導致積滯,或者因為喝了劣質酒導致腹痛、想大便卻排不出來,可以用酒蒸黃連丸或香連丸。如果因為喝酒導致嘔吐、頭暈、頭痛欲裂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掉白朮,加入半夏、白芍、黃芩、黃柏、葛根、川芎;如果肚子裡有腫塊,還要加入莪朮、木香。如果很會喝酒,而且每天早上都打嗝卻吐不出來,用小調中湯效果最好,每個月服用三五次,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。
如果喝醉後行房事,導致體內瘀血,胃部時常疼痛,可以用大調中湯,或八物湯加入砂仁等藥物。如果有人很能喝酒卻不會醉,突然從尿道排出食物殘渣,從肛門排出尿液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海金砂、木香、檳榔、木通、桃仁,服用幾次就會好。如果有人有喝茶的習慣,可以用星才丸。
憂思鬱抑
憂愁思慮會傷害脾胃,導致食慾不振,這時用藥要避免過於強烈。如果憂思傷脾,導致不想吃飯,可以用清六丸加入香附、炒黃連、白芍,用薑汁蒸過的麵糊做成丸子服用。如果完全吃不下東西,用溫膽湯效果很好。如果憂思又兼傷食,可以用木香化滯湯。如果身體瘦弱、疲倦、氣喘、不想吃飯,可以用二炒蒼柏散,加入香附、白芍、陳皮、半夏、黃連、扁柏,以白朮為主要藥物,用薑汁和麵做成丸子服用。如果濕痰氣滯、不想吃飯,可以用三補丸加入蒼朮,並加倍香附的用量。
積聚
五積和六聚都屬於脾胃的問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積聚、癥瘕、痞滿,都是太陰濕土之氣造成的。最初是因為外感、內傷、或氣鬱,醫生誤用補藥,反而導致疾病滯留在體內形成積聚。積是指陰氣,與五臟相關,脈象沉伏,可能在左邊或右邊,發作有根源,疼痛有固定位置。肝積在左脅下,稱為肥氣,意思是風氣過盛,導致血隨氣運行不暢,會讓人脅肋疼痛,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。心積在肚臍上方,稱為伏梁,意思是像梁一樣橫在心下,會讓人心煩,這是火氣鬱積的緣故,忌用熱性的藥物和灸法,腸癰和這個症狀類似,但腸癰會導致身體、腿部和背部腫脹,疼痛以肚臍周圍為主。脾積在胃脘稍微偏右的地方,稱為痞氣,意思是陽氣被濕氣阻滯,會讓人出現黃疸、疲倦、吃東西難以化為肌肉,也要避免使用熱性藥物。肺積在右脅下,稱為息賁,意思是呼吸急促上行,會讓人咳嗽、得肺癰。腎積發生在小腹部,有時會向上到心下,稱為奔豚,意思是像豬一樣亂竄,上下沒有固定時間,會讓人氣喘、骨骼痿軟,這種病最難治療。各種積聚都不要輕易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,這樣只會損害正氣,疾病也無法去除,奔豚尤其不能用催吐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