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42)
外集·卷四 (42)
1. 濕類
濕勝腫兮寒勝痛,濕勝則腫,除濕湯加檳榔、防己;脛腫者,紅花蒼柏丸;肥人,加痰藥。赤裂腫痛甚者,用甘遂為末,水調敷腫處,另用甘草煎湯服之立消,或敗毒散加蒼朮、大黃,搜風順氣丸。濕兼寒則痛,五積散,不換金正氣散、附子六物湯、勝駿丸。濕兼風則走注不常,烏藥順氣散、地仙丹,甚者用赤芍、草烏等分,酒糊丸服以劫之;挾瘀血者,復元通聖散合消風散。濕兼熱則腫痛異常,加味蒼柏散、二炒蒼柏散、清燥湯。
食積濕痰下注者,檳榔蒼柏丸。
虛火軟緩痹且頑,軟痹者,乃膏粱火乘肝腎,以致血氣澀,則痹厥不仁,虛則軟緩無力,或麻木不舉,三妙丸、搜風順氣丸。然腎主骨,虛則骨軟。陽虛,附虎四斤丸;陰虛,虎潛丸、腎氣丸。腳軟筋痛者,大補陰丸去地黃,加白芍、知母、甘草,倍牛膝。肝主筋,虛則腳膝頑麻,養真丹。肝腎脾俱虛者,五獸三匱丹。
在下升之衝上降,凡濕氣在下,隨氣、血、痰藥中,加防風、蒼朮升提;其濕衝心,則恍惚嘔吐不食,脈乍大乍小者死,宜木香流氣飲,或蘇子降氣湯吞養正丹。有火者,四物湯加黃柏以降之,再用附子末,津調塗湧泉穴,引勢下行。
入腹不仁,喘急欲死者,木萸散、腹脹煩躁者,松節湯;入肺喘咳,小青龍湯加檳榔;入肝頭目昏眩,喘滿逼促,烏藥平氣散;入腎腰腳腫脹,小便不利,目額皆黑,左尺絕者死,牛膝散加大黃救之;如少陰腎氣入心,乃水剋火也,急宜八味丸救之。有腳氣寒熱足腫,心煩體痛,垂死者,杉節湯。
不食加砂仁、青皮、木瓜。外用桃、柳、桑、槐、楮五枝煎湯洗之。消腫住痛,須先吃酒三五杯。最忌熱藥蒸泡,恐逼邪入經絡,故治腳以疏通氣道為佳。
表汗里下任湯丸;
濕熱流注三陰經絡,火鬱成毒腫,上干三陽,寒熱嘔惡,身痛且重者,左經湯主之,或香蘇散加木瓜、檳榔。七情,再加五加皮、木香;痛,加赤芍、忍冬藤,婦人,加當歸。三陰里證,胸滿怔忡,遍體轉筋,二便閉澀,或自利者,羌活導滯湯、除濕丹、導水丸、搜風順氣丸。挾痰者,三花神佑丸。
挾食積者,開結導飲丸。裡虛者,獨活寄生湯、換腿丸。表裡兼見者,左經湯加大黃。
跟痛轉筋皆血熱,亦有痰火及風寒。
腳跟痛,有血熱者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牛膝;有痰者,五積散加木瓜,或開結導飲丸。腳轉筋,有血熱者,四物湯加酒芩、紅花;有筋動於足大指,上至大腿近腰結了者,此奉養厚,因風寒而作,又當加蒼朮、南星;感濕者,除濕丹。常用松節二兩,乳香一錢,慢火焙存性為末,每一錢,木瓜煎酒調服。
有踝上生一孔,約深半寸,至下半日疼異者,此濕毒注成漏也,用人中白炙出水,滴入瘡口。
白話文:
濕類
濕氣盛則腫脹,寒邪盛則疼痛。濕氣盛導致腫脹,可用除濕湯加檳榔、防己;小腿腫脹者,可用紅花蒼柏丸;肥胖者,需加入化痰藥物。皮膚紅腫裂痛嚴重者,可用甘遂研末,用水調和敷在腫脹處,另服甘草煎湯,可迅速消腫;或用敗毒散加蒼朮、大黃,以及搜風順氣丸。濕氣夾雜寒邪則疼痛,可用五積散,或不換金正氣散、附子六物湯、勝駿丸。濕氣夾雜風邪則疼痛遊走不定,可用烏藥順氣散、地仙丹,嚴重者可用赤芍、草烏等量,用酒糊做成丸藥服用;若伴隨瘀血,則可用復元通聖散合消風散。濕氣夾雜熱邪則腫痛異常,可用加味蒼柏散、二炒蒼柏散、清燥湯。
飲食積滯加上濕痰下注,可用檳榔蒼柏丸。
虛火導致肢體軟弱無力且頑固難治,軟痺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肝腎虛火,血氣運行不暢,出現肢體麻木、無力或癱瘓。虛證則軟弱無力,可用三妙丸、搜風順氣丸。腎臟主骨,腎虛則骨軟,陽虛者可用附子四逆湯;陰虛者可用虎潛丸、腎氣丸。腳軟筋痛者,可用大補陰丸去地黃,加白芍、知母、甘草,並加倍牛膝。肝臟主筋,肝虛則腳膝麻木,可用養真丹。肝腎脾都虛弱者,可用五獸三匱丹。
下焦之氣上升,上焦之氣下降,凡是濕氣在下焦者,在治療氣、血、痰的藥物中,需加入防風、蒼朮來提升陽氣;若濕邪上衝心臟,則會出現神志恍惚、嘔吐、不思飲食,脈象時大時小,此症預後不良,宜用木香流氣飲,或蘇子降氣湯並服用養正丹。若伴有火邪,則可用四物湯加黃柏來瀉火,再用附子研末,用唾液調和塗抹湧泉穴,引導濕邪向下運行。
腹部感覺麻木,呼吸急促,危及生命者,可用木萸散;腹部脹滿煩躁者,可用松節湯;濕邪入肺則咳嗽喘息,可用小青龍湯加檳榔;濕邪入肝則頭目昏眩,胸悶氣促,可用烏藥平氣散;濕邪入腎則腰腳腫脹,小便不利,目額發黑,左寸脈消失則預後不良,可用牛膝散加大黃急救;若少陰腎氣影響心臟,這是水克火,需立即服用八味丸急救;若有腳氣,出現寒熱、足腫、心煩、全身疼痛,危及生命者,可用杉節湯。
不思飲食者,加砂仁、青皮、木瓜。外用桃枝、柳枝、桑枝、槐枝、楮枝五種樹枝煎湯洗患處。消腫止痛前,需先飲酒三五杯。最忌用熱藥蒸泡,以免邪氣入經絡,所以治療腳氣應以疏通氣血為主。
表汗里下任湯丸;
濕熱流注三陰經絡,火邪鬱結形成腫毒,上犯三陽經,出現寒熱、嘔吐、惡心、全身疼痛且沉重者,可用左經湯,或香蘇散加木瓜、檳榔。若因情志鬱結,再加五加皮、木香;若疼痛劇烈,加赤芍、忍冬藤;婦女患者,加當歸。三陰經證候,表現為胸悶、心悸、全身抽搐、大小便閉塞,或腹瀉者,可用羌活導滯湯、除濕丹、導水丸、搜風順氣丸。若夾雜痰邪,可用三花神佑丸。
若夾雜飲食積滯,可用開結導飲丸。若體虛,可用獨活寄生湯、換腿丸。表裡同病者,可用左經湯加大黃。
腳跟痛和腳抽筋都與血熱有關,也可能與痰火或風寒有關。
腳跟痛,血熱者,可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牛膝;痰濕者,可用五積散加木瓜,或開結導飲丸。腳抽筋,血熱者,可用四物湯加酒芩、紅花;若足大拇指至大腿內側近腰部疼痛,且筋脈跳動,這是由於營養過剩,感受風寒所致,需加蒼朮、南星;若感受濕邪,可用除濕丹。常用松節二兩,乳香一錢,文火焙乾研末,每次一錢,用木瓜煎酒送服。
踝關節上方長有一個小孔,約半寸深,半天疼痛加劇,這是濕毒流注形成漏瘡,可用人中白炙出水,滴入瘡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