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5)

1. 類傷寒

虛煩頭身不痛,無汗而脈鮮緊;

虛煩者,七情六慾以致腎水虛,而心火煩躁,或雜病後餘熱未淨而煩,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,或陰虛相火動而煩。有類傷寒初證,外亦發熱,但頭身不痛,脈不緊數為異。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,脈亦能數而無力。大概病後虛羸少氣,煩躁欲嘔者,竹葉石膏湯;輕者,小柴胡湯。

痰逆噁心者,橘皮竹茹湯。陰證內寒外熱,肢節痛,口不燥而虛者,陰旦湯。服涼藥後,脈愈大而無力,熱愈甚而燥渴者,單人參湯、或人參黃耆煎湯下五苓散。勞役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。陰虛者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。脾胃弱者,三白湯。驚悸痰盛者,溫膽湯。心神不安者,硃砂安神丸。

白話文:

患者感到心煩意亂,頭身沒有疼痛,也不出汗,但脈搏卻緊而有力。這種虛煩症狀,是由於七情六慾過度導致腎水虛弱,心火旺盛而引起。也可能是因為先前患病後餘熱未消,或是勞累過度導致氣虛火旺,或是陰虛導致相火動而引起的煩躁。雖然症狀類似傷寒初期,也會發熱,但頭身不痛,脈搏不緊也不快,與傷寒不同。即使是陰虛,也怕冷,但程度不重,脈搏雖然快但卻無力。

總體來說,如果病後體虛乏力,感到心煩意亂想嘔吐,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;如果症狀較輕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

如果痰逆噁心,可以服用橘皮竹茹湯。如果屬於陰證,內寒外熱,肢體疼痛,口不乾卻虛弱,可以服用陰旦湯。如果服用涼藥後,脈搏變得更強卻無力,熱症更嚴重,口渴難忍,可以服用人參湯,或是在人參黃耆煎湯中加入五苓散。如果勞累過度導致氣虛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是陰虛,可以服用四物湯加入知母、黃柏。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服用三白湯。如果感到心悸,痰多,可以服用溫膽湯。如果心神不安,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。

婦人新產挾血虛煩者,四物湯加人參、淡竹葉、麥門冬、甘草。表虛忌汗,裡虛忌下,但宜平和之劑調理。《千金》云:虛煩不可太攻,熱去則寒起,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,重則津竭而死,輕則內消盜汗,變為癆瘵。傷寒有未經汗吐下而煩者,胸滿膈實煩熱;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,胸滿煩躁懊憹,見各條。

痰證頭項不痛,寒熱而寸多浮。

痰者,津液所化,風傷肺,濕傷脾,凝濁而生。外證頭項皆和,惟寒熱類傷寒耳。初起便胸膈滿悶,氣上衝咽,寸浮為異。有熱者,參蘇飲、金沸草散、柴胡半夏湯;無熱者,二陳湯、溫膽湯;通用,導痰湯。有痰結胸者,鶴頂丹、枳梗二陳湯;有痰上攻,非次頭疼者,瓜蒂散吐之。

白話文:

產婦生產後氣血虛弱,伴隨心煩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、淡竹葉、麥門冬、甘草來調理。需要注意的是,產婦表虛不能出汗,裡虛不能瀉下,只宜用平和的藥物調養。《千金方》中說,虛煩不能過度攻伐,熱邪退去就容易寒邪入侵,如果用傷寒汗下重劑治療虛煩,嚴重的話會導致津液耗竭而死,輕則會內傷虛耗,盜汗不止,轉變成癆病。傷寒病人如果沒有汗、吐、下,而出現心煩,則胸滿膈實,煩熱;如果已經汗、吐、下,而出現心煩,則胸滿煩躁,懊惱,具體情況可以參考相關條目。

痰證的症狀是頭項不痛,寒熱交替,寸脈浮大。

痰是津液變化的產物,風邪傷肺,濕邪傷脾,就會凝結成痰。外證頭項都正常,只有寒熱交替像是傷寒的病症。初期就出現胸膈滿悶,氣上衝咽,寸脈浮大,這是特殊表現。有熱的可以用參蘇飲、金沸草散、柴胡半夏湯;沒有熱的可以用二陳湯、溫膽湯;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導痰湯。如果有痰結胸,可以用鶴頂丹、枳梗二陳湯;如果有痰上攻,不是單純的头痛,可以用瓜蒂散吐之。

食積心腹滿悶,外證頭疼發熱惡寒,全類傷寒。惟身不痛,心腹飽悶,噯噎嘔逆,右脈弦盛為異耳。《百證》云:頭疼而噁心,身不痛者,食積也;頭疼而身亦痛者,傷寒也。食在上脘,胸滿噁心欲吐,實者,瓜蒂散吐之;食在中脘,痞脹欲嘔,有熱者,二陳湯加黃連、生薑、烏梅,或陶氏平胃散。腹痛欲瀉者,胃苓湯;寒者,治中湯;心腹滿痛不大便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患者出現食積引起的胸腹飽脹、悶塞,同時伴隨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等類似傷寒的症狀。但與傷寒不同的是,患者身體無痛,只有胸腹飽脹、噯氣、噁心嘔吐,右脈弦數有力,顯得與眾不同。

《百證》中記載:頭疼且噁心,身體無痛的,是食積;頭疼且身體疼痛的,是傷寒。

如果食物積滞在上脘(上腹部),胸部飽滿、噁心欲吐,實證,可用瓜蒂散催吐;

如果食物積滞在中脘(中腹部),痞脹欲嘔,伴有熱症,可用二陳湯加黃連、生薑、烏梅,或服用陶氏平胃散。

如果伴隨腹痛欲瀉,可用胃苓湯;若屬寒症,可用治中湯;

如果胸腹飽脹疼痛,且排便困難,可用大柴胡湯瀉下。

又有夾食傷寒,謂之太陰積證。表證,藿香正氣散,或五積散去當歸、麻黃,加人參、蘇葉;有表復有里者,桂枝加大黃湯;表證已罷,但裡實滿者,小承氣湯。凡傷寒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熱腹滿而痛,胃中有宿食故也。若中寒夾食,即見吐利厥逆霍亂等證,急用理中湯加枳實,或四逆湯救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夾雜食物而導致傷寒,稱為太陰積證。如果患者有表證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去除當歸、麻黃,再加入人參、蘇葉;如果表證和裡證都有,用桂枝加大黃湯;如果表證已退,但裡實滿,用小承氣湯。凡是傷寒發病後六七天沒有排便,伴隨煩熱、腹滿疼痛,說明胃裡有宿食。如果中寒夾雜食物,會出現吐利、厥逆、霍亂等症狀,要緊急用理中湯加枳實,或四逆湯來救治。

凡夾食脾胃已傷,不可輕易汗下。

腳氣膝脛軟柔。

腳曰氣者,風寒暑濕四氣蒸於足,循經入臟之深,而發則以漸,非若四氣中人雖淺而驟也。外證全類傷寒,且有六經傳變,一如太陽頭疼身熱云云,直至厥陰煩滿囊拳。又有合、並二病。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,轉筋赤腫為異耳。如太陽證見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者,隨四氣偏勝發散,麻黃加防風、羌活、細辛、葛根、白朮、茯苓,防己,或敗毒散合檳蘇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已經受損,就不要輕易用汗法治療。腳氣症狀是膝蓋和小腿軟弱無力。腳氣是因為風寒暑濕四氣侵襲足部,沿著經絡深入臟腑,逐漸發作,不像四氣入侵表層那麼快。外在表現跟傷寒很像,而且也有六經傳變的過程,比如太陽經的頭痛發熱等等,直到厥陰經的腹部脹滿、手握拳。還有合病和並病。但腳氣一開始只是腳膝軟弱、頑固的痹痛,以及筋脈抽搐、皮膚紅腫,這點跟其他病不一樣。如果像太陽經證狀,出現外踝沿著脛骨到小指外側疼痛,就要根據四氣偏盛的狀況,用麻黃、防風、羌活、細辛、葛根、白朮、茯苓、防己,或者敗毒散加檳蘇散治療。

陽明證見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內痛者,隨四氣偏勝微利,大柴胡湯加羌活、細辛、杏仁,或升麻葛根湯合檳蘇散。少陽證見諸足指節痛者,宜和解,小柴胡湯去參加防風、葛根、細辛,白朮、茯苓、麥門冬、乾薑、小草。三陽合病,拘攣便閉者,合前三方加減而服,名左經湯。

或專入足太陰經,證見股膝內廉、足大指端內側痛或浮腫者,古桂附湯加防己、白朮、茯苓。少陰經,證見足小指下連足心,廉股內痛沖胸不食,面黑溺澀,小腹不仁者,難治,八味丸救之。厥陰經。證見足大指連內廉,臍腹脹痛,腳攣乾嘔者,養真丹。如足三陰攣痹緩弱,上攻胸脅肩背,下注腳膝,足心熱者,換腿丸。

白話文:

陽明證出現大腿外側到膝蓋外側,再向下延伸到中指內側疼痛的,要根據四季的氣候變化稍微調整,如果以燥熱為主,就用大柴胡湯加上羌活、細辛、杏仁,或者升麻葛根湯加上檳榔蘇子散。少陽證出現所有腳趾關節疼痛的,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,用小柴胡湯去參加上防風、葛根、細辛,再加入白朮、茯苓、麥門冬、乾薑、小草。三陽合病,出現身體拘攣、大便不通的,就綜合前面三種方子加減服用,稱為左經湯。

也有可能專門進入足太陰經,出現大腿內側到膝蓋內側、腳大拇指內側疼痛或浮腫的,就用桂附湯加上防己、白朮、茯苓。少陰經,出現小腳趾下方連接到腳心、大腿內側疼痛衝到胸口、不想吃東西、面色黑、小便澀、小腹麻木的,很難治療,用八味丸來救治。厥陰經,出現腳大拇指連接到內側、臍腹脹痛、腳抽筋、乾嘔的,就用養真丹。如果出現足三陰經攣痹、身體虛弱無力,疼痛向上攻到胸脅肩背,向下蔓延到腳膝,腳心發熱的,就用換腿丸。

要之,風多入肝,病筋走注,脈浮無汗,小續命湯加獨活。風毒腫痛,排風湯、檳榔散;筋急掣痛,乳香定痛散。濕多入脾,病肉重著,行起忽倒或腫,除濕湯;痰多者,用此湯吞清州白丸子。暑多入心,病氣喘悶煩躁,所患必熱,敗毒散加大黃。寒多入腎,病骨攣急掣痛,所患必冷,五積散、越婢湯加木瓜,通用千金續命湯、流氣飲子、烏藥順氣散。

白話文:

總之,風邪容易入侵肝臟,導致筋脈疼痛,脈象浮而無汗,可用小續命湯加獨活治療。風邪引起的腫痛,可用排風湯、檳榔散治療;筋脈緊縮抽痛,可用乳香定痛散治療。

濕邪容易入侵脾臟,導致肌肉沉重、行動不便、行走時突然跌倒或腫脹,可用除濕湯治療;若有痰多症狀,則可用除濕湯配合清州白丸子治療。

暑邪容易入侵心臟,導致氣喘、胸悶、煩躁,所患疾病必與熱有關,可用敗毒散加大黃治療。

寒邪容易入侵腎臟,導致骨骼攣縮、緊縮抽痛,所患疾病必與寒有關,可用五積散、越婢湯加木瓜治療,也可選用千金續命湯、流氣飲子、烏藥順氣散等方劑治療。

煩躁者,單竹瀝飲之;便閉者,三和散、脾約丸;毒氣衝心作痛者,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,或吳萸煎湯,刺入薑汁救之,死在旦夕。尋常春夏,檳蘇散加川楝子,熱腫赤者,敗毒散加木瓜、蒼朮;秋冬,五積散加木瓜、檳榔、牛膝、吳萸。最忌補湯淋洗,草藥攤盫。其證有因於氣,因於飲食及丹石者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心煩意亂的人,服用竹瀝飲;大便秘結的人,服用三和散、脾約丸;毒氣上衝心口疼痛的人,服用蘇子降氣湯後,再服用養正丹,或用吳茱萸煎湯,加入薑汁,立刻施救,否則性命危矣。平常春夏季節,服用檳蘇散並加入川楝子;熱腫發紅的人,服用敗毒散並加入木瓜、蒼朮;秋冬季節,服用五積散並加入木瓜、檳榔、牛膝、吳茱萸。最忌諱用補湯淋洗傷口,以及在草藥攤上隨意抓藥。這些病症有的源於氣虛,有的源於飲食不節,有的源於服食丹石,不可不知。

瘀血昏忘如狂,胸脅小腹不快;

血乃人身河渠,貴流通而不貴凝滯。或當汗不汗,津液內滲;或不當汗而汗,津液內竭;或利小便過多,以致血熱化為惡瘀;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、善思善郁、過食煎炒,以致血熱瘀滯。

蓄於上焦,則衄血善忘,甚則昏迷,良久乃蘇,或胸脅腹皆滿痛,譫語昏憒,謂之血結胸證;蓄於中焦,則頭汗作渴發黃;蓄於下焦,則如狂便黑,小腹急結,按之則痛,其脈必芤澀。外證寒熱,全類傷寒。太陽證則如狂,陽明證則善忘,少陽證則寒熱似瘧。大概治上,犀角地黃湯;治中,桃仁承氣湯;治下,抵當湯、丸。

白話文:

瘀血昏忘如狂,胸脅小腹不快;

瘀血導致神志不清,像發狂一樣,胸部、肋骨、小腹感到不舒服。

血乃人身河渠,貴流通而不貴凝滯。或當汗不汗,津液內滲;或不當汗而汗,津液內竭;或利小便過多,以致血熱化為惡瘀;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、善思善郁、過食煎炒,以致血熱瘀滯。

血液就像人體的河流,關鍵在於流通,而不是凝滯。有時候該出汗卻不出汗,津液就會滲入體內;有時候不該出汗卻出汗,津液就會耗竭;又或者小便過多,導致血熱化為惡性瘀血。此外,有些人本身就有跌倒、碰撞、閃挫,或者愛思考、容易鬱悶,或者吃太多油炸煎炒食物,也會導致血熱瘀滯。

蓄於上焦,則衄血善忘,甚則昏迷,良久乃蘇,或胸脅腹皆滿痛,譫語昏憒,謂之血結胸證;蓄於中焦,則頭汗作渴發黃;蓄於下焦,則如狂便黑,小腹急結,按之則痛,其脈必芤澀。外證寒熱,全類傷寒。太陽證則如狂,陽明證則善忘,少陽證則寒熱似瘧。大概治上,犀角地黃湯;治中,桃仁承氣湯;治下,抵當湯、丸。

瘀血停留在上焦,就會鼻出血、健忘,嚴重時會昏迷,過了好久才醒過來,或者胸部、肋骨、腹部都疼痛難忍,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稱為血結胸證;瘀血停留在中焦,就會頭部出汗、口渴、皮膚發黃;瘀血停留在下焦,就會像發狂一樣、大便黑色,小腹緊縮,按壓疼痛,脈象一定又細又澀。

瘀血導致的寒熱症狀,和傷寒很像。太陽證則表現為像發狂,陽明證則表現為健忘,少陽證則表現為寒熱交替,像瘧疾。

大致上,瘀血停留在上焦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;瘀血停留在中焦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;瘀血停留在下焦,可以用抵當湯和抵當丸治療。

然必證重脈數,方可抵當攻之;證輕脈微,通用犀角地黃湯,加青皮、芩、連、大黃,或小柴胡湯加桃仁、生地兼梔子、茵陳。一切血證,皆此治法不易。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,反便堅善食者,瘀血也。凡病日輕夜重,便是瘀血,所以打撲傷損,證亦類傷寒。

瘡毒飲食如舊,掀發腫痛可求。

凡患癰疽背發疔瘡,一切無名腫毒,初起寒熱,全類傷寒。但傷寒不食,瘡毒飲食如常,且身有紅腫焮痛處可驗。不可妄施汗下,宜外科法治之。俗呼流注傷寒,流者,行也;注者,住也。血氣流行,遇寒邪則凝澀,結如堆核,大者如拳,小者如李,初起寒熱,全類傷寒。未潰者,宜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;已潰者,托裡散,不可作正傷寒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嚴重、脈搏跳動頻繁,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;如果病症輕微、脈搏微弱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,再加入青皮、黃芩、黃連、大黃,或者小柴胡湯加桃仁、生地、梔子、茵陳。所有血證的治療,都遵循這個方法,不易出错。傷寒如果用承氣湯瀉下卻無法解決,反而大便堅硬、食慾正常,那就是瘀血。凡是白天輕微、晚上加重的病症,都是瘀血所致,因此打撲傷損的病症也和傷寒類似。

瘡毒患者飲食如常,突然出現腫痛,可以用外科方法治療。

患有癰疽、背發疔瘡、一切無名腫毒,初期出現寒熱,症狀完全類似傷寒。但傷寒患者不愛吃東西,瘡毒患者卻飲食如常,且身體有紅腫疼痛的地方可以驗證。不要隨便使用發汗、瀉下藥物,應該用外科方法治療。俗稱流注傷寒,流指的是流動,注指的是停留。血氣流動時,遇到寒邪就會凝結阻塞,形成腫塊,大的像拳頭,小的像李子,初期出現寒熱,完全類似傷寒。沒有潰爛的,可以用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;已經潰爛的,用托裡散,不能用治療正傷寒的方法。

俗呼赤膈傷寒,胸膈赤腫疼痛,寒熱類傷寒,非正傷寒也,宜荊防敗毒散合小陷胸湯,裡實者,防風通聖散。

痘疹尻足當時冷,凡幼稚及年長之人,忽類傷寒證,如未患痘疹,尻足中指皆冷,宜從痘證初熱條治之。

勞發痰火待日周。

素有痰火,略有勞動,便發寒熱,全類傷寒。輕者,將息周日自愈;重者,頸腋膊胯之間遂結核腫硬,或消,下次遇勞又發,治宜八物二陳湯,加降火和解之藥。

外感疏泄勿甚,舊謂傷為中,感冒為傷。今悉分之,正恐人以傷寒重劑而治感冒輕病,變生異證。蓋感寒雖亦惡寒面慘,其頭疼發熱,不如傷寒之甚,脈多沉遲;感風雖亦惡風鼻塞,其發熱等證,亦不如傷風之甚,脈多浮數。大概未發熱者,感寒,香蘇散;感風,蘇葛湯、古蒼荊散。

白話文:

俗稱赤膈傷寒,是指胸膈部位發紅腫脹且疼痛,伴隨寒熱症狀,類似傷寒,但並非真正的傷寒。治療宜用荊防敗毒散合小陷胸湯,若體內實熱,則用防風通聖散。

痘疹初期,患者臀部和腳部出現冰冷,尤其對於幼童和老年人,突然出現類似傷寒的症狀,若沒有患過痘疹,但臀部、腳部和手指都冰冷,則應按照痘疹初熱的治療方案進行處理。

勞動過度引發痰火,需要等待一個星期。

平時就有痰火,稍微勞動就會發寒發熱,症狀完全像傷寒。輕症患者休息一週就能自愈,重症患者頸部、腋窩、肩膀和胯部會出現結核腫塊,堅硬且可能消退,下次再勞動就會復發。治療宜用八物二陳湯,並加入降火和解的藥物。

外感風寒的症狀要區分輕重,以前將外感都歸為傷寒,感冒就是傷寒。現在將其區分開來,主要是擔心人們用治療傷寒的重藥來治療輕微的感冒,反而會產生其他病症。因為感寒雖然也會怕冷、面色蒼白,但頭痛發熱的程度不如傷寒嚴重,脈象多沉遲;感風雖然也會怕風、鼻塞,但發熱等症狀也不如傷寒嚴重,脈象多浮數。大致來說,沒有發熱的,感寒就用香蘇散,感風就用蘇葛湯、古蒼荊散。

已發熱者,九味羌活湯之類熱服,肌體微潤即愈。尋常體薄多疾之人,只於原服藥中加生薑、陳皮,或寒用二陳湯,風用三白湯加減。詳見雜病。

內傷補益兼投。

外感挾內傷者,素冒風寒未發,加之飲食勞倦觸動,外證全類傷寒。但左手人迎及關脈,大於右手氣口一二倍,此外感重而內傷輕也,治以九味羌活湯去蒼朮、生地,用白朮,隨六經見證加減。如內傷脾胃,外感寒邪者,藿香正氣散、人參養胃湯。如內傷飲食,外感風寒者,平胃散加黃連、枳實;便閉加桃仁、大黃。

白話文:

已經發燒的人,可以服用像九味羌活湯這樣的溫熱藥物,身體微微出汗就能痊癒。體質虛弱、容易生病的人,只需要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生薑、陳皮,或是寒症用二陳湯,風寒用三白湯加減即可。詳細內容請參考雜病篇。

內傷需要同時補益。

外感夾雜內傷的人,通常是平常容易受風寒,但還沒發病,因為飲食勞累或其他原因觸發了疾病,表現出來的症狀跟傷寒一樣。但左手的人迎脈和關脈比右手氣口脈跳動大一兩倍,說明外感比較嚴重,內傷比較輕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去除蒼朮、生地,改用白朮,再根據六經證候加減。例如內傷脾胃,又受寒邪侵襲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、人參養胃湯。如果是內傷飲食,又受風寒侵襲,可以用平胃散加黃連、枳實,如果便秘就再加上桃仁、大黃。

如內傷生冷,外感風寒者,五積散。內傷挾外感者,先因飲食勞役過度,身痛腰腿痠軟,而其體已解㑊,又感冒風寒,外證全類傷寒。但右手氣口及關脈,大於左手人迎一二倍,此內傷重而外感輕也,治以補中益氣湯,或調中益氣湯,隨六經見證加減。誤作傷寒,大發其汗者死。

內傷房室,又感風者,玉屏風散,或加桂枝、白芍;內傷房室,又感寒者,川芎湯。風寒兩感者,玉屏風散合川芎湯。體薄者,通用十全大補湯,少加防風、羌活、細辛、白芷。肢冷者,加姜附。陰虛者,八物湯加陳皮、炒乾姜,不可誤用風寒燥藥,愈虧腎水。內傷虛損,四肢無力發熱,亦類傷寒,但必兼盜汗、遺精、白濁為異,內傷衛虛惡風,榮虛惡寒,亦類傷寒,但居密室則不惡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內傷寒涼,又受風寒外感,可用五積散。如果內傷夾雜外感,可能是因為飲食勞累過度,導致身痛腰腿痠軟,體力已經恢復,但又感冒了風寒,外在症狀像傷寒。但右手氣口和關脈比左手人迎脈大兩倍,說明內傷重而外感輕,可用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治療,根據六經症狀加減藥物。如果誤認為傷寒,大量發汗,就會導致死亡。

如果內傷房室,又受風邪,可用玉屏風散,或者加桂枝、白芍;如果內傷房室,又受寒邪,可用川芎湯。風寒兩感,可用玉屏風散合川芎湯。體質虛弱的人,可用十全大補湯,少加防風、羌活、細辛、白芷。肢體冰冷,加生薑附子。陰虛體質,可用八物湯加陳皮、炒乾薑,不可誤用風寒燥藥,以免損傷腎水。如果內傷虛損,四肢無力發熱,也像傷寒,但一定伴隨盜汗、遺精、白濁等症狀。內傷衛氣虛弱,容易受風,營氣虛弱,容易受寒,也像傷寒,但如果住在密室就不會怕風寒。

內傷陰虛火動,惡寒非寒,惡熱非熱,但體清瘦,脈無力為異,內傷大渴體熱,脈洪大,似陽明中熱白虎證,但脈無力耳。內傷長夏困倦,似外感濕熱,或發熱頭疼似溫暑病。以上俱宜補中益氣湯,或四物湯、四君子湯加減。詳內外傷辨及雜病各條。解㑊出《內經》,解者,肌肉解散;㑊者,筋不束骨。

其證似寒非寒,似熱非熱,四肢骨節解散,怠惰煩疼,飲食不美。或因傷酒,或中濕,或感冒風寒,或房事過多,或婦人經水不調,似痧病而實非痧也。治宜通其氣血,疏其腠理,以內傷兼外感藥調之;輕者,從俗刮痧,刺十指及委中血。痧證類傷寒,見雜病蠱瘴。

白話文:

內傷導致陰虛火旺,患者雖然怕冷,但不是真正的寒症,也怕熱,但不是真正的熱症,只不過身體消瘦,脈搏无力。另外,內傷還會造成口渴、體熱,脈搏洪大,看似陽明經熱的白虎證,但脈搏依然无力。内伤患者在長夏时节容易感到疲倦,症状類似外感濕熱,或者發熱頭痛,像是溫暑病。以上情況皆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、四物湯或四君子湯加減治療。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內外傷辨及雜病各條。解㑊出《內經》,解指的是肌肉鬆散,㑊指的是筋骨无力。

這種病症看似寒症卻不是寒症,看似熱症卻不是熱症,四肢骨節鬆散无力,精神萎靡,疼痛難忍,食慾不佳。原因可能是傷酒、中濕、感冒風寒、房事過度,或是婦女經期不調,症状類似痧病,但实际上并非痧病。治疗方法应以通氣血、疏通腠理為主,用内伤兼外感的药物调理。轻症患者可以用民间刮痧的方法,或针刺十指和委中穴放血。痧证类似伤寒,可以参考杂病蠱瘴的治疗方法。

上一段論類傷寒名義。

舊以痰飲、虛煩、腳氣、食積、瘡毒、瘀血,勞發、痘疹八證,六類傷寒。新增感冒、勞傷,共成十證。要之百病皆類傷寒,不可不知。

正、類傷寒如斯,傳變傷寒何謂?嘗聞:傳陽則潮(熱自)汗(便)閉(溺)澀(腹)滿,(口)渴(發)狂譫(語),甚則(發)斑嘔(血)喘急,能升牆屋;變陰則厥冷嘔吐利,不渴靜蜷,甚則咽痛鄭聲,欲坐井地,請以初證言之。

白話文:

上一段論類傷寒名義。

以前將痰飲、虛煩、腳氣、食積、瘡毒、瘀血、勞發、痘疹八種病症,歸類為六種傷寒。現在又增加了感冒、勞傷,總共十種病症。總之,各種疾病都可以歸類為傷寒,不可不知。

正、類傷寒如斯,傳變傷寒何謂?嘗聞:

正、類傷寒就是這樣,那麼傳變傷寒又是怎麼回事呢?我曾經聽說:

  • 傳陽的病症表現為出汗少、小便閉塞、腹部脹滿、口渴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發斑、嘔血、呼吸急促,甚至能爬牆上屋。
  • 變陰的病症表現為四肢厥冷、嘔吐、腹瀉、不渴、身體蜷縮,嚴重的話會出現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,想要坐井地。

請以病症初期的表現來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