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4)

1. 正傷寒

傷寒惡寒,無汗而手足微冷;

霜降後,春分前,人有沖斥道途,履霜踢冰,冒犯寒氣,即發為病,名曰傷寒。必先惡寒,頭痛甚,鼻無涕,其聲前輕後重,口中和。雖不食亦不惡食,手足不熱。病深重者,必身痛發熱,冬月,麻黃;輕淺者,陶氏麻黃湯;虛者,人參順氣散;三時,羌活沖和湯、小柴胡湯;通用,麻黃杏仁飲。此專辨無汗為傷寒,蓋風、暑、濕皆有汗,惟寒泣血無汗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症狀是怕冷,沒有汗,手腳稍微冰冷。

霜降過後到春分之前,如果有人在路上奔波勞碌,踩著霜雪冰凍,冒犯了寒氣,就會得病,稱為傷寒。 傷寒一開始一定會怕冷,頭痛得很厲害,鼻子不流鼻涕,說話聲音一開始輕,後來變得沉重,嘴巴裡沒有味道。 雖然不怎麼想吃東西,但也沒有特別厭食,手腳摸起來不熱。 如果病況嚴重,就會全身痠痛發燒。 冬天可以服用麻黃湯;病情輕微的可以服用陶氏麻黃湯;體虛的可以服用人參順氣散;其他時節則服用羌活沖和湯或小柴胡湯;各種情況都可以服用麻黃杏仁飲。

這裡專門討論沒有汗的傷寒,因為風、暑、濕都會讓人出汗,只有寒氣會讓人不流汗,並且流鼻血。

至於初證、傳變、雜證,俱詳後段。

傷風惡風,自汗而手足微煩。

傷風初證,惟頭疼、口和、不惡食與傷寒同。緣寒乃陰邪,風乃陽邪,所以傷寒鬱而後能發熱,傷風即能發熱;傷寒手足微厥,傷風手足背皆熱;傷寒鼻無涕,傷風鼻流涕,其聲如自甕中出;傷寒面慘身痛,傷風面光身重;傷寒無汗惡寒不惡風,傷風有汗惡風不惡寒,甚者自汗出不止,洒洒惡風,復嗇嗇惡寒。

冬月,桂枝;自汗小便數者,芍藥甘草湯;自汗小便利腳蜷急者,桂枝湯加參、附;輕者,柴胡桂枝湯;自汗渴而小便難者,邪漸傳裡,五苓散;自汗不渴者,邪在表,茯苓桂甘湯;三時,防風沖和湯、柴胡桂枝湯,或敗毒散去茯苓;鼻塞,通關散;通用,柴胡半夏湯。古立六經傷風方,見後桂枝湯下。

白話文:

至於初期症狀、病情的變化和併發症,都詳盡記載在後面的部分。

傷風或風寒感冒,會伴隨自汗,手腳略微發熱。

傷風初期症狀,只有頭痛、口渴、沒有食慾,和傷寒相同。由於寒屬陰邪,風屬陽邪,所以傷寒會鬱積在體內,然後發熱,而傷風可以直接發熱;傷寒手腳微冷,傷風手腳背都發熱;傷寒沒有鼻涕,傷風會流鼻涕,聲音像從甕裡發出;傷寒面色慘白,身體疼痛,傷風面色紅潤,身體沉重;傷寒沒有汗,怕冷但不怕風,傷風有汗,怕風但不怕冷,嚴重者會不停出汗,怕風發抖,又會畏寒。

冬天,可以服用桂枝湯;如果伴隨自汗和小便次數增多,則服用芍藥甘草湯;如果伴隨自汗和小便次數增多,腳趾蜷縮,則服用桂枝湯加人參、附子;症狀輕微者,服用柴胡桂枝湯;如果自汗、口渴、小便困難,表示邪氣漸漸進入內部,則服用五苓散;如果自汗但不口渴,表示邪氣仍在表層,則服用茯苓桂甘湯;其他季節,可以服用防風沖和湯、柴胡桂枝湯,或敗毒散去茯苓;鼻塞,服用通關散;普遍適用於傷風的方劑,有柴胡半夏湯。古人將六經傷風的方劑,列在後面的桂枝湯之後。

但三陰藥皆辛熱,似非傷寒家法,仲景治傷寒、傷風表證,分有汗、無汗,里證同於和解、通利,更無分別,今詳桂附八物。恐亦風邪直傷陰分,其人素虛,或房室後傷風則可,若概作表藥,誤人多矣。蓋傷風發表,辛熱不如辛溫,辛溫不如辛涼也。或疑六淫,仲景獨詳於風寒而略於暑濕,且不及燥火,何也?蓋暑火同氣,燥濕同源,風寒傳變六經,暑濕性偏,著人五臟,壯者氣行則已,怯者乃著為病故耳。前所謂嗇嗇,不足也;洒洒,灑淅也,皆惡風之貌。

治表裡急,治里表急,陰同於陽為兩感;

兩感者,半入於陽,半入於陰,陰陽兩感,臟腑俱病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,頭疼,為太陽邪盛於表;口乾而渴,為少陰邪盛於裡。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身熱譫語,為陽明邪盛於表;不欲食腹滿,為太陰邪盛於裡。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;囊縮而厥,為厥陰邪盛於裡也。

白話文:

但這三陰藥都性屬辛熱,似乎不符合傷寒的治療法則。仲景治療傷寒、傷風表證,只分有汗、無汗,內證則都以和解、通利來治療,並沒有其他區別。現在詳細說明桂枝、附子八味藥,可能也是因為風邪直接侵犯陰分,患者原本體虛,或者房事後受風,才可以用這種藥。如果把這類藥都當成表證藥,就會誤導很多人。因為治療傷風表證,辛熱不如辛溫,辛溫不如辛涼。也許有人會問,六淫之中,仲景為何只詳細論述風寒而略談暑濕,甚至沒有提及燥火?這是因為暑火同屬氣,燥濕同源,風寒能傳變六經,而暑濕偏於著人五臟,體壯者氣行則已,體虛者才會被暑濕所困而生病。之前說的「嗇嗇」,是指不足;「洒洒」,是指淅瀝,這些都是受風的表現。

治療表裡急證或里表急證,陰陽相通,形成兩種病證。

兩種病證,一半屬於陽證,一半屬於陰證,陰陽兩感,臟腑都會生病。比如說,第一天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生病,頭疼,是因為太陽邪氣盛於表;口乾舌燥,是因為少陰邪氣盛於裡。第二天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生病,發燒神志不清,是因為陽明邪氣盛於表;不思飲食腹脹,是因為太陰邪氣盛於裡。第三天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生病,耳聾,是因為少陽邪氣盛於表;陰囊收縮,身體厥冷,是因為厥陰邪氣盛於裡。

五臟六腑俱病,欲治表而裡急,欲治里而表急,必死之證。但稟氣實而感邪淺者,或挾異氣、風溫、風濕之類,猶可救療,所以仲景有治有先後,發表攻裡之說。法當審其表裡緩急虛實何如?如表裡俱急者,大羌活湯主之。如陽證陽經先受病,身體痛而不下利者,為表急,先以葛根、麻黃髮表,後以調胃承氣攻裡。如陰證陰經先受病,身體痛而下利不止者,為裡急,先用四逆救里,後以桂枝救表。

陰陽未分者,陶氏沖和湯探之。古法,一日太陽少陰,五苓散主之,頭痛加羌活、防風;口渴加黃柏、知母。二日陽明太陰,大柴胡湯。三日少陽厥陰,危甚,大承氣湯加川芎、柴胡救之。《活人》不分陰陽,專用四逆、桂枝,先輩皆以為謬。大抵兩感,脈從陽可治,從陰難治。

白話文:

五臟六腑都生病了,想要治療外症,卻出現內急的情況;想要治療內症,卻出現外症,這是必死的徵兆。不過,如果體質強健,只是輕微感染邪氣,或者夾雜異氣、風溫、風濕等病症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因此,張仲景才會有先治表再治里的說法。

要判斷表里、緩急、虛實的狀況,才能對症下藥。如果表里都急,就用大羌活湯治療。如果是陽證,陽經先受到病邪,身體疼痛,但沒有腹瀉,屬於表急,就先用葛根、麻黃等藥物發汗解表,之後再用調胃承氣湯攻裡。如果是陰證,陰經先受到病邪,身體疼痛並且腹瀉不止,屬於裡急,就先用四逆湯救治裡症,之後再用桂枝湯救治表症。

如果陰陽尚未分辨清楚,就可以使用陶氏的沖和湯來探查。古代的方法是,第一天太陽少陰,用五苓散治療,頭疼就加羌活、防風;口渴就加黃柏、知母。第二天陽明太陰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第三天少陽厥陰,情況危急,就用大承氣湯加上川芎、柴胡來救治。

《活人》書中不分陰陽,只用四逆、桂枝,古時候的醫學先輩都認為這是錯誤的。總之,兩種邪氣入侵,脈象偏向陽性可以治療,偏向陰性就難以治療。

傷風見寒,傷寒見風,脈不合證而相反。

先傷寒而後傷風者,證傷寒也,而見傷風之脈;先傷風而後傷寒者,證傷風也,而見傷寒之脈。此乃榮衛俱實,故無汗而煩躁,大青龍湯。不煩躁者,桂麻各半湯。通用,大羌活湯,九味羌活湯加人參、大棗,或神朮散、香蘇散。

三陽合病,自利而汗下,審在經入腑;

或一陽先病,一陽隨病,或二陽同病,或三陽同病,不傳者謂之合病。自利者,下利溏泄。三陽合病,寒邪甚而裡氣不和也。氣行下則利,氣逆上則嘔。太陽合陽明自利,惡寒者,升麻葛根湯;惡熱者,白虎湯。太陽合少陽自利者,黃芩湯;嘔者,並加半夏、生薑。陽明合少陽自利最重,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。

白話文:

感冒時會出現畏寒的症狀,而傷寒時則會出現怕風的症狀,脈象卻和病症相反。

如果先得了傷寒後又感冒,症狀雖然是傷寒,但脈象卻像是感冒;如果先感冒後又得了傷寒,症狀雖然是感冒,但脈象卻像是傷寒。這是因為表裡都實證,所以沒有汗出反而煩躁,可用大青龍湯治療。如果沒有煩躁,就用桂枝和麻黃各半的湯劑。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大羌活湯、九味羌活湯加人參、大棗,或神朮散、香蘇散治療。

三陽合病,會自利(腹瀉)並出汗,病邪從經絡進入腑臟。

三陽合病是指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同時患病,可以是三陽經依次發病,也可以是兩陽經或三陽經同時發病,只要沒有傳遞到其他經絡,就叫做合病。自利是指腹瀉、大便稀薄。三陽合病是因為寒邪嚴重,導致內部氣機不和。氣向下走就會腹瀉,氣向上逆就會嘔吐。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,伴有腹瀉和怕冷的,用升麻葛根湯;伴有腹瀉和怕熱的,用白虎湯。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,伴有腹瀉的,用黃芩湯;伴有嘔吐的,再加上半夏和生薑。陽明經和少陽經合病,伴有腹瀉的症狀最嚴重,用小柴胡湯加升麻葛根湯。

有宜下者,本太陽病,因汗下滲亡津液,胃腑燥實,轉屬陽明,謂之太陽陽明,脾約丸潤之。本少陽病,因汗滲,熱入胃腑,大便燥者,大柴胡微下之。本陽明經病,熱盛傳入胃腑,謂之正陽陽明,乃本經自病也,宜調胃承氣湯從中治之。

蓋太陽少氣,少陽少血,惟陽明居二陽之中,氣血俱多,所以從中治陽明,而不敢犯太陽、少陽也,又三陽合病,面垢,腹脹滿,身重難轉側,譫語遺溺,口燥不仁,大便難者,白虎加參湯主之,不可汗下,亦中治法也。有宜汗者,表證頭疼、惡寒未除,為太陽尚未過經,尤宜發汗。

白話文:

如果需要瀉下,像是原本的太陽病,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流失,胃部乾燥積實,轉變為陽明病,稱為太陽陽明,可以用脾約丸潤澤。如果是原本的少陽病,因為出汗導致熱氣進入胃部,大便乾燥的,可以用大柴胡湯略微瀉下。如果是原本的陽明經病,熱氣盛行傳入胃部,稱為正陽陽明,這是陽明經本身的病症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從中治療。

因為太陽經氣虛,少陽經血虛,而陽明經位處二陽之間,氣血都很充足,所以從中治療陽明經,不敢冒犯太陽經和少陽經。另外,三陽經合病,會有面容灰暗、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、神志不清、大小便失禁、口乾無知覺、大便困難等症狀,可以用白虎加參湯治療,不可用汗法,也是從中治療的方法。如果需要發汗,則表示表證的頭痛、惡寒尚未消除,代表太陽經尚未過經,應該適當發汗。

如太陽陽明,喘而胸滿者,麻黃湯。太陽少陽,麻黃湯合小柴胡湯。通用,九味羌活湯加石膏、知母、枳殼。蓋在經則汗,過經宜下也。

三陽並病,可汗而攻通,必傳胃歸根。

並者,催併逼迫之意。始初二陽合病,後一陽氣盛,一陽氣衰,並歸一經獨重,初證亦不解罷。陽明並太陽者,太陽證未解,陽明證又至,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。如太陽證重,加太陽經藥;陽明證重,加陽明經藥,後仿此。少陽並太陽者,太陽證未解,少陽證又至,麻黃湯合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出現太陽陽明經證,也就是喘息、胸悶,應該使用麻黃湯。如果病人出現太陽少陽經證,則應該使用麻黃湯合小柴胡湯。如果以上兩種經證都存在,應該使用九味羌活湯加入石膏、知母、枳殼。這是因為在經絡中要發汗,過了經絡就要瀉下。

當三陽經證同時出現時,可以發汗並攻通,必然會傳至胃經而歸根。

並的意思是指催逼迫。一開始是二陽經合病,之後其中一陽氣盛,一陽氣衰,最終歸於一經獨重,最初的病症也無法解除。陽明並太陽者,是太陽經證未解,陽明經證又出現,應該使用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。如果太陽經證比較嚴重,就加入太陽經藥物;如果陽明經證比較嚴重,就加入陽明經藥物,之後也是仿照這個方法。少陽並太陽者,是太陽經證未解,少陽經證又出現,應該使用麻黃湯合小柴胡湯。

頭痛項強,眩冒如結胸狀者亦宜。通用,九味羌活湯。少陽並陽明者,為木剋土,難治,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、柴胡升麻湯救之。是並病,在表者皆可汗。若太陽證罷,乃入胃腑者,謂之傳經,非並也,宜量體攻下。舊云:三陰無合、並二病。然三陰亦有自相合並者,但非兩感,必無陰經與陽經合併之理。

但聞疫癘能傳染,疫,疾如有鬼癘相似,故曰疫癘,又曰時氣。春應暖而反清,夏應熱而反涼,秋應涼而反大熱,冬應寒而反大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。凡感之者,即發頭疼身痛寒熱,一方長幼病皆相似。治與傷寒微異者,春清責肝,升麻葛根湯;夏熱責心,二香散、調中湯;秋濕責肺,白虎加蒼湯、茵陳五苓散;冬寒責腎,葳蕤湯、甘桔湯;土旺四季,隨經取之。

白話文:

頭疼脖子僵硬,頭昏眼花感覺胸口堵塞的,都可以用九味羌活湯。少陽與陽明同時發病,木克土,難以治療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升麻葛根湯來救治。這些都是並病,在表證的都可以用汗法。如果太陽病症已經退去,進入胃腑,叫做傳經,不是並病,應該根據身體狀況服用攻下藥。以前說三陰沒有合並,只有並二病。但三陰也有自己互相合並的情況,但如果不是同時感染,陰經就不可能與陽經合併。

只聽說疫癘可以傳染,疫,疾病就像有鬼神一樣,所以叫做疫癘,也叫做時氣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倒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倒涼爽,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倒酷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倒溫暖,都不是時候卻出現了這種氣候。凡是感染了的人,就會出現頭疼、身體疼痛、寒熱交替,無論大人小孩,病症都差不多。治療方法與傷寒略有不同,春天寒冷責怪肝臟,用升麻葛根湯;夏天炎熱責怪心臟,用二香散、調中湯;秋天濕氣責怪肺臟,用白虎加蒼湯、茵陳五苓散;冬天寒冷責怪腎臟,用葳蕤湯、甘桔湯;土氣旺盛的四季,就根據經絡取穴治療。

治與傷寒同者,表證,敗毒散;半表裡,小柴胡湯;里證,大柴胡湯;挾內傷者,宜補、宜散、宜降,人中黃丸是也。經曰:疫氣不拘於診,更當於運氣求之。凡人疫家,用麻油服之,或紙捻蘸麻油並雄黃、硃砂末,探入耳鼻內,最能避穢毒之氣,遍滿鄉村,善用如意丹亦妙。

豈知正氣亦多愆。

經曰: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冷冽。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。其有傷於四氣,留在何經而發何病?大概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;夏傷於暑,秋必瘧痢;秋傷於濕,冬必咳嗽;冬傷於寒,春必痎瘧。痎者,二日一發;瘧者,一日一發。秋傷於濕不即發者,及冬風寒相搏,痰涎生而為咳嗽。

白話文:

治療類似傷寒的疾病,若屬於表證,可用敗毒散;半表半裡,用小柴胡湯;屬於裡證,用大柴胡湯;若伴隨內傷,則應當補、散、降,人中黃丸就是適合的藥方。經書上說,疫氣並非侷限於診斷,更應該從運氣方面探究。凡是在疫病流行的地方,可以用麻油服用,或用紙捻蘸麻油,再加入雄黃、硃砂末,探入耳鼻內,最能避開穢毒之氣。在疫病流行的鄉村,善用如意丹也很有效。

然而,正氣也常常有缺陷。

經書上說,春天氣溫溫和,夏天氣溫炎熱,秋天氣溫清涼,冬天氣溫寒冷。傷寒是毒,因為它最容易產生殺傷之氣。人體如果受到四氣的傷害,會停留在哪條經脈,並導致什麼樣的疾病呢?大致上來說,春天傷風,夏天就會腹瀉;夏天傷暑,秋天就會瘧疾、痢疾;秋天傷濕,冬天就會咳嗽;冬天傷寒,春天就會痎瘧。痎瘧的發作週期,痎瘧是兩天發作一次,瘧疾是一天發作一次。秋天傷濕,如果沒有立即發作,等到冬天風寒相搏,就會產生痰涎,進而導致咳嗽。

冬傷於寒不即發者,及春溫氣相搏,變為溫病。是四時正氣,亦能愆和如此。皆因發動之時,逆推致病之源,非受傷之時,預擬今日之病,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,豈可執一論哉!但稍覺氣淫於內,心腹不快者,不換金正氣散加減,以正胃氣。

春變為溫,夏變為熱。

溫病者,春分後有太陽病,發熱、咳嗽、身痛、口渴、不惡寒、其脈弦數不緊,右手反盛於左手,蓋怫熱在內故也,或散在諸經,各取其經而治之。熱病即與溫病同,但發在夏至後,脈洪數,熱渴更甚耳。雖因冬時受寒,伏於肌骨,然人身隨天氣化,春分則寒變為溫,夏至則寒變為熱。

白話文:

冬天受寒,病症不一定馬上發作,到了春天溫暖的氣候和寒氣相衝,就會變成溫病。這是因為一年四季的正氣也會受到影響,出現異常。我們要追溯疾病的根源,才能找到發病的原因,不能只看當時受寒的情況就預測將來的疾病。有些病症時間久了會自然消散,不至於發展成病,所以不能只用一種理論來解釋。但如果覺得體內有熱氣,心腹不舒服,可以服用金匱正氣散加減,來調理胃氣。

春天轉變成溫和,夏天轉變成炎熱。

溫病是指春分以後出現的太陽病,症狀包括發熱、咳嗽、身體疼痛、口渴、不畏寒,脈象弦數不緊,右手比左手脈象強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積聚的緣故。熱氣可能散布在不同的經絡,要根據不同的經絡來治療。熱病和溫病很相似,只是發病時間在夏至以後,脈象洪數,發熱和口渴更加嚴重。雖然是冬天受寒,潛伏在肌肉骨骼中,但是人體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改變,春分時寒氣轉變成溫和,夏至時寒氣轉變成炎熱。

所以,傷寒惡寒而不渴,溫熱不惡寒而渴。不惡寒則病非外來,渴則自內達表,熱鬱腠理,不得外泄,乃復還里,終是里多表少。間有惡寒者,乃冒非時暴寒,或溫暑將發,又受暴寒,非冬證之甚也。法當治裡熱為主,而解肌次之,亦有專治里而表自解者。誤下猶可,誤汗則變為嘔、噦、狂、斑而死。

蓋溫熱在經而不在表,安可例用傷寒汗法!惟兼暴寒者,乃可表裡雙解,亦不敢用冬月辛溫之藥。春溫表證,天溫,升麻葛根湯;天寒,柴胡桂枝湯。太陽合少陽,敗毒散合小柴胡;太陽合陽明,敗毒散合升麻葛根;陽明合少陽,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。半表裡,小柴胡。里證,大柴胡。

白話文:

所以,傷寒發病時,患者怕冷卻不口渴,而溫熱病發病時,患者不畏寒卻口渴。不畏寒說明疾病不是從體外入侵的,口渴則說明體內熱氣往上衝,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,熱氣鬱積在體表,最終又回歸到體內,因此表現為體內熱盛,體表熱少。有些患者雖然畏寒,卻是因一時受寒,或者溫熱病即將發作,又遇到突然的寒冷,並非冬令寒證的表現。因此,治療應以清熱為主,其次才是解表,甚至有些情況下只治裡證,表證便會自然消退。誤用下法尚可,誤用汗法則可能導致嘔吐、呃逆、神志不清、出現斑疹而死亡。

溫熱病的病邪在經絡,不在體表,怎麼能像治療傷寒一樣用汗法呢?只有兼有暴寒者,才可以用表裡雙解的方法,但也忌用冬月辛溫的藥物。春天溫熱病的表證,天氣溫暖時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;天氣寒冷時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。太陽病合少陽病,可用敗毒散合小柴胡湯;太陽病合陽明病,可用敗毒散合升麻葛根湯;陽明病合少陽病,可用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。半表半裡證,可用小柴胡湯;裡證,可用大柴胡湯。

重者,一時表裡俱發,防風通聖散。表裡俱熱,大便自利者,柴苓湯加山梔、木通。虛煩,竹葉石膏湯。變雜證,悉同傷寒。夏熱表證,太陽,九味羌活湯;汗後煩渴,脈洪大,背惡寒者,白虎加參湯、益元散。里證,大柴胡。重者,一時表裡盛發,雙解散。熱病脈細無力,足冷,已得汗而躁盛者,此陰脈之極也,必死。

詳溫暑門。

白話文:

病情嚴重者,會同時出現表裡症狀,可以用防風通聖散治療。如果表裡同時發熱,並且大便稀溏,可以用柴苓湯加上山梔和木通治療。如果感到心煩意亂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其他各種雜症,都與傷寒病類似。夏季暑熱導致的表證,屬於太陽病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治療。出汗後感到口渴,脈搏洪大,背部畏寒,可以用白虎加參湯和益元散治療。里證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病情嚴重者,會同時出現表裡症狀,可以用雙解散治療。如果熱病患者脈搏細弱无力,腳冰冷,出汗后依然躁动不安,这是阴气衰竭的表現,必定會死亡。

詳情請參考溫暑門。

晚發疑為秋病,質諸高明;

先輩云:清明至夏至前,太陽病者,謂之晚發,比之溫病稍輕。蓋以感之輕者發之早,感之重者發之遲。從立秋至霜降,有患太陽證者,亦名溫病,治法同溫熱,但加燥劑於解肌藥中,里證一同傷寒。但既以三月至夏至為晚發,春分前又為正傷寒,不知春溫在於何月,更考三月至夏至前,名為春溫,則晚發當屬於秋矣。

立秋前後病者,因濕熱而發;處暑後病者,因燥熱而發,庶乎四時六氣,備而不混,而治之各隨其時耳。大概表證,九味羌活湯、梔子升麻湯;里證,大柴胡湯加生地,或導滯通幽湯。變雜證者,隨宜施治。

白話文:

病情在秋季發作,懷疑是秋病,於是詢問精通醫術的人;

前輩說:清明到夏至之前,患太陽病的,稱為晚發,與溫病相比稍輕。這是因為感染輕者發病早,感染重者發病晚。從立秋到霜降,患太陽證的,也稱為溫病,治療方法與溫熱病相同,但要在解表藥中加入燥劑,里證則與傷寒相同。但是,既然三月到夏至是晚發,春分之前又是正傷寒,那麼春溫是在哪個月呢?再考慮三月到夏至之前稱為春溫,那麼晚發應該屬於秋季了。

立秋前後發病的,是因濕熱而起;處暑後發病的,是因燥熱而起,可見四時六氣,各有不同,治療也應隨季節而有所變化。大致來說,表證用九味羌活湯、梔子升麻湯;里證用大柴胡湯加生地,或用通幽湯導滯。出現複雜症狀的,要根據情況進行治療。

冬溫總是時行,加乎調燮。

冬有非時之暖,名曰冬溫。與春秋暴寒、暴溫總謂之時行氣,與傷寒相似,但脈不浮耳。治法大同春溫。表證,葳蕤湯、九味羌活湯,入里加大黃,重者雙解散,輕者加減調中湯。

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暍。

暑、暍皆自汗煩渴,脈虛,面垢昏倦。靜而熱傷心脾為中暑,與夏熱病相似,但熱病脈洪緊,中暑脈細數而沉。動而熱傷太陽為中暍,脈浮似夏傷風。但汗出惡風,身熱而不渴者,傷風也。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,中暍也。加之身痛且重者,必夏月傷冷,或澡浴水行皮中所致。

白話文:

冬季溫病常流行,需注意調養。冬天的異常溫暖,叫做冬溫。與春秋季節的暴寒、暴熱一樣,都屬於時行氣,和傷寒相似,但脈象不浮。治療方法與春季溫病大致相同。如果出現表證,可以用葳蕤湯、九味羌活湯治療,若病入里則加用大黃,病情嚴重者用雙解散,輕者用加減調中湯。

靜止狀態下得病叫做中暑,活動狀態下得病叫做中暍。

中暑和中暍都有自汗煩渴、脈虛、面垢昏倦的症狀。靜止狀態下,熱邪傷及心脾,叫做中暑,與夏季熱病相似,但熱病脈象洪大而緊,中暑脈象細數而沉。活動狀態下,熱邪傷及太陽,叫做中暍,脈象浮,類似夏季傷風。但汗出惡風,身體發熱但不渴的屬於傷風,汗出惡寒,身體發熱並且口渴的屬於中暍。如果再加上身體疼痛且沉重,可能是夏季受寒,或者洗澡水進入皮膚所致。

中暍心腹疼痛,霍亂吐瀉轉筋,甚則發厥昏悶,香薷散;痰逆噁心惡寒者,橘皮竹茹湯;汗多渴而不惡寒者,竹葉石膏湯;暑濕相搏,身痛心痛煩渴噁心尿赤者,五苓散;濕盛胸滿者,瓜蒂散吐之;若小便已,灑然毛聳,口開前版齒燥黑,肢厥,小勞身即熱者,表裡俱病也,白虎加參湯;有濕者,白虎加蒼湯和之。切忌汗下針灸,汗則惡寒,下則內虛變淋,灸則助火發熱。

白話文:

中暑導致心腹疼痛,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伴隨抽筋,嚴重時會昏迷不醒,可用香薷散;如果伴隨痰多、噁心、怕冷,則用橘皮竹茹湯;出汗多、口渴,但不怕冷,可用竹葉石膏湯;暑熱和濕氣交纏,導致身體疼痛、心痛、口渴、噁心、尿赤,則用五苓散;濕氣過盛導致胸悶,可用瓜蒂散催吐;如果已經排尿,但仍有毛髮豎立、口乾舌燥、嘴唇發黑、四肢厥冷,稍微活動就發熱,說明表裡俱病,可用白虎加參湯;如果有濕氣,則用白虎加蒼湯來調和。切忌出汗、瀉下、針灸,出汗會加重怕冷,瀉下會導致內虛,針灸會助長火氣導致發熱。

中暑發熱煩躁口渴者,小柴胡湯加香薷;瀉利口渴者,香薷散合四苓散;元氣素弱,脈虛身倦者,清暑益氣湯;昏憒不蘇者。蔥餅熨臍。

暴寒寒疫,與伏藏已變之寒,自是情違;

春分至秋分,暴寒曰寒疫,非冬月傷寒比也。三月四月,或有暴寒,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猶輕。五月六月,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。七月八月,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。傷之者,其病與溫暑相似。而治則殊者,蓋溫暑伏寒自內而發,寒疫自外而入,宜調中湯為主,隨時氣候寒熱輕重而以辛涼、辛溫之藥加減。蓋折者,折抑陽氣,鬱而為熱也。

白話文:

中暑發熱、煩躁口渴的人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香薷;如果伴隨腹瀉、口渴,則可以用香薷散合四苓散;體虛乏力、脈象虛弱、身體倦怠的人,可以服用清暑益氣湯;昏迷不醒的人,可以用蔥餅熨臍。

暴寒引起的寒疫,以及潛伏已久轉化的寒邪,都是不合時宜的。從春分到秋分,暴寒引起的疾病稱為寒疫,與冬天的傷寒不同。三月、四月時,可能會出現暴寒,但陽氣還很弱,容易被寒氣打敗,因此發熱症狀較輕。五月、六月時,陽氣已經很旺盛,被寒氣打敗時,發熱症狀就比較嚴重。七月、八月時,陽氣開始衰退,被寒氣打敗時,發熱症狀又會比較輕。寒疫的病症和溫暑很像,但治療方法不同。因為溫暑是體內潛伏的寒氣發作,而寒疫是外邪入侵,所以應該以調中湯為主,並根據季節氣候和寒熱程度,加減辛涼、辛溫的藥物。被寒氣打敗,就是陽氣被抑制,鬱積成熱。

感之輕而陽氣不為所折,未至發熱者,當於感冒藥中求之。

暴溫溫疫,與過經不除之溫,皆難汗發。

春三四月間,暴熱傷之者,亦名溫病。傷寒汗下過經不解者,亦名溫病。但當隨各經見證治之,皆不宜汗下。暴溫,梔子升麻湯、九味羌活湯。過經,和解散、參胡芍藥湯。

風溫喘渴多睡,四肢不收若癱;

太陽病,發汗則身涼。如發汗身猶灼熱者,乃風溫也。當春溫氣大行,又感風邪所致。惟風傷衛,四肢緩縱不收若癱瘓然;惟溫傷氣,氣昏而鼻息不利,語言謇澀,身熱自汗多眠。治在心火肝木二經,忌汗、下、針。誤汗則身必灼熱,甚則煩渴譫黃;下則遺溺;針則耳聾。惟清解肌表為佳,宜葳蕤湯、敗毒散,或小柴胡加桂枝微汗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只是輕微感冒,陽氣沒有被削弱,還沒發燒,就應該服用感冒藥。

突然發生的溫疫,以及經期結束後餘熱未除的溫病,都難以發汗。

春季的三四月,突然遇到酷熱而受傷的,也稱為溫病。傷寒發汗後,經期結束仍然不癒的,也稱為溫病。但是要根據各經的證候來治療,都不要發汗。突然發生的溫病,可以用梔子升麻湯、九味羌活湯;經期結束後餘熱未除的,可以用和解散、參胡芍藥湯。

風溫病症狀為喘渴嗜睡,四肢無力像癱瘓一樣;太陽病發汗後身體就會涼爽。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,那就是風溫病。這是因為春季溫氣盛行,又感受了風寒所致。風傷衛氣,導致四肢無力,像癱瘓一樣;溫傷氣,導致氣虛,呼吸不暢,說話含糊不清,發熱自汗,嗜睡。治療要針對心火肝木二經,忌發汗、瀉下、針灸。誤用發汗藥,則身體會更加灼熱,嚴重者會出現煩渴、神志不清、皮膚發黃;瀉下則會導致尿失禁;針灸則會導致耳聾。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清解肌表,可以用葳蕤湯、敗毒散,或者小柴胡加桂枝,微微發汗。

渴甚者,栝蔞根湯。痰喘者,金沸草散加杏仁、細辛、瘛瘲。誤汗,防己黃耆湯救之。譫語獨語及直視遺尿者難治。

濕溫胸滿妄言,兩脛逆冷如雪;

夏月先傷濕,而後傷暑,名曰濕溫。濕與熱搏,兩脛逆冷,甚則遍身亦冷,胸滿頭痛,壯熱自汗。若再發汗,令人嘔聾,身變青色,不語,名曰重暍,必死。治在心火脾土,茯苓白朮湯,濕勝溺澀便利者,五苓散、除濕湯。臟滑者,朮附湯。暑勝壯熱二便澀者,香薷散、六和湯。便閉渴譫,白虎加蒼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到非常口渴,可以用栝蔞根湯治療。如果出現痰喘,可以用金沸草散加上杏仁、細辛,以及治療瘛瘲的藥物。如果誤汗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救治。譫語、獨語,以及直視遺尿,這些症狀都很難治療。

濕溫病症會造成胸悶、胡言亂語,雙腿冰冷如同雪一樣;

夏天的時候,容易先受到濕氣侵襲,然後再被暑氣傷害,這種病叫做濕溫。濕氣和熱氣交戰,會導致雙腿冰冷,嚴重時全身都會冰冷,還會出現胸悶、頭痛、發熱、自汗的症狀。如果再繼續發汗,就會導致嘔吐、耳聾、全身發青、不說話,這種情況叫做重暍,一定會死。治療方法要針對心火和脾土,可以用茯苓白朮湯;如果濕氣過盛導致小便澀滯,排尿不暢,可以用五苓散、除濕湯;如果出現臟滑的症狀,可以用朮附湯;如果暑氣過盛導致發熱、小便不暢,可以用香薷散、六和湯;如果出現便秘、口渴、譫語,可以用白虎加蒼湯。

風濕,頭汗身重而大便難;

先傷濕而後傷風,風先上受,濕先下受,風濕相搏,風在外而濕在內。大汗則其氣暴而內邪不能出,故風去而濕存,濕流入里則病重。微汗則其氣緩而內外之邪俱去,或濕證去而風證未去者,不久自解。

寒熱身痛,麻杏薏甘湯;體痛發熱,小便不利,麻黃湯加蒼朮;肩背脊腰強痛者,羌活勝濕湯;腫痛微喘,杏仁湯;汗多,漢防己湯;虛者,身重難以轉側,桂枝湯加白朮;身重昏迷,自汗失音,下利不禁者,白通湯加白朮、甘草;身痛小便不利者,甘草附子湯;身重走痛者,小續命湯去麻黃、附子;熱而重痛煩渴者,敗毒散去柴胡、人參,加栝蔞根。小便自利及下利不止者,死。

白話文:

風濕病症,患者頭部容易出汗,身體沉重,但排便困難。

風濕病起初是先受潮濕侵襲,之後才受風邪影響。風邪容易從上而下侵襲,而濕邪容易從下而上侵襲。風邪與濕邪互相搏鬥,風邪在體表,濕邪在體內。大量出汗會使體內氣血外泄,內邪無法排出,因此風邪消退後,濕邪仍留存體內,濕邪深入臟腑就會加重病情。輕微出汗則氣血運行緩慢,內外邪氣都能排出,即使濕邪消退但風邪未消,不久也能自行恢復。

患者出現寒熱交加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可以使用麻杏薏甘湯治療。如果患者體痛發熱,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麻黃湯加上蒼朮治療。患者肩背脊腰疼痛僵硬,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治療。患者腫痛伴隨輕微喘息,可以使用杏仁湯治療。患者汗出過多,可以使用防己湯治療。患者體虛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可以使用桂枝湯加上白朮治療。患者身體沉重昏迷,自汗失音,腹瀉不止,可以使用白通湯加上白朮和甘草治療。患者身體疼痛,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患者身體沉重,四肢疼痛,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去除麻黃和附子治療。患者發熱伴隨身體沉重疼痛,口渴煩躁,可以使用敗毒散去除柴胡和人參,加上栝蔞根治療。患者小便自利或腹瀉不止,預後不佳,容易危及生命。

寒濕,頭汗身痛而大便泄。

傷寒無汗,寒濕相搏而有汗,不能周身,惟在頭耳。身背強者,表不利也,證與風濕相似,滲濕湯主之;帶表,五積交加散;裡寒,理中湯加附子;寒多浮腫,朮附湯妙。

中濕,二便乖而黃熏於肌膚。

濕,即水也。東南窊下,風雨襲虛,山澤蒸氣,人多中濕。濕在經,則日晡發熱鼻塞;在關節,則一身盡痛;在臟腑,則清濁混而大便濡泄,小便反澀,腹或脹滿;濕熱搏則遍身黃如熏色,輕者面目微黃而已。誤下則為喘噦,誤汗則發痙而死,惟利小便為佳,五苓散、除濕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感到寒濕,頭部出汗,全身疼痛,並且拉肚子。

傷寒病沒有汗,寒濕互相交戰反而有汗,但汗出不均勻,只在頭部和耳朵。身體後背僵硬,表示表層病症沒有改善。這種症狀與風濕相似,可以用滲濕湯治療。如果表層病症還沒好,可以用五積交加散治療。如果裡寒,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。如果寒氣很多導致浮腫,可以用朮附湯治療。

濕氣進入身體,會造成大小便不暢,而且皮膚泛黃。

濕氣就是水氣。東南低窪地區,容易受到風雨侵襲,山澤蒸氣也容易侵入人體,因此人們容易中濕。濕氣停留在經絡,就會在下午發熱,鼻子堵塞;濕氣停留在關節,就會全身疼痛;濕氣停留在臟腑,就會造成清濁混淆,大便稀軟,小便反而是澀的,肚子也可能脹滿;濕熱交戰,就會讓全身皮膚泛黃,輕微的則只是臉部和脖子略微泛黃。如果誤用下瀉藥,就會出現喘息和嘔吐;如果誤用發汗藥,就會痙攣而死。最好的辦法是利尿,可以用五苓散、除濕湯治療。

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甘草附子湯;二便利,不發黃者,朮附湯;身痛鼻塞者,黃耆建中湯;中氣堅滿癃閉者,枳朮湯加葶藶。發黃見後。

濕痹,三氣合而痛歷乎關節。

痹者,痛也。太陽病脈沉而細,關節煩疼,皮膚麻木,自汗者,防己黃耆湯;無汗者,五積交加散主之。然濕氣四時有之,兼風、兼熱、兼寒者,隨證加減。濕病,古云三種,實亦五種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順暢,但大便反而很快的人,可以服用甘草附子湯;小便和大便都順暢,但小便顏色不黃的人,可以服用朮附湯;身體疼痛,鼻子塞住的人,可以服用黃耆建中湯;中氣飽滿,小便不通的人,可以服用枳朮湯,並加入葶藶,如果小便顏色變黃之後,就可以停止服用。

濕痹,是指三種氣合在一起,引起關節疼痛。

痹,就是疼痛。太陽病,脈象沉而細,關節疼痛,皮膚麻木,容易出汗的人,可以服用防己黃耆湯;不出汗的人,可以服用五積交加散。不過,濕氣一年四季都會出現,如果同時伴隨風寒熱等症状,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濕病,古人說有三种,其實也有五種。

寒濕重感成痓痙,發時可驚;

太陽病純傷風、純傷寒,則不發痙。惟先傷風而後又感寒,或先傷風而後又感濕,過汗俱能發痓。重發太陽汗,大發濕家汗,皆能發痙。外證寒熱類傷寒,但脈沉遲弦細,搖頭露眼,口噤手足搐搦,項強背反張如發癇,終日不醒為異。風性勁為剛痙,因重感寒或冷,故無汗,宜葛根湯加羌、獨活、防風。

濕性緩為柔痙,因先傷風,故有汗,宜桂枝湯加天花粉、葛根。其或痰塞氣盛,則南星、半夏、白茯以消痰,枳實、陳皮、紫蘇以順氣,痰消氣順,然後分剛、柔治之。通用,小續命湯,有熱去附子,自汗去麻黃。剛痙二三日,仰面壯熱,胸滿如結胸狀,便閉腳蜷,臥不著席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寒濕入侵體內,容易造成痓痙,發病時會感到驚恐。

太陽病如果單純是風寒侵襲,則不會出現痓痙。只有先受風邪侵襲,之後又感受寒邪或濕邪,或是在出汗後又受寒,都會導致痓痙。太陽病患者出汗多,或濕氣重的患者出汗,都可能引起痓痙。外在症狀類似傷寒,但脈象沉遲弦細,患者會搖頭露眼,嘴巴緊閉,手腳抽搐,脖子僵硬,背部反弓,如同發癇一樣,整天昏迷不醒,這就是特殊表現。

風邪性質剛烈,所以引起的痓痙也比較強烈,稱為剛痙,因為是重感寒邪或冷邪,所以沒有汗,治療應選用葛根湯,再加入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。

濕邪性質緩慢,所以引起的痓痙比較柔和,稱為柔痙,因為是先傷風邪,所以會有汗,治療應選用桂枝湯,再加入天花粉、葛根。如果痰氣阻塞,氣機不暢,則要加用南星、半夏、白茯苓來化痰,枳實、陳皮、紫蘇來順氣,待痰消氣順後,再根據剛痙、柔痙的不同進行治療。

通用的小續命湯,如果有熱症就去除附子,如果出汗多就去除麻黃。剛痙發作二三日後,患者仰面朝天,發燒體熱,胸部脹滿如同結胸症,排便困難,腳蜷縮,臥床不安,這種情況要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
輕者,敗毒散、小柴胡湯。柔痙二三日不瘥,汗多厥冷,筋脈拘急者,附子防風湯。時發時止,危者,附術散。又有剛柔不分之痙,身熱譫語似剛,微厥便滑似柔,宜小續命湯加生附子。有汗下後,乍靜乍躁,偏左眼、左手足牽搐者,少陽痙也,小柴胡加防風。又血虛之人,及產後傷風過汗,破傷風證發痓,俱不可純作風治,四物湯加防風,或八物湯去茯苓,加黃耆、羌活、防風救之。凡痓,脈如雨濺散出指外者,立死。

白話文:

輕症可用敗毒散、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痙攣持續兩三天未癒,並且伴隨大量出汗、發冷、筋脈緊繃,則應服用附子防風湯。如果發作時有時無,病情危急,則應服用附術散。也有一些痙攣症狀不屬於純粹的剛性或柔性,表現為發熱、神志不清似剛,但又伴隨輕微昏厥和便溏似柔,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小續命湯加生附子。如果在汗出之後,出現時而安靜時而躁動,並且左側眼、左手足抽搐,屬於少陽痙,可用小柴胡湯加防風治療。此外,血虛之人,以及產後受風過度出汗而導致破傷風,都不可單純以風寒治療,應服用四物湯加防風,或八物湯去茯苓,再加黃芪、羌活、防風救治。凡是痙攣症狀,脈象如雨滴般散亂地溢出指外,則預示著立即死亡。

又戴眼反折,瘛瘲汗出如珠,或反張離席一掌許,小兒離席二指許者,皆死。風熱、痰火、虛痓,見雜病。

寒氣重感變溫瘧,發久則截。

傷寒汗吐下後,餘熱未淨,重感於寒而變瘧,或過經舊熱未解,新感六淫之氣而變瘧。皆曰溫瘧者,俱先熱後寒故也。寒多熱少或單寒者,太陽邪變也,柴胡桂薑湯。熱多寒少或單熱,骨節煩疼者,陽明邪變也,白虎湯加桂。寒熱相等或先熱者,少陽邪變也,小柴胡湯。渴者,去半夏加天花粉、知母。

寒熱大作,戰慄汗出不散者,太陽陽明合病也,桂枝石膏湯。服此後瘧愈甚者,三陽合病也,恐傳入陰經,急用桂枝黃芩湯。如傳入陰分,以卯至午發而嘔吐,大便閉者,大柴胡湯下之;從午至酉發而腹滿便閉者,大承氣湯下之;從酉至寅發而欲狂喜忘便黑者,桃仁承氣湯微利之;不敢下者,梔子升麻湯。傷寒與雜病瘧,不同在此。

白話文:

眼睛向後翻,發燒出汗像珍珠一樣,或者身體反向離開床鋪一掌寬,小孩離開床鋪兩指寬,這些都是會死的徵兆。風熱、痰火、虛寒都會導致各種疾病。

寒氣入侵導致寒熱交替的瘧疾,發作時間久了就會停下來。

傷寒發病後,用汗、吐、下法治療,但餘熱未消,又受寒,就可能轉變成瘧疾。或者原本傷寒的舊熱未消,又受到六淫之氣的侵襲,也會轉變成瘧疾。都稱為溫瘧,是因為都先熱後寒。寒重熱輕或單純寒症,是太陽經受邪氣的影響,可以用柴胡桂薑湯治療。熱重寒輕或單純熱症,骨節痠痛,是陽明經受邪氣的影響,可以用白虎湯加桂枝治療。寒熱相等或先熱後寒,是少陽經受邪氣的影響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口渴就加天花粉、知母,去掉半夏。

寒熱交替嚴重,發抖出汗,汗出不退,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病,可以用桂枝石膏湯治療。服用此湯後瘧疾加重,是三陽經同時受病,可能傳入陰經,要趕快用桂枝黃芩湯治療。如果傳入陰分,在卯時到午時發病,會嘔吐,大便秘結,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;在午時到酉時發病,腹脹便秘,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;在酉時到寅時發病,神志不清,想笑想哭,忘記大小便,嘴唇發黑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輕瀉;不敢瀉下的,可以用梔子升麻湯。傷寒和雜病引起的瘧疾,不同就在這裡。

間有挾痰與食積,嘔吐不食者,大棗、對金飲子。尿澀煩渴,或因瘴氣不伏水土者,五苓散,俱加黃芩、柴胡。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,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。痰飲在上膈,欲吐不吐者,瓜蒂、赤小豆,雄黃等分為末,水調五分服之,以吐為度,或祛邪丸亦好。久不愈者,勝金丹、老瘧丸以消之。

霧露中於下焦,名曰渾;霧露中於上焦,名曰潔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有痰和食物積滯,導致嘔吐不想吃東西,可以用大棗和對金飲子治療。如果病人尿液澀滯口渴,或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患病,可以用五苓散,並加入黃芩和柴胡。這些瘧疾和其他疾病並無太大區別,如果拖延久了病情緩慢惡化,就要及時治療。如果痰飲停留在上膈,想要吐卻吐不出來,可以用瓜蒂、赤小豆和雄黃等量研磨成粉,用水調和服用五分,以吐出為度,也可以服用祛邪丸。如果久治不愈,可以用勝金丹和老瘧丸來消除。

霧露在身體下焦則稱為渾,霧露在身體上焦則稱為潔。

陰脈緊者,霧露濁邪中於下焦少陰之分,故曰渾。因表虛里微,遂使邪中於陰為慄,令人足脛逆冷,便溺妄出,或腹痛下利,宜理中湯、四逆湯,熱藥以散其邪。陽脈緊或帶澀者,霧露清邪中於上焦太陽之分,故曰潔。令人發熱頭痛,項強頸攣,腰痛脛酸,宜九味羌活湯加藁本。

或惡寒欲吐者,藿香正氣散、五積散,仍量加藁本。陰陽脈俱緊者,上、下二焦俱中邪也,必吐利後脈不緊,手足溫則愈。若吐利後脈遲,不食者,脾胃虛而內停水飲也;若脈陰陽俱緊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涕出,舌上苔滑,勿妄治也。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,陰病下行極而上,上、下必干中焦,於是三焦溷亂,內外氣塞,以致上為口糜、嗢嚏,下為小便黃,大便血凝如豬肝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偏陰且緊縮,說明霧露中的濁邪侵入下焦少陰經絡,導致身體沉重,這稱為「渾」。由於表虛里寒,邪氣容易侵犯陰分,造成身體顫抖,腳脛發冷,大小便失控,甚至腹痛腹瀉。此時可用理中湯、四逆湯等溫熱藥物驅散邪氣。

如果脈象偏陽且緊縮,或帶有澀感,說明霧露中的清邪侵入上焦太陽經絡,這稱為「潔」。患者可能會發熱頭痛,脖子僵硬,腰痛腿酸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加入藁本治療。

如果患者伴隨惡寒嘔吐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、五積散加藁本治療。

如果陰陽脈都緊縮,說明上、下焦都受到邪氣入侵,必須先通過吐瀉排出邪氣,脈象恢復正常,手腳溫暖後才能痊癒。如果吐瀉後脈象依然遲緩,食慾不振,說明脾胃虛弱,體內積存水飲,需要針對性治療。

如果陰陽脈都緊縮,伴隨口氣臭,嘴唇乾燥,蜷縮臥床,腳冷,鼻涕流出,舌苔滑膩,則不要輕易治療。

還有一些情況是陽病上行極端,向下發展,陰病下行極端,向上發展,導致上、下焦都影響到中焦,三焦混亂,內外氣機阻塞,出現口糜、打噴嚏等上焦症狀,以及小便發黃、大便血凝如豬肝等下焦症狀。

熱氣勝而脾胃不運,榮衛凝滯則生瘡癰;虛寒甚者,脾胃獨弱,下焦不約,清便下重,臍築湫痛而死。蓋臍為生氣之源,築痛,生氣已絕。

水證多嘔咳而頭汗,惟在表也,則身熱而心胸怔悸,唯在裡也,則身涼而脅腹滿堅;

水,陰也,寒也。或因飲食生冷,或因洗浴過度。內熱者得之,即自消爍;內寒者得之,即自停蓄。傷寒表熱與水氣相合者,發熱怔忡,乾嘔喘嗽,小腹滿,小便不利,小青龍湯。半表裡證,但頭汗出,身無大熱,心下滿,揉之汩汩有聲音,謂之水結胸,小半夏湯;甚者,大陷胸丸下之。或傷寒厥而心下悸,乾嘔𩚚逆者,茯苓桂甘湯、赤茯苓湯。

白話文:

體內熱氣過盛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生瘡長癰。如果身體虛寒嚴重,脾胃虛弱,下焦失調,就會出現大便稀薄、排便困難、臍周疼痛,甚至死亡。因為臍是生命之源,臍周疼痛,說明生命之氣已絕。

水證表現為嘔吐咳嗽、頭部出汗,屬於表證;水證若深入內裡,則會出現發熱、心慌、胸悶,屬於裡證;如果身體冰冷、脅腹脹滿堅硬,也是水證。

水屬陰寒之性,可能是飲食生冷,也可能是過度洗浴造成的。內熱的人患上水證,就會自行消散;內寒的人患上水證,則會停留在體內。傷寒表熱與水氣交匯,就會出現發熱、心慌、乾嘔、咳嗽、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,可以服用小青龍湯。半表半裡證,只出頭汗,沒有明顯發熱,心下脹滿,按壓有汩汩聲,稱為水結胸,可以服用小半夏湯,嚴重者可以服用大陷胸丸。如果傷寒厥逆,心下悸動,乾嘔,可以用茯苓桂甘湯或赤茯苓湯治療。

裡寒與水氣相合者,四肢疼痛,腹痛嘔泄,小便不利,玄武湯;甚則成癖脅硬者,十棗湯。表裡俱見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滲之。若病在陽宜汗,而反以水噀面閉熱,肉上粟起,欲飲水而不渴者,單用文蛤為末,沸湯調服方寸匕。流入皮膚,浮腫者,牡蠣澤瀉湯、五苓散、防己黃耆湯、朮附湯選用。

黃證俱口渴而頭汗,蓄熱發者,則溺澀而大腹脹膨,蓄血發者,則溺清而小腹急結。

經曰:濕熱相交,民病癉。癉,即黃疸,陽而無陰也。傷寒發黃雖不一,皆因內熱而誤用溫藥,或被火攻太甚,或失汗下與滲,以致陽明經中血熱,而見真色於肌膚,謂之瘀熱發黃。頭汗作渴,小便不利,色黃而明,茵陳湯、茵陳三物湯、陶氏茵陳湯。有濕熱鬱而發黃者,身痛發熱,色黃而晦,茵陳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內寒與水氣結合,會導致四肢疼痛、腹痛嘔吐腹瀉、小便不順,可以用玄武湯治療;病情嚴重導致腹部硬結,可以用十棗湯。如果表裡都出現症狀,口渴想喝水,但喝了就吐,稱為水逆,可以用五苓散利水。如果病在陽氣,應該要發汗,但卻出現口渴卻不喝水、臉色發熱、皮膚上起粟粒、想喝水卻不渴,可以用文蛤粉加沸水服用。如果水氣流入皮膚導致浮腫,則可選用牡蠣澤瀉湯、五苓散、防己黃耆湯、朮附湯。

黃疸症狀都伴隨口渴和頭部流汗,如果是蓄熱發作,則小便澀滯,肚子脹大;如果是蓄血發作,則小便清澈,下腹部緊結。

經典記載:濕熱交織,就會導致黃疸。黃疸就是陽氣虛弱,沒有陰氣的表現。傷寒發黃的原因雖然很多,但都是因為內熱,誤用溫藥,或被火攻太過,或失汗、下瀉、利水,導致陽明經脈中血熱,並在皮膚上呈現黃色,稱為瘀熱發黃。頭部流汗、口渴、小便不順、顏色發黃明亮,可以用茵陳湯、茵陳三物湯、陶氏茵陳湯。如果有濕熱鬱積導致發黃,則身體疼痛發熱,顏色發黃暗淡,可以用茵陳五苓散。

有寒濕發黃者,太陽病寒濕在裡,發汗過則寒去而濕在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;身痛鼻塞者,急用後瓜蒂搐鼻法,內服茵陳五苓散;頭痛甚者,神朮散加茵陳。有中濕發黃者,一身盡痛,誤汗則眼目俱黃,茵陳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、防己黃耆湯;身體煩疼者,麻黃湯加蒼朮。

有傷風發黃者,易飢,鼻乾腹痛,潮熱咳嗽,小柴胡加茵陳;如噦,加茯苓;甚者,用大柴胡加之;往來寒熱者,小柴胡加山梔、茵陳。有內傷中寒發黃者,脾胃素虛,或傷冷物停滯不散,或嘔逆腹滿,或大便自利,理中湯加茵陳、枳實、青皮;腹脹,食不敢飽,欲作谷疸者,五苓散加茵陳。有陰證發黃者,四肢逆冷,脈沉,或陰盛發躁,四逆湯加茵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寒濕而發黃,屬於太陽病寒濕內在,如果過度發汗就會寒氣消散而濕氣留存,可以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如果身體疼痛鼻塞,則要緊急使用後瓜蒂搐鼻法,內服茵陳五苓散;頭痛嚴重者,可以使用神朮散加茵陳。

如果因為濕氣入侵而發黃,全身疼痛,誤用發汗方法則眼睛都會變黃,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、防己黃耆湯;身體煩躁疼痛者,可以使用麻黃湯加蒼朮。

如果因為傷風而發黃,容易飢餓、鼻乾腹痛、潮熱咳嗽,可以使用小柴胡加茵陳;如果出現噦,可以加茯苓;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使用大柴胡加之;如果反覆寒熱交替,可以使用小柴胡加山梔、茵陳。

如果因為內傷中寒而發黃,脾胃原本虛弱,或者受寒食物停滯不散,或者嘔吐腹脹,或者大便稀溏,可以使用理中湯加茵陳、枳實、青皮;如果腹脹,吃不下飯,想要發展成黃疸,可以使用五苓散加茵陳。

如果因為陰證而發黃,四肢冰冷、脈象沉細,或者陰氣過盛而煩躁,可以使用四逆湯加茵陳。

有結胸發黃者,心胸滿硬,按之痛不可近,大陷胸湯加茵陳。有痞氣發黃者,心下滿硬,按之不痛,半夏瀉心湯加茵陳,痞結消則黃自愈。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,輕則滲利和解,重則大下,水利黃自退矣。非但寸口無脈,鼻氣冷為不治,形變煙燻黑色,搖頭直視,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,脾臟氣絕也。

凡初發黃,先以口含水,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,吐出黃水,內服茵陳五苓散,或酒蒸黃連丸,外用生薑同茵陳搗爛,遍身擦之。諸發黃皆小便不利,惟瘀血發黃,小便自利。且瘀血與瘀熱外證,俱頭汗作渴,脈浮數。但熱結下焦,則熱耗津液而小便不利,血結下焦,則熱但耗血而不耗津液,故小便自利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胸部有結塊伴隨皮膚發黃,胸口會感到飽滿堅硬,按壓時疼痛難忍,可以服用大陷胸湯加入茵陳;如果腹部有痞氣伴隨皮膚發黃,心窩部位會感到飽滿堅硬,按壓時無痛感,可以服用半夏瀉心湯加入茵陳,痞塊消散後黃疸自然會痊癒。總體來說,治療發黃和治療濕氣相似,症狀輕微就用滲利和解的方法,症狀嚴重就用大下瀉的方法,水分代謝通暢後黃疸自然會退去。如果寸關尺三脈全無,鼻息冰冷,並且身形消瘦呈煙燻般的黑色,頭部搖晃目視前方,嘴唇周圍發黑,出汗且汗液呈黃色,說明脾臟氣絕無救了。

凡是剛開始出現黃疸,可以先用含一口水,再用瓜蒂末一字大小塞入鼻孔,使之吐出黃水,然後內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,外用生薑和茵陳搗碎後塗抹全身。所有發黃的病症都伴隨小便不利,只有瘀血引起的黃疸,小便會正常。此外,瘀血和瘀熱在外在表現上都伴隨頭部出汗口渴,脈搏浮數。但熱結在小腸以下,會因為熱氣消耗津液導致小便不利,而血結在小腸以下,只會消耗血液而不會消耗津液,所以小便會正常。

治詳後瘀血。

上一段論正傷寒名義

曰傷寒、曰傷風、曰傷風見寒、曰傷寒見風、曰合病、曰並病、曰兩感、曰中霧露、曰中暑暍、曰熱病、曰晚發、曰痓痙。五種濕病:風濕、濕溫、寒濕、中濕、濕癉。五種溫病:春溫、風溫、溫疫、溫瘧、溫毒發斑。附水證、黃證,乃傷寒之大關鍵也,故並提之,共二十四種,濕溫居半,可見濕熱為病最多。

白話文:

治疗详细阐述后期的瘀血。

前面一段讨论了正伤寒的名称。

伤寒、伤风、伤风见寒、伤寒见风、合病、并病、两感、中雾露、中暑暍、热病、晚发、痓痉。五种湿病:风湿、湿温、寒湿、中湿、湿癉。五种温病:春温、风温、温疫、温疟、温毒发斑。附水证、黄证,乃是伤寒的大关键,因此也一同列举出来,共计二十四种,其中湿温占了一半,可见湿热导致的疾病最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