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3)

1. 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五法

表可汗而里可下,表證屬太陽。凡見頭疼、發熱、惡寒、清便自調、腰項脊強、脈浮緊者,即是表證,不拘日數多少,便宜解表,不宜下滲。有汗為表虛,宜解肌;無汗為表實,宜發汗。但發汗亦有輕重不同,古謂春夏宜汗者,借天時而喻陽邪在外也。其實春月陽氣尚微,秋月陽氣欲斂,俱不可大汗。

夏月天氣熱,玄府開,不必大汗。冬月陽氣伏藏,感冒輕者,尤不宜汗。惟傷寒重者,時令嚴慄,皮毛堅緻,非大汗無由得散,不得已而從權也。至於陰證,但厥無汗者,妄汗動經則死,或有表邪,辛熱微汗以散之可也。

里證始焉脈浮而大,今則沉而數;始焉惺而靜,今則躁而動;始焉頭疼發熱惡寒,今則不惡寒反惡熱,煩躁倍加,胸連臍腹滿痛,腋下掌心自汗濈濈,以致胃干糞燥,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口渴,發狂,譫語,掀衣揭被,揚手擲足,六脈有力,即是傳經熱證。又謂陽盛誤汗即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表面症狀明顯,但內在症狀卻要往下走,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病。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、發燒、怕冷、排便正常、腰背僵硬、脈象浮緊,無論病程長短,都應該優先使用解表藥物,不要急於使用瀉下藥。

有汗症狀屬於表虛,應該用解肌藥;無汗症狀屬於表實,應該用發汗藥。但發汗也要注意輕重,古人說春夏宜汗,借天時來比喻陽邪在表。實際上,春季陽氣尚未盛,秋季陽氣將收,都不宜大量出汗。

夏季天氣炎熱,毛孔張開,不必大量出汗。冬季陽氣潛藏,輕微感冒者更不宜出汗。只有傷寒症嚴重者,時令嚴寒,皮膚毛髮緊密,不大量出汗就無法散寒,不得不權衡利弊而採用發汗法。

至於陰證,如果病人四肢厥冷無汗,胡亂發汗就會傷及經絡而致命。如果同時有表邪,可以用辛溫發汗藥微微出汗來散寒。

如果病人起初脈象浮大,現在變為沉數;起初精神狀態清醒安靜,現在變得躁動不安;起初頭痛發熱怕冷,現在不畏寒反而怕熱,煩躁加劇,胸部到肚臍腹痛,腋窩和手掌自汗淋漓,甚至胃乾糞燥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口渴,精神錯亂,胡言亂語,掀開衣服蓋被,揮手踢腳,六脈有力,這就是熱邪傳入經絡的表現。另外,陽氣盛而誤用發汗藥,也會導致死亡。

或有初病即見此證者,不拘日數多少,便宜通利,失下則血氣不通而發厥矣。抑又有說焉,純乎表而里無一毫病者,當解表時勿攻裡;純乎里而表無一毫病者,當攻裡時勿解表;如表裡俱見,或表多里少,表急里緩,則先治其表而後攻其里;或里多表少,裡急表緩,則先攻其里而後救其表也。又表虛里實,則藥宜辛涼;裡虛表實,則藥宜辛熱,皆以里為主,內氣正而後可以治表。

雖莫急於內,表亦不可緩也,表裡虛實,而醫之大分明矣。

表裡半者,宣吐與和;

凡病,或渴或不渴,或胸中煩不煩,或嘔不嘔,或腹脅痛不痛,或咳,或心下悸,或小便不利,或有為之證,少陽所主也。邪在表則多寒;邪在裡則多熱;邪在半表裡,則寒熱往來。邪在表,則心腹不滿;邪在裡,則心腹脹滿;邪在半表裡,則胸脅滿。邪在表,則呻吟不安;邪在裡,則狂言亂語;邪在半表裡,則欲言不言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一發病就出現這種症狀,不論病程長短,都應該要通利大便,如果一直便祕,氣血就會不通暢,導致昏厥。還有人說,如果完全是外感,內在沒有任何病症,那麼治療時就不要攻裡;如果完全是內傷,外在沒有任何病症,那麼治療時就不要解表;如果表裡都有症狀,或是表證多而裡證少,表證急而裡證緩,就應該先治表再攻裡;如果裡證多而表證少,裡證急而表證緩,就應該先攻裡再救表。還有,如果外感虛弱而內傷實證,藥物就應該用辛涼;如果內傷虛弱而外感實證,藥物就應該用辛熱,總之要以內傷為主,內在氣機調和後才能治療外感。

雖然內傷急需治療,但外感也不能拖延,外感和內傷的虛實,是醫治的重要區分。

外感和內傷兼而有之的病人,應該用宣泄吐濁和調和氣血的藥物來治療。

各種疾病,有的口渴,有的不渴;有的胸悶煩躁,有的不煩躁;有的嘔吐,有的不嘔吐;有的腹脅疼痛,有的不痛;有的咳嗽,有的心悸,有的小便不利,有的有以上這些症狀,這些都是少陽經所主管的。邪氣在表,就會表現出怕冷;邪氣在裡,就會表現出發熱;邪氣在半表半裡,就會表現出寒熱交替。邪氣在表,就會感到心腹不適;邪氣在裡,就會感到心腹脹滿;邪氣在半表半裡,就會感到胸脅滿悶。邪氣在表,就會呻吟不安;邪氣在裡,就會胡言亂語;邪氣在半表半裡,就會想說話但說不出來。

邪在表,則小便清而易;邪在裡,則小便濁而難;邪在半表裡,或利或不利。邪在表,則不煩不渴不嘔;邪在裡,則煩滿而渴。故或煩或嘔者,邪在表方傳裡也。若見耳聾、脅痛、寒熱、嘔而口苦、胸脅緊滿,脈見弦數者,即是半表半裡。脈大,胸滿多痰者,或挾宿食,可吐。

《百問》云:氣浮上部,填塞心胸,頭痛多涎,此吐證也。《內經》云:其高者,因而越之。脈雖大無頑痰者,不可吐,只當和解。古謂春宜吐者,順陽氣發生於上也;秋冬宜下者,順陽氣收斂於內也。此亦道其常耳,有病皆當從權。

陽可寒而陰可熱,概言之,三陽經病即陽證,手之三陽從頭走足,故頭疼身熱云云;三陰經病即陰證,足之三陰從足走腹,故腹痛自利云云。然陰陽俱有表裡二證,陽證表裡同歸於熱而已,陰證表郁似陽,入里則有傳經、直中之殊。大抵陽證之表,發熱惡寒,清便自調,面光聲亮,鼻息往來如常,手足溫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在身体表面,小便会清澈容易排出;如果病邪在身体内部,小便就会浑浊难以排出;如果病邪在半表半里,小便可能利或不利。病邪在表面,病人不会感到烦躁、口渴或呕吐;病邪在体内,病人会感到胸闷烦躁并口渴。所以,如果病人出现烦躁或呕吐的症状,可能是表邪正在向里传。如果病人出现耳聋、胁痛、寒热、呕吐并伴有口苦、胸胁紧满,脉象弦数,就说明病邪在半表半里。如果脉象洪大,胸部满闷有痰,可能是宿食积滞,可以进行催吐。

《百问》中说:如果气往上浮,填塞心胸,头痛并伴有大量唾液,就应该催吐。 《内经》中说:病邪在上,就应该把它赶出去。即使脉象洪大,但没有顽痰,也不应该催吐,应该用和解的方法治疗。古人说春天宜吐,是因为顺应阳气向上升发;秋冬宜下,是因为顺应阳气向内收敛。这些都是一般规律,具体治疗还是要根据病情灵活调整。

阳气可以寒,阴气可以热。总体来说,三阳经的病症就是阳证,手三阳经从头走足,所以会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;三阴经的病症就是阴证,足三阴经从足走腹,所以会出现腹痛便溏等症状。然而,阴阳都有表里两种证候。阳证的表里都归于热,阴证的表证类似阳证,进入里证后则有传经和直中的区别。大体上,阳证的表证表现为发热恶寒、大便通畅、面色红润、声音洪亮、呼吸平稳、手足温暖。

陽證之裡,唇焦舌燥,爪甲紅活,身輕易於轉側,煩渴,掀衣,揚手擲足,大便或閉或硬,小便或赤或澀,脈浮洪數,宜汗、吐、下、和四法以治之。陰證之表,無熱惡寒,面慘聲短,鼻息往來氣冷,手足厥逆。陰證之裡,唇紫舌卷,爪甲青黑,身重難於轉側,不渴,引衣,臥多蜷足,大便泄利,小便清白,脈細沉微,每與陽證相反。蓋陽證自下而上,故初起有頭疼,陰證則無頭疼也。

陽證自外傳入,故鬱而為熱,陰證則無身熱而反厥冷也。陽證搖手擲足,陰證則臥多蜷足。陽證內熱而渴,陰證則不渴。陽證二便閉,陰證二便清且利也。惟有腹痛與嘔,陰陽二證俱有,然陰脈沉微。凡言陽證,多得之風寒暑濕,邪生於太陽也;凡言陰證,多得之飲食起居喜怒,邪生於少陰也。故云傷寒挾內傷者,十居八九,此陰陽正病也。

白話文:

陽證的內在表現為嘴唇乾裂、舌頭乾燥、指甲紅潤有光澤、身體輕盈容易翻身、感到口渴、掀開衣服、揮舞手腳、大便可能便秘或硬結、小便可能發紅或澀滯,脈象浮而洪大,跳動頻快,應該用發汗、吐瀉、下瀉、調和四種方法來治療。陰證的表象為沒有發熱卻怕冷、面容蒼白、聲音短促、呼吸時氣息冷冰冰的、手腳冰冷發麻。陰證的內在表現為嘴唇發紫、舌頭捲縮、指甲青黑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、不口渴、拉緊衣服、臥床時喜歡蜷縮雙腳、大便稀疏、小便清澈、脈象細小而沉弱,幾乎與陽證正好相反。

這是因為陽證是由下而上發展的,所以一開始會有頭疼,而陰證則沒有頭疼。陽證是由外向內傳入的,所以會鬱積而產生熱象,陰證則沒有發熱反而是冰冷發麻。陽證會揮舞手腳,陰證則喜歡蜷縮雙腳。陽證內熱口渴,陰證則不口渴。陽證大便和小便閉塞,陰證大便和小便則清澈通暢。只有腹痛和嘔吐是陰陽兩種證狀都會出現的,但陰證的脈象沉弱。一般來說,陽證多是由於風寒暑濕引起的,邪氣由太陽經入侵;陰證多是由於飲食起居、喜怒哀樂引起的,邪氣由少陰經入侵。所以說,傷寒合併內傷的佔十之八九,這也是陰陽兩種疾病的正氣表現。

陰陽極者,從治非訛。

陽邪不深,不能至於厥逆;陰邪不甚,不能至於煩躁。此水極似火,火極似水,謂之反化,亢極則害之義也。陽證潮汗秘赤,滿渴狂譫,甚則斑血喘急,然熱極忽然伏於內,故身寒四肢厥逆,狀若陰證。但身雖冷而不欲近衣,神雖昏而氣色光潤,脈必沉滑而有力,此陽極似陰也,宜大柴胡湯下之,或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。陰證厥冷吐利,不渴靜蜷,甚則咽痛鄭聲,然寒極忽然火浮於外,發躁擾亂,狀若陽證。

然身雖煩躁而引衣目蓋,口雖燥渴而飲水不下,脈必沉細無力,此陰極似陽也,宜通脈四逆湯。從治者,反攻也,熱藥冷飲,冷藥熱飲,或熱藥為君而佐以涼藥,或冷藥為君而佐以熱劑,亦非判然如庸醫之差訛也。借有熱病服熱藥而愈者,必先服寒藥過多;寒病服寒藥而愈者,必先服熱藥過多故耳。

白話文:

陰陽到了極端的時候,治療方法就要反其道而行。

陽邪入侵不深,不會導致厥逆;陰邪不重,也不會造成煩躁。這就像水極度寒冷就會像火一樣,火極度熾熱就會像水一樣,這叫做反轉變化,過度就會產生危害。陽證表現為潮汗、便秘、小便赤澀、口渴、神志昏迷,嚴重者甚至出現斑點、出血、呼吸急促,但熱盛極了會突然內伏,導致身體寒冷、四肢厥逆,就像陰證一樣。但病人雖然身體冰冷,卻不願意靠近衣物,神志昏沉,但面色光潤,脈象沉滑有力,這就是陽極似陰,應該用大柴胡湯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等方劑治療。陰證表現為厥冷、嘔吐、腹瀉、不渴、身體蜷縮,嚴重者甚至出現咽痛、聲音嘶啞,但寒極了會突然火浮於外,出現煩躁、擾亂,就像陽證一樣。

但病人雖然煩躁,卻會拉緊衣服、遮蓋眼睛,口渴卻不願意喝水,脈象沉細無力,這就是陰極似陽,應該用通脈四逆湯等方劑治療。這種反轉治療,就是用相反的方法來攻治,比如熱病用冷藥治療,寒病用熱藥治療,或者熱藥為主,輔以涼藥,或者冷藥為主,輔以熱藥,這並不是像庸醫那樣隨意亂治。有人熱病服用熱藥痊癒,一定是因为之前服用过多的寒藥;寒病服用寒藥痊癒,一定是因为之前服用过多的熱藥。

若夫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此為逆治。逆治者,正治也。正治之法,人孰不知之乎!

表裡俱無,不可犯上犯下;

傷寒,頭痛寒熱,表也。口失滋味,腹中不和,或閉或泄,里也。若四五日後,以至過經十三日,既無表證,又無里證,身微熱者,虛熱耳,小柴胡湯和之。不可汗、吐以犯上焦清氣,不可大下以犯下焦胃氣。身熱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大便硬者,乃可大柴胡,小承氣下之。設或已下而脈數,消穀善飢,六七日不大便者,瘀血症也。

表裡俱有,察其孰少孰多。

表裡俱見,必分多少治之。脈浮而大為表,煩渴尿赤為里,五苓散主之。頭疼身熱便閉為里,小便清利為表,桂枝主之。心滿不食便閉為里,惡寒頭汗為表,小柴胡湯主之。太陽病因下早而協熱下利,心痞硬者,謂之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。太陽病因下早而腹痛有積者,謂之太陽太陰,又謂之裡傳表,掛枝加芍藥湯,甚者加大黃。

白話文:

用寒性药物治疗热症,用热性药物治疗寒症,这叫逆治。逆治,其实就是正治方法。正治的方法,谁不知道呢!

表里症状都没有,就不要乱用上焦或下焦的药物;

伤寒病初期,头痛发热,属于表症。口里没有味道,肚子不舒服,或便秘或腹泻,属于里症。如果四五天后,甚至超过十三天,既没有表症,也没有里症,但身体微微发热,那是虚热,用小柴胡汤调理。不可用发汗、催吐的药物伤害上焦的清气,也不可用泻下药伤害下焦的胃气。身体发热,眼睛看不清东西,眼珠子不舒服,大便干结的,就可以用柴胡配小承气汤泻下。如果已经泻下,但脉搏很快,饭量很大,六七天没有大便,那就是瘀血症。

表里症状都有,要观察哪个轻哪个重。

表里症状同时出现,就必须根据轻重来治疗。脉搏浮大为表症,口干舌燥,小便赤黄为里症,用五苓散治疗。头痛发热,大便不通为里症,小便清澈利索为表症,用桂枝治疗。心中胀满,吃不下饭,大便不通为里症,怕冷出汗为表症,用小柴胡汤治疗。太阳病初期,下焦症状出现得早,同时又有发热腹泻,心口胀痛,硬结,叫做表里不和,用桂枝人参汤治疗。太阳病初期,下焦症状出现得早,肚子痛,还有积聚,叫做太阳太阴,也叫做里传表,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,严重者加用大黄。

太陽病下早利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,表未解也,葛根芩連湯。脈弦胸滿者,梔豉湯吐之。通治表多里少者,白虎湯或合小柴胡湯。里多表少者,五苓散或合小柴胡湯。表裡俱急者,防風通聖散、大柴胡湯。

當汗而下,則為瘀血懊憹痞氣結胸之患;

太陽證,脈浮緊者,宜汗。而汗之不解者,再與汗之。若失其汗,則寒邪傳經,當看傳過何經,變出何病。若應汗而反下滲,表邪乘虛內陷,則熱蓄於裡,變為瘀血、懊憹、痞氣,結胸等證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患者如果早上腹泻不止,脉搏急促,呼吸急促并伴有汗出,说明表症未解,应该服用葛根芩连汤。如果脉搏弦紧,胸部满闷,则应该服用栀豉汤来催吐。对于表症多而里症少的患者,可以服用白虎汤或合用小柴胡汤;而里症多而表症少的患者,可以服用五苓散或合用小柴胡汤。如果表里症皆急,则应该服用防风通圣散或大柴胡汤。

如果应该出汗却反而腹泻,则说明瘀血、懊憹、痞气等病症已经结聚于胸部。

太阳病患者如果脉搏浮紧,则应该出汗。如果出汗后表症仍未解,可以再次服用发汗的药物。如果错过了出汗的时机,寒邪就会循经传播,需要根据传经的部位和出现的症状来判断病情。如果应该出汗却反而出现下渗,表邪乘虚而入,就会导致热邪蓄积于体内,转变为瘀血、懊憹、痞气、结胸等病症。

當下而汗,則為悸惕亡陽譫語厥竭之疴。

里證具而脈沉實者,宜下。若下後熱不退,脈未和者,猶當量虛實再下。若失下則邪無從出,又或應下而反汗之,則津液內竭,變為動悸等證。

不可汗,諸虛咽瘡淋血壞證,動氣與風溫風濕脈遲;

可汗者,脈證全在表也,然太早太過,則津液竭而變生焉。有不可汗者,諸虛損咽乾口燥,咽痛瘡瘍,淋瀝,經水適至,諸失血,吐沫咳嗽壞證,臍中上下左右動氣,風溫、風濕、濕溫、脈遲微澀者,或厥而脈緊者,俱宜和解,不宜汗。若強發之,病微者難瘥,劇者言亂目眩而死。

不可下,諸虛咽腫嘔厥結胸,動氣與脈浮脈虛帶表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這個時候出汗,就會導致心悸、驚恐、陽氣虛脫、神志不清、昏迷、虛脫等病症。

如果病症表現在內臟,脈象沉而實,就應該服用瀉藥。如果瀉藥服用後,發熱不退,脈象沒有改善,就要根據虛實情況再次服用瀉藥。如果沒有服用瀉藥,邪氣就無處排泄,或者應該服用瀉藥卻反而出汗,就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轉變成心悸等症狀。

有些情況下不能出汗,例如虛損、咽喉腫痛、淋症、血崩、潰瘍等症,以及氣機逆亂、風溫、風濕、脈象遲緩等情況。

有些情況下可以出汗,但如果出汗過早或過度,就會導致津液枯竭,反而加重病情。不能出汗的情況包括虛損、咽乾口燥、咽痛、瘡瘍、淋症、月經來潮、失血、吐沫、咳嗽、潰瘍、腹部脹痛、風溫、風濕、濕溫、脈象遲微澀、昏迷而脈象緊等,這些情況應該以和解的方式治療,不應該出汗。如果強行發汗,病情輕者難以痊癒,病情嚴重者則會神志不清、頭昏眼花而死。

有些情況下不能服用瀉藥,例如虛損、咽喉腫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胸悶、氣機逆亂、脈象浮而虛、表證等情況。

可下者,脈證全在裡也,然太早太過,則水穀脫而變生焉。有不可下者,諸虛,咽腫,嘔吐厥逆,結胸不轉矢氣,臍中左右上下動氣,脈浮細虛微澀,帶表惡寒等證。下之則危,隨宜以溫熱藥救之。

陰虛挾火而脈數,(不可)灸之者消;

陰陽二毒,及少陰證吐利,及口和背惡寒脈微澀,屬陽虛者,宜灸。陰虛挾火脈微數者,不宜灸。蓋外火能助內火,火炎則下體必重痹,骨焦肉消,或因此遺精潮咳見紅,皆火氣之所使也。《活人》云:凡灸後,燒針後,證與火邪發狂者同,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治之。

白話文:

可以服用瀉下藥的,病症都屬於內在問題,但如果過早或過度使用,則會導致水穀精氣流失,病情反而加重。有些情況不適合服用瀉下藥,像是虛弱、咽喉腫痛、嘔吐、昏厥、胸部脹滿氣血不暢、腹部左右上下疼痛、脈象浮細虛微澀、伴隨畏寒等症狀。服用瀉下藥會加重病情,應當根據情況使用溫熱藥物救治。

陰虛火旺導致脈象快速,這種情況不適合灸法,因為灸法會加重火氣。

陰陽兩種毒素,以及少陰症出現嘔吐腹瀉,以及口乾舌燥、背部畏寒、脈象微弱澀滯,屬於陽虛,適合灸法。陰虛火旺導致脈象微弱快速,就不適合灸法。因為外界的灸火會助長內部的火氣,火勢旺盛會導致下半身沉重麻木、骨骼乾燥肌肉消瘦,甚至出現遺精、咳嗽帶血等情況,都是火氣過盛導致的。《活人》一書中提到:灸法和針刺後,出現類似火邪入體發狂的症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治療。

膈寒肢冷而脈微,(不可)吐之者夭。

膈上寒飲乾嘔,少陰病也;四肢冷,胃虧也;脈微,下虛也。誤吐內煩,損傷元氣,遂致不救者有之。若應吐而反溫之,則毒氣鬱結於胃,而為發狂等證。

急下以救水,存液之機甚微;

傷寒,熱氣入臟,流於少陰之經,咽路焦,口燥渴,腎水乾也;熱病,熱不已,目睛不和,亦腎水乾也,皆急下以救腎水。陽明發熱汗多,或已汗不解,腹滿痛,及狂譫不大便者,皆急下以存胃液。傷寒脈弦而遲,弦為寒,遲為臟;脈大而緊,大為陽,緊為寒,俱謂之陽中伏陰,急下以分陰陽。

又下利三部脈平,心下硬者,內實也;下利脈遲而滑,或浮大按之反澀,惡食者,皆胃有宿食也。但宿食忌巴霜,只宜大黃盪滌。

白話文:

對於那些胸部冰冷、四肢發冷、脈象微弱的人,如果我們錯誤地使用吐法治療,可能會導致他們的生命危險。

當胸部出現寒性飲食引起的乾嘔現象,這通常與少陰病有關;四肢冷是因為胃部功能不足;脈象微弱則表示身體的下部虛弱。如果錯誤地使用吐法,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內心煩躁,損害他們的元氣,進而導致生命危險。

如果應該使用吐法卻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,那麼毒素可能會在胃部積聚,並可能引發發狂等症狀。

我們需要迅速地通過排泄方式來救濟水分,並且維護身體的液體平衡非常關鍵。

對於傷寒症患者,當熱氣進入內臟,並流動到少陰經絡時,咽喉會乾燥,嘴巴會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腎水乾涸所致;對於熱病患者,如果熱症持續不退,眼睛不能調適,也是因為腎水乾涸,這種情況都需要迅速通過排泄方式來救濟腎水。

對於陽明發熱、大量出汗後仍感到腹脹疼痛,或者表現出狂躁且大便不通暢的症狀,都需要通過排泄來保存胃部的水分。

當傷寒症的脈象既呈弦狀又緩慢,弦狀表示寒冷,緩慢表示內臟疾病;脈象既大又緊,大表示陽性,緊表示寒冷,這都表示在陽性中潛藏著陰性,需要迅速通過排泄來區分陰陽。

對於下利(腹瀉)時脈象平穩,心下部位硬實的症狀,這表示內部有實質性的阻塞;下利時脈象遲緩且滑膩,或者浮大但按壓後反而變得細澀,且食慾不佳,這都是胃部有積食的徵兆。但對於積食的治療,忌用巴霜,只適合使用大黃進行清潔和排泄。

急溫以和陽,止嘔之功非小。

脈沉厥冷,膈上寒飲乾嘔,或時頭痛,皆寒氣上攻也,急溫之,三味參萸湯。內寒已極,厥逆吐利,不渴靜蜷,陽和之氣欲絕,六脈若有若無,急溫之,四逆湯。凡言急者,病勢已篤,將有變革,非若他病可以緩也。他如太陽汗出不止,汗後惡風,汗後煩躁,心悸身痛,皆宜急用附子加於桂枝,芍藥之類三陽脈遲腹痛,建中湯當先施也。但一服,中病即止,傷寒之藥皆然。

過經(不解)汗下從輕,傷寒六日,傳經一遍,七日當解,再傳至於十三日以上不愈,謂之過經。汗下失宜,以致邪氣留連不已,神昏譫語,胸滿潮渴,隨其表裡證見而調之,或從輕再汗再下。如脈亂髮躁,尺寸陷者危。如脈緩安睡,邪未淨者,正未復耳,參胡芍藥湯調之。

白話文:

急著溫暖身體以調和陽氣,止嘔的效果不可小覷。

如果脈象沉伏冰冷,膈膜上面有寒飲導致乾嘔,偶爾頭疼,都是寒氣上攻所致,要趕緊溫暖身體,可以用三味參萸湯。如果內寒極度嚴重,出現厥逆、嘔吐、腹瀉,不渴、身體蜷縮,陽氣快要耗盡,六脈若有若無,要趕緊溫暖身體,使用四逆湯。凡是說「急」的,都是病情已經很嚴重,將會有變化,不像其他病症可以慢慢治療。其他像太陽病汗出不止,汗後怕風,汗後煩躁,心悸身體疼痛,都應該馬上使用附子加在桂枝、芍藥等藥物中。三陽脈遲緩,腹痛,應該先使用建中湯。只要服用一劑,病症就會停止,傷寒的藥物都是如此。

超過經期(不解)汗下治療要從輕,傷寒病發六天,經絡傳遍一次,第七天應該解表,再次傳遍到十三天以上還沒有痊癒,就叫做過經。汗下失宜,導致邪氣停留不散,神志昏迷、說胡話,胸悶口渴,要根據表裡症狀來調治,可以再次從輕發汗或瀉下。如果脈象紊亂、頭髮蓬亂、寸關脈沉陷,就很危險。如果脈象緩慢、安然入睡,邪氣還沒清除,只是正氣還沒恢復,可以用參胡芍藥湯來調治。

有大便下利而脈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與,停留餘熱。凡過經氣虛,或加異氣,宜與壞證參看。

尺遲暫補何忌。

凡尺寸遲弱,血少也。不問風寒初證雜證,俱忌汗吐下,宜先以小建中湯,或黃耆建中湯救脈。如素實者,小柴胡湯亦好,俟脈不遲,方可施治。

發表攻裡溫里之方,扶陽助陰抑陰之義。

此陰陽,指表裡言。病者為虛,不病者為實。表病里和,則邪出於外而為陽虛陰盛,故發表不遠熱,而用辛甘之劑,所以扶陽也。里病表和,則邪入於內而為陰虛陽盛,故攻裡不遠寒,而用酸苦之藥,所以扶陰也。若陰經自受寒邪,則為臟病投陰,陽氣將脫,急宜辛熱回陽抑陰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拉肚子但脈象卻平穩,醫生會用丸藥來幫助排泄,避免體內留存餘熱。一般來說,如果體內經氣虛弱,或者受到外來異氣的影響,就需要結合其他症狀一起判斷。

脈象遲緩暫時不需要補益,要注意避免一些禁忌。

凡是脈象遲緩虛弱,就代表血氣不足。無論是風寒初期的症狀還是其他混合症狀,都禁忌使用發汗、吐瀉、攻下等方法,應該先用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來補益脈象。如果體質本來就偏實的人,也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等到脈象不再遲緩後才能進行其他治療。

發表、攻裡、溫里等治療方法,都有扶陽助陰或抑陰的功效。

這裡的陰陽指的是表裡,生病的人是虛,健康的人是實。表證出現但裡證平穩,說明邪氣外泄,表現為陽虛陰盛,所以治療表證時不用溫熱,而用辛甘之藥,目的是扶助陽氣。里證出現但表證平穩,說明邪氣入侵內部,表現為陰虛陽盛,所以治療里證時不用寒涼,而用酸苦之藥,目的是補益陰氣。如果陰經本身受寒邪入侵,就屬於臟腑病變,屬於陰盛,陽氣將要耗竭,要急用辛熱藥物回陽抑陰。

故曰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。實實虛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,醫殺之耳。此汗、下之杼機。

法以得中為貴,不及愈於太過;

法,謂汗、吐、下、溫、解五法,各有不同。汗有大汗發表,微汗解肌,以別輕重。下有急下、少與、微和、滲利,以分清濁。溫有兼補者。吐有宣湧、探引,或只寬利而不敢吐者。和解則一而已。或曰傷寒無補法,熱氣得補復盛,更復下之,是重困也,惟虛煩裡寒陰證,不在此例。

得中者,五法洞中懇劇;太過者,粗工猛進;不及者,中工從緩從輕。凡傷寒汗下藥,一服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,與雜病不同。傷寒不過汗吐下三證,若用之得當,有何傳變,全在醫者精明審處之耳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桂枝服用後順著喉嚨往下走,陽氣盛極了就會致命;承氣湯進入胃中,陰氣盛極了就會死亡。實則實,虛則虛,減少不足的,增加有餘的,這就是醫生殺人的原因。這就是發汗、下瀉的關鍵所在。

方法要以適中為貴,不足比過度更好。

方法,指的是發汗、吐瀉、下瀉、溫補、解表五種方法,每種都有不同的用法。發汗有大量發汗解表、微汗解肌,根據病情輕重而有所區別。下瀉有急下、少與、微和、滲利,根據寒熱虛實來區分。溫補則有兼顧補益的。吐瀉有宣湧、探引,也有只寬利而不強迫嘔吐的。和解則只有一種方法。有人說傷寒沒有補法的,熱氣得到補益就會更加旺盛,再繼續下瀉就會加重病情,只有虛煩裡寒陰證不在此列。

適中指的是五種方法都能運用得當,恰到好處;過度指的是粗心大意,猛烈進攻;不足指的是做事緩慢,輕輕柔柔。所有傷寒發汗下瀉的藥物,只要一服藥就見效,就應該停止服用,不必把整副藥都喝完,這與其他疾病不同。傷寒不過是發汗、吐瀉、下瀉三種證候,如果運用得當,會有什麼傳變呢?全在醫生精明細心地判斷。

證有似是而非,不識寧可不治。

傷寒題目未定之時,不知有無風濕、勞役、痰食等項相兼,似是而非,最宜詳辨,故不知者,寧可不治。班固有言曰:有病不治得中醫。倘一藥之誤,悔將噬臍。噫!古以醫藥救夭札,今以醫藥治其生,治生可也,而誤人於死,豈不與謀劫者同哉!慎之!慎之!

上一段論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法。

白話文:

有些病症看似相似,却难以辨别,如果不能确定病因,宁可不治。伤寒病症尚未确定的时候,不清楚是否有风湿、劳累、痰食等因素交织在一起,看似相似,实则不同,更应该仔细分辨。对于不确定的病症,宁可不治,因为班固曾说:有病不治,反而会拖延病情。如果用药错误,将会后悔莫及。古时候用药物来救治垂死之人,如今用药物来治疗活人,治病救人固然好,但如果误用药物导致病人死亡,岂不是和谋财害命之人一样?所以,一定要谨慎,一定要谨慎!

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表里阴阳、汗吐下温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