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1)

1. 內集·卷一

2. 經絡

3. 經穴起止

經,徑也。徑直者為經,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。界為十二,實出一脈。醫而不知經絡,猶人夜行無燭,業者不可不熟。

手太陰肺十一穴,中府雲門天府訣,俠白尺澤孔最存,列缺經渠太淵涉,魚際少商如韭葉。

手太陰肺經,左右二十二穴。每旦寅時從中府起,循臂下行,至少商穴止。

中府,在乳上三肋間,去雲門下一寸陷中。針入三分,不宜灸。主喉痹,胸滿塞痛,面腫,嘔吐,咳唾濁涕,肩背痛,腹脹,食飲不下。

雲門,巨骨下,氣戶旁二寸陷中。禁針,灸五壯。主嘔逆上氣,胸脅徹背痛,不能舉臂,余同上。

天府,腋下三寸動脈,舉手以鼻取之。針入三分,禁灸。主泣出,目眩,癭氣,喘逆,不食,瘧疾,卒中惡邪飛屍,余同中府。

俠白,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。灸五壯。主咳逆,乾嘔,煩滿,心痛。

尺澤,肘橫紋中大筋外。針入三分,不宜灸。主喉痹,舌乾,脅痛,腹脹,喘氣,嘔泄不止,癲病,身痛,四肢暴腫,手臂肘痛。

孔最,側腕上七寸。針入三分,灸五壯。主熱病汗不出,肘臂厥痛不及頭。

列缺,側腕上一寸半,鹽指相叉盡處。針入三分,灸五壯。主一切風痓,偏頭痛,口噤口喎,瘛瘲,驚癇,肘臂痛,項強,喉痹,咳嗽,半身不遂。又主一切瘧疾,身熱背寒,汗出肢腫,小便熱痛,少氣不足以息。凡實則肩背汗出,四肢暴腫;虛則肩寒慄,氣不足以息,四肢厥。

經渠,寸口下近關上脈中。針入三分,禁灸。

太淵,手掌後橫紋尖陷中。針入二分,灸三壯。主目生白翳、赤筋,咽乾,嘔噦,咳喘唾血,肺脹、煩不得臥,內廉缺盆引痛,胸痹,氣逆,心痛。

魚際,手大指二節後內側散脈中,針入二分,禁灸,主頭痛,目眩,失音不言,熱病鼓頷,霍亂,唾血,吐血,腹痛,不食,咳引尻痛。

少商,手大指端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針入一分,禁灸。主痎瘧,喉鳴,嘔吐,喘咳善噦,手不仁,耳前痛,心下滿,汗出而寒。

手陽明穴起商陽,二間三間合谷藏,陽谿偏歷溫溜長,下廉上廉手三里,曲池肘髎五里近,臂臑肩髃巨骨當,天鼎扶突禾髎接,鼻旁五分號迎香。

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,左右四十穴。卯時自少商穴交與商陽,循肘上行,至鼻旁迎香穴止。

商陽,鹽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,針入一分,禁灸。主胸滿,肢腫,熱汗不出,耳鳴耳聾,喘咳,痎瘧,口乾,頤腫,齒痛惡寒,肩背引缺盆痛。如目青盲,可灸三壯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立已。

二間,鹽指內側本節前陷中。針入三分,灸三壯。主喉痹,頷腫,肩背痛振寒,鼻鼽衄血,多驚,口喎,目盲,傷寒熱。

白話文:

經絡的起始終止

經,是指路徑。直行的路徑稱為經,從經脈分支出來的路徑稱為絡。人體有十二經脈,實際上它們都源自同一個脈絡。如果醫生不懂得經絡,就像人在黑夜裡行走沒有蠟燭一樣,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必須要非常熟悉經絡。

手太陰肺經

手太陰肺經有十一個穴位,分別是: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、尺澤、孔最、列缺、經渠、太淵、魚際、少商。

手太陰肺經左右兩側共有二十二個穴位。每天早上寅時(約凌晨三點到五點)從中府穴開始,沿著手臂向下行走,到少商穴終止。

  • 中府穴:位於乳房上方第三根肋骨的間隙中,在雲門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。針刺入三分深,不適合艾灸。主要治療喉嚨腫痛、胸悶、胸痛、面部腫脹、嘔吐、咳嗽有濃稠痰液、肩背疼痛、腹脹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  • 雲門穴:位於鎖骨下方,氣戶穴旁邊兩寸的凹陷處。禁止針刺,可以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嘔吐、呼吸困難、胸脅疼痛蔓延至背部、手臂無法舉起等症狀,其他方面與中府穴相同。

  • 天府穴:位於腋下三寸,動脈搏動的地方,舉起手臂用鼻子去感覺可以找到穴位。針刺入三分深,禁止艾灸。主要治療哭泣不止、頭暈目眩、癭氣(甲狀腺腫大)、喘氣、食慾不振、瘧疾、突然昏厥、邪氣入侵等症狀,其他方面與中府穴相同。

  • 俠白穴:位於天府穴下方,手肘上方五寸的動脈搏動處。可以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咳嗽、乾嘔、煩躁胸悶、心痛等症狀。

  • 尺澤穴:位於手肘橫紋中,大筋的外側。針刺入三分深,不適合艾灸。主要治療喉嚨腫痛、舌頭乾燥、脅肋疼痛、腹脹、喘氣、嘔吐腹瀉不止、癲癇、身體疼痛、四肢突然腫脹、手臂肘部疼痛等症狀。

  • 孔最穴:位於手腕上方七寸處。針刺入三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發熱性疾病不出汗、手臂肘部疼痛而不能達到頭部等症狀。

  • 列缺穴:位於手腕上方一寸半處,兩手虎口交叉時食指指尖所指之處。針刺入三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各種風病(如抽搐)、偏頭痛、口部肌肉痙攣、驚厥、癲癇、手臂肘部疼痛、頸部僵硬、喉嚨腫痛、咳嗽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也主治各種瘧疾,發熱背部發冷、出汗四肢腫脹、小便灼熱疼痛、呼吸急促等症狀。實證則表現為肩背出汗、四肢突然腫脹;虛證則表現為肩部寒冷顫抖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冰冷等症狀。

  • 經渠穴:位於寸口脈下方,靠近關脈的動脈搏動處。針刺入三分深,禁止艾灸。

  • 太淵穴:位於手掌後橫紋的末端凹陷處。針刺入二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眼睛長出白翳、紅血絲、咽喉乾燥、嘔吐、咳嗽喘息、咳血、肺部脹滿、煩躁無法入睡、胸部內側凹陷處牽引疼痛、胸痹、氣逆、心痛等症狀。

  • 魚際穴:位於拇指第二節後內側的散脈中。針刺入二分深,禁止艾灸。主要治療頭痛、頭暈、失音、發熱性疾病臉頰腫脹、霍亂、咳血、吐血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、咳嗽牽引到尾椎疼痛等症狀。

  • 少商穴:位於大拇指指端內側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。針刺入一分深,禁止艾灸。主要治療瘧疾、喉嚨發出聲音、嘔吐、喘咳、頻繁打嗝、手部麻木、耳前疼痛、心下滿悶、出汗發冷等症狀。

手陽明大腸經

手陽明大腸經的起始穴位是商陽穴,其餘穴位有二間、三間、合谷、陽谿、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手三里、曲池、肘髎、五里、臂臑、肩髃、巨骨、天鼎、扶突、禾髎、迎香。

手陽明大腸經共有二十個穴位,左右兩側共四十個穴位。早上卯時(約早上五點到七點)從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交接到商陽穴,沿著手臂向上行走,到鼻子旁的迎香穴終止。

  • 商陽穴:位於食指內側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。針刺入一分深,禁止艾灸。主要治療胸悶、肢體腫脹、發熱不出汗、耳鳴耳聾、喘咳、瘧疾、口乾、下巴腫脹、牙痛怕冷、肩背牽引到鎖骨凹陷處疼痛等症狀。如果眼睛出現青盲症狀,可以艾灸三壯,左側取右側穴位,右側取左側穴位,像吃頓飯的時間就能見效。

  • 二間穴:位於食指內側本節前方凹陷處。針刺入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喉嚨腫痛、下巴腫脹、肩背疼痛發冷、鼻塞流鼻血、容易驚嚇、口角歪斜、眼睛失明、傷寒發熱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