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34)
外集·卷四 (34)
1. 濕類
下注腎經陰跗腫,腎主水也,惟脾病則不化飲食滋真水,非惟腎精損削,而濕熱下注,陰跗獨腫者有之,甚則氾濫遍體無歸,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,腎氣歸元。
上升氣喘肺孤危。
金生水也,惟脾病則肺金失養,非惟肺氣孤危,而失降下之,令滲道不通,且濕熱濁氣上升,為喘為咳,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,以滋化源。或曰:獨無寒濕者乎?寒則土堅水清,間有亦更易治。
陽水熱渴二便閉,汗下分消要得宜;
經曰:諸跗腫疼酸,皆屬於火。又曰:結陽,肢腫是也。治與水證、濕證大同。大法:腰以上腫,宜汗;腰以下腫,宜下。表證喘咳,小青龍湯、越婢湯、古麻甘湯、桂枝苦酒湯;里證腹腫脅硬,十棗湯、澤瀉湯、澤瀉牡蠣湯、導水丸、三花神佑丸、浚川丸、布海丸。然證雖可下,又當權其輕重,若年衰久病及虛者,黃米丸;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,五苓散用桂枝,合六一散,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生薑煎服,或單山梔丸,木香、白朮煎湯下。兼黃者,茵陳五苓散滲之。
陰水身涼大便利,補中行濕或升提。
經曰:陰蓄於內,水氣腫滿是也。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,清心火降肺金,俾肝木有制,而滲道又且開通,此補中行濕兼全,虛而有濕熱者最宜。若中寒者,溫補則氣暖,而小便自通;氣陷者,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,故曰:行濕非五苓、神佑之謂也。
補中氣,六君子湯加木香;瀉者,參苓白朮散、升陽除濕防風湯;嘔者,赤茯苓湯;中寒者,玄武湯、實脾散;挾食積者,緊皮丸、千金養脾丸;挾濕熱者,中滿分消湯、丸;濕甚者,退黃丸。虛甚氣陷,口無味者,六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以提之,復元丹,切忌淡滲。腎虛,腰重腳腫濕熱者,加味八味丸、滋腎丸;陽虛小便不利者,古沉附湯;二便俱利者,朮附湯、復元丹。
陰多久病或產後,久病喘咳、瘧痢,或誤服涼藥以致腫者,危證也,俱宜補脾為主。大概挾喘者,分氣紫蘇飲、五皮飲、葶藶丸;久痢,加味八味丸;久瘧,退黃丸。產後腫,必大補氣血,使水自降,八物湯加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香附。有熱,加麥門冬、黃芩;氣不順,加木香、砂仁;懷胎氣遏水道腫者,去半夏,加紫蘇、大腹皮。飲食無阻者,雖不藥,而既產自消矣。
陽兼食毒與瘡痍;
食積,香平丸、枳朮丸;因酒,小蘿皂丸。飲毒水而腫者,名水蠱,滲雄丸;不服水土者,胃苓湯;膿瘡搽藥,愈後發腫,敗毒散;便閉,升麻和氣飲;干瘡洗浴,水氣入腹者,赤小豆湯;瘡久倦怠,嗜臥腫者,五苓散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滑石、甘草、枳殼大腹皮、砂仁,姜煎溫服。
風腫走注皮麻木,陽水、陰水腫外,又有風腫、氣腫、血腫。惟腸簟、石瘕,乃婦人病也。風腫,即痛風腫者,腫面多風熱,腫腳多風濕,關脈浮洪弦者,風熱濕三氣鬱而為腫。因脾土不足,木火太盛,胃中純是風氣,所以清氣不升,腹作䐜脹,濁氣不降,大便閉澀。經曰: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。
白話文:
濕類
腎經陰跗(腳踝內側)腫脹,是因為腎主水,但脾臟有病就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,滋養津液,不僅腎精虧損,而且濕熱下注,導致單獨腳踝腫脹。嚴重時,水腫會遍布全身,無處可歸。必須脾土功能健旺,才能收攝邪水,腎氣才能恢復正常。
氣往上走導致氣喘,肺部功能衰弱。
金生水,但脾臟有病,就會導致肺金失養,不僅肺氣虛弱,而且氣機不能下降,導致滲透通道不通暢,加上濕熱濁氣上升,就會出現氣喘咳嗽的症狀。必須脾土功能健旺,肺金才能清肅,滋養氣血來源。有人會問:是不是沒有寒濕的情況呢?寒邪則土氣堅實,水液清澈,偶爾出現寒濕,也比較容易治療。
陽水(水腫伴有發熱)患者口渴,大小便不通,需要汗出和小便排出水分才能痊癒;
經書上說:各種腳踝腫脹疼痛酸麻,都屬於火邪。又說:陽氣鬱結,肢體腫脹。治療方法和水腫、濕證大同小異。總體來說,腰部以上腫脹,宜用發汗的方法;腰部以下腫脹,宜用利尿通便的方法。表證(外感)的喘咳,可用小青龍湯、越婢湯、古麻甘湯、桂枝苦酒湯;里證(內傷)的腹脹脅肋硬痛,可用十棗湯、澤瀉湯、澤瀉牡蠣湯、導水丸、三花神佑丸、浚川丸、布海丸。雖然可以採用瀉下方法,但也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。如果老年體弱,久病或身體虛弱,就用黃米丸;初期只需上下分消濕邪,可用五苓散加桂枝,再配合六一散,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生薑煎服,或單用山梔丸,加木香、白朮煎湯服用。如果黃疸伴隨水腫,就用茵陳五苓散利水消腫。
陰水(水腫伴有畏寒)患者身體冰冷,大便溏瀉,需要補益脾土,以恢復其運化功能,同時清泄心火,降伏肺金,使肝木得到抑制,滲透通道暢通,這就是補中益氣兼行濕邪的方法,對於虛弱兼有濕熱的人最適合。如果脾胃虛寒,溫補就能使氣血溫暖,小便自然通暢;如果氣機下陷,則採用升提的方法,就能使陽氣上升,陰邪自然下降。所以說,治療濕邪不單單是五苓散、神佑丸。
補益中氣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;瀉下濕邪,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升陽除濕湯;嘔吐者,用赤茯苓湯;脾胃虛寒者,用玄武湯、實脾散;夾雜食積者,用緊皮丸、千金養脾丸;夾雜濕熱者,用中滿分消湯、丸;濕邪嚴重者,用退黃丸。如果氣虛嚴重,氣機下陷,口淡無味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來提升氣機,再服用復元丹,忌用過於峻猛的利水藥物。腎虛,腰重腳腫,伴有濕熱者,可用加味八味丸、滋腎丸;陽虛,小便不利者,用古沉附湯;大小便都通利者,用朮附湯、復元丹。
陰水久病,或產後、久病喘咳、瘧疾,或誤服寒涼藥物導致水腫,都是危重症狀,都應該以補益脾胃為主。大致來說,伴有喘咳者,可用分氣紫蘇飲、五皮飲、葶藶丸;久痢者,加味八味丸;久瘧者,退黃丸。產後水腫,必須大補氣血,使水腫自然消退,可用八物湯加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香附。如果有發熱,加麥門冬、黃芩;氣機不順,加木香、砂仁;孕期因氣機阻滯水道而水腫,則去掉半夏,加入紫蘇、大腹皮。飲食正常,即使不藥,產後也會自行消退。
陽水(水腫伴有發熱)兼有食物中毒或瘡瘍;
食積,用香平丸、枳朮丸;因飲酒引起的水腫,用小蘿皂丸。飲用毒水而腫脹,稱為水蠱,用滲雄丸;水土不服,用胃苓湯;膿瘡用藥治療後腫脹,用敗毒散;大便秘結,用升麻和氣飲;皮膚瘡瘍洗浴後,水氣入腹,用赤小豆湯;瘡瘍久治不愈,倦怠嗜睡,身體腫脹,用五苓散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滑石、甘草、枳殼、大腹皮、砂仁,用生薑煎服溫服。
風腫(浮腫)遍及全身,伴有麻木感,除了陽水、陰水,還有風腫、氣腫、血腫。腸癰、石瘕是婦科疾病。風腫,就是痛風性腫脹,面部腫脹多是風熱,腳部腫脹多是風濕,關脈浮大有力,是風熱濕三氣鬱結而導致腫脹。由於脾土不足,肝木過旺,胃中充滿風氣,所以清氣不能上升,腹部脹滿,濁氣不能下降,大便秘結。經書上說:腹部脹滿,應該瀉下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