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33)
外集·卷四 (33)
1. 濕類
便閉者,梔豉枳實湯加大黃,或酒蒸黃連丸。如酒後犯房,瘀熱入心成疸者,妙香散;痰火入肺成疸,咳嗽見血,喉腥,及婦人血崩,龍腦雞蘇丸。
甚則額黑小腹滿,額上黑,微汗,手足心熱,薄暮即發,膀胱小便不利,曰女勞疸。因大熱犯房入水,腎虛從脾氣上行,虛者,四白湯、秦艽飲子、小菟絲子丸;熱者,古礬硝散、滋腎丸。
陰經嘔吐陽熱寒。
諸疸,發於陰經必嘔,小半夏湯;發於陽經必有寒熱,小柴胡湯加山梔。
虛勞口淡腳軟弱。
內虛發黃,口淡怔忡,耳鳴腳軟,微寒發熱,白濁。氣虛,四君子湯;血虛,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、麥門冬;氣血俱虛,人參養榮湯、八味丸。如飲食、勞役失節,中寒生黃者,黃耆建中湯,理中湯;食積者,二陳湯加砂仁。
外感瘀血詳傷寒。
凡時行感冒及伏暑解毒未盡,蓄熱在內及宿食未消,皆能發黃。大要,時疫瘧痢發黃,瘴疸丸。風症,色黃帶青,小柴胡湯加茵陳;寒證,色黃帶黯,理中湯加茵陳、青皮、枳實;無汗者,用麻黃三錢,酒煎溫服以汗之;暑濕證,色黃帶赤,五苓散加茵陳最妙。瘀血發黃,喜狂喜忘,便黑,詳傷寒。
治分表裡滲為妙,治疸表證,小柴胡湯微汗之;表少里多者,茵陳五苓散滲之;半表裡者,梔子柏皮湯、茵陳三物湯、一清飲子和之;裡急者,茵陳湯下之,就中尤以滲利為妙。通用五苓散為主,濕多,倍茵陳;食積,加三稜、莪朮、砂仁、神麯;熱,加芩、連、草龍膽;小便不利,加山梔;胃弱,合平胃散,去厚朴,加茵陳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枳實。
溫中兼補腎與肝,疸屬脾胃,不可驟用涼藥傷胃,輕則嘔噦,重則喘滿。又酒疸下之,則成黑疸,不渴便利者,俱宜六君子湯,加茵陳、蒼朮、山藥以溫中。甚者,小溫中丸、大溫中丸、退黃丸。若虛損,猶宜滋補肝腎,真陽之精一升,而邪火自斂。若必用茵陳強利小便,枯竭肝津腎水,則疸病幸痊,而雀目腫脹又作,慎之!
水腫
水腫上下陰陽微,陽水,多外因涉水冒雨,或兼風寒、暑氣,而見陽症;陰水,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,或飢飽、勞役、房欲,而見陰症。陽水,先腫上體,肩背手膊,手三陽經;陰水,先腫下體,腰腹脛跗,足三陰經。故男從腳下腫起,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,陰陽微妙如此。
濕熱變化總屬脾;
人身真水真火,消化萬物以養生。脾病水流為濕,火炎為熱,久則濕熱鬱滯,經絡盡皆濁腐之氣,津液與血亦化為水。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,及至水浮膜外,則為膚脹,流下焦則為跗腫,手按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以指畫之成字者,名燥水,不成字者,名濕水。有按之作水聲者,乃氣虛不能宣泄,久成水瘕。
白話文:
濕類
便秘者,用梔豉枳實湯加加大黃,或者服用酒蒸黃連丸。如果飲酒後房事過度,瘀熱入心導致黃疸,則用妙香散;痰火入肺導致黃疸,伴隨咳嗽咳血、喉嚨有腥味,或者婦女血崩,則用龍腦雞蘇丸。
病情嚴重時,額頭發黑、下腹部脹滿,額頭發黑,輕微出汗,手心腳心發熱,傍晚發病,排尿困難,稱為「女勞疸」。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後房事,又接觸到寒濕,導致腎虛,脾胃之氣上逆所致。虛症者,服用四白湯、秦艽飲子、小菟絲子丸;實症者,服用古礬硝散、滋腎丸。
陰經受邪導致嘔吐,伴隨陽熱寒邪。
各種黃疸,發病於陰經者必定嘔吐,服用小半夏湯;發病於陽經者必定伴隨寒熱,服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。
身體虛弱,伴隨口淡、腳軟無力。
內虛導致發黃,口淡、心悸不安、耳鳴、腳軟,輕微寒熱,白濁帶下。氣虛者,服用四君子湯;血虛者,服用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、麥門冬;氣血俱虛者,服用人參養榮湯、八味丸。如果飲食、勞作失調,導致寒邪內生而發黃,服用黃耆建中湯、理中湯;如果食物積滯,服用二陳湯加砂仁。
外感瘀血導致的黃疸,詳見傷寒論。
凡是時行感冒、暑熱後解毒不徹底,體內蓄積熱邪,以及宿食未消,都能導致發黃。總之,時疫、瘧疾導致的黃疸,服用瘴疸丸;風症導致的黃疸,顏色發黃帶青,服用小柴胡湯加茵陳;寒症導致的黃疸,顏色發黃帶暗,服用理中湯加茵陳、青皮、枳實;不出汗者,用麻黃三錢,酒煎溫服以發汗;暑濕導致的黃疸,顏色發黃帶赤,服用五苓散加茵陳最佳。瘀血導致的黃疸,伴隨狂喜忘事、大便黑色,詳見傷寒論。
治療黃疸需分清表裡,滲濕利尿為妙。治療黃疸表證,服用小柴胡湯,微微發汗;表證少裡證多者,服用茵陳五苓散以利尿滲濕;半表半裡者,服用梔子柏皮湯、茵陳三物湯、一清飲子;裡證嚴重者,服用茵陳湯以瀉下。其中尤以利尿滲濕為最佳方法。主要使用五苓散,濕邪較重者,加倍茵陳;食積者,加三稜、莪朮、砂仁、神麴;熱邪較重者,加黃芩、黃連、草龍膽;小便不利者,加山梔子;胃弱者,合用平胃散,去厚朴,加茵陳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枳實。
溫中兼顧補益腎臟和肝臟,黃疸屬脾胃,不可驟用寒涼藥傷胃,輕則嘔吐呃逆,重則喘息胸悶。酒黃疸瀉下,則會變成黑疸,不渴且大便通暢者,均宜服用六君子湯,加茵陳、蒼朮、山藥以溫中。病情嚴重者,服用小溫中丸、大溫中丸、退黃丸。如果身體虛損,還需滋補肝腎,真陽之氣充足,邪火自然消退。如果一定要用茵陳強行利尿,則會耗竭肝臟津液和腎臟精水,雖然黃疸可能痊癒,但卻會導致眼睛乾澀腫脹,需謹慎!
水腫
水腫分上焦和下焦,陽水多由外因引起,例如涉水淋雨,或者兼有風寒、暑熱,而出現陽證;陰水多由內因引起,例如飲水及茶酒過多,或者飢飽不調、勞累、房事過度,而出現陰證。陽水先腫上半身,肩背手臂,手三陽經;陰水先腫下半身,腰腹腿腳,足三陰經。所以男人從腳腫起,女人從頭腫起屬於逆證,陰陽變化微妙如此。
濕熱變化都屬於脾;
人體的真水真火,消化萬物以維持生命。脾臟有病,水液運化失常則為濕,火熱亢盛則為熱,久而久之濕熱鬱滯,經絡充滿濁腐之氣,津液和血液也化為水液。初期眼瞼下微腫,像臥蠶一樣;發展到水液浸漬皮下組織,則為全身浮腫;流注下焦則為腳腫;按壓皮膚凹陷,像裹著水一樣,用手指劃過皮膚,能留下印記的稱為燥水,不能留下印記的稱為濕水。按壓皮膚有水聲者,是氣虛不能宣泄,久而久之形成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