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32)

1. 濕類

大要初起宜反折;

素有濕熱,因內感風寒,則內熱愈郁,酸味刺心,或即吐出,或欲吐不吐,胸中無奈,或得熱湯暫解,蓋風寒鬱在肌表,得暖則腠理開泄,譬之傷寒表熱,以麻黃熱藥發表而愈。不問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初起俱宜生薑汁半夏湯,或二陳湯加丁香、木香、肉桂、乾薑、砂仁,薑、棗煎服,暫與開豁,此反佐之藥,非正治也,中病即止。

如中寒停水者,神麯丸;上膈寒者,三味參萸湯;上熱下寒者,黃連一兩,附子七錢,神麯糊丸,淡薑湯下。

久消食積降火痰,久則鬱熱,宜以寒藥調之下之,結散熱去,則氣自通和,所以中酸宜素食者,恐滯氣也。宿食,通用二陳湯,或生料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神麯、山楂、麥芽、山梔仁、黃連,或枳朮丸。宿食留飲,酸蜇心痛,牙齒亦酸者,曲術丸。專吐清水者,用蒼朮、茯苓、滑石、白朮、陳皮,水煎服。

兼嘈雜者,保和丸。痰火停食,一日半日,腐化酸水,吐出黃臭,或酸心不安,通用二陳湯加山楂、神麯、桔梗、南星、枇杷葉、黃連、竹茹,姜煎臨熟入薑汁一匙調服,或九味萸連丸。挾瘀血者,四味萸連丸。兼嘈雜者,清痰丸。通用,大便閉者,透膈湯;大便自利者,用六一散七兩,加吳萸一兩,飯丸服。

陰虛暮劇須養血。

朝食甘養,至晡心腹刺酸吐出,此血虛火盛,宜四物湯加陳皮、黃連、黃芩、桃仁、紅花、麻仁、甘草。便閉結者,更加大黃;氣虛者,更合四君子湯。

黃疸

黃疸須知有濕干,發黃,譬如盦曲,五疸,同歸濕熱。蓋濕熱熏蒸血熱,土色上行面目,延及爪甲身體俱黃,黃即疸也。干黃熱勝,色黃而明,大便燥結;濕黃濕勝,色黃而晦,大便潤利。又濕病與黃病相似,但濕病在表,一身盡痛,黃病在裡,一身不痛。

渴多喘滿治之難。

凡疸,以十八日為期,十日以外,入腹喘滿渴多,面黑者死,要知疸兼雜證最多,脾胃稍實,更斷厚味可治。酒色傷,恣口腹者難。

汗溺俱黃身體腫,汗出染衣亦黃,身腫者,曰黃汗。因陽明表熱多汗,帶汗入水,宜桂枝苦酒湯、耆陳湯。小溺、面目、牙齒、肢體如金,曰黃疸。因暴熱用冷水洗浴,熱留胃中,故食已善飢,安臥懶動,宜茵陳三物湯加木通、栝蔞仁、石膏,或單桃根煎湯服之。

頭眩懊憹發赤斑。

食已頭眩腹脹,曰谷疸。因胃熱大飢過食,停滯胸膈,宜小柴胡湯加穀芽、枳實、山梔,或谷疸丸、紅丸子。傷冷食,肢厥者,四逆湯加茵陳。心胸懊憹,欲吐不食,腹如水狀,足心熱,脛滿面發赤斑,眼黃鼻癰,曰酒疸。因大醉當風入水,酒毒留於清道,初起令病人先含水,後以瓜蒂末一字搐鼻,吐出黃水,次服葛術湯,探吐亦可。熱者,小柴胡湯加茵陳、白朮、豆豉、乾葛、黃連、澤瀉。

白話文:

濕類

初期濕症宜用溫熱之法治療,如同反折。

若本身就有濕熱,又因感受風寒,則內熱更加鬱結,胸口有酸痛感,可能嘔吐或想吐卻吐不出來,胸中感到不適。用熱湯可能暫時緩解,因為風寒鬱滯在肌膚表面,溫暖則毛孔舒張,如同傷寒表熱症狀,用麻黃等溫熱藥物發散則痊癒。無論是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,初期都可用生薑汁半夏湯,或二陳湯加入丁香、木香、肉桂、乾薑、砂仁,再加薑、棗煎服,暫時疏通氣機,這些是輔助之法,非正治之法,病症好轉即停用。

若因受寒導致水停滯者,可用神麴丸;上焦寒者,用三味參萸湯;上焦熱下焦寒者,用黃連一兩,附子七錢,製成神麴糊丸,用淡薑湯送服。

久病導致食積、降火痰,久而久之則鬱熱,宜用寒涼藥物調治,消除積熱,則氣機自然通暢。因此,胃酸者宜吃素食,以免加重氣滯。宿食可用二陳湯,或生薑平胃散加入香附、砂仁、神麴、山楂、麥芽、山梔仁、黃連,或枳朮丸。宿食停滯,導致胃酸刺痛,牙齒也酸軟者,用曲術丸。只吐清水者,用蒼朮、茯苓、滑石、白朮、陳皮水煎服。

伴隨嘈雜呃逆者,用保和丸。痰火停積,一日或半天之內,腐化成酸臭黃水,嘔吐並伴有胃酸不適者,用二陳湯加入山楂、神麴、桔梗、南星、枇杷葉、黃連、竹茹,煎好後加入一匙薑汁服用,或用九味萸連丸。伴隨瘀血者,用四味萸連丸;伴隨嘈雜呃逆者,用清痰丸。若伴隨便秘者,用透膈湯;若大便溏瀉,用六一散七兩,加吳萸一兩,製成藥丸服用。

陰虛體質,症狀加劇者,需養血。

早晨進食甜食,至午後則腹部刺痛、胃酸嘔吐,這是血虛火盛,宜用四物湯加入陳皮、黃連、黃芩、桃仁、紅花、麻仁、甘草。若便秘者,再加大黃;若氣虛者,再加入四君子湯。

黃疸

黃疸需區分濕熱類型,發黃如同酒曲發酵,五種黃疸都與濕熱有關。濕熱薰蒸導致血熱,土色上行,面色、爪甲、全身都發黃,發黃即為黃疸。熱盛型的黃疸顏色鮮明,大便乾燥;濕盛型的黃疸顏色暗淡,大便潤滑。濕病和黃疸症狀相似,但濕病在表,全身疼痛;黃疸在裡,全身不痛。

口渴、呼吸困難、腹部脹滿,治療困難。

凡黃疸,以十八天為限,超過十天,出現腹部脹滿、口渴、呼吸困難、面色發黑者,預後不良。需注意黃疸常伴隨其他症狀,脾胃稍實者,忌食肥甘厚味,可治癒。因飲酒、縱慾傷身者,則難以治療。

汗液和尿液都發黃,身體浮腫,汗液染黃衣物,稱為黃汗。這是陽明經表熱多汗,汗液帶入水液所致,宜用桂枝苦酒湯、耆陳湯。小便、面部、牙齒、肢體都發黃,如同金屬顏色,這是黃疸,因暴熱後用冷水沐浴,熱邪留滯胃中,故食後易飢,嗜睡懶動,宜用茵陳三物湯加入木通、栝蔞仁、石膏,或單用桃根煎湯服用。

頭暈、胸悶、發熱、皮膚出現紅斑。

飯後頭暈腹脹,稱為谷疸。因胃熱、過度飢餓或暴飲暴食,導致食物停滯胸膈,宜用小柴胡湯加入穀芽、枳實、山梔,或用谷疸丸、紅丸子。若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肢體厥冷,用四逆湯加入茵陳。心胸煩悶,不想吃東西,腹部像裝滿水一樣,腳心發熱,小腿脹滿,臉上出現紅斑,眼睛發黃,鼻子長瘡,稱為酒疸。因大醉後吹風淋雨,酒毒滯留在經絡,初期讓病人先含水,然後用瓜蒂末少許搐鼻,將黃水吐出,再服用葛術湯,也可以用探針催吐。發熱者,用小柴胡湯加入茵陳、白朮、豆豉、乾葛、黃連、澤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