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31)

1. 濕類

日止夜瀉者,啟脾丸。又脾瀉久傳腎,為腸癖,經年不愈者,調中健脾丸。又老人脾腎虛瀉者,用吳茱萸鹽水浸透,以獖豬臟頭一截,洗去脂膜,將茱萸入內扎兩頭,蒸爛搗丸綠豆大,每五十丸,米飲下,暖膀胱,清水道,固大腸,進飲食。腎虛色欲所傷,瀉多足冷,久則肉削,五鼓臍下絞痛,或只微響,溏瀉一次者,古味萸散、二神丸、四神丸。陽虛者,三味安腎丸、金鎖正元丹、養氣丹;陰虛者,腎氣丸。

肝虛忿怒所傷,木克脾土,門戶不束,厥而面青,當歸厚朴湯,或熟料五積散去麻黃。汗多者,黃耆建中湯。凡瀉,脈細皮寒,前後瀉利,飲食不入,是謂五虛,不治。

滑瀉不禁氣陷脫,瀉久不止,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,氣陷者,升陽補胃湯、補中益氣湯加白芍;有風者,小白朮湯;挾熱者,訶子散、沒石子丸,或古萸連丸,罌粟殼煎湯下;氣欲脫者,真人養臟湯加附子,或四柱散、大斷下丸、古蔻附丸、香茸丸、婦人四制香附丸。又有大腸滑瀉,小便精出者,萬全丸。

交腸似痢何由名;

交腸瀉者,大、小便易位而出,此因氣不循故道,清濁混淆所致,當分利陰陽,使氣順各安其位,胃苓湯、木香勻氣散、腎氣丸。似痢非痢,寒熱不調之證,或熱積於中,而以冷物冷藥冰之;或冷積於中,而以熱物熱藥壓之,故熱與冷搏而成瀉,或澀或溏,裡急後重者,戊己丸、香連丸,或理中湯加黃連、木香。

風宜微發寒溫澀,虛補積消濕滲升。

凡瀉皆兼濕,初直分理中焦,滲利下焦,又則升提,必滑脫不禁,然後用藥澀之。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,寒勝兼以溫中,滑脫澀住,虛弱補益,食積消導,濕則淡滲,陷則升舉,隨證變用,又不拘於次序,與痢大同。且補虛不可純用甘溫,太甘則生濕;清熱亦不太苦,苦則傷脾,每兼淡劑利竅為妙。

抑考《難經》云:胃泄,飲食不化,色黃;脾泄;腹脹嘔逆,言瀉也;大腸泄,食已窘迫,色白,腸鳴切痛;小腸泄,溲而便膿血,小腹痛;大瘕泄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而溺澀,言痢也。觀此瀉與痢,亦惟膿血與糞之異,除傷寒三陽、三陰傳變自利,雜病濕熱,食積之根,皆責腸胃。

蓋泄瀉、瘧、痢,同由暑月飲食所致,輕者便作泄瀉,重者停為瘧痢,痰沖胸脅則為瘧,積滯腸胃則為痢。《局方》有分《難經》五瀉者,不免失之牽強。

吞酸

吞酸吐酸皆濕熱,經云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又云:少陽之勝嘔酸。蓋酸者,肝味,火盛制金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為酸,譬之飲食熱則酸。但吐酸,乃平時津液上升之氣,郁為痰火,留飲不化,釀為酸水吐出;吞酸,乃濕熱伏於肺胃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宿食鬱遏而作,其因、治一也。惟濕多則吞而便利,熱多則吐而便閉。東垣言寒者,論其標耳。

白話文:

濕類

肚子脹,白天沒事晚上拉肚子,吃啟脾丸。脾虛拉肚子久了會影響腎臟,變成腸癖,多年都好不了的,吃調中健脾丸。老年人脾腎虛弱拉肚子的,用吳茱萸用鹽水泡透,取豬肚尖一段,洗淨肥膜,把吳茱萸塞進去,紮緊兩頭,蒸爛後搗成綠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,可以溫暖膀胱,暢通水道,鞏固大腸功能,有助於飲食的吸收。腎虛因為房事過度受損,拉肚子多,腳冷,時間長了肉會消瘦,凌晨五點左右肚臍下絞痛,或者只是輕微的響聲,一次性拉稀,可以服用古味萸散、二神丸、四神丸。陽虛的,服用三味安腎丸、金鎖正元丹、養氣丹;陰虛的,服用腎氣丸。

肝虛怒氣傷肝,肝氣克脾土,脾胃功能失調,面色青紫,服用當歸厚朴湯,或者熟地黃五積散去麻黃。汗多的,服用黃耆建中湯。凡是拉肚子,脈象細弱,皮膚寒冷,拉肚子時間長,飲食不進,這是五虛之症,難以治療。

拉肚子止不住,像竹筒一樣瀉下來,氣虛下陷的,服用升陽補胃湯、補中益氣湯加白芍;有風的,服用小白朮湯;伴有發熱的,服用訶子散、沒石子丸,或者古萸連丸,罌粟殼煎湯服用;氣虛欲脫的,服用真人養臟湯加附子,或者四柱散、大斷下丸、古蔻附丸、香茸丸、婦人四制香附丸。還有大腸滑瀉,小便精液流出的,服用萬全丸。

交腸瀉和痢疾很像,但名稱不同;

交腸瀉是指大小便混雜一起排出,這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,清濁不分所致,需要調理陰陽,使氣機順暢,各歸其位,服用胃苓湯、木香勻氣散、腎氣丸。既像痢疾又不完全是痢疾,寒熱不調的症狀,可能是內熱用涼藥冷物去治;或者內寒用熱藥熱物去治,這樣寒熱交爭就會拉肚子,有時稀有時稠,裡急後重,服用戊己丸、香連丸,或者理中湯加黃連、木香。

風寒的症狀,要輕微發汗,溫中澀腸;虛弱的要補益,積滯的要消導,濕邪的要淡滲,氣陷的要升舉,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,不必拘泥於順序,和痢疾的治療大體相同。而且補虛不能單用甘溫藥,太甘則生濕;清熱也不能單用苦寒藥,苦則傷脾,常常配合一些淡滲利竅的藥物最好。

參考《難經》:胃部疾患導致拉肚子,飲食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發黃;脾部疾患導致拉肚子,腹部脹滿,嘔吐,都是拉肚子;大腸疾患導致拉肚子,吃完飯肚子不舒服,大便顏色發白,腸鳴腹痛;小腸疾患導致拉肚子,小便排出膿血,小腹疼痛;大瘕疾患導致拉肚子,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排不出來,會陰部疼痛,排尿困難,這是痢疾。由此看來,瀉痢只是膿血和糞便的區別,除了傷寒三陽三陰傳變自身引起的腹瀉,其他雜病引起的濕熱、食積等,都與腸胃有關。

瀉痢、瘧疾、痢疾,都是暑天飲食不當引起的,輕者為腹瀉,重者則為瘧疾或痢疾,痰氣衝擊胸脅則為瘧疾,積滯腸胃則為痢疾。《局方》將《難經》中五種腹瀉分類,未免牽強。

吞酸

吞酸吐酸都是濕熱引起的,《內經》說:各種嘔吐酸水,都屬於熱證。又說:少陽亢盛會嘔吐酸水。酸是肝臟的味道,火盛克金,不能平抑肝木,肝木就會亢盛而表現為酸,就像飲食過熱會產生酸味一樣。吐酸是平時津液上升之氣,鬱積成痰火,停滯不化,釀成酸水吐出;吞酸是濕熱停滯在肺胃,咳不出來,咽不下去,宿食鬱結而導致的,其病因和治療方法相同。只是濕氣重則吞酸,大便通暢;熱氣重則吐酸,大便不通。東垣論寒證,只是論其表面症狀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