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30)
外集·卷四 (30)
1. 濕類
泄瀉
五瀉須知溺赤清,五瀉:濡瀉即濕瀉,腸垢即熱瀉,鴨溏即寒瀉,虛瀉,滑瀉。大要,熱者小便赤澀,煩渴腹中熱,谷或不化,而色變青黃,或紅赤黑,身能動作,聲響亮,手足溫;寒者小便清白,不渴腹中冷,完穀色亦不色,變亦白色,身懶動作,目睛不了了,飲食不下。《機要》云:暴瀉非陽,久瀉非陰。正如傷寒始寒而終熱也。
濕瀉身重注如傾;
濕瀉,如水傾下,腸鳴身重,腹不疼。外濕者,胃苓湯、除濕湯,或朮附湯加茯苓;內濕者,白朮芍藥湯、白朮茯苓湯、二白丸;風濕相搏者,曲芎丸;痛甚者,治痛瀉方。
協風完穀寒急痛,風瀉,惡風自汗,或帶清血,即太陰飧瀉,反其所食原物。由春傷風寒,夏感冷濕發動,故其瀉暴,一方長幼相似,不可溫澀,以致變為痢脹。要知四季脾受風濕,亦名飧瀉。春,古蒼防湯、蒼芍湯;夏,二香散;秋,神朮散;冬,不換正金氣散,微汗之。
稍久者,三白湯、曲芎丸;帶血虛者,胃風湯。寒瀉,惡寒身痛,腹脹切痛雷鳴,鴨溏清冷,完穀不化,甚則脾敗肢冷,理中湯倍加茯苓、厚朴,治中湯加砂仁,或大已寒丸。又有一種臟冷瀉,以熱手按之則緩者,四柱散、古姜附湯。
身熱煩渴暑分明。
暑瀉,如水,煩渴尿赤,暴瀉,實者,薷苓湯加黃連、車前子,或桂苓甘露飲;虛者,六和湯、清暑益氣湯;有潮熱者,柴苓湯、升麻葛根湯;日久,香連丸、黃連阿膠丸、來復丹。
內傷飲食痛且臭,食積痛甚,瀉後痛減,臭如抱壞雞子,噎氣作酸,須先消克所傷之物。傷冷食者,感應丸、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草果、山楂、麥芽;傷熱食及酒者,二黃丸加神麯;傷酒晨瀉者,理中加生薑、乾葛,或香茸丸;熱者,酒蒸黃連丸;傷面者,人參養胃湯加蘿蔔子;傷水飲者,五苓散、溫六丸。
痞脹不順屬七情;
七情瀉,腹常虛痞,欲去不去,去不通泰,藿香正氣散加丁香、砂仁、良薑,或木香勻氣散、七氣湯、古萸連丸,調其氣而瀉自止矣。
痰瀉多少火暴速,痰瀉,或瀉不瀉,或多或少,此因痰流肺中,以致大腸不固,二陳湯加白朮、神麯。實者,海青丸;虛者,六君子湯。火瀉,實火口渴喜冷,痛一陳,瀉一陳,肛門焦痛,其來暴速,稠黏,五苓散去桂,加黃連、芍藥,或黃芩湯加木通、六一散,兼嘔者加薑汁。又火性急,或米穀不化者,薑汁炒黃連為丸服。
虛火,氣虛不能泌別水穀者,衛生湯。陰虛火動,不能凝聚者,三白湯斂之,久者,升陰丸。
虛瀉厥汗面多青。
虛瀉,困倦無力,脾虛飲食所傷。有遇飲食即瀉者,四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、蓮肉、陳糯米為末,砂糖湯調服。久者,只加升麻、白芍,或平胃蒜肚丸。有停蓄飲食,數日乃瀉腹脹者,名瀼瀉,枳朮丸,沒石子丸。煩渴或兼嘔者,錢氏白朮散、參苓白朮散。食少腸鳴,四肢困倦者,升陽除濕湯。
白話文:
濕類
瀉瀉的種類很多,可以根據症狀區分:濡瀉(濕瀉)、腸垢(熱瀉)、鴨溏(寒瀉)、虛瀉、滑瀉。
熱瀉的症狀:小便赤澀、口渴、腹中發熱、食物消化不良、大便顏色變為青黃、紅赤或黑色、身體能活動、聲音洪亮、手腳溫熱。
寒瀉的症狀:小便清白、不口渴、腹中寒冷、食物消化不良、大便顏色發白、身體懶得動、眼睛無神、食慾不振。《局方機要》中提到:暴瀉不是陽氣不足引起的,久瀉不是陰氣不足引起的,這就好比傷寒一開始是寒症,最後變成熱症一樣。
濕瀉的症狀:身體沉重,像要倒下似的,大便如水樣,腸鳴,身體沉重,腹部不痛。外濕型濕瀉用胃苓湯、除濕湯或朮附湯加茯苓;內濕型濕瀉用白朮芍藥湯、白朮茯苓湯、二白丸;風濕相搏型濕瀉用曲芎丸;疼痛厲害的濕瀉用治痛瀉方。
風瀉的症狀:腹部冷痛,惡風、自汗,大便可能帶有少量鮮血,屬於太陰飧瀉,往往與之前所吃的食物有關。這是因為春天受風寒,夏天感受冷濕而引起的,所以瀉瀉來勢凶猛,不論大人小孩都一樣,不能使用溫燥止瀉的藥物,以免病情加重變成痢疾或脹滿。要知道,四季脾胃都可能受風濕侵襲,這也叫做飧瀉。春天的風瀉用古蒼防湯、蒼芍湯;夏天的風瀉用二香散;秋天的風瀉用神朮散;冬天的風瀉用不換正金氣散,並使其微微出汗。如果症狀持續較久,可用三白湯、曲芎丸;如果大便帶血且體虛,則用胃風湯。
寒瀉的症狀:惡寒、身痛、腹部脹痛、腸鳴如雷、大便稀薄清冷、食物消化不良,嚴重者脾胃衰敗、四肢冰冷,可用理中湯加倍茯苓、厚朴,或治中湯加砂仁,或大已寒丸。還有一種臟腑寒冷引起的瀉瀉,用手按壓腹部感覺會比較舒服,可用四柱散、古姜附湯。
暑瀉的症狀:大便如水樣,口渴、小便赤澀,瀉瀉來勢凶猛。實證暑瀉用薷苓湯加黃連、車前子,或桂苓甘露飲;虛證暑瀉用六和湯、清暑益氣湯;有潮熱的暑瀉用柴苓湯、升麻葛根湯;如果症狀持續很長時間,則用香連丸、黃連阿膠丸、來復丹。
飲食積滯引起的瀉瀉症狀:腹部疼痛且大便臭,食物積滯導致疼痛,瀉瀉後疼痛減輕,大便臭味像壞雞蛋,伴有呃逆和胃酸,需先消導積滯的食物。如果是因為吃冷食引起的,用感應丸、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草果、山楂、麥芽;如果是因為吃熱食或酒引起的,用二黃丸加神曲;如果是因為飲酒後清晨瀉瀉,用理中湯加生薑、葛根,或香茸丸;如果是熱證,用酒蒸黃連丸;如果是因為吃生冷食物引起的,用人參養胃湯加蘿蔔子;如果是因為喝太多水引起的,用五苓散、溫六丸。
七情所致的瀉瀉症狀:腹部常有痞滿感,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或排便不暢。可用藿香正氣散加丁香、砂仁、良薑,或木香勻氣散、七氣湯、古萸連丸,調理氣機,瀉瀉自然就會停止。
痰瀉和火瀉的症狀:痰瀉的症狀表現不一,瀉瀉的程度或多或少,這是因為痰阻肺經,導致大腸功能失調,可用二陳湯加白朮、神曲。實證痰瀉用海藻玉壺丸;虛證痰瀉用六君子湯。火瀉的症狀:實火證患者口渴、喜冷飲、疼痛和瀉瀉交替出現,肛門灼熱疼痛,瀉瀉來勢凶猛,大便粘稠。可用五苓散去桂枝,加黃連、芍藥,或黃芩湯加木通、六一散,伴有嘔吐的加薑汁。如果火邪太盛,米穀不能消化,可用薑汁炒黃連製成丸藥服用。
虛火引起的瀉瀉:氣虛不能消化吸收水谷精微,用衛生湯。陰虛火旺,氣陰兩虛,不能收斂,用三白湯收斂,時間長了用升陰丸。
虛瀉的症狀:倦怠乏力,多因脾虛、飲食不節而致。如果一吃東西就瀉瀉,用四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、蓮子肉、陳糯米(研末),用砂糖水送服。如果症狀持續很長時間,只加升麻、白芍,或平胃蒜肚丸。如果積滯飲食,幾天後才瀉瀉,腹部脹滿,稱為瀼瀉,可用枳朮丸、沒石子丸。口渴或伴有嘔吐的,用錢氏白朮散、參苓白朮散。食慾不振、腸鳴、四肢無力,用升陽除濕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