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9)
外集·卷四 (29)
1. 濕類
痞滿
痞滿先分便易難,痞與否卦義同。精神氣血,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,而為心下痞塞,按之不痛,非若脹滿外有脹急之形。大要:大便易而利者,為虛;大便難而閉者,為實。
外感半表同傷寒;
外感邪氣,自肌表傳至胸膈,為半表裡證,宜和解。或已經下,胸滿而痛者,為結胸;不痛者,為痞滿,同傷寒治法。
雜病食壅兼養血,雜病食積,下之太過,或誤下,則脾胃之陰頓亡,以致胸中至高之氣,乘虛下陷心肺分野,其所蓄之邪,又且不散,宜理脾胃,兼以血藥調之。若用氣藥導利,則氣愈降而痞愈甚,久則變為中滿鼓脹。蓋痞皆自血中來,但傷寒從外之內,宜以苦泄;雜病從內之外,宜以辛散。
人徒知氣之不運,而概用枳梗、檳榔,而不知養陰調血,惜哉!古方,食壅胸中窒塞者,二陳湯探吐;傷飲食胸痞者,枳朮丸;食後感寒,以致飲食不化者,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、神麯;虛寒不散,或寬或急,常喜熱物者,理中湯加枳實;稍久,郁成濕熱者,平補枳朮丸。
痰火氣鬱利膈間;
痰火因厚味郁成。痰滯者,小陷胸湯,或枳梗二陳湯,導痰湯;火盛者,二陳湯,加芩、連、栝蔞,或黃芩利膈丸,用白朮、陳皮煎湯下,或古萸連丸,以瀉肝補脾,清濕熱開痞結;久病者,黃連消痞丸;如痰火濕熱太甚者,方敢用三黃瀉心湯,加減量下之。虛者,只宜分消上下,與濕同治。七情氣鬱成痞,不思飲食,食之不散者,木香化滯湯,或順氣導痰湯。
中虛如刺瘀礙阻,有稟受中虛,痞滯不運,如飢如微刺者,六君子湯加香附、砂仁;有內傷勞役,濁氣犯上,清氣下陷,虛痞者,補中益氣湯加黃連、枳實、芍藥。便閉,加大黃;嘔,加黃連、生薑、陳皮;冬月,加黃連、丁香。食已心下痞者,平補枳朮丸。停飲中寒者,枳實理中丸。
瘀血結成窠囊下,而心下痞者,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等分為末,酒調服利之,或犀角地黃湯。血虛挾火,遇勞則發,心下不快者,四物二陳湯加桔梗、栝蔞降之。氣血俱虛者,枳實消痞丸。
王道消補總可安。
王道消補,不輕吐下,故古方以芩、連、枳實苦泄,厚朴、生薑、半夏辛散,參、術甘苦溫補,茯苓、澤瀉淡滲,隨病所在調之。通用二陳湯為主,肥人多濕痰,加蒼朮、砂仁、滑石,倍茯苓、半夏;瘦人多鬱熱中焦,加枳實、黃連、乾葛、升麻;稟受素實,面蒼骨露者,加枳殼、黃連、青皮、厚朴;素虛者,加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陳皮;誤下陰虛者,去茯苓、半夏,加參、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實以升胃氣,更合四物湯以濟陰血;飲食積痞,加枳殼、砂仁、薑汁炒黃連;食後感寒,加藿香、草豆蔻、吳萸、砂仁;氣痞、痰痞,加木香、枳殼、南星;中虛,加參、朮、香附、砂仁;瘀血,合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。
白話文:
濕類
痞滿(胸腹脹悶)首先要分辨大便的難易程度。所謂的痞,和《易經》的否卦有相同的道理。當人的精神、氣血出入流動的通道閉塞時,就會感覺到心下(胃脘部)痞塞,按壓不會疼痛,這和脹滿那種外表看起來脹急的情況不同。總的來說,大便容易且順暢的,屬於虛證;大便困難且閉塞的,屬於實證。
外感風寒引起的痞滿,屬於半表裡證,類似傷寒的狀況。
外感邪氣從體表傳到胸膈,成為半表裡證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已經使用過瀉下的方法,胸部脹滿且疼痛的,是結胸;不痛的,是痞滿,治療方法和傷寒類似。
雜病(內科疾病)引起的痞滿,多因飲食積滯,同時也要注意養血。雜病導致的食積,如果瀉下太過,或者誤用了瀉下藥,會導致脾胃的陰液嚴重耗損,使胸中至高的氣虛弱下陷到心肺的區域,同時積聚的邪氣又無法散開。這時應該調理脾胃,同時使用補血的藥物來調整。如果使用行氣的藥物來疏導,反而會使氣更加下陷,痞滿的情況會更嚴重,久而久之會轉變成中滿鼓脹。一般來說,痞都是從血的方面產生的,但傷寒是從體外傳到體內,應該使用苦味的藥物來疏泄;而雜病是從體內向體外發展,應該使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。
人們只知道是氣機不暢,就一概使用枳梗、檳榔等藥物,卻不知道養陰調血的重要性,實在可惜!古代的方子,對於食積導致胸中堵塞的,使用二陳湯並配合催吐的方法;對於飲食損傷導致胸悶的,使用枳朮丸;對於吃東西後感受風寒導致飲食不消化的,使用二陳湯加上山楂、麥芽、神麴;對於虛寒不能散開,時而感覺寬鬆時而感覺緊迫,經常喜歡熱飲的人,使用理中湯加枳實;稍微時間長一點,鬱積形成濕熱的,使用平補枳朮丸。
痰火、氣鬱也會導致胸膈不適。
痰火多是因為吃肥甘厚味的食物積聚而成。痰滯的,可以使用小陷胸湯,或者枳梗二陳湯,導痰湯;火旺的,可以使用二陳湯,加上黃芩、黃連、瓜蔞,或者黃芩利膈丸,用白朮、陳皮煎湯送服,或者使用古萸連丸,來瀉肝補脾,清除濕熱,打開痞結;久病不癒的,可以使用黃連消痞丸;如果痰火濕熱太嚴重,才可以使用三黃瀉心湯,並且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量。虛弱的,只適合分消上下,和治療濕邪的方法一同進行。情志不暢導致氣鬱而形成的痞,出現不思飲食,吃了東西也不消化的情況,可以使用木香化滯湯,或者順氣導痰湯。
中焦虛弱,好像有針刺一樣的瘀阻。有的因為稟賦虛弱,導致中焦痞滯不通,感覺肚子餓卻又好像有微小的針刺感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香附、砂仁;有的因為內傷勞累,濁氣上逆,清氣下陷,導致虛性痞滿的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黃連、枳實、芍藥。便秘的,加大黃;嘔吐的,加黃連、生薑、陳皮;冬天,加黃連、丁香。吃完飯後心下痞滿的,可以使用平補枳朮丸。停飲、中寒的,可以使用枳實理中丸。
瘀血結聚在心下,形成像巢穴一樣的痞塊,可以使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等量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來疏通,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。血虛夾雜火熱,遇到勞累就會發作,心下不舒服的,可以使用四物二陳湯加桔梗、瓜蔞來降氣。氣血兩虛的,可以使用枳實消痞丸。
用王道之法消補結合,總能使身體恢復平安。
王道消補,不輕易使用吐法或瀉法,所以古代的方子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枳實等苦味藥物來苦泄;厚朴、生薑、半夏等辛味藥物來辛散;人參、白朮等甘苦溫補藥物來補益;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利濕的藥物來利水,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。常用的基礎方是二陳湯。肥胖的人多濕痰,可以加蒼朮、砂仁、滑石,加倍使用茯苓、半夏;瘦弱的人多中焦鬱熱,可以加枳實、黃連、葛根、升麻;體質強壯、面色蒼白、骨骼突出的人,可以加枳殼、黃連、青皮、厚朴;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加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陳皮;誤用瀉藥導致陰虛的人,去掉茯苓、半夏,加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實來提升胃氣,並且配合四物湯來滋養陰血;飲食積滯導致的痞滿,可以加枳殼、砂仁、用薑汁炒製的黃連;吃完東西後感受風寒的,可以加藿香、草豆蔻、吳茱萸、砂仁;氣滯、痰滯導致的痞滿,可以加木香、枳殼、南星;中焦虛弱的,可以加人參、白朮、香附、砂仁;瘀血導致的,配合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