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5)
外集·卷四 (25)
1. 暑類
鬼瘧卒感異常性。
鬼瘧,因卒感屍疰客忤,寒熱日作,夢寐不詳,多生恐怖,言動異常,宜辟邪丹、雄朱丹,或用燒人場土為丸,塞男左女右耳中。
詳分寒熱汗且和,外感寒多,非草果、厚朴不能溫散;熱多,非柴胡、黃芩不能清解。陽瘧無汗,須加柴胡、蒼朮、葛根,甚加麻黃。陰瘧無汗,須加柴胡、升麻、川芎;有汗,須加白朮、烏梅以和之。
或吐或下須體盛。
陽瘧初起,痰在上者,祛邪丸。然亦三五發後,移時乃可用之,早則延綿,稍久不敢吐者,勝金丹。三陰瘧,便閉者,宜下以截之。暑瘧,黃連香薷散加大黃、青皮、烏梅煎服。寒瘧,二陳湯加青皮、良薑,煎吞神保丸五粒。痰熱,胸滿便閉者,大柴胡湯。瘀血,發狂好忘者,桃仁承氣湯。虛閉,麻子仁丸。俱清晨一服,取下惡水即止。
內傷善食惟七情,內傷瘧皆不食,惟七情善食多汗,五臟之氣不和,略被外邪動痰,宜四獸飲,量體虛實,加各經開鬱行氣之藥。
勞瘧微微虛損證。
勞瘧,微微惡寒發熱,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最難調理,或半月十日,小勞復來,經久不瘥者,芎歸鱉甲散主之。熱多者,生犀散。有痞者,鱉甲丸。氣虛汗多無力,飲食不進者,六君子湯。因勞役昏倦,少食者,補中益氣湯加黃芩、半夏。血虛夜發者,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升麻、紅花、知母、黃柏,水煎露服趲早;不愈,用勝金丹截之。有痞者,陰瘧丸。
如陰虛火動,午後寒熱,至晚微汗乃解,似瘧非瘧也,宜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,若誤用瘧藥必死。氣血俱虛,溺頻食少,或遺精咳嗽者,人參養榮湯加地骨皮、烏梅、麥門冬;或僕厥不省者,十全大補湯加柴胡、黃芩;陽虛,去柴、芩,加附子,吞黑錫丹;有痞者,橘皮煎丸。
痰瘧嘔沫多昏迷,痰瘧,外感內傷郁聚成痰,熱多頭疼肉跳,吐食嘔沫,甚則昏迷卒倒,宜柴陳湯加草果。嘔吐者,二陳湯倍白豆蔻,流行三焦,嘔、瘧自止。氣虛嘔者,單人參湯,或用常山炒過;久不止者,露姜飲截之。
食瘧腹脹寒熱並。
食瘧,因飲食蘊成痰火,寒已復熱,熱已復寒,寒熱交併,苦飢不食,食則吐痰,胸滿腹脹者,二陳湯合小柴胡湯,或平胃散,俱加枳實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青皮。寒熱者,清脾飲;寒多者,人參養胃湯;腹痛者,紅丸子;腹脹因濕痰,或瘧氣歸腹者,古龍虎丹,用杏仁煎湯,迎發時下。久不愈者,用辰砂、阿魏等分,糊丸皂子大,每一丸,人參煎湯下截之。
清痰斂汗補胃脾,瘧無痰不成,內傷脾胃虛寒,宜清利濕痰為主。內傷瘧皆汗多,陽瘧斂以參、朮、黃耆;陰瘧斂以歸、地、知、柏、芍藥。大抵有汗要止汗,以補其虛;無汗要發汗,以散其邪。稍久者,一補一發丹;久虛,補中益氣湯加山楂、麥芽,扶脾自止,極忌吐截。
白話文:
暑類
瘧疾發作,症狀異常。
瘧疾的發生,是因為突然感受屍氣、客忤之邪,導致寒熱交替發作,睡眠不安,多有恐懼感,言行舉止異常。治療宜用辟邪丹、雄朱丹,或用燒人場的土製成丸藥,塞入男左女右耳中。
要詳細區分寒熱和汗的多少。外感寒邪較多者,非用草果、厚朴不可溫散寒邪;熱邪較多者,非用柴胡、黃芩不可清解熱邪。陽性瘧疾無汗者,需加柴胡、蒼朮、葛根,病情嚴重者需加麻黃;陰性瘧疾無汗者,需加柴胡、升麻、川芎;有汗者,需加白朮、烏梅以調和陰陽。
或嘔吐或腹瀉,需根據患者體質而定。
陽性瘧疾初期,痰在上者,可用祛邪丸。但也要等發病三五次之後,間隔一段時間才能使用,太早使用會使病情延綿不愈;發病稍久,不敢嘔吐者,宜用勝金丹。三陰瘧疾,大便秘結者,宜用瀉下藥以截斷病情。暑熱引起的瘧疾,用黃連香薷散加加大黃、青皮、烏梅煎服。寒邪引起的瘧疾,用二陳湯加青皮、良薑,並吞服神保丸五粒。痰熱壅盛,胸悶便秘者,用大柴胡湯。瘀血阻滯,發狂健忘者,用桃仁承氣湯。虛證便秘者,用麻子仁丸。以上諸方,均宜清晨服用一次,瀉下惡水後即可停止。
內傷瘧疾,善於飲食者,大多是因七情所傷;內傷引起的瘧疾,患者都不愛吃東西,唯有七情所傷者,反而食慾較好,並伴有汗多,五臟之氣失調,稍受外邪侵襲,即可導致痰濁阻滯,宜用四獸飲,根據患者體質虛實,再加用疏肝理氣的藥物。
勞累引起的瘧疾,多表現為輕微的虛損證候。
勞累引起的瘧疾,症狀表現為輕微的惡寒發熱,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最難治療,可能半個月或十天後,稍微勞累又會復發,久治不癒者,宜用芎歸鱉甲散。熱邪較多者,用生犀散。如有痞塊者,用鱉甲丸。氣虛、多汗、無力、食慾不振者,用六君子湯。因勞累而昏倦、少食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、半夏。血虛,夜間發病者,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升麻、紅花、知母、黃柏,水煎服,盡早服用;若不痊癒,用勝金丹截斷病情。如有痞塊者,用陰瘧丸。
如果陰虛火旺,午後發寒發熱,直到晚上微微出汗才好轉,看似瘧疾卻又不是瘧疾,宜用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,如果誤用治療瘧疾的藥物,必致死。氣血俱虛,小便頻數、食慾不振,或遺精咳嗽者,用人參養榮湯加地骨皮、烏梅、麥門冬;若昏厥不省人事者,用十全大補湯加柴胡、黃芩;陽虛者,去柴胡、黃芩,加附子,並服用黑錫丹;如有痞塊者,用橘皮製成的丸藥。
痰濁引起的瘧疾,多有嘔吐涎沫、昏迷不醒等症狀。痰濁引起的瘧疾,是由外感和內傷導致痰濁鬱結而成,熱邪較盛,頭痛、肌肉跳動,嘔吐飲食及涎沫,嚴重者昏迷不省人事,宜用柴胡桂枝湯加草果。嘔吐者,用二陳湯加倍白豆蔻,使藥力通達三焦,則嘔吐、瘧疾均可自愈。氣虛而嘔吐者,單用人參湯,或用炒過的常山;久治不癒者,用露姜飲截斷病情。
飲食不當引起的瘧疾,多有腹脹、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飲食不當引起的瘧疾,是因飲食積滯化生痰火,寒邪已去而復發熱邪,熱邪已退而復發寒邪,寒熱交替,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吐痰,胸悶腹脹者,用二陳湯合小柴胡湯,或用平胃散,均需加枳實、白朮、山楂、神曲、青皮。寒熱交替者,用清脾飲;寒邪較盛者,用人參養胃湯;腹痛者,用紅丸子;腹脹是因濕痰阻滯,或瘧邪歸於腹部者,用古龍虎丹,用杏仁煎湯送服,在瘧疾發作時服用;久治不癒者,用辰砂、阿魏等量製成丸藥,如皂子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用人參湯送服以截斷病情。
需清利痰濁、斂汗、補益脾胃。瘧疾的發生,沒有痰濁的積聚是不可能的。內傷引起的瘧疾,大多脾胃虛寒,治療應以清利濕痰為主。內傷引起的瘧疾,都伴有汗多,陽性瘧疾可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斂汗;陰性瘧疾可用當歸、生地、知母、黃柏、芍藥斂汗。總的來說,有汗者要止汗,以補益其虛;無汗者要發汗,以散除邪氣。病程較久者,可用一補一發丹;病久體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楂、麥芽,以扶助脾胃而自愈,最忌諱嘔吐和瀉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