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1)
外集·卷四 (21)
1. 寒類
痛甚發厥有二因;
寒厥,外因風寒客背之血脈,背俞與心引痛,暴發手足厥逆,冷汗甲青,似傷寒陰厥,古姜附湯、三味玄胡散;熱痛,內因酒食積熱,痰鬱發厥,手足雖冷而身熱,甚則煩躁吐逆額汗,古玄金散、三味川楝散、莎芎散,甚者,大承氣湯下之,後服枳朮丸。
七情怔悸蟲不定,九種:悸痛、蟲痛、來去痛、疰痛、飲痛、食痛、風痛、冷痛、熱痛。悸痛,內因七情,輕則怔忡驚悸,似痛非痛,妙香散、四七湯、小草丸,熱者連附六一湯;重則兩目赤黃,手足青至食,即真痛,不治。蟲痛,濕熱生蟲攻心,痛發難當,痛定能食,飢則臨沐,靈檳散、烏梅丸、化蟲丸選用。
痰火來去疰昏神。
來去痛,肺郁痰火,勞心則發熱者,梔姜飲、蠟礬丸;痰積,白螺殼丸;痰火,墜痰丸。疰痛,卒感惡忤屍疰,素虛者,腎經陰氣上攻,神昏卒倒,蘇合香丸;痛引痛傴僂者,沉香降氣湯,或五苓散倍桂,韭汁為丸,小茴煎湯下;素實者,腎火上攻,小承氣湯;癆瘵屍疰者,紫河車丹。
胃脘脾痛傷飲食,腹脹便閉嘔頻頻;
胃脘當心而痛,脾臟連心而痛,《局方》云:即心痛。蓋厥痛亦少,脾胃痛多。且七情四氣歸脾,蟲痛,攻脾入胃;痰瘀,脾胃所主;但心痛,因傷思慮;脾胃痛,因傷飲食。胃痛,善噎兩脅咽膈不利;脾痛,舌強喜嘔腹脹,二便不通。古方,實痛以黃連治心,山梔治胃;虛痛以參、歸、小草治心,丁、砂、豆蔻治胃,亦未嘗混。
大概,傷水飲聚涎,心痛如刺者,溫膽湯加白朮;傷食生冷,遇熱食暫散者,香蘇散加生薑、菖蒲、半夏、枳殼,或人參養胃湯加肉桂、吳萸,或木香化滯湯、感應丸。凡心痛,數日不食無妨,痛止恣食即發。胃火,梔姜飲;胃寒,烏藥沉香湯;上熱下寒者,古梔附湯。
脾痛,海石散、古二胡散;風冷,抽刀散、蟠蔥散、燒脾散、二炒香良散;濕者,小胃丹;噎嘔,五膈寬中散;腹脹,厚朴溫中湯;連脅痛,復元通氣散;痰滯便閉,順氣導痰湯;氣聚便閉,三和散、四磨湯;小便閉,通靈散。又有心脾俱痛者,手拈散。
外感三般風冷熱;連脅腰背少舒伸。
風,因肝邪乘心,痛則兩脅引小腹陰股,桂枝湯加附子,便閉入蜜一匙同煎;或分心氣飲加厚朴、枳殼、蘿蔔子、木香;或阿魏撞氣丸。冷,因形寒飲冷臥涼,腎氣乘心,痛則心懸若飢,腰痛,下重泄痢,五積散,便閉加大黃;或肺寒乘心,痛則短氣,季肋空痛者,流氣飲子、鹽煎散;或脾寒乘心,痛則腹脹便難者,藿香正氣散,挾濕者,除濕湯。熱,因心胞絡暑毒乘心,痛徹背俞,掌熱,黃連香藿散加蓼草,或單黃連丸。
凡諸經心痛引背,多屬風冷;諸腑心痛,難以俯仰,嘔瀉,多屬熱。
白話文:
寒類
劇烈疼痛伴隨厥逆有兩種原因:
寒厥,是外邪風寒侵犯背部經脈所致,疼痛由背部俞穴向心臟蔓延,突然發作手足厥冷,冒冷汗,指甲青紫,類似傷寒陰厥,可用古姜附湯、三味玄胡散治療;熱痛,是內因飲食積熱,痰濁鬱結所致,手足雖然冰冷,但身體發熱,嚴重時會煩躁、嘔吐、額頭冒汗,可用古玄金散、三味川楝散、莎芎散治療,病情嚴重者,需服用大承氣湯瀉下,之後服用枳朮丸。
七情導致的心悸疼痛,有九種:悸痛、蟲痛、來去痛、疰痛、飲痛、食痛、風痛、冷痛、熱痛。悸痛,內因是七情所傷,輕則心慌心悸,似痛非痛,可用妙香散、四七湯、小草丸治療,伴有發熱者可用連附六一湯;重則兩眼赤黃,手足青紫至指尖,這是真正的疼痛,難以治療。蟲痛,是濕熱生蟲侵犯心臟,疼痛難忍,疼痛緩解後能進食,飢餓時則汗出淋漓,可用靈檳散、烏梅丸、化蟲丸等藥物選擇使用。
痰火導致的來去不定、昏沉神志不清。
來去痛,是肺部鬱結痰火所致,勞心則發熱,可用梔姜飲、蠟礬丸治療;痰積者,可用白螺殼丸;痰火者,可用墜痰丸。疰痛,是突然感受惡氣或屍氣所致,體質虛弱者,腎經陰氣上逆,神志昏迷,猝然倒地,可用蘇合香丸治療;疼痛牽引至背部彎曲者,可用沉香降氣湯,或五苓散加倍桂枝,再製成韭汁丸,用小茴香煎湯送服;體質實證者,是腎火上逆,可用小承氣湯治療;因癆瘵(肺結核)感受屍氣者,可用紫河車丹治療。
胃脘部和脾臟疼痛,多因飲食不節,導致腹脹、便秘、嘔吐。
胃脘部疼痛位於心臟部位,脾臟疼痛也連及心臟,《局方》中說,這就是心痛。但厥逆引起的疼痛較少見,脾胃疼痛則較多。而且七情、四氣都歸屬於脾,蟲痛也侵犯脾臟再入胃;痰瘀,也與脾胃有關;但心痛,是因傷思慮;脾胃痛,是因傷飲食。胃痛,常伴有吞咽困難、兩脅及咽喉不適;脾痛,則舌頭僵硬、喜嘔吐、腹脹、二便不通。古方中,實證的疼痛,用黃連治療心痛,山梔子治療胃痛;虛證的疼痛,用人參、當歸、小草治療心痛,丁香、砂仁、豆蔻治療胃痛,二者不可混淆。
大致上,因水飲停聚、涎液增多導致的心痛如針刺般,可用溫膽湯加白朮治療;因飲食生冷,遇熱食則暫時緩解者,可用香蘇散加生薑、菖蒲、半夏、枳殼,或人參養胃湯加肉桂、吳萸,或木香化滯湯、感應丸治療。凡是心痛,數日不食無妨,疼痛停止後恣意飲食則會復發。胃火盛者,用梔姜飲;胃寒者,用烏藥沉香湯;上焦熱下焦寒者,用古梔附湯。
脾痛,可用海石散、古二胡散治療;風寒引起的疼痛,可用抽刀散、蟠蔥散、燒脾散、二炒香良散治療;濕邪引起的疼痛,可用小胃丹治療;呃逆嘔吐,可用五膈寬中散治療;腹脹,可用厚朴溫中湯治療;疼痛連及脅肋,可用復元通氣散治療;痰滯便秘,可用順氣導痰湯治療;氣機鬱結便秘,可用三和散、四磨湯治療;小便不通,可用通靈散治療。還有心脾同時疼痛者,可用手拈散治療。
外感風寒暑三邪,導致脅肋、腰背疼痛,活動受限。
風邪,因肝邪犯心,疼痛會從兩脅延伸到小腹、陰部及大腿內側,可用桂枝湯加附子治療,便秘者加蜂蜜一匙同煎;或用分心氣飲加厚朴、枳殼、蘿蔔子、木香;或用阿魏撞氣丸。寒邪,因形體受寒、飲用冷飲、臥於寒冷之地,腎氣犯心,疼痛則感覺心臟懸空如飢餓感,腰痛,小便不利,大便瀉痢,可用五積散治療,便秘者加大黃;或肺寒犯心,疼痛則氣短,胸側空虛疼痛,可用流氣飲子、鹽煎散治療;或脾寒犯心,疼痛則腹脹、大便困難,可用藿香正氣散治療,夾雜濕邪者,用除濕湯治療。熱邪,因心包絡受暑熱毒邪侵犯,疼痛徹及背部俞穴,掌心發熱,可用黃連香藿散加蓼草治療,或單用黃連丸。
凡是經絡循行心臟而引起的背痛,大多屬於風寒;諸腑臟引起的疼痛,難以俯仰,伴有嘔吐、腹瀉,大多屬於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