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17)

1. 風類

斑勢掀發如錦紋;

有色痕而無頭粒,重者紅如錦繡成片,多發在胸腹。傷寒誤溫、誤下,心火所主。雜病全是風熱挾痰,手少陽相火自里發外,治宜安里藥多,發表藥少。外感者,敗毒散加紫草,或升麻葛根湯加玄參。咽痛者,玄參升麻湯。狂言或見血者,陽毒升麻湯。渴者,化斑湯。便閉者,防風通聖散微利之;便不甚閉,去硝、黃;身疼,加蒼朮、羌活;痰嗽加半夏。

熱甚者,黑奴丸。斑爛者,黑膏。內傷發斑。輕如蚊跡、疹子者,多在手足,初起無頭疼身熱,乃胃虛火遊於外,宜調中益氣湯、黃耆建中湯。內傷痰熱,上攻頭面者,升麻葛根湯,加玄參、貝母、黃芩、生地、麥門冬。內傷挾外感者,調中疏邪湯、參蘇飲。

疹隱皮癢無腫痛,疹有頭粒,或如粟米,或如蚊蟲咬跡微紅,或隨出隨沒,或沒而又出。紅瀝隱隱皮膚表分,欲出不出,但作搔癢,全無腫痛,名曰癮疹,當春發,在傷寒最重,即溫毒也,升麻葛根湯加牛蒡子、荊芥、防風,或鼠黏湯。

出如粟米赤白分。

赤疹,因天熱燥氣乘之,稍涼則消,川芎茶調散、人參羌活散、胡麻散。裡熱者,解毒湯。白疹,因天寒冷氣折之,稍暖則消,惺惺散。裡虛者,理中湯。似赤似白,微黃隱於肌肉之間,四肢重著,此風熱挾濕也。多因浴後感風,與汗出解衣而得,宜消風散;寒,加官桂;暑,加黃芩、柴胡;濕,加蒼朮、茯苓。如肢體不仁者,黃連橘皮湯。

遍身疹多,痛極者,古苦皂丸。又有斑疹並出者,不可概用風藥,恐變痰嗽渴嘔瘡疹。面生紫赤癮疹、雀子斑、汗斑,皆此類之緩者。

五色血毒風火熾,疹色赤者,又名丹疹,或遍五色,因血盛熱毒蓄於命門,被風毒逐動相火,則發滿遍身,甚則肌爛。寒月,升麻葛根湯;暑月,人參羌活散。熱,加黃芩、玄參;冷,加黃耆、白芷(詳小兒門)。外治土朱散,浮萍湯。

黑而入腹最傷人;

凡斑疹赤色身暖,自胸腹散四肢者,吉;黑色身涼,自四肢入腹者,死。舊分癮疹、丹疹各類,今合一,以其因治同也。

赤白遊風屬肝火,麵皮、頸項、身體皮肉變色,赤者,謂之赤癜;白者,謂之白癜。乃肝風搏於皮膚,血氣不和所生。赤屬血,血熱者,九味羌活湯加金銀花、連翹,或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。虛者,逍遙散加山梔,或腎氣丸。白屬氣,熱者,敗毒散,或小柴胡湯加防風、連翹。

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。如果系風毒者,胡麻散、單蒼耳丸、單浮萍丸。此疾久者,只宜滋養氣血,則火自息,風自定,癢自止。若用祛風辛苦之劑,則肝血愈燥,風火愈熾,元氣愈虛,變為難治。

虛癢不止血難勻。

身上虛癢,血不榮於腠理故也,宜四物湯加黃芩,入紫浮萍末調服,或單凌霄花為末,酒調服。遍身及頭上,風屑癢者,單苦參丸,或薄荷、蟬蛻等分,為末,酒調服。以上斑癮、丹疹、癜、癬,大同小異,諸方通用。

白話文:

風類

皮膚出現斑點,像錦緞上的紋路一樣散佈;有顏色痕跡但沒有疹子凸起。嚴重者紅如錦繡,成片出現,多發於胸腹部。這是傷寒誤治為溫病、誤用下瀉藥物,或心火旺盛所致。其他雜病大多是風熱夾痰,手少陽相火由內而外發作。治療應以溫補內臟的藥物為主,發散風寒的藥物為輔。外感者,可用敗毒散加紫草,或升麻葛根湯加玄參。咽喉痛者,用玄參升麻湯。神志不清或出血者,用陽毒升麻湯。口渴者,用化斑湯。便秘者,用防風通聖散,略微通便即可;若便秘不嚴重,則去除硝石、黃連;身體疼痛者,加蒼朮、羌活;咳嗽痰多者,加半夏。

熱症嚴重者,用黑奴丸。斑點潰爛者,用黑膏。內傷引起發斑,輕微如蚊蟲叮咬痕跡或疹子一樣,多見於手足,初期沒有頭痛發熱,這是胃虛火外洩所致,宜用調中益氣湯、黃耆建中湯。內傷夾雜痰熱,上攻頭面者,用升麻葛根湯,加玄參、貝母、黃芩、生地、麥門冬。內傷兼外感者,用調中疏邪湯、參蘇飲。

疹子隱隱約約,皮膚發癢但無腫痛,疹子有凸起,或如粟米大小,或如蚊蟲叮咬般微紅,或時隱時現,或消失後又出現。紅色斑點隱隱約約地分布於皮膚表面,欲出不出,只感覺搔癢,完全沒有腫痛,稱為癮疹,多發生於春季,在傷寒病後最為嚴重,也是溫毒的一種,可用升麻葛根湯加牛蒡子、荊芥、防風,或鼠黏湯。

疹子像粟米大小,赤白分明。

紅色疹子,是因天氣炎熱乾燥之氣入侵所致,天氣稍涼則消退,可用川芎茶調散、人參羌活散、胡麻散。內熱者,用解毒湯。白色疹子,是因天氣寒冷,寒氣侵襲所致,天氣稍暖則消退,用惺惺散。體虛者,用理中湯。疹子顏色介於赤白之間,略帶黃色,隱於肌肉之間,四肢沉重,這是風熱夾濕所致。多因沐浴後受風,或汗出後脫衣而引起,宜用消風散;若兼有寒症,加桂枝、官桂;若兼有暑症,加黃芩、柴胡;若兼有濕症,加蒼朮、茯苓。若肢體麻木不仁,用黃連橘皮湯。

全身疹子很多,疼痛劇烈者,用古苦皂丸。斑疹同時出現者,不可一概使用祛風藥物,以免轉變成咳嗽痰多、口渴嘔吐、瘡瘍等症狀。臉上出現紫紅色癮疹、雀斑、汗斑,都是此類疾病較輕的表現。

五色血毒風火熾盛,疹子呈紅色者,又稱丹疹,或遍佈五種顏色,這是因為血盛熱毒蓄積於命門,受風毒刺激,導致相火(命門之火)外洩,遍佈全身,嚴重者皮膚潰爛。寒冬季節,用升麻葛根湯;夏季,用人參羌活散。發熱者,加黃芩、玄參;畏寒者,加黃耆、白芷(詳見小兒科)。外治可用土朱散、浮萍湯。

疹子顏色發黑並進入腹部最為危險;

凡斑疹呈紅色,身體溫暖,由胸腹部向四肢擴散者,預後良好;疹子顏色發黑,身體冰冷,由四肢向腹部擴散者,預後不良。過去將癮疹、丹疹分為不同類型,現在合併在一起,因為它們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相似。

赤白遊風屬於肝火,面部、頸項、身體皮膚變色,紅色者,稱為赤癜;白色者,稱為白癜。這是肝風侵犯皮膚,氣血不和所致。紅色屬血,血熱者,用九味羌活湯加金銀花、連翹,或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。體虛者,用逍遙散加山梔,或腎氣丸。白色屬氣,血熱者,用敗毒散,或小柴胡湯加防風、連翹。

體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。如果屬於風毒,用胡麻散、單蒼耳丸、單浮萍丸。此病久治不愈者,只宜滋養氣血,則火自息,風自定,瘙癢自止。如果使用祛風苦寒的藥物,則肝血更加乾燥,風火更加熾盛,元氣更加虛弱,反而難以治療。

瘙癢不止,血液運行不暢。

身上瘙癢,是血液不能滋潤皮膚所致,宜用四物湯加黃芩,加入紫草、浮萍末調服,或單用凌霄花研末,酒調服。全身及頭部有風屑瘙癢者,用單苦參丸,或薄荷、蟬蛻等量混合研末,酒調服。以上斑疹、癮疹、丹疹、白癜、癬,病症大同小異,諸方均可通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