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5)
外集·卷四 (15)
1. 風類
痰飲者,古半硝丸。氣短倦怠者,六君子湯加南星。酒濕痛者,用黃柏、威靈仙各五分,蒼朮二錢,陳皮、芍藥各一錢,甘草三分,羌活二分,水煎服。
血氣虛勞不榮(養關節腠)理。
血虛,四物湯加龜板、秦艽;有火者,調潛行散;有瘀血者,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微利之;性急發熱者,加酒芩、黃柏;肢節腫痛,脈澀者,加桃仁;歷年不愈者,倍加木通。出汗或發紅丹即愈,若不愈者,痛風丸、二妙蒼柏散、三妙丸。氣虛,歷節痛如捶鍛者,四君子湯加桂、附、白芍。
血氣俱虛,挾痰火者,八物湯加羌活、防風、黃柏、龜板。勞傷者,趁痛散、血風丸、劫勞散;陰虛者,虎潛丸、補陰丸。
治外流濕與疏風,痛風,因外風熱、風濕得者,初起與傷寒相似,宜分表裡治之。表證,九味羌活湯。氣虛表實,骨節痛者,六一散加香附、黃芩,水煎或薑汁糊丸服。里證,五積交加散加大黃。痰濕熱者,導水丸。病愈後,大便閉稍虛者,麻子仁丸。驟痛不可忍者,用楓寄生焙乾浸酒,常服微醉。通用史國公浸酒方,萬應膏。
調內活血和氣爾。
屬內因者,宜消瘀血,養新血,兼理痰火,則血自活,氣自和,痛無不止。又不愈者,間用升降之劑,或專養血補脾。如久病及亡血、產後病此者,俱不宜純用風藥燥血。
痹風(附麻木)
五痹皮脈肌筋骨,痹者,氣閉塞不通流也,或痛癢,或麻痹,或手足緩弱,與痿相類。但痿屬內因,血虛火盛,肺焦而成;痹屬風寒濕三氣侵入而成,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,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。又痹為中風之一,但純乎中風則陽受之,痹兼風寒濕三氣,則陰受之,所以為病更重。觀宋明醫錢仲陽,自患周痹偏廢,不能全愈可見。
上多風濕下寒濕。
經言:春為筋痹,夏為脈痹,仲夏為肌肉痹,秋為皮痹,冬為骨痹。言皮、脈、肌、筋、骨,各以時而受風寒濕之邪也。大概風濕多侵乎上,肩背麻木,手腕硬痛;寒濕多侵乎下,腳腿木重;若上下俱得,身如板挾,腳如石墜。須分風寒濕多少治之。風多,痛走不定;寒多,掣痛周身拘急,手足冷痹,與痛風無異;濕多,浮腫,重著一外不移。風多,烏藥順氣散、三痹湯、越婢湯、單豨薟丸。
寒多,五積散,加天麻、附子,或蠲痹湯。寒濕,五積交加散。濕多,川芎茯苓湯、當歸拈痛湯、防己黃耆湯、羌活勝濕湯、續斷丸。又冷痹,身寒不熱,腰腳沉冷,即寒痹之甚者,三痹湯合三五七散,或舒經湯、附子理中湯。又熱痹,或濕生熱,或風寒鬱熱,身上發鼠走,唇口反縱,肌肉變色,宣明升麻湯。
風寒濕熱痹,二炒蒼柏散等分,加虎脛骨、防風減半,水煎服。
皮頑脈澀證多煩,肌肉不仁筋骨屈。
白話文:
風類
痰飲:服用古半硝丸。氣短倦怠:服用六君子湯加南星。因酒濕引起的疼痛:服用黃柏、威靈仙各五分,蒼朮二錢,陳皮、芍藥各一錢,甘草三分,羌活二分,水煎服。
血氣虛弱,不能滋養關節和肌膚。
血虛:服用四物湯加龜板、秦艽;若有熱症:服用調潛行散;若有瘀血:加加大黃、桃仁、紅花,略微通便;若性急發熱:加酒芩、黃柏;肢節腫痛,脈象澀滯:加桃仁;久病不癒:加倍木通。出汗或發紅疹即痊癒,若不癒:服用痛風丸、二妙蒼柏散、三妙丸。氣虛,關節疼痛如捶打般:服用四君子湯加桂枝、附子、白芍藥。
血氣皆虛,兼有痰火:服用八物湯加羌活、防風、黃柏、龜板。因勞傷引起:服用趁痛散、血風丸、劫勞散;陰虛:服用虎潛丸、補陰丸。
治療外感濕邪和疏散風邪,痛風,因外感風熱、風濕引起,初期症狀與傷寒相似,應分表裡治療。表證:服用九味羌活湯。氣虛表實,骨節疼痛:服用六一散加香附、黃芩,水煎或製成薑汁糊丸服用。裡證:服用五積交加散加大黃。痰濕熱:服用導水丸。病癒後,大便秘結略虛弱:服用麻子仁丸。疼痛劇烈難忍:服用楓寄生焙乾後浸酒,經常服用至微醉。也可服用史國公浸酒方、萬應膏。
調和氣血。
屬於內因者,應消散瘀血,滋養新血,兼顧調理痰火,則血液自然流通,氣血自然調和,疼痛自然止息。若仍未痊癒,可間歇服用升降的藥物,或專注於養血補脾。如久病及失血、產後患此病者,都不宜單純使用風藥燥血。
痹風(附麻木)
五種痹症分別影響皮膚、經脈、肌肉、筋腱、骨骼,痹症是指氣血閉塞不通。症狀表現為疼痛或瘙癢,或麻木,或手足無力,與痿症相似。但痿症屬於內因,因血虛火盛,肺部受損而引起;痹症則是由於風寒濕三邪入侵所致,然而外邪入侵的條件是氣血虛弱,所以痹症久治不癒也會發展成痿症。痹症也是中風的一種,但純粹的中風是陽氣受損,痹症則兼有風寒濕三邪,陰氣受損,所以病情更重。宋明醫學家錢仲陽曾患周身痹症而半身不遂,未能痊癒,可見此病之難治。
上半身多風濕,下半身多寒濕。
經書記載:春天為筋痹,夏天為脈痹,仲夏為肌肉痹,秋天為皮痹,冬天為骨痹。說明皮膚、經脈、肌肉、筋腱、骨骼,都會因季節不同而受風寒濕邪的侵襲。一般來說,風濕多侵犯上半身,導致肩背麻木,手腕僵硬疼痛;寒濕多侵犯下半身,導致腳腿沉重;若上下半身都受侵犯,則全身僵硬,腳如鉛墜。必須根據風寒濕邪的輕重來治療。風邪較重,則疼痛遊走不定;寒邪較重,則疼痛牽掣全身,肌肉拘緊,手足冰冷麻木,與痛風相似;濕邪較重,則身體浮腫,沉重感明顯,位置不移動。風邪較重,服用烏藥順氣散、三痹湯、越婢湯、單豨薟丸。
寒邪較重,服用五積散加天麻、附子,或蠲痹湯。寒濕:服用五積交加散。濕邪較重,服用川芎茯苓湯、當歸拈痛湯、防己黃耆湯、羌活勝濕湯、續斷丸。冷痹,身體寒冷不發熱,腰腳沉冷,即寒痹加重,服用三痹湯合三五七散,或舒經湯、附子理中湯。熱痹,或因濕邪生熱,或因風寒鬱積化熱,身上發癢,口脣歪斜,肌肉變色,服用宣明升麻湯。
風寒濕熱痹症:服用炒蒼柏散等分,加虎脛骨、防風減半,水煎服。
皮膚粗糙,脈象澀滯,煩躁不安,肌肉麻木,筋骨屈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