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3)
外集·卷四 (13)
1. 風類
客寒犯腦痛難當。
寒氣犯腦,及風邪湊襲,腦項筋痛,動搖肉脫者,白芷湯、羌活黑附湯。
挾咳毒痰鑽掣血,痰熱毒氣,攻注齒痛者,外證咳唾,二陳湯加細辛、枳殼、薑、棗、烏梅,仍以薑黃、蓽茇等分,煎湯候溫,以舌浸內,涎自流出。瘀血因風熱上攻頭面,搏血令齒間血瘀不消,鑽刺掣痛,甘露飲加升麻,或犀角地黃湯。
齦有黑點被蟲傷。
凡飲食不能潔齒,臭腐之氣淹漬日久,兼之風熱上攻,齒齦有孔生蟲,蝕一齒盡,又度其餘,至如疳䘌,皆其種類,必殺蟲而後痛止,神功丸取牙蟲。
牙宣之因只有二,牙縫流血,風熱者,消風散加芒硝,內服外擦;腎虛炎者,四物湯加升麻,或牡丹皮、知母、黃柏;陰虛氣鬱者,四物湯加香附、側柏葉、牛膝,外敷綠袍散,或香鹽散常擦。變骨蝕風,出血骨露者,玉池散。疳䘌出血多者,用生竹茹二兩,醋煮含之。
走馬疳參小兒方(溺白散)。
外治必兼辛溫藥,牙痛本因濕熱,標被風冷所郁,故內服辛涼以治其本,外宜辛溫以治其標,通用擦牙方、謝傳失笑散、腎虛胃熱方、風蟲牙疼方、延平方、劫痛方、烏須固齒方、消齒壅法、取牙不犯手方。
擦牙選須擦牙床。
凡遇日月蝕未平時,勿進飲食,誤食多患齒疾。養生家晨興叩齒,永無齒疾。以上五嶽並咽喉,謂之雜科。
痛風
痛風歷節分怯勇,形怯瘦者,多內因血虛有火;形肥勇者,多外因風濕生痰。以其循歷遍身,曰歷節風。甚如虎咬,曰白虎風。痛必夜甚者,血行於陰也。
痛多兼腫或不腫。
痛多痰火,腫多風濕。然痰火雖內因六慾七情,或病後亡津,血熱已自沸滕,亦必略感外邪,而後發動,骨節痛極,久則手足蜷攣;風濕雖外因涉冷從濕,當風取涼,然亦必血熱而後凝滯汙濁,所以作痛,甚則身體塊瘰。痰火、風濕全者,古龍虎丹主之。
詳分上下與周身,傷寒周身節痛,乃風寒侵入肌骨。雜病周身痛者,乃風痰壅滯,二陳湯加南星、羌活、蒼朮、白芷、酒芩、竹瀝、薑汁,或挾瘀血者,再加桃仁、紅花;濕痰瘀血,周身兩脅走痛者,控涎丹加桃仁泥為丸,或小胃丹下之。如半身不遂,及左右手足蜷攣者,烏頭湯微汗之。
虛者,地仙丹(詳中風門)。上體痛者,宜祛風熱豁痰,二陳湯主之。痰熱客太陽,頸項強,動則微痛者,加酒芩、羌活、紅花。濕痰鑽注肢節痛者,加二朮、威靈仙、乾薑、黃柏、羌活、白芍;結陽肢腫者,倍加黃芩。濕痰橫行,手臂痛,加南星、蒼朮、酒芩、香附、威靈仙;臂重難舉者,加二朮、羌活、桂枝、威靈仙、黃芩;臂軟難舉者,加南星、枳實、木香、薑黃。如臂痛不能舉,或連指掌腫痛者,舒經湯。
肩忽痛者,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防風、當歸、生地、大黃、黃連、滑石。肩背痛,因食積者,單龜板為丸,薑湯下。肩腿痛者,用龜板一兩,側柏葉、香附各五錢,白芥子、凌霄花各一錢半,為末,酒糊丸,四物湯加甘草、陳皮煎湯下。背心常一片冰冷者,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。
白話文:
[風類]
患者因受寒而頭痛劇烈難以忍受。
寒氣入侵腦部,或與風邪同時侵襲,導致頸項肌肉疼痛,活動則疼痛加劇,甚至肌肉萎縮者,可用白芷湯、羌活黑附湯治療。
若伴隨咳嗽、痰多、疼痛劇烈如蟲鑽骨般,且伴有痰熱毒氣,導致牙痛者,外在症狀為咳嗽咳痰,可用二陳湯加細辛、枳殼、生薑、大棗、烏梅,再加入薑黃、蓽茇等量,煎煮後溫服,或用藥液含漱,使唾液自然流出。若因瘀血加風熱上攻頭面,導致牙齒間瘀血不散,疼痛劇烈如針刺般,可用甘露飲加升麻,或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牙齦上有黑點,像是蟲蛀。
由於飲食不潔,導致食物殘渣長時間停留在牙齒縫隙中,產生臭腐之氣,再加上風熱上攻,牙齦出現空洞,蟲蛀蝕壞牙齒,甚至波及其他牙齒,如同疳瘡一樣,都需要先殺蟲才能止痛,可用神功丸治療牙蟲。
牙痛的原因主要有兩種:牙縫出血,若是風熱引起的,可用消風散加芒硝,內服外擦;若是腎虛發炎引起的,可用四物湯加升麻,或牡丹皮、知母、黃柏;若是陰虛氣鬱引起的,可用四物湯加香附、側柏葉、牛膝,外敷綠袍散或香鹽散經常擦拭。若病情嚴重,骨骼腐蝕,出血、骨骼外露者,可用玉池散。若疳瘡出血較多,可用生竹茹二兩,以醋煮後含漱。
走馬疳,可用小兒方劑(溺白散)治療。
外治需配合辛溫藥物,牙痛本源多為濕熱,症狀則為風寒鬱滯,故內服辛涼藥治本,外用辛溫藥治標,可選用擦牙方、謝傳失笑散、腎虛胃熱方、風蟲牙疼方、延平方、劫痛方、烏須固齒方、消齒壅法、取牙不犯手方等。
擦牙時需擦拭牙床。
日蝕或月蝕期間,不宜飲食,以免誘發牙疾。養生之道,清晨叩齒,可預防牙疾。以上五嶽(指頭面五官)及咽喉疾病,統稱為雜科。
痛風
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體質分為瘦弱型與肥胖型兩種。瘦弱者多為內因血虛有火;肥胖者多為外因風濕生痰。痛症遍布全身,稱為歷節風。疼痛劇烈如虎咬,稱為白虎風。疼痛尤以夜間加劇者,是因血液運行於陰經所致。
疼痛常伴有腫脹,也可能不腫脹。
疼痛多為痰火所致,腫脹多為風濕所致。但痰火雖由內因六慾七情,或疾病後津液虧損、血熱等引起,也需要略感外邪才會發作,導致關節疼痛劇烈,時間久了會導致手足蜷曲;風濕雖由外因受寒、受濕、當風受涼等引起,但也需要血熱才會凝滯污濁而致痛,嚴重則會形成身體腫塊。痰火與風濕兼具者,可用古龍虎丹治療。
根據疼痛部位的不同,可作如下區分:傷寒引起的全身關節疼痛,是風寒侵入肌骨所致。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疼痛,是風痰壅滯所致,可用二陳湯加南星、羌活、蒼朮、白芷、酒芩、竹瀝、薑汁治療,若伴隨瘀血,再加桃仁、紅花;若為濕痰瘀血,全身兩脅疼痛,可用控涎丹加桃仁泥製成丸藥服用,或服用小胃丹。若出現半身不遂或手足蜷曲,可用烏頭湯,使其微微出汗。
體虛者,可用地仙丹(詳見中風章節)。上半身疼痛者,宜祛風熱、豁痰,可用二陳湯。痰熱客犯太陽經,頸項僵硬,活動則微痛者,加酒芩、羌活、紅花。濕痰侵入關節導致疼痛者,加二朮、威靈仙、乾薑、黃柏、羌活、白芍;關節腫脹者,加倍黃芩。濕痰橫行,手臂疼痛者,加南星、蒼朮、酒芩、香附、威靈仙;手臂沉重難以抬起者,加二朮、羌活、桂枝、威靈仙、黃芩;手臂無力難以抬起者,加南星、枳實、木香、薑黃。若手臂疼痛難以抬起,或手指手掌腫痛者,可用舒經湯。
肩部突然疼痛者,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防風、當歸、生地、大黃、黃連、滑石。肩背疼痛,因飲食積滯者,單用龜板製成丸藥,用薑湯送服。肩腿疼痛者,用龜板一兩,側柏葉、香附各五錢,白芥子、凌霄花各一錢半,研末,用酒糊做成丸藥,用四物湯加甘草、陳皮煎湯送服。背部經常感覺一片冰冷者,用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