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4)
外集·卷四 (4)
1. 風類
陽盛面熱陽衰寒,手足陽明經氣盛,則身以前皆熱,風熱上衝,則面獨熱,先以調胃承氣湯,加黃連、犀角,下兩三行;次以升麻葛根湯,加黃連、川芎、荊芥、薄荷調之。如陽明氣不足,則身以前皆寒,寒濕上逆,則面反不能耐寒,先以附子理中湯數服;次以升麻葛根湯去芍,加參、耆、附子、益智、草蔻、白芷、蔥白。面浮者,補胃湯;連骨痛者,乾薑散。
生瘡總是胃家疾。
凡風客皮膚,痰漬臟腑,則面皯黯。脾肺風濕搏熱,生瘡紅紫或腫者,俱宜金沸草散倍黃芩,或升麻胃風湯加減。面上細瘡,常出黃水,或目生瘡,用桃花陰乾為末,熟水調服。外用杏花煎湯洗之。如生五色瘡,只用鹽湯綿浸搭瘡上,日五六易。如生粉刺,搗菟絲子汁塗之,內服樺皮散。麵皮里痛者,用何首烏為末,薑汁調敷,以帛蓋定,炙熱鞋底熨之。
眼
眼病須先分表裡,外因:風中腦戶,濕漬頭上,熱逼冷灌睛中,或久處煙火,或食後向火,或醉後失枕,血滯痰壅,或冒砂塵,或撣刺撲損,湯泡火燒,皆傷目之標。內因:五辛炙爆、酒面、濕熱、痰火、房室損精,勞役傷氣;泣、涕、刺頭傷血,暴喜、暴怒、暴驚,極目遠視,夜書細字,鏤刻博奕傷神,皆傷目之本。初起在腑為表,當除風散熱;久則入臟為里,當養血安神。
然內因初即入里,外因久亦帶表,悟之!
五輪八廓亦此理;
表證多屬三陽部分,里證多屬三陰部分,要知以肝為主,表裡虛實,不過五行生剋之理。八廓不必深泥,舊設七十二證,今纂注於內,更不重複便覽。
五輪白肺烏珠肝,白屬肺,氣之精,曰氣輪。氣證,七情氣滯則血凝,紅膜薄如傘紙,日久變成白膜者,難治。熱證,白睛潤濕,浮而赤腫筋多重者,生紅花翳,痛澀有淚,年深睛變碧色,滿目如凝脂,赤路橫真如絲,宜四物湯去芎,換土當歸,加甘草。虛證,白睛枯槁,氣沉而濁。
烏珠屬肝,筋之精,曰風輪。風證,睛閃兩瞼不歸中,如轆轤轉關,難治。熱證,赤暈浮漿重者,烏珠忽然如針刺痛,雙目緊急,或突出豆許如蟹睛者,忌點。或生翳,似旋螺尖突起;或周圍生翳如鋸齒,如棗花,四五枚相合,赤色刺痛;或生翳四邊皆白,中間一點黃心;或生翳如玉色,浮滿不痛者,忌針割;或生青色翳,兩眥澀痛;或翳如冰色堅實,傍觀逼透瞳人。
虛證,輕者枯黃繞睛,重者烏珠上一點圓翳,日中見之差小,陰處見之差大;或一點黑翳如小豆,疼痛淚出者,忌點。又肝虛雀目,曉明晚暗,乃所稟血虛有火也,年深則盲。黃風雀目者,木衰土盛,終當變黃脹而死,宜平胃散以平土氣,四物湯以補肝虛。經年瞳子色如金者,不治。
不治症:生翳上橫如劍脊,下面微微甚薄,不赤不痛;或浮翳如水光白色,環繞瞳人,初生自小眥頭至烏珠上,不痛癢,無血色相潮;或翳如凝脂,邊厚邊薄,形如缺月,色光無瑕;或生翳經年,如銀釘釘入烏珠;或因他病生翳,初甚微,後遍睛俱白。
白話文:
[風類]
陽盛則臉部發熱,陽衰則寒冷;手足陽明經氣盛,則身體前部都發熱,風熱上衝,則只有臉部發熱。先用調胃承氣湯,加黃連、犀角,瀉下兩三行;然後用升麻葛根湯,加黃連、川芎、荊芥、薄荷調整。如果陽明氣不足,則身體前部都寒冷,寒濕上逆,則臉部反而怕冷,先服用附子理中湯幾劑;然後用升麻葛根湯去芍藥,加人參、黃耆、附子、益智仁、草蔻仁、白芷、蔥白。臉部浮腫的,用補胃湯;骨頭連著疼痛的,用乾薑散。
生瘡大多是胃部疾病引起的。
凡是風邪侵犯皮膚,痰濕停滯臟腑,則臉色蒼白黯淡。脾肺風濕與熱邪搏結,生瘡紅紫或腫脹的,都適合用金沸草散,加倍黃芩,或升麻胃風湯加減。臉上長細小的瘡,經常流出黃色膿水的,或眼睛上長瘡的,用桃花陰乾研末,用溫水調服。外用杏花煎湯清洗。如果生五色瘡,只用鹽水浸泡棉花敷在瘡上,一天換五到六次。如果長粉刺,搗爛菟絲子汁塗抹,內服樺皮散。臉部皮膚裡面疼痛的,用何首烏研末,用薑汁調和敷上,用布蓋好固定,用熱鞋底熨燙。
眼疾需先區分表裡,外在原因:風邪侵犯腦戶,濕邪停滯頭部,熱邪逼迫或寒邪灌注眼球,或長時間處於煙火環境,或飯後靠近火,或醉酒後睡姿不當,導致血瘀痰阻,或被砂塵侵犯,或被東西戳傷、碰撞損傷,湯水燙傷、火燒傷,這些都是傷眼的標誌性表現。內在原因: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、飲酒過量、濕熱、痰火、房事過度損傷精氣、勞累傷氣;哭泣、流涕、撞傷頭部傷血,暴喜、暴怒、驚嚇,長時間遠眺,夜間書寫細小的字體,雕刻、博弈傷神,這些都是傷眼的根本原因。初期在腑部,屬於表證,應該祛風散熱;久則入臟,屬於裡證,應該養血安神。
然而內在原因初期就可能直接入裡,外在原因久了也可能兼有表證,要明白這個道理!
五輪八廓也是這個道理;
表證大多屬於三陽經的部分,裡證大多屬於三陰經的部分,要知道以肝為主,表裡虛實,不過五行生剋的道理。八廓不必深究,舊有七十二種證候的說法,現在都收錄在內,不再重複列舉。
五輪中的白睛屬肺,是氣的精華,稱為氣輪。氣證,七情導致氣滯則血凝,紅膜薄如傘紙,時間久了變成白膜,很難治療。熱證,白睛潤濕,浮腫發紅,筋脈明顯,生紅花翳,疼痛澀滯流淚,時間久了眼白變碧色,滿眼如同凝脂,紅絲橫貫,宜用四物湯去川芎,換成土當歸,加甘草。虛證,白睛枯槁,氣息沉滯而濁。
烏珠屬肝,是筋的精華,稱為風輪。風證,眼珠震顫,眼瞼不能歸位,像轆轤轉動一樣,很難治療。熱證,紅色暈圈,眼白渾濁,烏珠忽然像針刺一樣疼痛,雙眼緊閉,或突出如豆粒大小像蟹眼一樣,忌諱點藥。或生翳,像旋螺尖端突出;或周圍生翳像鋸齒,像棗花,四五個相連,紅色疼痛;或生翳四邊皆白,中間一點黃心;或生翳像玉石一樣,浮腫但不疼痛,忌諱針挑;或生青色翳,眼角澀痛;或翳像冰一樣堅硬,幾乎要穿透瞳孔。
虛證,輕者眼白發黃繞眼,重者烏珠上有一點圓形的翳,白天看起來小一些,陰暗處看起來大一些;或一點黑色翳,像小豆子一樣,疼痛流淚,忌諱點藥。又肝虛導致雀目,早晨明亮晚上昏暗,這是先天稟賦不足,血虛有火,時間久了就會失明。眼白發黃像雀眼一樣的,是木衰土盛,最終會變成黃疸而死,應該用平胃散來平肝氣,用四物湯來補肝虛。多年瞳孔顏色像黃金一樣的,不治療。
不治的症狀:生翳橫貫如同劍脊,下面很薄,不紅不痛;或浮翳像水波一樣白色,環繞瞳孔,初生時從眼角到烏珠上,不痛不癢,沒有血色;或翳像凝脂一樣,邊緣厚薄不均,形狀像缺月,色澤光潔無瑕;或生翳多年,像銀釘釘在烏珠上;或因為其他疾病而生翳,初期很小,後來遍布整個眼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