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3)
外集·卷四 (3)
1. 風類
頭風(附眉稜骨痛)
頭風項強分偏正,素有痰者,或櫛沐取涼,及醉飽仰臥,賊風入腦、入項,入耳、入鼻,自頸項以上,耳、目、口、鼻、眉稜之間,有一處不若吾體,皆其漸也。有頭皮浮頑,不自覺者,有口舌不知味者,或耳聾,或目痛,或眉稜上下掣痛,或鼻中聞香極香、聞臭極臭,或只呵欠,而作眩冒之狀;甚則項強硬,身體拘急,宜川芎茶調散,或祛風通氣散主之,此正頭風也。偏左痛者,多血虛,或有火,或風熱;偏右痛者,多氣虛,或鬱滯,或痰,或風濕。
要知正痛,常兼左右病邪。凡頭痛,久則為風也。
兼濕兼熱陰暖定;
風濕腫痛連肩背,或遇陰雨則甚者,羌活勝濕湯。風熱頭痛重大,遇熱則發,消風散倍荊、防;熱甚,二陳湯加荊、防、薄荷;便閉,更加大黃微利之;熱微,二陳湯加酒芩、防風、芎、芷。
濕痰痛密多右邊,濕痰,發則痛密無間,二陳湯加南星、蒼朮、川芎及細辛少許。
血虛晚重為左病。
血虛者,朝輕夕重,古芎歸湯,或四物湯加荊、防、白芷、薄荷。若氣虛者,朝重晚輕,多屬右邊,宜補中益氣湯加芎、辛。陽虛甚者,單白芷丸,用參、附煎湯下。
久甚火鬱裹重綿,頭風發時,悶痛必欲綿帕裹包者,熱鬱也,宜涼血瀉火為主,佐以辛溫散表從治,二陳湯加酒炒黃芩,及荊芥、薄荷、川芎、石膏、細辛,或消風百解散,防風通聖散。有三陽熱鬱,頭痛不敢見光,喜置冰於頂者,宜辛涼,汗、吐、下三法並行乃愈。又有偏痛年久,便燥、目赤、眩暈者,乃肺乘肝,氣鬱血壅而然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外用大黃、芒硝為末,井底泥調塗兩太陽穴上,乃愈。
不妨外感相兼併;
素患頭風,因外感而發者,惡寒、頭面多汗,宜分偏正,專治頭風,而外感自散。如頭風發方愈,而後外感自汗者,加味烏荊丸。因七情發,多吐逆、寒熱者,參蘇飲主之;無寒熱者,二陳湯加烏藥、川芎。
眉稜眶痛或羞明,無非痰與風熱甚。
風痰眉心痛者,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。眉稜骨痛,連目不可開、晝靜夜劇、身重者,導痰湯。濕痰眉眶骨痛、體重者,芎辛湯合導痰湯,加川烏、白朮。寒濕,芎辛湯,加川烏、附子、薑、桂、南星。風熱眉稜骨痛甚者,古防風湯加酒黃芩;風虛,加川烏、草烏、細辛,或金棗丹。
血虛挾風,羞明、眉眶痛甚者,生熟地黃丸,或四物湯,加羌、防;氣虛挾風,安神湯。通用謝傳點眼丹、搐鼻藥。
面風
面腫虛食熱不食,面腫乃食後冒風所致。能食者,風虛,面麻木,牙關急搐,升麻胃風湯;不食者,風熱,面唇黑,心懸如飢,防風通聖散。內傷氣促者,升麻順氣湯。
頰腮同此分虛實;
面腫搭頰搭腮,仍以能食為風虛,不食為風熱。搭頰連齒腫、出血者,胃火也,清胃散。搭腮因膏粱積熱者,升麻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芷等分,水煎。連耳上,加羌活;耳下,加柴胡。內虛食少者,補中益氣湯。耳後微腫者,腎虛也,腎氣丸料水煎服(詳外科痄腮)。
白話文:
[風類]
頭風(包含眉稜骨痛)
頭風、頸項僵硬,疼痛分為正、偏兩側。體質痰濕者,或梳頭洗髮受涼,或飲酒過度飽食後仰臥,寒風侵襲入腦、頸項、耳、鼻,從頸項以上,耳、目、口、鼻、眉稜之間,任何部位有不適感,都是疾病的徵兆。有些患者頭皮浮腫、僵硬,自己卻渾然不知;有些患者味覺遲鈍;有的耳聾、目痛;有的眉稜上下掣痛;有的聞香則香氣過於濃烈,聞臭則臭氣難聞;有的只是打哈欠,就感到頭暈目眩;嚴重者頸項僵硬,全身肌肉緊繃。此類情況應服用川芎茶調散或祛風通氣散治療,這屬於正頭風。偏左側疼痛者,多為血虛、或有內火、或風熱;偏右側疼痛者,多為氣虛、或氣鬱滯、或痰濕、或風濕。
要知道正頭風疼痛,往往伴隨左右兩側的病邪。凡是頭痛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風頭痛。
兼夾濕熱,則需溫暖調理;
風濕腫痛,疼痛蔓延至肩背,遇陰雨天氣加重者,服用羌活勝濕湯。風熱頭痛,頭痛劇烈,遇熱則加重,服用消風散,並加倍荊芥、防風的用量;若熱症嚴重,則用二陳湯加荊芥、防風、薄荷;若便秘,再加少量大黃以通便;若熱症較輕,則用二陳湯加酒制黃芩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。
濕痰導致的疼痛,多集中在右側,濕痰發作時疼痛劇烈、持續不斷,服用二陳湯加南星、蒼朮、川芎及少許細辛。
血虛導致的頭痛,傍晚加重,多見於左側。
血虛者,早晨輕,晚上重,服用古芎歸湯,或四物湯加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薄荷。若氣虛者,早晨重,晚上輕,多見於右側,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細辛。陽虛嚴重者,服用單味白芷丸,用人參、附子煎湯送服。
久病導致的火鬱,頭痛沉重綿綿,頭痛發作時,悶痛難忍,想用毛巾包裹頭部,這是熱鬱,應以清熱瀉火為主,輔以辛溫散表,服用二陳湯加酒制黃芩,以及荊芥、薄荷、川芎、石膏、細辛,或消風散、防風通聖散。若有三陽經熱鬱,頭痛不敢見光,喜歡將冰塊放在頭頂者,應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汗、吐、下三法並用才能痊癒。有些偏頭痛患者,病程長久,伴有便秘、目赤、眩暈等症狀,這是肺氣犯肝,氣鬱血瘀所致,應服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外用大黃、芒硝研磨成粉末,用井底泥調和後,塗敷在兩側太陽穴上,即可痊癒。
外感與頭風併發
原本就有頭風病史,因外感而誘發者,伴有惡寒、頭面多汗,應根據疼痛部位(偏側或正中),專治頭風,外感則自然痊癒。如果頭風痊癒後,外感症狀仍有自汗者,服用加味烏荊丸。因七情所致,伴有嘔吐、寒熱者,服用參蘇飲;無寒熱者,服用二陳湯加烏藥、川芎。
眉稜眶痛或畏光,大多是痰濕與風熱過盛所致。
風痰導致眉心疼痛者,服用二陳湯,並服用青州白丸子。眉稜骨疼痛,眼睛睜不開,白天輕,晚上重,身體沉重者,服用導痰湯。濕痰導致眉眶骨疼痛,身體沉重者,服用芎辛湯合導痰湯,並加入川烏、白朮。寒濕導致者,服用芎辛湯,並加入川烏、附子、生薑、桂枝、南星。風熱導致眉稜骨疼痛劇烈者,服用古防風湯加酒制黃芩;風虛者,加入川烏、草烏、細辛,或服用金棗丹。
血虛夾雜風邪,畏光、眉眶疼痛劇烈者,服用生熟地黃丸,或四物湯,加羌活、防風;氣虛夾雜風邪者,服用安神湯。一般可配合使用謝傳點眼丹、搐鼻藥。
面風
面部腫脹,能吃東西是虛證,不能吃東西是實證,面部腫脹是食後受風所致。能吃東西者,屬風虛,面部麻木,牙關緊閉抽搐,服用升麻胃風湯;不能吃東西者,屬風熱,面唇發黑,飢餓感強烈,服用防風通聖散。內傷導致氣促者,服用升麻順氣湯。
頰腮腫脹 同樣區分虛實
面部、頰部、腮部腫脹,仍以能吃東西為風虛,不能吃東西為風熱。頰部腫脹連累牙齒腫痛、出血者,是胃火,服用清胃散。腮部腫脹是因飲食油膩積熱所致,服用升麻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芷等量,水煎服。若腫脹蔓延至耳上,加羌活;蔓延至耳下,加柴胡。內虛食慾不振者,服用補中益氣湯。耳後輕微腫脹者,是腎虛,服用腎氣丸藥材水煎服(詳見外科痄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