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2)

1. 風類

氣虛,倍參、耆;血虛,倍芎、歸;痰盛,加竹瀝、薑汁,火盛,加童便。如眩暈、氣上衝胸、戰搖者,只宜茯苓桂術甘草湯加減。凡眩暈,言亂汗多下利,時時自冒者,虛極不治。

頭痛

厥頭痛將內外分,真頭痛,引腦巔泥丸盡痛,手足冷至節者,死。厥者,逆也。邪氣逆上陽經而作痛,甚則發厥,須分內外二因治之。

外感寒熱表家論;

外感頭痛,必有寒熱,宜分輕重解表。風證,芎芷香蘇散、消風散。風熱,川芎石膏散;風寒,三五七散;風寒入腦,連齒痛者,芎辛湯,或羌活黑附湯,去附、柏,加桂枝;腦風,項背怯寒,腦戶極冷者,用麻黃、細辛、全蠍、藿香各五分,為末,荊芥煎酒,或茶下。寒證,連須蔥白湯、葛根蔥白湯。

暑證,香薷散,加茵陳、蔥白,或大半夏湯,薑汁為丸服。濕證,芎術湯。濕熱,心煩,痛起耳中,古防風湯,加酒芩、蒼朮、蒼耳子、細辛,為末,茶清入薑汁少許調服;熱多者,酒芩為末,茶清下。通用二陳湯,加芎、芷為主。

太陽惡風寒,脈浮緊,加羌活、麻黃、川芎;陽明自汗,發熱惡寒,脈浮緩長,加升麻、葛根、白芷,渴者,宜合白虎湯,加吳萸、白芷;少陽寒熱往來,脈弦,加柴胡、黃芩;如三陽胸膈宿痰,痛久不止,令人喪明,宜合川芎茶調散探吐;太陰體重腹痛,脈沉,必有痰,加蒼朮、南星;少陰寒厥,脈沉細,加附子、細辛;厥陰吐沫,厥冷,脈浮緩,加吳萸。頭頂項背俱痛者,宜合羌吳湯。

肥人,加二術;瘦人,加酒芩。風熱,加蔓荊子、川芎、酒芩。若頭痛,加細辛,巔頂痛,加藁本、升麻、防風。

內虛氣滯太陽痛

內傷氣虛,相火上衝,耳鳴九竅不利,兩太陽穴痛,宜補中益氣湯倍川芎,加知母、蔓荊子,或四君子湯。大病後及諸虛痛者,四柱散加茶一撮。

血虛魚尾上生嗔;

古芎歸湯,或四物湯加酒芩、羌活、柴胡、蔓荊子。氣血兩虛者,調中益氣湯加川芎、細辛。挾火者,安神湯。

腎虛巔痛七情嘔,腎厥,下虛上盛,巔頂痛不可忍,脈舉之則弦,按之則堅,宜玉真丸。七情氣厥,心腹脹滿,嘔吐酸水,宜古芎烏散、葫蘆巴散;挾痰,如聖餅子;頭與心換痛者,古藁蒼湯。

痰火食積皆同因。

痰厥,頭旋眼黑,言亂噁心,眼閉肢冷,宜半夏白朮天麻湯,導痰湯加芎、辛,三生丸。痰火,痛甚如破,二陳湯加芩、連,或清空膏、清上瀉火湯。如壯實人,只宜酒炒大黃為末,茶清下。痰飲滯痛者,神芎丸。有伏痰者,瓜蒂散吐之。積聚痛者,大黃備急丸。凡頭痛數日不食,百藥不效者,二氣丹;無熱者,黑錫丹;常服點頭散,斷根。

尋常頭目不清,似痛非痛,參蘇飲主之;風熱者,徹清膏,芩、連煎湯調下;沐浴後者,單白芷丸。

白話文:

風類

氣虛的人,要加倍使用人參和黃耆;血虛的人,要加倍使用川芎和當歸;痰盛的人,要加入竹瀝和薑汁;火盛的人,加童尿。如果出現眩暈、氣往上衝到胸部、身體顫抖等症狀,只適合服用茯苓桂枝甘草湯加減。凡是眩暈、言語不清、汗多、下痢、時常自己冒汗的,都是氣虛到極點,難以治癒。

頭痛

厥頭痛要分內外兩種原因。真正的頭痛,疼痛會蔓延到腦頂的泥丸穴,手腳冰冷到關節處,這是危急的症狀,會死亡。厥,就是逆的意思,邪氣逆行上衝陽經而引起疼痛,嚴重時會發厥,必須區分內外兩種原因來治療。

外感寒熱表證論:

外感頭痛,一定會有寒熱症狀,要區分輕重來治療表證。風證,使用芎芷香蘇散、消風散;風熱證,使用川芎石膏散;風寒證,使用三五七散;風寒侵入腦部,連牙齒都痛的,使用芎辛湯,或者羌活黑附湯,去掉附子、柏子仁,加入桂枝;腦風,頸項後背怕冷,腦戶穴非常冰冷的,使用麻黃、細辛、全蠍、藿香各五分,研磨成粉末,用荊芥煎酒送服,或茶水送服。寒證,使用蔥白湯、葛根蔥白湯。

暑證,使用香薷散,加入茵陳、蔥白,或者用大半夏湯,用薑汁做成藥丸服用。濕證,使用芎術湯。濕熱證,心煩,疼痛從耳中開始,使用古方防風湯,加入黃連、蒼朮、蒼耳子、細辛,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送服,加入少量薑汁;熱盛者,用黃連研磨成粉末,茶水送服。一般可以使用二陳湯,加入川芎、芷為主要藥物。

太陽經受風寒,脈象浮緊,加入羌活、麻黃、川芎;陽明經自汗,發熱惡寒,脈象浮緩長,加入升麻、葛根、白芷,口渴的,適合加入白虎湯,再加吳茱萸、白芷;少陽經寒熱往來,脈象弦,加入柴胡、黃芩;如果三陽經的胸膈有宿痰,疼痛很久不能停止,導致視力減退,適合使用川芎茶調散來催吐;太陰經身體沉重腹痛,脈象沉,一定有痰,加入蒼朮、南星;少陰經寒厥,脈象沉細,加入附子、細辛;厥陰經吐唾沫,厥冷,脈象浮緩,加入吳茱萸。頭頂和頸項後背都疼痛的,適合使用羌活吳茱萸湯。

肥胖的人,加入二術(指白術、蒼術);瘦弱的人,加入黃連;風熱證,加入蔓荊子、川芎、黃連。如果頭痛,加入細辛;頂部疼痛,加入藁本、升麻、防風。

內虛氣滯太陽穴痛

內傷導致氣虛,相火上衝,耳鳴,九竅不利,兩側太陽穴疼痛,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川芎,加入知母、蔓荊子,或者服用四君子湯。大病之後以及各種虛弱引起的疼痛,服用四物湯加茶葉少許。

血虛魚尾紋上生嗔怒

服用古方川芎當歸湯,或者四物湯加入黃連、羌活、柴胡、蔓荊子。氣血兩虛的,服用調中益氣湯,加入川芎、細辛。伴有火的,服用安神湯。

腎虛巔頂痛,七情導致嘔吐

腎氣虛弱,下焦虛弱上焦盛,頂部疼痛難忍,脈象抬起時弦,按下去時堅硬,適合服用玉真丸。七情導致氣厥,心腹脹滿,嘔吐酸水,適合服用古方川芎烏藥散、葫蘆巴散;伴有痰的,服用聖餅子;頭和心臟交替疼痛的,服用古方藁本蒼朮湯。

痰火食積皆同因

痰厥,頭暈眼花,言語不清,噁心,眼睛閉合,四肢冰冷,適合服用半夏白朮天麻湯,導痰湯加入川芎、細辛,三生丸。痰火,疼痛劇烈像要裂開一樣,二陳湯加入黃芩、黃連,或者服用清空膏、清上瀉火湯。如果是體格強壯的人,只適合用酒炒大黃研磨成粉末,茶水送服。痰飲停滯引起的疼痛,服用神芎丸。有伏痰的,用瓜蒂散催吐。積聚引起的疼痛,服用大黃備急丸。凡是頭痛數日不吃東西,各種藥物都不有效的,服用二氣丹;沒有發熱的,服用黑錫丹;經常服用點頭散,可以根治。

尋常頭目不清,似痛非痛,參蘇飲主治;風熱的,服用徹清膏,用黃芩、黃連煎湯調服;沐浴後出現的,服用單白芷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