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2)

1. 積熱

積熱三焦審實虛,口乾煩渴大便窒;

實熱,因日服金石炙爆,夜臥熱炕,或火烘衣被,久則蘊積熱毒。在上焦則咽乾口燥而臭,舌糜唇瘡;在中焦則胸滿乾嘔作渴;在臟腑則大小便閉。法當清心解毒,上熱,涼膈散;中熱,調胃承氣湯;下熱,八正散;三焦俱熱,三黃湯、大金花丸。虛熱,因消爍腎水,相火炎上,口燥煩渴,精神短少,心悸自汗,懶於動作,夜臥睡語。

法當降火滋水,三補丸主之,或只清之、潤之而已。

實分氣血清各經,氣分實熱,白虎湯,或敗毒散加荊芥、青皮、白朮;血分實熱,四順清涼飲;氣血俱實熱,洗心散、甘露飲、澤瀉湯。心熱,單瀉心湯;肝熱,瀉青丸;脾熱,瀉黃散;肺熱,瀉白散;腎熱,滋腎丸;小腸熱,導赤散;胃熱,瀉胃湯;大腸熱,瀉白湯;膀胱熱,加味石膏湯。然諸熱皆屬於心,熱甚則能傷陰,宜硃砂安神丸,以清鎮之。

虛炎升降與滋益;

氣分虛熱,清心蓮子飲,甚者龍腦雞蘇丸,久者,宜升陽以散之,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、升陽益胃湯、補中益氣湯。或疑補中益氣何以治熱?孰不知熱因熱用,溫能除熱之理。蓋大熱在上,大寒必伏於內,溫能退寒以助地氣。地氣者,在人乃胃之生氣,使真氣旺而邪熱自退。

血分虛熱,四物湯加芩、連、山梔,或為丸服。久則滋陰以降之,秦艽扶羸湯,或古歸耆湯、滋陰降火湯。蒸熱者,加味逍遙散、坎離丸。氣血俱虛熱,升陽滋陰兼用,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,俱加知母、黃柏。然虛主熱久必脾胃不和,三白湯、參苓白朮散調之。

風痰濕熱常相兼,變證多端難執一。

風熱、風甚生熱者,兼治風熱;或熱甚生風者,治其熱而風自消。凡頭目腫痛,眩暈眼昏,目赤耳聾,鼻塞,口燥舌乾,牙宣牙腫,斑疹之類,皆風熱炎上之所為也。初起上攻者,川芎茶調散、至寶丹、四神丹、上清丸;久而下注血衰者,腎氣丸加知母、黃柏,或當歸龍薈丸、四生散。痰熱者,因痰生熱,或因熱生痰。

凡咽痛喉閉,膈噎胸痞,癲狂驚悸,怔忡健忘之類,皆痰火滯中之所為也,小調中湯,大調中湯。濕熱者,因濕生熱,或因熱生濕。凡泄瀉下痢,水腫鼓脹,黃疸,遺精白濁,疝痛腰痛,腳氣之類,皆濕熱下流之所為也,治見各條。丹溪治濕熱,上焦黃芩,虛者天、麥門冬代之;中焦黃連,虛者白朮、茯苓、葛根代之;下焦草龍膽、防己、黃柏,虛者,肥人蒼朮、南星、滑石,瘦人牛膝、檳榔、桃仁、紅花。經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

此風熱、痰熱、濕熱,乃百病之根本也。

白話文:

[積熱]

積熱在三焦的情況要區分實熱和虛熱,實熱會導致口乾舌燥,有煩躁感且大便困難。

實熱是因為日常食用烤製的食物,夜晚睡在熱炕上,或者穿著火爐烘暖的衣服和被褥,長時間下來會在體內積累熱毒。如果熱毒影響到上焦,就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口氣重,舌頭潰爛,嘴脣生瘡;影響到中焦,就會胸悶,乾嘔,口渴;影響到臟腑,大小便就會受阻。治療方法應當清心解毒,上焦熱,用涼膈散;中焦熱,用調胃承氣湯;下焦熱,用八正散;三焦都熱,用三黃湯、大金花丸。

虛熱是由於腎水虧損,相火上炎,口乾舌燥,煩躁口渴,精神疲倦,心悸自汗,懶得動,夜裡睡覺時說夢話。

治療方法應該是降火滋水,三補丸是主要選擇,或者僅僅清熱、潤燥。

對氣血的實熱要清楚各個經絡,氣分實熱,可以用白虎湯,或敗毒散加上荊芥、青皮、白朮;血分實熱,用四順清涼飲;氣血同時實熱,用洗心散、甘露飲、澤瀉湯。心熱,用單瀉心湯;肝熱,用瀉青丸;脾熱,用瀉黃散;肺熱,用瀉白散;腎熱,用滋腎丸;小腸熱,用導赤散;胃熱,用瀉胃湯;大腸熱,用瀉白湯;膀胱熱,用加味石膏湯。但所有熱象都和心有關,熱度過高會傷害陰液,適合用硃砂安神丸來清熱鎮定。

對於氣分虛熱,可用清心蓮子飲,嚴重的用龍腦雞蘇丸,長期的,應該用升陽的方法來散熱,如小柴胡湯結合四君子湯、升陽益胃湯、補中益氣湯。有人可能會懷疑補中益氣湯如何治療熱症?其實不知道「熱因熱用」的道理,溫熱可以去除熱氣。因為大熱在上,大寒必然潛藏於內,溫熱可以退寒,幫助地氣生長。地氣在人體就是胃的活力,讓真氣旺盛,邪熱自然會退去。

對於血分虛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山梔,或者製成藥丸服用。長期的,應該滋陰降火,用秦艽扶贏湯,或者古歸耆湯、滋陰降火湯。對於蒸熱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、坎離丸。氣血兩虛的熱,要升陽滋陰並用,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,都要加上知母、黃柏。然而虛熱長期存在,必然導致脾胃不和,用三白湯、參苓白朮散調理。

風、痰、濕、熱通常會相互關聯,導致各種病症,很難有一種固定的處理方式。

風熱,風氣過盛產生熱氣,應同時治療風和熱;或者熱氣過盛引發風氣,只要治療熱氣,風氣自然會消失。比如頭部和眼睛腫痛,眩暈眼花,眼睛紅,耳鳴,鼻塞,口乾舌燥,牙齦出血,牙齦腫脹,皮膚出疹等,都是風熱上升所導致的。剛開始時,可以用川芎茶調散、至寶丹、四神丹、上清丸;如果長時間下去,血氣衰弱,可以用腎氣丸加上知母、黃柏,或者當歸龍薈丸、四生散。痰熱,因為痰生熱,或者因為熱生痰。

比如咽喉疼痛,吞嚥困難,胸悶,癲狂驚悸,心悸健忘等,都是痰火在中焦滯留所導致的,可以使用小調中湯,大調中湯。濕熱,因為濕生熱,或者因為熱生濕。比如腹瀉,痢疾,水腫,肝腫大,黃疸,遺精,白帶,疝氣,腰痛,足部疾病等,都是濕熱下注所導致的,具體治療方式可參考相關條目。丹溪治療濕熱,上焦用黃芩,虛的用天、麥門冬代替;中焦用黃連,虛的用白朮、茯苓、葛根代替;下焦用草龍膽、防己、黃柏,虛的,肥胖的人用蒼朮、南星、滑石,瘦的人用牛膝、檳榔、桃仁、紅花。經典中說:治病必須找到根源。

風熱、痰熱、濕熱,是各種疾病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