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1)
內集·卷二 (1)
1. 血
諸血先須分各經,逆則上行順下行;
血乃水穀之精變成,生化於脾,生息於心,藏於肝,布於肺,施於腎,脈絡臟腑、耳目手足,資為運用。然陰道易虧,一有感傷,調理失宜,以致陽盛陰虛,錯經妄行。火載則上升,挾濕則下行。是以上溢清道,從鼻而出為衄;留滯濁道,從胃脘而出為咳唾;滲入腸間,從下部而出為血痢;結於腸胃,則成積而為血瘕。
分經言之,嘔吐,胃也;咳、唾、衄,肺也;痰帶血,脾也;咯血,系腎也;溺血,小腸、膀胱也;下血,大腸也;牙宣,胃或腎虛炎也。又血從汗孔出者,謂之肌衄;從舌出者,謂之舌衄,心與肝也;從委中穴出者,謂之膕血,腎與膀胱也。大概逆行難治,順行易治。
外證有潮夜反重,無潮者輕,有潮者重,潮盛脈大者死。然瘀血亦能作潮,日輕夜重者,血屬陰也。如九竅出血,身熱不臥者,即死。
量人虛實氣須清。
血隨氣行,氣行則行,氣止則止,氣溫則滑,氣寒則凝,故涼血必先清氣,知血出某經,即用某經清氣之藥,氣涼則血自歸隊。若有瘀血凝滯,又當先去瘀而後調氣,則其血立止。或元氣本虛,又因生冷勞役,損胃失血者,卻宜溫補,斂而降之,切忌清涼,反致停瘀胸膈不散,量之。
外感積瘀宜涼(血散火之)劑
外感四氣邪傳經絡,誤汗、誤下,以致邪逼經血妄行。風證,色青多鼻衄者,金沸草散去麻黃,加桔梗、枇杷葉、桑白皮,或參蘇飲加黃芩。寒證,色黯鼻衄點滴者,九味羌活湯、麻黃升麻湯。暑熱逼血,色紅,甚則黑者,茅花煎湯,調五苓散;暑毒攻心嘔血者,枇杷葉散去丁香,加黃連。濕證,色如煙塵,多下血者,胃風湯、當歸和血散。
時毒,身熱吐膿者,陽毒升麻湯。積熱,因飲酒炙爆,蓄熱三焦者,黃連解毒湯、黃連枳殼二味湯、龍腦雞蘇丸、四生丸、大金花丸、槐角丸。瘀血,因打撲損傷,瘀聚胸膈者,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。
內傷滋(陰溫)補火自平;
內傷七情,暴喜動心,不能主血;暴怒傷肝,不能藏血;積憂傷肺,過思傷脾,失志傷腎,皆能動血。治宜開痰行氣,二陳湯加酒紅花、升麻、歸身、黃連。虛者,加參、術及附子一片;熱者,加山梔、牡丹皮、茜草、生地、木香;氣急者,加栝蔞仁、桔梗;勞心無汗者,茯苓補心湯,有汗者,歸脾湯;素郁者,清肝解鬱湯;氣壅者,蘇子降氣湯。如失血後被七情,四物湯加木香、檳榔;陰虛者,去木、檳,加玄參、黃柏、枳殼。
內傷飲食生冷、滯胃清道、氣濁血亂者,理中湯加乾葛、川芎。治衄能分陰陽,定血脈。冷暈倒者,加桂、附。傷酒吐血者,四君子湯加乾葛、川芎、山梔。內傷勞役,氣虛火盛者,單人參湯,或四君子湯加蒲黃、人乳、藕節。傷力吐血者,豬肝蘸白芨末食,或花蕊石散。內傷氣散,汗出汙衣,甚如血衃染者,黃耆建中湯、妙香散,或男胎髮燒灰飲之。
白話文:
關於各種出血的情況,首先要分辨是哪條經脈的問題,血的流向,應該順著經脈往下走,如果逆流就會往上行。
血是由水穀的精華所轉化而成,它的產生和轉化依靠脾臟,在心臟滋養生息,在肝臟儲藏,在肺部散佈,在腎臟發揮作用,它通過脈絡遍佈全身,滋養臟腑、耳目手足,提供身體活動的能量。然而,陰液容易虧損,一旦受到損傷,或是調理不當,就會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液虛少,使血不循常道而妄行。火氣會帶著血往上走,而濕氣則會使血往下行。因此,血如果上溢到清竅,就會從鼻子出來形成鼻衄;如果停留在濁道,就會從胃部出來形成咳嗽吐血;如果滲入腸道,就會從下部排出形成血痢;如果結聚在腸胃,就會形成腫塊,變成血瘕。
從經絡來看,嘔吐是胃的問題;咳嗽、吐血、鼻衄是肺的問題;痰中帶血是脾的問題;咯血是腎的問題;尿血是小腸和膀胱的問題;便血是大腸的問題;牙齦出血是胃或腎虛有熱的表現。另外,血從汗孔出來叫做肌衄;從舌頭出來叫做舌衄,與心和肝有關;從膕窩(委中穴)出來叫做膕血,與腎和膀胱有關。一般來說,血逆行比較難治,順行比較容易治療。
從外在表現來看,如果出血伴隨著潮熱,而且夜間加重,就屬於比較嚴重的;沒有潮熱的比較輕,有潮熱的比較重,潮熱明顯而且脈搏強大的,往往預後不良。但是,瘀血也會造成潮熱,如果白天輕微而晚上加重,就說明這個血屬於陰血。如果九竅同時出血,並且發熱而不能安臥,就表示情況危急。
在治療出血時,必須先了解患者的虛實情況,判斷氣的盛衰。
血是跟隨氣運行的,氣運行,血就運行;氣停止,血就停止;氣溫和,血就滑利;氣寒冷,血就凝滯。所以,涼血必須先清氣,知道了血是從哪條經絡出來的,就應該使用該經絡的清氣藥物,氣涼下來,血自然就會回歸正常。如果是有瘀血凝滯,就應該先去除瘀血,然後再調和氣,這樣才能止血。如果患者本身元氣虛弱,又因為飲食生冷、勞累過度而損傷了脾胃導致失血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收斂降血,切忌使用清涼的藥物,否則反而會使瘀血停留在胸膈,無法散開,要仔細衡量。
外感引起的出血,應該用涼血散火的藥物。
外感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,傳入經絡,如果治療時誤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外邪逼迫經血妄行。風邪引起的出血,顏色青色,多為鼻衄,可以用金沸草散去掉麻黃,加上桔梗、枇杷葉、桑白皮,或是用參蘇飲加上黃芩。寒邪引起的出血,顏色暗淡,鼻衄點滴狀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或麻黃升麻湯。暑熱引起的出血,顏色鮮紅,嚴重時會變成黑色,可以用茅花煎湯,調和五苓散;暑熱攻心引起的嘔血,可以用枇杷葉散去掉丁香,加上黃連。濕邪引起的出血,顏色像煙塵,多為下血,可以用胃風湯或當歸和血散。
時毒引起的發熱嘔吐膿血,可以用陽毒升麻湯。積熱引起的出血,是因為飲酒或吃了燒烤食物,導致熱蓄積在三焦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、黃連枳殼二味湯、龍腦雞蘇丸、四生丸、大金花丸、槐角丸。瘀血引起的出血,是因為跌打損傷,導致瘀血停留在胸膈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桃仁承氣湯。
內傷引起的出血,應該滋陰溫補,火自然會平息。
內傷七情,如過度歡喜會擾動心神,導致血不能自主;暴怒會損傷肝臟,導致血不能藏;憂慮過多會損傷肺臟,思慮過多會損傷脾臟,意志消沉會損傷腎臟,這些都會導致血妄動。治療應該開解痰氣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酒紅花、升麻、當歸身、黃連。體虛的人可以加上人參、白朮以及少量附子;有熱的人可以加上山梔、牡丹皮、茜草、生地、木香;氣急的人可以加上栝蔞仁、桔梗;勞心而無汗的人,可以用茯苓補心湯;有汗的人,可以用歸脾湯;平時容易抑鬱的人,可以用清肝解鬱湯;氣機壅滯的人,可以用蘇子降氣湯。如果失血後又受到七情的影響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木香、檳榔;陰虛的人,可以去掉木香、檳榔,加上玄參、黃柏、枳殼。
內傷是因為飲食生冷,導致胃部氣機停滯,清道不暢,氣機混濁,血脈紊亂,可以用理中湯加上乾葛、川芎。治療鼻衄要分清陰陽,確定血脈的流向。如果出現因為血冷導致的昏厥,可以加上桂枝、附子。因為飲酒過多導致的吐血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乾葛、川芎、山梔。因為勞累過度,導致氣虛而火旺的,可以用單人參湯,或是四君子湯加上蒲黃、人乳、藕節。因為勞力損傷導致吐血的,可以用豬肝蘸白芨末食用,或是用花蕊石散。因為內傷導致氣散,汗出染污衣服,甚至像血塊一樣的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、妙香散,或用男胎頭髮燒成灰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