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2)

1.

諸氣皆因火作孽

七氣,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。又曰九氣者,挾外感寒熱而言也。人身陰陽正氣,呼吸升降,流行榮衛,生養臟腑。惟七情火炎傷肺,閉塞清道,以致上焦不納,中焦不運,下焦不滲,氣濁火盛,熏蒸津液成痰,痰鬱成積,初起宜四七湯、七氣湯,辛溫消散;稍久,宜二陳湯,加芩、連、山梔,或當歸龍薈丸、木香檳榔丸,辛涼以折之。最忌辛香助火耗氣之劑,雖木香亦好上升,必佐以知母、黃柏。

丹溪云: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其熱為甚,自覺其冷,非真冷也。

間傷生冷與寒熱;

挾傷飲食生冷,嘔逆積痛者,治中湯,加木香,或蟠蔥散、丁香脾積丸。或七情後過飽,大實痛者,煮黃丸;因七情過飢,胃脘痛者,四君子湯,加木香。挾寒則腠理密而氣斂於中,五積散;入里,四逆湯。挾風,分心氣飲。挾風寒犯腦,羌活附子湯。挾寒濕,五苓散。五苓能升降諸氣,通利三焦,非特分利而已。

凡此熱劑,明知口傷冷物,身受寒氣而後敢用,亦變法也。高陽生專謂冷生氣者,泥矣。挾暑熱,則腠理開而汗泄於外,黃連香薷散加蓼根,或清暑益氣湯,加木香。

喜(樂)恐(懼)驚(嚇)勞(動)散真元,喜動心,氣散不斂,過則健忘,歸脾湯;恐傷腎,精怯不升,過則下焦脹滿,三和散、補中益氣湯;驚傷膽,神亂不定,過則怔忡失志,妙香散、十味溫膽湯。此三者皆令真元耗散,多見不足之證。又勞則喘息汗出,亦令氣散,尤宜補益。

怒(惱)憂(愁)悲(哀)思(慮)逸(靜)滯結。

怒傷肝,氣上逆,過則嘔逆,枳梗二陳湯、紺珠正氣天香湯,熱者柴陳湯。憂傷肺,其氣聚,過則喘促,蘇子降氣湯、分氣紫蘇飲;噎膈者,暫用五膈寬中散。悲傷心胞及肺系,其氣急,過則為狂者,枳殼煮散、升陽順氣湯。思傷脾,其氣結,過則痞滿,退熱清氣湯、溫膽湯、木香化滯湯、木香枳朮丸。

此四者皆冷邪氣鬱結,多見有餘之證。又逸則氣滯,亦令氣結,輕者行動即愈,重者橘皮一物湯。

結為積聚散虛中,氣結為五積、六聚、癥瘕、疝氣、大實痛等疾,暫用鹽煎散、阿魏撞氣丸、木香分氣丸、大黃備急丸。氣散則中虛,倦怠無力,短氣不足以息,宜調中益氣湯、人參養榮湯;自汗喘急者,養正丹。俗云:氣無補法。

不思氣虛不運,邪著為病,不補氣何由行?且如喘嗽氣鳴,以枳、梗、薑、橘、蘇、桂調其氣,以星、半、細辛豁其痰,而終不下降者,氣之所藏無以收也,必佐以補骨脂補腎,則氣始歸元。經曰:結者行之,散者益之是也。

走注眩暈吞酸噎;

素無積者,濁氣入榮衛,則攻刺肩背四肢。有積者,濁氣滯胸腹腸胃脅肋,著於一處則眩暈嘔吐,吞酸噎膈,痞痹泄瀉,心腹絞痛,流氣飲子主之,或木香勻氣散、梔姜飲、古萸連丸、梔萸丸、清膈蒼莎丸選用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病症的根源都與體內的火氣相關

我們常說的七情,包括喜悅、憤怒、憂慮、思考、悲傷、恐懼、驚嚇,會影響身體健康。此外,九氣則是指在外部感受寒熱環境變化的情況下,身體所產生的反應。人體內的陰陽正氣,通過呼吸升降,流通於全身,滋養臟腑。然而,當七情導致火氣旺盛,就會傷害肺部,堵塞清道,進而使上焦不能消化食物,中焦不能運轉營養,下焦不能排泄廢物。火氣旺盛,燻蒸津液成痰,痰鬱積累,初期可用四七湯、七氣湯,以辛溫的方式來消散痰火;稍微久一點,可用二陳湯,加入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,或者使用當歸龍薈丸、木香檳榔丸,以辛涼方式來抑制痰火。最忌諱的是使用辛香料助長火氣,耗損正氣,即使是木香,也容易上升,必須輔以知母、黃柏。

丹溪先生認為:上升的氣源自肝臟,中夾帶相火,熱度很高,人會感到寒冷,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寒冷。

偶爾食用生冷食物或感受寒熱交加

偶爾食用生冷食物或感受寒熱交加,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如果飲食生冷後出現嘔吐、腹部疼痛,可以使用治中湯,加入木香,或蟠蔥散、丁香脾積丸。如果在七情之後過度飽食,導致劇烈疼痛,可使用煮黃丸;因七情而過度飢餓,導致胃脘疼痛,可用四君子湯,加入木香。如果受到寒氣影響,則皮膚毛孔緊閉,氣收縮於體內,可用五積散;如果進入體內,可用四逆湯。如果同時受到風寒影響,可用分心氣飲。如果風寒侵犯頭腦,可用羌活附子湯。如果受到寒濕影響,可用五苓散。五苓散能夠調節氣的升降,疏通三焦,不僅限於利尿。

對於這些需要熱性藥物治療的情況,明知道是因為食用了冷食或受到寒氣侵襲,纔敢使用,這是一種變通的方法。高陽生專門認為冷能生氣,這種觀點太過狹隘。如果受到暑熱影響,皮膚毛孔開放,汗水從體外流失,可用黃連香薷散,加入蓼根,或清暑益氣湯,加入木香。

喜悅(樂)、恐懼(懼)、驚嚇(嚇)、勞動(動)會消耗真元,喜悅會刺激心臟,導致氣散不斂,過度喜悅會使人健忘,可用歸脾湯;恐懼會傷害腎臟,精氣衰弱,過度恐懼會導致下焦脹滿,可用三和散、補中益氣湯;驚嚇會傷害膽囊,導致神經混亂,過度驚嚇會導致心悸失憶,可用妙香散、十味溫膽湯。這三種情況都會消耗真元,通常表現為不足的症狀。勞動過度會導致喘息汗出,也會消耗氣,更應該補益。

憤怒(惱)、憂慮(愁)、悲傷(哀)、思考(慮)、安靜(靜)會導致氣滯結

憤怒會傷害肝臟,導致氣上逆,過度憤怒會導致嘔吐,可用枳梗二陳湯、紺珠正氣天香湯,如果伴有熱象,可用柴陳湯。憂慮會傷害肺部,導致氣聚集,過度憂慮會導致喘促,可用蘇子降氣湯、分氣紫蘇飲;如果出現噎膈,可暫時使用五膈寬中散。悲傷會傷害心包和肺系,導致氣急促,過度悲傷會導致精神錯亂,可用枳殼煮散、升陽順氣湯。思考會傷害脾臟,導致氣結,過度思考會導致痞滿,可用退熱清氣湯、溫膽湯、木香化滯湯、木香枳朮丸。

這四種情況都是由於冷邪氣鬱結,通常表現為過剩的症狀。安靜過度也會導致氣滯,也會導致氣結,輕微的情況下,通過活動即可緩解,嚴重的情況下,可用橘皮一物湯。

氣結會形成積聚,氣散會導致虛弱,氣結會形成五積、六聚、癥瘕、疝氣、劇烈疼痛等疾病,可暫時使用鹽煎散、阿魏撞氣丸、木香分氣丸、大黃備急丸。氣散會導致虛弱,疲倦無力,呼吸短促,可用調中益氣湯、人參養榮湯;如果伴有自汗喘急,可用養正丹。有人認為氣沒有補充方法,但實際上氣虛不能運行,邪氣會趁機入侵,如果不補氣,如何進行治療?例如,喘息咳嗽伴隨氣鳴,可用枳、梗、薑、橘、蘇、桂調理氣血,用星、半、細辛去除痰液,但如果氣血無法收斂,必須輔以補骨脂補腎,才能使氣血歸元。經典中提到:結者行之,散者益之。

行走、眩暈、吞酸、噎膈

如果平時沒有積聚,濁氣進入營衛,會導致肩背四肢疼痛。如果有積聚,濁氣會滯留在胸腹腸胃脅肋,固定在一個地方會導致眩暈嘔吐、吞酸噎膈、痞痹泄瀉、心腹絞痛,可用流氣飲子,或木香勻氣散、梔姜飲、古萸連丸、梔萸丸、清膈蒼莎丸選擇使用。

胸膈痞塞、浮腫、大便困難、小便閉塞

胸膈痞塞,可用枳梗湯。胸痹氣塞,可用枳橘湯。浮腫,可用木香流氣飲。大便困難,可用三和散、四磨湯、祕傳降氣湯。如果乾燥,可用麻子仁丸。如果伴有熱象,可用小承氣湯。對於壯年男性,如果氣閉胸滿,各種藥物都無效,可用五香連翹湯。小便閉塞,可用五苓散。

如果伴隨血液和痰液,需要區別對待

如果血液凝固,氣也會滯留,可用四物湯加入香附、側柏葉。如果伴有瘀血,可加入桃仁、紅花,或使用復元通氣散。如果痰液阻塞,會導致氣逆,可用順氣導痰湯、蘇子降氣湯,如果嚴重,可用稀涎散,輕微地吐出痰液。

治療痰積要根據多少來調整,降火清心尤為重要

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時間久了都會產生熱氣和痰積,尤其是七情之火,每天都在燃燒,五味之偏,每天都在積累,這是丹溪、河間強調火氣的原因。然而,七情總是由心發出,七氣總是由氣控制,氣是陽性,活動時會產生火氣,因此需要通過降火、化痰、消積來治療,根據個人體質的厚薄來增減藥物。大致來說,氣虛的人可用四君子湯;氣實的人可用古烏附湯。如果火氣旺盛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,加入知母、枳殼;如果痰多,可配合二陳湯;如果積多,可配合平胃散;如果疼痛,可加入玄胡索、青皮、莪朮;如果寒冷,可加入官桂、吳茱萸;如果大便閉塞,可加入木香、檳榔;如果男性血虛或女性胎產氣疾,可配合四物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