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1)

1. 調理脾胃

調理脾胃濕與熱

脾性濕,主乎血,陰也;胃火化,主乎氣,陽也。太濕則氣滯,太乾則血燥,濕熱調停則能食能化,而氣血生旺。苟或寒濕傷脾,則停飲難化,或不思食;燥熱傷胃,則停食不消,或善食而瘦。由是脾胃不和,交相為病,胃變為寒,脾變為熱。大概以脈浮緩而遲,或帶緊為寒濕;脈浮緩而實,或細而數為燥熱。又肥人多濕,瘦人多熱,更參以飲食厚薄可也。

且按心口疼不疼,勞傷,手按心口不痛;食傷,手按心口刺痛。

食傷初寒久則熱,勞倦初熱久寒生。

勞倦傷,初起熱中,宜甘溫補中;久變寒中,宜辛熱溫中。飲食傷,初起寒濕,宜辛燥消導;久為濕熱,宜辛甘苦寒潤之。

熱病(胸多)火痰(眩)暈吐(足)

痿(或大便閉),濕病腫脹瀉難停;消補清熱與燥濕,勞傷元氣不足,宜補益;食傷邪氣有餘,宜消導;勞役飲食俱傷,補益消導兼行。其中或兼清熱,或兼燥濕痰。補劑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消導停食,枳梗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,枳朮丸。停飲,胃苓湯加半夏,化痰丸。清熱,小調中湯、橘皮竹茹湯、凝神散、三黃枳朮丸、保和丸。

燥濕,二陳湯、六君子湯、理中湯、生胃丹、單蒼朮膏。

乘勝虛實脈堪憑。

脾胃為五臟主,風寒暑濕燥五氣偏勝,亦能損傷。假令脈弦,風邪所勝,胃風湯、黃耆建中湯、三白湯;脈洪,熱邪所乘,瀉黃散、清胃散、調胃承氣湯;脈澀,燥邪所乘,八珍湯、錢氏白朮散;脈沉細,寒邪所乘,益黃散、人參養胃湯丸、附子理中湯丸、補真丸;脈緩濡無力,或時隱伏,正氣虛而損也,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,脈緩太過,濕邪自甚也,平胃散。

白話文:

[調整脾胃功能]

脾胃的調節,涉及到濕與熱的平衡。脾臟性質偏濕,主管血液循環,屬陰性;胃則是火氣旺盛,主管氣息運作,屬陽性。若過於濕潤,氣息會變得滯重;過於乾燥,血液會變得燥熱。但若濕熱調和得宜,飲食便能正常消化,氣血得以充盈。假如脾臟受到寒濕侵害,飲水就會不易消化,或是食慾不振;若胃部遭受燥熱影響,食物無法順利消化,或是雖食量大卻逐漸消瘦。由此可見,脾胃功能不協調,互相影響,胃可能轉變為寒性,脾可能轉變為熱性。一般來說,脈象呈現浮緩且遲緩,或帶有緊繃感,可能是寒濕;脈象浮緩且實,或細微而頻繁,可能是燥熱。另外,體型肥胖者常伴有濕氣,體型瘦削者常有熱氣,再結合飲食習慣來判斷即可。

進一步說,心口是否疼痛,可以判斷是勞累還是飲食造成的傷害。若手按心口不痛,可能是勞累所致;若手按心口感到刺痛,可能是飲食傷害。

飲食傷害初期表現為寒性,久了就轉為熱性;勞累疲憊初期表現為熱性,久了就轉為寒性。

若是勞累疲憊造成傷害,初期應使用甘溫的藥物補中,久後轉為寒性,應使用辛熱的藥物溫中。若是飲食造成傷害,初期應使用辛燥的藥物消導,久後轉為濕熱,應使用辛甘苦寒的藥物潤滑。

熱性疾病,胸多火痰,頭暈嘔吐,下肢無力;濕性疾病,身體腫脹,腹瀉難停。對於勞累傷害,元氣不足,應補益;對於飲食傷害,邪氣有餘,應消導;對於勞累飲食雙重傷害,應補益與消導並行。在這些治療過程中,有的需要輔以清熱,有的需要輔以燥濕,還有的需要輔以化痰。補益類藥物,如補中益氣湯;消導類藥物,如枳梗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枳朮丸;化痰類藥物,如胃苓湯加半夏,或化痰丸;清熱類藥物,如小調中湯、橘皮竹茹湯、凝神散、三黃枳朮丸、保和丸;燥濕類藥物,如二陳湯、六君子湯、理中湯、生胃丹、單蒼朮膏。

根據脈象判斷虛實,脾胃是人體五臟之首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等五氣過度,也會對其造成傷害。比如脈象呈弦狀,表示風邪佔優,可用胃風湯、黃耆建中湯、三白湯;脈象呈洪狀,表示熱邪佔優,可用瀉黃散、清胃散、調胃承氣湯;脈象呈澀狀,表示燥邪佔優,可用八珍湯、錢氏白朮散;脈象呈沉細狀,表示寒邪佔優,可用益黃散、人參養胃湯丸、附子理中湯丸、補真丸;脈象緩弱無力,或時隱時現,表示正氣虛弱,可用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;脈象緩弱過度,表示濕邪過重,可用平胃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