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二 (6)

1.

濕氣覺來分內外,風寒暴暑傷人便覺,濕氣熏襲人多不覺。有自外入者,長夏鬱熱,山澤蒸氣,冒雨行濕,汗透沾衣,多腰腳腫痛。有自內得者,生冷酒面滯脾,生濕鬱熱,多肚腹腫脹。西北人多內濕,東南人多外濕。

內外又分上下中。

濕在上宜微汗,在中、下宜利二便或升提。

初入身沉(重)多困倦,或肢節痛,或一身盡痛,甚則濕聚為痰,昏不知人,為直視,為鄭聲。

上熏喘咳(茯苓湯)目如蒙。

首位高氣清,濕熏則如有物以蒙之也,單蒼朮膏妙。

著脾(浮黃)腫脹(滿或臍下硬,退黃丸)大便泄,朮附湯、三白湯、滲濕湯。

著腎腳腰小便濃。

濕,下先受之,故腰腳攣痛,獨活寄生湯、當歸拈痛湯、腎著湯、青娥丸。

治外微汗通經絡,微汗,防己黃耆湯,或羌活勝濕湯;無汗者,五苓散加蒼朮;通經絡,神仙飛步丹、乳香黑虎丹。

治內滲(小便)利(大便)為妙工。

滲劑,五苓散。黃,加茵陳一倍;身痛,加羌活一倍。濕盛膨脹者,又當以車前、木通、葶藶利水行氣為君,而以參、朮、茯苓為佐;或以二術為君,而以利水藥為佐。濕鬱肢脹,或遍身浮腫者,皆自內而出也,量虛實利之,不敢利者,退黃丸妙。

四氣相兼(兼中兼感)濕熱甚,除濕湯。兼風,合桂枝湯,或古防風湯、敗毒散;兼寒,合五積散,或古姜附湯;兼暑,合五苓散。大抵百病兼風,則必惡風、有汗、眩暈;兼寒則必惡寒無汗或攣痛;兼暑則必面垢煩渴;兼濕則必腫滿沉倦。四氣互相兼併,唯寒濕、濕熱為病,濕熱尤多。

以尿赤有渴為濕熱,多黑瘦膏粱之人;以便清不渴為寒濕,多肥白淡食之人。昔有專用五積治寒濕,防風通聖散治濕熱,宜哉!

清熱燥濕兼補中。

此治濕熱法也。凡內傷勞役、七情、飲食,以治脾虧火動,肺金受傷,則木旺侵脾,令飲食不化,郁為痰積,甚則腹脹浮腫。實者下之;虛者補脾利濕消導,兼以清熱,清燥湯是也。濕勝筋痿,熱勝筋縮者,尤宜。

通用(內外濕熱)燥脾並升散,燥脾枳朮丸、大安丸、單蒼朮丸、升陽除濕湯。通用二陳湯,或平胃散加桑白皮為主。濕在上焦,加羌活、蒼朮微汗;有熱,加黃芩。中焦濕,加豬苓、澤瀉滲利;熱,加黃連。下焦濕,加升麻、防風升提;熱,加防己、黃柏、龍膽草。肥人多濕,加蒼朮、滑石;瘦人多熱,加芩、芍。沉困,加參、術,又四制蒼柏丸,三精丸。

實者大便方可攻。

元氣實而濕熱甚者,導水丸或除濕丹、舟車丸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濕氣]

濕氣的影響可分為外來與內生兩種,風、寒、暑等天氣變化對人體的傷害較容易察覺,但濕氣的侵擾則常被忽視。濕氣可以從外部進入,如夏季悶熱、山澤之間的蒸氣,或是淋雨、汗濕衣裳,這些情況常導致腰腳腫痛。濕氣也可能由內部產生,例如過度攝取生冷食物、酒精和麪食,使脾胃運作不暢,導致腹部腫脹。西北地區的人多受內濕影響,而東南地區的人則多受外濕影響。

濕氣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部位。

濕氣在上部時,應以微微出汗的方式來排除;在中、下部時,則應通過大小便來清除,或者提升氣血。

剛開始受濕氣影響時,會感到身體沉重,容易疲倦,或關節疼痛,甚至全身疼痛。嚴重時,濕氣聚集成為痰,使人精神混亂,甚至失智,表現出眼神呆滯、語無倫次。

濕氣影響到頭部時,會引起喘息咳嗽,視力模糊,好像有東西遮住眼睛。治療方法可用茯苓湯,單純使用蒼朮膏效果也很好。

濕氣影響到脾胃時,會導致黃疸、腫脹(可能伴有腹部飽脹或肚臍下方硬塊),以及大便泄瀉。治療可用朮附湯、三白湯、滲濕湯。

濕氣影響到腎臟時,會造成腳腰疼痛,小便濃稠。

濕氣通常先從下部開始影響,所以腰腳會感到疼痛,治療可用獨活寄生湯、當歸拈痛湯、腎著湯、青娥丸。

對於外來濕氣,應以微微出汗的方式疏通經絡,可用防己黃耆湯,或羌活勝濕湯。若無汗,則可用五苓散加蒼朮。疏通經絡可用神仙飛步丹、乳香黑虎丹。

對於內生濕氣,應通過小便或大便來清除,這是最佳的治療方式。

常用的滲濕劑是五苓散。黃疸者,可將茵陳用量加倍;身體疼痛者,可將羌活用量加倍。對於濕氣旺盛導致的膨脹,車前、木通、葶藶等利水行氣的藥材應作為主要成分,再輔以人參、朮、茯苓等。濕氣鬱結導致四肢腫脹或全身浮腫的情況,都是由內而外的影響,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,如果不敢利尿,退黃丸是一個好選擇。

對於四種氣候(風、寒、暑、濕)的複雜結合,濕熱過重的情況,可用除濕湯。若同時伴有風邪,可配合使用桂枝湯,或古防風湯、敗毒散;若伴有寒邪,可配合使用五積散,或古姜附湯;若伴有暑邪,可配合使用五苓散。一般來說,各種疾病若同時伴有風邪,常會有怕風、出汗、頭暈的症狀;伴有寒邪則會有怕冷、無汗或抽搐疼痛的症狀;伴有暑邪則會有臉色暗沉、口渴煩躁的症狀;伴有濕邪則會有腫脹、沉重疲倦的症狀。四種氣候互相結合,其中寒濕和濕熱最易致病,尤其是濕熱的情況更為普遍。

尿液顏色深紅且口渴的情況,通常是濕熱所致,這在黑瘦、常吃高脂食物的人羣中較為常見;大便清稀且無口渴的情況,通常是寒濕所致,這在肥胖、清淡飲食的人羣中較為常見。過去有專門使用五積散治療寒濕,防風通聖散治療濕熱,這種做法非常合理!

對於濕熱的治療,除了清熱燥濕之外,還需兼顧中氣的補充。

這是治療濕熱的基本原則。對於內傷勞損、情緒波動、飲食失調等原因導致的脾虛火旺、肺金受損,進而導致肝氣過剩侵犯脾胃,使得飲食消化不良,形成痰積,甚至腹部腫脹和全身浮腫的情況,應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。實證者應採用下瀉的方法;虛證者則應補脾利濕,兼以清熱,清燥湯就是一個好選擇。對於濕氣過重導致筋骨無力,或熱氣過重導致筋脈收縮的情況,這種治療方法特別適用。

對於內外濕熱的綜合治療,應著重於燥脾和升散。常用的方劑有:燥脾枳朮丸、大安丸、單蒼朮丸、升陽除濕湯。此外,二陳湯或平胃散加桑白皮也是通用的選擇。若濕氣在上焦,可加入羌活、蒼朮以微微出汗;若有熱氣,可加入黃芩。對於中焦濕氣,可加入豬苓、澤瀉以利尿;若有熱氣,可加入黃連。對於下焦濕氣,可加入升麻、防風以提升氣血;若有熱氣,可加入防己、黃柏、龍膽草。對於肥胖者,可加入蒼朮、滑石以燥脾;對於瘦削者,可加入黃芩、白芍以清熱。對於精神疲憊的情況,可加入人參、白朮,或使用四制蒼柏丸、三精丸。

對於元氣充沛但濕熱嚴重的情況,可使用導水丸或除濕丹、舟車丸等藥物進行攻下。

2.

燥有內外屬陽。

明外因時值陽明燥令,久晴不雨,黃埃蔽空,令人狂惑,皮膚乾枯屑起。內因七情火燥,或大便不利亡津,或金石燥血,或房勞竭精,或飢飽勞逸損胃,或炙爆酒醬厚味,皆能偏助火邪,消爍血液。

總來金被火相刑;

六氣,風、熱、火屬陽,寒、燥、濕屬陰。但燥雖屬秋陰,而反同風熱火化。蓋火盛則金被熱傷,木無以制而生風,風勝濕,熱耗津。入肝則筋脈勁強、緊急口噤,發為風癇,或手足癱瘓偏枯,或十指反而莫能搔癢,或為雀目內障;入心則昏冒僵仆,語言謇澀;入脾則隔滿不食,或善飢而瘦,或傷積變為水腫腹脹;入肺則毛焦乾疥、膹郁咳嗽;入腎則津液竭而煩渴,及骨蒸秘結。總皆肺金所主,陽明與肺為表裡也。

皴勁渴秘雖風熱,表裡俱宜潤衛榮。

表病皮膚皴揭。四物湯去川芎,合生脈散加知、柏、天花粉,或單天門冬膏。如筋攣不能運動者,大秦艽湯。里病消渴,活血潤燥,生津飲。燥結,因肝木自旺,或肺風入大腸者,曰風燥,搜風順氣丸。因臟腑積熱,或久病鬱熱者,曰熱燥,四順清涼飲、當歸龍薈丸。因脾胃伏火,便閉不食者,曰血燥,四物湯加大黃、桃仁,或為丸服;大便偏秘者,導滯通幽湯;小便偏秘者,導氣除燥湯。陰虛火燥者,曰虛燥,單黃柏丸、補陰丸、腎氣丸。

勞役氣虛燥者,補中益氣湯。通用四物湯去芎為君,天、麥門冬為臣,栝蔞為佐,升麻、紅花、甘草為使。風,加秦艽或牛膝;熱,加黃芩;血,倍生地;渴,加天花粉、五味子;閉結,加大黃、郁李仁、麻仁;氣虛,量加參、耆;陰虛,加知、柏。大抵宜甘寒潤劑,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。

經曰:燥者潤之,養血之謂也。蓋燥則血澀,而氣液為之凝滯;潤則血旺,而氣液為之宣通,由內神茂而後外色澤矣。然積液固能生氣,積氣亦能生液。常用氣虛者瓊玉膏,津虛者單五味子膏,血虛者地黃膏。凡病遇天燥,亦宜量加此等潤劑。

白話文:

【燥】

燥分為內燥和外燥,都屬於陽性反應。

外燥是由外界環境影響,例如在陽明燥令期間,長時間天晴不下雨,塵土飛揚遮蔽了天空,導致人們精神混亂,皮膚乾燥脫皮。內燥可能源於情緒過度激動導致火燥,或是便祕失水,或是服用某些藥物導致血液乾燥,或是過度性行為消耗精力,或是飢餓、飽食、過勞、休息不足傷害到胃部,或是食用燒烤、酒精、醬料等重口味食物,這些都能增加火邪,消耗血液。

總的來說,這都是因為金被火剋制;

在六氣之中,風、熱、火屬於陽性,寒、燥、濕屬於陰性。但是,雖然燥屬於秋季的陰性,卻又與風熱火轉化。這是因為火勢過盛,金被熱力傷害,木無法制約而產生風,風勝過濕氣,熱力消耗津液。一旦進入肝臟,則可能導致筋脈強硬、緊繃,口齒緊閉,引發風癲,或手腳麻痹、半身不遂,或手指反轉無法抓癢,或視力模糊;一旦進入心臟,則可能導致昏迷、僵直,語言不清;一旦進入脾臟,則可能導致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,或極度飢餓而消瘦,或積食轉為水腫、腹部膨脹;一旦進入肺臟,則可能導致毛髮枯焦、乾燥、皮膚癢、咳嗽;一旦進入腎臟,則可能導致津液耗盡而口渴,以及骨蒸、便祕。這些症狀,總體上都與肺臟有關,因為肺臟與陽明經絡相連。

皮膚乾燥、口渴、便祕,即使是由風熱引起的,也應內外兼治,滋潤身體。

皮膚表面的問題,可用四物湯去掉川芎,加入生脈散,再添加知母、黃柏、天花粉,或單獨使用天門冬膏。如果筋肉收縮無法活動,可使用大秦艽湯。如果出現口渴、多尿的糖尿病,可用活血潤燥的生津飲。如果因為肝臟亢奮,或肺風進入大腸,導致燥結,稱為風燥,可用搜風順氣丸。如果因為內臟積熱,或長期疾病導致鬱熱,導致燥結,稱為熱燥,可用四順清涼飲、當歸龍薈丸。如果因為脾胃藏火,導致便祕、無法進食,導致燥結,稱為血燥,可用四物湯加大黃、桃仁,或製成丸服用;如果大便特別祕結,可用導滯通幽湯;如果小便特別祕結,可用導氣除燥湯。如果因為陰虛火燥,稱為虛燥,可用單黃柏丸、補陰丸、腎氣丸。

如果因為勞累、氣虛導致燥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一般可用四物湯去掉川芎作為主要成分,天門冬、麥門冬作為輔助成分,栝樓作為輔助成分,升麻、紅花、甘草作為調節成分。如果風邪較重,可加入秦艽或牛膝;如果熱邪較重,可加入黃芩;如果血燥較重,可加倍使用生地;如果口渴較重,可加入天花粉、五味子;如果便祕較重,可加入大黃、郁李仁、麻仁;如果氣虛較重,可適量加入人參、黃耆;如果陰虛較重,可加入知母、黃柏。一般來說,應該使用甘寒的滋潤藥物,避免使用辛辣、香料、以及所有會導致出汗的藥物。

經典中說:對於燥,應該用滋潤的方式對待,這是為了滋養血液。因為燥會導致血液凝滯,而滋潤則能使血液旺盛,氣液宣通,從而使內外都充滿活力。然而,積聚的液體固然能生成氣,積聚的氣也能生成液體。常用的治療方法,對於氣虛者,可用瓊玉膏;對於津液虛弱者,可用單五味子膏;對於血虛者,可用地黃膏。如果在天氣燥的時候生病,也應適當使用這些滋潤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