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1)

1.

火因內外分虛實。

外因邪郁經絡,積熱臟腑,此為有餘之火;內因飲食情欲,氣盛似火,此為有餘中不足,陰虛火動,乃不足之火。大要以脈弦數無力為虛火,實大有力為實火。

性暴無常主病多;

火病死人甚暴,變化無常,一動便傷元氣,偏勝移害他經。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,劉河間推廣五運為病,屬肝者,諸風之火;屬脾胃者,諸濕痰火;屬心肺者,諸熱實火;屬腎者,諸虛之火;散於各經,浮游之火;入氣分,無根之火;入血分,消陰伏火。故曰諸病尋痰火,痰火生異證。

實火渴閉熱無間,實火內外皆熱,口渴,日夜潮熱,大、小便閉。

虛熱有間口無何;

虛火潮熱有間,口燥不渴。

瀉實補虛升且降,實火,因外感邪郁在表者,九味羌活湯;半表裡,小柴胡湯;入里,大承氣湯;燥渴,白虎湯;因金石炙爆者,黃連解毒湯、防風當歸飲、三黃丸、大金花丸;狂者,黑奴丸。虛火氣虛火盛,因勞倦傷胃,無力身熱,宜保元湯,補中益氣湯加芍藥、黃柏,或四君子湯滲之。

如大病及吐瀉後,身熱如焚,命門脈脫,為陽衰之病,宜以辛熱溫養其火,則熱自退,附子理中湯、霹靂散主之。血虛火動,因傷色欲,午後發熱,宜四物湯、滋陰降火湯、加味逍遙散、腎氣丸、人中白散;若腎水受傷,生地、玄參煎膏主之;相火旺甚,氣從臍下起者,正氣湯、坎離丸;如氣從湧泉穴起入腹者,虛極難治,四物湯加白馬脛骨,降陰火以代芩、連,或人中黃亦好。外用附子末,津調塗足心。

亦有濕熱鬱者,飲食鬱火,因內傷生冷及飲食不化,抑遏陽氣於脾土,四肢熱如燎,以升散之劑發之,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、瀉陰火升陽湯。七情五志火起,宜隨各經調之。大怒火起於肝,則手掉目眩,清肝湯加龍膽草,古茱連丸;醉飽火起於胃,則痞塞腫滿,瀉黃散、戊己丸、單石膏丸;悲哀火起於肺,則氣上賁郁,瀉白散加黃芩、葶藶,單黃芩丸,單苦參丸;房勞火動於腎,則骨蒸潮熱,大補陰丸、滋腎丸、單黃柏丸;心火,輕則煩熱痛癢,單瀉心湯,重則自焚面青,發躁,脈絕暴死,故曰五志之火,動極不治。總論虛火可補,實火可瀉;輕者可降,重者從其性而升之。

君火正治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;相火反治,不可以水濕折,惟從其性而伏之。即如實火發狂,宜三黃、硝黃正治;虛火發狂,先與薑湯,然後補陰,其火自降。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,必酒炒過,或兼溫散甘緩。又有可發汗者,風寒生冷郁也。

君相民皆靜且和。

五行惟火有二,心為君火,一身之主;腎為相火,遊行於身,常寄肝膽胞絡三焦之間。又膀胱為民火,亦屬於腎,此皆天賦不可無者。若五志之火,則由於人,是以內傷火多,外感火少,噫!火不妄動,動由於心。靜之一字,其心中之水乎!

白話文:

標題:[火]

內容:火的病因可分為由外至內的實火和由內至外的虛火。

實火是由外部邪氣在經絡中聚集,臟腑熱氣積聚所致,這是一種過剩的火;虛火則是因為飲食失節、情慾過度導致氣血旺盛,類似火象,但實際上是過剩中的不足,這是陰虛火旺,是一種不足的火。主要以脈象來判斷,如果脈象弦數無力,就是虛火;脈象實大有力,就是實火。

火性急躁無常,導致的疾病多種多樣。火病致死的速度很快,病情變化無常,一旦發作就會傷害元氣,偏勝會轉移到其他經絡。《內經》中有十九條病機與火相關,劉河間將五行理論擴展到疾病中,認為肝臟的風火、脾胃的濕痰火、心肺的熱實火、腎臟的虛火、散佈在各經絡的浮游火、進入氣分的無根火、進入血分的消陰伏火等都是火病的表現。因此,各種疾病都應尋找痰火的原因,痰火可能導致不同的症狀。

實火導致口渴,大小便不通,日夜都有高熱。虛火導致潮熱有間歇,口乾但不渴。

治療實火需要清熱,治療虛火需要滋補,並且需要升清降濁。實火的治療,外感邪氣的使用九味羌活湯,半表半里的使用小柴胡湯,深入裡部的使用大承氣湯,口渴乾燥的使用白虎湯,因金石燒烤導致的使用黃連解毒湯、防風當歸飲、三黃丸、大金花丸,狂躁的使用黑奴丸。虛火的治療,氣虛火旺的使用保元湯,補中益氣湯加芍藥、黃柏,或者四君子湯。

對於大病或嘔吐、腹瀉後,全身灼熱,命門脈搏微弱,是陽氣衰竭的病,應該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溫養火氣,這樣熱度自然會減退,使用附子理中湯、霹靂散。血虛火旺的使用四物湯、滋陰降火湯、加味逍遙散、腎氣丸、人中白散。若腎水受損,生地、玄參煎膏是主要的治療方式。相火旺盛,氣從臍下升起的使用正氣湯、坎離丸。若氣從湧泉穴升起進入腹部,這種情況非常嚴重難治,使用四物湯加白馬脛骨,降低陰火以代替黃芩、黃連,或者人中黃也可以。外用附子粉末,用口水調和塗抹腳底。

也有濕熱鬱結的情況,飲食鬱火,因內傷生冷食物和飲食不消化,抑制陽氣在脾臟,四肢熱如燎原,使用升散的藥物治療,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、瀉陰火升陽湯。七情五志火起,應根據各經絡調理。大怒導致肝火上升,手抖眼花,使用清肝湯加龍膽草,古茱連丸;醉飽導致胃火上升,脹滿,使用瀉黃散、戊己丸、單石膏丸;悲哀導致肺火上升,氣上衝,使用瀉白散加黃芩、葶藶,單黃芩丸,單苦參丸;房勞導致腎火上升,骨蒸潮熱,使用大補陰丸、滋腎丸、單黃柏丸;心火,輕者煩熱痛癢,使用單瀉心湯,重者自焚面青,發躁,脈絕暴死,這是五志之火,動極難治。總體而言,虛火可以滋補,實火可以清熱;輕者可以降火,重者需要順應其性質升高。

君火的治療原則,可以用濕潤的方法抑制,用水熄滅,或者直接折斷;相火的治療原則,不能用水濕方法抑制,只能順應其性質抑制。例如,實火導致的狂躁,使用三黃、硝黃治療;虛火導致的狂躁,先喝薑湯,然後滋補陰液,火氣自然下降。火氣旺盛時,不能猛烈使用寒涼藥物,必須用酒炒過,或者兼用溫散甘緩的藥物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可以使用發汗法,這是風寒生冷鬱結所致。

五行中只有火有兩種,心是君火,是身體的主宰;腎是相火,遊走在身體各處,常寄居在肝膽胞絡三焦之間。膀胱是民火,也屬於腎,這些都是天生的,不可或缺的。然而五志之火是由人自身引起的,因此內傷火多,外感火少。火不會無緣無故地發動,發動源於心。靜這個字,難道不是心中的水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