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二 (5)

1.

誤服發黃、發斑、蓄血、悶亂而死。

內傷滋補免清癯;

內傷勞役,或素氣血虛弱病暑者,一以滋補為主,慎用大熱大涼之劑。暑重尿赤者,清暑益氣湯;暑輕力倦者,補中益氣湯或為丸;中暍,暫加香薷、扁豆;陰虛者,滋陰降火湯、腎氣丸。

三伏炎蒸尤可畏,大熱傷氣,養生家謂此時縱酒恣色,令人內腎腐爛,至秋方凝,甚則化水而死。

預防不獨羨香薷。

時常御暑,體實者,香薷散、益元散,虛者忌用。蓋脾虛者,不必因暑勞役,及乘涼致病,每遇春末夏初,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,名注夏病,宜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加黃柏、芍藥五味子、麥門冬;有痰,加半夏、薑汁,實三伏卻暑之聖藥也。如氣衰精神不足,煩渴懶食者,生脈散、誘行丸。通用謝傳萬病無憂散。

白話文:

暑邪誤服藥物導致發黃、長斑、瘀血、胸悶等症狀,最終死亡。

內傷患者滋補為主,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;內傷或體質虛弱者中暑,也要以滋補為主,謹慎使用過於溫熱或寒涼的藥物。暑邪較重,小便發紅者,服用清暑益氣湯;暑邪較輕,感到疲倦者,服用補中益氣湯或製成藥丸服用;中暑昏迷者,可暫時加入香薷、扁豆;陰虛體質者,服用滋陰降火湯、腎氣丸。

三伏天炎熱潮濕,尤其危險,酷暑傷氣。養生家認為此時縱情酒色,會損傷腎臟,等到秋天病情加重,嚴重者甚至會水腫而死。

預防中暑不只依靠香薷。

平時預防中暑,體質強壯者,可用香薷散、益元散,體質虛弱者忌用。脾胃虛弱者,不必因暑熱勞累或貪涼而致病,每到春末夏初,常出現頭痛、腳軟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發熱等症狀,稱為「夏病」,宜服用補中益氣湯,去除升麻、柴胡,再加入黃柏、芍藥、五味子、麥門冬;如有痰濕,可再加半夏、薑汁,這是三伏天預防中暑的良藥。如果氣虛體弱,精神不足,口渴、食慾不振,可服用生脈散、誘行丸。也可服用謝傳萬病無憂散。